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结构演变规律
中外案例分享
阅读原文 请点击以下链接
【管理】46张PPT:系统解析华为、阿里、腾讯、海尔、阿米巴组织结构设计Modified on by 周阳 |
【管理】优秀员工的职业倦怠,老板你一点不能小觑一年多前,大型科技公司的高绩效专家圣地亚哥拥有了优秀员工都不会拒绝的机会——在他最在意的项目中担任管理者的角色。董事长告诉他:“你对它感兴趣,所以你来负责吧。”于是,他就答应了,一切似乎进展顺利,尽管与此同时,他还自愿策划着一个全公司范围的重大活动。
圣地亚哥说:“当时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电话会议,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会议非常顺利,但当我打完电话,就觉得身体难受。后来情况变得更糟,晚些时候我去了医院,医生说我得了急性肺炎。第二天我就躺在了急症室,接下去的一整个星期都没法工作。我一直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但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如果再这么逼迫自己,我真的会精疲力竭。”
不幸的是,对于高绩效者而言,这种经历并不罕见。英国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发现,在英国商界表现卓越的领导者之中,有20%的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职业倦怠的影响。
人们很容易将这样的倦怠归咎于高绩效者本身。人们对他们有着这样一个刻板印象,即便早已满负荷运转,他们依然应当做更多工作,他们就是应该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牺牲私人约会也在所不辞,因为他们是优秀员工。
虽然这些习惯可能是部分原因,但并不是全部。根据我的经验,许多公司和领导者都会有以下三种常见的做法,在不知不觉中,让那些最优秀的员工陷入崩溃。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管理者可以先开始注意这样的做法会如何影响整个组织,并且尽可能缩小规模。除此之外,雇主和领导者们还应该寻找其他三种策略来帮助他们长期支持优秀员工。
偶尔让优秀员工自主选择项目。他们通常会非常有干劲。但优秀员工经常得不到最喜欢的项目,除非这碰巧也是最困难的,或者他们同意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接下新项目。而自主选择工作则可以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的动力,而这种动力可能会在倦怠工作的痛苦中消失。
莉萨解释,这样的机会保住了她的咨询工作:“当我参加一个新项目时,除了日常的工作,我其实还需要管理一个大团队,其中包括一个非常繁忙的项目。在我带领的团队中,有一个特别低能的工作者,他需要我的特别照顾,还有一个不能独立工作的新人……更糟糕的是,我几乎没有什么合作伙伴。所以我是一个人扛着一支队伍。如果他们不同意让我做喜欢的项目,我大概就会离开。”
创造高绩效拍档。优秀员工经常发现自己在工作中与他们最亲近的人分离,也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事出有因,但把他们和低绩效的员工安排在一起,则会增加工作量,削弱士气,限制发展。“当我和其他优秀员工一同工作时,不仅更有工作动力,而且也会进步,因为工作伙伴们在推动我的思考。这就是优秀员工成长的方式。不仅仅是让他们处理最困难的项目,”莉萨说。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拍档应该是那些处于相同或者类似水平的员工组成。表现出色的入门级员工与表现出色的领导者放在一起不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关注他们工作时间内的附加要求。与核心工作无关的要求是工作倦怠的始作俑者,每个小要求看似无足轻重,但它们的聚集效应却难以想象。卡伦拿她团队的转变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例子:“我们团队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请求,因为我们都希望服务别人,会同意他人的要求,所以我们绝大多数的工作时间都没有留给最重要的事。我花了几个月让他们改掉这个习惯,我对他们说,‘你没有权利同意,所有事不能由你来决定。你需要向我汇报。平衡主次是我的职责所在。’”这就给他们添了一层保护。
雇主或者领导者不需要总是这么严厉。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在一个地方追踪所有的请求就能让优秀员工有拒绝请求的意识。
以上三种策略似乎只能提供一些边际效益,但积小成多,一点点的改进能把高绩效员工从崩溃的边缘拯救回来。他们对公司而言,价值非凡,其生产力是一般员工的四倍。如果公司不采取谨慎的行动帮助他们摆脱职业倦怠,他们将会失去这份价值。 (本文来源于:哈佛商业评论) |
【管理】星巴克的员工为什么挖不走?2017年4月11日,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会执行主席霍华德·舒尔茨宣布:
自6月1日起,所有在星巴克中国自营市场工作满两年且父母年龄低于75周岁的全职伙伴(员工)都将享受到一项全新的“父母关爱计划”——由公司全资提供的父母重疾保险。
这一计划可能每年要付出数百万美元,为什么星巴克要做如此巨大的投入? 舒尔茨表示:“我们始终相信,最好的成功是与彼此分享。我很高兴能够亲自在中国向中国的伙伴们宣布这项面向他们父母的关爱计划,这不仅是向中国传统家文化的致敬,更是基于星巴克一直以来珍视伙伴价值的企业理念。” “自始至终,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使命就是一切从人文视角出发,将星巴克打造成一家值得尊敬和信任的公司。人文精神不仅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核心目标,也是驱动我们一路向前的动力。” “星巴克的员工为什么挖不走”成了某段时间的网络热搜词。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时,星巴克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开怀大笑。 “我身边也有猎头公司的人常常问我,我们看上了办公室楼下的星巴克店经理,但死活就是挖不走。你们星巴克的人为什么这么难挖?” 在领英专访中,余华透露了其中的秘诀:那就是星巴克独特的“伙伴文化”,这一文化不仅仅贯穿在公司日常的宣传和称谓中,更是通过点点滴滴的行动将公司的诚意注入每一位伙伴的心中。
1 “我们的伙伴”
余华认为,星巴克的“伙伴”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们确实非常热爱公司。 自从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以来,星巴克已在中国大陆开设超过1500家门店。而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星巴克在中国就成了一个“时尚”的代名词。它所标志的不只是一杯咖啡,更是一个品牌和一种文化。 星巴克喜欢将自己比作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所说的“第三空间”(Third Place),也就是除了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个去处。他们认为自己卖的从来不仅仅是一杯咖啡,更是一种体验。 星巴克坚信,要顾客满意,首先是要员工满意。星巴克为员工同样提供了不同的体验。
一位新员工即将加入星巴克,在没入职前他就已经收到了店经理的欢迎邮件。入职后,还会收到来自公司的欢迎礼包。新员工入职第一天,还需要和经理一起品尝咖啡,让新伙伴通过咖啡来了解这家公司…… 这些无微不至的细节在星巴克已经成为规范,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新员工尽快融入星巴克。星巴克中国的25000多名员工当中,恐怕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待遇。 不过他们自己并不将自己称作“店员”或“员工”,余华说,我们都叫“伙伴”(Partner)。 作为星巴克的标志性文化之一,“伙伴文化”一直都广受好评。
“这种关系让人们感觉到每个人之间的彼此尊重,”余华介绍说,“我们的使命宣言不但代表着工作任务,也是一份激情,促使我们在一起拥抱多元化,创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环境。” “我相信,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家公司能够和自己的员工, 和社会、社区分享成功,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才是星巴克品牌的奠基石。”余华说。
2 “咖啡豆股票”
“我们始终致力于在中国将星巴克打造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持续为伙伴创造最佳体验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过去的16年里,我们的薪资福利体系体现了我们关爱伙伴和伙伴家人的承诺。”余华表示。 为了给伙伴打造一个良好的雇主环境,星巴克也想尽了各种办法。余华介绍,在星巴克,每一位员工都能享受到公司的股票“咖啡豆股票”,甚至是兼职伙伴。正是由于这项咖啡豆股票计划,在星巴克内部,每一个员工被称为“伙伴”。
所谓的“咖啡豆股票”,就是针对全体员工发放限制性股票(RSU),使每个员工都持股,都成为公司的股东之一。该投资的举措证明了星巴克在实现盈利的同时,始终与星巴克伙伴以及所在社区共同分享成功,也是公司对员工敬业、热情及创新精神的认可。 星巴克CEO霍华德·舒尔茨的父亲1988年去世。在舒尔茨的企业传记《将心注入》中,他回忆说,父亲一生勤奋却一无所成,并且得不到雇主的尊重。因此,舒尔茨一直希望当自己能够决定局势时,创建一家让员工感到尊重和信任的企业。 从1991年开始,星巴克向全体员工推出了 “咖啡豆股票”,目标就是与员工共享成功。这一计划也在中国推行。 “星巴克在中国的每一位员工,包括财年累计贡献360小时以上工作时间的兼职伙伴,都有机会持有星巴克的咖啡豆股票。 第二年这个股票就能够兑现。”余华说。 余华坦诚,股票计划最初在中国推广的难度很大。很多中国“伙伴”甚至连股票都没买过,让他们忽然成为一个美国公司的股东,确实在操作上和技术上存在难度。星巴克中国公司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后,终于将这一计划在中国落地。每年,星巴克都会花一定的时间教伙伴咖啡豆股票的使用和兑现。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除了咖啡豆股票计划,星巴克还为所有全职或兼职的伙伴都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保险、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以保障伙伴的健康福利。 星基金(CUP Fund)用于为伙伴在重要关头或紧急需要时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 此外,星巴克还为伙伴设立了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坚定不移地专注于伙伴投资,与他们分享公司的成功,帮助他们实现卓越的未来。“星巴克伙伴中一般每年20% 的员工得到晋升。”余华介绍。 Johnny,2006年加入星巴克,时任华南区某家门店的值班主管。加入公司10 个月后就从入职时一家门店的值班主管升任为运营管理八家门店的区域经理。如今,他已经成长为需要负责运营管理七十多家星巴克门店的华南地区运营总监。 回想起在星巴克如此快速的成长经历,Johnny 非常感激星巴克对伙伴的信任,正是这份信任让年轻的他敢想敢为,也正是这份信任给了他更广阔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如今已成为管理层的Johnny 同样把这份信任传递给了更多的伙伴,给他们空间去成长和发挥,有了这份信任相伴,伙伴们也更有责任和担当,在自己的工作中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成绩。
3 寻找“黑围裙”
在星巴克,最常见的是“绿围裙”。如果下次你看到有店员穿着“黑围裙”,你可以尝试让他(她)帮你做一杯咖啡。 在星巴克内部,“黑围裙”代表着“咖啡大师”这一身份。目前,在全国超过1500家门店的25000多名伙伴当中,这样的“黑围裙”一共有4000多位。 在星巴克,所有的伙伴都可以走上通往咖啡大师的道路。咖啡大师在星巴克的整个系统当中,是关于咖啡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进阶学习项目。因此,“黑围裙”意味着更加优秀的咖啡知识和咖啡制作技巧。每条黑围裙上都会绣上伙伴的名字。 除了“黑围裙”,星巴克还有一种段位更高的“咖啡围裙”。余华颇有些神秘地说,可能很少有人能见到这类“伙伴”,因为他们是星巴克的“咖啡公使”,是“大师中的大师,数量很少”。 要成为咖啡公使,候选人需要通过区域范围内严格的咖啡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考核和评定,层层闯关,最终进入全国决赛,由星巴克咖啡专家们组成的评委团当场评议,选拔出的最终获胜者将获得任期两年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公使”的荣誉称号。 从星级咖啡师(绿围裙)到咖啡大师(黑围裙)再到咖啡公使(咖啡围裙)——这是星巴克为不断提升咖啡造诣提供的咖啡师成长阶梯。问鼎棕围裙,是每位咖啡师的至高荣耀,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无比热忱和不断追求卓越的高度专业精神。 除了“围裙评比”,星巴克在中国的人才培养平台“星巴克中国大学”还会不定期地组织“咖啡起源地之旅”,探访位于印尼苏门答腊的咖啡起源地,了解咖啡是怎么种植、采摘、加工的。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让伙伴更好地感受咖啡的魅力。而其他类似“星未来”畅想挑战大赛、“伙伴识天下”等活动,帮助伙伴们发挥自己的智慧才智,并给予员工出国体验的机遇,这也留住了不少伙伴的心。
Lisa是星巴克成都的一名伙伴。源于对咖啡和星巴克文化的热爱,Lisa在星巴克一干就是9年。 因为家庭关系,作为姐姐的Lisa在过去几年里还承担着“小家长”的责任,支持她的妹妹和弟弟分别完成了他们的学业。或许是受到了Lisa的影响,2010年妹妹大学毕业后,也加入了星巴克,并已经从一名星级咖啡师成长为一名店经理。 9年来,Lisa和她的伙伴们一起参与了小学的支教、汶川地震和绵竹地震的灾后重建等各种志愿者活动中,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收获了个人成长,丰富了人生历练。 回想自己和家人成长的点滴,如今已在星巴克区域市场部工作的Lisa 十分感慨,她说:“入职星巴克的9 年,既是非常珍贵的经历,也是充满意义的人生旅程,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我们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伙伴的心中。”余华说。
在星巴克CEO 舒尔茨的《将心注入》中,舒尔茨写道:“当他人安于现状,我则不断梦想。当他人着眼实际,我则期望无限。” (本文来源于:插坐学院) |
【管理】雷军:我这十年来的思考题图:顺为资本创始合伙人 小米科技董事长 雷军 那些成功做出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者,这类的人大多都是天生的,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为了等这个机会,默默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最后就只是为了这一仗。
我的一个感悟
十年前的时候,我其实也觉得压力巨大。因为当时中国市场上最厉害的是三大门户,BAT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觉得有这么厉害的三大门户压顶,他们看起来好像什么都做,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好像已经没有机会了。但当时我就努力去想10年后的市场会有什么样的风景,想未来10年互联网将会如何打破三大门户垄断的局面。
但我真的没有预见到BAT能这么快,就形成了比三大门户大十倍几十倍的格局。
下面我将给你详细分享一下,我这10年来做的一些思考。 判断
10年前的我就想,如果我们选一个新的创业机会应该选什么?
因为当年我是一个手机的发烧友,我认为手机上网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我锁定一个机会,我认为未来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那是10年前我形成的一个判断,有了这个判断我就在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0年前当时的环境用的2G网络,那么慢的带宽,当时的手机是诺基亚,上网很困难,输一个网址难于上青天,我自己拿自己的诺基亚手机上网真的苦不堪言,但是我坚信这是未来。 当时我的策略是什么?
我想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用手机上网,让我们去做移动互联网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当时心想,自己一定先要去市场看看到底有没有人做移动互联网。于是我拎着一大袋现金满大街找移动互联网公司谁在做,今天说起来很可笑,我找的第一家公司就是3G门户,后来3G门户选了IDG没选我。
因此我接着找第二家、第三家,最后找到了深圳一家小公司——乐讯,投了200万的现金,我跟他们谈我就是来学习的,我愿意掏200万的学费,想搞清楚谁在用手机上网。10年前有没有人用手机上网呢?我看数字表现很好,我就纳闷,是什么人用这么难用的手机,这么慢的带宽上网,结果投完了之后我才搞清楚。 我当时也没有做DD(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就直接交了200万人民币学费,我想搞清楚什么叫移动互动网。结果是哪些人在用呢?他们告诉我是学生、军人,是农民工,我说这些人为什么用手机上网呢? 他们说军队不让用电脑,军人只能用手机,还有些调皮的学生上课的时候用手机上网,一些在工厂里的工人,他们也用手机。所以我投完以后发现这次移动互联网跟以前的互联网不一样,之前的互联网是精英阶层驱动的,但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是所谓的「三低人群」,也就是草根阶层推动的。
小米
2006年底我认为如果有一个让手机更好上网的工具,这就能够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进程,所以我就看到一个工具叫UCweb,当时融资的时候这家公司见过二三十家VC,没有任何人觉得这个有价值,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
我跑过去跟UCweb的人说,要不我帮你们去找VC聊一聊,也许大家对这个趋势的判断是不准确的。结果公司的Founder(创始人)问我一句,你愿不愿意投资,我说如果你愿意找我投资,那太好了。
我当时毫不犹豫就投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投了几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而且价钱非常便宜,大概多少钱呢?50万美金占20%,这个价钱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今天已经涨到10倍以上,我就投了50万美金占20%,当时公司很小很小,但是公司已经展现出了很好的未来。 当我们投了UCweb之后,我们一步一步感受到巨大的增长,所以我们越做这件事情,越坚信这一点。当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真正被撬动是2010年,智能手机开始在中国一步步被普及,然后移动互联网在一夜之间就迸发了。 所以在2010年4月份,我就决定创办小米公司,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对互联网如此热衷,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在那个时候,iPhone很强大,我坚信像安卓这样开源的OS(操作系统)会在市场上流行,一定是个巨大的机会。所以在当年最好的机会是做安卓手机,而且是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做,我觉得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当然,做这个机会的时候,我又看到了第二个机会,我看到了QQ在手机上很难用,所有人都需要一个更先进的即时通信软件在手机上,很多人说手机上聊天没有在电脑上聊天方便,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手机就是通讯工具,理论上手机的聊天一定会比电脑上舒服,为了实践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我从2007年开始几乎没用过电脑,我所有东西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 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个机会有多么重要,于是我们就做了米聊,当然,米聊在前半年的数字是好得惊人,很快我们就撞上了BAT,之后我们就把这个业务弱化了。 所以在2010年,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起飞,短短5年时间,整个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极其普及了。当淘宝,天猫,京东说手机上的用户购买的比例都超过了60%,今天大多数人在电子商务买东西都是通过手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太恐怖了。
角度
我记得4年前,有一个天才创业者来找我,他叫王珂,他说不知道做什么,我说你应该做移动电子商务,做手机上的电子商务,在4年前电子商务没多少人做,但我坚信大家未来有一天会在手机上买东西。 他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口袋购物,之后又做了微店,如今是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创业项目之一。今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已经是非常普及了,没有人觉得移动互联网是很酷的东西了,它已经变成和空气水一样在中国变得无处不在了。
刚才我讲的这些巨头的诞生和迅速壮大是跟智能手机的普及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要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努力张望到未来10年的风景,同样我是觉得未来10年机会还非常多。
但每一个机会背后你一定是要看到,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推动这些机会的变化。我认为移动互联网表面上看已经没有机会了,BAT以及小巨头,好像他们就是我们整个天空,没有一丝透气的机会,其实我真不是这么看的,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革命第一个阶段刚刚结束,未来的阶段刚刚开始。
中国传统的零售业原来的低效率,以后可能会非常快地被智能手机上的IT系统一步一步的替代。智能手机最伟大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整个原来极为复杂的PC操作变得非常容易。 无论是小孩、老人,无论城市、农村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都能够用智能手机开始用IT技术,开始上网,开始接受更多的信息。我认为这个会从骨子里改变中国社会,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这么想问题的话,你会看到未来10年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农业互联网
不知道你了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社会13.6亿人口,有8亿农民,农业在中国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过去两年智能手机变得便宜了、普及了,4G网络已经普及到绝大部分村庄了。智能手机让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也会用智能手机以及IT技术了。 因此我们认为农村互联网的机会比今天所看到的中国互联网机会的规模,还会再大1倍以上,因为人口基数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有人可能会有困惑,中国农村的基数虽然很大,但是消费力没有城市这么大,真的有这么大机会吗? 我是觉得看农村互联网不能仅仅只看农村本身。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农村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我们先想一想,我们在城市里消费的所有农产品,整个流动环节就让你瞠目结舌。一个苹果在产地5毛钱,我们超市和水果摊买到的时候已经变成5块钱,就有10倍的价格差距。 而且农产品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今天这里信息丰收了,卖不出去过剩,明天那里又歉收了,怎么让这些信息无缝被打通,我觉得有巨大的机会。
在城市农产品的消费怎么帮助农民生产,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大的机会;第二个大机会是农民自身的消费。今天中国的农村和城市里我觉得差10年到20年。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已经很习惯用淘宝了,淘宝上有1000万种以上的商品,但大部分商品都不送到村子里,那么农村需要的电子商务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他们用的商品不一样,甚至他们用的产品不一样。
其实在过去几年,我们在做农村市场调查时,看到他们常用的APP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略有差异。我们看到在一个村子里,村头有一个小卖铺,有免费wifi,有一群年轻人坐在那用智能手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发现用快手的人很多。所以快手在过去一年半中获得了飞速地发展。
因此我觉得农村市场中应用的机会也非常多。当然,像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普及,因为金融产品在农村普及度也差很远,我就不展开讲了。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不仅是阿里和京东才能讲农村电商,我认为在未来十年,农村会有发展的巨大机会,这也是各行各业的机会。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推动整个农村互联网的进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看到了有个别公司已经到了巨大的规模。 这一次的机会在中国互联网里面会延续10年以上,会有好多波的机会,这个趋势在过去2年才刚刚开始。
企业级服务市场
刚才我谈到了农村互联网的机会,再分享一个我经常思考的企业级服务市场。 其实在中国企业级市场就没有真正做起来过,那些目前做的较大的企业级应用的公司,像用友、金蝶,今天的规模跟美国巨头相比,至少差100倍。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老板们,他们以前很少用PC,但是他们现在用手机,他们希望在手机上看到财报,看到每天的销售数字。所以如果老板自己不用IT系统,其实IT系统在企业内部推行的难度很高,很容易做成一个摆设,所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企业主管理公司成为可能。 其次随着中国现在劳动力的成本在迅速增长,过去我们人工成本很低,多雇几个人就好了。但是在今天北京的薪酬有时候跟台北和东京比,好像还是贵不少。 在这点上,我们运作成本压力很大,同时这个压力下,又马上就诞生了很多新的机会。我认为未来十年,在移动互联网上做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机会非常大。当然,今天可能有几百家公司还在做,但是没有一家真正做大的。 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又诞生了新机会,就是工业互联网。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在这么大的制造机会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这是中国必须进步的。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就意味着我们对采用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提升产能的需求提高了,所以工业互联网的机会在中国已经开始了。
投资环境
我认为如今可能也是我们大规模投资创新和颠覆性产品的机会,因为创新、颠覆性产品需要时间。
在资本过热的时候,市场不给你时间,有的融资能力强砸一大把钱就把你砸死,这样一些好的创意就被扼杀,你的积极性就被扼杀,现在市场较为低迷,反而给真正想创新的创业者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过去的几年,我们讨论项目的时候大家把很重要一条列上去了,叫融资能力,过去20多年我一直在创业,但我从来没有把融资能力作为衡量一个项目好和坏的标准。我后来一想,如果在一个复杂的市场里面,大家都是To VC,只能比谁的融资能力强谁就厉害。
但本质上投资人还是希望创业者真正面对消费者,真正面对客户,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而不是我们做些很漂亮的数据图给VC看。
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这短时间的低迷,对创业是个大好的机会,对投资也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本文来源于: 碳9加速器 )
|
【读心灵】毁掉你的不是负面情绪,而是控制情绪(下)3 改变情绪表达 还是调整情绪感受? 以前部门里有个小姑娘,失恋了。白天谁也看不出来,该严肃时严肃,该放松时照样嘻嘻哈哈。但据同事说,下班后她一走上大街就开始哭,一路哭到家。看到室友后,又继续装没事儿人。 好一个有礼有节的失恋态度。 整整装了一个月,她精神彻底垮了,只好放大假回家休息。 问题出在哪儿呢? 在Humphrey教授之后研究“情绪劳动”的社会学家Glomb和Tews,把情绪分解成两个维度: 你的真实心情如何,这叫情绪感受(felt emotion); 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叫情绪表达(displayed emotion)。 他们认为: “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越大,你付出的“情绪劳动”的工作量也越大。 明明是刻骨铭心的失恋,硬装没心没肺,积累一个月的“情绪劳动”把她彻底透支了。 绝大部分情况下,职场要求的“情绪表达”都是积极的正能量,包括乐观、激情、满意、奋发等等。 所以,当我们今天“情绪感受”很糟糕时,我们通常有两种办法解决: 第一种是“改变情绪表达” 就是假装开心,隐藏坏情绪。很明显,此时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的差别大,情绪劳动成本高; 第二种是“改变情绪感受” 就是自我说服。意识到坏情绪并不是自己唯一的选择,引发自己的正面“情绪感受”,与职场要求的下面“情绪表达”一致,情绪劳动成本也随之降低。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做法。 很多人把“情绪管理”等同于第一种“改变情绪表达”,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行动。但情绪劳动理论告诉我们: “改变情绪表达”的成本一旦付出,人们就会期待相应回报。 问题是,前面我们说了,“情绪劳动”不一定会有回报。你的服务态度再好,顾客也有可能啥也不买就走了。 这时你常常会想,刚才应该臭她一句“东西很贵的,买不起别瞎摸”,才对得起自己的情绪劳动。 一旦回报不如意,你的心态反而更糟。就像一个段子说的: 心情不好的时候以为,去打打游戏转移注意力就好了。结果,心态彻底崩溃了。 那么更低成本的“控制情绪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这其实就是后来的“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认为,情绪表面上是不可控的。但实际上它是我们的主观选择,是我们把现有结果的合理化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失恋很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忆什么呢?是那些美好的日子,还是吵架一塌糊涂的场景? 答案肯定是前者,因为“那些美好的日子”是对你现在痛苦情绪的合理化解释。也就是说,失恋的痛苦一开始是自然的。但到后来,却成为你的主动选择。 这就是“自我合理化”。职场上大部分的情绪都是“自我合理化”的结果。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我?为什么领导要给我穿小鞋…… 所谓“调整情绪感受”,就是指选择那些“对事实更积极的看法”。
4 高成本的“情绪劳动”是 如何摧毁我们的人生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位心理学家达彻·肯特纳和丽安·哈克教授,研究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米尔斯女子大学的150名学生在毕业照上的笑容。 他们把这些笑容按照肌肉特征分为“泛美式微笑”和“杜胥内微笑”。 “泛美式微笑”是指如同泛美航空公司空姐一般职业性礼节性的笑容; 而“杜胥内微笑”是指从内心发出的、真诚的微笑。 随后他们开始研究这些女性半个世纪的人生经历,结果发现: 与露出“泛美式微笑”的女性相比,那些展现“杜胥内微笑”的女性更有可能获得并维持满意的婚姻。 运用前面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泛美式微笑”是一种高成本的情绪劳动,“杜胥内微笑”的一种低成本的情绪劳动。 因为情绪的特殊性,看不见摸不着,有一些没有回报的低效“情绪劳动”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是不断重复,不断消耗自己有限幸福感。日积月累就成为收不回来的坏帐,最终压垮了我们的人生。 可见改变情绪表达是治标,控制情绪感受才是治本。
5 可怕的是 你每天都在控制情绪 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在后面要加一句,也没有白干的活。 所以那些高于回报的付出,必然不能长期坚持。 为什么有些人一开始热情高涨,后来就变得冷淡了? 也许不是他们的热情被消磨了,而是刚开始假装喜欢,后来“情绪劳动”的成本太高,实在装不下去了。 为什么有人能在各种负能量情绪中活得好好的? 也许不是因为什么坚强的心理素质,而是记性差,忘了支付“情绪劳动”的成本。 控制不住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居然每天都在控制情绪。 这么昂贵的成本,你能支付到什么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