0d5a4565-f6ce-42a1-ac3b-cdfaaad6889fForum
▼Topic Tags ?
Topic
-
148 replies
-
Latest Post
- 2024-04-02T02:51:08Z by 石洪咪
周阳
cd36b240-b761-1036-8dfd-ef16cba5f6da
zhouyang2@kinlong.cn
76 Posts
2021-06-03T03:37:59Z
|
增长能力 底层能力 奥德赛时期
Answered question
This question has been answered.
Unanswered question
This question has not been answered yet.
作者 l 唐韧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
你好,我是粥左罗。
在中国产品经理的圈子里,如果说男有张小龙,那一定是女有梁宁。作为知名产品专家,梁宁被称为是“中关村第一才女”。
今天这篇文章,是2019年梁宁的一次公开分享,核心内容是人生的三项底层能力:判断能力、增长能力和关系能力。
人生阶段分为童年、青春期、成年和老年,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童年的我们没有自主能力,只能依赖大人,所以这个阶段的我们是没有“自我”的,是不具备判断力的。
我们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抚养我们的大人和他们的感受。
而当我们步入青春期的时候,“自我”开始形成,会有叛逆。其实这个说法也挺不好的。
接着当我们步入成年,开始具备自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三十而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成年之后的老年阶段,传统社会就会认为老人不应该过多占用社会资源,但这些其实都是农业时代的划分方法。
其实从现状看,完整的人生应该划分为六个时期,在青春期和成年之间,还有一个“奥德赛时期”。
奥德赛这个词来源于公元前800年的《荷马史诗》,出自一个神话故事。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当你经历一切完成漂泊,最终找到自己的国,那么你会留下来去经营它、建设它,并且永远不会放弃它。
像我们做产品,其实一直都是在经历各种体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感受。
感受来自于预期,预期是内心观念和想法,与现实是否一致的一种衡量。
所以当我们走出青春期,进入生理上的成年期后,我们需要工作、需要成家、需要进入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这个阶段我们不稳定,会受到来自外界的指责。
这其实就是一种过时的农业时代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定义了很多人的人生模式。
所以现代西方社会学家,才会把奥德赛时期写到完整的人生阶段里。
奥德赛时期指的是,后20几岁、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之间徘徊,他们推迟工作、推迟结婚、推迟生子,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国”。
其实,现在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处于自己人生的奥德赛时期。
很多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大概也就是20出头,然后开始经历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
这种漂泊的状态,持续的时间可能是10年,也就到了一个人30多岁的年龄阶段。
而有很多公司,对员工的年龄歧视就是35岁,所以很多招聘启事中,会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
在这个漂泊的过程中,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国”,并且持续训练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一旦找到理想国,就会结束漂泊,就会留下来。
并且持续强化这种能力,然后经营和建设好自己的“国”,这就是稳定的标志。
在找到理想国之前,你仍然继续漂泊,在寻找自己的领地,那不管年龄如何,你都一直处于奥德赛时期。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熟悉学校的环境和应对方式,我们知道该如何学习和考试。一旦离开学校进入职场,离开这个熟悉的战场,我们就会开始一段新的寻找自己的理想国之旅。
在一次新的漂泊旅程里,从一枚小白开始,去学习新的能力,去探索自己的理想国在何处,不断历练、不断尝试,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国并成为国王。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阶段中,不断重复的从小白到国王的故事。在从小白到国王的过程中,有三项能力特别重要,分别是: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你在为你的工作负责,在为你的老板负责,但反过来,你的上司以及你的公司有没有对你负责呢?
如果你能扒开表象,从本质上去看问题,你会发现,公司其实是向股东负责的,股东的利益才是一家公司的最高利益。
从这个真相上来讲,如果你不是公司股东,那你就不是公司最需要负责的人。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是创造东西的人,如果要创造,首先就是不能生活在表象里。因为表象的世界里存在很多的信息,所以我们要学会判断。
当任何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多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多问一下为什么。
在我们这个观念叠加的时代,很多信息交织在一起,更需要我们具备极强的判断能力。
当下的我们,处于信息时代,也可能处于AI史前时代,再往前推,就是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
中国大部分时间处于农业时代,然后短暂进入了工业时代,然后就快速进入信息时代了。
农业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守着一块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后世世代代就这么生存下来了。
然后就进入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本质上是在解决力量的问题,蒸汽机和机械的发展,让人拥有了肉身外的超强力量。
信息时代,实际上解决的是视觉和听觉的延伸问题,我们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人,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这都是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不可能做到的。
解决的是我们的脑力延伸问题,是让我们的决策模型进行升级。
一个好医生和一般医生、以及好的股票操盘手和一般的股票操盘手,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不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不一样,而是大脑决策模型不一样,因为他们获取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社会的发展是连续的,我们的人生也是连续的,我们从一个公司到另一个公司,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些其实都是连续的。
从农业时代开始,我们就是一堆人围绕一块土地,一起劳作、一起生活。因为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有限,我们必须抱团,所以我们天然是集体主义。
本质是力量的问题。因为个体力量太小,离开集体后很难生存,所以个人的感受并不重要,是否被集体接纳才重要,我们必须符合集体的预期。
在有限的资源下,知足很重要。所以那个时代,生活就是将就,稳定就是幸福。
你发现了么,那个时代的观点,和现在我们做一个好产品的理念都是相反的,我们追求个性、追求极致、追求个人体验,这一切放在中国古代都是不被接纳的,都是羞耻的,因为它们不符合集体的预期。
所以现在很多我们以为的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一个婴儿是不可能有羞耻心一样。
所以,为什么你认为领导应该为你负责、公司应该为你负责,那是因为领导给你指令,你依据指令做事。
而这个观念,形成于从小我们都接收来自父母的指令,而父母最终为我们负责。
另外比如老师,老师也是给我们发指令的,老师为我们负责。同样的观念,在我们和公司的关系上,公司不为我们负责,公司为股东负责。
所以这就是经过判断后得出的真相,我们要为自己负责。
接着讨论一个话题,如果在上述情况下,我们是否还应该信任别人?
结论是:我们不应该信任别人,我们应该学习信任自己对别人的评估。
比如说,你觉得自己太胖了,要减肥,但你妈说你一点都不胖,不需要减肥。这个时候,你应该信任你妈吗?
当然,你需要信任你妈,如果你连你妈都不信任,那这个世界你还能信任谁?
但是在这个场景下,你妈可能基于她的心理逻辑以及她的情感因素,歪曲了对你的评价。
前面有说过,感受是行动的内在指引,你之所以会做出一些行动,是因为感受在指引你。
那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是因为很多内在的观念在影响你,比如很多人觉得漂泊就是不稳定,折腾就是不稳定。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信错人,这些人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伤害。那我们是不是就应该不再信任他人呢?
我们之所以会信错人,是因为我们对他人的评估模型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只需要升级和完善自己的评估模型就可以了。
在这个功利的时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衡量增长,可以把增长和赚钱用同一个说法。
赚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致富,一种是做出正确的决定。
劳动致富的观念,在农业时代就已经存在,没什么好解释的。
这一点,其实我们从小都没有刻意去学习过,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就是听话,就是服从。
教育的目的是把你变成普通人,也就是说,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你才不会对社会做出危害,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如果单看我们个体,可能差异性比较大,但是看那些大公司,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拿京东和阿里举例,这两家以电商起家的公司,都是2014年在美国上市的,几年过去了,这两家公司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京东在2014年,就是一家物流体验非常好的电商公司,几年过去,京东的增长体现在品类扩充和市场覆盖上,只要时间推移,就可以持续扩充品类,就可以持续覆盖更多的地区和人群。
也就是说,京东建立了一个增长模式,然后在这个增长模式里,持续做好管理并增强自身能力,这一直是一种劳动致富的模式。
其实2014年的阿里,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组织和经济体,但在这些年里,它仍然能像舞龙一样演化出来不同的增长。
这靠的是什么?是劳动致富模式吗?是每年努力种庄稼,然后多收一点,少吃一点,然后明年继续种庄稼吗?
对于我们个人也是一样,我们努力工作、增强技能,然后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收入有个百分比的涨幅,这始终是处于劳动致富模式下的增长。
我们应该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跳出增长曲线去思考和判断,跳出自己的天花板,然后演化出自己的增长路径,寻求不一样的增长道路。
两个同事每天在一起工作,一对情侣领了结婚证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共同体,这些叫好关系吗?或者说,那些会说奉承话会送礼的人,就叫做擅长处理关系的人吗?
这个模型基本可以适用于工作伙伴、夫妻关系、恋人等不同的关系模式。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色,我们都是按照角色来预期对方。
如果遇到一个理想的公司、遇到一个理想的上司、遇到一个理想的对象,这都是我们在做角色化的预期。
由此,我们就会产生角色化的行为方式,比如请客吃饭、送礼、拉近关系都是我们基于角色做出的行为反射。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段关系是从理想阶段开始,但理想阶段根本不在关系三角模型中,理想关系只是我们的一种假想,我们会基于这种假想去产生一些行为,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进入真正的关系。
很多人都害怕冲突,尤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里就崇尚谦让、为人谦逊、相敬如宾,都是避免冲突的。
之所以会害怕和避免冲突,是因为有这个观念,而这个观念是不对的。
总是跳槽、总是漂泊、总是折腾,会被认为不稳定,这种外在的观念会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好像做错了什么,其实没有,这都是观念不对。
年轻的时候漂泊是必须的,在一段关系里冲突也是必须的,如果用农业时代的观念来衡量当今的时代,那是不对的。
是因为理想化预期与实际关系不符。你会发现现实跟你想象的不一样,这时候冲突就开始了,而冲突的表现形式其实就两个词,一个是指责,一个是内疚。
指责是对方的行为和自己内心的预期不一致,内疚是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对方的预期。
当对方指责你时,你会感到难受,你会不舒服,所以你也想让对方难受,所以你也指责对方,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能抛掉理想化角色和预期,和对方真诚相对的时候,冲突如果处理的好,那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关系阶段,就是整合阶段。
如果没有处理好,那就会进入三种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冷漠、超越、分离。
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式解释,能量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生物有节能的天性,放在今天,说白了就是懒。
一段处于冲突阶段的关系,双方还是有能量去指责和内疚的,而一旦进入冷漠阶段,就是用最低能耗去应对。
上司总是指责一个员工,员工最后都不说话了,因为他已经进入关系的冷漠状态,上司叫他干什么还是会干,只是没有了热情。
比如说当一段关系进入冲突阶段,有一方会说“我不跟你一般见识”或者“好男不跟女斗”,通过这种超越冲突的话来避开冲突。
实际上冲突还在,只不过用这种方式把冲突跨越过去了,说不定哪一天还会爆发。
冷漠和超越,至少是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共存和共处。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分离,那就是离婚、离职等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
其实只需要做一个替换,就是把和一个人相处过程中,出现“问题”这个词的地方,全部替换为“差距”。
问题的本质就是差距,我们说一个人有问题,对方就会感受到被指责和评判。其实让对方产生这种感觉和内疚,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激化冲突。
如果我们一起评估差距,去看看这个差距和预期之间到底还差了什么,然后一起想办法,看看能一起做点什么去弥补这个差距,把差距缩小一点。
这个过程中,完成人的整合、团队的整合、组织的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关系才是亲密和稳定的关系,才是建设共同体。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容忍对方的短板,然后去弥补这种差距。而在理想关系阶段,这是不会暴露的。
所以在《原则》那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人和人的疏远,是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隐瞒错误开始的。”
如果能够完成整合,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就是协同创作阶段。比如一起去冒险、一起做一件事情,一起去创业。
如果组织的关系没有形成共同体,怎么可能进入一种创造阶段,怎么做创新。因为大家都会害怕自己犯错或者漏出短板而遭人嫌弃。
如果连开放型的讨论都无法完成,那这个组织就一定不会进入协同创作关系阶段。
很多的家庭或者团队进入一种冷漠状态,大家不发生冲突,也没有创新。其实已经不是一个协同创作的组织了,大家不需要一起在这里去面对未来,一起去做没有做过的事情。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是去管理别人感受的人,我们要了解别人的感受,然后成为他们行为的内在指引,然后引导他们行动。
同样的,我们会去管理自己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去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我们有感受,而感受的形成来自于观念。
第一,奥德赛时期,从来就没有不经历漂泊就进入的稳定。
第二,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要学习信任自己对别人的评估,建设自己的评估能力,为自己负责。
第三,冲突才是一段关系真正的开始,进入冲突,才是真正认识一个人的开始。
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正如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写的关于奥德赛的诗句,“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岛,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 END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Updated on 2021-06-03T03:40:34Z at 2021-06-03T03:40:34Z by KM Admin
-
Show: 10
-
25
-
50
-
10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