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比赚钱更重要的
是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Re: 【社会网络】多重网络 | 后来者的机会在哪里?
思而不学则殆
|
【职场精选】当你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当你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文/田志刚
/01/
记不清在哪个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位女生问了一个问题: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真的那么大吗?她在网上看了许多讲原生家庭的文章,觉得自己出身农村,未来渺茫等等。 去年的互联网上,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讨论很是沸沸扬扬了一阵子。加之社会分层、阶层固化等的各类说法流传,让人感觉那些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有未来,看不到希望了。 不能否认,每个人出身的家庭对自我的重大影响,甚至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自己家庭的影响和影子。 这是因为当你尚不具备判断能力时你最基本的认知来自那里,不仅仅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它的强烈影响,而且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你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的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父母、亲戚的影子。这种状况在之前的社会(20世纪90年代之前)里尤其重要,如果你的家庭没有一定的财力和远见,你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一辈子生活在某个很小的地方然后你所见到的都是那块很小的世界。 所以中国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人们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强调出身、强调家风。 良好的家风、教育和财力为个人的长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你有幸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02/
但从另一方面看,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程度高低来自于你个体独立的力量和家庭影响的力量对比: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大,那他们的影响越小;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响越大。 每个人出生后都有一个生物的自我,还有一个家庭的自我,随着你后来受教育还有一个教育的自我。 在受教育的阶段,你有机会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到世界跟你的家庭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追求。 加之在社会上的历练,通过这些你如果能够形成这种独立的认知,你会批判或者借鉴家庭给你的三观、处事方式,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时候原生家庭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你会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鲁迅的原生家庭对他有影响,但如果是按照原生家庭的期望,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财主或者资本家,但他通过教育、反思和睁眼看世界却背叛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期望。
山西的小镇青年贾樟柯如果按照家庭原生家庭的期望,应该是早早结婚生字找一个安稳工作挣工资过日子,最多是煤老板暴发户。 即便做导演也应该是闷头赚钱,什么火拍什么,但他因为知识、见识、追求,却主动去拍了很多注定不能上映但却真实反映和批判现实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指定不火。
/03/
生物、家庭、教育的自我里面,教育本应承担更大责任。
但因为我们的教育主要成了用来应付考试和做表面文章的训练,对人的正向价值观影响较少,导致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认知,导致我们在许多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他身后家庭的样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的人,虽然看起来学历很高,但头脑中却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和认识,完全是封建时代的思考。这甚至连家庭都怨不上。 尽管人们对大学扩招骂声一片,但我一直认为它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是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走出他们的家庭、村庄和城市,看到外面的世界、跟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它给每个青年人提供了机会,即便是在一个三流的大学,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有机会去接触许多人类的美好传承、看到不一样的同学老师并了解他们的处事方式和三观,让你对自己的家庭和原来深信不疑的认知进行反思与批判,从而有机会去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另一个伟大的机会是互联网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通过互联网让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还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优秀的理念、方法、成果,并可以学习他们。 而且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也给每个个体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学习、财富积累、做事方式等。
部分青年人得到的受教育机会和互联网为我们个人长进提供的可能性,让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摆脱你原生家庭的桎梏,站在一个更新的平台上。
但悲催的是,大部分人却不会利用这种机会和方式。读很多年书却不会学习,整天淘宝天猫却不会用互联网长进自我,信息爆炸知识过载却无法形成自己的定见和判断。 更悲惨的是,许多人甚至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和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机制和规则。光等着天上掉馅饼,只会怨天尤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但当需要它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候,就退缩了。 讲真:对于这样的人,上帝也帮不上忙!
/04/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原生家庭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自己是否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然后就是你有没有为这种意愿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 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有良好实践的机会,但你不愿意去实践、不愿意去学习,这谁也没办法。 所以相比较来说,好的家庭只会让你不会太差,但要成为顶尖高手,这不是充分因素,甚至也不是必要因素。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因为父母的爱有残缺。但据对美国总统这个群体的数据统计,当美国总统的这些人出自单亲家庭的比率要远远高于社会上单亲家庭的平均比率: 奥巴马就是出自单亲家庭,而克林顿就更是一个遗腹子,在他出生前3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也许就是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倒是那些条件艰苦的人,被条件所逼迫,如果他不被打倒,就可能做出卓越的成就。
/05/
总结一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否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独立的认知和判断,理论上讲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家庭。 但如果你不愿意去行动和努力而只学会了抱怨,那就会成为原生家庭“控制”的下一代。 当然,"摆脱"自己家庭的影响从而真正形成独立自我的过程一定是艰难困苦的过程,你不要奢望、也不要相信那些一晚上就让你独立的承诺、让你快速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那不是骗子就是传销。
这里仅提几点建议:
议1:接受现实停止抱怨。
无论你的原生家庭什么样,这都是你不能决定和改变的客观现实,既然是现实则抱怨无用。 如果你觉得她有不够好的地方,你就想办法去超越她;如果你觉得她很优秀的地方,就继承发扬。
建议2:将你手边的事情做到极致。
无论你现在是在读书还是在做工人,无论你是小有成就还是一无所有,从小事和你能影响到的事情做起,将你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付出超过一般人的努力,这可以说是最简单有效的让你独立起来的方法。不要说你现在做的工作不适合你的兴趣,因为纠结与自己的兴趣,是你成长的第一个坑。
但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只愿意抱怨而不愿意努力,这样谁也帮不上忙。因为真正的努力一定是不舒服、困难的,即便原生家庭很好、资质天赋很高的人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何况你我。
坚持3:坚持学习与思考。
原生家庭对个人最大的影响不在于财富上,而是让许多人后天根本没有形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样会让人失去了一个去借鉴社会上优秀方式方法的机会,相当于你一个人“赤膊”上阵,与其他站在很多前人肩膀上的人去竞争,不失败才怪! 原生家庭不出色的,才更需要去下功夫学习、思考、实践,说起来这可能是你唯一逆袭的机会。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请回到第2条,思考将你当前做的工作如何做到极致,这时候你就知道该学什么了!
好运!
|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只为方便您的每一次出行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只为方便您的每一次出行
停车场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停车难已成为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但至今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汽车与停车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公共停车场日渐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停车场资源来最大程度满足车辆的停泊需求,成为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的办法之一。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高停车场的智能化管理,使车主停车更加方便,车位引导系统的应运而生。不但解决了人们寻找停车位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停车场管理更方便。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探测器对停车位的停放情况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处理中心进行处理,最终发布到各个终端中指引车辆停车。
1.坚稳智能车位引导——视频车位引导 视频识别车位引导系统以视频车牌识别技术为支撑,在车辆进入停车场后,车主根据系统所提供的实时车位状态信息,通过引导指示,将车辆快速便捷的停至空闲车位!减少了因缺乏停车信息导致的车位难找情况,提升了道路通过率,提高了停车场的车位使用率。离开停车场时,通过在电梯口放置的反向找车查询机、微信公众号查询车辆,按规划的便捷路线导航取车,并根据室内引导屏出口方向指引,引导车主快速开车离场,解决了找车难和出口拥堵问题。 系统拓扑图 视频引导系统优势
• 系统可升级:可升级为具有寻车功能的智能寻车及引导一体化系统,原有设备无需作废,为系统后期升级提供保障。 • 引导准确:每个车位上方的摄像机实时抓拍可以精准识别当前车位状态。 • 效果美观:每个车位的视频车位检测终端集成指示灯,空车位指示明确,整体施工布线简单,安装效果整齐美观。 • 安防功能拓展:视频车位检测终端拍摄角度更佳,更好的能拍摄到汽车两边视野,可拓展防盗、监控等安防功能。
2.坚稳智能车位引导——超声波引导
通过在停车场的车位上方安装超声波车位检测器,实时检测车位状态。系统将实时的车位状态进行统计处理后发布到车位显示屏和入口信息屏,同时各车位上方的车位状态指示灯根据超声波探测器的探测结果切换指示状态,帮助用户最快时间找到空余车位,从而有效提高车位利用率,为车主提供舒适的停车体验。 系统拓扑图 超声波引导优势 • 节省施工成本:坚稳研发的前置超声波车位探测器,集成车位指示灯,相比传统分体式安装方式,每个车位可以节省线材等施工成本百元以上。 • 效果美观:车位前前置超声波车位探测器集成指示灯,空车位指示明确,整体施工布线简单,安装效果整齐美观。 • 调试方便:节点控制器自带有LCD液晶显示屏,能显示当前系统运行状态,可以脱机检查系统运行和故障情况,便于调试。
3.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地磁车位引导 通过安装在每个车位地面上的地磁探测器,实时获取停车场的各个车位的车辆信息,该探测器每间隔3秒检测一次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判断车辆的存在,如果车位状态发生变化,则立即发送无线信号到无线节点,否则每间隔5分钟发射一次信号。无线节点控制器按照一定规则将数据压缩编码后反馈给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完成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车位数据发送到停车场各个车位引导屏进行空车位信息的显示,从而实现引导车辆进入空余车位的功能。 系统拓扑图 地磁引导优势 • 探测准确:无线地磁探测器替代传统探测手段,可以准确探测车位状态。 • 抗干扰:无线地磁探测具有防水、防雪、防腐及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雷雨天可正常使用,寿命长一般不需要维护。 • 施工布线简单:系统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连接,安装及维护简便,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讯代替传统的接线方式,施工简单,成本低,同时提高产品长期的稳定性,且安装位置灵活,操作快捷,对地面破坏小。 • 调试方便:节点控制器自带LCD液晶显示屏,能显示当前运行状态,可以脱机检查系统运行故障情况,维护简单。
相关产品
坚稳系列车位引导系统,集合领先的技术设计,再一次化繁为简,综合成本比其他品牌降低25%以上。
(来源于:坚朗五金 公众号)
|
【职场精选】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在工作中成长,可能在一开始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工作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能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工作中学习不到的知识。 大家可能都看过一个观点「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闲着」。 我非常认同。但今天我想讲另一个角度,「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而且我认为这个点更重要,因为大部分人都不闲,大家都在努力的过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年轻人,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不仅不闲,还每天忙得要死,甚至周末都不休息。 这样一群人,我根本不怕他们「太闲」,我更怕他们「太忙」,尤其是怕他们「忙到没时间成长」。
01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我的团队成员都是从我的知识星球社群里招的,所以大家价值观一致、做事理念一致、目标一致,我们彼此深度信任,因此即便我不怎么管他们,他们也超级努力,一个表现就是: 下班后他们主动加班,周末他们主动给自己工作加量,更快的推进工作,总之特别忙,工作时间超长。 很多老板喜欢看到员工这样,但我总是担心,担心他们忙到没时间成长。我经常告诉他们要注意休息,周末也不要一直干活。 我有个课程助理,前几天我跟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节奏,不用推进的太猛,每天早点下班,周末也不用这么拼。你空出来的时间,除了休息好,就是用来自我成长。 比如,你的工作需要写东西,那么你必须保证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学习、大量阅读、听课,甚至这要变成一个强制性学习任务,跟你的工作任务同样重要,甚至你上班时间做也没关系。 我写作三年多,为什么越写越好,永不枯竭,永远有新东西可写,永远能提出新观点,因为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3点左右,几乎是我雷打不动学习时间,不管当天多累,这个习惯我都没中断。」
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的工作。 不信你问问自己:过着一个月的忙碌中,过去一年的忙碌中,你有多少时间用来成长?你成长了多少? 如果你每天忙到连认真读几篇好文章的时间都没有,忙到连听一个小时课的时间都没有,忙到想在周末精进一下某项能力、某项技能的时间都没有,你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了。 很多人沉浸在每天的忙碌工作中,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点多回家,累得洗漱完倒头就睡,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日复一日。
这是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因为你会觉得明明自己每一天都特别充实,每天都干了很多活。 你每天都干了很多活,是没错,但你过去半年、一年进步了多少?你自己心里没数么。 为什么说这是废掉呢? 因为学习是一种习惯,成长是一种习惯,精进也是一种习惯,你若是一年两年里都忙到没时间成长,你最终也会习惯了每天不成长的状态,毕竟不成长本身也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因此,时间长了,你就丧失了成长的能力。 而大部分老板不关心这个,为什么? 比如一个新媒体工作的老板招一个小编,如果这个小编成长很快,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对老板来说是意外惊喜;如果这个小编不成长,那完全没关系,老板招你来就是让你做小编的工作的,你一年没进步也没关系,你就日复一日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行。 因此,你成长,是老板可遇不可求的,是不可控的;而在「你能胜任的工作」上给你不断加任务、加工作量,是老板可控制的、可明显有更大收益的做法。所以,你需要自己正视成长时间。
02 一个人在职场里持续上升 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有人说:工作的过程,不就是很好的成长过程么? 我认同么?非常认同。但同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什么呢?
1、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我做新媒体讲师时,前期准备课程时,我每天进步很大,我每天再打磨新的东西,等这个课程做出来,我出去讲一次自己进步很大,再去讲第二次还有很大进步.... 但这毕竟是一个重复的、同质化的工作,我每次出去就是讲那几百页 PPT,当我疲于奔波在一个个公开课和一家家企业、没有时间学新东西时,我的进步就变得很慢了。 事实上,任何一份工作都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一个商务每天都要跟一堆人重复说同样的话术,一个客服每天要解答成百个同质化问题,一个小编每天都要用标准模版给一篇稿子排版,一个银行职员每天都是那个流程服务客户,一个滴滴司机每天那样拉客,一个淘宝电商文案每天用同质化的模版写同质化的句子,一个设计师可能做了一年每太有啥区别的课程海报或商品海报..... 这个社会分工越细,这个趋势越重,因为这样大家加起来的效率最高,但个人的成长不是如此。
2、重复单一的学习,对成长的边际贡献越来越低。
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每天特别忙,做了两年了。 我问:你做了两年了,有没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销售知识体系了? 她回:啥体系?我就每天那套话术给客户讲呗。 我说:最近有个讲怎么做销售的课挺火的,老师也有多年的实战经验,你没去听一下、研究一下么? 她回:朋友圈里看见过,但我哪有时间学啊。 我问:关于营销、品牌的书和文章,你看得多么? 她回:我光谈客户做销售都累死了,哪有时间再学别的... 如果一个人只是从工作过程中学习,那么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它对成长的边际贡献越来越低。 每天一定要让自己有时间成长,其实是让你拓展除工作外的其它成长方式,你学习的方式多元化,对成长的边际贡献就越高,你的成长就越快。 我跟那个做销售的朋友说:你做了两年销售了,如果继续这样只是天天谈客户天天谈客户,第三年你可能还是这样,你要抽时间多听一些课程,更新完善你的知识体系,并在之后的销售过程中去运用实践,你要多学一点品牌的知识、营销的知识,这样对销售工作帮助很大,你要多一点商业知识商业思维,这样你越来越专业,谈客户更有说服力等等。 一个人在职场里持续上升,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如果你每天、每周、每个月都忙到没时间成长,那么你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消耗存量。你的存量是有限的,一定是越消耗越少。 一个日复一日消耗存量的员工,必然是一个不能「提供惊喜」的员工,所谓普通人,就是不能提供惊喜的人,有增量才有惊喜,才能持续上升。
03 一份好工作的标准里必须有一条 你有时间成长
人人都说要找份好工作,那什么是好工作? 标准有很多,但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有钱、有闲、有成长。 1、有钱。工作不主要为了钱,但钱很少,也从一个侧面反应这不是什么能创造大价值的工作。 2、有闲。不能工作量大到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至少能好好休息一天。 3、有成长。工作本身价值高、锻炼人;公司属于行业里专业性很强的,可以学到东西;老板、领导愿意培养你,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三点,那一定是很好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一点都满足不了,那你还留在那耗什么? 其中第二条「有闲」非常重要。
之前有个同学就跟我吐槽,他说老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然后鼓励大家多加班,说那些不怎么加班的员工没有上进心之类的。 同学说了很重要一点:我下班就走了,可能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可能是我下班回家去打游戏了、追剧了、刷抖音了,另一种状态是我可能每天下班后都回家学习去了,读书、听课、提升工作技能等。 我很同意这种说法,并不是每天加班到凌晨才离开办公室的员工才有上进心,你根本不知道一个人下班后去干嘛了,有可能半年后,那个下了班就走的人,表现的比那个天天加班的更好。
1)如果一份工作,钱没有特别多,工作本身也不能给你很大成长,但是你有很多自己的时间,这种工作在很多时候也是好的。 因为你可以在自己能力不够强的时候,先领着这份并非高薪但能满足基本生活的工资,在每天快速完成工作后,疯狂的自我成长,直到有一天,你有实力找到一份工资更高、价值更大的工作。
2)如果一个份工作收入可观,工作价值也可以,但每天忙得要死,没有时间让你持续有增量成长,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你虽然现在月薪1万,但没有成长的话你明年、后年可能还是月薪1万,更没机会升职。一份工作,增长性是最重要的,不要让自己混成一颗钉在一个位置上的零件。
3)如果一份工作本身价值不够,钱又不多,还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成长,你就很危险了,你很可能会长期在最基层工作很难跳脱,甚至久而久之,你习惯了那状态,丧失了成长的能力。一个人不怕现状不好,怕的是习惯了,心死了,这是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成长这件事,一定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忙到连成长的时间都没有,你现在再强,如果你的成长是停滞的,你也很快被别人淘汰,因为别人在成长。要有增量思维,持续有增量成长,而不是一直消耗存量。
关于作者: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前插坐学院副总裁,90后首席新媒体讲师,学习社群@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发起人。一年写100篇干货,服务50万互联网人,汲取向上的力量,逃逸平庸的重力。
THE END |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裔科学家逝世:我要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科技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裔科学家逝世:我要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科技
作者丨崔永旺
12月6日消息,据多家媒体报道,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于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日去世,年仅55岁。他的家人在声明中表示,生前,张首晟曾与抑郁作斗争。 说起张首晟教授,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学生,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15岁自学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32岁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2007年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评为当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2009年入选 “千人计划”,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 2017年,在整个物理界探索80年之后,张首晟和团队率先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震惊世界; 同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习总书记亲自为其颁奖。
今天我们想为你分享张首晟的成长故事,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1 15岁自学考入复旦大学 因为杨振宁而选择物理
1963年,张首晟出生于上海,他的3岁到13岁是中国的文革十年。 当时,张家在静安区的祖屋有一处阁楼,对于年幼的张首晟来说这是一处奇妙之地,是没被红色浪潮拍打的自由空间。 张首晟的爷爷是复旦大学建校后的第二届学生,阁楼里,类似《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等国外书籍有很多,从康德到黑格尔,从达芬奇到罗丹,从杨振宁到李政道,从艺术到科学,张首晟的童年在书海中度过。 张首晟曾对记者表示,“我的启蒙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和哲学。在阁楼的那段时光,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我的一些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快速交叉得出的成果。” 到了1976年,张首晟的父亲给还在上初中的张首晟,买了一套高中自学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等一应俱全。 两年后,全国恢复高考,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但每个区仅限10个名额,而且初中毕业生高考一经落榜,将失去升高中的资格。 这是张首晟人生中的第一次冒险,他决定拼一把。1978年,15岁的张首晟在自学的情况下,最终被复旦大学录取。 “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的一些选择有关。”他曾感叹。 来到复旦,少年大学生张首晟几乎没有迟疑地选择了物理系。只因为“初中时就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理论物理专业,就是冲着这些榜样们。” 此时的张首晟还不知道,日后他与杨振宁还有一场师生缘分。
2 决定为人类科学付出全部生命 拿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在复旦上了半个学期后,因为优异表现,16岁的张首晟作为交流学生,被送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深造。 在德国,凭借自学能力和超人的勤奋,张首晟花3年时间就完成了5年学业。 尽管学业有成,但当时理论物理就业方向窄、机会少,很多同专业的同学已经转向了工程等实用性专业,年轻的张首晟一度陷入迷茫,甚至动摇了从事科学的信念。 有一次,他路过德国格丁根大学城,科学家高斯、玻恩、海森伯格和黎曼等人都曾在那里工作过,那里的墓地更是埋葬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张首晟说,“当时,我看到每个墓碑上除了他们名字和生平,还有一个他们发明的公式,简洁而美丽。就在那时,我觉得他们虽然去世了,但即使到人类文明终结,他们都依然存在着。” “从那以后,我的人生路就再也没有动摇过。我觉得我要付出自己的全部生命,为人类的科学做出一些贡献。” 对自己前行的道路更加坚定之后,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毕业的张首晟,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录取,如愿以偿师从自己的偶像杨振宁,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的道路。 2006年,张首晟和团队迎来第一个重大发现。当年,他们通过无数次实验和运算,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一理论语言在第二年被证实存在。2007年,这一研究被评为“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此后,基于他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包揽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等。 而在十年之后,张首晟再次迎来新的突破。 2017年7月21日凌晨,张首晟及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历经80年的探索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手性Majorana费米子的存在。 这一发现,验证了80年由意大利物理学家Ettore Majorana提出的预测,张首晟将这一新发现称为“天使粒子”。普通群众可能难以理解这一发现,但是对基础物理界来说,这或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张首晟一度与诺贝尔奖非常接近,虽然落选,但他十分坦然,“生命最美好的不是目标,而是经历。看到完美孕育的思想在大自然中得到证实,对于我这样的科学家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回报。” 世界级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张首晟,“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3 最懂科学的投资人: 好奇心和简单让他走得更远
张首晟曾告诫学生,“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贵的就是一生都保有好奇心。”灵感来自什么?来自你日常的积淀,还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仅仅有积淀而没有好奇心想象力,那么也不会有灵感。 当年,杨振宁也曾告诉张首晟,“诗歌追求的境界,是用两句话将复杂的感情说清楚,科学也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描述大自然的所有万千现象。”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F=ma’、‘E=MC²’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最美丽的诗句。” “书本上只能学到知识,学不到好奇心、想象力,还有艺术和科学相通的想法。所以一定要去创新。” 为了保持这种好奇心,张首晟还养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游泳。在他看来,游泳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就像科研工作中最需要的发散型思维一样。 从十几岁时躲在阁楼里看书,到如今不断突破领域创新,张首晟靠的就是好奇心。 不过,张首晟的人生不止于此,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硅谷知名的风险投资家。 斯坦福大学有着悠久的创业传统,张首晟深受影响,在校期间,他就作为创业导师帮助多位学生创办公司。并作为天使投资人,成功的投资了VMware,如今这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亿美金。 2013年,张首晟创立了丹华资本,意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连接美国的创新与中国市场。“丹”代表斯坦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华”取自中华。 在做风险投资时,张首晟只有两个原则:简单、普适。 许多踌躇满志的CEO来跟他讲项目时,张首晟往往会提一个怪要求——关掉PPT,走到黑板前,不要背第三方调研的数据,而是凭借自己对项目、行业、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估算出市场等关键数据的数量级,展示自己的逻辑。 张首晟说,“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做物理研究,更习惯在黑板前,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运算出自己的答案。” 他曾在公开演讲中说道,“很多国内的访问团来到斯坦福大学,都说想参观一下我的实验室,我会告诉大家,我的实验室就是一张纸和一根笔,但是我非常自豪,简单更有力量。”
4 立志把一生的精力 贡献给中国的科技发展
作为一名华裔,张首晟从大学选专业时,一直到后来的研究方向,一直心系祖国。 2018年1月8日,张首晟荣获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人民大会堂,习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 他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说,“我现在54岁,感觉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把我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中国的科技发展。现在是中国最关注科学的时刻,我感觉到责任重大,希望自己能把桥梁作用发挥好。” 在今年1月的采访中张首晟还透露,目前已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了拓扑量子物理中心,未来希望能在国内合作建立实验中心,不断帮助国内创业水平提升。 然而谁曾料到,在12月1日,他却走了。 张首晟身边的朋友,评价他是一个平易近人,乐于言传身教的科学家;同样,他在社交媒体上,也经常展示个人生活,比如夫妻两一起看月全食;展示自己女儿的照片,两个人还会一起骑行锻炼。 张首晟家人的讣告中写道,威廉·布莱克的这首诗是他的最爱,诠释了他一生探索和发现美的使命: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三十年过后,当初的阁楼少年,已然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愿天堂里的张首晟教授,没有抑郁,一切安好。 (来源于: 首发于职场充电第一站——插坐学院 ) |
【职场认知】毁掉你的不是琐碎重复,而是眼高手低出品丨插坐学院 作者丨王书哲
你一定在朋友圈见过很多这样的论调: 别让重复性工作,毁了你的前途。 警惕,重复性工作正在慢慢毁掉你! 如何摆脱重复枯燥的工作? 其实,重复性工作不会毁掉任何人。内容简单可重复的工作,往往才是真正的好工作。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伟大的成就,都是在重复中练成的。只有用心做好简单重复的小事,才有机会成大事。
01 高手在重复中寻找灵感 能力在大量重复中提高
无论你在什么行业,做什么岗位,一定会有大量重复的工作内容,而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在大量重复中逐渐形成的。 重复性的工作也可以很有前途,前提是你要走心走脑。长期来看,重复是一种常态,不论简单工作,还是创意工作,本质上都是一种重复。
科研人员,需要大量重复做实验才能验证某个结果; 教师从这个班到那个班,从这一届到下一届,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 导演拍电影,一个桥段可能N次重拍; 办公室文员,大部分时间就是整理数据、贴发票、复印文件; 快递员,日复一日接收快递、派送快递……
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具有重复性,只是重复的内容稍有不同。 2017年2月,民谣歌手李志宣布,要用12年的时间走遍334个地级城市,进行现场演出,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励更多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虽然作品很受欢迎,但他特别喜欢说自己不是一个有天分的人。他把巡演比作长跑,越接近40%的时候越辛苦,而且整个过程很枯燥,有大量重复性工作。 “天才总是在重复中寻找灵感。没有天赋,就把自己做到极致,重复也是一种极致。你在重复里面找到灵感了,找到快乐了,你就比别人高一个境界。” 对李志来说,一个人没天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天分还眼高手低。 别以为重复的工作只会毁人前途,能从千篇一律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也是一种本事。 易宝支付前运营部总经理王东烽,曾经讲过一个京东客服妹子的故事。 面对每天千篇一律的工作,大多数客服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只有这个姑娘会用心地主动写文案,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回复为品牌价值服务。 她用幽默亲切的文字来回复顾客,结果一夜成名,给京东带来了超过百万的品牌价值,还被刘强东嘉奖。
▲ 京东客服妹子回复的截图
所以,千篇一律的环境,往往也包含着更多的机会。在重复中不断思考、精进,坚持下去,你就会成为脱颖而出的高手。 想要摆脱重复性工作,你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的重复性只是表象,关键在于你能否从大量的重复中,看到别人觉察不到的蛛丝马迹。 如果你不去思考,那么你的能力也会一直停留在基础层次,很难有所成就。
02 按部就班的重复没有意义 持续地迭代优化才会精进
2017年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罗振宇提到了一条人生算法: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什么是人生算法?
罗振宇说,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根据人生算法,直接登顶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成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工作也是如此,将那些看似琐碎、无聊、重复性的工作做到出彩,也需要不断优化迭代。 比如送外卖,你可以思考怎么增加订单同时减少出错,可以琢磨常送外卖区域的地图,记录每份送餐时间,列个时间清单表,优化送餐路线。 迭代优化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能,只需要用心总结规律,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当然,前提是你内心认可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能坚持。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回忆早年创业经历时说:
“我做过很多重复的事,有时候也会厌倦,退缩,想打退堂鼓。比如,年轻的时候我要发展代理商,一天要跑两三个城市,跟每个客户重复讲代理政策、为什么要做代理,最后累得几乎要虚脱了,话都说不出来了,也不想干了。” 后来看《非常营销》,中国首富宗庆后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一遍一遍重复讲话,一遍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这让周鸿祎深受鼓舞,于是从那时决定无怨言地坚持下去。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不是点子,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的能力。” 周鸿祎很信奉简单重复的价值。在做编程工作时,别人顶多编两三个小时就得出去透透风、吸吸烟,但他坐在那儿,除了吃饭喝水,可以10个小时一动不动重复干活,尽管他其实是个坐不住的人。 管理学经典《从优秀到卓越》将企业比喻为一个巨大的飞轮,每个人去推一下两下,飞轮纹丝不动。但大家坚持,咬着牙不放弃。等到能量积攒到一定数量,飞轮慢慢动起来了,后面再推,它会越转越快。 周鸿祎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推轮子的人”,每天开很长的会,跟很多人谈话,每天一遍又一遍重复说过的话……我们每天遇到的无数琐事,就是那个轮子,但是千万不能停止推的动作,这就是积累的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是简单的重复,那就应该想办法优化它。” 新的领悟、新的发现,都是在不断重复中得到的。只有通过这样迭代优化,坚持下来才有意义。
03 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 那就把简单工作重复到极致
日本东京羽田机场,连续4年被英国国际航空评价公司 Skytrax 评选为“世界最干净的机场”。这个荣誉的背后功臣新津春子,也被日本国家封为“国宝级匠人”。 新津春子是一名清洁工,本来是沈阳人,作为二战遗孤,长大后回到日本。因为不懂日语,没有其他技能,只能做清洁工的工作,但她一做就是23年。 对新津春子来说,清洁工也许是她命中注定要做的事,也是她唯一能做好的事。 但为了把一份日复一日、枯燥重复,甚至很多人认为“低下”的工作做到极致,她几乎付出了全部的细心和耐心。
玻璃必须擦得完全透明,即便是手印也不能有; 清洁马桶要用小镜子,检查马桶内测是否有污垢; 熟记80多种清洁剂的使用方法,能快速分析污渍产生的原因及组成成分; 看到有人要扔垃圾,却离垃圾桶很远时,主动上前帮忙; 在所有小孩可能会碰到的地方,都不使用刺激试剂……
她看见污渍就像见到宝贝一样,一看到就会喜笑颜开,经常蹲在地上,借着亮光观察地板上有没有灰尘,一粒灰尘都不能放过。 她担心随着年龄增长,会承受不了这个工作强度。于是坚持每天早晨6点半上班,中途故意爬50多级台阶;早晚各一次哑铃,专门锻炼腕部和腹肌。从来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这就是她心中真正的热爱。 同样是保洁,日复一日的劳累、枯燥,我们见惯了粗糙和敷衍了事。但新津春子不仅一做就是23年,而且将保洁工作做到了人人敬仰的极致。 如今,她早已不再是个简单的清洁工,而成了受人尊敬的保洁专家、科学家和管理700多人的保洁主管,她打扫出了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重复”的真正意义。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先配得上它。”死磕自己,把重复做到极致,可能很慢,但最后总能到达。
04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你就是赢家
插坐学院之前推送的文章《我的美女助理辞职了:公司需要聪明人,更需要耐得住的人》中,一位老总苏苏写到自己的职场经历。 她当小助理时,每天的工作就是贴票据,贴好发票,拿去报销。这在多数人眼中,就是重复又没有意义的典型了。 但是她明白,只要有心,从重复枯燥的小事中也能学到东西。 她建了一个表格,把所有报销的发票归纳成清单,记录好票据上的时间、数额、业务内容、消费场所、相关人员等。时间一长,她就发现了这些商务活动背后的规律:
她知道了公司的应酬和聚会,举办频率如何,平均费用是多少; 知道了做商务推广、公关时,该选什么档次、什么类型的地点; 她对发票上的活动承办商做了对比,最后总结出,找谁策划活动性价比更高; 通过票据上的经手人员,她了解到公司内部有哪些人才,外部有哪些人脉,知道他们负责什么领域,今后在哪些方面,可以找他们支援。
后来,上司要筹划活动,她马上就能报出预算区间、备选地点;上司要分配任务,她立刻就能找到最佳人选。 于是,上级对她赞赏有加,派给她更多任务,让她得到更多锻炼,她也从中学到更多,表现得更加亮眼。最后,一路升迁,顺利当上高管。 苏苏对于重复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法,让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贴票据,而是通过这个工作拓展了她整个职业生涯。 眼高手低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许多人胸怀鸿鹄之志,可一旦面对重复和琐碎的工作,立马心态失衡,宁愿高谈阔论,也不愿踏实干好手中的活儿。 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聪明过人,而是每天都把简单重复的事儿做好,懂得日常工作的不断重复,就是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 比如你做数据录入工作,每天要把大量数据录入到 Excel,看似非常枯燥,其实是难得的精进机会。 一方面,不断重复会使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工作效率提高,节约出更多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观察和琢磨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配色还可以更漂亮吗? 数据获取还能更轻松吗? 如何减少出错?
马云也常说:“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情,就会成为伟大。” 没有耐心和坚持,你永远等不到成功。成功不是一夜发生的,没有千万次重复积累的基础,不可能成就大事。
05 重复性工作不会毁掉任何人 工作是你磨砺心志的修道场
重复性工作并不会毁掉任何人,你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是你决定了它,不是它决定了你。 重复性工作,不等于低端,更不等于无用。 聪明人不会被任何工作毁掉,他们会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熟能生巧,迭代精进,积跬步而至千里。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工作,即是磨砺心志的修道场。” 能被工作毁掉的人,不是因为工作重复,而是自身的修炼不够。 |
【职场认知】关于工作的十点建议常有人问,怎么找到自己喜欢,收入又不错的工作,这让我想到,对工作,还有太多的误解,所以提几个建议:
1、不要害怕找不到工作,失业是非自然现象,只要你愿意暂时工资低一点,工作勤奋一点,永远都有工作。失业往往是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2、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收入,收入能够让自己活下去。如果喜欢才从事一件工作,我想,世上就不会有牙医、会计和火葬场工人。一项沉闷琐碎的工作,但能够带来较高收入,应该珍惜,这保证工作之外你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会计可以成为出色的诗人。
3、再喜欢的工作,偶尔都会让你厌烦的,如果让喜好左右自己,那么,没有一项工作能够持久。工作要出色,战胜不喜欢才更重要。
4、只有开始工作,你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绝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有创造力、有文学或艺术天分,他们并没有。
还好,绝大多数工作也并不需要你有创造力,不需要你特别聪明,普通人努努力能做到的事,反而是工作中需要的,比如:守时、守纪律、有秩序、有条理、交代的事情及时处理、细心、出错率低,这些做到了,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员工。相反,会不会写诗,品味如何,并不重要。
5、要在工作中持续提升能力,不进则退,不合格的人被淘汰,这才是常态。你至少需要一个一年规划,写下一年后自己希望提升的能力,一年后再做对比,我坚持了多年,觉得很有效果,完成了很有成就感。
6、要有耐心,你的努力,你的才能培训,可能十年后才出效果。拼几天,感动一下自己,就向世界索要回报,没那么便宜的事。有人写公众号,写了一年,没什么读者,很沮丧,问我怎么办。二十多年前,我第一年写的时候,也不会有读者。二十多年后,侥幸有了读者,我也得每天早上5点起来写,做苦一点的事,再有些耐心,总会有碗饭吃的。
7、需要表达观点时,诚实表达你的想法,并用逻辑支撑。你无法讨好所有人,人们,包括你的老板,最终喜欢有想法的人,这些人才能从事更重要的工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只适合低端的工作。
8、当雇员不丢脸、不失败,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当老板。一个好雇员值得尊重。
9、要从脑子里剔除老板剥削雇员的陈腐论调,一直到公司倒闭,雇员都有薪水领,而老板可能输掉自己的身家,公司成功,他多得一些,是该得的。由错误观念导致的委屈与对立,容易毒害精神,影响工作。
10、不要从事与自己价值观不合的工作。
工作让我们辛苦、疲惫,但人都离不开“工作着的状态”,毕竟是工作,让我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爱的人,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之后,一个人会自愿工作很长时间,这让他生命质量更高,更健康、也有更多的可能。
工作累,工作也美。
(作者:连岳,把最好的理念传递给最多的人。) |
【认知】“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错,你根本就没懂,所以不会做
01
所谓的“知道这个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你太把“知”这个事看小了。 英国利物浦大学心理学家劳森曾做一个测验,叫做“自行车问题”。 大概是这样的。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自行车?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愚蠢,我想大家一定都笑出声来了,那下面这个问题,你一定也能回答出来,不妨尝试一下: 给你下面这张图,不要看实物,也不要上网查阅,只凭借自己的记忆,把自行车的其他部件补充完整。唯一的要求是:自行车能转动。 怎么样,你能做到吗? 劳森教授的实验结果是:将近一半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补充完整图片。 来看看这些学生们都是怎么画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很多事情,我们总以为自己对其非常了解,但事实往往是——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02
平常我们总听到别人说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这些人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气,我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知道该这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所以还是算了。 很多人沉溺在这个逻辑中,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不愿做出行动去改变。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你真的懂了吗? 正如开头的小测试,大部分人自以为对自行车很了解,但真要问到自行车的运作原理,就发现,原来我一点都不懂。 因此,即便是面对某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如果你没有真正掌握,那自然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不会去做,这和人类的本性没有一毛钱关系。 随便给你一幅王羲之的字,让你使劲儿看,每一个笔画你都记住,准许你拿尺子去量,全知了吧?来,给你一张纸,你来写,你能跟他写一样吗?
03
有一次,朋友阿来对我说:“我知道早起是一件好事,但我就是太懒,怎么也做不到啊!” 我看着她,笑了笑:“不,这和懒不懒没啥关系,关键点在于——你对‘早起’这件事一无所知。” 她反驳我:“大家都说,熬夜对身体不好,所以要早起。” 我问:“熬夜确实对身体不好,但你感受到哪里不好吗?” 她迟疑了一会:“那确实没有,哪怕每晚1点睡觉,我也能睡够8小时,睡得也很香,身体貌似没啥不健康的。” 我笑了笑:“这就是说,所谓的‘早睡早起身体好’,你根本没有直观感受过,那自然对你没啥激励作用。” 哲学家说:熟知非真知。大多数人都只是遵循思维惯性而已,对事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因此执行起来,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比如,有人说:“我知道不能轻易发脾气,但就是控制不住。” 那我问你:你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什么事情触发了你内心的点?发完脾气,周围的人受到了什么影响? 再比如,你和我说:“你知道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别总是玩手机,但就是做不到。” 那我问你:“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为什么很重要?除了玩手机,你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事情吗?你给自己订过什么目标吗?”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答不出来,那你怎么敢说,自己“知道”了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所以, “知道却不去做”,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根本不明白。 所有的大道理,对你来说只是一段干巴巴的文字,你不懂它的来龙去脉,也不懂个中的内涵,你只是记住了文字,却没让它进入你的脑子,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 正如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一个人是真的知道而不去做的,知道了不去做,只是因为没有真正知道。
04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所谓的“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真相其实只是:人在低谷之中,总喜欢简单粗暴地把失败归结于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却不去用心思考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这句话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以一种自以为是的腔调,隔绝了自己变好的所有可能性。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知道”那些大道理,并把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1. 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去理解和思考这个道理,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了这个道理,这样很肤浅
我从来都不推荐大家去读畅销书、读文学书,而是要去认真读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以及专业的权威教程。 上MOOC的社交心理学课,你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情商低,为什么不能共情,为什么有些行为会让人讨厌, 读市场营销学,你会知道,为什么广告字体要这么设计,为什么楼下永远在打折,为什么小姨子跑了的商店能开好多年, 这些才是真整的把道理搞懂。
2. 把“道理”融入自己的生活
所谓的“道理”,是别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提炼出来,它没有对错之分,只在于是否适合。别人的经历,就不一定适合你。 如果“道理”只是一段文字,和你的生活那你永远没办法从中获取改变的力量。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知识,你要努力让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读一本书,你可以思考,这个知识点对我有什么用?我能拿来改善自己的哪方面不足? 听别人说自己的创业故事,你可以思考,用他这个办法,我能做成点什么? 只有“道理”对自己真正有用,你才能利用起来。
3. 别关注“问题”,请关注“解决”。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都是“问题导向”,一出了问题,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持续困扰自己的问题上。 但另一些人的思维模式,却是“解决导向”,也就是出了问题,他们想的是: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我要做点什么?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于是,同样面对“我很痛苦,我该怎么办”的困境,“问题导向”的人就只能看到前半句“我很痛苦”;“解决导向”的人却能看到后半句“我该怎么办”。 千万别一味自怨自艾,沉浸在这种痛苦中无法自拔,应当想办法让自己脱离困境。 请记住,鸡汤听了忘了,就是鸡汤;听了去做,就是真理。 别说大道理没用,更别说什么“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你没读懂、没思考,更没有努力去做。 但愿你看完此文,不只是又懂了一个所谓的道理,而能够真正行动起来改变生活。 作者简介:唐一,富书签约作者,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 |
【职场方法】为什么“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最应该被开除之前看到网上一个段子: 在一个公司里,老板最应该开除什么样的员工? 第一种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第二种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第三种是聪明但不努力的员工, 第四种是聪明且努力的员工。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但答案其实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仔细一想就会明白,第一种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顶多是不给企业创造价值,但至少做得少犯错也少。 最害怕的就是,不聪明还努力的员工,一天到晚瞎忙,关键是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会经常把事情搞砸。 其实,在工作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人:
他们以为工作中努力就可以升职加薪,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你身边也有人表现出以上的特质,那可能不是他不努力,只是他缺少复盘力。
01 什么是复盘?
复盘其实是个围棋术语。
在围棋比赛结束后,棋手往往会对之前的对局进行一次复盘,在脑海中或者棋盘上将棋子重新摆放好,思考对方的路数还有自己的破法。 一个一年下2000次棋的棋手,和一年只下200次棋但每次下完后会花更多时间进行复盘的棋手,谁的成长更快? 答案肯定是后者。 前者努力的方式更像是业余棋手,盲目练习,用了很多力气但是没有效果,而后者更像是专业棋手,懂得刻意练习,事半功倍。 而复盘就是棋手提高自己棋艺水平的刻意练习方法,比起每天只知道和对手下棋的人,懂得复盘的棋手能够更快速地成长。 工作和下棋一样,也需要刻意练习。
柳传志首次将复盘引入了工作中,他有一套自己复盘的方法,叫做PDF环,
P代表Preview,指沙盘推演:在做事之前,把这件事情在脑海中预演一遍; D代表Do,指做的过程:因为有了预演,所以能够胸有成竹地做事; F代表FuPan,指复盘:把整件事再在事后复盘,对比目标和结果,看看是否有更优化的方案。
我在此基础上加以简练,所谓的复盘其实就是事前预估、事中偷懒、事后反馈。 事实上,复盘就是职场人实现进阶的刻意练习,一个懂得复盘的人就拥有成长复利,在工作、生活中的快速迭代。
02 如何复盘?
复盘具体怎么用?
工作中,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做的应急式工作。 也就说都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回邮件、回复后台消息、整理运营数据、给某个同事发资料、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你要是问他,哪件事情可以延迟做、哪件事情可以舍弃不做、哪些事情可以标准化,他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一个任务到来,他习惯的是拿到手上就开始做,中途如果有其他事情插起来,他又会停止手头的事情,去忙新来的任务。 当你问他要结果,对方往往两手一摊,说我很忙啊,好多工作,但是都没做完......所以,他们工作的时候看起来很忙,却不出活。 聪明地做事和埋头做事之间,差的就是复盘。
1、事前预估
在下棋的时候,棋手往往会在脑海中提前预演。 如果自己下某步棋,对手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甚至能够提前预想到5、6步之后可能出现的局面,从而将棋子落在对自己最有利的地方。 在《策略思维》中提供了一种行动方法: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即在你做出行动之前,在脑海中推导自己如果采取某种行动,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再根据想要达成的结果,调整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懂得复盘的人做事之前总是提前想一步甚至几步。 同样是领导交代的任务,有的人什么都不问就埋头开始做了,而有的人会问清楚,这个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大概什么时候要? 确定老板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之后,才采取行动。
如果领导交代的任务是让你做一份ppt,前者因为根本不知道ppt用来做什么的,也没提前预估做ppt可能会用到的时间,结果做到一半才发现根本完成不了,结果第二天马马虎虎发给领导,然后领导发现ppt根本就不能用。 而后者因为知道这个ppt是明天见客户提案用的,那么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任务不仅重要而且紧急,预估自己一个人可能完成不了,就会请上司给自己多派一个人,大家分工合作,结果当天晚上就交到领导手里,然后再根据上司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有的时候,无用功和有用功之间差的可能就是几个问题。 在做事之前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领导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可能会让你少做很多无用功。
2、事中偷懒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而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 为什么带领队伍找到新的食物源的是懒蚂蚁而不是平时勤快的蚂蚁呢? 那是因为,平时勤快的蚂蚁大部分时间往往用于埋头搬运食物上,而很少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而“懒蚂蚁”则相反,它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因此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而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会偷懒的人,就是公司里的“懒蚂蚁”,比起撸起袖子就开做,他们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流程上。 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运营,你会发现,自己需要时时刻刻回复用户的信息。 一个很努力的运营,可能从早到晚连吃饭的时间都忙着帮用户解决问题,但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户的很多问题往往是重复的。
那么会偷懒的运营会怎么做呢?
他们在回复了用户的问题之后,会将高频率出现的问题整理出来,并想一个统一的话术。 这样,只要遇到相似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不仅可以及时回复用户消息,也可以帮自己节省更多的时间。 所以你会发现,在工作中,天天最晚下班的人,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创造很高的价值,因为他们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考上的懒惰。 而懂得偷懒的人,恰恰是勤于思考的人,也正是这种人,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事后反馈
想象你在网上买了一个杯子,你认为物流服务中你最看重的是哪个环节? 是已经发货?正在转运中?还是签收? 实际上,很少有人在乎是哪家物流公司运送的,也不在乎运送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你唯一关心的就是几天杯子几天能够到,到了之后杯子是否完整无损? 这和反馈一样,在领导眼中,如果没有“签收”你的工作成果,那你之前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价值。 一个任务领导交代下去,你会默默地去做,做完了就完了,等领导问起来,才想起来回复? 《哈佛学不到的经营策略》的作者马克·麦考梅克曾经说过:“谁经常向我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经常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不要以为领导知道你的进度,如果你不汇报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在他眼中,就是没完成。 如果遇到问题你没有及时反馈,那么拿不出结果他就会自动视为你能力不够。
这不仅是一个职场人应有的素养,也是提升你在领导心目中靠谱程度的方法。 可能你会经常看到唱衰新媒体的文章,说新媒体红利时期早已经过去,现在做自媒体很难再做起来了...... 而有的人,仅仅半年就把粉丝做到了六位数,差别在哪里? 同样是追热点,为什么你的观点千篇一律,而别人的总是意想不到? 同样写文章,你一天一篇,对方一星期才更一篇,阅读量、转载量都比你好,原因在哪里?
如果你不懂得复盘,那么你的努力除了感动自己,毫无价值。
作者:Juno,来源:孤岛(ID:gu_dao2015) |
【职场热点】腾讯大调整:你看不懂的腾讯改革······(下)(续上)
在当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正好赶上下一个浪潮:产业互联网,2B企业越来越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会孕育着更多的投资和机会。 2016年,投资了特斯拉、推特、百度的德丰杰,其中国的德丰杰龙脉基金合伙人王岳华指出,消费互联网时代已是过去,产业互联网时代才是未来。 当时他就已经看到消费者互联网的渗透增长变慢,变为稳定。国内传统制造业很多产业比如陶瓷业、家装业,很多传统产业没有很好地应用互联网化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王岳华一针见血:“消费互联网跟产业互联网是不同的理念,消费互联网是眼球经济,产业互联网讲究价值经济。 什么叫价值经济?简单讲,消费互联网做的是流量,流量之后变现。产业互联网做的是什么?产品,产品之后变现。” 产业互联网要做以组织为中心的互联网应用,是让传统企业整个公司必须互联网化。 (这在笔记侠之前深度解析过的大搜车、7-11分别作为汽车产业路由器、超市行业路由器,已经深度解析过了。有兴趣可以点击浏览:大搜车:融资5.78亿美金,姚军红说穿越至暗时刻总要有底牌 7-11:人均利润超阿里的它,对手只有一个:用户) 从目前来看,物联网、数据成为加速或者促进产业互联网进展的驱动力。物联网讲了十年了,万物要联网。 万物联网之后怎么用,一直都没有很好的思路,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用法,并不能整合在一起,但是到今天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了。
而以往传统制造业公司,数据没有收集,即便收到数据,数据不知道如何清洗。有些数据是不要的,有些是危害到你的正常数据,数据要清洗,数据清洗完之后要分析、发掘。 国内大数据和云计算正在逐步成熟,计算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关于数据科学,笔记侠之前专访过顶尖数据科学家吴信东,有兴趣的也可以点击参看。) 专访吴信东:27年成为顶级数据科学家,他愿把未来20年献给中国
三、你我的下一个十年:产业互联网
不管是从互联网公司创始人转为投资人的姚欣(原PPTV创始人),还是从传统企业高管转型为互联人的洪铭赐(原宏基高管、腾讯电商首席战略官), 还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董事长彭剑锋(《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著名管理学家), 亦或是盛景网联合伙人颜艳春(新经济+X研究院院长、上市公司富基控股创始人、《第三次零售革命作者》),都相信未来十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十年。 姚欣指出,因为计算、交互和连接,有机会在未来一个更加质的飞跃。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十年我们会迎来全新的时代。 连接的本质就是数据的收集,云计算进行数据的处理,通过交互的方式将数据运算的结果反馈给我们的现实世界。 因此,姚欣非常认同“数据就是我们开启的未来”,未来商业机会的核心能力将有所改变。 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我们做流量,未来不再是以流量称王称霸的时代,而是对数据的掌控能力、数据的处理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未来任何一家新的商业公司需要具备的。 洪铭赐说,上一波的创业者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界,下一个风口属于传统产业者,是传统产业+互联网。 如果你在一个产业里有10年、20年的经验,如果你很懂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里所有的细节,如果你懂得技术、客户、风险,当你吸收互联网的思维,会迎来大的机会。 彭剑锋指出,中国在工业文明时代跟西方国家相比大概落后了至少200年,中国真正工业化历程不到100年的历史。但在智能文明时代,中国的企业跟欧美企业基本上是同步的。 未来是一个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通过数字化实现高度融合的时代。未来一定是消费者需求牵引着整个企业的运营,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 他说:“在进入新时代后,华为的使命发生了转变,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到“如何帮助各行业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腾讯则全面进入到生态环保、生活消费、民生政务,不再是纯数字企业。 总的趋势来讲,都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高度的融合。今天所讲的互联网,叫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改造企业内部运营,去真正打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知道了腾讯改革背后的浪潮,对你我而言有什么用呢? 正如刘强东讲到:“那些转型成功,掌握了互联网工具、方法论和价值观的传统企业,正在爆发出勃勃生命力。” 产业互联网,正是下半场的机会。 绕开BAT、垂直重运营、产业升级、供给侧的共享优化、企业级服务、消费升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区块链、物联网等),这些恰恰构成了下一个十年。 国庆前,笔记侠整理首发了颜艳春的《下一个十年,一切皆重来》,15万+阅读量,对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创始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指出,今天,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很多中国企业家正面临至暗时刻。但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最伟大的新周期的起点。 “未来5年,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从电商经济体到产业共同体,一大批新物种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新媒体、新服务、新餐饮、新零售、新物流、新金融、新制造也在走向融合,就像杂交水稻,更有生命力。” “中国市场已经从过去30年突飞猛进的增量市场进入慢速增长的存量市场,中国上万亿规模的产业比比皆是。但整个市场是非常碎片的,这正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产业路由器重构一次。 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ABCD(AI人工智能+Blackchain区块链+Cloud云+Data大数据)+X新技术推动的产业新周期,它在加速每一个产业的迭代。” 用王兴在2016年的话来说,靠粗放增长的“用户红利”所剩不多,我们需要真正去创新、真正通过精耕细作来服务好用户,从而发掘用户价值。 希望大家能从“下半场”刚刚开始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多数评论观察者不知,所有的组织架构调整,其背后除了是业务驱动,更是战略驱动。而战略驱动,必然是基于全盘通局的思考。 欢迎各位,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全盘通局思考。 你好,新十年。 --------------END-------------- |
【职场热点】国企张小平离职背后:人才晋升与薪酬保障的黑色幽默
作者 | 任易
这次随着航天六院一封公开信,指责副研究员张小平在离职去民营企业,导致至关重要的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发工作被打断,半年后甚至影响了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发进度,直接引爆舆论:如此重要的技术专家,为什么只是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
更令人惊喜的是,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的回复更精彩:(航天六院)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描述。不禁让人猜想航天六院是否存在习惯性夸大?
这明显是个管理型而非技术型的领导,刘院长的文章具体附后。
而张小平呢?
他1970年生(他的同行埃隆•马斯克生于1971年),毕业后就职于航天六院十一所,在西北工业获得航天专业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38岁时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8岁(2018年)离职时担任为研究员,年薪估计25万(绝对不会只有12万),离职后加入蓝箭,年薪百万。
他在2000年,30岁时候就发了第二篇编译文章《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初探》,到2017年,47岁时还写了一篇《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在2011年,41岁时还写过一篇《载人登月主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可见张先生(研究员都是教授级高工)。
我从张小平教授的文章中了解到,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经历了:
这个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指标并不算先进。
在张小平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六十年代,美国研制了 680 吨级的 F-1 液氧煤油发动机,用于“土星 V”运载火箭,1969 年 7 月 20日,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的伟大壮举。当然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搞的480吨发动机,已经对标马斯克公司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了。
人在美帝马斯克,人在国企张小平。
这个技术和理念并不是跨时代的,早就有了。不同在于美帝鼓励个人创新,而我国采用举国体制,所以马斯克有足够的权力和财富支撑下去,而张小平,一直在系统内蹉跎到38岁,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7岁才评上研究员。
我们先不考虑马斯克和张小平天资的因素(从文章上看,张小平还到不了钱学森这种元勋的天资),但最后可回收火箭在美帝由马斯克的公司实现了,张小平去了蓝箭还被航天六院黑了一把。
发动机的研发预算占火箭整体的1/3,如此重要的岗位,二十三年的资历,真的只值二十四万年薪么(按西安平均工资估算),这个责任是谁的?
一边抬高张小平,一边把导致国家重点工程无法按期交工的责任甩给他。张小平就算是回到航天六院,也不可能由他一人之力立刻完成发动机的设计,那时候张小平立刻又会从重要人员变成主要责任人——你说张小平会回来吗?
莫须有吧。
最后还是要向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员致敬!
无论是当年参加三线建设,从大城市义无反顾进入三线大后方的大学生和工人,还是现在毕业后投身航天建设,实现天宫二号空间站的技术人员,还有杨利伟、聂海胜等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更高的名誉和待遇,是他们应得的。
参考资料: 附件1航天六院刘院长发表的文章:
附件2张小平发表的文章:
|
【职场物语】腾讯工作五年后离职,为什么越来越迷茫?2014年,我第一次读到《向前一步》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然而在信息纷杂,行业分工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是女性,男性也是如此,大多数的人执念于选择,困惑于选择,真正能够在年轻的时候一旦选择不再选择的人越来越少。
01 腾讯离职,创业的苦恼
不久前,一位在腾讯视频工作的朋友,找我聊了他职业上的烦恼。 费劲千辛万苦,从小公司面试了半年的时间才进入到腾讯,这一呆就是五年。 五年中,情绪几度变化。从进入大公司的骄傲感,慢慢衍生出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被别人说是平台的本事和你个人无关,想要摆脱平台自证能力。 在五年的节点,他选择了离职,读了商学院。 自己尝试做了一家视频广告公司,不满足于一单一单接生意的模传统式,转型期间,不少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他自己也有很多想干的事情,想做投资人,想要入股做公司,想要出书,想要做俱乐部。 机会多到无从选择。 现阶段,他同时帮几家公司做事,短时间看不到金钱的回报。长时间被几家公司的业务分裂,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终日焦虑不安。 谁都知道要聚焦,但是站在选择的节点上,站在所有项目推进的节点上,根本不知道如何聚焦,哪个都很重要。同时又受到现金流的胁迫,想做的事情无法安心做下去,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寻求即刻可见的利益。 现代人的苦恼从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过多,到底该何去何从,到底该如何选择?
02 机会过多=没有机会 要紧的是抓紧时间识别出伪需求
走出这段困境的核心在于大胆尝试,去辨别伪需求。越是选择过多的时候,越是要去辨别那些根本不存在的选项。 机会很多的人不会成功,只有机会很少的人才会。因为前者不懂得珍惜,后者知道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如何辨别伪需求?给自己一段时间专门打破幻想,去做具体的调研,得到实际的反馈。 在我新书签售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创业的模式和思维,自己很希望能够在签售结束回到企业继续工作。 所以那时候一边留意猎头给的工作机会,一边观察自己中意的公司。有很多你以为的机会,面试后发现并不合适。 这期间我也收到过深圳广州的一些工作机会的邀约,也花了时间亲自去那个城市调研,接触,最后发现,很多选项还是伪需求。 一些东西是不是你想要的,你能不能做好,做透,实际接触后就心中就有数了。 这样,你的精力就越来越集中。眼下在做的这家公司就来源于排除了那些伪需求所带来的最终决定。 因此,我建议朋友,无论他现在想做什么,想做投资人,想做俱乐部,想入股公司,都不要局限于选项本身,每一个选项花一周的时间,亲自去调研一下,去接触一些行业内部的人,去看看实际操作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时候,想进入一家公司做VP,但是未必公司会要你,你的资质也未必合格,很多不存在的选项在干扰你。 看上去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很长,但是这份眼界和坚定确实贯穿一生的职业路线,是非常值得的。
做个有眼界的人,这份眼界,会帮你日后做更多果断的选择。 至少我现在亲测这部分的决策时间是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03 先解决经济问题, 再解决职业问题
我在文章里写过很多次,经济问题和职业问题是两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因为经济紧张就苟且做选择的话,那么十有八九这个选择都是错的。一个人做事情急于看到眼前的利益的话,十有八九是十分短视的。 但是没有钱又不行。怎么办呢?分开解决。先解决经济问题,再解决职业问题。 我在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赚钱的状态,先赚一笔能够让自己有安全感的财富,然后再精进职业的目标和方向。 赚钱其实是个相对容易的问题,比起找方向要容易很多。赚钱你只需要找到你能提供的价值,信任你技能的买家,你也可以copy别人的金脉,别人怎么赚钱你也怎么赚钱,研究这样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赚到钱。 所以朋友在说自己现在的事业,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又没有钱的时候怎么办? 应该给自己几周的时间,先去赚钱。赚到了再回来继续做想做的事情。 物质保障是一个人的胆子,现金流越稳定,做事情越自信。如果现金流不稳,就会陷入到朝不保夕的胆怯之中。 分开解决两个问题。不仅给自己的选择增加更多的保障,也可以让自己更自信从容。 现在任何时候,一旦受到了经济的胁迫,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一些冗长的工作,去做赚钱的事情。保证现金流给自己自信,再继续做长远有价值的事。
04 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我每年过生日都会给自己写一篇寄语。今年生日我准备写这句: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我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工作前三年,就做一件事:见世面,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工作五年的规划就是尝试把在公司所学的方法论应用在自己的公司里,也希望寻求到一位合适的导师和伙伴能够把一件事做起来,做下去。 原来的规划就是要用三年的时间确定好精进的方向,在第四年的时候坚持未来五年都做同一件事情,坚持做到顶峰。 时至今日,我的好奇心已经没有刚毕业和转型跳槽的时候那么强烈了。我才真的有了底气可以去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 才能够明白什么是一旦选择,不再选择。年轻的时候不该稳定。应该消磨掉那些虚无的好奇心,想要做什么就赶紧去做,辨别出那些假需求,真正的方向真正的财富都在这条路上更加清晰。
作者简介:七芊,知名职场作家,曾任一线互联网公司市场公关经理,著有职场畅销书《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打造高效选择方法论,教你做出职场1最优解,助你拥有最强选择力。 |
【职场思维】马云接班人张勇: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自从做了逍遥子,他便是非凡人,干的就是非凡事。
来阿里11年,张勇一直住在杭州一个五星级酒店里,周末返回上海家中。 有人替他惋惜,杭州房价这些年涨了好多,他却没买房投资。张勇的回答是:“最好的投资不是房子,而是投资自己。”所以,他把全部时间和心血都投在了阿里上。 由此换来的是几套房子远远不能比的回报:2015年5月,马云将阿里CEO的“帅印”交给了他;而现在,他又被“钦定”为马云的接班人,将于明年走马上任。
01接受“阿里之道”入伙
马云的班可能是天底下最难接的班之一,因为也不光是“术”更是“道”的传承。 阿里是拥有强大价值观的公司:始终如一地关注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尊崇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讲求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这是阿里的“道”,此后各种“术”皆出于这个本心。从卫哲引咎辞职到月饼事件开除四名员工,都可以看到阿里在维护企业价值观上从不姑息。 “风清扬”马云是阿里的精神领袖。但人生不过百年,要发展102年的基业,要想把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下去,就不能不提前考虑接班人。
2009年,马云45岁,正值人生壮年就未雨绸缪,开始准备交接班。 当时,在阿里十周年庆典上,马云突然宣布“十八罗汉”集体辞去创始人职位,改用合伙人制度。 阿里合伙人团队是开放的,无论是创始人还是空降兵都可以加入。前提是,你要成为真正的“阿里人”。 合伙人必须在阿里工作满5年,必须持有公司股份且有限售要求,要对公司发展有积极贡献,还要高度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为公司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竭尽全力。 这就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将阿里与合伙人捆绑在一起。“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是用来弥补制度的不足,而文化价值观本身也需要制度的保障。”马云说。 张勇既不是阿里的创始人,也不是阿里自己培养起来的管理人才,而是阿里从外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此前他是盛大副总裁和CFO,2007年加入阿里,任淘宝网CFO,花名“逍遥子”。 2010年,合伙人制度在管理团队内部试运行时,张勇还不具备资格。但是到了2013年,经过多年磨炼,他终于被认可为“阿里人”,成为28名合伙人之一。
马云和张勇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天马行空,一个脚踏实地;一个激情四射,一个冷静理性……但是,他们拥有一样的阿里价值观,并愿意为之鞠躬尽瘁。
道相同,就好为谋。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张勇说:“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马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上山打野猪,一枪打出去没打中,反而激怒了野猪。把枪一扔,撒腿就跑的,是职业经理人;从腰间拔出柴刀,冲上去拼命的,则是创业者。 马云是与野猪拼命的人,张勇虽然职业经理人出身,但也是敢于担当、冲上去拼命的人。 他连老板都不愿做,而是要做“老大”,因为前者是一个职位,后者才是一种认可。而只有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决定、敢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能搞定别人搞不定的资源的人才是老大。 所以,骨子里,张勇和马云是一种人: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他早在盛大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内心对开创事业充满了向往。所以马云当初问他为什么来阿里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已经做过一家30亿美元的公司,想做一个300亿美元的。” 友盟被阿里收购后,创始人蒋凡原本想待一段时间就走,但张勇的肺腑之言打动了他:“想不想一起折腾点事情,在阿里这个舞台上来表演一下,留下一点记忆?”
02 从“十月围城”走向不惑
张勇在阿里的工号是12000+,是一路听着“十八罗汉”的传奇创业故事走过来的。2011年卫哲引咎辞职后,他这样空降阿里的职业经理人一度不被外界看好。 那一年,是阿里的风雨之年,也是张勇最艰难的日子。 当时,阿里将淘宝分拆成三家独立的公司:C2C的淘宝网、B2C的淘宝商城(后改名天猫)和电商搜索引擎一淘。张勇出任淘宝商城的总裁。 事后看来,无论对张勇还是对阿里,这都是一个分水岭。于张勇,意味着他真正跳出了CFO的身份;于阿里,则代表着迎来B2C时代——一个张勇的时代。 2009年,张勇曾临时代管过淘宝商城。当时负责人离职,商城业务混乱,加入阿里不足两年的张勇主动提出过来帮忙。他已经看到B2C是未来的大趋势,不能眼看着它死掉,让阿里错过这个风口。 阿里员工评价张勇: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往往能一眼看出产品的痛点。他这个“临时工”不仅很快带领淘宝商城走上正轨,还发明了以后深刻改变中国和世界购物习惯的“双11”购物节。
2011年重回淘宝商城,对张勇来说本是一件欣喜之事,可没想到上任之初就遭遇了“十月围城”。起因是他将原来商家的技术服务费和违约保证金提高数倍。 虽然在张勇看来,淘宝商城定位于做名品商城,自然要提高准入门槛,不想交钱的小商家可以去淘宝网做生意,但后者不甘心接受这样的未来,于是组织起来攻击商城大商家,恶意拍卖。 冲突中,张勇展现出性格中执拗的一面,不肯对小商家让步。对方则开始电话恐吓客服“小二”,有人跑到香港闹事,在街头为马云设灵堂。 事发一周后,马云出面提出了一套妥协方案,并请求商务部介入调查和调解,终于把事件平息了下去。 这是张勇人生中“艰难的一周”。事件是由他引发的,局面却是马云稳定的。后者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更让他感到愧疚。 对于这次事件,马云认为张勇的理念是对的,但处理方式欠妥。不过他很欣赏张勇那时候表现出的孤勇——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
经一事,长一智。“十月围城”让张勇意识到阿里做的不仅是生意,这个平台是有社会公共属性的。 时至今日,阿里已经身系千万家中小企业和数亿消费者,社会属性变得越来越强。但逍遥子不会再犯过去的错误,他的视野和可调动的资源让他有更多方法、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虽然遭遇“十月围城”,但B2C的消费大爆发是不可阻挡的。 接下来的“双11”,张勇正式把“光棍节”变成“网购狂欢节”,最终淘宝销售额从前一年的9.36亿蹿涨至52亿元,其中淘宝商城贡献了33.6亿。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升至1682亿。 2012年1月11日,张勇40岁,进入不惑之年的他将“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英文名“Tmall”。他希望将天猫打造成网购领域的“第五大道”或“香榭丽舍大道”,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的B2C行业。 淘宝是马云创业的硕果,天猫则是张勇在此基础上二次创业的战果。2013年,历练后成熟的他成为阿里合伙人,职务也从B2C事业群总裁变成了阿里集团的COO。 不过那个时候,创业初期即加入阿里的陆兆禧才是马云的“第一接班人”。
2013年5月,马老师第一次“辞职”,宣布不再担任集团CEO,由陆兆禧接棒。接下来是外界看好的“十八罗汉”之一、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蚂蚁金服前身)CEO彭蕾。刚成为合伙人又低调的张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里。 不过,陆兆禧败走“来往”,退居二线。选择“All in无线”的张勇,则使手机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帮助阿里完成了从PC时代向移动时代的惊险一跃。 2015年5月7日,马云通过“内部邮件”宣布,由张勇取代陆兆禧出任阿里集团CEO,阿里由此诞生了第三位CEO。
03“重新定义”逆势飞扬
再宽的护城河,也抵不过创新,而创新一直是大型公司的难题。不过对张勇来说,重新定义事物已经是他的习惯。 他经常以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为例,“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通过分析人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而是像iPhone一样杀出一条谁都没见过的路,重新定义未来的新事物。好的东西即便没有过去,也有未来。” 从淘宝到天猫,再到阿里云,2016年10月,阿里又提出“新零售”:让消费者在线上线下,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其实张勇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了,先是入股银泰,后又与苏宁牵手。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更是加速落子,打造盒马、入股高鑫零售、收购饿了么、和星巴克等一系列国际品牌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除了新零售,阿里去年还提出了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五新”加上“2H”(文娱和健康)统筹阿里生态体系内的所有力量。 为了全面落实“五新”战略,阿里成立了“五新执行委员会”,张勇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 大规模作战已经取得战绩,阿里集团已经连续6个季度收入保持超过55%的高速增长,其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来自新零售,上个财季更是逆天增长超过340%。 这使得阿里在今年全球互联网企业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成为其中的一股清流。
阿里早已超越张勇当初应聘时的300亿美元目标,今年上半年市值甚至数次突破5000亿美元。“这很奇妙,像做梦一样。”张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感慨地说。
他从来没有想过做阿里的CEO,但既然在这个位置上了就要承担起责任,“CEO不是一个manager,一定要因为你而让这个企业有所不同,最终要让它发生本质变化。” 如今的阿里已经从一个大家熟悉的电商公司,彻底蜕变为一个以大数据为驱动,以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文娱为场景的数字经济体,正在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格局。 按照阿里内部的说法,张勇是“在高速路上换引擎的人,而且是把拖拉机换成了波音747”。 在9月10日的公开信里,马云称张勇为“杰出商业领袖”,“他具有超级计算机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坚信使命愿景,勇于担当,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来创新设计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 未来,逍遥子给阿里规划的蓝图是: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成交总额达1万亿美元,远景目标是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1000万盈利小企业、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 马云曾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但在张勇展现的卓越商业才华和坚定沉着的领导力面前,马云说:“阿里的接力火炬交给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我认为这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最正确决定。”
04 You Raise Me Up
马云退休的消息传出后,阿里的股价一度下跌,反映出市场的焦虑,但这显然有点多虑。 首先,马云要到明年9月10日才会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后仍将继续担任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阿里年度股东大会。 其次,即使不是董事会成员,马云还有一个身份:永久合伙人。 合伙人制度是阿里运作的核心。它拥有对董事会半数以上人选的提名权和任免权,由此控制了董事会,进而控制了整个公司。 马云和蔡崇信是唯二的永久合伙人,其余合伙人的地位则与其任职有关,一旦离职则退出合伙人关系。大股东软银、雅虎还将表决权授予了马云和蔡崇信。 所以即使马云退休了,也是“太上皇”,仍然牢牢控制着阿里。 而且阿里的人才库也不仅只有张勇。 合伙人每年选举,人数不设上限,这既打通了重要员工的上升通道,也使得阿里管理层能够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形成了“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和迭代发展的接班人体系”。 如今阿里36名合伙人中,最初的18名创始人只剩下6名,年龄层覆盖60后、70后、80后,淘宝总裁蒋凡甚至是一名85后。
马云在公开信中说:“我们创建的合伙人机制创造性地解决了规模公司的创新力问题、领导人传承问题、未来担当力问题和文化传承问题。” 随着阿里经济体越来越庞大,张勇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虽然带领阿里成功转型,他仍然担心会错失下一个机会。因为越大越难转身,许多辉煌至极的巨头都曾因为创新迭代而轰然倒下。 如履薄冰的他对《中国企业家》说:“你必须时刻醒着,睡觉也得睁着眼睛,必须不断创新。靠扼杀是杀死不了创新的,这个世界还是多元化的。” 不过,作为与马云和陈天桥都一起工作过的人,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你投入了,就会有回报,只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的问题。” 张勇绝对是最勤奋最投入的人之一,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经常超过18个小时。从前台一直干到集团CFO、菜鸟网络董事长董文红说:“我觉得自己够努力了,但我发现老逍比我还努力。” 敬业、努力一直是张勇的标志,从第一天工作开始就是如此。似乎苦惯了,还锻炼出他异于常人的忍耐力和思考力。 彭蕾说,阿里开高管会,从早开到晚,到最后所有人都晕头转向,只有逍遥子头脑清楚且精神饱满。
今年阿里年会Party,张勇上台演唱了一首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坐在前排的人发现,他眼中竟然泛着泪光。 以前过着循规蹈矩生活的张勇,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个不太安分的人,“是阿里让我找到了真我,和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一起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正是这种惺惺相惜,让他动了情。 虽然他还是凡人心,但自从做了逍遥子,他便是非凡人,干的就是非凡事。
(来源:《中国企业家》期刊) |
【商业运营】海底捞今日上市,24年一流服务背后的秘密,海底捞为何如此有激情?(上)
“ 编者按: 海底捞在北京时间9月2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从1994年到2018年,这24年中,海底捞一步步长大,不仅仅从川渝小镇走向了一线城市,甚至还走出了海外。 那么,你知道海底捞是怎么做到的吗?难道,海底捞你真的学不会吗? 本文节选自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于2016年在馒头商学院的微课分享,原文8166字,节选4000字。
今天看这篇文章,仍然收获颇丰。也许对于从事其他领域的你,也会有很大帮助!
01 “海底捞”名字,起源于打麻将
我们创业的时候只有一万块,没有钱做广告,只能从名字上着手,起一个让大家记得住的名字。 取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的名字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所以起名字的关键点是: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大家最喜欢打麻将,所以我们就从麻将的角度切入。 在麻将术语中,海底捞的意思是最后一张牌自摸,这个名字既好记,也和火锅有联系,于是我们就决定了取这个名字。 结果,我们把招牌挂出去后,路过的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的火锅店。
02 海底捞的5个秘密产品
不管是做餐饮还是做别的,你首先要考虑清楚,你的产品究竟是什么? 在开业之初,我们就把餐饮的产品特点想得很清楚。 餐饮主要有五大产品,这五大产品,实际上来自客户的五大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根据客户的体验,我们打造了五个产品。
1、产品一:直观的视觉享受,干净、卫生的“环境”
环境包括了装修、卫生、噪音等等。其中,卫生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卫生间的卫生。 卫生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客人最关注的是什么?其实是卫生间。 卫生间环境整洁度直接影响了消费客户的心理,所以我们把卫生间环境卫生作为最重要的环境点。 第二、厨房的卫生。 厨房卫生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和菜品的干净程度,所以我们要求台面、地面无水无油,还会邀请客人进厨房参观,帮我们监督厨房的洁净度。 第三、客人就餐的环境卫生。 桌面卫生、地面卫生、包括菜价,也是影响客户消费心情的重要点。
2、产品二:用精益创业的方法,迭代海底捞专属的“味道”
做餐饮,味道非常重要,如果产品味道难吃,其他做得再好,客户也不会再来。 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对火锅其实是一窍不通的,买了一本四川的烹饪杂志,左手一本书,右手一把铁勺就开始炒料做火锅。 那个时候,我们连一点普通的常识都没有。 比如书上说,“油温八层”的时候放辣椒,我们把油倒进去之后,才发现温度不够。 结果慌慌张张把火一关,跑到隔壁的餐厅问厨师,什么叫“油温八层”。 弄明白了以后,又回去继续炒料。 但对于餐饮人来说,我们对味道的追求永远是极致的。
在那之后,我们不断地找师傅学习,请好的炒料师傅到我们这炒料,寻找更好的更适合客户口味的配方。 后来店开多了,我们才发现,人工炒料,味道是不稳定的,我们又开始引入机械炒料。 结果,用机械化炒料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所有的味道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口味需求又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又加了一个更个性化的服务:客人在点菜点锅底的时候,可以设定自己的味道,而厨房可以根据他设定的味道,去现场进行调节。 整个味道的变迁是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迭代。
3、产品三:精选的“菜品”
现在所有消费群体最注重的是食品安全,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食品安全的建设。随着国家的重视,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要。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最开始我们在四川创业的时候,客人主要是吃三道菜,毛肚,鸭肠,黄喉。 这三道菜在市场基本上都是用碱泡过的。 当时我在买毛肚的时候,手都会被碱水泡烂,可想而知,这种菜到了客人嘴里、胃里到底有多么的不安全。 于是,我们就开始用新鲜毛肚,新鲜鸭肠、新鲜黄喉来代替用碱泡过的其他菜。 但是,在我们选择了食品安全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新鲜的毛肚,鸭肠,黄喉虽然有食材原来的味道了,但是口感却不如碱泡过的脆。 最后为了两全,我们在每个产品上,都寻找它的特性。 比如毛肚,食材用新鲜的毛肚,但是会加上葱汁,姜汁,蒜汁去掉异味。再加上很少的一点食用碱,就能在口感上实现同样的脆度。 再比如滑牛肉,国家不允许用添加剂。我们就在牛肉里加芡粉、鸡蛋清、辣椒油腌制,放上几个小时以后,口感就变得细滑了。 以上的几个案例说明,在菜品的选择,也就是你的产品选择上要用心,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上思考,能够开发出更好的菜品。
4、产品四:一点点“价格”差异,触动顾客的心
价格同样也是餐饮里非常重要的产品。定价不是根据成本来定的,而是根据目标消费群体心理所能接受的价位来定的。 所以在定价之前,先定位你的消费群体,找到他们能接受的价格。 这里面有几个技巧:
1)一点点“小心机” 在定价时使用一些小技巧。 例如同行卖啤酒,定价一般是整数,而我们最开始的定价都是,你定6块,我们就定5.8块,别家定5块我们就4.8块以此类推。 在消费者的视觉角度就觉得我们的价格更便宜,实惠。实际上收益相差不了多少,但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差异,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2)一点点“不一样” 在定价的角度观察顾客需求。 很多顾客在吃火锅的时候喜欢吃不同的品种,但品种如果是一份的话,分量大,吃不完,我们就推出了半份,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除了能让顾客尝试更多的品种,也不会造成浪费。 3)锅底—四宫格的隆重登场
客人可以只点两个锅底格,剩余两个可以免费装清水,四个格子的价格等于一个大锅底的价格,相对起来价格更划算,更加吸引人数少且年轻的消费群体。 (未完待续) |
【商业运营】海底捞今日上市,24年一流服务背后的秘密,海底捞为何如此有激情?(下)(续上)
5、产品五:物超所值的体验源自“服务”
很多的顾客认为我们的服务才是产品,其实服务只是我们五大产品中的一个。 服务是为了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提高自身品牌附加值。
书本上常介绍的面带微笑,只是普通的服务。真正好的服务要给客户提供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
1)给顾客带来惊喜感
我们有个顾客,吃完火锅之后非常喜欢吃米饭,在四川饭店,一般会给白米饭配免费泡菜。 但是这个客人不喜欢吃泡菜,她喜欢吃老干妈拌香菜下饭。但这个菜品,火锅店没有。当顾客提出这样的需求时,我们就会按照顾客的喜好满足她的需求。 从此这个客人来点米饭,我们就会上老干妈拌香菜而不是泡菜。 后来,有一次她出差到上海,她惊喜的发现,在上海她点米饭送的拌菜也是老干妈拌香菜。背后有什么秘密? 原来,她去上海的时候,正好有个店员是从四川调过去的老员工,记得她的口味。所以就和厨房沟通,给顾客上老干妈拌香菜。结果这个顾客,在店里感动的哭了。
顾客在异地能享受这种服务,觉得非常感动,他也会主动帮我们做宣传。 这就是给顾客带来惊喜感最直接的回报。
2)超预期
我们店里会有很多的顾客带着宝宝来吃饭,为了方便这部分顾客,我们几乎每个店里都增设了儿童游乐区,有专门的人带着。 针对一些年纪小的婴儿,我们还准备了婴儿车,婴儿床,大人吃饭的时候,就可以把孩子放到车上或者床上。 当你把床推到客人面前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意外,会觉得怎么火锅店还会有婴儿床。我觉得像这种服务就属于超预期的。
往往这种超预期的惊喜感是给餐饮服务做口碑宣传最好的点。
我们的服务为什么这么出名,实际是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种给客人惊喜感以及超预期的案例。以上就是我们打造客户体验的五大产品。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这种关于“海底捞”的书,这些书都在剖析我们海底捞的管理,实际这些都和海底捞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些作者都不是海底捞的员工,他们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海底捞的。
那么,到底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03 海底捞有哪些高效的运营模式?
海底捞是用一种用户思维来运营顾客和员工的,在这个运营体系中,店长是一个非常核心及关键的人物,是我们整个运营体系中的灵魂。 每个店长都是运营经理,每个员工和顾客都是我们的用户,而每个用户都是我们的品牌。
1、怎么培养运营经理?
在店少的时候,老板就是店长。店多的时候,老板几乎都不会亲自在店里守着,这时候店长就是老板。
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这个角色,怎么把店长打造成老板,海底捞做了一下几个工作:
1)给店长足够的权利。一定要有人事权以及薪酬权。 他负责整个门店的人员管理,一定要有人事权,比如他要招新或者淘汰员工,加薪或者降薪,都是他的权利。
2)店长的收益要和运营挂钩。 店长的收入分为三个方面:
店长的固定工资重要来源于自己所带店(固定工资+本店利润分红),以及一定比例徒弟店的收益。如果徒弟继续扩张自己的后备队伍,继续开新店,那么店长的收益也会与此挂钩,收益更多。 店长要经过评比才能开新店,或者被降级。若总升迁,会造成店长的惰性,反之,会影响店长归属感,所以升迁与降级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体系。
2、运营经理怎样做好用户运营
用户是指顾客及员工两方面。
1)一手抓顾客
要保持对顾客的热情度,一般对于顾客提出的要求,不轻易拒绝,尽量满足。往往顾客的额外需求,是海底捞口碑传播的最好途径。 让员工以及店长给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两个途径:
a.创新 公司会每月对员工的创新进行评比,评选出最好的创新案例,放入总公司创意案例库中。表彰提供创新案例的员工,给员工以及所在门店店长给予正面的鼓励。
b.授权 总公司给员工的权利大,所有员工都有权利赠送菜品,饮料,甚至打折以及免单。这样员工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处理,一来消除顾客的不满,二来与其他商家形成对比,会带来顾客一定的口碑宣传。
授权—创新—不轻易拒绝客户要求—带来惊喜及超预期
授权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授权制度的出现,鼓励了员工创新,员工在创新过程中不段改善工作,不轻易拒绝客户要求,同时创新也支持员工给客户带来更多惊喜及超预期服务。
2)一手抓员工
a.对于新员工和老员工 帮助新员工熟悉新环境,给老员工清晰的晋升渠道。
b.员工福利 由于公司90%的员工来自农村,考虑到员工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出一些特别福利,能够帮助员工有更好的归属感
c.建立员工投诉的机制,充分保证员工的隐私。
最后总结一下,海底捞的品牌的运营,始终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来做的: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馒头商学院的邀请,也谢谢大家的聆听。 (完) |
【职场精选】一位平安集团16年老员工:凡事多走一步,你就干掉了90%竞争者
作者丨良大师 来源丨良大师(ID:lang-da-shi)
1 事儿多想一层 活儿多做一步
前段时间,我去某城市培训,距离不远,高铁前往。 客户派了一位年轻助教接待。 列车刚刚停稳,便接到电话,助教告诉我,高铁站有A、B两个出口,她在A出口等我,因为A出口离我更近一些。 出了站,见了人,寒暄几句,我便问她: “我看这趟高铁下来的人,有从A出的,也有从B出的,你怎么知道我离A更近?” 她说:“您不是把票拍照发我了吗?我看您是2号车厢,列车的头部,所以离您最近的电梯上来就是A出口啊。” 我一回想,确实如此,列车中部正好对准车站中央,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A、B两个出口。 整个培训行程,女孩也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还给我准备了一个便携式熨斗,因为她知道我入住的酒店没有烫衣服务,而作为一个讲师,登台亮相时,服装一定要舒展整洁...... 这些都是小事吧,可是我接触过那么多助教,这个最满意。 她既没热情似火,也没阿谀奉承,仅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整个过程毫无卡顿,让对方事事顺意。
这就是一种能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百里挑一。
就说那女孩,如果拥有不错的专业功底,再具有这种能力,假以时日,大概率会混得不错。 因为她拥有很多优秀者的共性:事儿多想一层,活儿多做一步。
2 凡事多想一层,多走一步 是成就目标的关键
你身边有不少优秀之人吧?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比你强在哪儿? 是光鲜亮丽的学历?是睿智机敏的谈吐?还是说干就干的作风? 可能有这些要素,但应该不是全部,据我观察,这些人最重要的一个共性就是: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
教授兼作家曲家瑞,写过她一个学生。 数学专业,成绩优秀,准备去国外读博士,最终被苏格兰某大学录取,并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曲家瑞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问那学生是如何做到的? 于是得到这样的回答:“我知道很多人申请那学校,而且很多人比我厉害,所以我要做到和他们不一样才行。” “于是我做了功课,查了资料,得知那学校是下届伦敦奥运会组委会成员。所以,我做了一个提案,把英国国家游泳队员的成绩做了一次数学运算,匹配他们历来的成绩、泳衣材质、天气情况、时间因素......推算出谁在奥运会上可能有更好的成绩......” 曲家瑞很惊讶问:“这样有用吗?” 那男生说:“只能说有参考作用吧,但是整个推理过程没有瑕疵,而且我很快通过了奖学金申请,应该和这个有关,也许他们拿我这个提案,修改一下都能当成一个项目,向主委会汇报了......” 曲家瑞说: “后来那男生毕业后,进了某国际大投行,一路攀升,春风得意。也许这事能证明一点: 你想在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比别人深想一层,多走一步,这往往是一个人,最终胜出、成就目标的关键。”
3 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 谁多做一点就胜出了
你可能说:别扯了,那学生本来就很优秀好不好?如果没有好底子,再多想,再多做也没用。 可是,你也要知道,优秀的人,同样面对优秀的对手,甚至就数学功底而言,他不见得比其他人强多少,而他的胜出,仅在于多想一层,多做一步,这才是关键决定因素。 所以,你可知道什么叫竞争么? 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才叫竞争。
我楼下的沙县小吃,如果把麦当劳当成竞争对手,老板就是有妄想症。 和他对决的,是旁边“杭州小笼包”和“兰州拉面”,在做好份内事之余,他只需要比这些竞争对手多想一层,多做一步,便能笼络客源,长盛不衰。 因此,无论你身在什么行业,处于什么阶段,今天我们所讲主题,都可以成为你的至尊法则。
得到专栏大V刘润,曾讲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他早年在微软,一次出差打车,和司机攀谈,才发现这个司机很不一般。 他不像其他司机在机场、火车站死等,而是通过计价器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 ,再来选择时间、地点、人物,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比如,根据经验,他推断出哪几个大厦多为商旅人士,于是就经常“潜伏”附近。对乘客也会进行筛选,拿着公文包、行李箱的就是目标客户了,他们多半是去机场。 再比如,在医院门口,有两个人,一个手拿药瓶,一个人手拿脸盆,选择哪个呢? 司机的答案是选择后者,因为前者可能只是附近的人,溜出来买药。后者可能是出院的人,距离一般会比较远。 而且,在住院期间见证了各种生离死别,心境也会豁达很多,不会让你开到附近的地铁站,再坐地铁回去,而是“直奔家门”。所以,这样长距离的客户收益才最高。 你看,这司机就是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因此收入也比其他人多三倍。 所以,当你抱怨自己行业泥沙俱下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领域就真没人做得好?如果有,是不是因为人家只比你多想了一点,多做了一步呢?
我们总是抱怨机遇,可是机遇不就像天平吗?谁多做一点就偏向谁。 很多人总说,这主意我怎么没想到?那是因为你总不去想; 又有人说,这个主意我早就想到了。可你为什么不去做? 说到底,就是懒,懒得想,懒得做,懒得去改变......
4 比其他人多做一步 才能处处抢占先机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老掉渣的一句话,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并非大家不懂得这个道理,而是这样做太消耗能量,无论生理和心理都会排斥。 这是千万年传承而来的基因法则,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惰性使然。 但是,你转过来想想,正因为大家都是懒蛋,你为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步,才有了价值。
我读MBA时,一位苛刻的教授进行论文答辩,把全班唯一的A+给了一名同学。 我看了那篇论文,没觉得精彩,便请教那同学。 他说:自己把教授发表过的论文都看了一边,研究了他的学术成果与观点倾向,并将这些元素揉入到自己的论文中,让教授对自己的论文毫无违和感。 他还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人都是怕麻烦的,思想上也是如此。你写一篇和他思想体系很不一致的文章,他还要左右思辨,天人交战,费劲啊,能给你高分吗?” 这想法,确实比众同学都深一度,难怪现在是某大型咨询公司董事长。
我做业务时,主要做贷款车保险,最关键的步骤是贷款人资质审批。 每回我的业务审批下来都要两三周,而另一位业务员却只要两三天,这差距在哪儿?难道是人家有关系? 厚着脸皮请教对方,那哥们说:“你得帮别人省心才行啊。你知道审批专员的系统是什么样的吗?” 我摇摇头。 他接着说:“我会把贷款人信息收集齐,然后按审批专员的系统格式抄一份清单,他只需要按我清单上的内容照着录就行,不像你们的单子,要在那么多材料中找信息,甚至还要打电话核实,麻烦啊。他肯定先录我的单喽。” 你看这哥们,比其他人多做一步,就能节约时间精力,处处抢占先机。怪不得现在已是某信托公司的副总裁。 你可能觉得我吹牛逼,一篇论文,对应董事长?一个单子,关联副总裁? 两个真人真事,我不想辩解,但你不可否认,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就是他们强于他人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这种能力可以层层迭代,步步为营,每次深想一层,每次多做一步,都能让他们跃迁于更高的基点,日积月累,自然达到其他人仰望的高度。 反之许多人,无不徘徊于励精图治与敷衍了事之间,在他们心目中,理想光芒万丈,应该一蹴而就,当现实的曲折来袭,就立马败下阵来。 于是大脑自动驾驶,做事蜻蜓点水,平庸照单全收。
可是,正如尼采所说: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真理都是弯曲的,你只有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所以,凡事深想一层吧,让思维在曲折中拐个弯; 干活多做一步吧,让行动在远处落个脚。
► 关于作者:徐大维,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 |
【职场精选】张一鸣:10年面试2000人,我发现混得好的人,全都有同一个特质
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 ,在2005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至今参与创办了5家公司,2013年,他先后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和《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是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青年领袖之一。
张一鸣演讲整理:
为何毕业多年后 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都拉开了差距?
大家好!各位都非常年轻,我今天来的时候挺有压力。因为我毕业快11年了,看到你们,真是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去年参加了武汉的校招,感觉新一代年轻人的素质确实都非常好。我昨天就在想,今天应该跟大家分享什么。想了想,先把题目拟出来,把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另外,我作为面试官,过去10年里,可能面试过小2000个年轻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别家公司,他们发展差别其实非常大。从算法层面上讲,我们把这叫做“正例”和“负例”。我想分享一下:为什么“正例”和“负例”发展差别这么大?
什么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进心。但为什么要说“Stay young”?
我觉得年轻人有很多优点:做事不设条条框框,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经常能打破常规,非常努力、不妥协、不圆滑世故。
10年过去了,有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这些很好的特质。我觉得这就算“Stay young”。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没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着自我的成长。相反,很多人毕业后提高了技能,但到一个天花板后,就不再成长了。
我先分享我的个人经历 我是如何在毕业第2年就成了 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
2005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讯。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员工之一,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但在工作第 2 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个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是不是你在那个公司表现特别突出?
其实不是。当时公司招聘标准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职的,我记得就有两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术最好?是不是最有经验?我发现都不是。后来我想了想,当时自己有哪些特质。
1、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个特点,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2、我做事从不设边界。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我想说: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我当时是工程师,但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我参与商业的部分,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记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这段经历让我知道:怎样的销售才是好的销售。当我组建头条招人时,这些可供参考的案例,让我在这个领域不会一无所知。
以上就是我刚毕业时的特点。
10年观察 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5大特质!
后来,我陆续加入到各种创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很多毕业生共处过,现在还和他们很多人保持联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况。总结一下,这些优秀年轻人有哪些特质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谦虚,我把自己当做正例,然后再说一个负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当然,现在不止1亿了,我们现在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其实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没有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自己觉得很兴奋。我确实没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东西。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于平庸。我们在座各位,在同学中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我想说,其实走向社会后,应该再设定更高的标准。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回顾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为什么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出钱付个首付。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这2000个样本当中,我见到很多我原来觉得很好的,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发展好,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其实超出我的预期。这里我也举个例子:
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生招进来,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就让他做一些比较辅助的工作,统计一下数据啊做一下用户反弹啊之类。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十亿美金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我想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负责任,从来不推诿,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他总尽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负责起来,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06、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谢谢!
来源:《沃顿商业评论》 全球视野,高端思维。 |
【职场成长】京东90后运营总监:如何与别人拉开差距?送你10点成长建议(上)本文作者是一个工作与生活质量都很高的 90 后,除了担任京东活动运营总监外,他还是一个蹦迪手、rapper、摄影师、酒吧老板。他分享了自己关于突破职业瓶颈的 10 点建议,每一点都很真诚、非常实用,值得每个对工作质量有要求的人认真阅读。
作者丨器好活大 来源丨 skyhahalife(ID:sky_hahalife)
1永远要和别人拉开差距
如果要问有没有一句真言可以让你持续保持进步,那么就是“永远要和别人拉开差距”。 任何职业人在任何阶段都会身处一个竞争平台之上,平台上有很多很多竞争者。有人不断在往更高的平台走,有人逐步归于平凡,有人在进步的欲望和懒惰的诱惑下痛苦纠结。 如果想要不断变好,先请你成为现在平台上最优秀的人。所以,永远不断地问自己是否和同平台的人拉开了差距。 从小处着手,形成习惯,不断激励自己付诸正确的努力。如果你是一个新人,面对的竞争者就是同样初入职场/入行的其他人。新人要写工作日报,要执行工作,要拍老板马屁。 你的工作日报能不能不要和其他人一样的流水账,只是记录日常工作。邮件标题是不是可以简单地加一个“请XX指导”; 邮件的排版是不是可以比其他人更好看一些;邮件内容是不是可以在工作之外加入更多个人思考或者是问题;邮件是不是可以有系列感,每周一个学习主题持续迭代; 执行工作能不能不要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完成老板的授命,是不是可以每次都多做一点点,一点点就好,超出老板的预期一点点; 老板让我做一个商品录入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录入过程中思考一下如何提升商品录入的效率,完事整理一段简单的话发给老板。 这里不是说格式和形式有多重要,更多强调的是从小处着手考虑,不断和别人拉开差距。在所有的方面做到和别人拉开差距,对任何阶段的人都成立。 永远不断地问自己是否和同平台的人拉开了差距。从小处着手,形成习惯,不断激励自己付诸正确的努力。
2 尽快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人成长到骨干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取得团队/项目内部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你能够承担更多,决策更多,把控更多的最基本条件。 而能够最快速帮助你取得话语权的办法就是尽快找到自己在团队/项目内部的不可替代价值。 而要寻找自己的不可替代价值,我认为不应该给自己太多时间。没有必要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等自然沉淀出经验才是不可替代或者话语权。 最好,一周内完成这个事情。 这个行业很快,大家很忙。有太多值得精细化研究的事情没有人有意照顾,更别说范围缩小到一个具体的团队之中。 找一个具体的领域,小处着手都可以,花一周时间详细地研究,花额外的时间学习,成为团队内唯一的专家。你就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不可替代价值。 如果你身处一个业务团队,数据对于业务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但是一定没有多少人有时间真的细心完整研究过平台的各种数据口径和统计逻辑。 花一周时间,找数据团队的同学聊天,自己研究,看书,把数据口径研究透彻,你就成为了团队内部的数据专家。很快团队内所有的人无论新老,遇到数据问题第一个咨询的人就是你。 这就是话语权,朋友。希望你们每个人真的抽一周时间出来,取得自己的第一个团队不可替代价值。
3 关注自己的影响圈
这是职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太多文章书籍提到这个概念,有很多变种叫法。 简单来说这个理念区分了职场里面的两种人:winner和loser。对应着两个圈:影响圈,关注圈。 影响圈是自己可控的事物形成的集合:你应对一件事情的态度,你可控的资源,你可以影响的人。 关注圈是自己不可控事物形成的集合:你的领导好坏,你的业务好坏,你无法影响的人和事情。 Winner聚焦影响圈,loser聚焦关注圈。 Winner说虽然我老板对我很严厉,不给我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他要求我做事情更加规矩,能够帮助我培养很多好的方法论和习惯。 Loser说妈个鸡我老板一点支持都不给,就每天要求我做这做那,其他组的领导对下属就很放任,好羡慕他们。 Winner说我负责的项目不受重视,没有资源支持,所以我只有自己想办法去影响合作伙伴,或者不断曝光自己的价值,去自我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我能够啃下这个项目以后还有什么是我克服不了的。 Loser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初入职场就进入一个边缘项目,没有资源支持,没有人关注,什么都推不动,算了随便搞搞就好,期待下一个项目能运气好点。 不是说你们一定要阳光积极小太阳,你可以是一个丧B,但是自己心里要清楚,什么是对的态度。 任何人都身处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客观是有运气好坏之分,条件也有差异。但是你在自己无法影响的因素之下并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永远保持积极的视角,关注自己手上可控可影响的条件,在既定因素下让自己更好即可,这是最好的方式。 聚焦影响圈的人会不断提升,扩大自己的影响能力,最终对自己的环境更可控。 聚焦关注圈的人,会永远停滞在现有状态,因为他们的脑子在“我运气不好”这一步就停止了思考,影响圈会越来越小。 仔细观察,你的身边一定有很多这两种人。
4在快餐化的互联网行业做一个动脑子的人
代表行业所有前辈对你们说声抱歉,互联网这个行业实在发展太快。所以我们也只有不断地快跑快跑,把这个行业搞成了一个太过于快餐的行业。 真的没有太多时间沉下来,去把你们该知道的东西写成知识和教材;真的没有太多时间来一点一点教给你们一件事情的背景,思考和方法论。 是的,我们大多时候只能给你安排工作,告诉你这个卖场要怎么搭建,先摆一个品牌模块,再摆一个热销单品模块,按钮上写一个大大的立即抢购。 然后你们就开始日复一日地搭卖场。有些人就这么搭了三年五年。可怕的事情在于,教你们搭卖场的人也是从他“导师”那里学来的怎么搭建一个卖场。 不信的话你问问你的导师,为什么按钮一定是叫做立即抢购。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回答。 也许是上古世纪某个互联网元老在做出第一个卖场的时候,面对着空旷的按钮,一拍屁股说要不放个立即抢购吧,总之看着挺刺激的。 当然有很多动脑子的后辈做了大量专业的验证和测试,到底怎么样的按钮文案点击率才是最有效的。 然后几年又过去了,当年的测试报告早已被遗忘。首先你的导师肯定已经不知道了,大家还是在按钮上不断地写立即抢购。 有没有想过,立即抢购在某些场景下看着真的挺有压力的,让我感觉一旦点击没有退路,查看详情会不会更让我愿意进去决策一下。 就整体来看,在快速发展的行业,按照基本正确的方法论快速培养员工来执行工作,在目前来看是没有错也是唯一的办法。 但是作为行业其中的个体,不希望你们只是成为默默随大流的普通员工之一。 所以,从今天开始,大胆地动脑子和质疑,然后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真正的验证吧。 不需要抱怨你的老板只让你年复一年做卖场,你愿意动脑子有太多可以颠覆的非凡的工作可以去做。
5学会自我进化
还是快餐行业的锅,说好听点这个行业里都是强调 on job training(边工作边改进),说难听点真没人有空管你。 永远别把职场当作学校,在这里你就是领份工资,然后干匹配这份工资的工作,天经地义。 如果想要成长,让自己更值钱,请一定学会自我进化。 太多人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在干一份工作,当然追求生活工作平衡只想糊口的想法无可厚非。 但是想一想你能够通过聪明,不需要特别拼命的方式就可以让自己不断地上台阶,让自己的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至少对于我这样日常娱乐、玩耍装逼、开销压力过大的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创业也许爆炸更快,但是今天这个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半吊子先和你聊我自己的方式。 自我进化意味着,要开始把被动的由时间堆积带来的缓慢的身价增长,变为主动的、快速的、更有效、投入产出更高的、爆发式的身价增长。 不要单点地学习,零散地学习,被动地学习。要搭建自我进化循环上升系统。
1、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管理,产品经理,营销策划,项目管理?) 2、罗列职业方向必备的能力(数据分析?项目管理?沟通表达?) 3、有目标地学习(工作里的思考沉淀,和人聊天,阅读) 4、形成知识体系。 5、练习机制保证自己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6、形成能力模型。 7、修正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能力模型框架。
抽一个周末坐下来,下载一个one note,把以上内容好好地整理下来,每个月做一次修正,进化吧! (未完待续) |
【职场成长】京东90后运营总监:如何与别人拉开差距?送你10点成长建议(下)
6 练习比学习更重要
顺着上一条继续,看过太多人在努力地工作的同时,也在学习阅读,但是进度真的很慢很慢,慢到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 有意识开始学习的人不少,努力的人也不少。但是说实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偷懒式地努力。投入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很轻松,难的是过程中不断动脑子想真正有效的办法。 这里帮你们动一个脑子:你看了这么多的书,听了这么多的大道理全都记不住怎么办? 练习。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型之间的一座桥就是练习。知识真的不求多,更重要也更值钱的是能力模型。 一个最有效的练习方法:写日记/周记/月记(根据个人懒惰程度决定)。 你可以懒,可以坚持不了任何事情,三分钟热度。但是唯一的唯一,请你一定一定坚持定期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点,想培养的习惯,记录下来。 每一次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运用这个知识或者形成这个习惯。如果有,给自己点赞;没有,提醒自己下一个周期有意识地在工作生活中去运用。 这个就是最有效促使自己去练习的过程。 我是一个绝对的懒B和三分钟热度,看看我家里落灰三年的吉他,录音麦,滑板就知道。但是实测坚持反思真的不难,而且极其有效。
7别骗自己
常年驻扎在我自己的反思清单第一位的点:人太容易自我欺骗。 不只你一个人是这样,各种心理学、成功学也从不同角度对此有过解读。 人天生就是愿意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你之前提过什么猜想,得出过什么结论,再之后你总是会倾向于去延续这个结论,甚至欺骗自己。 最明显的现象,你做一个项目,设定了目标,做出了一定的效果,得出了一些表面的结论。极大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会停留在“这个项目成功了”以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的结论处。
这导致你不会去思考这次的策略真的有效吗? 哪些是真正有效的? 哪些错误被正确的结论掩盖? 这一次是不是有特殊的客观情况导致了表面的现象? 下一次是不是还能成功? 换到另外一个环境下是不是还会成功?
更糟糕的是,太多的人在组织项目分析报告的时候,为了能得出前后一致的结论在凑数据,掩盖错误,自我催眠。 当然,商业环境下有些时候是需要对项目结论有一定的美化和包装,目的是为了对行业或者细分领域进行更多的撬动。 但是,你可以欺骗领导,欺骗合作伙伴,欺骗行业。真的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变成一个习惯。 首先记得刚才说过的,保持动脑子,客观理性的动脑子,你才能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你才真正地值钱。 然后正因为绝大部分的人在自我催眠,这个时候客观地做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反倒是和其他人拉开差距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8永远有一个准时下班的目标
只有对自己能力和业务没有信心的人,才希望通过夸张的加班来博得关注和认可。在你们还没有大量的会议、合作、填坑事项来临的时候,作为一个执行岗位的同学,相信再多事情你都可以六点钟下班。 首先这里不是鼓励大家为了不要加班而早下班,请用这个梦想不断驱动自己去学习和练习效率相关的能力。 用更多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加更多班,把自己搞得更惨,我觉得一点都不酷。 高效、极致、简单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超出预期、拉开差距才是真的酷。 首先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希望你们认可,每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思考做这件事情最高效的办法是什么。 能够到合作伙伴座位上用5分钟聊清楚并达成共识的事情一定不要在聊天工具里来回纠结或者拉一个正式但无效的会议; 能够用一个邮件提前和合作方约定好的项目关键信息,就一定不要事前模糊,事后反复修改调整; 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工作效率相关的知识并练习,能够帮助你很多很多。 在此推荐一个事项处理方法: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的概念太初级。推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旦有空闲时间就处理第二类事项(重要但不紧急事项)。 比如很久以后才需要提交的一个报告,下一期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才需要输出的复盘报告(你总是可以先开始做一些格式的)。 提前处理第二类事项,形成习惯,会让你的第一类事项(重要又不紧急)极大减少,你对时间的分配和把控也就会有更多游刃有余的空间。这个理论是自己亲测下来最有效果和帮助最大的,其他的自己去学习吧。
9保持自己的个性
说两条虚的,希望这些碎言碎语不仅在短期和中期起到作用,更多在未来也能够帮助你们比别人更优秀一些。 互联网行业走入了中下半场,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中下半场是一个创造力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 BAT几个巨头成长的故事和最近的新巨头们(抖音,拼多多,甚至是新世相)是完全不一样的。抄袭,烧钱,拼背景并不是后续能够做成事情最重要的条件,但是创造力永远都是。 互联网是一个给人提供便利,带来美好体验的行业。美好的体验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任何让你产生美好体验的经历都有可能转移到互联网上成为新的业务形态。 所以,一定永远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爱好,保持你们的年轻,激情,活力四射。 喜欢蹦迪,就用力地蹦迪。因为蹦迪是美好的体验,蹦迪的潮男潮女是互联网舆论主要人群的重要力量,你的美好经历,和他们愉快的社交经历,是你在这个行业创造出更美好更愉快事物的重要来源。 喜欢旅游,就放肆地四处晃荡。因为旅游是美好的体验,旅游让你见识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个性变成泯然众生,千万不要以为年纪到了就该变成普通人,千万不要删掉公众号里面的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千万不要每天加班却忘了抬头看看那个有趣的自己。 这样你才能够去创造,去思考。未来行业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10把自己放在行业里而不仅是这个团队里
你是这个公司,这个部门,这个团队的一员。但更重要的是,你是这个行业的一员,你是一个互联网人。 你们是幸运的,能身处这个精彩纷呈的行业,当个优秀的齿轮或者螺丝钉没有错,但是一定不要只埋头苦干。 多抬头看看行业,看看精彩的行业在发生什么,大家在讨论什么,试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每天至少看三篇行业新闻,和一个行业前辈聊天。 日积月累,你会发现你看事情的高度已经远远甩开其他只埋头苦干的人。至少喝多以后,你能吹的牛逼会更多一些。希望以后行业新闻里面都有你们的名字。 总之,希望你们都可以比别人更优秀一点。
► 作者简介:互联网天才蹦迪手skyhi,京东90后活动运营总监,腾讯京东7年专注运营;业余rapper/摄影师/酒吧老板,最懂年轻人的互联网职业经理人。 |
【职场茶歇】马云先生的幸运日(上)
马云先生最近心情很好。 当然这个跟竞争对手的性侵案还有股价大跌都没啥关系。 而是马云老师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真正卸任,重回教师行业了!
毕竟微博的ID一直没变过,放了这么多年,总算能回来当老师了。 在这么重要的一天,我们系统的来回顾下马云老师的成长经历,向他学习,我认为有着很积极的意义。
少年时
看马云老师的百科简介,你几乎看不到他的个人私隐和家庭情况,和刘强东强调自己的贫寒家境不同,马云的父母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没有记录。 哪怕是他成为首富之后不断高调的曝光自己,我们也只能通过蛛丝马迹查到,马云父亲马来法,长期担任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领导。 曲艺协会领导,最高也就是副处级左右,真有什么实权,很难说,但注意马云的出生时间:1964年。 他和我妈妈年纪一样大,但是我妈妈的童年少年和马云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 马云12岁就喜欢学习英语,我妈妈12岁时候在村里到处转悠要拾粪计入公分。 在那个年代,仅仅是出生在杭州,就已经超过了全国99%以上的人了。 还有一定要注意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文革是从1966年-1976年的,也就是说马云12岁学英语时候,差不多是76年前后。 尤其要注意这么个细节:12岁时,马云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开始感兴趣。
这是个啥概念?
当时的家庭能买得起收音机,大概相当于现在人买块劳力士。 但更重要的是,马云在文革的尾声期就敢学英语,父母没有阻止,有这样高瞻远瞩眼光的父母,简直不可思议。 要知道,在文革时候,听个录音机,就是偷听敌台,说两句英语听个VOA,往轻了说是接受资本主义腐蚀,往重了说就是有通敌嫌疑可能是敌特间谍分子,抓起来拷打乃至劳改都是有可能的。 我高中时候看了一本书,全是中国老教授写的英语学习方法,讲的就是在大陆六七十年代学英语的辛酸往事,偷听敌台,砸烂收音机这些新鲜的名词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的。
然而马云当年好像丝毫没有这样的顾虑,大胆安心的学好了英语。
1964年出生的人,能说好英语基本是个奇迹,现在大学很多英文系教授也都是马云这个年纪,但是因为时代教育的局限,他们的口语基本都不好,然而马云的口语,不论是流利度还是口音,就连今天的年轻人都赶不上。
刘强东1973年出生,小马云十岁,按理来说教育和时代都进步了,但他的英语却。。
如果抛开主观能动性,城乡差距固然大,但是家长的素质可能更重要。
也正是有这样的家长,马云恐怕才能在文革时期悠哉学英语,在高中时候常跑去西湖边找老外搭讪,回想起我高中时候被父母咆哮着训斥不许学英语的记忆,两相对比,挺一言难尽的。。。
纵观看马云的少年时代,你会发现这个人有两大特点:
在18岁正式高考前,马云的生活可能比大部分成年人一辈子都要精彩。 15岁,也就是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改革都没有普及到我的家乡苏北县城的那一年,马云在街上遇到一个老外,Ken Morley,一位刚刚退休的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师,并且和他的儿子留下了一张后来引起互联网轰动的照片。 Ken Morley的来头并不简单,70年代便加入了澳中友好协会,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当时一家人在西湖边上游玩,马云正在到处搭讪找老外练口语。 可能是因为儿子和马云同龄,大家一起玩的很开心,Morley一家也非常喜欢这么个小伙子,我相信这也可能是当时他们遇到年纪最小的能说英语的中国人,因此留下了这张亲切友好的合影留念。 我相信普通人到这里也就算了,在没有微信和QQ的年代,拍个照差不多意思一下也就得了,哪怕是现在很多人也就把老外当成吉祥物公园里的大熊猫一样,合个影发个朋友圈,顶多加加微信,也不知道聊啥,没了。 然而马云并没有止步于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和Morley一家结下来深厚的友谊。 他经常给Morley一家用英文写信,Ken会让马云用大信纸写,行间距大一点,方便他修改寄回,好提高他的英文水平。 15岁就能找到一个免费的澳洲爸爸教自己英语,改自己作文,尽心尽力的教,试问谁能做到? 在搭讪Morley一家人之前,想必马云已经不知道在西湖边搭讪了多少老外,蹭了多少便宜的外国“爸爸”。 这里有个重点细节一定要注意: Ken后来多次拜访杭州,马云也多次接待
几年过去,孩子们都长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马云当时请来陪Ken喝酒吃饭的,是杭州市的市长。 马云的老爸是曲艺协会会长,但这个级别的官僚能否和市长说上话都存疑,最合理的推测,就是老爸搭线,马云公关沟通说服。 即便如此,仍然显示出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可怕潜力:莫说十五六岁时候能请来市长陪老外朋友吃饭谈笑风生,就算是我现在30了,我也不认识广州市市长是谁。 在马云大一的暑假,Ken Morley这个澳洲爸爸,自掏腰包买机票,邀请他来澳洲旅游。为了这次的出行,颇费了许多周折,Ken甚至亲自发电报去大使馆联络关系,希望能够开放签证。 这一次的澳洲之行,真正让马云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细节,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之后的Ken夫妇还赞助了马云的大学生活费,和结婚买房的婚房钱(是的你没看错),马云成名后投桃报李给纽卡斯尔大学捐赠了一个多亿人民币的奖学金,成为美谈,这些都是后话了。 英语流利,爱折腾,有人脉懂沟通,交游宽泛,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小伙子, 如果当时的高考考英语口语,考社交,考演讲,那么马云一定能考上清华北大,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云绝对是让父母头疼的不成器。 (未完待续) |
【职场茶歇】马云先生的幸运日(下)接连不断的失败
正所谓收之东隅,失之桑榆,有得有失,如果马云的少年时代是完美的,那恐怕他永远也达不到今天的高度。 在马云不断折腾不断收获赞誉的时候,他的失败又总是来的那么显而易见。
读书还在其次的话,找工作更是处处碰壁。
1982年的年景,和大家现在认为的学历社会不同,高中毕业生出去已经很吃香,所以在第一次落榜后,马云考虑过出去打工。 然而,跟表弟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结果表弟被录用,自己惨遭拒绝,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云又瘦又矮,长相不好。 找各种工作都干不长久,最后蹬三轮给杂志社送材料为生。 马云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复读,尤其是第三次,是非常艰苦的,基本就是半工半读,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坚持下来,考上杭师——事实上也确实没考上,如果不是英语好破格录取,估计就没戏了。
毕业后的马云,在杭州电子工院当了整整七八年的老师,马云在此期间错过了很多赚大钱的机会,要知道,在1985年,能够在杭州上海说一口流利英语是个什么概念?那是个轻松进外企,随便拿个几十万年薪的时代。那时候杭州房价才多少。
从学校出来后,马云带领着团队辛苦创业,早年举步维艰,从1995年到1999年,整整折腾了5年,都是打游击,公司完全不成气候。 到了2000年,得到了软银等大资本的融资,终于日子好过了,然而
在央视采访时候,马云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带过,背后的惊心动魄没有细说,然而那时候阿里巴巴真真切切的走过了一回鬼门关,差一点就重蹈史玉柱的覆辙。
当时阿里巴巴接受融资,发展过快,马云的个人管理能力暂时跟不上,不得不关闭掉一些机构和子公司,这导致同时内部没有收入,外部注资没跟进,内外交困,公司差点倒闭,那一段时间的马云辗转难眠。
发达后
马云的成功,严格来说从赢在中国开始。 赢在中国2007年开始,马云那一年一期不落的走完全程,那时候的淘宝也正式走上了正轨,进入了千家万户。 当然,大家都知道马云那时候很有钱,却不知道到底有多少钱,我妈陪我看着赢在中国,颇为好奇的打趣,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这些企业家有钱了,会不会也包二奶养小三。 出乎我们所有人意料的是,在短短的7年后,马云登顶全国首富。 这时候再回头看马云的经历,不免有些马后炮的嫌疑。 但认真分析他的品质和能力,不一定可能成为首富(这个时代和气运是第一要素),但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却是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的。 马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企业家,他也是靠着自己持续不断的自学,慢慢成长,他并非天才,这一点是需要我们首先得意识到的。
于我个人而言,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多的是:
1,国际视野
国际视野这种东西说起来很虚,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越早越好。 和同时代的企业家相比,比如黄光裕,牟其中,王健林甚至刘强东,马云毫无疑问是个异类,他更像是一个美国总统式的政客,充满了公众演讲表达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闷声发大财的商人。 全中国的企业家中,节目感染力,表现力,舞台能力最强的,恐怕就只有马云了。
甚至就连同年龄段,英语一样非常好的俞敏洪,都远远不如马云的国际视野,因为俞敏洪表面上看起来英语不错,骨子里却还是江苏小市民的传统。 他案头最长放的是《三国演义》,马云案头最长放的却是彼得德鲁克。 英语能力我认为细枝末节,关键是真正系统深入的了解西方社会的制度和商业乃至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
2,知西方但不迷信西方
马云很爱diss商学院,这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 但马云diss商学院MBA的前提是,他清楚完整的搞清楚了西方的那一套,所以他能够有理有据的逐条分析。 这一点就很厉害了。 事实上西方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反省,并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学院自己都明白,传统MBA那一套的投资和管理方式,完全不能适应高速发展时代和科技,所以必须要调整和改善。 但马云早十几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
3,打造团队的能力特别强
马云热爱在演讲时提自己的团队,动不动就说什么十八罗汉。 他其实没有提一点,并不是十八罗汉成就了他,而是他成就了十八罗汉。 这是因为他带团队和培训的能力特别强。 这一点可能和他的老师经历有关,因为我自己从教师转猎头再转互联网创业,就能明显感觉得到。 小公司起步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哪怕我出了和大公司一样高的薪水,还是未必能让最优秀的人才愿意投奔。 既然这样,没关系,我自己慢慢训练。 以我自己为例,我现在的团队都是我手把手教出来的,我这点三脚猫都能有如此收效。 我想强如马云,肯定是更厉害。 所以想创业,最重要的不是反思自己为什么遇不到关羽,遇不到徐达,遇不到诸葛亮。 历史可能和你想的正好相反,你应该思考: 为什么你培养不出来诸葛亮,为什么你培养不出来徐达。 这个是我认识所有创业者的共识:
一定要有打造团队的能力,不能想着遇贵人帮助,历史上喜欢描写的哭哭啼啼软弱式领导其实根本不存在。
4,高超的宣传技巧
马云在演讲时候不喜欢说干货,喜欢说套话空话,比如:
他真的当老师时候最快乐吗? 恐怕未必,更多的是壮志难酬的寂寞吧。 但是和他本人相识,私下聊天,你会发现这个人对人,对事,对工作,对企业有很深的洞见。 那为什么上媒体总是说车轱辘空话一堆? 因为大众传媒说干货没有传播性,没有意义。 这一点不是马云水平低,而是因为他深谙大众传播的方式方法。 还有,1996年,马云刚创业一年,就敢让央视过来给他拍纪录片,叫《书生马云》, 07年淘宝也没多大市场份额,他就敢去《赢在中国》当导师。 可以说他一直都非常懂得利用大众媒体,来免费给自己造势。 甚至央视还得给他倒找钱。 这种宣传手法不可谓不高明。 当然把个人形象和公司捆绑,风险也显而易见,万一私人道德领域出现点问题,比如什么老牛吃嫩草啦,性侵啦,出轨啦,就会让企业股价大跌15%以上,个人资产凭空蒸发70多个亿。 这点上马云非常谨慎,他从不像某人一样,动不动就把老婆家庭绑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任人观摩。 从少年开始到今天,他对自己的爹妈,老婆孩子,家庭,乃至个人隐私,都保护的很好。 这种尺度上的拿捏,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 恭喜马云先生,功成身退,可以放手大胆的追求下一段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教师节快乐~
(来源于:恶魔奶爸Sam 谈学习,侃职场,聊人生) |
【职场精选】“我什么都没做错,你凭什么辞退我?”1
这两天“社保”改革上了热搜,关乎每个人钱袋子的事,政策上的一点变动都会牵动不少人的神经。这次的改革,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公司不给你好好上社保的,现在必须足额缴纳了。根据2018年《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社保缴费基数完全合规的企业仅占27%,也就是说,将有73%的企业面临一个问题:“费”变“税”之后,公司成本骤增。
再往细想,这事儿就很可怕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工就是公司成本的一部分,目测又一批失业大军即将出现。身边难免各种恐慌。
偏巧,今天朋友圈又传来一个噩耗,一个前同事被辞退了。这个同事兢兢业业,做事认真,完全符合当代靠谱的标准: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然并卵,还是被辞退了。
我还没来得及问他怎么回事,他一个电话打过来,开始诉苦,原来公司莫名其妙裁员,靠谱不靠谱的都连根拔。他在电话里,义愤填膺地问我,我什么都没做错,他们凭什么辞退我。
这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既让人觉得有理,又让人哭笑不得。这个时代就是这么不靠谱,你什么都没做错,可能也保不住工作。
过去,我也和他一样觉得挺不公平的。兢兢业业,加班加点,恨不得把公司当成自己开的。可最后的结果未必特别理想。有时,甚至悲剧收场。每到这时,总忍不住吐槽一句,世界不靠谱,人间不值得。
可这几年,经历了不少动荡,我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儿,这个时代,把没做错作为靠谱的标准,太低了。
2
这个世界的残酷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优胜劣汰。所以,你把自己做好了,远远不够,要想活下去,你就得比别人做得好。
说一个傅盛的故事。
2014年,猎豹在美国上市,生意兴隆。却在2017年突然遭遇做空,股价一度下跌。傅盛也开始焦虑:明明工作还是一样努力,为什么就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人这辈子,最大的进化就来自于思考。他分析了自己的商业逻辑,把自己的商业的视角从物理学思维转向了生物进化思维。
傅盛是学物理出身的,他曾经认为只要想清楚,全力以赴,商业运作就像物理学定律一样确定,公式用对,就能得出想要的运算结果。也就是我努力做产品,诚实做服务,就该得到市场的拥护,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种幻觉。
于是,傅盛改变了思维方式,转向生物进化视角,这么一看,就明白了。外部环境的不可测直接影响一个公司能否生存下来。说得再直白一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能要了你的命。
所以,你总得给自己留几张牌,能够在世界不靠谱的时候挽救自己,这才是优胜者的策略。
就像我一个好朋友,35岁从一家特别牛的外企辞职,所有人都理解不了。可若干年后,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都被连根拔起了。大家才明白,其实他当初发现了端倪,选择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重头开始。而当初劝他留下来的同事,现在很后悔,以为当初我朋友干了件不靠谱的事,现在才发现,最大的不靠谱是不能感知变化和顺势而为。
所以别怪时代,有时候是我们太依赖外界,没有练好内功,才会没有应对变化的招架之力。很久之前就有人结合数据和通货膨胀率算过,靠养老保险无法过上舒适老年生活,于是开始早早投资,不断阅读学习,为未来做准备。
富兰克林有句话,我特别喜欢:“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
你优秀的时候,世界才会靠谱。
3
我一直觉得,做人要高标准严要求。你不为难自己,世界就会来为难你。所以,我总觉得,今天,靠谱这两个字需要重新界定。
首先,是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前几天,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刷爆朋友圈,一句“50%的工作将在15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让无数人开始殚精竭虑。
可惜,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每天,都是几百万重复性劳动者正在丧失竞争力。
未来驶向我们的速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快,前几年我们认为在商场里能刷卡支付的都是新潮,如今早已实现无现金支付,我们总以为变革是需要漫长时间的,但如今每个行业都分分钟有人被机器淘汰。
以前我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好的解释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在还要把AI也算在内,思考什么是机器不能代替人类的。如果现在你依旧从事着与创造力不沾边的简单重复劳动,不淘汰你,淘汰谁?
预计好未来,也要过好眼前的生活,在当下劳资关系中注重个人的性价比,如果企业在用人上会越发谨慎,你如何能成为老板的不二选择?我想要么是工作效率出众,要么是在“新手上路”的阶段足够拼,不过光做好这两点远远不够。你得看看周围人是什么程度。什么叫不可取代,就是你得横向比较。千万别被做自己就好给骗了。
好不好,你自己说了不算。
其二,是对局势的判断。
看清局势,很多人都懂,但对局势的判断其实可以分为很多个阶段。
最近在得到上看了万维钢老师解读《超级概览球棍的战略》这本书,其中提到认清局势的几个阶段。他举了个例子,过去的人都喜欢看报纸,谁也没把广播电视当回事儿,做报纸的人认真写内容,没人担心过,一旦有其他媒介出现,能更快更好地传递报纸上的信息时,就没人看报纸了。
后来,人们都看见了纸媒的衰落,纷纷开始调转方向,可对于很多巨头来说,为时已晚。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兴起,你都一定能发现,先下手那批人最赚钱。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能看懂这个世界,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新趋势总是有迹可循,一个行业落败也并不是没有原因,但早看懂和晚醒悟差别真的很大。
所以,说了半天,你应该能懂。什么都没做错,是一个极低的标准。想要保住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一席之地,你还需要修炼出一种能轻松应对变局,先发制人或高人一等的优势。
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可以定义优秀,因为它是相对的。这句话放进人生里,就很残酷,你什么都没做错,也极有可能被淘汰。
来源: |
【职场早读】工作三年,月薪一万变三千: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穷
01 ▼ 工作三年 从月薪1万到月薪三千
作家艾小羊曾经在报社做记者时,认识一个男生,也是做记者。当时传统媒体意气风发,行业发展迅猛。 那个时候,当记者很挣钱,基本上找个选题,一个月写两篇报道,随随便便,一个月一两万就到手了。 后来,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打破所有逻辑,新媒体行业突然崛起。所有人都直接从手机上获取资讯,等红灯、上厕所、地铁公交,只要空闲,随时随地就能看新闻。 没有人再看报纸了,没有人再读期刊了。 传统媒体仿佛从高楼坠落,一夜之间失去了大量市场,从路边的报刊亭一个接一个地倒闭,就能看得出。 那个男生,度过了传统媒体最滋润的几年后,收入从月薪一两万直接掉到基本工资,月薪三千。 “以前,我们上班不用打卡,有采访活动就出去,没有活动就在家睡觉,反正工资足够养活自己。现在,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他现在要靠下班后做微商,才能勉强保证温饱。 这是我见过关于职场最残酷的现实:工作三年,工资从月薪一两万掉到月薪三千。
02 ▼ 没有一个行业能永远增长
财经作家薇薇讲过一个例子。 她有一个读者,05年的时候毕业,进入沃尔玛,全球500强排名第一的企业,她在公司做管培生。当时来看,前途一片光明。 几年后,电子商务兴起,易趣淘宝风生水起,线下零售吃紧,无论是巨头沃尔玛,还是其它零售门店,遭遇关闭大潮。 沃尔玛开启裁员大潮。 5年后,就在她算是在公司立住脚跟站稳时,被无情裁掉。领导对他说:“你很有能力,但公司业绩下滑,总部做出裁员决定,我也没办法。” 此时,电子商务已经小有规模。她随即转行去做电子商务,一开始时没有赶上风口,红利期已过,她做得很艰难,但勤勤恳恳,非常用心,还是把销售额做上去了。 但是,如今风口突转,电子商务也已经遇到增长瓶颈,电商大佬马云和刘强东纷纷提出新零售、无界零售。 资本掉头直转,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融合。 你看,行业总是不稳定的,没有一个行业,能持续性增长和拓展边界,能永远大把大把捞钱。 国企改革,互联网转型,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事业单位,即使是公务员,也一样被这个时代大潮裹挟。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有风口期,也有成熟期。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就会开始精细化运营,出现大规模裁员。
03 ▼ ABZ计划
Linkedln创始人ReidHoffman提出ABZ理论,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三个计划围绕你的职业规划。 A计划: 即你的主跑道。你现在所做的工作,以及基于此对未来的规划。例如你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勤勤恳恳,从基础业务员开始做,慢慢升职加薪。 这份计划能保证你基本生存,甚至体面生活。如果按照此计划下去,没有发生太大变动,自己没有太大野心,生活也会过得不错。 B计划: 即增长跑道。处于转型过程中,某个行业崛起,你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基于此设计的职业计划。 例如雷军从金山出来,抓住智能手机增长的劲头,创办小米;林少在工作之余,抓住微信公众号增长的劲头,创办十点;程维从阿里出来,抓住共享经济增长的劲头,创办滴滴。 这份计划能让你实现弯道超车,尽可能大地完成阶级跨越。 Z计划: 即资产性计划,强调非劳动性收入。如果你被开除,暂时找不到新工作,你是否有替代职业规划,挣钱养家,保证一家子以及自己的基本生活。 Z计划不需要你花很多心思,投入时间精力,但需要你做好投资理财规划,资产配置。 Z计划产生的收益,是非劳动性收益,它能让你在AB计划都失效时,遮风挡雨,兜底你的生活。 一个人良好的职业规划,应当由ABZ计划共同组成,A计划为主航道,用来维持当下的体面生活,B计划为超车道,实现阶级跨越,Z计划为风险控制,当遭遇人生低谷,得实现软着陆。 ABZ计划,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规划理念。理念背后,是三种思维方式,三种意识。 这三种意识,不仅用于职业规划,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应该具备。一个理性,而能有规划的人,才能看得比较长远,风浪来时,才稳得住,避得开。 那些什么意思都没有的人,生活很混乱,前一秒可能还在浪尖仰望天空,下一秒随时可能被拍入海底。 所以,ABZ计划,以及体现出三种意识,尤为重要。
04 ▼ A计划:主航道意识
林夕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移民局办理申请移民,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是个户外工作者,干苦力活儿,也在排队,也想拿美国绿卡。 朋友好奇,这样的人,怎么会来申请绿卡?哪来的勇气? 朋友上千搭话,聊天中才知道,这位妇女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只读完小学,英语都表达不清晰。因为女儿在美国,所以,她也想申请美国绿卡。 她申报的理由是:“技术专长。” 移民官看了申请表,问:“你会什么?” 她回答说:“我会剪纸画。” 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非常轻巧而流畅地在一张彩色纸上飞舞,不到三分钟,剪出一幅非常逼真的动物图案。 移民官看呆了,一边看,一边鼓掌,连连点头:“OK,OK。” 然后,这位小学毕业的中年妇女,就这么OK了。 朋友把这件事儿讲给林夕听,林夕喟然而叹:“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样拿得出手。”
你未必会去美国,更未必会申请绿卡,但这个故事,以及林夕的那句话,值得所有人深思。 拿得出手,不是会,能做,熟练;而是精通,极其精通,是一万小时定律刻意训练出来的贴身技术。 拿得出手,不是你人生的休闲方式,而是你人生的主角,能承载生命绝大部分重量的一项技术,能持续性地挣钱;能养活家人,并且让他们过上还算体面的生活;能为你赢得尊重,赢得社会地位。 拿得出手,就是A计划,就是主航道意识。——有人用剪纸走出一生,从中国农村走向了财富中心;有人用写作,从籍籍无名走向了名震天下。 如果把人生拆分成不同的领域,职业、情感、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社交。如果你想在这几方面,都做得不错,你必须要具备主航道意识。
05 ▼ B计划:发动机意识
十点林少原本是厦门一位普通的设计师,每天上班下班,朝九晚五。毕业之后,他在工业设计这个岗位上默默干了八年。 那时候,也许他的职业想法便是,把设计做到极致,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 微信刚发展起来是,公众号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林少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哎,有点搞头。”于是决定试试。 下了决心,就执行,林少每天下班不做别的,找高质量的文章,放在公众号上面发。此后,与他而言,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风雨无阻,每晚十点,必然推送一篇文章。 靠着异于常人的毅力,林少坚持了下来,公众号的粉丝,从0开始涨到几万、几十万。 此后,公众号战场开始涌现大批量玩家,红利期被挤压,林少开始每天发8条,日日不断。 3年后,他把公众号做到很大规模,后来他找吴晓波作为投资人,吴晓波问他公司员工情况,他尴尬地笑:只有三个人,其中两个是他和他老婆。尽管如此,他还是拿到了投资。 现在,林少的公众号有近两千万粉丝,流水上亿,中国顶级的新媒体矩阵创业者。 而这一切,都是从他决定兼职做公号的那个晚上开始的。 这就是B计划,它对应一种意识:发动机意识。 人生,求稳求快,都是目标,稳是第一,快是第二。 如果你已经找到可以安身立命,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体面生活的领域。那么应该具备发动机意识,制定B计划。像林少一样,一边干着稳定的工业设计工作,一边默默做公众号的创业。 你并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成本,但却搭上了一个行业迅速崛起的红利。风口上,猪都会飞。 十年前,是电子商务;十年后,是新零售,消费升级;五年前是公众号,如今是小程序;哪个时代都不缺机遇,缺敢多尝试的人。 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永久快速成长下去,一旦市场被瓜分,发展成熟,另一个行业,就会在缝隙中,悄然产生。如果你能发现,就能四两拨千斤。付出20%的努力,收获200%的回报。 即使失败了,你的生活也不会受影响,主航道还在,人生继续前行;如果成功了,你就能给自己换个发动机,跑得更快,更稳。 发动机意识,在于尝试,在于给人生,给你当下的每个领域,更多可能性,更大想象。
06 ▼ Z计划:护城河意识
护城河的作用,在于当风浪来临时,能保障主航道畅通,不至于被堵死。 去年有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作者因为岳父流感变严重,住进ICU,上人工呼吸机,一天的花费,是7万元。 东北一套房,北京一套房,夫妻俩每个月收入在6位数以上。 典型的中产阶级,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依然差点让他们卖房卖车,人生差点停滞。 事情过后,作者做了一件事情,给家里所有人都买了很高保额的商业保险。 中国大部分家庭,经不起一场大病打击,这是现实,是某种程度上会出现的概率性事件。而一旦出现类似打击,如果没有措施,没有预防,人生的主航道随时会被风浪淹没。 所以,要有风险控制理念,要有护城河意识。
每个人都可能得病,每个人都可能失业,每个人都可能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打击。 所以,人生除了A计划,B计划,还应该有Z计划;除了有主航道,还应该有护城河。 多存款,别总是有钱就买买买,消费掉;多花点心思做理财投资,改善财务结构,给自己配置一些资产性收入;可以适当买一些商业医疗保险,把风险转嫁出去。 这样,当你失业了,当你没有劳动性收入了,你依然能维持基本生活,人生不会停滞,只会重新出发。 护城河意识,就是一张网,兜住你,当你坠落,不会掉下生硬的水泥板,而是拖着你,再出发。
07 ▼
很认可巴特菲的理念,好的人生,是由一些简单的信条引导的,例如坚持,例如保持健康,很简单,去做,就很难,做下去,回报就很大。 ABZ计划,以及它们代表的三种意识,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用以驾驭人生的,简单却坚定的信条。 你的人生,应当有一条宽阔的,倾斜度并不大的马路,能让你稳步上升,慢慢爬上去; 你的人生,也应当有一些挡风板,风浪来临时,尽管被淋湿,但不会被毁灭性打击,依然能向上走; 你的人生,一样应当有一些弯道,这是时代潮流设置的风口,如果敢于尝试,你会迅速攀升,实现阶级跨越。 能有向上突破的机会,能有维持体面生活的稳定能力,能有抵抗风险的厚度,好的人生,都应该要有ABZ计划,以及它们代表的三种意识。
作者来源: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
【职场认知】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持续努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坚持的事情越来越多,能坚持的时间越来越短。唯一坚持下来的,可能就只剩体重了。本文讲到两个可以让你持续努力的好方法,希望能对有所帮助。
1 从胜任工作到成为高手 路还很长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大部分职场人在外界的要求、逼迫下,都能成为岗位上的胜任者。 因为如果你不能胜任,你的老板、同事、家庭都会给你压力,逼你成长。 但当你可以轻松完成大部分任务和项目时,人就开始分化了。对于这种性格的人来说,一旦满足了,兴趣就转到其他方面。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是获得报酬的一种方式而已,他们有更喜欢的东西。
比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比如,想多体验生活的云淡风轻; 再比如,想当一个贤妻良母或者好爸爸。
基于价值观,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这当然也没错。 另一种性格的人仍然会想着提升自己,但无法忍受成长过程的困难,不愿意去付出相应的努力和成本。坚持不下去,干着干着就烦了,然后放弃努力。 但事实是:从胜任到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还有漫长的路。 这其实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很多人都说过,“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语言总是美好的,但大部分人的现状是:理想仅仅是想想而已。 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承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痛苦。 谁都喜欢早上多睡一会、晚上的游戏多打一会儿,跟人扯淡比看书思考要轻松许多,去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可能费力还不讨好。
2 没有及时反馈 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原因
为什么大部分人只是有一个梦想,但最后还是无法实现呢?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跟外界环境、目标可行性有关,也跟自我认知和方法有关。比如,你定的目标对于个人不现实、不大可能实现,这样当你努力后发现基本上没戏时,就放弃了。 另一个原因是:伟大目标的困难程度更高,而且缺乏反馈。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行业专家,在开始阶段,你会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很清晰,但从胜任到专家这个阶段,你就会发现学习的资源越来越难找,也越来越深越来越难,而且学了也没有人知道,短期内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换个说法是,缺乏反馈,别说即时反馈,甚至长期的反馈都很少。 这时候,要求你的是不仅仅能解决问题,还要去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 要求你主动去找那些更复杂、更困难的任务和项目,许多时候你会一筹莫展,根本没有思路和方法,但要硬着头皮上。 干好了也没有奖励和鼓励,干不好了可能会有许多批评与讽刺。 这个时候,还要求你思考更抽象、更本质和深刻的内容,要挑战你原来的认知和习惯,甚至会对你的心智模式和价值观产生挑战。 对于这种境遇,大部分人自然的反应是逃避和拒绝。 表现出来就是放弃了,大多数人会说:人生苦短,不跟自己较劲;岁月静好,开心最重要。
3 学会把大梦想 转化成小目标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保持坚持下去的动力呢。 也就是说,在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失败,面对没人要求也没人喝彩的状况,如何保持不断努力的力量? 首先要承认困难,相信困难经过努力总能克服,而且珍惜困难,认为是个人成长的机会。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把大梦想转化成小目标。 人都是短视的,有大梦想很好,但仍然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就是激励的方式。 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 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这种使需求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专一的目标,才有专注行动。
4 持续的自我激励
如果一个人整天想成为总统或者首富,我们一定认为他不正常,通常的结果是,这样的人最后既成不了总统也成不了首富,很可能加入传销组织。 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也被认为是“篮球架理论”: 如果篮球架有十层楼高,估计没人喜欢打篮球,因为你怎么努力也投不进去; 但如果篮球架只有1.5米,正常的成人都很容易的把球放进去,那也没人喜欢打篮球,因为太容易了,没有挑战性。 所以,目标设定的时候一定要合适: 既不能高到让人如何努力都搞不定,也不能没有挑战性,激发不起热情来。 只有跳一跳够的着才是好目标。 王健林给想成为首富的人的建议是,“先定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他一个亿”,其实都利用了这种方法。 人们研究学习的动机时也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完全是站在知识的立场上,让人们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 但这些上学的人们其实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学习的动力不足。 专家学者们又从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了基于目标的学习-项目制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比如你的目标是渡河,这时候需要一艘船,那如何建造这个船(这可以看做一个项目),里面涉及到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和木工的知识等,这个时候学起来动力十足。 儿童时期更需要激励,自己喜欢的老师一次表扬,可能会让他爱上一门课程。 但对于成年人,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 你的老板和同事、甚至你的配偶都很少或者不会去推动、鼓励。 当外界没有反馈和要求时,如果你仍然想上进和提升,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将你的伟大梦想和理想给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分别去实现他们。 当你的大脑中有明确目标的时候:你的眼光会坚定、你的身体不会懈怠、你会一直有需要学习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和实践的需求。 这时候艰难困苦可能对于你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时间过得飞快。 厉害的人不依赖于别人的鼓励,而是自带目标,自我激励,自得其乐。 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时刻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不屈不挠地去做,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 当你持续地这样做,在某一天你环顾四周时,可能会发现,你真的成了理想的样子。
► 作者:田志刚,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来源: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
【职场认知】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赚快钱
1 别去碰那些看起来 烫手的快钱和热钱
玩过抖音的人都知道,之前有一个名叫“温婉”的女孩一夜之间火遍网络。 仅仅一段在停车场尬跳的视频就让她的抖音号点赞破千万,涨粉千万,评论数十万条,甚至超过了林允等明星的流量。
这个网红脸美女,只有17岁,算得上少年得志。可是,爆红过后,却是一地鸡毛,被人扒出了一系列黑历史。
据说她高一就辍学,泡夜店,轮换富二代男朋友,让别人给她买奢侈品,频繁整容变脸。本是一个17岁高中生的生日会,反而堆满了各种和年龄极度不符的奢侈品。 看似别人的17岁,什么都有了。美貌,青春,奢侈品,流量,关注,以及招手就来的“快钱”。 一个读到高一就辍学的姑娘,生活里街头的小太妹,在平时是被别人家的父母指着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可是因为抖音,一个视频就一跃成了新晋女神,成了许多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羡慕得不行的对象。 你去问现在的很多小朋友,他们的理想不是当科学家、医生、老师,而是从青春期就开始崇拜网红,混迹夜店,想要赚钱整容坐豪车,渴求各种奢侈品的包裹。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红了,就有钱了,只要有钱,就一切都有了”。 再没有人崇拜学霸、认可知识,羡慕那些靠自己努力考进清华北大哈佛耶鲁的人。这简直比卖茶叶蛋的,看不起造原子弹的还要可怕。 多少人的三观,败给了快速走红和一夜暴富? 前段时间,由沈腾主演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引爆了暑期档电影市场。 片中的“十亿大挑战”,让不少人在天降巨款面前一下子崩塌掉了整个三观:
王多鱼的好友,在看到他一夜暴富之后甘愿做他身边的一条“狗”; 视金钱为粪土的杰出好青年,可以为了钱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 就连最开始看不起王多鱼的夏竹,也在金钱堆积的猛烈攻势之下被王多鱼拿下。
金钱本没有罪恶,它只是用来检验人间百态的工具。 有人一夜暴富仍然没有丢下良知和真善,有人最初视金钱如粪土最后迷失在金钱的漩涡里。 林语堂先生曾说:“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 一个人爱钱,爱美,爱权势和奢侈品都无可厚非,但总要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取,而不是总想着一夜暴富、天降横财,最后被所谓的快钱淹没和吞噬。
2 比赚钱更重要的 是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在畅销书《稀缺》中写道: 那些长期陷入贫穷的人,即使给他们一笔钱,他们的运用方式也会导致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破产,从而长期陷入贫困。 因为,财富并没有让那些暴富的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反而可能滋生了骄纵和不良生活习惯。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有的人受到上天垂青,意外中得大奖,可是随即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最后反而活得生不如死。 在美国,超级大乐透又被称作“死亡诅咒”,获得巨额财富后能善始善终的人,其实并不多。 曾经一度看到很多人非常信奉“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说法。 不可否认,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的暴发户,一旦有了钱,就作威作福。可是,那些真正懂得财富意义的人,往往能够在金钱面前保持自律。 比如,通过持续有效的运动来保持身材,通过正确及时的学习来保持精进,通过和更优秀的人建立圈层效益互相赋能。 不会理财的人,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摆脱负债累累的人生困局。 有钱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步入真正的“精英阶层”,因为有些人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已经谬之千里、满盘皆输了。 富人越有钱越富,越富越有钱,本质上而言是因为他们懂得造富而非被财富所牵绊。 就像《西虹市首富》中钱生钱的故事看似大快人心,而现实世界却更加复杂。 金钱是中性的,不主动作恶,也不主动行善。但金钱自带的流量和影响力,却加剧着马太效应,让富者益富,贫者益贫。 那些梦想能赚大把快钱的人,即便拥有了也终将走入消费误区而出现守不住财富的结局。
3 触雷的事情一律不碰 没底线的钱一律不要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曾经在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在1999年,我自己的五十万没有去买岛,而是去创业了; 如果,那年在杭州的马路上骑自行车,碰巧撞翻了马云,成为了阿里巴巴的股东; 如果,那年拿五十万全数去买了王石、李嘉诚或巴菲特的股票......
每次和别人聊到这些“如果”,听众们都嗨得如痴如醉。 可惜人生从来都没有如果,唯一真实的只有彼时彼刻一步一步跋涉而来的坚持和辛苦。 人生苦短,人们贪求的欲念有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正如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的那句话: 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 真正的成功来源于长久的积累和量变,那些看似随随便便的成功大多藏匿着投机和速朽的命运。 吴晓波在《十年二十人》的节目里采访过网易创始人丁磊。 吴晓波问道:“你作为曾经的中国首富有什么感觉?” 丁磊的回答显得非常从容和淡定: 对于财富的排名,我并没有这么在意。我在意的是网易能不能真实地变成一个更加长远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把这条路长期走下去,并且要活得很好。 从创办网易到纳斯达克上市,丁磊仅用了三年;从白手起家到成为首富,他用了六年。 可是最近的十年,当BAT争先恐后抢占风口时,网易却选择深耕核心业务。 就像丁磊自己说的:“网易的核心能力,就是在熟悉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没有底线的事情,一律不碰。” 或许有人说:网易不行了;或许有人说:网易错过了一个时代。 但是在丁磊眼里,他所坚持的只是一个朴素的信念,别去碰那些看起来烫手的快钱和热钱。 或许网易不可能再成为互联网的老大,可是基业长青,不也是一种成功?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 如果你是资本大鳄,那么玩转热钱可能就是你的核心业务,你选择玩还是不玩,只是关系到你事业的大小。 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们对于财富的控制能力太弱,你一贪心,一分神,可能一辈子就被套进去。 一夜暴富,看似光鲜,实际上汹涌的暗流,你可看得见?站得住? 在诱惑面前,我希望你能够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份淡定和对底线的坚守。
4 踏实做事 相信时间和积累的力量
这几年在互联网创业风口和趋势的烘托下,很多陌生的名字忽然与百万千万的资产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只看到胡玮炜、黄铮、王兴的成功,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这些所谓暴富的人,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阶梯。 对自己和世界了解越少,越容易相信一夜暴富、一夜暴红的神话。 著名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 富人与穷人思维最大的区别是当大家同时得到一笔钱,穷人会去买好吃的东西,注重当下的快乐。 而富人则去买有营养的食物,去增加对自我提升的投资,更注重对未来长远的投资。 人生本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家艾小羊曾经在文章中写道:“除了少数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
1)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好平台 不要过分在意薪资高低。好平台的标准,一是平台大,在行业内领先,二是平台不大,有行业前景,两者兼备更好。 2)不计回报地多做事,多尝试 只有很少的幸运儿,在25岁之前明白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事业入口。 3)与有富人思维的人一起共事 远离满嘴暴富神话的人,跟他们在一起,你赚不到大钱,还会沾上穷人思维。
总之,穷人的唯利是图和富人的唯利是图是两个概念。穷人看眼前的小钱,富人图长远利益。 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终将一事无成。然而,又恰恰是这种自我麻醉,注定了一生穷。” 既然如此,还不如脚踏实地从零到一、好好经营,为人生做好规划,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 可能道理大家都懂。但如果你连一份工作都没能好好坚持做下去,就成天想着天降横财赚一大笔快钱。 你觉得可能吗? ► 作者丨Ray先森 来源丨富书 |
【职场认知】你随便发的朋友圈,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上)2018年7月22日,「在行」线下沙龙活动中,原GE中国官方发言人、个人价值专家温迪做了一场关于个人品牌的主题演讲,她分享了自己对于个人品牌的理解以及建立个人品牌的策略,内容非常全面,推荐你花15分钟认真阅读。
作者丨温迪 来源丨笔记侠
1 社交效应
大家好,非常荣幸这个下午和大家一起探讨个人品牌和个人呈现力这个话题。 西方的教堂里,做礼拜经常要做的一个社交的动作是跟前后左右的人握手。 为什么几百年来教堂一直在做?因为教堂是要营建一个社区的效果,大家相互认识得越深,效果越好,其实我们这个场合是一样的。 说完你好,介绍完自己,再坐下,是不是觉得环境变得更友好?有,这就是社交的积极效应。 去任何一个公众场合参加会议、参加分享会时,要想着除了学习,离开会场的时候,还能多一个朋友,多一个导师。
2 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进入主题前,先分享我职场初期的一个经历。
这个照片是我。90年代初一个冬天,我去建国门外国际俱乐部的「美国通用电气」的中国总部,去应聘公共关系官员的工作(这个俱乐部现在已经被拆了)。 当时还没有品牌店,应聘之前,我去家附近的一个出口转内销的店里,买了一件白色的呢子大衣,提着之前买的巨大猪皮男士公文包,去面试。 当走入国际俱乐部的时候,我看着来来往往西装革履的人,没有一丝的忐忑。并不是因为我是公共关系的专家,我没有公共关系的经验,但是我有的是自信,是激情,是想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于是,经过三轮面试,见了很多经理,我最终顺利通关被录取了。 我上班的第一天就问经理:面试的人这么多,为什么选中我? 她说:你是来应聘的人中最自信、最有激情、最有好奇心的人,而且小小年纪就知道想经营自己的形象。 然后她指着我巨大的猪皮公文包,说: 你这是哪买来的?我挺喜欢的,很特别。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女孩都敢把它拎到街上。
她的回答瞬间点亮了我脑中的小灯泡,也是那时,我第一次在职场中认识到,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因为她的这个回答让我很惊奇,我以为他会说你英文水平好,或者你写作水平好。但实际上,这样关于硬技能的原因他只字未提。 后来我去问了集团的CEO,香港的HR,为什么挑选我?他们的回答跟我的经理回答是一样的,全部都聚焦在软实力、个人品牌上。 这些瞬间让我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意识到个人品牌对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 硬技能是让你迈入门槛的技能,但是很多人都能迈入这个门槛。是什么让你后来脱颖而出、有竞争力?软实力和个人品牌。 这就是我的经历。所以我20多年来都对个人品牌非常感兴趣,一直在观察、学习、演习。 去年底我出了有关个人品牌的书,叫《你的品牌,价值千万》,这是我多年来对品牌的认知和经验的分享。
3 什么是个人品牌?
到底什么是个人品牌?请用一个词形容,提到个人品牌,哪一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脑海里? 标签?人设?个性?影响力?价值?专业?形象?知名度?气质?人格魅力?象征物?潜力?承诺?专利? 如何简单形象的解释什么是个人品牌? 如果一个小孩问你:什么是个人品牌?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拿出这个玩具——土豆先生。
土豆先生是北美一个经久不衰的玩具,迄今为止,几乎北美的所有小孩都玩过。你最初看到它时,就是个土豆,其貌不扬。 但当你摇一摇它,你会发现它肚子里有东西的,它身上还有一些小孔。 你把东西拿出来,插到这些小孔上,小土豆变超人。除此外,你还可以随意变换组件位置,得出各种不一样的人物。土豆和超人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个人品牌。 你愿意做土豆还是想做超人?当然是超人。
那实际生活中,个人品牌是什么?
它是当你离开这个房间时别人对你的定义,对你的评价。 今天你跟别人握手问好了,交了一个朋友,你离开这个房间以后,他会跟身边人说新认识了个人,这个人如何,你也会跟身边人说今天认识的人怎么样。 这个如何、怎么样就是对相应人的个人品牌定义。所以个人品牌是由他人来定义。 虽说个人品牌是他人来定义的,但个人品牌一定要由你来掌控和影响。 给别人的印象是不是你自己呈现出去的?你呈现的时候是不是有目的性?你是不是在不同人面前呈现的形象特点和魅力也有所不同? 最近出了很多有关人设的新闻。北大校长在一个特别的学校活动上,念错了字。然后全球华人都因此对他做了一些不太好的评价。这些评价是他所希望的吗? 也许这个错误并不反映他这个人如何,也许他的文化功底很深。但是这个事件的关键问题出在哪?出在他对个人品牌和个人呈现力的认知不足,于是准备不足。 社交媒体是无情的,把他的形象一下传播到全球华人眼里,这就是没有掌控个人品牌的一个悲剧。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不掌握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不知道如何呈现自己,别人肯定会给你贴一些乱七八糟的标签。
4 社交媒体时代 所有人都能建立个人品牌
几十年前,只有权贵、有钱人、有势人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声望,因为当时只有电视和报纸,普通人没有钱也没有权通过这些媒体帮助自己建立个人品牌。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把这个门槛降到了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短期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五年后、十年后,如果你还没有个人品牌意识,没有去打造个人品牌,你会被有品牌意识的人远远抛在后面,到时候你就会当真体验到“被同龄人”抛弃的痛苦了。 我们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在微信和脸书上晒照片,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 你在晒的是什么?三餐吃了什么?参加了哪些派对?生活品质?还有呢?个人形象? 你晒的就是个人品牌。 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互联网的强大,你晒的内容会被你圈子里更多的人看到。 这些人会根据你晒的内容,来判断要不要跟这个人交往,要不要跟这个人拍拖,这个人可不可交,或者 要不要雇佣这个人?这些都来自于你晒的信息。 数据表明,每个人平均每天晒6张照片。知道晒得有目的,知道怎么晒,这就是个人品牌策略。 我的书的名字叫《你的品牌,价值千万》,很多人说真是这样吗?我说肯定是。价值有各方面的范畴,最低就是物质价值,个人品牌能帮你赚更多的钱。
李雷和韩雪,同一所大学毕业,同一个专业毕业,同样选择了财富理财人的工作。 韩雪第一年开始就有个人品牌意识,于是在企业内外的各个媒体上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逐渐打造自己的声望和信誉。 而且她清晰地了解自己,热情、自信、非常有同理心,于是她给客户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客户因此跟她的黏度越来越高,她的声誉也随之逐渐扩大,从地区性专家到行业性专家,最后到全国性专家。 她和李雷的距离就这样拉开了。 因为李雷不会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不想动脑筋思考,觉得这个过程太累了,觉得没有价值。但韩雪的收入渐渐是李雷的两倍、四倍、六倍。以往是她苦苦地追寻客户,后来是客户主动找她 最终,他们两个人因个人品牌差异收入相差一个亿。
5 个人品牌塑造的原则
1、为什么要有个人品牌战略系统?
当然,生活中比金钱更值得追求的,是全方面的价值提升。例如,一年以后你希望在职场中是什么样?你希望父母未来的生活怎样?或者你希望自己的情感生活怎样? 塑造个人品牌需要一套系统,不能仅仅从各种渠道看来的零碎知识习得。就好比给你一堆散乱的汽车零件和一辆完好的车,两者哪个价值更高? 给你一堆散乱的零件,即便把每个零件名称作用告诉你,真正组装起来你依然会毫无头绪。但如果是一辆完整的车,你不仅可以看出它的全貌,还能将各个零件逐一拆解下来研究。 当车性能有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很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儿,哪个零件很完好,哪个零件需要维修,这个零件真正归属于哪儿。 这就是系统的功能。 个人品牌系统,能帮助你学到的碎片知识有机地利用起来。
2、好的个人品牌的通性: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1)真实性 / 独特性
图片上的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也是民主党希望两年后能够出来代表他们抗衡特朗普的总统候选人——奥普拉。 我将通过她的成长经历,来告诉你们好的个人品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奥普拉50年代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非常偏远的 城市,一个非常苦的黑人家庭。那个时期,所有这样黑人家庭的女孩,最终的命运就是长大了为富人去做厨娘,做佣人。 但是她从小就立了一个志向,那不是我要的,我长大以后要成为激励人、帮助人成长的老师。经过努力,她不但成为老师,还有了自己的专访节目,通过电台激励别人、帮助别人成长。 她刚开始这个职务的时候,总是觉得没有自信,于是她就模仿当时最有名的一个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模仿他的微笑、问问题的方式、装饰、手势等。但是她模仿的很累,自己的节目一直没有突破。 有一次她在节目中突然因为念加拿大这个英文词,总是读错。读了二十多遍,她一下就笑了,她笑的那一刻,说: 我突然意识到我不用做得很完美,我可以自嘲,我只要做我自己就行了,我不用去拷贝别人。 于是她真的找到了自我。 努力去做自己和努力去学巴巴拉,哪个会更容易?当然是做自己最好、更容易。于是她有了突破,她的节目后来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采访节目。她的成功招来了好多人的效仿。 90年代出了很多的采访节目,大部分为了争夺更多的观众,导向都是消极的、耸人听闻的选题——请关系有矛盾的人上台,例如喜欢同一个男孩的三个女孩,请到台上后,通过各种问题把她们激怒,最大化制造矛盾。这个节目永远是一个主持人加两个彪形大汉的保镖。 奥普拉也坐不住了,开始学习他们改变节目导向,新出了一些耸人听闻的专题的节目。结果非但没有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反而失去了很多以前热爱她的忠实的观众。 她赶紧调整,又回到了正能量的风格,接着创造了奥普拉读书会。于是她的节目越办越好,几十年来一直是访谈节目中的第一,直到她停止做《奥普拉脱口秀》。
所以一个好的品牌的中心是真实的,你要挖掘你自己,不是要去拷贝别的人。另外要有独特性,独特的你是最美的,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与生具备。
2)相关性
品牌是由别人定义的,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没有关系就没有个人品牌。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妈妈,可以是恋人,可以是打工的,可以是创业的领导人。 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目标关系,你给目标受众提供的价值是不是他所需要的?这就是相关性。
3)一贯性
最后一个是一贯性,没有上面的真实性就无法一致。 如果你去学习网红套路,那未必适合你,今天你能成功,明天你能成功,后天呢? 你这么做,做的不是自我。就好像模仿秀的明星,顶多火两年就消失了,因为他每天在拷贝别的人,那不是他自己。 一贯性是检验品牌真不真实的最好的工具。例如,你谈恋爱,相亲对象第一次来的时候特别浪漫,带着鲜花,温柔体贴。你觉得这人太好了,就是他了。 结果和他交往久了,发现他人很粗俗,修养不够。所以你立马会想他第一次的呈现——装的,是在表演?所以一个品牌能否一贯地走下去,是检验你品牌到底真不真实的最好的方法。
(未完待续) |
【职场认知】你随便发的朋友圈,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下)
6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1、做自我认知,包括人格类型和人格优势
我到底是谁?什么会使我快乐?我的能力在哪?我的人格优势在哪里?我如何呈现?这些都在认知的范畴之内。 好多书把个人认知谈的特别复杂,其实很简单,难的是你是不是真的下决心去做。 认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就好比你脱光了站在镜子面前,去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 用三个词来形容我自己,这就是一个认知的练习。 现在企业面试最常问的问题就是:用三个词来形容你自己?因为“自知是所有智慧的开始”。 那如何认知自己的人格优势?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成就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出身,而是明天的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习他的八大人格,在生活中、职场中对号入座——我是创新类型的人?还是有智慧的人?我天生就是一个领导者?还是我执行力非常强?八大类型,每一类型都有自己的魅力优势,生活、工作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 例如善良。有人说,善良是优势吗?我太善良了,会不会被人欺负。善良是很好的人格优势,善良很强大,很多人的成功是基于他们的善良。
2、了解他人对你的认知,通过爱你的人,了解你的人
把你们的手机都拿出来,将这张图片,发送在圈中或者是群中,问问他们: 你如何用三个词来形容我? 问问你的上级、下级、你的同事或者你的客户,听完他们的评价,自我检查——我是不是这样的人?我怎么改善?说的对不对? 这个要求让很多人非常迟疑,觉得是一个可怕的举动。但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或者对方会好奇,先是觉得你有病,然后想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最终他自己也会想做。其实大多数人担心的,是怕他人的评价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这个练习非常有价值,从他人的评价中,你能看到这个人到底了不了解我?到底关心不关心我?在乎不在乎我? 如果你不做的话,你将来会后悔。有时候,他人对你的认知比你对自己的认识,更正确的。 我学员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他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但他妈妈的评价是相反的。后来问跟他常接触的人,人们都说“你妈说的对,你就是这样。“ 所以你的认知、定位一定要准确,要问周围爱你的、了解你的人。
3、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宝藏
我现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我最拿手的?是不是也是我最热爱的?是不是我的目标观众最需要的?我有没有做到一些别人做不好的事? 这四个要点中,最中间的交集点,就是你的价值宝藏。
4、想好自己的愿景
三年以后、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什么是愿景?什么是个人的愿景? 愿景不是过程,不是计划。在考虑它的时候,不要考虑我有没有钱,有没有人支持,有没有资源,愿景就是自己真心的想达到的状态,你的愿景要敞开去想。 阻碍我们去实现我们愿景的是什么?永远不是金钱、能力还有支持的人,永远是我们自己。如果你想都没有想,或者因为某一次尝试失败就放弃了,那不是你真心的愿景。 愿景是实现的路上,即便失败了,即便损失了一些面子,即便损失了金钱,即便挫伤自己的信心,你还是想要达到的目标。
5、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反馈
我们给自己成长的道路上的三个枷锁是:害怕失败、甘愿平庸、拒绝接受反馈。 根据他人的反馈来改善自己非常重要。忠言逆耳,不要因为心里的这层枷锁,禁锢了自己。 在接受别人的批评过程中,你处理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能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愿不愿意改变。还是那句话,阻挡你实现愿景的只有你自己。
6、说出你的愿景
分享一个秘诀,怎么实现愿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愿景告诉你认识的所有人。 以我出书为例。去年我想写一本中文书,但我离开中国已经将近20年,以前的人脉大多都退休了,我也不认识任何出版社的人。 于是,我就在微信里面将所有我认识的人都问了一遍: 我一定要出书,你能怎么帮助我? 逐渐有人回复了: 你要出书了,这是一件大事,我认识XX出版社和XX出版社的人。 很快,我有十几个出版社的联系人。于是去年12月份我去见了这些人,最后3个人想出我这本书,我选了其中一个人合作。
第二个案例,也是我职场期的经历。 早期我在GE工作时,操办了GE公司最顶级的一个培训活动。 这个培训,每年公司大老板杰克·韦尔奇钦选30多个公司的高级副总裁,他们都是掌管着上亿资产的人,每年会选一一个市场发展前景最好的国家,让这30人去当地学习培训一个月。当年选的是中国,那一年他们来中国。 这些人的职位都很高,我每天为他们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也经常会问我: Wendy ,你现在做公关,你将来想做什么? 我当时很小,觉得每天工作挺忙的,没有时间思考。他们问了很多次,我后来真的在想这个问题。 学员毕业的时候,杰克·韦尔奇来中国。我们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了一个大型的招待会,招待全国近百个企业高管,我负责晚宴其中一桌的翻译。一个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你们太幸运了,杰克一会儿跟你们坐一桌。 当时我想:太好了,又能近距离接触杰克了。我职位低,没什么好怕的。但在桌的所有高管马上不说话了,都在想,一会儿杰克来了问问题我该我怎么回答他?看得出来他们都非常紧张。 最后杰克坐到这个桌子的时候,问:你们在这待了一个月,怎么样?其中两个高管做了回答。一个人说:非常好,接下来我想到亚洲做高管,我拥想有这个经历。另外一个人说了类似的话。 一个多月后我在内参上看到这两个人,一个人被派到亚洲,一个人被派到南美做地区领导人。 我一下恍然大悟。 如果你的公司大,有领导问你你下一步想做什么?你一定要有准备,告诉他们接下来想做什么?如果你能力在,他们一定想帮助你。 将愿景说出来,让周围的人帮助你成长,帮助你实现。
7、营造生态系统
什么是生态系统?营造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就是汇聚你的啦啦队员。 第一层,啦啦队员是你的NPS。有的人微信有五千人,这五千人中有几个愿意给你做背书,这个人就是你的啦啦队。 有个概念叫NPS概念,即净推荐值。我把某个产品卖给你,你很喜欢又推荐给了别人,你在做的就是NPS工作。 你塑造你的个人品牌时,有人对外推荐说跟你合作特别棒,这个人就是你的NPS,帮你做个人品牌的创立和推广。 第二层,也就是刚才有人说的“贵人”,也就是导师。已经有谁在成长道路上有一个两个或者更多的导师? 导师是能为你指点迷津的人,是在你跌倒以后,肯把你拉起来的人;是你的伯乐,如果欣赏你的能力,会主动推荐你。导师不光是在专业上,在生活上对你的成长也有影响。 导师有几个基本的标准:
1)他一定要有实战经验,总结过以前的磕磕绊绊,并且也会主动把这个总结传给你,让你不再吃同样的亏,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2)他的人品正,因为他对你的人生还有影响,尤其你年轻的时候。《雾都孤儿》中的Oliver生出来时非常有爱心,但是把他扔给街上的犯罪团伙,团伙中的老大也是一个人生导师,但他导出来的就是一个罪犯。 3)他真心热爱导师这个行业。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会做导师,也都愿意做导师,他一定要会沟通。
第三层,你的目标观众。 每个目标观众对你都有一定需求。如果你是创业人士,对方到底需要什么?如果你谈恋爱,对方到底需要什么? 要经常和目标观众联动、征求反馈——我做得好在哪?做得不好的在哪? 通常获得的反馈,都是别人说你很好,然后就走开了。这还不够,因为人肯定不是完美的,你一定要问到哪一点做得不好,最后根据他们的建议做改善。 接着再回馈给他们,问: 我这次改了,你们看怎么样? 你的真诚一定能获取他人真诚的反馈。我有一个好友,用这个方法从接线员做到国际公司的人事副总裁。
8、个人品牌的呈现
“呈现”这个词英文是Presence,动词是Present。你们看这个英文词,Pre-意思是在你去表达、阐述之前,你要准备prepare,你要练习practice,你要提升你的呈现力。 呈现并非一天就能够学会的,要系统地看书去学,去练习。 但是呈现有很多渠道,你的身体中有很多部位可以利用——你的眼神,你的微笑,你的手势。内容只占呈现力重要性的26%,其他都是来自于你呈现的渠道,你的肢体语言。 这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工夫。我即便工作关系经常需要演讲,但是每次还是需要准备。因为这不仅仅是学习套路,更重要的是你有持续练习的意愿。 现如今的文化就是图快,人人希望给我一套能用得上的套路,明天就能赚钱,但你并没有在诸多的套路中享受好每一天,不是吗? 在我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想送大家几句话: 成长是一个过程。营造一个让你绽放的个人品牌生态环境,打磨一个让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个人品牌,享受成长的每一天。 在个人品牌的打造之路上,你只赢不输,因为你或者赢得了,或者学到了。 |
【职场认知】罗振宇万字长文解读《今日简史》:未来30年真正伟大的公司,现在还没诞生(上)
本文为罗振宇在尤瓦尔·赫拉利新书《今日简史》全球首发仪式上的演讲,全文近10000字,内容跨度非常广,值得你花20分钟认真阅读和思考。
作者 | 罗振宇 来源 | 罗辑思维(ID:luojisw)
这个时代,既然手机出新品可以开发布会,一个知识产品为什么不可以?一本新书、一堂新课,也应该有它诞生的证明。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有了好东西,就大胆地对用户喊出来。 今天我们要发布的是一本书,一本新书,一本在2018年你一定要读的书。那就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作——《今日简史》。 这是这本书的全球首发式。感谢尤瓦尔·赫拉利和中信出版集团,对本场发布会的正式授权。
1 “公司”到底是什么?
其实读书这件事,我自己有一个心得:读书要跟随对的人。 如果一个人过去写了几本书很不错,而且我们判断他是一个有诚意的写作者。那么此后他写的所有的书我们都应该读。为什么?因为书太多,但是有趣的人毕竟太少。 尤瓦尔·赫拉利这个人,曾经写过两本书,在中国那是鼎鼎大名,一本叫《人类简史》,一本叫《未来简史》。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读《人类简史》的时候,是在一趟航班上,其中看到有一句话的时候,我兴奋地跳起来,然后在机舱的过道里,激动地转圈。 当时我读到了什么呢? 我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尤瓦尔·赫拉利问我们:什么是公司?你能找得出任何一个东西,是公司的实体吗?
你说公司不就是它的产品吗?不对,改了产品换了行,还是这家公司。 公司是它账上的钱吗?钱可以花光的,这家公司还在。 是它的大楼吗?公司是可以搬迁的,搬迁完还是这家公司。 是全体员工和董事会的组成人员吗?所有这些人都可以换光,可还是这家公司。
请问公司是什么? 答案是:公司什么都不是,它没有任何具体的载体和肉身。它是,请注意下面这个判断——公司不是任何具体的实物,而是我们的共同想象。 只要我们认为这家公司存在,我们知道它是一家公司,那么它就存在。 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体验,这就是我当时跳起来的原因,那些公司天天在出产品,天天发新闻稿,甚至两家公司能打仗,还能招员工,原来它们并不存在。
2 共同想象 是人际关系的基石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不存在就不存在。不,当一家公司仅仅是我们一个共同想象的时候,如果你认可了这一点,实际上就获得了重新看待世界的角度。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我的一个朋友是设计师,他对自己的审美非常自信。有一天来我家做客,闲谈中,他提到一个话题:现在的小孩天天爱看什么《小猪佩奇》,那玩意符合高级审美吗?一头猪画得跟吹风机一样。我是绝对不会让我们家孩子看《小猪佩奇》的。 听到这个话之后,我就说:我劝你还是让你们家孩子看,不管它符不符合你的审美趣味。 为什么?因为它是这一代小孩的共同的故事、共同的想象。当小孩上了幼儿园,别人聊《小猪佩奇》,你们家孩子插不上嘴,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态? 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孩子刚考上美国的名校,马上要去美国留学了。现在这个暑假没有什么事,他问他的一个老师:我现在应该为我自己将来在美国的生活做一些什么准备? 老师说:我给你个建议。 你好好研究美国的那些大州,看看都有些什么州,它们都在什么位置。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美国历史上那些名人、英雄、著名的歌曲、著名的电影、著名的民间传说和这些州一一对应,然后尽可能地记下来。 这有什么用?大有用处。因为你在美国上的是名校,同学来自于美国各个州,你见到任何一个同学打听出他是哪个州的,马上就跟他有话题。这是你美国生活的第一块敲门砖,它比你脑子里的任何知识都有用。
3 共同认可的故事 是人类力量的源泉
过去我们经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很多人不认可这句话,他们觉得读书这件事是闲情逸致,翻翻就好了,千万别耽误挣钱。这样的人,其实不了解什么叫“知识就是力量”。 你以为只有科技知识是力量吗?不见得。知识不见得是真理,甚至不见得是马上拿起来就能用的工具。 请注意下面这句话——只要是人类共同认可的故事,它就是人类一切根本力量的源泉。 为什么? 因为每一个人的力量都不取决于他拥有什么,而是取决于他能够唤醒多少人跟他一起合作,能够召唤出什么样的合作共同体。 什么东西最容易召唤起合作?当然就是我们共同认可的想象。
4 人类祖先靠什么 战胜了其他物种?
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尤瓦尔·赫拉利还给我们开了一个特别大的脑洞: 假设现在我们穿越回10万年前的欧洲,你会发现在那片土地上其实生活着两种人,一种是我们的老祖先智人,还有一种是尼安德特人。 10万年前你去观察这两个人种,尼安德特人高票胜出,他们又高大又威猛,而且还耐寒。但是为什么尼安德特人没有生存下来,而智人生存下来了? 尤瓦尔·赫拉利有这样一个推测: 智人的老祖先有一种能力是尼安德特人绝没有的,那就是胡说八道的能力。 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面对一片森林,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森林里去打兔子”,你看多朴实,多实用主义。但是我们这智人祖先会说“走,我们去森林里找仙女儿”。 所以说,“共同想象”是智人在所有物种中胜出的原因之一。 你看这是不是胡说八道,森林里面不可能有仙女。但是请注意,这两句话背后带动的人类协作的规模是不一样的。 尼安德特人此时此刻愿意一起去森林里抓兔子的,能有多少个人?能够组织多大规模的协作? 但是说这片森林里有仙女,而我们智人的祖先一旦把这个想象和故事给创造出来,一传十,十传百,它就会变成很多人的共同想象。 现在全球这么多人,不还是相信在12月底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在圣诞节到处给全世界的小朋友送礼物吗?当故事的传播一传十、十传百的时候,它能够凝聚起来的人类协作规模就会大得多。 所以结果是啥?尼安德特人而今安在哉?变成化石了嘛。而我们智人老祖先的后代,今天可以在这儿看电视、开发布会。
5 国家、金融、公司、品牌 都是怎么来的?
我们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有的人嗤之以鼻,说那是胡扯,那是迷信。不,所有的文明成果,都值得我们从这个角度再去打量一番。只要它是我们共同认可的故事,它就是力量的源泉。 最近我自己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悟,突然发现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 比如说“铁马冰河入梦来”,写得好吧?还有词“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多好,爱国词人要恢复故土,所以他想象中国的北方边境,总有一天我要收复,这就是陆游。 可是你再一深想,不得了。陆游是什么时代的人?南宋。他一辈子也没有到过北方,没见过铁马冰河。而且你看我刚才提到的那首词“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两个地方被中原王朝丢掉,到陆游那个时候快400年了。 400年,什么概念?我们想象一个场景:英国把北美殖民地丢掉,也才200多年。 你能想象今天一个英国绅士,在家里天天想着收复故土吗?临死时还要给子孙写一首诗“王师西定北美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会吗? 这就是文明的力量。现实当中已经丢掉了的东西,已经没有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文明里有,我们的祖先的诗句里有,它就无比真实。中原王朝收复故土的心和力量,就不会丧失。 这就是尤瓦尔·赫拉利在此前的那本书《人类简史》里面告诉我们的: 共同认可的故事,是人类力量的根本源泉。国家、金融、公司、品牌,一切需要大规模人类协作的力量,都是这么来的。
|
【职场认知】罗振宇万字长文解读《今日简史》:未来30年真正伟大的公司,现在还没诞生(中)
6 自由与平等 人类共同故事的瓦解
毕竟是新书发布会,我们重新回到这本《今日简史》。这本书在说什么呢?它其实在告诉我们: 人类面对的共同故事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类文明来说,是转折性的变化。 我们这一代人共享的故事是什么?其实说到底就是两个词: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平等。 你可以想象一下,倒转三四百年,全球任何一个文明的人都不会觉得自由和平等是当然的。自由和平等,这是我们现代人类文明最基本的两个故事。 但是尤瓦尔·赫拉利告诉我们,这两个故事可能要出问题了。请注意,这一次剥夺人类自由和平等的不是其他人,而是技术力量。
7 人类的决策自由 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剥夺
我们先来看“自由”。
想象一个场景:假设人工智能特别发达的时候,其实要不了多少年就会实现,有一天你的人工智能医生告诉你:根据我对你身体状况的判断,你现在的状况堪忧。我测算了一下,你应该吃这种药。然后给你一粒药丸,你吃还是不吃? 你说我没感觉,我身体很好,人工智能医生非常nice,非常礼貌地跟你解释:对,你现在没有感知到。 但这是我通过全球几十亿人的大数据和你身上的几万个传感器测算出来的,你确实有病。我的这个药,它背后的医学道理是1000万页的医学文件支撑的,现在请吃。 如果你真的要查,原始数据都在这,你自己查好了。但你查不过来啊。老天爷,那样庞大的数据怎么办?你只好吃。 未来,我们会依赖人工智能为我们决策。 请注意,就算人工智能不会变成可怕的怪物去反攻倒算人类,它就是勤恳地服务于我们,是我们的工具,我们为他们的服务买单,是他们的主人。 但是你想,当技术发达到那种程度的时候,为一件不明就里的事,听从别人的安排,你觉得你还有自由吗?
我们再设想一个场景:
有一天你的人工智能助手告诉你,根据我在全球人口数据库里的普查,你应该跟那个小伙子,或那个姑娘结婚。 因为根据测算,你们的性格匹配度最好,婚后幸福的概率最大,你们生出来的宝宝最可能健康。请问你要不要去找它说的小伙子或姑娘? 你说不要,但跟其他人结婚,婚后不幸福怎么办?万一生出来的宝宝不如你料想的健康,你心中有没有一点后悔和后怕?你有没有能力承担不听从机器人的建议、选择的后果?如果听了,你觉得人类还有自由吗? 机器人完全为你好,它是按照我们推进技术的方向,诚恳地在替我们服务。但是自由就这样像泡沫一样,离我们而去。这是我们相信的第一个故事。
8 人类的平等 会被生物科技动摇
还有一个故事叫“平等”。
我们都相信人和人是平等的,人人生而平等。好,我们再想象一个技术的未来场景: 你的人工智能仆人发展出了一种能力,人可以渐渐地、深度地改造自己的身体。像我肯定第一个买减肥服务,有的人可能会选择把自己变得更漂亮、把自己变得更高大。 但是,随着这项技术的进展,有人就会去买那种服务,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记忆力更强大、短时间内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服务。我们都知道,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是个多么可怕的缺陷,但机器人可以帮你做到。 但是别忘了,所有这些服务可能都是昂贵的,刚开始只有少数人能买得起。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未来一个人的经济能力,可以通过技术直接转换为他的社会竞争力。再往深想一层,一个家庭的经济能力,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转换成家庭后代的社会竞争力。 想到这,我知道你已经明白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过去我们之所以相信平等,是因为时间有一种力量,不管你现在有财有势到什么程度,时间会把你拉平。皇帝的儿子可能是个傻子,富翁的儿子可能是败家子,有一句话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是指你的财富。 但是如果有这么一个技术桥梁,可以让你的财富优势跨代遗传,人类平等的最基本的基础就动摇了。 而且我们想,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什么世界杯,什么奥运会,什么诺贝尔奖,还有意义吗?你不过是花钱给自己动了个手术,然后得奖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奖项了不起,是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人,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禀赋,站到了领奖台上,他赢了,所以我们觉得他很有魅力,我们给他欢呼。 如果所有这些竞赛都变成了人改造自己,把自己变成产品,然后去实验的场地,请问,一场没有魅力的比赛还是比赛,一场没有欢呼的胜利还是胜利吗?我们人类文明的所有这些典礼仪式就全垮了。
9 物质不再匮乏后 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还有一层,尤瓦尔·赫拉利在这提醒我们:当我们刚才讲的人工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会给人类文明催生一个空前的繁荣。真的到那个时候,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物质匮乏将彻底远离人类。 你说这不挺好吗?很多刚刚摆脱匮乏的人,觉得事少钱多离家近,就是最好的工作。最好什么都不干,按月拿钱。 当年有一个人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觉得天上的神仙多好,于是他就去了,玉皇大帝给他封了个官,弼马温,对吧?然后管一大片地方,宅基地也挺大的。 但是为什么最后孙悟空不干了?他觉得弼马温太小了。人们常说“天堂是个没有匮乏的地方”,那是我们以为没有匮乏。 天堂里匮乏的东西多了,王母娘娘开蟠桃宴,有你的地儿吗?请了你,你的座次是哪排哪号?孙悟空最后不干了,不就是因为说蟠桃宴没请他吗?就反出南天门。 你看,匮乏解决了之后,我们缺的是什么?是意义。 人没有意义是不能活的。 所以尤瓦尔·赫拉利一方面告诉我们好消息,未来的人类会极其繁荣,物质上的匮乏都没有。 另一方面在告诉我们一个天大的坏消息,未来有一些人天天奔忙做有意义的事,累得要死,但是生命很充实;还有一部分人发现自己能做的机器都能干,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他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 甚至那些有钱人非常同情他,每个月给他一笔白来的收入,啥也不用干,就能领钱。 但是,这样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尤瓦尔·赫拉利在这儿有一句特别扎心的表述——未来的困窘,不是生活持续不下去,而是你连被奴役和被剥削的价值也消失了。 所以,平等是在这个意义上可能产生动摇的。
10 特朗普到底错在哪儿了?
回到这本书,《今日简史》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它是试图在告诉我们: 我们的文明,正在面对哪些转折性的变化?
作为《今日简史》的全球首发式,最该读这本书的人是谁?我觉得第一个应该抢着读的读者,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 这不是我的猜测,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对特朗普喊话了。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的时候喊“美国第一”、说要买美国的货、雇美国的工人。他是美国总统,这么说也没啥问题。 但问题他是怎么做的?他要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安上一道围墙、跑到欧盟说欧盟是美国人的敌人、和中国打贸易战等。 尤瓦尔·赫拉利在这本书里告诉他: 就算要建一堵墙,也不应该建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而应该建一堵墙,把美国的硅谷围起来,不让里面的人再干活了。因为未来抢掉美国人工作的,是硅谷里正在研发的人工智能。 就算你一切都如愿,跟中国贸易战,把很多工作岗位挪回美国,挪回去之后又怎样?你会发现工厂里都变成机器人了,同样不需要雇佣美国工人。 所以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里有一句文眼:
我们可能判断对了困境,但是我们可能关心错了问题。
这句话我觉得就是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说的。当然还有很多情况会导致我们判断对了困境,但关心错了问题。 |
【管理精选】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7个月就辞职,到底该怎么管这帮“熊孩子”?(下)3 新生代员工如何管理自己?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相对于“苦大仇深”的老生代,新生代员工渴望成功的动机不强,管理自己的自律意识比较弱。但是,未来在职场上顺风顺水、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一定是勤奋、坚韧且自律的少部分人。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新生代须知: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有意识的自我管理比喝各种“心灵鸡汤”管用。
1、时间管理。手机是“长在”新生代身上的新“器官”,也是让他们时间“碎片化”的元凶。新生代们可以离开父母、离开亲朋、离开钱但离不开手机,“低头族们”平均6.5分钟看一次手机,一天至少看150次手机。“低头族们”就像是漂流在信息洪流中的一片树叶,没有方向、没有意识、没有归宿,殊不知,真正的高手就是在信息洪流中的一块礁石(自我定位),能够从身边呼啸而过的海量信息中抓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努力成为时间的主人,从虚无杂乱的信息流中挣脱出来,去完成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特别推荐新生代使用简单有效的番茄工作法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坚持要事为先,让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2、心态管理。浮躁和投机是国民不良心态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在一些新生代身上似乎更明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应该成为心态管理的底层逻辑起点。要树立危机意识,通过自加压力培养强烈的进取心;不计较一时一事,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必须重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并努力实现;虚心借鉴其他同事的长处和优点,实现自我价值增长;摈弃打工心态,培养对所在企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些看似心灵鸡汤的建议其实都来自于已经崭露头角的新生代的经验总结。
3、行为管理。六边形的夸张眼镜、染成红黄绿的头发、破洞牛仔裤(衣)等所谓的时尚朋克风还是少追随为好,最多可以在非正式的休闲场所玩玩,但不能成为自己在职场的扮相,别把怪异当个性。新生代要快速融入团队、接受企业文化,用积极、合群、勇于付出的行为获取周围同事的认可。正如俞敏洪所说:“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4、学习力培养。知识改变命运,其本质是学习力改变命运。在学校的学习力=阅读力+听讲力+记忆力,收获的是知识的“鱼”,步入社会的学习力=工作能力+发展能力+沟通能力,打造的是获取知识的“渔”。因此,学历并不代表能力,能力的核心是学习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业界的大咖并不是当年学校的学霸但后来很成功的原因。注意力是学习力的基础,但很多新生代的注意力已经被碎片化,看起来很忙,其实很“盲”、很“茫”。“静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新生代尤其需要在心上“种田”(思),在心上耕耘,用心去形成自己的学习力。
5、忠诚和踏实的职业素养塑造。职场中的“暴走族”不会受到任何企业的欢迎。朝秦暮楚、弯不下身子沉不下心思工作、一言不合就扬长而去的新生代终将错失这个美好的时代,忠诚和踏实是新生代最宝贵的品质。首先,要谨慎选择第一份工作,这是实现忠诚和踏实的必要条件。不能仅仅用工资高低来选择企业,“大企业选行业,小企业选老板”是择业的基本原则。其次,入职后应该明白没有完美的企业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用忠诚敬业、勤奋踏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来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使自己的人力资本迅速增值。
4 如何管理新生代员工?
1、物质激励是爱的第一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员工的两个基本手段。在物质极度充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格外倚重物质基础。喊口号、打鸡血、讲故事的精神激励离开了物质激励肯定是效果有限、时效很短。所以,不要奢望仅仅通过灌输各种精神理念就能激励新生代员工,而是首先要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结构化薪酬,甚至生日蛋糕、免费的茶点等物质手段来激励,然后再考虑各种形式活波、喜闻乐见的精神激励措施。理想的结果是从“用薪”管理逐步过渡到“用心”管理。
2、塑造亲和的团队。依靠领导权威用指令管理新生代员工已经没有多大效果。实际情况是他们认你是领导就是领导,不认你是领导你就不是领导。新生代要么无条件追随领导,要么“顺而不从”糊弄领导,要么拍屁股走人离开领导。管理者必须放下基于经验、权威和权力的“架子”,努力打造基于法定权的个人魅力,与新生代多平等沟通、多鼓励少批评,形成管理者自身具有号召力的领导力,让新生代从内心喜欢、认可并心甘情愿跟随管理者冲锋陷阵,形成高绩效的团队而非窝里斗的团伙。
3、赋予真正的职责。新生代并不是没有责任心,关键是Ta是否认可企业设定的目标。让他们参与目标设定、目标达成途径的讨论,在多倾听多了解的前提下给他们压担子并大胆授权,你会发现这些新生代投入程度和责任心惊人。如果企业能有意识的将工作目标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就可能激发新生代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进而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就会一路高涨。
4、包容认同并合理引导。新生代的很多不被老生代理解的群体特征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们没长大的原因。例如,他们手机不离手、消费无节制、网络沟通代替人际沟通的特征就源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老生代熟悉的电脑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个劳动工具而已;流动率较高,组织归属感不强的特征就部分源于宽松自由的人才环境;沟通能力弱、团队协调性差、承压水平低等特征其实是新生代没长大的阶段性特征。作为管理者,应该对他们一些“无伤大局”的行为进行最大限度的包容,多柔性的“理”少硬性的“管”,并像他们家人一样引导爱护他们。
5、优化企业的软硬件环境。柔和的灯光、干净便利的洗手间、免费的茶点水果、无处不在的WIFI、美味营养的员工餐等企业“硬”环境是新生代员工心仪的、留下来工作的关键要素。鼓舞人心的企业目标、扁平的组织结构、简洁高效的工作流程、轻级别重沟通的工作氛围等企业“软”环境是新生代用心工作的关键要素。前者类似于赫茨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后者类似于激励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的指代对象永远在变。出生于40-50年代以军人出身为特征的任正非、王石、王健林等企业家,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超强的执行力;出生于50-60年代以教师出身为特征的马云、郭广昌、俞敏洪、宋卫平等企业家,非常重视企业内部进行价值观建设;出生于60-70年代以工程师出身为特征的雷军、丁磊、马化腾等企业家,做事强调问题导向和目标管理方法,用人主张激活内在动力张扬个性。
简单来说,这三代企业家用不同的方法顺应各自不同时代的新生代员工:一代新生代员工深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规中矩、忠诚担当;二代新生代员工适逢政治经济大变革,想法多行动少,质疑多迷茫多;三代新生代员工大概就是现在的新生代员工,见证并感受了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的文明进步,想法多行动多,天不怕地不怕。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说: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大概三代企业家都是在超前的战略眼光下,发挥了不同时代员工的长处吧?当下,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企业家的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技术瓶颈和商业模式,而是组织能力的建设,其中如何将新生代尽快转化形成组织的中坚力量既是热点也是难点。 |
【职场精选】邵亦波:为什么你会越来越孤独?(上)
这是一篇探讨寻找真实自我的深刻内省之文。作者是曾在29岁便坐拥数亿身家的商业奇才邵亦波。 如何找到“真实的自我”?为什么你一定要打破自己身上背负的“壳”?文章给出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解答,推荐你好好体味······
✦ 真实的自我埋在内心深处,它一直都在那里,就像被掩埋了的金子,等待我们去挖宝、去释放。 ——邵亦波
Evolve 慈善基金会创办人
人生和职场两回事。许多人在职场很成功,但是他们的人生并不成功。 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能够赚到足够多的钱,生活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会更幸福、更快乐。我可以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是一个虚幻的愿望。 我认识很多很有名、很有钱的人,有的身家达到了几十亿美金,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快乐,他们面临的焦虑、困惑、压力,跟其他人都是一样的,甚至更多。 我们改造世界、治疗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越来越聪明了,但是真正的智慧可能不增反减。 要实现人生的幸福,不能靠钱财、权力等外在的东西,而是要诉诸内心,找回真实的自我。
/ / / / “真实的自我”是内心中被掩埋的金子
“找回真实的自我”,这是什么意思?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个“真实的自我”;但是在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慢慢失去这个“真实的自我”。 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是我们原原本本的自己。你看两岁前的小孩子,他可以无忧无虑的大笑,毫无掩饰的大哭,无穷止尽的好奇;小孩子对你笑,你忍不住也充满柔情的对他笑;小孩子对你哭,你也忍不住想去安慰他。 小孩子活在当下,不追究过去,不担心未来。我们生出来就有这么完美的“真我”:平静、清晰、好奇、有信心、有勇气、有创造力、对世界充满爱与信任。 但是为什么我们渐渐长大,就开始变了呢?就开始失去这“真我”了呢? 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取悦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社会,我们开始蒙蔽自己,开始戴上面具。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还会受到很多伤害。有些伤害我们还记得,有些伤害严重到我们的大脑把它藏在潜意识里,我们天天被它影响却不自知。 举例来说,小孩子原本可以很自由愉快,不怕人笑的伸展四肢,活动筋骨,跑跳舞动。可是长大的过程,“大人”却无法避免地责备管教小孩,“你动太多了!你不要再动了!安静点!乖乖坐着!”甚至打骂小孩,于是我们慢慢的失去身体动感,变得越来越放不开,严重起来,很多长期压力累积在身体里无法释放而不自知。 失去了“真实的自我”的我们,活的很累。为了被爱,被接受,我们戴着面具活着,可是我们知道这个面具是假的,这个面具很脆弱。我们怕被否定、被抛弃,我们恐惧、孤单、羞愧、抑郁、焦虑。 我们会用一套方法来保护我们的面具,保护我们营造出来的假象。 保护方法很多。举一个例子:我们脑袋里永远有一个声音在批评指责挑惕我们:“你真笨啊!这个都做不好!”“你为什么不努力点?”“他比我牛逼!”“他会不会不喜欢我?我该笑一笑。”“冷场了!他一定觉得跟我在一起很无聊。赶快想个话题聊!”这些小声音不断的鞭策我们,是的,我们被社会、朋友、亲人接受了,可是,我们活得多累啊? “真实的自我”慢慢被成长蒙蔽,但是有的时候它会露出头角。象是在运动中,当我们专注到忘我,就是忘记了面具,体验到真我。有些人,为了重复这个体验,甚至冒生命危险从事极端运动。 当我们看到宏伟的大自然、超感人的电影,被悸动的那一剎那,真实的自我打破面具涌出来。其实真实的自我埋在内心深处,它一直都在那里,就像被掩埋了的金子,等待我们去挖宝、去释放。
/ / / / 活着,很多时候是为了给别人表演
如果几年以前,有人跟我说:“找回真实的自我”,我可能会很懵。天天上班、下班、回家、睡觉、吃饭,这就是我了,有什么真实的自我可以谈的呢? 在10多年以前,我觉得我是一个很聪明、正直的人,不太会社交,也不喜欢社交,是一个很好的老公,但不是一个很好的爸爸,这是我当时对自我的认知。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已经很不一样了。当时的我从外表看上去,已经处于人生的巅峰了。所有人想要的东西,我都有了。 我从小到大得了非常多的奖,高中时候所有科目的总分,一直都是当时全国重点中学的第一名,后来拿了全奖去哈佛读书。毕业没多久就创办了易趣网,29岁时我把公司卖了,赚了很多钱,可以用一辈子,连小孩都可以不用工作了。 家庭也很幸福,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到处去玩。我们花了大概6、7年时间,在全世界各地玩了一圈,到一个地方,先住一个月,喜欢就继续住下去,不喜欢就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再住几个月。 很多人做梦都想拥有的生活,我都有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其实并不满足、并不快乐,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特别孤独,特别没自信。 我真正开始改变自己,是因为6年前的一个契机。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很乖巧,跟我和太太很像。儿子就和我们很不一样,我当时就特别不能接受他,经常会责怪、打骂他。 时间长了之后,我发现儿子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听话,但是他的眼神,经常会渗透着一种愤怒的情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愤怒。这个时候,他只有8岁。 我突然意识到,我不是一个好爸爸。这种状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决定去了解自己、改变自己。 一开始我只是想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教育好我的儿子,改变我的儿子。但是当这个历程真正开始之后,我发现需要改变的不是儿子,而是我,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我的行为,而是很多的潜意识。我意识到我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包在外边的这个壳。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在身上构建出一个壳,把自己包在里边。为了让我们身边的人喜欢我们,接受我们,我们必须要变得可爱,成绩要好,脾气要nice,要很乖……各种各样的行为和习惯,会把自己一层一层地包起来。 (未完待续) |
【职场精选】邵亦波:为什么你会越来越孤独?(下)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用一层层的壳把自己“包”起来。剥开这一层层的壳,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不要说到40岁,到十几岁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面目全非了,跟真实的自我,其实已经没有太多联系了。 太多的时候,我们活着是为了给别人表演。不管是为了我们的配偶,还是朋友、同事,甚至是为了不认识的人。因为我们有名气,所以需要去表演一下,写一个微博、发一个朋友圈,让别人来听听我的发言有多么好。 包装本身不是一个坏事情,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包装才能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是,可悲的事情是,我们把包装的那个壳当成自己了,忘记了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再想着去改变。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种状态里被释放出来,不用去想着怎么给别人表演,不去想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去焦虑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让自己的心灵活在当下,哪怕只有几分钟、几秒钟,就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由。 相比于这种自由,财务自由真的不重要。太多财务自由的人,其实只是被捆绑在某一个东西里面而已。有了心灵自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根本不需要财务自由——只要保证不用在大街上喝西北风就可以了。
/ / / / 用心灵,解开包在我们身上的壳
要找到真实的自我,就要解开包在我们身上的一层一层的壳,这需要靠时间、阅历、体验。
第一,要相信找回自我的可能性。
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就首先得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否则你有可能把那些看到真正自己的瞬间误认为是幻觉或者为此感到不可思议,仍然固守在对自己的有限的认知和期待之中。 能认识到今天的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你不知道真正的自己的存在,就会活在情绪的困扰和自我设限中,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当我们知道真正的自己是充满智慧、力量和爱的,只不过被各种情绪和固有的思维模式淹没和掩盖时,就会想方设法把原本的自己释放出来。
第二,要去修炼“正念”。
很多时候当头脑里产生一个念头的时候,你甚至意识不到,但它对你的行为和情绪有很大影响。 当自己有一个念头或反应的时候,能不能停下来一秒钟,去反思一下: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有没有更深的原因在里面? 这种询问自己的方式,是一个特别有用的方法,可以让自己从一些不好的情绪和状态中解脱出来。 我以前开车有很严重的路怒症。虽然我平时很少发火,但是在开车的时候,经常会去骂人。老婆批评过我很多次,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后来,当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我就有意识让自己的心停下来,去观察这种情绪,去了解我内心的一些假设(比如,这个人是个坏人,故意和我作对!)。因为你去观察的话,就不会跟情绪融为一体,不会被它所控制。所以,内心就可以很快平静下来。
第三,要敞开自己的心灵。
大多数人的心灵都是自我封闭的,基本不对别人开放,尤其是对于陌生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保护自己,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 但是如果心灵不开放,活着的乐趣也就没有了。生命最有意义的东西,基本上都跟心灵有关。比如你看一个电影,或者看一本书,听一首歌,你的内心可能会被触动、被感动,这些都是跟心灵有关的东西。 要敞开自己的心灵,需要一定的勇气。可以慢慢去尝试,去突破,一开始可以在小范围内敞开,得到越来越好的反馈之后,再逐步去扩大范围。
第四,要用心灵跟他人的心灵交流连接
一个老师跟我说过一句话,他说大脑主要作用是做divide(区分),而心灵的主要作用是联合和汇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大脑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东西是,每个人跟我们有哪些不一样,会关注他的想法、穿着、地位等等,而当我们打开心灵去看的话,会发现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想要的东西、担心的事情都是一样的。 divide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因为divide以后,我们才能了解不同部件之间的关系,发现定律和规律。了解了这些定律以后,才可以创造新的东西出来。 但是divide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 整个社会的文化就是把东西拆分开来,人也变得越来越个体化,每个人都是为自己个人打拼。在这种状态下,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这是西方社会100年前发生的事情,现在也在中国发生了。 要消除这种孤独感,就需要找到真正的自我,打开我们的心灵,用心灵跟他人的心灵交流连接。
/ / / / 小结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头脑就是一个人的全部。判断一个人靠谱不靠谱、有没有用,应该不应该跟他多说话,都是用我们的头脑在判断。 但实际上,头脑只不过是我们的一部分。除了头脑之外,我们还有别的智慧来源。 其实,比头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心灵。我希望大家能够让头脑多休息一下,少做一些判断,多用心灵去体会,找到自己真实的自我。当大家开始这个探索时,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一些不同的选择,而且即使做同样的事,出发点也会有变化,会把头脑发挥得更好,平时的精神状态更会改观。 人类可能没有想清楚:除了物质生活的安全和舒适,我们到底要什么东西。工业革命,信息世界,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加速,人类改变外在环境和内心体验的本事越来越大了。 单单智能手机就已重塑了我们所有人每天的每一分钟。这样的重塑有没有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和充实?我们的本事越大,就需要更多的智慧。人类可能越来越孤独,无聊,猜疑,焦虑,抑郁,也可以有更多的心灵连接,更多的爱,更多的好奇,更多的信任。选择,从每个人做起。 |
【人际关系】从今天起,抛弃“忙”这个字
“忙”这个字,你经常用。它看似无害,甚至近乎无意义,但却在逐渐侵蚀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看看你最近发给朋友的短信和邮件,如果包含类似下面的句子,说明你已被这个字所困了。
“我很想去,但是我真的太忙了。” “很抱歉我没有及时回复你,因为我最近太忙了。” “我还能怎么样呀,跟以前一样忙呗。”
你一定猜到了。那个破坏者,就是“忙”。这个字正无形中让你与家人、朋友渐行渐远,是时候将它从你的社交言语中清除了。 确切来讲,忙碌并没有错,人们可以在承担诸多责任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让人们渐行渐远的并非忙碌本身,而是“忙”这个字。
每个人都忙
如今,说自己忙基本等同于说自己还活着。以前,忙碌是“我很重要”的标志,意味着一些人、一些事没你不行。而现在,人们无论在干什么都说自己忙。 说“我忙”的时候,也许你忙一个工作忙了十年,也许你正在找工作,也许你正忙着度假。“忙”这个字不再有任何特殊含义,基本上是无意义的。 然而在与人相处时,无意义的词语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别人无法理解你到底在经历些什么,进而阻碍了彼此间的交流与理解。
容易造成误解
“我真的很忙”,这句话实际上在解释你为什么没空。开始几次,你用“我很忙”作为你不能出去的理由,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但时间久了,他们会将这句话看成是其他理由的托词借口——也许你不再喜欢他们了,只是你不想直说。 换句话说,人们会通过“我很忙”来猜想你的真实意图,而通常这种猜想是负面的。最糟糕的是,家人朋友可能会将“我很忙”这句话当成是你想要摆脱他们的代名词。
人际关系杀手
“我很忙”通常意味着你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这完全可以理解。你也许正在照顾小孩,也许正忙着推出一个新产品。有那么多正当理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不能跟朋友见面,而“忙” 这个字不能传达其中任何一个意思。 我在《扼杀一段关系的五个关键词》中提到,“现在不行”这个词是人际关系杀手,它带有一种拒绝的意味。“忙”就跟“现在不行”一样,缺少对他人感受的考虑,从而致使距离感的产生。 尽管“忙”这个字不能让人产生亲密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用一种亲近的方式传达出忙绿的信息。 下面这些建议可以在顾及家人朋友感受的前提下,向他们传达出“我现在没空”的意思。
实话实说
要消除“忙”这个字带来的模糊感,方法很简单,即告诉你的家人朋友你具体在忙些什么。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当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可是,这么做是值得的,因为同样是向朋友传达忙碌的意思,但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 想象一下,你邀请一位朋友参加你的生日聚会。
方式一,她回复道:“我很想去,但是我真的没时间。” 方式二,她回复道:“我真的很想去,但是今晚Jack有一场空手道比赛,他特意叮嘱我看他的比赛。不过,你还是要给我留香槟呀!”
感觉到两种方式的区别了吗?第二种方式既解释了这位朋友缺席的具体理由,也传达出她依然为你高兴的含义。第一种方式就完全没有这种效果。
二 告知具体期限
如果你正忙于处理工作或家庭事务,且处于关键时期,那就告诉他们具体期限,比如要忙多长时间,这样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你的产品要在一个月内上市,之后你才会有时间,那就把这一情况告诉对方,并表达你愿意与他们到时候再聚的愿望。即使上市时间推迟,一个月变成了两个月,对方也会因你的坦诚而倍感欣慰。
三 想清后果
现在,我们来正视“我很忙”这句话的负面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不想再维系一段关系,我们可以用“忙”来回复对方。小孩子把这种事情称为“撂挑子”,即逐渐与某人疏远,不解释原因。 如果你在说“我很忙”这句话的时候,怀着这种心态,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是否真的要与对方分道扬镳。和他人决裂总是令人难受的,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无论怎样,用“忙”来终结一段感情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痛苦。 请从今天起,试着抛弃“忙”这个字,至于结果,就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源于:哈佛商业论坛 |
【职场思考】调查了1972名裸辞的职场人,我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01 职场上你有没有那一刻,觉得自己拿着一点微薄的工资,却被老板呼来喝去,气愤不已,恨不得立马将辞职信丢到ta脸上,或者泼ta一脸茶水,然后在老板瞪大眼睛的错愕中,根本不用道歉,潇洒走人! 想想如此快意恩仇,开开心心的裸辞,简直不要太爽。 裸辞,就是在没考虑后路,没找好下家的情况下,断然辞职的离职方式。 有些职场年轻人,选择这种决然的方式告别老东家,就是不想再被领导骂,不愿再受窝囊气。 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恰好印证和反映了裸辞现象的盛行。 调查对象是1972名18~35岁的职场人士,结果显示,22.5%的受访职场青年曾经“裸辞”过,49.4%的受访职场青年考虑过“裸辞”。 也就是说,七成受访者对“裸辞”行为非常认同,甚至付诸行动。 裸辞看上去又潇洒又解气,让自己不将就,不妥协,一言不合就辞职,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逼得大家愤然裸辞呢? 在调查中,受访者列出如下裸辞理由: 不满意薪资、讨厌公司规章制度、不符职业发展三大原因高居裸辞原因的榜首。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但是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论,这几点完全不能成为裸辞的理由,根本就是裸辞人自己出了问题! What???裸辞是因为自己?你是不是感觉特冤枉,这些明明都是公司和老板有问题,我哪里有错啊? 别急,听木沐给你仔细分析一下。 02
Top 1: 薪资不满意?
按道理你在入职时谈下来的薪资,一般都是自己的期望薪资,当时肯定是满意或者是能接受的。 那么后来不满意了,是因为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后来的人比自己工资高?还是感觉工资增长过于缓慢? 如果是第一种情形,那你一点脾气没有,生气的完全没道理,因为新人招聘,工资是按人才市场的定价走。 每个人在市场上因为学历,能力,背景和经验的不同,而形成差异化的市场价值,标签上的价码自然不同。 如果是第二种情形,那或许是因为公司所在行业低迷,又或许是公司整体薪资涨幅过低,这样的话,你想要很高的涨薪,当然不现实,除非你有特别重大的个人贡献,否则别想。 当然如果以上原因都不是,而是别人都涨了不少,就你一个人涨的少,那就很可能是由于自己业绩表现不佳,或者跟领导关系太差。 这样的话,你还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 03
Top 2: 讨厌公司规章制度?
Excuse me?因为讨厌公司的政策,制度和各种规定,就要裸辞? 那你能保证裸辞后,辛辛苦苦找的下家,所有制度你都能接受,都能令你满意? 抱歉,公司真的不是你家开的,怎么可能什么都符合你的完美标准呢? 人在职场,我们得学会适应不同的职场环境,包括领导风格,管理模式,公司文化等等。 如此,才能让自己活的游刃有余,将精力集中在锻炼才能,增长本事这些核心事情上。 当然,这世上难免会有那么一些奇葩公司有一些奇葩规定,让人不那么舒服。 但是如果这些规定并没触碰我们的底线,妨碍了正常生活,或者仅是有一丁点不适应,那我们的裸辞就显得过于幼稚和冲动。 “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道理,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 04 Top 3: 不符合职业发展方向?
这个我又要打个问号了。 职业规划其实从大学毕业时就应该心里有数,找工作或者跳槽,都是在职业规划轨道上,一步步向职业目标迈进。 而你都在职场混了那么多年,突然有一天发现手头干的工作不是自己心里想干的,更不是自己想未来长期发展的,一气之下裸辞,美其名曰“寻找心中的梦想” 那是不是说,你之前的每一次跳槽都毫无规划而言,都是在一次次转场中混点生活费而已?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次的裸辞,结果也和之前没什么不同,只能更糟。 裸辞后的转行,成功率很低,因为没有一家招聘方会愿意招一个新手,除非是价格低廉的大学毕业生。 而你,又怎么可能接受一切从0开始,跟应届毕业生一样的工资水平呢? 如若真的是为了职业发展,不得不转行,就更不能裸辞了,至少要让自己具备新行业的基本资格,技能和人脉,看准机会再转不迟。 05 裸辞后, 那些你不知道的潜在风险
裸辞在情绪冲动时发生,而那些你不知道的风险,却在一步步逼近你。
1. 无法预期的再求职
有这样一种说法叫:跳槽穷三月,裸辞穷半年。 也就是说,裸辞后的三个月,半年甚至更久时间内,你会陷入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的境地,对你的生活质量,或多或少会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找不到工作,必然引起对个人能力的怀疑,自尊自信会消失殆尽,时间久了更会形成情绪压抑,影响心理和生理健康。
2. 工作断档,对求职不利
在投简历或面试中,如果你对这段期间的断档,无法给出合理而令人信服的理由,通常会被HR直接pass。 因为他们会轻易猜测你是否是被原单位开除?是否有什么传染病?或者其他不为认知的原因? 总之,在同等条件下,HR肯定不愿意冒风险招进来一个简历有疑问,为人有风险的人。
3. 社保缴纳中断
社保缴纳,一般由所在公司缴纳,裸辞后,缴纳就会发生中断,这点很容易被裸辞人士忽略。 尤其医保,离职之后,如果没有续保,会立马停止,不能再使用。 而跳槽则不同,只需要把社保关系转到新东家,办理转移手续即可。 另外,在不少大城市,把连续两年甚至更多年限本市缴纳社保作为买房,摇号,落户的必备条件。 裸辞后,社保就会中断,一切清零,要从头开始,真的很亏。 以上这几点主要风险,在你提出裸辞的那一刻,可能根本没有预料,但却一定会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显现,并影响深远。 06 裸辞,不是不行
既然裸辞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又存在这么多风险,那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裸辞呢? 当然不是。 当你在现任岗位上,感到自信心和内在价值感不断受到损害,坚持反而就会变成一种迫害。 而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害将不断扩大,最终让你产生崩溃的一刻。比如加班太多,压力过大的工作,或者“混吃等死”,干熬日子的工作。 所以,当你觉得再待下去,自己面临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能量越来越低,对未来失去希望,而且既没有能力改变,也没有改变的可能时,那就下定决心,挣脱枷锁,开心出逃吧。
写在最后:
针对裸辞,有网友一针见血:“裸辞自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裸辞了状态就会好吗?” 的确,将裸辞作为逃避现实的退路,有时越逃避,越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裸辞,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或者因为协调沟通能力欠佳,无法适应公司现状导致。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策略,肯定不是裸辞。 首先要向内看,审视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善?然后再向外寻求机会,未雨绸缪,“骑驴找马”,不慌不忙。 裸辞,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然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没有对未来的合理规划,那么裸辞,不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虐心之旅。
来源:职场木沐说 作者:我是木沐 |
【职场精选】《延禧攻略》火爆的背后,我看到了职场“潜规则”(下)
职场二阶:帮老板解决问题
在职场第二阶段,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想问题,甚至化解老板的职场危机。 我们来看魏璎珞是如何帮老板解决问题的: 高贵妃一直想除掉愉贵人,因为抓到了愉贵人的把柄(这里不展开说),想直接捅出去收拾掉愉贵人,然后就设了一计:派人(小太监)弄死愉贵人,然后嫁祸给皇后。 皇后心地善良,让魏璎珞去看望愉贵人,她刚进宫门便觉异常,发现有人要杀愉贵人。 璎珞与小太监殊死搏斗,救下了愉贵人。原本是高贵妃想除掉愉贵人,但那个杀人的小太监却指证皇后是幕后主使。 璎珞据理力争,与高贵妃辩驳。
太监身上的伤是和自己扭打过程的证明,由此可以说明她和小太监并不是同伙,皇后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凶手,最后终于还了皇后清白。
职场和宫廷一样,你能给老板解决多大问题,对公司来说价值就有多大。 老板想听到的是,你遇到问题时怎么解决怎么收尾,有什么替代方案,而不是遇事慌乱没有担当,甚至甩锅。 就像璎珞刚到皇后的时候,夜观天象发现天要下雨,告诉皇后身边的宫女明玉要保护好皇后的花,可是明玉对璎珞一直有偏见,对缨络说的话置若罔闻,还在皇后面前说璎珞偷懒。 结果当皇后知道外面下雨了,就冲出屋子查看她的那些花,明玉当时很慌乱,没有和皇后说明是自己的责任。
索性璎珞早有准备,才让这些花幸免于难,皇后这才知道是明玉撒谎。 老板只看你干得好不好,有没有努力,是否在进步,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制造问题。 再比如皇后过生日的时候,皇上特地将三株进贡的荔枝树送去了长春宫,皇后让魏璎珞全权负责荔枝树,准备设生日宴请大家吃现摘的荔枝。
璎珞接过任务,便将荔枝的个数全部清算清楚(对它的初始数据做了统计),以免在后来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然而,任务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高贵妃派人毁了荔枝树),她的“同事”翡翠瞬间不知所措,而璎珞则是沉着冷静,想解决方案。 璎珞又心生一计,挑些入眼的荔枝吩咐后厨做成甜品,之后禀报皇后,剩一株现摘。
为了不让众人发现这荔枝树凋零的真相,璎珞又心生一计:将高贵妃的爱狗藏在荔枝树中,让大家误以为是这条狗惹的祸,最后化险为夷。 事后跟皇后说明真相,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再一次俘获了皇后的心。 璎珞虽然是被人陷害 ,但她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竭尽全力想解决办法而不是坐以待毙,然后将事情解决后,再向皇后(老板)汇报。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老板不想听到员工把事情搞砸了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解决方案而是去找老板诉苦。 老板是希望你能把事情解决清楚之后,给到他一个好的结果,就这么简单。
结语
魏璎珞一路从小绣工到皇后宠婢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职场上的华丽演变。 初入职场,魏璎珞坚守绣工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学绣彩云的技能)。 因为技能足够强,她才有机会被上司选中,去负责更加核心的项目(绣凤袍)。 在项目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及时给出替代方案(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并投入更多精力,确保项目截止前完成工作。 当她成为皇后宠婢后,工作的重心变成为皇后解决问题。也就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想问题,甚至化解老板的职场危机。 当然啦,随着剧情发展,魏璎珞一路开挂,成为 Leader 的她就要独当一面,领导下属们开辟新天地了。
来源: |
【职场精选】《延禧攻略》火爆的背后,我看到了职场“潜规则”(上)
最近,于妈的新剧《延禧攻略》实在是太火了。
本来小编和许多人一样,曾发誓不想再看于妈的剧,可当《延禧攻略》刷爆我的微博、朋友圈、知乎等社交渠道后,我也忍不住打开看起来。 这一看不得了,这部堪称逼死脸盲患者的剧,让我一看就停不下来。 帝后 CP 、傅璎 CP 甜到炸,认真宫斗的高贵妃见谁怼谁,在整个皇宫无法无天····总之这部剧分分钟让观众上瘾中毒。 当然啦,小编身在职场,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女主角魏璎珞从“初入职场”的小绣工,经过层层宫斗(职场)考验,晋升为皇后娘娘宠婢的过程。
职场一阶:做好本职工作
为了查明姐姐(魏璎宁)的死因,女主角魏璎珞进入紫禁城当差。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魏璎珞就是进入了当时最大的公司——紫禁城,皇帝是公司的大 Boss 。 刚进入紫禁城时,魏璎珞同我们初入职场的小白一样,只是一线小员工,直属上司是方姑姑。 同样地,她有一群同事:笨拙胆小的同事 A (吉祥);业务能力不错,但是嫉妒心极强,喜欢向领导告状的同事 B(玲珑)和 C(锦绣)。
同我们今天入职后会有试用期考核一样,魏璎珞“入职”后迎来了第一次业务技能考核,只有通过了绣工考试,她才有机会留在绣房,否则只能去打杂。
然而,在考试的过程中,同事吉祥因为手上的伤迟迟绣不好花样,甚至撒了血在上面,魏璎珞将自己快完工的花样与吉祥交换。
吉祥因手指流血弄脏了作品
要知道,那时候离考试结束只剩不到一半的时间了,但是魏璎珞接手的花样只绣了一点点。 考试结束时,同事们都等着看魏璎珞的笑话,却没想到魏璎珞出色地完成了绣作。
可想而知,倘若没有超出常人的绣工技能,魏璎珞根本不可能用别人绣一份花样的时间,完成两份花样,而且还能获得主考官(吴总管)的赞赏。
职场中得到认可,难免会受到善妒者的不满,一位落选的宫女不满立马向主考官揭露了魏璎珞的作弊行为。 面对丢饭碗的困境,魏璎珞义正言辞地说,她和同事吉祥本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完成了绣作。
看到魏璎珞绝佳的绣工和巧妙化解危机的能力,吴总管很是满意,并将璎珞与吉祥双双留在了绣房。 而那个没有专业技能,又喜欢告状找事的宫女被拉出去除名了。 自此,魏璎珞得以顺利留在绣房,正式开启了作为一个绣工的职业生涯。 初入职场的魏璎珞非常懂得职场新人的本份,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像其他同事那样,看到别人优秀就嫉妒,还费尽心机抓别人的把柄向领导告状。 我这么说可是有事实依据的噢,我们先看一个细节: 因为犯了错,魏璎珞被上司方姑姑罚跪了一夜,但是她并没有荒废这段时间,更没有抱怨上司给她的惩罚,而是细心观察期间飘过的云彩,悟出了以前绣不好彩云的原因。
当然,做好本职工作最得力的一次证明是,因为魏璎珞的绣工出色,得以被张嬷嬷选中成为缝制皇后凤袍的主绣。
这样的机会在现在看来几乎相当于获得了部门里最大的项目,只要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就能够获得公司二老板(皇后)的赏识,快速走向职业巅峰。
然而,魏璎珞在获得这样大好机会的同时,更受到了其他同事的嫉妒,同事玲珑设计拿走了魏璎珞缝制凤袍的孔雀羽线。 其实,我们现实职场中也会遇到魏璎珞类似于的状况,在项目中遇到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做出新方案,老板不会听你的对不起,而是要看你如何解决。
没有了项目经费(孔雀羽线),而且项目截止日期迫在眉睫,魏璎珞决定铤而走险,使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并夜以继日的赶工。 当然啦,皇后如此尊贵的身份,用鹿尾绒线给她缝制凤袍是非常不敬的行为,处理不好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但是我们的女主角非常机智,在献礼给皇后的时候,她先把皇后娘娘的节俭美德夸了一遍。 当然,她在夸人上也非常有讲究,懂得摆出事实依据为自己佐证:
听到璎珞这番巧言善辩,皇后娘娘不但不恼,反而大加赞赏,还给了绣房赏赐。出色完成项目的魏璎珞,为自己的团队争取到了项目奖励。 当然,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完成项目的做法,始终是违背一开始的项目要求。放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未向上级领导请示,就自作主张替领导决策。 对于这样的“越位”行为,有主角光环的魏璎珞也选择跪在长春宫外,等寿宴结束后,向皇后娘娘澄清了事情真相。 魏璎珞的表现得到皇后的赏识,并以惩罚为由,让璎珞用鹿尾短绒给自己做一套常服,打算等魏璎珞缝制常服后,便将她调来自己跟前。
至此,魏璎珞相当于升职为公司二老板的秘书了。
|
【今日荐读】如何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准人生定位?如何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准人生定位? 文丨老李校长
01 ▼
我不知道你们在混的不如意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自杀,2013年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年。 上半年我带着全部积蓄家当跑到广州。跟一个十月番茄的哥们一起,搞一个不靠谱男装生意的,赔钱赔了时间不说,还打击了我的自信。 2013年下半年赔了钱的我,为了生存,找到了三星的大客户经理岗位,三星的大客户业务管理很有问题,每天干的也是生不如死,知道自己这么干下去也干不久。 2013年的我,回首往事,感觉自己怎么这么失败,混的这么差,无一技之长,再看未来,不知道自己后半生何去何从,每天陷入深度的焦虑:未来到底何去何从,靠什么吃饭。 深度的焦虑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醒来你就非常痛苦,每天最盼望的就是睡觉,因为睡着了你就啥都不用想了。那种脑子里总是回荡一个念头,与其这么痛苦,不如死了算了。 现在是2017年,现在的我,生意上了轨道,斗志昂扬,现在回想起2013年那时候,我都会为当时的我感到一声叹息。 2013年那时候的痛苦,总结为两个字就是:迷茫。 迷茫的背后,就是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位置在哪里? 我今天把自己从迷茫中走过来的心路历程,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共有3点。
1、高成就动机者与身俱来的焦虑; 2、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3、做擅长自己事情的时机。
02 ▼
▌1、高成就动机者与身俱来的焦虑
我来自于西部一个小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的经济是由一个大型的国有工业企业在支撑。 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除了上大学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初中毕业考中专,中专毕业了就可以去这个国有企业上班当工人。我初中班上有些同学选择了考中专,早早的进工厂接班。 他们不知道上大学的好处么?他们知道。但是他们认为他们自己考不上,但是他们也接纳了自己。 按照我的观察归纳,他们属于一种低成就动机的人群,就是对自己的成就动机不高,小富即安,其实这种人在社会上占大多数,比如快手上的人群,基本上也是如此,具体的原因跟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天赋,等等都有关系。 与低成就动机相反的高成就动机的人,对自己期望高,对自己的要求也高。 我的一个发小,就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他初中的时候就给我说,现在多做一道题,将来碗里多块鱼,我也被这个家伙影响的很深,觉得要努力学习,考大学才有出路。 这个家伙一直都是班里第一,全年级前三,高考的目标是奔着清华去的,但是没能如愿,进了西安交大。 这个人后来进了外企,后来又进入了一家投资公司,前两年考进了清华MBA,但是他过的并不好,这么折腾,钱也没赚几个,我知道他这么多年来很焦虑,跟我一样不止一次想过自杀。 物以类聚,你们能被我吸引,来听我的课,说明大家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高成就动机的人。 今天各位的年龄,估计大部分比较小,现在的新闻媒体,公众号,每天都制造一种焦虑。 感觉这个时代成功很容易,动不动白手起家亿万富翁,一个ppt获得A轮融资了,30岁以前成为人生赢家这些发财新闻。对了,我那个发小就爱看这些新闻,朋友圈也爱转这些,我也不知道这些新闻,给他带来了希望还是焦虑。 我们人类有一种心理,叫易得性直觉,易得性直觉是指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些容易想起来的事情,来判断一种类别出现的频次或者事件发生的概率。 它可以简化人们的决策过程。但是大部分时候,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最容易被提取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发生的最多的事情(比如被媒体曝光多了,就产生这个事经常发生的错觉)。 这种易得性直觉会给我们一个错觉,就是总觉成功人士好像做对了什么事,因为这些成功人士,总是喜欢说自己因为发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并且他们喜欢推销这种观念。 受他们影响,我们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害怕浪费时间,我们一定要尽早的找出或者培养出,自己所擅长的事情,结果我们焦虑了。 焦虑也许就是高成就动机者特质,是与身俱来的。 成功人士说的也没错,至少我现在生意做的还可以,就是因为做了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问题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花了10年时间才找到。下面进入第二个话题。
▌2、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
我有一节讲命的课程,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 “就是出身普通的平民的孩子,有点出息可能就是30多岁以后了,因为原生家庭提供不了太多的指导,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不断试错,找出一条路,摸清社会的规律,以及发现你自己,这个需要很长的时间,搞明白后,有点成绩基本上30多岁了。” 我们很容易的犯的错误是,我们在学校里,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比如有些人看了几部电影,网上能写点影评,就觉得自己适合干电影行业。 有些人在校学生会里当过干部,比较外向,就觉得自己适合搞销售。 我以前大二时候听说当海员工资高,还琢磨考个海员证书,大三时候跑去看普华永道的校园招聘,那是第一次看到外企招聘被震撼了,还想考cpa。 现在看来?你看到自己的这点小聪明,这些真的就是你将来安身立命的东西? 急着入行的人,只因为懂的太少。 另外社会发展太快,我小时候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吃香的职业,现在是标准的蓝领职业。以前还有一种职业叫打字员,现在也没有了。 不要指望太年轻时候做的规划能在5年10年后派上用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下岗。 我拿我现在做的旅游生意和新媒体生意为例,这些事并不是我多少年前规划出来的,但是我能把这几个事情做好,听过我分答小讲的人都知道,我用了不少,我这么多年积累的大客户销售人际关系的技能。如果没有以前的基本功积累,这些个生意我肯定做不起来。 我对未来社会局势发展的判断,中国现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且属于互联网信息时代和美国一样的领头国家,工作岗位迭代,知识迭代,模式迭代是未来的家常便饭,也是我们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抓住这些弯道超车的机会,得有深厚的积累。 就是所谓能赚这份钱,是因为你德配位了,抓不住的机会,也是因为你德不配位,这个德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我看终身学习这件事肯定是免不了的了。 我发现所以擅长的领域的构成有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技能,而是一个杂家,可能需要你即懂专业行业,又需要懂人性,懂沟通,懂管理,一个复合型的人更容易生存。 怎么说呢,就拿我们做新媒体来说,虽然内容重要,但是如果你跟平台关系好,叫平台给你多曝光,你的内容可以叫更多的人看到,那么与平台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我就用上了。 另外我还有内容能力,两个能力在一起混搭,我的生存能力就比只会一样的人要强。 这些知识和认知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与总结,需要花大量时间刻苦学习付出,这个过程就是练功的过程,也算一次磨练自己的心性,从幼稚不成熟容易冲动不自信向成熟从容进化的过程。 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过程。
▌3、做擅长自己事情的时机
上面说了,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做自己擅长的事呢,答案是晚点无妨。 不过我还需要说一些参考指标,如果这些指标出现了,你也可以马上去做。 你做起来是否比别人轻松,产出更高。 比如我现在做新媒体出内容,虽然跟很多大号不能比,但是我做起来也不吃力了,可能因为我经过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写和思考,有了足够的功力的积累。这个事对我来说就值得做,这个就是我擅长的。而不是苦哈哈的憋稿子。 当你从事的事情,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比如轻松驾驭,干的比别人好,这个就可能是你擅长的事。 这件事对你个人来说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我还是用我做新媒体举例,我喜马拉雅的人脉课程,表面上讲人脉,其实本质是因为我通过每天的阅读思考和写作,慢慢建立对人性和人际交往的思维的体系和框架,本质是我建立起了自己的思维框架。 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才是我做生意,创业,与人交往的基础。哪怕我不创业了,我现在去打工也能用这套思维体系把工作做好。 能提高你思维格局,提升你的适应能力兼容性的事出现了,别犹豫,这个可能就是值得去做的擅长的事。 |
【今日荐读】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作者丨布洛迪的后花园 来源丨简书
1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 在地铁上,你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 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 32 个赞。
2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就像大多数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 也可能,你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 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 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已经详细剖析过了: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 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 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 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这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 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或者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 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 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 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 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 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 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 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3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上面这句话时,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 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 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 1 ”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 2 ”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 1 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这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 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是在谈什么? 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 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 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 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 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 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4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 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职场思维】毁掉你的不是打工,是打工者思维
1
努力工作大半年 老板却没给我涨薪
小功是我大学时的好朋友。 但大半年后,小功的画风就变了,开始跟我们抱怨: “我努力工作了大半年,公司却一点工资都没给我加……” 然后,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就成了“祥林嫂”,每次跟我们聊天就不断地重复: “这工资实在太低了!” “活能拖就拖吧。” “哎,又加班。” 三四年后,一起的朋友有人工资翻了两番、有的担任了财务经理、有的自己创业成功,只有小功的工资变化不大,还有各种抱怨几乎也没变。 平心而论,小功是个好同学,人踏实、肯吃苦。作为他同窗四年的同学,我是知道的。
2
抱着打工心态 最后受伤的是我们自己
打工者思维就是抱着为别人做事的心态,而不是为自己做事的心态在工作。 今天我为你工作了9个小时,比法定时间多了1小时,你应该多发我1个小时的加班费了,否则下次我就不加班了; 于是,他觉得吃亏了,就开始拖、开始混,进入到下面的恶性循环:
3
把工作当成事业 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那要怎样才能摆脱打工者思维呢? 方法很简单: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 有了这个认知,你就不会为一时的吃亏而愤懑、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限制。 那万一我现在的工作连喜欢都谈不上,又怎么当成事业来看待呢? 第一、重新去找一份你愿意当做事业的工作; 第二、把现在这份工作当作给你将来事业打基础的平台,着重提升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可迁移的基础能力。 那就要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果意识了。
4
建立整体意识 提升高见和远见
整体意识,就是在职场中面对问题时,要尽量从整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出发,从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利益考虑。 要做到像小框这样拥有整体意识,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要站在更高位置,把自己当作公司的老板,即“高见”; 2、要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即“远见”。
5
培养结果意识 锁定目标,不找借口
所谓结果意识,就是要锁定目标、并为执行的结果负责,而不是单纯地执行命令、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第一个层次就是打工者思维的典型表现,反正是为你工作的,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尽力了就行。 只有第三个层次的做事方式,才能在职场中快速成长。 1、你在做每一份工作的时候,都会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能力,调动一切资源,甚至会超常发挥; 2、即使目标没实现,你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改善,并争取在下次做得更好。 我的前同事悦悦就是结果意识非常强的人。
6
结语
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就这么点钱为什么要好好干? 加班又没补贴那么晚下班干嘛? 公司又不出钱我才不去考这个证呢......
► 关于作者:刘艳艳 YouCore高级讲师、高级咨询顾问 交流微信:youcore_6,微信公众号YouCore:个人核心力赋能平台,一个老板、副总裁、总监们偷偷关注的公众号。 |
【今日荐读】时间将记录你的每一份努力
你的每次蜕变,都会被时间看见
思米通过了外企面试的那一刻,她激动得哭了。 没有读过大学的她,坚持五年的英语自学。 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把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终于过关斩将,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样的姑娘值得被善待。
五年前的思米高考落榜,与大学无缘。 顾及到家里还有弟妹要读书,便主动放弃了复读的梦想,带上几件换洗衣服,一个人南下打工。 因为没有相应的技术,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正在她焦虑无助时,看见路边派发传单的阿姨。 接过阿姨手里传单的那一刻,脑子冒出一种念想,既然找不到工作,就先发传单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说干就干,她从阿姨那里要了电话号码,很快就联系上了负责人,赢得了发传单的工作。
她发传单之前,搜索了很多关于发传单的秘诀。 每次有人接过她的传单,她都会说声谢谢,于是她发的传单是最多的,也是路人反馈最好的一位。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摸清了有关传单所有的业务,主动联系到老板,成功揽下了另一片区的传单派发。 她招了几个人,把传单业务交给她们,自己应聘一家小公司的跟单相关的工作,做两份工作她赚的就更多了。
看着卡里的钱一点点多起来,她买了计算机、英语相关的书籍各10本书,开始在业余时间自学起来。 于是,常常能看到她在路灯下看书的背影。 她的背包里每天都会装上一本书,利用上下班时间学起来,一年过去了,那10本书被她翻得快看不出封面了。 她也辞去了发传单的工作,把时间省下来学习,提升自我。 同时,经历了前段时间对办公软件知识的学习,轻松赢得了一家较大公司的文职类工作。 有了稳定的收入,她换了一批新书,自考外语专业。 于是,背包里从之前的一本书,变成单词卡、语法知识本,手机里也全是英语听力材料。 四年后,自考本科毕业,尽管英语掌握得不错,但是口语很差,一张口就成了同事的笑点。 她不气馁,参加业余英语角,经过一年的练习,终于赢得外企的面试。
你每一刻的努力,都会被时间记录下来。
光鲜亮丽蜕变的一面,是背后很多个难以诉说的艰难黑夜。
堂哥一紧张就会说话结巴,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却伴随了很多年,一直到大学。 因为他的论文时常被刊登,辅导主任希望他能以此参加毕业演讲,好让学弟学妹借鉴学习。 当同学们听到堂哥答应演讲时,很为他担心,堂哥却笑着说:不到半年就毕业了,我可不想带着结巴离开校园。 他把自己准备好的演讲稿,交给辅导主任,得到认可后,他每天练习5遍。 为了不让自己演讲时结巴,他常常像傻子一样在公交车上对着一群陌生人,即兴演讲3分钟。 一开始,一分钟都不到,结巴10次,到后来5分钟结巴10次,再到最后结巴消失。 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伴随那么多年的结巴,在半年时光里却治愈了。 那一场演讲很成功,他也从不善于沟通的人,蜕变成一位声音清晰,表达能力很棒的男生。 更想不到,堂哥毕业后的工作,竟然误打误撞成了培训师,每天面对几百上千人演讲,赢得了一场场响亮的掌声。 如果没有一直默默地坚持写论文,就不会有后面的演讲,更不会有今天成长惊人的成绩。
你的努力,都会被时光沉淀下来,等到时机成熟时,时间会把看见的努力都加倍地回报你。
只有懂得经营自己的人,才会有厚积薄发的能量。
参加心理培训班时,班里有位男同学。 每次上课时,他是最认真做笔记的学生,每次到提问时间,他都能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与老师探讨。 结业一年后,他在群里公布自己进了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成了一名正式的咨询师。 老师见到我们都在祝贺他时,也发了一条消息: “阿威能快速成长,完全得益于自己的好学,如果前面积累了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成为咨询师才可惜。” 我们才知道他看完的心理相关书籍不少,每一本都能详细地做笔记,并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这些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 他说: “很多人觉得要工作,每天坚持学习提升,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事情,很累也很枯燥,但其实不坚持才更累,不去尝试,我们就永远无法蜕变成想要的自己。”
跟一个写作者聊天,说起时间的问题。 他说自己就想着他以前刷手机的时间节省下来,每天都能多出3个小时。 如果每天写3小时,坚持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同样我也见过很多人,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也许现在这样的努力,不被人看见,也不被理解。 但请你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 我们谁也没有办法意料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又会得到什么。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断的前进,多花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蜕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因为你每一次的蜕变,都会被时间看见。
作者:胖猫1|来源:胖猫爱生活 ID:pangmaoaishenghuo |
【今日荐读】一位平安集团16年老员工:怕你胸有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本文作者是前平安集团渠道总监,他做过很多大事,比如通过一个项目为公司带来近 50 亿收入。每当有年轻人请他分享“做大事”的经验时,他都会强调:工作中不存在什么大事,也没有绝招,你应该先做好每件小事。其实,所有的大事背后,都是无数琐碎的小事,只有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1 我的助理辞职了 他嫌工作太琐碎
6 年前,我就任营业部总监时,急需一个助理。刚在内部网挂了招聘信息,产品部的老总就把他的助理推荐给了我,说此人如何如何优秀。 我面了试,那小伙子确实感觉不错,能说会道,知识面广,而且貌似很上进。 我当时纳闷为啥这么好的人才,人家不留?但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明白了原因。 那助理的知识确实太渊博了,对BAT的战略规划如数家珍,对各种创新模式了然于胸,但要命的是,他却很难按我的要求处理好任何一件小事: 写的邮件总是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领导来调研开会,他总是高谈阔论,而忘记端茶倒水和会议纪要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写年终预算报告,第一页的数据就错了,叫他修改后,发现后面的数据还是错,问他原因,他说我只让他改了第一页的数据...... 老天爷,后面的数据都来源于前面的推导,前面改了,后面当然也要跟着改!我怂了他,他很不开心,第二天就向我请辞,理由是: “现在干的工作都是些针头线脑的小事,觉得没啥发展机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我没有挽留他,无论我说什么都会成为洗脑的嫌疑犯,所以由他觉事吧...... 2 工作中哪有什么大事 你要先做好每件小事
最近写了几篇热文,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来撩我。 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我在500强经历的那些“大事”,都想让我分享一下做“大事”的经验和干货。 于是我说: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大事,也没什么绝招,你要做的就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说这句话时,本想装逼包装下,可觉得还是这样平铺最好。然而,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受年轻人待见。 他们找我要武林秘籍,我却告诉他们:“太极只适合健身,不适合打架。”这当然让他们失望…… 但实际情况即如此:工作就像两个流氓打架,你却当成高手对决。 当你还在纠结是用“双峰贯耳”还是“十针手”时,别人一通王八拳已将你撂倒。 当你真的做成一件所谓的大事时,你就会意识到:这简直是黑屋子里的群殴,当你获胜走出,自己都不知道是哪几拳放倒了对方。
3 每一件大事的背后 都是无数琐碎的小事
我在500强是做成了几件所谓的大事,可回想起来全是些苟且不堪的碎片。做销售总监时,拿下一个几千万的大单。 这背后却是和产品部门上百次的邮件沟通、与客户各个层级的关系梳理、对投标文件每个字的拿捏...... 在总部搞一个创收项目,为公司带来近50亿的业务收入。这背后却是无数个追踪表格、电话沟通、激励文案、机构走访与宣导...... 再后来,和世界著名咨询公司一起为公司做战略规划,项目将决定这个金融帝国的未来走向。 这真的是年轻人都向往的大事吧。 可6个月的项目期并没发生什么大事,有的只是每天23:00定时召开的电话会议、上千个访谈纪要、上百次的方案修改意见、一次又一次内部PK会议...... 也许你会以为这与职位有关,级别很高的人是不是就能摆脱繁琐,闲庭信步?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我算是比较接近核心圈的人,以我的观察,即使这个金融帝国最高的几个领导人,也并非向你想的那样意气风发、运筹帷幄,他们每天面对小事的数量更是我们几何倍数。 而他们要做的,也仅仅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4 能走向金字塔顶端的人 都是往死里磕的偏执狂
先抛开多大的成就不谈,其实你只需要对待工作投入一点、严谨一点,持久一点,足以让你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马未都讲过,他收藏一些木器,损坏时经常会找一个师傅来修理。虽然那个师傅报价比市场行情高出一节,但他认准了,从不更换。 那是为什么呢?原来,马爷曾有一把黄花梨木椅,不小心碰掉了一个缺口,在别人的介绍下找到这位师傅。 按说补救措施如何完美,都不可能恢复原样。但那师傅硬是在一堆废料里寻找颜色、花纹都相近的材料。 虽然补椅子一个时辰即可,但那师傅找料就找了三天,终于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椅子本来的面目。 你看,真正的手艺并不在于出凡入胜的高超技艺,而在于以客为尊的投入态度以及细针密缕的严谨作风。 在职场也是如此,最终能走向金字塔顶端的人,不是那些看起来文韬武略的人,而是那些往死里嗑的偏执狂。 我在平安所见到的顶级高管多数如此。 我曾无意瞥见某位总裁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纪录着每次会议的细节,里面还夹杂着图形和表格,真的可以和90后的手帐媲美; 我也曾和某位总经理去机构调研,两天走了七八家机构,每家机构的发展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报告中的细小错误,也都能马上指出。 当你和这些人接触后,你就会明白,只有屌丝们才动不动指点江山,大人物只说细枝末节。
5 学会设计和运用 自我激励
有人会站出来说:“投入一点、严谨一点、持久一点”我当然知道,可我不感兴趣的事,我就是无法全情投入..... 这并不奇怪,我们多数人都无法忍受枯燥。人类作为从草原上进化而来的物种,对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事情总是排斥的。 所以,你对打游戏感兴趣,因为它会给你即时回报,打完小怪打大怪,层层升级; 所以,你对手头的工作不感兴趣,仿佛你在打一头看不见的怪物,你不知道多少拳才能将它放倒,甚至你的拳头是否打中了它,也是个未知。 但为什么一小部分人能够做到非人类呢?原因就是他们设计和运用了自我激励。 知识大V李笑来讲过他自己的事,当年为了进新东方,必须在TOEF/GRE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想拿高分就必须背会2万个单词。要知道背单词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反人性的。 但李笑来想到进入新东方能拿百万年薪,那么每记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块钱,这生意划算啊,所以他就欣然投入到背单词这枯燥的事中。 也许你觉得这很阿Q,但我告诉你一个真理:很多时候,想把事做成,就要和大脑玩些小猫腻。 就像我写文章,开始时每个词都是一次便秘的经历,但一想到每1000字就离出书近了一步,马上就会逼着自己忍受这种非人性的煎熬。 而且,慢慢随着水平的提高,文章会被一些大号转载,也会收到一些打赏,这种外部激励会进一步催化我的坚持与投入。 我想这种内外激励的循环应用,就是那些精英们不断精进的秘密吧。 意志力本身是个神话,没有人能完全靠意志力来抵抗人性的弱点,你能做的只是利用一个弱点打败另一个弱点。 关于内在激励的一些理念,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或许对你有些启发。
6 最怕你胸有鸿鹄之志 却手无缚鸡之力
拜互联网所赐,信息太发达了。那些成功者总是出现在你面前,撩动着你的神经。 某人的公司上市了,身价30亿美元。谁谁的公司B轮融资了,公司市值20亿。好像这世上很多屌丝一夜间逆袭成富豪。 这种明星效应,让很多年轻人捧着10块钱的盒饭,开始琢磨100亿的生意。 前两周,一位年轻的朋友说想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创业,还专门做了一个创业计划给我看,征求我的意见。 我问他:“现在公司领导对你的工作满意吗?”他犹豫了一下说:好像不是很满意。 我于是含蓄的说:“再干段时间,自己成熟一点,再创业吧。”那边不解的问:怎么才知道自己成熟到可以创业了? 我只能实话告诉他:等你领导对你工作满意时,你就可以考虑了。他懵懵无语,中断了沟通。又一次,人家想喝鸡汤,我却灌了凉水。 但凉水健身,奉劝所有准备创业的朋友一句话: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工作做不好,就想去创业,因为那更是九死一生。 创业成功人士我认识的不多,失败的人我却认识一箩筐,想知道他们的共性吗? 那就是:“胸怀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 ► 关于作者:良大师,插坐学院专栏作者,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 |
【职场精选】身段要软,手段要硬
1 有个女孩说,她是从公司的实习生身上学到了“成熟”这一课的。她俩一起出差到另一个城市见客户,到了会场才知道客户公司的线路出了问题,会议室里的投影仪成了摆设,客户方一肚子的邪火,统统撒到她俩头上,埋怨她们没有准备纸质版的资料,白跑一趟还浪费了大家的时间。
她本来就脾气冲,熬了好几个夜晚做的PPT就这么无端被否决,脑子一热就准备跳起来跟客户争辩,而那个柔柔弱弱的实习生抢先开了口。那小姑娘本就是南方人,吴侬软语一口一个老总一口一个前辈,又是赔笑又是道歉,好说歹说,竟说服了客户给她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然后她用了10分钟,在白板上徒手画出了整个策划案,从数据来源到同比环比分析,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客户的神情从轻视慢慢变得郑重,最后她们成功拿下了第二年的合同。
“不是因为她记忆力比我好,也不是因为她对这个项目比我上心。而是她明明有几把刷子,居然还能这么放得下面子。明明不是她的错,却背锅背得坦然又平静。”她说,“是她让我发现,发脾气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只有小孩子才赌气,而成年人解决问题。”
2
认识一个男生,很有才华,开始时在公司干得春风得意,很快就成了部门的明星员工,但凡公司高管出席的报告会,PPT里总少不了他的创意,就当我们都认为他可以实现两年跳三级,完成职场的第一步飞跃时,他却黯然辞了职。
并不是为了多大的一件事,在一次内部的月度会议上,他提交的报告少了一个数据,被部门的副总监提出质疑。众目睽睽之下,他被问得下不来台,已经到嘴边的一句“对不起是我没注意”,硬生生变成“这个本来就不是关键KPI,就是不看也没多大关系”,副总监又是较真的性格,两人你来我往的,竟在会上争执起来。
从那天起,他开始清楚地感到自己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见不到重要的客户,拿不到关键的资源,就连之前手上的几个大项目也被安插了副手,他一怒之下选择了裸辞。
我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他,他正直着脖子跟一个试图劝他的朋友较劲:常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谁还没个出错的时候,论业绩我也算数一数二,他凭什么一点面子都不给我,当着那么多人把我当孙子训。劝他的人见状摇摇头走开,而他依然不依不饶地数着副总监的罪状。
是的,他的优秀有目共睹,但在任何一个已成规模的公司里,也并没有谁,是真的完全不可代替。人生这场试练,只靠才华是不够的,你还得耐得住批评,受得住委屈。
3
被史学家评为“外儒内圣”的曾国藩,一直以其包容、低调的风格成为待人处事的典范教材,但他在30岁之前,其实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刺头”。
他愤世嫉俗又风格强硬,刚开始带兵办团练时,因为看不惯湖南官场的老旧官僚作风,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得罪了所有同僚,与绿营军更是矛盾重重,甚至发生火拼。
军事上有太平天国之困,官场上又处处被排挤,正在最艰难的时刻,他父亲又离世,曾国藩必须回家给父亲守孝,回想起这几年的遭遇,他心灰意冷,觉得自己非常委屈。明明不遗余力,却偏事事掣肘,明明一腔热血,却偏处处碰壁。
而改变他后半生的,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一个人想要做出成绩,只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必须要放低身段,才能获得他人的助力以成就自己的抱负。这不是厚黑,也不是认怂,放低身段,只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
正是想通了这一点,曾国藩复出后,才一改过去锋芒毕露风,努力包容之前自己看不惯的官场寄生虫,设身处地体谅他们的难处。跟人发生冲突时,也不复从前的固执和强硬。正因如此,他得到了众多同僚的支持,从一个可有可无的中级官吏,一跃成为史学家口中的“半个圣人”。
人生不是单行道,而手段不仅仅有对错之分,还有性价比。明白了这个道理,才是真正的成熟。与其较劲,不如借力。 (摘自: 陶瓷兔子微信公众号) |
【职场精选】在腾讯的八年,我的职业思考(上)1
今年是腾讯20周年,我也刚好在ISUX满8年。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同一家公司工作8年。因为4年足以读完大学,6年能让小孩读完小学,8年漫长得不可思议。 2010年,我刚毕业,加入腾讯。那一天,学生思维的我,不免以学生的尺度定计划:三年的时间,我应该足够从这一所“社会大学”毕业吧。 因此,我追赶时间,以这个截止日为目标,学习高效地完成工作、沉淀方法论、分享和带新人。 我一开始积极响应需求,后来主动找事情做,一步步从助理UI工程师晋级到高级UI工程师。我低着头,做事情非常“用力”,自信能把交给我的事情都做得很好。 我的博客文章80%都是头三年写的,现在回头看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持续想和写才能提高。反过来说,要是现在还觉得好,那才糟糕。
2
2013年,三年之痒。我成为团队中比较核心的骨干,日常工作变得没有挑战,考评时连续“优秀”跟“超出预期”拿到手软。不过,我迎来新的挑战。 那时,我的领导问我以后的发展意向,是想继续研究技术深度,还是管理团队。我说如果有机会,尽量管理团队吧。 因为以我的理解,这个问题就像“给你加工资,好不好啊”一样。学而优则仕,骨干不去领导团队,可能有点不负责任(现在想来有点自恋,呵呵)。 给了领导这样的答复之后,我想,怎么才能领导好一个团队?应该是要有更强的专业能力吧。 我早在大一就架设了自己的独立博客,在上面写很个人的日志。因为没有定制目标和衡量标准,写了几年感觉也提升不大,只能认为是纯粹的爱好。 现在我开始把它作为提升专业能力的工具,除了记录自己的想法,也会翻译一些国外优秀的用户体验文章。因为一直读原文,所以英文阅读能力也一直在提升。翻译越来越多,后来机缘巧合就给邮电出版社翻译了《众妙之门3》和《响应式Web设计全流程解析》这两本书。 除了翻译优秀的国外文章,我还想创作一些原创文章。2014年2月,我加入“豆瓣专栏”计划,创建了《谈谈全栈工程师》专栏。专栏计划要求作者每周写一篇超过3000字的文章,结束后获得200元鼓励金。我就像一个缺乏运动的人,强行把自己推入马拉松赛道。
我开始起步时写得很业余,错别字、口水话、病句、缺主语、一逗到底、唠唠叨叨、层级和顺序不对……那也还是要写。几个月后,20篇文章的专栏完结了,我的文字水平稳定从30分提升到50分,接近及格。 因为专栏内容相对新颖(可能是国内首批系统写“全栈工程师”的思考的专栏),慢慢积累一些读者并每周追看。读者宽容并热情地在评论区给我纠错。 后来,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责编在豆瓣上看到了我,就约我写稿。他说我写的东西已经很多,也有一些脉络,可以再整理一下出书。 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那就答应再说吧。 写书的过程只能说勉力支撑,因为只有50分的文字水平,却要输出80分的质量。把第一章整理好之后发过去,收到返回的修正稿,变成了另一篇文章。责编很专业,没有吐槽,只是做客观订正。 我羞愧难当,因为痛恨给人添麻烦。我记住修改过的问题种类,文法上字斟句酌,保证同类的不再犯。 责编会看出文字上的问题,然后给我修剪枝丫,但保持大树根基稳定就是我自己的责任,对读者的责任。我买来《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更系统地学习写作。 经过好多轮的校对,我终于可以坦然说出,差不多达到基本的标准了。2015年8月,我自己独立创作的书出版了。当周进入京东技术类畅销书排行榜前5名,并入选iWeb北京峰会推荐图书。一年内,这本书重印了4次。对技术散文这个细分市场来说,应该算不错的成绩吧。
3
写作成长磕磕碰碰的同时,管理之路也迂回曲折。试着带一段时间团队之后,我在2014年正式成为团队管理者。 当时对于团队管理的职责抱有几个不成熟心态:
因此,2014-2016这两年虽然也通过努力收获了一些个人成长,但作为团队领导来讲其实我是不称职的。 有一个明显不称职的表现就是,每到员工考核期间,我就很纠结痛苦。我不希望有员工拿低于预期的考评,也害怕面对下属沟通面谈,当面对着他说你的绩效低于预期。 我能自律勤奋,但我很难改变自己的观念。最难的是,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瞧,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观念是最难的),还是说退回去做一个还不错的工程师好了。 我在这个观念段位大概停留了两年多,经过断断续续的实践、阅读、观察和自省,我终于越来越得心应手。 我开始积极与团队沟通,日常中看到不符合要求的输出,我会直接了当说“这不行,达不到基本水准”。当然,为了照顾感情,一般都会私下讲。 虽然比较严格,但也没有看到团队氛围下降的情况。因为从员工角度来讲,虽然乐于处在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的团队中,但更大的述求是加入一个充满专业人士的团队。每人都能从其他人身上学到特定知识,每人表现都是专业的。
我不再担心员工考核,因为它是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有些无法用言语传达到的信息,可以通过绩效考核来传达。而且平时对于低绩效的员工就要做好预期管理,言行一致员工就不会困惑。 【文章来自公众号:腾讯ISUX 】 今日讨论▼ 你在职场这几年,有哪些心得体会想告诉年轻人? |
【职场精选】在腾讯的八年,我的职业思考(下)
4
2017年,我慢慢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又一次对工作驾轻就熟时,再次迎来新的挑战——转换岗位,领导腾讯微云UX设计团队。 我喜欢这个挑战,一方面它确实是一个“很大挑战”,受虐症的我无法拒绝。另一方面我在ISUX横向观察每个团队的职责和输出时,对UX设计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梳理了自己面临的挑战:
但我也有我的优势:
唔,也不全是坏消息嘛。那就开始做吧! 前半年仍然是勉力支撑,但因为团队都在看着自己,不自信也要自信起来。
工作之余多体验各种APP,收集UI、运营、营收、品牌等方面的案例,进一步提升“产品力”。朋友平时在使用新的APP,或者转发运营活动时,我就会在边上观察他的行为。看到精彩处,我还会请求暂停,截图发给我。 慢慢地有了一些想要做成什么样的模糊概念了,我将一些大的想法分解和安排,让团队在每个版本策划范围时加进去。这需要跟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搞好关系,理解每个角色的痛点,在一些建议上考虑多方立场。 慢慢地,有一些“腾讯微云用户体验不错”的口碑了,在自己能影响的范围内,使用我能调用的资源,慢慢地补齐漏洞,提升体验。 团队成长上的挑战同样很大。
我仔细观察每一个人的优缺点,用人所长。真正融入进来,发现团队成员也非常专业,我们在跨领域的碰撞中互相学习。 我在团队建设上践行的一个观念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特长和优点。视觉设计师可以在品牌、插画、UX设计、3D等方面建立自己的专长,交互设计师也可以在产品运营、新手动线、营销、2B等方面有自己的侧重。而每个设计师在自己的专长上都能比其他人更专业,那就达到了基本水准。下一步就是跟公司其他团队甚至国际水准对齐。 我对现在这个挑战,还远远没到驾轻就熟的状态,可能还需要两年以上时间来消化,所以有时工作会觉得比前几年加起来还累。 疲劳和兴奋交替,成就和挫折并存,无论如何,比浑浑噩噩混日子好。我时常以山本耀司的话勉励自己:
勤奋和努力只是基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根本谈不上拼天赋。
5
如果要我给职场新人一些职业建议,我希望读者能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知道这些:
1、精进一项技能的要诀是边做边学
全然的学和全然的做都不是最有效率的。我们不再像学生一样,花半年时间去学习一门课,然后通过期中考试。 领导安排了一项工作,不知道能否胜任,那就先答应下来。先了解领导对范围和质量的预期,然后通过模仿、学习和反复修改,在有限时间先完成一个大概,然后细化和打磨。 没有任务,那就给自己安排一个。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去做的原因是懒,也许可以试试创造一些客观的落差,比如主动告诉朋友圈自己的目标(一定要有截止期)。 不要准备好了再上赛场,而是在赛场上学习。
2、持续积累好的声望
“声望”是团队对你“完成事情的能力”日积月累的印象。有好的声望,上司就会持续给你交付最有挑战的工作,你就会获得快得多的成长。 怎样获得良好的声望?很简单: 答应做的事,全部都要完成。 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很困难,做个数学题:
你会觉得偶尔完成不了一个请求没啥啊,他们不会在意的。事实上,他们在意。也许只有一瞬间,但在那一瞬间,他们会认为你没有跟进,没有完成,没有上心,这也将是他们最终记得的。 那如果真的上司给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你该如何回答?没错,拒绝上司是很困难的。但你也不能什么都答应下来,随后又无法完成任务。那时候你会丢掉更多的得分。 正确的方法是,讲出事实。“我很在乎这个问题,也很想解决它,但我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开始,帮帮我。”或者“我很在乎这个问题,也很想解决它,但现在时间太过紧迫,为了保证质量,能否缩小范围/改变优先级/争取到更宽松的截止日期?”
3、打磨你的职业内核
我在写代码和修改其他人的代码时悟出一个道理,代码要逻辑清晰,因为它主要是人看的(偶尔给机器运行一下)。而代码清晰最重要的是模块的区分和表达的顺序。 后来我学习写作、演讲和设计,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关键内核,就是搞清楚你的听众是谁,他们已有哪些信息,缺乏哪些信息,你要以怎么样的顺序来传达你想让对方做的事情。 意识到这个内核的重要性,我就围绕它来读书和总结。它帮助我在做产品设计、团队管理和研究专业领域时能更得心应手。 每当你能胜任当前的工作,就会迎来更高难度的挑战。 每一个能胜任当前工作岗位的人,都会被提拔。继续胜任,那就继续提拔,直到不能胜任。
回头看这八年,我一直都只是短暂地“胜任”自己的工作。每当我觉得能够驾轻就熟地处理目前的日常,就会迎来新的挑战。 因此,不用特别在意自己的头衔、权限和职级,外部的认可是你能力的反馈。你没有被提拔,大概率是因为还不胜任当前工作。 反过来说,心里知道自己能力还达不到岗位要求也不用担心,不胜任是常态,以胜任为目标就好啦。 对于职场马拉松来说,心态放松,保持作息、身材和稳定的内分泌,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来自公众号:腾讯ISUX 】 今日讨论▼ 你在职场这几年,有哪些心得体会想告诉年轻人? |
【职场精选】她10年前是我秘书,现在做高管了
1 那个女孩 10年前是我秘书
我去参加一个供应商颁奖典礼。领奖的人都是获奖公司的高层代表。其中一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连着上台领奖几次。 主持人问她,你可是我们行业的知名人物,今年又是大丰收啊。可以分享下你的感受吗?她面带微笑自信地说,“我们一如既往地追求卓越。” 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位认识多年的副总裁,他侧过身满脸傲娇地对我说: “你知道吗?台上那个女孩10年前曾是我秘书。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只雄鹰了。” 我看着那个衣着优雅,自信大气的女高管,不由得心想,又有多少杰出的人才不是从秘书做起的呢?
2 想追随我的人很多 但我只带走了她
几年前,我去一家公司任销售总监。有个样子特别小的女孩坐在我前面,她看起来不起眼,也不多说话。我当时还嘀咕,公司怎么请了个童工。 同事告诉我,她不是我们公司的人。她是经销商的员工,在我们这里办公,专门为我们处理数据工作。她刚毕业,只有大专学历。工资在当时非常低。 连着很多天,我发现她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有几次我加班到9点,仍然看见她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埋头工作。我还得赶她走,快回家吧,太晚了。她总是笑嘻嘻地说,还没做完,做完了就回去。 她年龄最小,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晴妹。在办公室,晴妹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因为只要遇到问题,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找她来解决。
晴妹,这个月我们还差多少完成指标? 晴妹,我们的库存周数是不是超出标准了?是哪几个客户库存偏高? 晴妹,帮我看看仓库里还有多少赠品没有发出去? 晴妹,我的这个月资源不够了,你能不能帮我协调下资源分配? 晴妹,我的 PPT 做了吗?我明天要用。 …… 她就像部门的大管家一样,对内部数据和资源了如指掌。 只要有人找到她,上到总监,下到销售代表,她从不推脱, 而且总是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有一次我和几位经理讨论业务流程的优化。我们讨论了半天,始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经理说,不如让晴妹参与讨论,她也许能给些建议。 晴妹来了后,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就发现了流程漏洞,她把电脑里的数据调出来,一张张表指给我们看。经理听完大腿一拍,就是这个问题了。 从那次后,我们所有的业务会议都会邀请晴妹参加。因为她了解业务,她有最全的数据资料,她还会主动给出有效的建议。 她对业务了解度越深,就越多人找她帮忙,以至于没完没了加班,连经理都看不下去了。经理对琴妹说,你是来支持经理业务的,对于别人的要求,你要学会拒绝。 她听完后还是笑笑不说话,依旧如故。对别人的请求有求必应,而且无论多么忙,从没有听过她一句抱怨。 她曾经动了辞职的念头想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当时部门上下都慌了,连销售代表都跑来找我,希望我能想办法留下她。大家觉得没了她真的不行。 后来部门有个位置是行政秘书的空缺,这个位置是公司正式员工。我问她,你愿不愿意转正?这对你可能是个机会。 她考虑了下,断然拒绝了。她说,我还是想贴近第一线。行政秘书虽是公司正式员工,但只负责行政这块,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现在做的工作,可以让我更了解业务,也让我对业务有更多的想法。 我当然尊重了她的意见。两年后,我调岗去负责更大的业务。想跟随我的很多,但是我只带走了一个人,那就是她。 现在她已经成长为业务主管,工资是当年的几倍,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3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 就是这 4 件事
很多人刚毕业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职业发展该何去何从。做着底层的职位,拿着低工资,备感迷茫。 有谁的工作是一开始能看到前途的? 前途是靠人一步步做出来的。你看见的所有白手起家的杰出人才,都是从0起步的。平安集团的董事长马明哲,职业生涯也是从司机开始的。 不要害怕自己一无所有,而要去想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拥有。 最怕是自己什么都没有,还好高骛远。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为什么同样10年,有人可以从秘书做到总监,有人却只能原地踏步?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很多人在同一个岗位做了3年,对该工作的洞察还不一定比得过一个做了6个月的人。这就是区别。 一个擅长学习的人,不会只局限在眼前的工作。而是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别人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数据和现象揭示了什么?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怎么做? 擅长学习的人,一定是勤于思考的人。他不仅只看到表面,他还会看到背后。他不仅看到眼前,还会研究未来。他不仅自我学习,还会向他人学习。
2)努力再努力
努力是成长的基石。不努力谈成长就是废话。 经常有人说我做不好,是因为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但事实上,这些人不是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这种总是做不好事的人,就算转去做感兴趣的事,也可能因为挫折而最终放弃。 要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努力去做,直到做好为止。做好了就有成就感,兴趣自然而然地来了。 不怕脏活累活,不怕揽活的人,看似好像很吃亏,实际上才是受益者。这些人被复杂和大量的工作磨练,得以快速成长。 你只有够努力,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卓越。够努力,才可以成为专业人士。够努力,才有机会比别人更优秀。
3)积极主动
我招了个助理。面试时她告诉我她过去经验有多么多么丰富。当我们一起工作后,才发现事实和理想中的差距。 我交给她的任务,她闷头去做。做完了没有效果,她也不汇报。面对问题,她视而不见。她从不主动和我联系,也不去思考如何才能优化结果。 每次我发现了问题去找她,她一点不在乎,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决定停止合作。 积极主动是一种优良的特质。一个只会被动接受任务的人,绝不可能出类拔萃。积极主动不仅表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更表现在与人沟通上。 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进行优化提高,在和他人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交流和回应。这些都将让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4)目标明确
每个人都要学会的一样能力,那就是以终为始。只有方向明确了,才知道路该怎么走。 我刚毕业时也是从秘书做起。虽然我当时对职业规划一无所知,但是我很清楚秘书一定不是我的职业目标。 我那时很羡慕公司的一个业务主管,她在对内外沟通上的能力一流。于是我暗自下决心向她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来公司有销售助理的空缺时,我抓住了机会。 晴妹也是一样,她放弃行政秘书的正式员工的机会,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有目标并敢于坚定地往前走,机会来临时,就不会错过。
4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刚开始起跑快一点慢一点不重要,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事实上,你会发现,马拉松的后半程,拥挤程度远比你想象得低。 你唯一不用担心的是起点低,因为起步时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会渐渐拉开差距。这个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年累月带来的结果。 想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优秀的人,你得学会动脑筋,得比别人更努力,得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坚定不移。 人生从来没有不劳而获。
► 本文作者:薇安,世界500强美女高管,每年掌管数10亿生意。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和几十万有志青年探索一条人生奋进之路!千万阅读代表作《“未来10年,50%的人将失业”》《别再刷屏了!请停止这种无效的努力》,个人公众号:薇安说(ID:Viannhe6) |
【职场精选】美女助理辞职:公司需要聪明人,更需要耐得住的人
年轻人 请先学会把手头的小事做好
公司招了大批应届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的新新人类,平均年龄25岁。 那个新的助理,是经过多次面试后,我亲自招回来的一个女孩。名牌大学本科毕业,聪明,性格活泼。 私下里我得承认,我招她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了她在大学里优秀的表现之外,还因为她写了一手漂亮的字。 女孩能写一手好字的不多,尤其像她,看起来长发飘飘,多么女性化的一个姑娘,一手字却写的铿锵倜傥,让我对她不由多了很多好感。
手把手的教,从工作流程到待人接物,她也学得快,很多工作一教就上手,一上手就熟练,跟各位同事也相处的颇融洽。 我开始慢慢地给她一些协调的工作,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分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和沟通让她尝试着去处理。 开始经常出错。她很紧张,来找我谈。 我告诉她:“错了没关系,你且放心按照你的想法去做,遇到问题了,来问我,我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仍然错,又来找我,这次谈的比较深入,她的困惑是,为什么总是让她做这些琐碎的事情? 我当时问她:“什么叫做不琐碎的工作呢?” 她答不上来,想了半天,跟我说: “我总觉得,我的能力不仅仅能做这些,我还能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 那次谈话进行了1小时,我知道,我说的话,她没听进去多少。后来我说,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先避免常识性错误的发生,然后循序渐进。
所有的工作都有价值 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
半年以后,她来找我,第一次提出辞职。我推掉了约会,跟她谈辞职的问题。 问起辞职的原因,她跟我直言,本科四年,功课优秀,没想到毕业后找到了工作,却每天处理的都是些琐碎的事情,没有成就感。 我又问她:“你觉得,在你现在所有的工作中,最没有意义的,最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的工作,是什么?” 她马上答我:“帮您贴发票,然后报销,然后到财务去走流程,然后把现金拿回来给您。” 我笑着问她:“你帮我贴发票报销有半年了吧?通过这件事儿,你总结出了一些什么信息?” 她呆了半天,答我:“贴发票就是贴发票,只要财务上不出错,不就行了呗,能有什么信息?” 我说,我来跟你讲讲,当年我的做法吧:98年的时候,我从财务被调到了总经理办公室,担任总经理助理的工作。
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跟你现在做的一样,帮总经理报销他所有的票据。本来这个工作就像你你刚才说的,把票据贴好,然后完成财务上的流程,就可以了。 其实票据是一种数据记录,它记录了和总经理乃至整个公司营运有关的费用情况。看起来没有意义的一堆数据,其实它们涉及到了公司各方面的经营和运作。 于是我建立了一个表格,将所有总经理在我这里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联系人,电话等等记录下来。 我起初建立这个表格的目的很简单,我是想在财务上有据可循,同时万一我的上司有情况来询问我的时候,我会有准确的数据告诉他。 通过这样的一份数据统计,渐渐的我发现了一些上级在商务活动中的规律,比如,哪一类的商务活动,经常在什么样的场合,费用预算大概是多少,总经理的公共关系常规和非常规的处理方式等等。 我的上级发现,他布置工作给我的时候,我会处理的很妥贴。有一些信息是他根本没有告诉我的,我也能及时准确的处理。 他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了他我的工作方法和信息来源。渐渐的他基于这种良性积累,越来越多的交待更加重要的工作。 再渐渐地,一种信任和默契就此产生,我升职的时候,他说我是他用过的最好用的助理。
说完这些长篇大论,我看着这个姑娘,她愣愣的看着我。 我跟她直言:
她不出声,但是收回了辞职报告。 又坚持了3个月,她还是辞职了,这次我没有留她,让她走了。 后来她经常在MSN上跟我聊天。告诉我她新工作的情况。一年内,她换了三份工作,每一次都坚持不了多久。每一次她都说新的工作不是她想要的工作。05年的时候,她又一次辞职了。 很苦恼,跑来找我,要跟我吃饭。我请她去写字楼后面的商场吃日本料理。吃到中途,她忽然跟我说:“我有些明白你以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刚工作时,重要的不是做什么 而是养成了什么好的工作习惯
所谓的职业生涯,其实你很难预测到你将来真正要从事什么工作,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是否跟你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有关。 大多数人,很有可能将来所做的工作,跟他当初所学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 从22岁大学毕业在26岁之间这四年,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在工作中养成了什么良好的工作习惯。 这个良好的工作习惯指的是: 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是否学会了如何用最快的时间接受新的事物,发现新事物的内在规律,比别人更短时间内掌握这些规律并且处理好它们。 具备了以上的要素,你就成长为一个被人信任的职场人。 人都有惰性,也都愿意用那些用起来顺手的人。 当你具备了被人信任的基础,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渐表现出你的踏实、聪明和细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就会提供到你面前。
原因很简单,用一句话就能交代清楚并且能被你顺利完成的工作,谁愿意说三句话甚至半小时交待一个怎么都不明白的人呢? 沟通也是一种成本,沟通的时间越少,内耗越少,这是作为管理者最清楚的一件事。 当你有比别人更多的工作机会,去接触那些你没有接触过的工作的时候,你就有了比别人多的学习机会,人人都喜欢聪明勤奋的学生,作为管理者,大概更是如此。
那些沉得住气的人 才是难得的人才
一个新手,大多数新手,在这四年里,是看不出太大的差距的。但是这四年的经历,为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人不在乎年轻时走弯路,很多人觉得日常的工作人人都能做好没什么了不起。 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工作,循序渐进地、隐约地,成为今后发展的分水岭。 漫不经心地对待基层工作的最大的损失,就是将看似简单的事物性处理方式,分界成为长远发展的能力问题。
一些人,总是不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时间长了,他会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抱怨那些看起来资质普通的人,总能比自己更能走狗屎运。抱怨她容貌比自己好,或者他更会讨领导欢心等等。慢慢的,影响心态。 所谓的怀才不遇,有时是这种情况,对此我称他们为“小聪明”。 工作需要一个聪明人,而这种聪明人需要拥有的是大智慧而非小聪明。 换句话说,工作其实更需要一个踏实的人。 在小聪明和踏实之间,几乎所有人都愿意选择后者,因为一个能沉得住气的人,才是难得的人才。 或许你会因为自己的智商高而认为自己是聪明人,但不能长久的沉入到一个行业里去,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而踏实,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和先天条件没有太大关系,却最能成就一个人,是大智慧。
(本文来源于:喜马拉雅FM;作者:刘苏) |
【职场精选】为什么最棒的员工往往没有完美的简历?1
最近,在朋友圈看了一个TED视频,刷新三观。
演讲人是人资资源总监瑞吉娜·哈特利。视频一开头,她就问了一个扎心的问题,如果你是个HR,给你两个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你会选谁?
候选人A:常春藤毕业,绩点4.0,完美的履历,出色的推荐信。 候选人B:公立学校毕业,做过很多种廉价工作,做过收银员和卖唱的服务生。
毫无疑问,大部分人会选择A,人才,完美,无可挑剔。可瑞吉娜却说,我们应该选B。
有点意思。
她给这两种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前者是银汤匙,后者是拳击手。银汤匙是大众眼中的佼佼者,拳击手却是被低估的潜力股。
她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刻想起一个朋友,一家互联网巨头的部门一把手,意气风发,人生赢家,约他吃饭要排队,谈个合作得等位。可我们俩刚认识的时候,他完全不是这个节奏,干什么赔什么,去哪儿哪儿倒闭,简历都不敢往外拿。据他自己说,当面试的HR问到他的第三个前东家时,脸都绿了。
中国人信风水,他说自己可能是克工作。于是,干脆不上班了,自己创业。没想到居然成了,被大公司收购了之后,也谋了个不错的职位。从那以后,他招人就喜欢那些背景复杂、经历异常的。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了一句话,和视频里的答案如出一辙。这个人经历了这么多困难,简历还能摆在你的桌上,你说牛不牛。
说得我哑口无言,因为的确如此,放眼身边,那些没经历过职场动荡的人,都无比脆弱。反倒是,挫折不断的人,往往能勇往直前。我把这些人叫做:见过世面。
2
说起见过世面的人,不知道你什么感觉,在我心里,他们都有这么两个特点:不容易患得患失,还总能出奇制胜。
说一个特别有感触的事儿,是闺蜜给我讲的。她在一家五星级连锁酒店集团工作,两年前,她们公司来了一个90后,年纪轻轻,背景却特别复杂,在各种乱七八糟的公司工作过,还在链家卖过房,和她们公司一贯的高大上格格不入。
起初,没人看得上这个外来户。可后来,发生了几件事,让不少人都对他另眼相看。
第一件是去年,公司全球业绩下滑,给中国区制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裁员计划,每个部门分期分批进行,没人知道,老板最后到底想留几个。闺蜜说,办公室里人心惶惶,唯有这个小同志稳如泰山。闺蜜问他怎么这么稳,他咧嘴一笑,又不是没失过业,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还有一件事,是他们公司看上一块地,遇见一个难缠的暴发户,油盐不进,好赖不通,一言不合还就开骂。据说,去了不少高材生,都给拍回来了。大家都说,生不了这个气。最后,还是被他搞定了。其实方法很简单,拍马屁。
拍马屁这三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说这些高材生,要么就是死要面子,总是一副我优秀我有理的样子,要么就是假装放低姿态,可就是装穷都装得特别假。左手一个Tiffany,右手一只劳力士,跟别人说,我们公司也不容易,谁信呢?
更可怕的是,分分钟甩手不干,没有一点抗压力。
可是这个小哥,混过无数圈子,被拒过N多次,死皮赖脸的本事一流,马屁拍得到位。最后,暴发户美美地把合同签了,还和他称兄道弟。
后来,很多人问起老板,是怎么把这个宝贝从土里刨出来的。老板说了一句话,所有人都懂了:看人的时候,不能只看结果,还要看过程。这就好比出海,比起坐豪华游轮,能开着一艘破船乘风破浪的才是真正的牛人。
3 压力山大,毫无乐趣
有句话,经常被拿来教育父母:小时候没吃过苦的孩子,长大后不会过得太好。我以为,这句话用来教育自己也很合适,年轻时太顺利的人,后半程往往很坑。
这也是为什么面试官特别喜欢问一个让人很无语的问题:说说你曾经遭遇过哪些挫折。
如果没有,那可能真的很危险。“银汤匙”选手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极强的学习能力,可就是因为太顺利,所以缺少危机意识,又承受不了打击,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可“拳击手”却大不相同。他们家境一般,无爹可拼,能站住脚,全凭自己一双手。
拳击手,这个词,我觉得用得特别好。练过拳的人都知道,没挨过揍,不知道自己哪块骨头最弱。
这段时间,网上特别流行一个词,C位出道。于是,身边就出现了一群纠结的小朋友,每天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出身不好,学校不好,专业不好,简历不好。总之一边嫌弃自己,一边自暴自弃。
可说实话,C位就一个,那么多人哪里站得下。想要C位没有错,错的是得不到C位,你就活不下去了。
然而,生活里,真就有活不下去的。没考上名校,没走进外企,不小心被裁员,运气差被排挤,分分钟就能跌入谷底。好像一步走错了,以后就没路了。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挫商低。
挫商这个词,很多人不陌生,说的就是一个人触底反弹的能力。我一直觉得,它比智商和情商都高一个等级。因为你得既有情商又有智商,才能勉强称得上有挫商。
人这辈子,有很多商需要在线,可唯独挫商,没有你就真的活不下去,因为人这辈子,无论贫富贵贱,谁也躲不掉的一件事儿,就是倒霉。如果你反弹不出来,就只能一辈子待在谷底了。
可偏偏全世界都在教育你怎么成功,没人告诉你如何应对失败,所以那些自学成才的人才特别优秀。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表达一点,和C位出道相比,弯道成功超车的人更厉害。
(本文来源于: Jenny乔,自由撰稿人,冷眼看热闹,深度谈人生,你笨算我输。 ) |
【职场精选】和老板沟通,你一定要明白这6件事(上)
你是不是觉得一个成天拍马屁的人,一定会得到领导的青睐?
你是不是觉得一个巧舌如簧的人,一定很擅长和老板沟通?
或者你觉得一个 Yes Man 的好好先生,一定会有大把升迁的机会?
答案是 NO。
一个人知道怎么说话却不一定清楚该如何和领导说话,如何说话获得高效沟通。这里包括向领导提出问题,确认需求,寻求支持和汇报工作等方面。 所以学会和领导“好好说话”,事关你在职场上是升迁,还是滚蛋;是得意的笑,还是悲催的哭。兹事体大,必须重视。 首先你得先摸清楚领导的个性和管理风格,虽然是常识,还是在这里做个提醒。 作风强悍的领导,通常看不上说话唯唯诺诺,啰里八嗦的下属;而一个行事温和的领导,也会对经常“一针见血”直接指出同事问题的人避让三舍。 在认清了领导总体风格后,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技巧有助于我们和领导“这只怪兽”高效沟通。
1 给领导做选择题 而不是问答题
有些人在跟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特别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给领导出一道问答题,也就是直接问领导答案或解决办法。 这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经验或知识的确有限,是真心不知道答案或怎么办,才去问领导。 但是这样做只能给领导留下很不成熟,能力欠佳的印象。 而给领导出选择题则完全不同,它是你在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几种建议或方案,以及每种方案的优劣势,最后阐述自己认为合理的建议和相应的理由,以备领导选择和决定。 大多数领导都喜欢这样的汇报,因为他雇了你,就是要让你做好基础调研工作(问答题),而他则把精力放在如何有效做决策(选择题)。 我们设想这样一个简单场景,你在市场部负责策划一项客户活动,关于确定酒店,你来征求领导的意见。如下几组对话方式: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你:“领导,初步定五星级酒店,同样面积的场地和使用时间,希尔顿报价3000,喜来登3200,万豪2900,其中希尔顿包括茶歇,其余不包括。万豪房间有点紧张,可能不能容纳我们所有客户入住。评估下来,我推荐希尔顿!”
领导:“听你的!”领导终于抬起了头,露出一丝微笑。
当然实际工作中还会有更多细节需要罗列,做综合对比,领导很有可能针对某些细节继续追问,但是只要你能够将调研工作提前做好,将每个方案的优劣势罗列出来,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领导综合评估后,最优方案就会脱颖而出。不信你这样试几次,领导一定对你刮目相看。
2 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领导的时间都很宝贵,没有时间和耐心听你长篇大论,所以要提前想好这次谈话的目的和核心要点,比如重点1,2,3。还需要注意将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说。 领导对那些说话啰嗦,没有重点,语焉不详,东拉西扯的人,心里其实恨的牙痒痒,表面上却只能做出无语状。 你完全可以从他紧缩的眉头,紧闭的嘴巴察觉到这种情绪,但如果你当时正自嗨似的自顾自演说,当然观察不到这些。 所以,如果你自己都没有想清楚的事情,就不要急着去找领导,因为到时你只能越说越乱,领导最后都被你说凌乱了。
下面的这个对话,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
其实要做好这样的工作汇报并不容易,因为事项多,彼此之间关联度又不大,很容易说的非常散乱,没有层级。 所以需要开篇简明扼要,第一时间开门见山指出汇报要点,快速引起领导注意。 这样做一方面便于领导提前知情和预判此次谈话涉及的内容,其次可以帮助汇报人整理思路,否则很容易失去焦点,一件事没说清楚,又马上切入另一个话题。
3 先讲结论 再展开具体说明
我们普通人通常喜欢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先说清楚,然后才给出结论。 但是这其实并不适合对领导的汇报。还是那句话,领导一般没什么耐心,当你沉浸在自己一步一步描述细节的时候,领导心里却只有一句:“你到底想说什么?”“你的point是什么?” 我们需要先给出结论,让领导知道你的态度和想法,然后他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去听下一步关于细节的具体说明和论述。 如果不是这样,遇到脾气好的领导,他其实真的是在耐着性子听你说,而没耐心的领导会马上打断你,质问你的结论是什么,让你非常尴尬,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太多,什么难堪的情形都有。
比如你想建议领导对某类产品降价,就要开门见山:
在汇报的同时,如果能展示精炼的PPT和详实的数据,就更可信了。
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如下对话:
“领导,最近我们日子很不好过啊,竞争对手降价10%了,抢了很多我们的客户,客户也抱怨,老给我们打电话,说我们怎么价格那么高,前几天南区老陈的一个项目就快丢了…” 说了半天,始终没切入正题。对比一下以上两种沟通方式,哪个会令领导更加喜欢?哪个沟通更加高效?相信你自己已经有答案。 (未完待续) |
【职场精选】和老板沟通,你一定要明白这6件事(下)
4 重要汇报 需要提前做演练
重要汇报,一定要事先针对汇报内容做模拟练习,从把控时间,汇报语言,逻辑框架等几方面准备,做到熟练掌握,烂熟于心。 在排练过程中将自己的“台词”设计好,既包括幻灯片页之间的过渡用语,也包括介绍每一页幻灯片时的语言描述,以做到用语精炼和精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最好能够先把这些用语记在纸面上,边演练边反复修改,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在最后的展示环节完美表现自己。
越是在级别高的会上,给级别高的领导汇报,越是要认真准备。 其次除了准备汇报内容的本身,还要针对容易被问到的问题进行精心准备如何应对,尤其针对一些数据来源和结论的推导。这样会显得你做事非常认真严谨。 我有个同事,遇到重要的工作汇报时,都要提前练习,喜欢拉上我帮她把关,给她意见。 她对自己的语速,表情,用语都颇为用心,慢慢地从一开始有点做作,不自然过渡到大方得体,充满自信的状态,让我也从中收益。
5 讲究说话方式
不能当好好先生,马屁精,也不能过于直接,不走大脑。 有人说,领导毕竟是领导,我们什么都点头,什么都听他的不就完了吗,可是为什么当我真的什么都听他的时候,他还是不满意?这个困惑存在于很多人心中。首先,我们要肯定这种对领导尊重的态度是对的。 虽然有时你对领导并不服气,觉得他并没有能力,但是在你还没本事取代他,或者跳槽走人的时候,还是要抱着这种心态,他是“光荣,伟大,正确”的领导。 这样在你和他沟通,汇报工作的时候自己心态才不会过于扭曲,特别难受。所以我们需要适当的拍拍领导,给他点“阳光”。 另外一方面,从领导的角度来看,他在喜欢被认可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听到你对问题的想法和建议,希望你能帮助他减少麻烦,解决问题。仅凭一张会说的嘴而没有任何实际办法和行动,那屁用没有。
这里要注意矫枉过正,不能说领导不喜欢好好先生,你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 即便遇到一个相当开明的老板,愿意倾听你对公司的看法和建议,也尽量避免知无不尽,言无不言。尤其不要轻易表现对具体个人或具体事件的赞扬或反感,这容易造成老板认为那只是你个性的情绪化的表达,是私人想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会站在公司角度,从大局出发再谈你的想法和改善建议,会让老板对你刮目相看,对你的信任和依赖程度会加深。 另外,好的说话方式同样会帮你达到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 如下这个段子之所以流传很久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你看到区别了吗?
有个人问牧师:“我可以在祈祷时抽烟吗?” 牧师断然说No。
但当另一个人换个说法问牧师:“我可以在抽烟时祈祷吗?”牧师的回答却是:“当然,上帝鼓励人们随时随地向他祷告!”
6 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了避免工作做完最后被老板骂,或者重新返工,最好在工作开展前,多问老板几个为什么,比如他的期望是什么?希望什么样的产出? 如遇脑子清楚的领导,那你比较走运,在领导给了明确的方向后再动手工作,最后任务的完成质量也会八九不离十。 但如果遇到一个领导,在下达任务时,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或者还没时间梳理清楚时,对你来说就比较棘手。 这时先试着将自己抽离出来,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他让我做这项工作或者完成这项任务的背景是什么?对公司业务影响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因果和内部逻辑,当你能这么想的时候,不妨整理好分享给领导,向他确认。 如果得到积极确认,就非常好了,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领导也会发现你是个爱思考的人,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也激发了他,很多时候,他自己的想法也随之梳理清楚了。 以上,你可能不能将这些技巧全面掌握或同时运用,但是先从最简单易行或者从其中某两点开始实践,过一段时间你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以及领导对你的态度的转变。 我本人的升职非常受益于以上要点,我也会从这些方面去考虑下属的发展潜力和未来升迁的可能性。
因为不懂得和领导高效沟通,不懂得和同事高效沟通的人,你又怎么能信任TA,并委以重任呢?
► 作者:木沐。清华大学MBA,10年以上知名外企高管经验,专注于职场和个人成长领域研究。 |
【职场】凌晨3点,一个女人轰动了整座城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并肃然起敬的真实故事。
1953年11月13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消防队的电话总机在清晨三点收到一个电话。22岁的年青消防员埃里希在值班。
“喂喂!这里是消防队。”电话的那端没人回答,可是埃里希听到一沉重的呼吸声。
后来一个十分激动的声音,说:“救命,救命啊!我站不起来!我的血在流!”
“别慌,太太”,埃里希回答,“我们马上就到,您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不在您的家里?”
“是的,我想是在家里。”
“家在哪里,哪条街?”
“我不知道,我的头晕,我在流血。”
“您至少要告诉我您叫什么名字!”
“我记不得了,我想我撞到了头。”
“请不要把电话挂掉。”
埃里希拿起第二具电话,拨到电话公司,回答他的是一个年老的男士。
“请您帮我找一下一个电话客户的号码,这客户现在正和消防总队通电话。”
“不,我不能,我是守夜的警卫,我不懂这些事。而且今天是星期六,没有任何人在。”
埃里希挂上电话。他有了另一个主意,于是问那女人:“你怎样找到消防队的电话号码的?”
“号码写在电话机上,我跌倒时把它给拖下来了。”
“那您看看电话机上是否也有您家的电话号码。”
“没有,没有别的任何号码。请你们快点来啊!”那女人的声音愈来愈弱。
“请您告诉我,您能看到什么东西?”
“我…我看到窗子,窗外,街上,有一盏路灯。”
好啊──埃里希想──她家面向大街,而且必定是在一层不太高的楼上,因为她看得见路灯。“窗户是怎样的?”他继续查问,“是正方形的吗?”
“不,是长方形的。”
那么,一定是在一个旧区内。
“您点了灯吗?”
“是的,灯亮着。”
埃里希还想问,但不再有声音回答了。
需要赶快采取行动!但是做什么?
埃里希打电话给上司,向他陈述案情。
上司说:“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可能找到那个女人。而且,”他几乎生起气来,“那女人占了我们的一条电话线,要是哪里发生火警?”
但是埃里希不愿放弃。救命是消防队员的首要职责!他是这样被教导的。
突然,他兴起一个疯狂的念头。上司听了,吓坏了:“人们会以为原子战争爆发了!”他说。“在深夜,在哥本哈根这样一个大都会里 ……”
“我恳求您!”埃里希坚持,“我们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全都徒劳无益!”
电话线的另一端静默了片刻,而后埃里希听到答复:“好的,我们就这么做。我马上来。”
十五分钟后,二十辆救火车在城中发出响亮的警笛声,每辆车在一个区域内四面八方的跑。
那女人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但埃里希仍听到她那急促的呼吸声。
十分钟后埃里希喊说:“我听到电话里传来警笛声!”
队长透过收发对讲机,下令:“一号车,熄灭警笛!”而后转问埃里希。
“我还听到警笛声!”他答说。
“二号车,熄灭警笛!”
“我还听得见……”
直到第十二辆车,埃里希喊说:“我现在听不见了。”
队长下令:“十二号车,再放警笛。”
埃里希告知:“我现在又听到了,但越走越远!”
“十二号车掉回头!”队长下令。
不久,埃里希喊道:“又逐渐地近了,现在声音非常刺耳,应该刚好到了正确的路上。”
“十二号车,你们找一个有灯光的窗户!”
“有上百盏的灯在亮着,人们出现在窗口为看发生了什么事!”
“利用扩音机!”队长下令。
埃里希经由电话听到扩音机的声音:“各位女士和先生,我们正在寻找一个生命有严重危险的妇女。我们知道她在一间有灯光的房间里,请你们关掉你们的灯。”
所有的窗户都变黑了,除了一个。
过了一会儿,埃里希听到消防队员闯入房间,而后一个男音向对讲机说:“这女人已失去知觉,但脉搏仍在跳动。我们立刻把她送到医院。我相信有救。”
海伦索恩达──这是那女人的名字──真的获救了。她苏醒了,几个星期后,也恢复了记忆。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方法; 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借口。 (本文来源于:有品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