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比赚钱更重要的
是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只为方便您的每一次出行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只为方便您的每一次出行
停车场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停车难已成为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但至今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汽车与停车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公共停车场日渐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停车场资源来最大程度满足车辆的停泊需求,成为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的办法之一。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高停车场的智能化管理,使车主停车更加方便,车位引导系统的应运而生。不但解决了人们寻找停车位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停车场管理更方便。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探测器对停车位的停放情况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处理中心进行处理,最终发布到各个终端中指引车辆停车。
1.坚稳智能车位引导——视频车位引导 视频识别车位引导系统以视频车牌识别技术为支撑,在车辆进入停车场后,车主根据系统所提供的实时车位状态信息,通过引导指示,将车辆快速便捷的停至空闲车位!减少了因缺乏停车信息导致的车位难找情况,提升了道路通过率,提高了停车场的车位使用率。离开停车场时,通过在电梯口放置的反向找车查询机、微信公众号查询车辆,按规划的便捷路线导航取车,并根据室内引导屏出口方向指引,引导车主快速开车离场,解决了找车难和出口拥堵问题。 系统拓扑图 视频引导系统优势
• 系统可升级:可升级为具有寻车功能的智能寻车及引导一体化系统,原有设备无需作废,为系统后期升级提供保障。 • 引导准确:每个车位上方的摄像机实时抓拍可以精准识别当前车位状态。 • 效果美观:每个车位的视频车位检测终端集成指示灯,空车位指示明确,整体施工布线简单,安装效果整齐美观。 • 安防功能拓展:视频车位检测终端拍摄角度更佳,更好的能拍摄到汽车两边视野,可拓展防盗、监控等安防功能。
2.坚稳智能车位引导——超声波引导
通过在停车场的车位上方安装超声波车位检测器,实时检测车位状态。系统将实时的车位状态进行统计处理后发布到车位显示屏和入口信息屏,同时各车位上方的车位状态指示灯根据超声波探测器的探测结果切换指示状态,帮助用户最快时间找到空余车位,从而有效提高车位利用率,为车主提供舒适的停车体验。 系统拓扑图 超声波引导优势 • 节省施工成本:坚稳研发的前置超声波车位探测器,集成车位指示灯,相比传统分体式安装方式,每个车位可以节省线材等施工成本百元以上。 • 效果美观:车位前前置超声波车位探测器集成指示灯,空车位指示明确,整体施工布线简单,安装效果整齐美观。 • 调试方便:节点控制器自带有LCD液晶显示屏,能显示当前系统运行状态,可以脱机检查系统运行和故障情况,便于调试。
3.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地磁车位引导 通过安装在每个车位地面上的地磁探测器,实时获取停车场的各个车位的车辆信息,该探测器每间隔3秒检测一次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判断车辆的存在,如果车位状态发生变化,则立即发送无线信号到无线节点,否则每间隔5分钟发射一次信号。无线节点控制器按照一定规则将数据压缩编码后反馈给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完成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车位数据发送到停车场各个车位引导屏进行空车位信息的显示,从而实现引导车辆进入空余车位的功能。 系统拓扑图 地磁引导优势 • 探测准确:无线地磁探测器替代传统探测手段,可以准确探测车位状态。 • 抗干扰:无线地磁探测具有防水、防雪、防腐及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雷雨天可正常使用,寿命长一般不需要维护。 • 施工布线简单:系统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连接,安装及维护简便,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讯代替传统的接线方式,施工简单,成本低,同时提高产品长期的稳定性,且安装位置灵活,操作快捷,对地面破坏小。 • 调试方便:节点控制器自带LCD液晶显示屏,能显示当前运行状态,可以脱机检查系统运行故障情况,维护简单。
相关产品
坚稳系列车位引导系统,集合领先的技术设计,再一次化繁为简,综合成本比其他品牌降低25%以上。
(来源于:坚朗五金 公众号)
|
【职场方法】为什么“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最应该被开除之前看到网上一个段子: 在一个公司里,老板最应该开除什么样的员工? 第一种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第二种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第三种是聪明但不努力的员工, 第四种是聪明且努力的员工。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但答案其实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仔细一想就会明白,第一种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顶多是不给企业创造价值,但至少做得少犯错也少。 最害怕的就是,不聪明还努力的员工,一天到晚瞎忙,关键是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会经常把事情搞砸。 其实,在工作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人:
他们以为工作中努力就可以升职加薪,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你身边也有人表现出以上的特质,那可能不是他不努力,只是他缺少复盘力。
01 什么是复盘?
复盘其实是个围棋术语。
在围棋比赛结束后,棋手往往会对之前的对局进行一次复盘,在脑海中或者棋盘上将棋子重新摆放好,思考对方的路数还有自己的破法。 一个一年下2000次棋的棋手,和一年只下200次棋但每次下完后会花更多时间进行复盘的棋手,谁的成长更快? 答案肯定是后者。 前者努力的方式更像是业余棋手,盲目练习,用了很多力气但是没有效果,而后者更像是专业棋手,懂得刻意练习,事半功倍。 而复盘就是棋手提高自己棋艺水平的刻意练习方法,比起每天只知道和对手下棋的人,懂得复盘的棋手能够更快速地成长。 工作和下棋一样,也需要刻意练习。
柳传志首次将复盘引入了工作中,他有一套自己复盘的方法,叫做PDF环,
P代表Preview,指沙盘推演:在做事之前,把这件事情在脑海中预演一遍; D代表Do,指做的过程:因为有了预演,所以能够胸有成竹地做事; F代表FuPan,指复盘:把整件事再在事后复盘,对比目标和结果,看看是否有更优化的方案。
我在此基础上加以简练,所谓的复盘其实就是事前预估、事中偷懒、事后反馈。 事实上,复盘就是职场人实现进阶的刻意练习,一个懂得复盘的人就拥有成长复利,在工作、生活中的快速迭代。
02 如何复盘?
复盘具体怎么用?
工作中,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做的应急式工作。 也就说都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回邮件、回复后台消息、整理运营数据、给某个同事发资料、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你要是问他,哪件事情可以延迟做、哪件事情可以舍弃不做、哪些事情可以标准化,他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一个任务到来,他习惯的是拿到手上就开始做,中途如果有其他事情插起来,他又会停止手头的事情,去忙新来的任务。 当你问他要结果,对方往往两手一摊,说我很忙啊,好多工作,但是都没做完......所以,他们工作的时候看起来很忙,却不出活。 聪明地做事和埋头做事之间,差的就是复盘。
1、事前预估
在下棋的时候,棋手往往会在脑海中提前预演。 如果自己下某步棋,对手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甚至能够提前预想到5、6步之后可能出现的局面,从而将棋子落在对自己最有利的地方。 在《策略思维》中提供了一种行动方法: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即在你做出行动之前,在脑海中推导自己如果采取某种行动,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再根据想要达成的结果,调整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懂得复盘的人做事之前总是提前想一步甚至几步。 同样是领导交代的任务,有的人什么都不问就埋头开始做了,而有的人会问清楚,这个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大概什么时候要? 确定老板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之后,才采取行动。
如果领导交代的任务是让你做一份ppt,前者因为根本不知道ppt用来做什么的,也没提前预估做ppt可能会用到的时间,结果做到一半才发现根本完成不了,结果第二天马马虎虎发给领导,然后领导发现ppt根本就不能用。 而后者因为知道这个ppt是明天见客户提案用的,那么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任务不仅重要而且紧急,预估自己一个人可能完成不了,就会请上司给自己多派一个人,大家分工合作,结果当天晚上就交到领导手里,然后再根据上司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有的时候,无用功和有用功之间差的可能就是几个问题。 在做事之前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领导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可能会让你少做很多无用功。
2、事中偷懒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而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 为什么带领队伍找到新的食物源的是懒蚂蚁而不是平时勤快的蚂蚁呢? 那是因为,平时勤快的蚂蚁大部分时间往往用于埋头搬运食物上,而很少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而“懒蚂蚁”则相反,它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因此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而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会偷懒的人,就是公司里的“懒蚂蚁”,比起撸起袖子就开做,他们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流程上。 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运营,你会发现,自己需要时时刻刻回复用户的信息。 一个很努力的运营,可能从早到晚连吃饭的时间都忙着帮用户解决问题,但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户的很多问题往往是重复的。
那么会偷懒的运营会怎么做呢?
他们在回复了用户的问题之后,会将高频率出现的问题整理出来,并想一个统一的话术。 这样,只要遇到相似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不仅可以及时回复用户消息,也可以帮自己节省更多的时间。 所以你会发现,在工作中,天天最晚下班的人,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创造很高的价值,因为他们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考上的懒惰。 而懂得偷懒的人,恰恰是勤于思考的人,也正是这种人,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事后反馈
想象你在网上买了一个杯子,你认为物流服务中你最看重的是哪个环节? 是已经发货?正在转运中?还是签收? 实际上,很少有人在乎是哪家物流公司运送的,也不在乎运送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你唯一关心的就是几天杯子几天能够到,到了之后杯子是否完整无损? 这和反馈一样,在领导眼中,如果没有“签收”你的工作成果,那你之前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价值。 一个任务领导交代下去,你会默默地去做,做完了就完了,等领导问起来,才想起来回复? 《哈佛学不到的经营策略》的作者马克·麦考梅克曾经说过:“谁经常向我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经常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不要以为领导知道你的进度,如果你不汇报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在他眼中,就是没完成。 如果遇到问题你没有及时反馈,那么拿不出结果他就会自动视为你能力不够。
这不仅是一个职场人应有的素养,也是提升你在领导心目中靠谱程度的方法。 可能你会经常看到唱衰新媒体的文章,说新媒体红利时期早已经过去,现在做自媒体很难再做起来了...... 而有的人,仅仅半年就把粉丝做到了六位数,差别在哪里? 同样是追热点,为什么你的观点千篇一律,而别人的总是意想不到? 同样写文章,你一天一篇,对方一星期才更一篇,阅读量、转载量都比你好,原因在哪里?
如果你不懂得复盘,那么你的努力除了感动自己,毫无价值。
作者:Juno,来源:孤岛(ID:gu_dao2015) |
【职场认知】关于工作的十点建议常有人问,怎么找到自己喜欢,收入又不错的工作,这让我想到,对工作,还有太多的误解,所以提几个建议:
1、不要害怕找不到工作,失业是非自然现象,只要你愿意暂时工资低一点,工作勤奋一点,永远都有工作。失业往往是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2、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收入,收入能够让自己活下去。如果喜欢才从事一件工作,我想,世上就不会有牙医、会计和火葬场工人。一项沉闷琐碎的工作,但能够带来较高收入,应该珍惜,这保证工作之外你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会计可以成为出色的诗人。
3、再喜欢的工作,偶尔都会让你厌烦的,如果让喜好左右自己,那么,没有一项工作能够持久。工作要出色,战胜不喜欢才更重要。
4、只有开始工作,你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绝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有创造力、有文学或艺术天分,他们并没有。
还好,绝大多数工作也并不需要你有创造力,不需要你特别聪明,普通人努努力能做到的事,反而是工作中需要的,比如:守时、守纪律、有秩序、有条理、交代的事情及时处理、细心、出错率低,这些做到了,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员工。相反,会不会写诗,品味如何,并不重要。
5、要在工作中持续提升能力,不进则退,不合格的人被淘汰,这才是常态。你至少需要一个一年规划,写下一年后自己希望提升的能力,一年后再做对比,我坚持了多年,觉得很有效果,完成了很有成就感。
6、要有耐心,你的努力,你的才能培训,可能十年后才出效果。拼几天,感动一下自己,就向世界索要回报,没那么便宜的事。有人写公众号,写了一年,没什么读者,很沮丧,问我怎么办。二十多年前,我第一年写的时候,也不会有读者。二十多年后,侥幸有了读者,我也得每天早上5点起来写,做苦一点的事,再有些耐心,总会有碗饭吃的。
7、需要表达观点时,诚实表达你的想法,并用逻辑支撑。你无法讨好所有人,人们,包括你的老板,最终喜欢有想法的人,这些人才能从事更重要的工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只适合低端的工作。
8、当雇员不丢脸、不失败,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当老板。一个好雇员值得尊重。
9、要从脑子里剔除老板剥削雇员的陈腐论调,一直到公司倒闭,雇员都有薪水领,而老板可能输掉自己的身家,公司成功,他多得一些,是该得的。由错误观念导致的委屈与对立,容易毒害精神,影响工作。
10、不要从事与自己价值观不合的工作。
工作让我们辛苦、疲惫,但人都离不开“工作着的状态”,毕竟是工作,让我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爱的人,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之后,一个人会自愿工作很长时间,这让他生命质量更高,更健康、也有更多的可能。
工作累,工作也美。
(作者:连岳,把最好的理念传递给最多的人。) |
【职场精选】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在工作中成长,可能在一开始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工作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能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工作中学习不到的知识。 大家可能都看过一个观点「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闲着」。 我非常认同。但今天我想讲另一个角度,「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而且我认为这个点更重要,因为大部分人都不闲,大家都在努力的过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年轻人,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不仅不闲,还每天忙得要死,甚至周末都不休息。 这样一群人,我根本不怕他们「太闲」,我更怕他们「太忙」,尤其是怕他们「忙到没时间成长」。
01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我的团队成员都是从我的知识星球社群里招的,所以大家价值观一致、做事理念一致、目标一致,我们彼此深度信任,因此即便我不怎么管他们,他们也超级努力,一个表现就是: 下班后他们主动加班,周末他们主动给自己工作加量,更快的推进工作,总之特别忙,工作时间超长。 很多老板喜欢看到员工这样,但我总是担心,担心他们忙到没时间成长。我经常告诉他们要注意休息,周末也不要一直干活。 我有个课程助理,前几天我跟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节奏,不用推进的太猛,每天早点下班,周末也不用这么拼。你空出来的时间,除了休息好,就是用来自我成长。 比如,你的工作需要写东西,那么你必须保证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学习、大量阅读、听课,甚至这要变成一个强制性学习任务,跟你的工作任务同样重要,甚至你上班时间做也没关系。 我写作三年多,为什么越写越好,永不枯竭,永远有新东西可写,永远能提出新观点,因为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3点左右,几乎是我雷打不动学习时间,不管当天多累,这个习惯我都没中断。」
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的工作。 不信你问问自己:过着一个月的忙碌中,过去一年的忙碌中,你有多少时间用来成长?你成长了多少? 如果你每天忙到连认真读几篇好文章的时间都没有,忙到连听一个小时课的时间都没有,忙到想在周末精进一下某项能力、某项技能的时间都没有,你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了。 很多人沉浸在每天的忙碌工作中,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点多回家,累得洗漱完倒头就睡,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日复一日。
这是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因为你会觉得明明自己每一天都特别充实,每天都干了很多活。 你每天都干了很多活,是没错,但你过去半年、一年进步了多少?你自己心里没数么。 为什么说这是废掉呢? 因为学习是一种习惯,成长是一种习惯,精进也是一种习惯,你若是一年两年里都忙到没时间成长,你最终也会习惯了每天不成长的状态,毕竟不成长本身也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因此,时间长了,你就丧失了成长的能力。 而大部分老板不关心这个,为什么? 比如一个新媒体工作的老板招一个小编,如果这个小编成长很快,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对老板来说是意外惊喜;如果这个小编不成长,那完全没关系,老板招你来就是让你做小编的工作的,你一年没进步也没关系,你就日复一日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行。 因此,你成长,是老板可遇不可求的,是不可控的;而在「你能胜任的工作」上给你不断加任务、加工作量,是老板可控制的、可明显有更大收益的做法。所以,你需要自己正视成长时间。
02 一个人在职场里持续上升 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有人说:工作的过程,不就是很好的成长过程么? 我认同么?非常认同。但同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什么呢?
1、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我做新媒体讲师时,前期准备课程时,我每天进步很大,我每天再打磨新的东西,等这个课程做出来,我出去讲一次自己进步很大,再去讲第二次还有很大进步.... 但这毕竟是一个重复的、同质化的工作,我每次出去就是讲那几百页 PPT,当我疲于奔波在一个个公开课和一家家企业、没有时间学新东西时,我的进步就变得很慢了。 事实上,任何一份工作都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一个商务每天都要跟一堆人重复说同样的话术,一个客服每天要解答成百个同质化问题,一个小编每天都要用标准模版给一篇稿子排版,一个银行职员每天都是那个流程服务客户,一个滴滴司机每天那样拉客,一个淘宝电商文案每天用同质化的模版写同质化的句子,一个设计师可能做了一年每太有啥区别的课程海报或商品海报..... 这个社会分工越细,这个趋势越重,因为这样大家加起来的效率最高,但个人的成长不是如此。
2、重复单一的学习,对成长的边际贡献越来越低。
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每天特别忙,做了两年了。 我问:你做了两年了,有没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销售知识体系了? 她回:啥体系?我就每天那套话术给客户讲呗。 我说:最近有个讲怎么做销售的课挺火的,老师也有多年的实战经验,你没去听一下、研究一下么? 她回:朋友圈里看见过,但我哪有时间学啊。 我问:关于营销、品牌的书和文章,你看得多么? 她回:我光谈客户做销售都累死了,哪有时间再学别的... 如果一个人只是从工作过程中学习,那么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它对成长的边际贡献越来越低。 每天一定要让自己有时间成长,其实是让你拓展除工作外的其它成长方式,你学习的方式多元化,对成长的边际贡献就越高,你的成长就越快。 我跟那个做销售的朋友说:你做了两年销售了,如果继续这样只是天天谈客户天天谈客户,第三年你可能还是这样,你要抽时间多听一些课程,更新完善你的知识体系,并在之后的销售过程中去运用实践,你要多学一点品牌的知识、营销的知识,这样对销售工作帮助很大,你要多一点商业知识商业思维,这样你越来越专业,谈客户更有说服力等等。 一个人在职场里持续上升,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如果你每天、每周、每个月都忙到没时间成长,那么你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消耗存量。你的存量是有限的,一定是越消耗越少。 一个日复一日消耗存量的员工,必然是一个不能「提供惊喜」的员工,所谓普通人,就是不能提供惊喜的人,有增量才有惊喜,才能持续上升。
03 一份好工作的标准里必须有一条 你有时间成长
人人都说要找份好工作,那什么是好工作? 标准有很多,但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有钱、有闲、有成长。 1、有钱。工作不主要为了钱,但钱很少,也从一个侧面反应这不是什么能创造大价值的工作。 2、有闲。不能工作量大到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至少能好好休息一天。 3、有成长。工作本身价值高、锻炼人;公司属于行业里专业性很强的,可以学到东西;老板、领导愿意培养你,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三点,那一定是很好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一点都满足不了,那你还留在那耗什么? 其中第二条「有闲」非常重要。
之前有个同学就跟我吐槽,他说老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然后鼓励大家多加班,说那些不怎么加班的员工没有上进心之类的。 同学说了很重要一点:我下班就走了,可能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可能是我下班回家去打游戏了、追剧了、刷抖音了,另一种状态是我可能每天下班后都回家学习去了,读书、听课、提升工作技能等。 我很同意这种说法,并不是每天加班到凌晨才离开办公室的员工才有上进心,你根本不知道一个人下班后去干嘛了,有可能半年后,那个下了班就走的人,表现的比那个天天加班的更好。
1)如果一份工作,钱没有特别多,工作本身也不能给你很大成长,但是你有很多自己的时间,这种工作在很多时候也是好的。 因为你可以在自己能力不够强的时候,先领着这份并非高薪但能满足基本生活的工资,在每天快速完成工作后,疯狂的自我成长,直到有一天,你有实力找到一份工资更高、价值更大的工作。
2)如果一个份工作收入可观,工作价值也可以,但每天忙得要死,没有时间让你持续有增量成长,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你虽然现在月薪1万,但没有成长的话你明年、后年可能还是月薪1万,更没机会升职。一份工作,增长性是最重要的,不要让自己混成一颗钉在一个位置上的零件。
3)如果一份工作本身价值不够,钱又不多,还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成长,你就很危险了,你很可能会长期在最基层工作很难跳脱,甚至久而久之,你习惯了那状态,丧失了成长的能力。一个人不怕现状不好,怕的是习惯了,心死了,这是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成长这件事,一定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忙到连成长的时间都没有,你现在再强,如果你的成长是停滞的,你也很快被别人淘汰,因为别人在成长。要有增量思维,持续有增量成长,而不是一直消耗存量。
关于作者: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前插坐学院副总裁,90后首席新媒体讲师,学习社群@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发起人。一年写100篇干货,服务50万互联网人,汲取向上的力量,逃逸平庸的重力。
THE END |
【认知】“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错,你根本就没懂,所以不会做
01
所谓的“知道这个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你太把“知”这个事看小了。 英国利物浦大学心理学家劳森曾做一个测验,叫做“自行车问题”。 大概是这样的。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自行车?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愚蠢,我想大家一定都笑出声来了,那下面这个问题,你一定也能回答出来,不妨尝试一下: 给你下面这张图,不要看实物,也不要上网查阅,只凭借自己的记忆,把自行车的其他部件补充完整。唯一的要求是:自行车能转动。 怎么样,你能做到吗? 劳森教授的实验结果是:将近一半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补充完整图片。 来看看这些学生们都是怎么画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很多事情,我们总以为自己对其非常了解,但事实往往是——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02
平常我们总听到别人说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这些人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气,我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知道该这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所以还是算了。 很多人沉溺在这个逻辑中,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不愿做出行动去改变。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你真的懂了吗? 正如开头的小测试,大部分人自以为对自行车很了解,但真要问到自行车的运作原理,就发现,原来我一点都不懂。 因此,即便是面对某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如果你没有真正掌握,那自然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不会去做,这和人类的本性没有一毛钱关系。 随便给你一幅王羲之的字,让你使劲儿看,每一个笔画你都记住,准许你拿尺子去量,全知了吧?来,给你一张纸,你来写,你能跟他写一样吗?
03
有一次,朋友阿来对我说:“我知道早起是一件好事,但我就是太懒,怎么也做不到啊!” 我看着她,笑了笑:“不,这和懒不懒没啥关系,关键点在于——你对‘早起’这件事一无所知。” 她反驳我:“大家都说,熬夜对身体不好,所以要早起。” 我问:“熬夜确实对身体不好,但你感受到哪里不好吗?” 她迟疑了一会:“那确实没有,哪怕每晚1点睡觉,我也能睡够8小时,睡得也很香,身体貌似没啥不健康的。” 我笑了笑:“这就是说,所谓的‘早睡早起身体好’,你根本没有直观感受过,那自然对你没啥激励作用。” 哲学家说:熟知非真知。大多数人都只是遵循思维惯性而已,对事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因此执行起来,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比如,有人说:“我知道不能轻易发脾气,但就是控制不住。” 那我问你:你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什么事情触发了你内心的点?发完脾气,周围的人受到了什么影响? 再比如,你和我说:“你知道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别总是玩手机,但就是做不到。” 那我问你:“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为什么很重要?除了玩手机,你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事情吗?你给自己订过什么目标吗?”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答不出来,那你怎么敢说,自己“知道”了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所以, “知道却不去做”,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根本不明白。 所有的大道理,对你来说只是一段干巴巴的文字,你不懂它的来龙去脉,也不懂个中的内涵,你只是记住了文字,却没让它进入你的脑子,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 正如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一个人是真的知道而不去做的,知道了不去做,只是因为没有真正知道。
04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所谓的“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真相其实只是:人在低谷之中,总喜欢简单粗暴地把失败归结于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却不去用心思考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这句话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以一种自以为是的腔调,隔绝了自己变好的所有可能性。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知道”那些大道理,并把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1. 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去理解和思考这个道理,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了这个道理,这样很肤浅
我从来都不推荐大家去读畅销书、读文学书,而是要去认真读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以及专业的权威教程。 上MOOC的社交心理学课,你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情商低,为什么不能共情,为什么有些行为会让人讨厌, 读市场营销学,你会知道,为什么广告字体要这么设计,为什么楼下永远在打折,为什么小姨子跑了的商店能开好多年, 这些才是真整的把道理搞懂。
2. 把“道理”融入自己的生活
所谓的“道理”,是别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提炼出来,它没有对错之分,只在于是否适合。别人的经历,就不一定适合你。 如果“道理”只是一段文字,和你的生活那你永远没办法从中获取改变的力量。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知识,你要努力让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读一本书,你可以思考,这个知识点对我有什么用?我能拿来改善自己的哪方面不足? 听别人说自己的创业故事,你可以思考,用他这个办法,我能做成点什么? 只有“道理”对自己真正有用,你才能利用起来。
3. 别关注“问题”,请关注“解决”。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都是“问题导向”,一出了问题,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持续困扰自己的问题上。 但另一些人的思维模式,却是“解决导向”,也就是出了问题,他们想的是: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我要做点什么?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于是,同样面对“我很痛苦,我该怎么办”的困境,“问题导向”的人就只能看到前半句“我很痛苦”;“解决导向”的人却能看到后半句“我该怎么办”。 千万别一味自怨自艾,沉浸在这种痛苦中无法自拔,应当想办法让自己脱离困境。 请记住,鸡汤听了忘了,就是鸡汤;听了去做,就是真理。 别说大道理没用,更别说什么“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你没读懂、没思考,更没有努力去做。 但愿你看完此文,不只是又懂了一个所谓的道理,而能够真正行动起来改变生活。 作者简介:唐一,富书签约作者,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 |
【职场物语】腾讯工作五年后离职,为什么越来越迷茫?2014年,我第一次读到《向前一步》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然而在信息纷杂,行业分工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是女性,男性也是如此,大多数的人执念于选择,困惑于选择,真正能够在年轻的时候一旦选择不再选择的人越来越少。
01 腾讯离职,创业的苦恼
不久前,一位在腾讯视频工作的朋友,找我聊了他职业上的烦恼。 费劲千辛万苦,从小公司面试了半年的时间才进入到腾讯,这一呆就是五年。 五年中,情绪几度变化。从进入大公司的骄傲感,慢慢衍生出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被别人说是平台的本事和你个人无关,想要摆脱平台自证能力。 在五年的节点,他选择了离职,读了商学院。 自己尝试做了一家视频广告公司,不满足于一单一单接生意的模传统式,转型期间,不少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他自己也有很多想干的事情,想做投资人,想要入股做公司,想要出书,想要做俱乐部。 机会多到无从选择。 现阶段,他同时帮几家公司做事,短时间看不到金钱的回报。长时间被几家公司的业务分裂,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终日焦虑不安。 谁都知道要聚焦,但是站在选择的节点上,站在所有项目推进的节点上,根本不知道如何聚焦,哪个都很重要。同时又受到现金流的胁迫,想做的事情无法安心做下去,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寻求即刻可见的利益。 现代人的苦恼从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过多,到底该何去何从,到底该如何选择?
02 机会过多=没有机会 要紧的是抓紧时间识别出伪需求
走出这段困境的核心在于大胆尝试,去辨别伪需求。越是选择过多的时候,越是要去辨别那些根本不存在的选项。 机会很多的人不会成功,只有机会很少的人才会。因为前者不懂得珍惜,后者知道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如何辨别伪需求?给自己一段时间专门打破幻想,去做具体的调研,得到实际的反馈。 在我新书签售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创业的模式和思维,自己很希望能够在签售结束回到企业继续工作。 所以那时候一边留意猎头给的工作机会,一边观察自己中意的公司。有很多你以为的机会,面试后发现并不合适。 这期间我也收到过深圳广州的一些工作机会的邀约,也花了时间亲自去那个城市调研,接触,最后发现,很多选项还是伪需求。 一些东西是不是你想要的,你能不能做好,做透,实际接触后就心中就有数了。 这样,你的精力就越来越集中。眼下在做的这家公司就来源于排除了那些伪需求所带来的最终决定。 因此,我建议朋友,无论他现在想做什么,想做投资人,想做俱乐部,想入股公司,都不要局限于选项本身,每一个选项花一周的时间,亲自去调研一下,去接触一些行业内部的人,去看看实际操作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时候,想进入一家公司做VP,但是未必公司会要你,你的资质也未必合格,很多不存在的选项在干扰你。 看上去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很长,但是这份眼界和坚定确实贯穿一生的职业路线,是非常值得的。
做个有眼界的人,这份眼界,会帮你日后做更多果断的选择。 至少我现在亲测这部分的决策时间是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03 先解决经济问题, 再解决职业问题
我在文章里写过很多次,经济问题和职业问题是两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因为经济紧张就苟且做选择的话,那么十有八九这个选择都是错的。一个人做事情急于看到眼前的利益的话,十有八九是十分短视的。 但是没有钱又不行。怎么办呢?分开解决。先解决经济问题,再解决职业问题。 我在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赚钱的状态,先赚一笔能够让自己有安全感的财富,然后再精进职业的目标和方向。 赚钱其实是个相对容易的问题,比起找方向要容易很多。赚钱你只需要找到你能提供的价值,信任你技能的买家,你也可以copy别人的金脉,别人怎么赚钱你也怎么赚钱,研究这样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赚到钱。 所以朋友在说自己现在的事业,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又没有钱的时候怎么办? 应该给自己几周的时间,先去赚钱。赚到了再回来继续做想做的事情。 物质保障是一个人的胆子,现金流越稳定,做事情越自信。如果现金流不稳,就会陷入到朝不保夕的胆怯之中。 分开解决两个问题。不仅给自己的选择增加更多的保障,也可以让自己更自信从容。 现在任何时候,一旦受到了经济的胁迫,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一些冗长的工作,去做赚钱的事情。保证现金流给自己自信,再继续做长远有价值的事。
04 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我每年过生日都会给自己写一篇寄语。今年生日我准备写这句: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我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工作前三年,就做一件事:见世面,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工作五年的规划就是尝试把在公司所学的方法论应用在自己的公司里,也希望寻求到一位合适的导师和伙伴能够把一件事做起来,做下去。 原来的规划就是要用三年的时间确定好精进的方向,在第四年的时候坚持未来五年都做同一件事情,坚持做到顶峰。 时至今日,我的好奇心已经没有刚毕业和转型跳槽的时候那么强烈了。我才真的有了底气可以去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 才能够明白什么是一旦选择,不再选择。年轻的时候不该稳定。应该消磨掉那些虚无的好奇心,想要做什么就赶紧去做,辨别出那些假需求,真正的方向真正的财富都在这条路上更加清晰。
作者简介:七芊,知名职场作家,曾任一线互联网公司市场公关经理,著有职场畅销书《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打造高效选择方法论,教你做出职场1最优解,助你拥有最强选择力。 |
【职场精选】一位平安集团16年老员工:凡事多走一步,你就干掉了90%竞争者
作者丨良大师 来源丨良大师(ID:lang-da-shi)
1 事儿多想一层 活儿多做一步
前段时间,我去某城市培训,距离不远,高铁前往。 客户派了一位年轻助教接待。 列车刚刚停稳,便接到电话,助教告诉我,高铁站有A、B两个出口,她在A出口等我,因为A出口离我更近一些。 出了站,见了人,寒暄几句,我便问她: “我看这趟高铁下来的人,有从A出的,也有从B出的,你怎么知道我离A更近?” 她说:“您不是把票拍照发我了吗?我看您是2号车厢,列车的头部,所以离您最近的电梯上来就是A出口啊。” 我一回想,确实如此,列车中部正好对准车站中央,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A、B两个出口。 整个培训行程,女孩也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还给我准备了一个便携式熨斗,因为她知道我入住的酒店没有烫衣服务,而作为一个讲师,登台亮相时,服装一定要舒展整洁...... 这些都是小事吧,可是我接触过那么多助教,这个最满意。 她既没热情似火,也没阿谀奉承,仅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整个过程毫无卡顿,让对方事事顺意。
这就是一种能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百里挑一。
就说那女孩,如果拥有不错的专业功底,再具有这种能力,假以时日,大概率会混得不错。 因为她拥有很多优秀者的共性:事儿多想一层,活儿多做一步。
2 凡事多想一层,多走一步 是成就目标的关键
你身边有不少优秀之人吧?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比你强在哪儿? 是光鲜亮丽的学历?是睿智机敏的谈吐?还是说干就干的作风? 可能有这些要素,但应该不是全部,据我观察,这些人最重要的一个共性就是: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
教授兼作家曲家瑞,写过她一个学生。 数学专业,成绩优秀,准备去国外读博士,最终被苏格兰某大学录取,并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曲家瑞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问那学生是如何做到的? 于是得到这样的回答:“我知道很多人申请那学校,而且很多人比我厉害,所以我要做到和他们不一样才行。” “于是我做了功课,查了资料,得知那学校是下届伦敦奥运会组委会成员。所以,我做了一个提案,把英国国家游泳队员的成绩做了一次数学运算,匹配他们历来的成绩、泳衣材质、天气情况、时间因素......推算出谁在奥运会上可能有更好的成绩......” 曲家瑞很惊讶问:“这样有用吗?” 那男生说:“只能说有参考作用吧,但是整个推理过程没有瑕疵,而且我很快通过了奖学金申请,应该和这个有关,也许他们拿我这个提案,修改一下都能当成一个项目,向主委会汇报了......” 曲家瑞说: “后来那男生毕业后,进了某国际大投行,一路攀升,春风得意。也许这事能证明一点: 你想在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比别人深想一层,多走一步,这往往是一个人,最终胜出、成就目标的关键。”
3 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 谁多做一点就胜出了
你可能说:别扯了,那学生本来就很优秀好不好?如果没有好底子,再多想,再多做也没用。 可是,你也要知道,优秀的人,同样面对优秀的对手,甚至就数学功底而言,他不见得比其他人强多少,而他的胜出,仅在于多想一层,多做一步,这才是关键决定因素。 所以,你可知道什么叫竞争么? 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才叫竞争。
我楼下的沙县小吃,如果把麦当劳当成竞争对手,老板就是有妄想症。 和他对决的,是旁边“杭州小笼包”和“兰州拉面”,在做好份内事之余,他只需要比这些竞争对手多想一层,多做一步,便能笼络客源,长盛不衰。 因此,无论你身在什么行业,处于什么阶段,今天我们所讲主题,都可以成为你的至尊法则。
得到专栏大V刘润,曾讲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他早年在微软,一次出差打车,和司机攀谈,才发现这个司机很不一般。 他不像其他司机在机场、火车站死等,而是通过计价器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 ,再来选择时间、地点、人物,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比如,根据经验,他推断出哪几个大厦多为商旅人士,于是就经常“潜伏”附近。对乘客也会进行筛选,拿着公文包、行李箱的就是目标客户了,他们多半是去机场。 再比如,在医院门口,有两个人,一个手拿药瓶,一个人手拿脸盆,选择哪个呢? 司机的答案是选择后者,因为前者可能只是附近的人,溜出来买药。后者可能是出院的人,距离一般会比较远。 而且,在住院期间见证了各种生离死别,心境也会豁达很多,不会让你开到附近的地铁站,再坐地铁回去,而是“直奔家门”。所以,这样长距离的客户收益才最高。 你看,这司机就是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因此收入也比其他人多三倍。 所以,当你抱怨自己行业泥沙俱下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领域就真没人做得好?如果有,是不是因为人家只比你多想了一点,多做了一步呢?
我们总是抱怨机遇,可是机遇不就像天平吗?谁多做一点就偏向谁。 很多人总说,这主意我怎么没想到?那是因为你总不去想; 又有人说,这个主意我早就想到了。可你为什么不去做? 说到底,就是懒,懒得想,懒得做,懒得去改变......
4 比其他人多做一步 才能处处抢占先机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老掉渣的一句话,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并非大家不懂得这个道理,而是这样做太消耗能量,无论生理和心理都会排斥。 这是千万年传承而来的基因法则,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惰性使然。 但是,你转过来想想,正因为大家都是懒蛋,你为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步,才有了价值。
我读MBA时,一位苛刻的教授进行论文答辩,把全班唯一的A+给了一名同学。 我看了那篇论文,没觉得精彩,便请教那同学。 他说:自己把教授发表过的论文都看了一边,研究了他的学术成果与观点倾向,并将这些元素揉入到自己的论文中,让教授对自己的论文毫无违和感。 他还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人都是怕麻烦的,思想上也是如此。你写一篇和他思想体系很不一致的文章,他还要左右思辨,天人交战,费劲啊,能给你高分吗?” 这想法,确实比众同学都深一度,难怪现在是某大型咨询公司董事长。
我做业务时,主要做贷款车保险,最关键的步骤是贷款人资质审批。 每回我的业务审批下来都要两三周,而另一位业务员却只要两三天,这差距在哪儿?难道是人家有关系? 厚着脸皮请教对方,那哥们说:“你得帮别人省心才行啊。你知道审批专员的系统是什么样的吗?” 我摇摇头。 他接着说:“我会把贷款人信息收集齐,然后按审批专员的系统格式抄一份清单,他只需要按我清单上的内容照着录就行,不像你们的单子,要在那么多材料中找信息,甚至还要打电话核实,麻烦啊。他肯定先录我的单喽。” 你看这哥们,比其他人多做一步,就能节约时间精力,处处抢占先机。怪不得现在已是某信托公司的副总裁。 你可能觉得我吹牛逼,一篇论文,对应董事长?一个单子,关联副总裁? 两个真人真事,我不想辩解,但你不可否认,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就是他们强于他人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这种能力可以层层迭代,步步为营,每次深想一层,每次多做一步,都能让他们跃迁于更高的基点,日积月累,自然达到其他人仰望的高度。 反之许多人,无不徘徊于励精图治与敷衍了事之间,在他们心目中,理想光芒万丈,应该一蹴而就,当现实的曲折来袭,就立马败下阵来。 于是大脑自动驾驶,做事蜻蜓点水,平庸照单全收。
可是,正如尼采所说: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真理都是弯曲的,你只有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所以,凡事深想一层吧,让思维在曲折中拐个弯; 干活多做一步吧,让行动在远处落个脚。
► 关于作者:徐大维,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 |
【职场认知】毁掉你的不是琐碎重复,而是眼高手低出品丨插坐学院 作者丨王书哲
你一定在朋友圈见过很多这样的论调: 别让重复性工作,毁了你的前途。 警惕,重复性工作正在慢慢毁掉你! 如何摆脱重复枯燥的工作? 其实,重复性工作不会毁掉任何人。内容简单可重复的工作,往往才是真正的好工作。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伟大的成就,都是在重复中练成的。只有用心做好简单重复的小事,才有机会成大事。
01 高手在重复中寻找灵感 能力在大量重复中提高
无论你在什么行业,做什么岗位,一定会有大量重复的工作内容,而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在大量重复中逐渐形成的。 重复性的工作也可以很有前途,前提是你要走心走脑。长期来看,重复是一种常态,不论简单工作,还是创意工作,本质上都是一种重复。
科研人员,需要大量重复做实验才能验证某个结果; 教师从这个班到那个班,从这一届到下一届,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 导演拍电影,一个桥段可能N次重拍; 办公室文员,大部分时间就是整理数据、贴发票、复印文件; 快递员,日复一日接收快递、派送快递……
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具有重复性,只是重复的内容稍有不同。 2017年2月,民谣歌手李志宣布,要用12年的时间走遍334个地级城市,进行现场演出,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励更多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虽然作品很受欢迎,但他特别喜欢说自己不是一个有天分的人。他把巡演比作长跑,越接近40%的时候越辛苦,而且整个过程很枯燥,有大量重复性工作。 “天才总是在重复中寻找灵感。没有天赋,就把自己做到极致,重复也是一种极致。你在重复里面找到灵感了,找到快乐了,你就比别人高一个境界。” 对李志来说,一个人没天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天分还眼高手低。 别以为重复的工作只会毁人前途,能从千篇一律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也是一种本事。 易宝支付前运营部总经理王东烽,曾经讲过一个京东客服妹子的故事。 面对每天千篇一律的工作,大多数客服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只有这个姑娘会用心地主动写文案,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回复为品牌价值服务。 她用幽默亲切的文字来回复顾客,结果一夜成名,给京东带来了超过百万的品牌价值,还被刘强东嘉奖。
▲ 京东客服妹子回复的截图
所以,千篇一律的环境,往往也包含着更多的机会。在重复中不断思考、精进,坚持下去,你就会成为脱颖而出的高手。 想要摆脱重复性工作,你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的重复性只是表象,关键在于你能否从大量的重复中,看到别人觉察不到的蛛丝马迹。 如果你不去思考,那么你的能力也会一直停留在基础层次,很难有所成就。
02 按部就班的重复没有意义 持续地迭代优化才会精进
2017年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罗振宇提到了一条人生算法: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什么是人生算法?
罗振宇说,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根据人生算法,直接登顶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成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工作也是如此,将那些看似琐碎、无聊、重复性的工作做到出彩,也需要不断优化迭代。 比如送外卖,你可以思考怎么增加订单同时减少出错,可以琢磨常送外卖区域的地图,记录每份送餐时间,列个时间清单表,优化送餐路线。 迭代优化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能,只需要用心总结规律,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当然,前提是你内心认可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能坚持。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回忆早年创业经历时说:
“我做过很多重复的事,有时候也会厌倦,退缩,想打退堂鼓。比如,年轻的时候我要发展代理商,一天要跑两三个城市,跟每个客户重复讲代理政策、为什么要做代理,最后累得几乎要虚脱了,话都说不出来了,也不想干了。” 后来看《非常营销》,中国首富宗庆后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一遍一遍重复讲话,一遍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这让周鸿祎深受鼓舞,于是从那时决定无怨言地坚持下去。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不是点子,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的能力。” 周鸿祎很信奉简单重复的价值。在做编程工作时,别人顶多编两三个小时就得出去透透风、吸吸烟,但他坐在那儿,除了吃饭喝水,可以10个小时一动不动重复干活,尽管他其实是个坐不住的人。 管理学经典《从优秀到卓越》将企业比喻为一个巨大的飞轮,每个人去推一下两下,飞轮纹丝不动。但大家坚持,咬着牙不放弃。等到能量积攒到一定数量,飞轮慢慢动起来了,后面再推,它会越转越快。 周鸿祎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推轮子的人”,每天开很长的会,跟很多人谈话,每天一遍又一遍重复说过的话……我们每天遇到的无数琐事,就是那个轮子,但是千万不能停止推的动作,这就是积累的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是简单的重复,那就应该想办法优化它。” 新的领悟、新的发现,都是在不断重复中得到的。只有通过这样迭代优化,坚持下来才有意义。
03 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 那就把简单工作重复到极致
日本东京羽田机场,连续4年被英国国际航空评价公司 Skytrax 评选为“世界最干净的机场”。这个荣誉的背后功臣新津春子,也被日本国家封为“国宝级匠人”。 新津春子是一名清洁工,本来是沈阳人,作为二战遗孤,长大后回到日本。因为不懂日语,没有其他技能,只能做清洁工的工作,但她一做就是23年。 对新津春子来说,清洁工也许是她命中注定要做的事,也是她唯一能做好的事。 但为了把一份日复一日、枯燥重复,甚至很多人认为“低下”的工作做到极致,她几乎付出了全部的细心和耐心。
玻璃必须擦得完全透明,即便是手印也不能有; 清洁马桶要用小镜子,检查马桶内测是否有污垢; 熟记80多种清洁剂的使用方法,能快速分析污渍产生的原因及组成成分; 看到有人要扔垃圾,却离垃圾桶很远时,主动上前帮忙; 在所有小孩可能会碰到的地方,都不使用刺激试剂……
她看见污渍就像见到宝贝一样,一看到就会喜笑颜开,经常蹲在地上,借着亮光观察地板上有没有灰尘,一粒灰尘都不能放过。 她担心随着年龄增长,会承受不了这个工作强度。于是坚持每天早晨6点半上班,中途故意爬50多级台阶;早晚各一次哑铃,专门锻炼腕部和腹肌。从来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这就是她心中真正的热爱。 同样是保洁,日复一日的劳累、枯燥,我们见惯了粗糙和敷衍了事。但新津春子不仅一做就是23年,而且将保洁工作做到了人人敬仰的极致。 如今,她早已不再是个简单的清洁工,而成了受人尊敬的保洁专家、科学家和管理700多人的保洁主管,她打扫出了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重复”的真正意义。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先配得上它。”死磕自己,把重复做到极致,可能很慢,但最后总能到达。
04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你就是赢家
插坐学院之前推送的文章《我的美女助理辞职了:公司需要聪明人,更需要耐得住的人》中,一位老总苏苏写到自己的职场经历。 她当小助理时,每天的工作就是贴票据,贴好发票,拿去报销。这在多数人眼中,就是重复又没有意义的典型了。 但是她明白,只要有心,从重复枯燥的小事中也能学到东西。 她建了一个表格,把所有报销的发票归纳成清单,记录好票据上的时间、数额、业务内容、消费场所、相关人员等。时间一长,她就发现了这些商务活动背后的规律:
她知道了公司的应酬和聚会,举办频率如何,平均费用是多少; 知道了做商务推广、公关时,该选什么档次、什么类型的地点; 她对发票上的活动承办商做了对比,最后总结出,找谁策划活动性价比更高; 通过票据上的经手人员,她了解到公司内部有哪些人才,外部有哪些人脉,知道他们负责什么领域,今后在哪些方面,可以找他们支援。
后来,上司要筹划活动,她马上就能报出预算区间、备选地点;上司要分配任务,她立刻就能找到最佳人选。 于是,上级对她赞赏有加,派给她更多任务,让她得到更多锻炼,她也从中学到更多,表现得更加亮眼。最后,一路升迁,顺利当上高管。 苏苏对于重复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法,让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贴票据,而是通过这个工作拓展了她整个职业生涯。 眼高手低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许多人胸怀鸿鹄之志,可一旦面对重复和琐碎的工作,立马心态失衡,宁愿高谈阔论,也不愿踏实干好手中的活儿。 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聪明过人,而是每天都把简单重复的事儿做好,懂得日常工作的不断重复,就是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 比如你做数据录入工作,每天要把大量数据录入到 Excel,看似非常枯燥,其实是难得的精进机会。 一方面,不断重复会使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工作效率提高,节约出更多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观察和琢磨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配色还可以更漂亮吗? 数据获取还能更轻松吗? 如何减少出错?
马云也常说:“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情,就会成为伟大。” 没有耐心和坚持,你永远等不到成功。成功不是一夜发生的,没有千万次重复积累的基础,不可能成就大事。
05 重复性工作不会毁掉任何人 工作是你磨砺心志的修道场
重复性工作并不会毁掉任何人,你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是你决定了它,不是它决定了你。 重复性工作,不等于低端,更不等于无用。 聪明人不会被任何工作毁掉,他们会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熟能生巧,迭代精进,积跬步而至千里。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工作,即是磨砺心志的修道场。” 能被工作毁掉的人,不是因为工作重复,而是自身的修炼不够。 |
【职场精选】张一鸣:10年面试2000人,我发现混得好的人,全都有同一个特质
1983年出生的张一鸣 ,在2005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至今参与创办了5家公司,2013年,他先后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和《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业精英”,是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青年领袖之一。
张一鸣演讲整理:
为何毕业多年后 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都拉开了差距?
大家好!各位都非常年轻,我今天来的时候挺有压力。因为我毕业快11年了,看到你们,真是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去年参加了武汉的校招,感觉新一代年轻人的素质确实都非常好。我昨天就在想,今天应该跟大家分享什么。想了想,先把题目拟出来,把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另外,我作为面试官,过去10年里,可能面试过小2000个年轻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别家公司,他们发展差别其实非常大。从算法层面上讲,我们把这叫做“正例”和“负例”。我想分享一下:为什么“正例”和“负例”发展差别这么大?
什么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进心。但为什么要说“Stay young”?
我觉得年轻人有很多优点:做事不设条条框框,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经常能打破常规,非常努力、不妥协、不圆滑世故。
10年过去了,有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这些很好的特质。我觉得这就算“Stay young”。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没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着自我的成长。相反,很多人毕业后提高了技能,但到一个天花板后,就不再成长了。
我先分享我的个人经历 我是如何在毕业第2年就成了 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
2005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讯。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员工之一,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但在工作第 2 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个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是不是你在那个公司表现特别突出?
其实不是。当时公司招聘标准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职的,我记得就有两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术最好?是不是最有经验?我发现都不是。后来我想了想,当时自己有哪些特质。
1、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个特点,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2、我做事从不设边界。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我想说: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我当时是工程师,但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我参与商业的部分,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记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这段经历让我知道:怎样的销售才是好的销售。当我组建头条招人时,这些可供参考的案例,让我在这个领域不会一无所知。
以上就是我刚毕业时的特点。
10年观察 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5大特质!
后来,我陆续加入到各种创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很多毕业生共处过,现在还和他们很多人保持联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况。总结一下,这些优秀年轻人有哪些特质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谦虚,我把自己当做正例,然后再说一个负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当然,现在不止1亿了,我们现在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其实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没有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自己觉得很兴奋。我确实没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东西。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于平庸。我们在座各位,在同学中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我想说,其实走向社会后,应该再设定更高的标准。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回顾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为什么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出钱付个首付。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这2000个样本当中,我见到很多我原来觉得很好的,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发展好,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其实超出我的预期。这里我也举个例子:
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生招进来,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就让他做一些比较辅助的工作,统计一下数据啊做一下用户反弹啊之类。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十亿美金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我想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负责任,从来不推诿,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他总尽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负责起来,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06、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谢谢!
来源:《沃顿商业评论》 全球视野,高端思维。 |
【职场精选】“我什么都没做错,你凭什么辞退我?”1
这两天“社保”改革上了热搜,关乎每个人钱袋子的事,政策上的一点变动都会牵动不少人的神经。这次的改革,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公司不给你好好上社保的,现在必须足额缴纳了。根据2018年《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社保缴费基数完全合规的企业仅占27%,也就是说,将有73%的企业面临一个问题:“费”变“税”之后,公司成本骤增。
再往细想,这事儿就很可怕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工就是公司成本的一部分,目测又一批失业大军即将出现。身边难免各种恐慌。
偏巧,今天朋友圈又传来一个噩耗,一个前同事被辞退了。这个同事兢兢业业,做事认真,完全符合当代靠谱的标准: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然并卵,还是被辞退了。
我还没来得及问他怎么回事,他一个电话打过来,开始诉苦,原来公司莫名其妙裁员,靠谱不靠谱的都连根拔。他在电话里,义愤填膺地问我,我什么都没做错,他们凭什么辞退我。
这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既让人觉得有理,又让人哭笑不得。这个时代就是这么不靠谱,你什么都没做错,可能也保不住工作。
过去,我也和他一样觉得挺不公平的。兢兢业业,加班加点,恨不得把公司当成自己开的。可最后的结果未必特别理想。有时,甚至悲剧收场。每到这时,总忍不住吐槽一句,世界不靠谱,人间不值得。
可这几年,经历了不少动荡,我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儿,这个时代,把没做错作为靠谱的标准,太低了。
2
这个世界的残酷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优胜劣汰。所以,你把自己做好了,远远不够,要想活下去,你就得比别人做得好。
说一个傅盛的故事。
2014年,猎豹在美国上市,生意兴隆。却在2017年突然遭遇做空,股价一度下跌。傅盛也开始焦虑:明明工作还是一样努力,为什么就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人这辈子,最大的进化就来自于思考。他分析了自己的商业逻辑,把自己的商业的视角从物理学思维转向了生物进化思维。
傅盛是学物理出身的,他曾经认为只要想清楚,全力以赴,商业运作就像物理学定律一样确定,公式用对,就能得出想要的运算结果。也就是我努力做产品,诚实做服务,就该得到市场的拥护,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种幻觉。
于是,傅盛改变了思维方式,转向生物进化视角,这么一看,就明白了。外部环境的不可测直接影响一个公司能否生存下来。说得再直白一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能要了你的命。
所以,你总得给自己留几张牌,能够在世界不靠谱的时候挽救自己,这才是优胜者的策略。
就像我一个好朋友,35岁从一家特别牛的外企辞职,所有人都理解不了。可若干年后,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都被连根拔起了。大家才明白,其实他当初发现了端倪,选择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重头开始。而当初劝他留下来的同事,现在很后悔,以为当初我朋友干了件不靠谱的事,现在才发现,最大的不靠谱是不能感知变化和顺势而为。
所以别怪时代,有时候是我们太依赖外界,没有练好内功,才会没有应对变化的招架之力。很久之前就有人结合数据和通货膨胀率算过,靠养老保险无法过上舒适老年生活,于是开始早早投资,不断阅读学习,为未来做准备。
富兰克林有句话,我特别喜欢:“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
你优秀的时候,世界才会靠谱。
3
我一直觉得,做人要高标准严要求。你不为难自己,世界就会来为难你。所以,我总觉得,今天,靠谱这两个字需要重新界定。
首先,是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前几天,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刷爆朋友圈,一句“50%的工作将在15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让无数人开始殚精竭虑。
可惜,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每天,都是几百万重复性劳动者正在丧失竞争力。
未来驶向我们的速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快,前几年我们认为在商场里能刷卡支付的都是新潮,如今早已实现无现金支付,我们总以为变革是需要漫长时间的,但如今每个行业都分分钟有人被机器淘汰。
以前我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好的解释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在还要把AI也算在内,思考什么是机器不能代替人类的。如果现在你依旧从事着与创造力不沾边的简单重复劳动,不淘汰你,淘汰谁?
预计好未来,也要过好眼前的生活,在当下劳资关系中注重个人的性价比,如果企业在用人上会越发谨慎,你如何能成为老板的不二选择?我想要么是工作效率出众,要么是在“新手上路”的阶段足够拼,不过光做好这两点远远不够。你得看看周围人是什么程度。什么叫不可取代,就是你得横向比较。千万别被做自己就好给骗了。
好不好,你自己说了不算。
其二,是对局势的判断。
看清局势,很多人都懂,但对局势的判断其实可以分为很多个阶段。
最近在得到上看了万维钢老师解读《超级概览球棍的战略》这本书,其中提到认清局势的几个阶段。他举了个例子,过去的人都喜欢看报纸,谁也没把广播电视当回事儿,做报纸的人认真写内容,没人担心过,一旦有其他媒介出现,能更快更好地传递报纸上的信息时,就没人看报纸了。
后来,人们都看见了纸媒的衰落,纷纷开始调转方向,可对于很多巨头来说,为时已晚。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兴起,你都一定能发现,先下手那批人最赚钱。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能看懂这个世界,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新趋势总是有迹可循,一个行业落败也并不是没有原因,但早看懂和晚醒悟差别真的很大。
所以,说了半天,你应该能懂。什么都没做错,是一个极低的标准。想要保住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一席之地,你还需要修炼出一种能轻松应对变局,先发制人或高人一等的优势。
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可以定义优秀,因为它是相对的。这句话放进人生里,就很残酷,你什么都没做错,也极有可能被淘汰。
来源: |
【职场】未来十年,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最抢手前几天逛街,遇到了邻居大姐,正带着儿子小迪买东西。 小迪上初三,刚放暑假,我好奇问道:”孩子放假,没带他出去玩?” 张姐语气略带焦虑:“每天学,成绩还不好呢,出去玩岂不是更差。”孩子一听这话,立刻扯了下妈妈衣角,意思是别说,丢脸。 其实小迪挺努力的,经常熬到深夜看书做题,可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等水平。 他就像学生时代的我,明明很努力,可偏偏成绩不好,最后落一个“死读书”、“不会读书”的印象。 跟很多父母聊孩子的学校表现,发现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努力学习,可成绩始终上不去。 想想也对,一个老师教几个班,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孩子如果再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举一反三,仅仅凭借苦读,成绩真的很难有起色。 不管是我还是小迪,过去还是现在,我发现家长和孩子恰恰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学习“学习力”。 什么意思呢?学会“怎么学习”的能力。知识固然很重要,如何学习更重要。 学习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速度、理解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广度。
在学生时代,学习力可能只是直接体现在成绩上。等到成年后,它几乎构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上个月公司新来个95后实习生,没多少工作经验,承包取快递、领盒饭、打印资料的琐碎事情。 就在上周,一名同事请假,领导又急需PPT文件,其他人帮不上忙干着急,这时妹子自告奋勇说她可以试一下。 最后她做出的方案犹如职场老手,配色、布局、字体、风格,看着哪哪都舒心,连一向苛刻爱挑刺的主管都赞叹不已。 要知道,一个月前刚入职的她,拿出手的PPT简直辣眼睛,同事们私下还连连感叹,如今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 仅仅一个月,实习生妹子已经有了掀翻我们这些资深员工的趋势。 真正让大家危机感四伏的,不是妹子年纪小,而是她强大的学习力:短时间实现跃迁。 她在工作中,非常善于学习新东西,并且还能快速摸清规律,这一点正是老同事不具备的。 也正因为PPT事件,领导破格录用了这名实习生,说是看重妹子身上的那股“机灵劲”,其实就是学习力。 我简直有点肃然起敬了。 同一个学校毕业,为什么不到五年同学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了?同一家单位,为什么不到三年有人升职加薪,有人原地不动? 撬开差距的,正是一个人学习力的强弱。 谷歌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拉斯洛·博克就曾指出:“在不同候选人之间取舍的关键的决定因素是现有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取决于你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 善于学习,学习能力强,更能开启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看过《超级演说家》的朋友,或许记得刘媛媛这个人。 幼时,她出身于连门都没有的农村寒门家庭。 少年时,她叛逆、成绩差,前途一片黑暗。 青年时代,她高考失利,一度以为人生注定平凡。 …… 在低起点的成长环境下,刘媛媛通过学习力实现了三次逆风翻盘,这三个重要时刻,几乎改变了她的一生: 22岁,她用2周时间制定计划,6个月时间复习,一举考取北大法律系研究生。 23岁,毫无演讲经验的她参报名了《超级演说家》比赛,用3天时间总结出演讲套路,登上冠军宝座,一夜成名。 24岁,从没有做过领导的她创立自己的传媒公司,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90后创业者之一。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中,能够很快与别人拉开差距,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在参加《超级演说家》时,她仅有的演讲经验是在班委竞选会上的发言。 形成鲜明对比的,她的对手却是创造跨越撒哈拉世界记录的台湾超级运动员、出生硅谷有丰富主持演戏经验的美籍华人、以及演讲技巧炉火纯青三位导师纷纷争抢的鬼马书生。 曾有人问过她:从演讲小白到全国冠军,你到底靠什么取胜? “说出来可能让人发笑,我靠的是强大的学习能力。”刘媛媛这样回答。 而在很久之前,她并不知道学习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她曾是差等生,还一度陷入瞎努力的怪圈,进步很缓慢。高中之前,全年级二百多人,她却排名到一百八十多。 直到某一天背书,她找到了一种连历史书课本的小字部分都能清晰地记得的方法。 她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做题快准狠、怎么彻底解决拖延症、怎样在几秒内进入学习状态....... 她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三个月后,刘媛媛就从倒数考到了年级第一! 正是变态努力+高效方法让她慢慢摆脱贫困,让她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比同龄普通人更胜一筹,成为人们眼中的寒门贵子。 毕业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她能力十足,第一次接手的活儿总是能迅速上手。 这几年,刘媛媛被邀请到全国几十个城市的举办了上百场交流会,让成千上万的人对“人生逆袭”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方法比傻努力要重要多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做“会学习的人”,而不是做“最勤奋的笨蛋”。 但是,在不断地交流中她发现如今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学习方法”,而处在一种“伪学习”和“傻学习”的状态。 想要学习,但无从下手—— 不够专注:想要升职加薪,于是拼命买书、报班,学新技能,但时间却总被淘宝、朋友圈等瓜分,再也找不回上学时的专注; 感到迷茫: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又不知自己该增强哪项技能。 想要改变,但没有勇气—— 想改变工作环境:不喜欢自己当下的工作,又害怕尝试新的领域; 想改变职位:希望自己从基层做到中层再到高层,快速升职加薪,但又担心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刘媛媛认为,这些困扰的根源,其实就是缺乏学习力! 绝大多数人从小就没有学会学习这件事。 学习怎么找到目标、怎么行动、怎么了解陌生领域、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提高专注力……无论是在学生阶段,还是工作阶段,这些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本文来源于: 插坐学院) |
【职场思维】马云接班人张勇: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自从做了逍遥子,他便是非凡人,干的就是非凡事。
来阿里11年,张勇一直住在杭州一个五星级酒店里,周末返回上海家中。 有人替他惋惜,杭州房价这些年涨了好多,他却没买房投资。张勇的回答是:“最好的投资不是房子,而是投资自己。”所以,他把全部时间和心血都投在了阿里上。 由此换来的是几套房子远远不能比的回报:2015年5月,马云将阿里CEO的“帅印”交给了他;而现在,他又被“钦定”为马云的接班人,将于明年走马上任。
01接受“阿里之道”入伙
马云的班可能是天底下最难接的班之一,因为也不光是“术”更是“道”的传承。 阿里是拥有强大价值观的公司:始终如一地关注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尊崇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讲求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这是阿里的“道”,此后各种“术”皆出于这个本心。从卫哲引咎辞职到月饼事件开除四名员工,都可以看到阿里在维护企业价值观上从不姑息。 “风清扬”马云是阿里的精神领袖。但人生不过百年,要发展102年的基业,要想把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下去,就不能不提前考虑接班人。
2009年,马云45岁,正值人生壮年就未雨绸缪,开始准备交接班。 当时,在阿里十周年庆典上,马云突然宣布“十八罗汉”集体辞去创始人职位,改用合伙人制度。 阿里合伙人团队是开放的,无论是创始人还是空降兵都可以加入。前提是,你要成为真正的“阿里人”。 合伙人必须在阿里工作满5年,必须持有公司股份且有限售要求,要对公司发展有积极贡献,还要高度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为公司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竭尽全力。 这就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将阿里与合伙人捆绑在一起。“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是用来弥补制度的不足,而文化价值观本身也需要制度的保障。”马云说。 张勇既不是阿里的创始人,也不是阿里自己培养起来的管理人才,而是阿里从外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此前他是盛大副总裁和CFO,2007年加入阿里,任淘宝网CFO,花名“逍遥子”。 2010年,合伙人制度在管理团队内部试运行时,张勇还不具备资格。但是到了2013年,经过多年磨炼,他终于被认可为“阿里人”,成为28名合伙人之一。
马云和张勇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天马行空,一个脚踏实地;一个激情四射,一个冷静理性……但是,他们拥有一样的阿里价值观,并愿意为之鞠躬尽瘁。
道相同,就好为谋。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张勇说:“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马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上山打野猪,一枪打出去没打中,反而激怒了野猪。把枪一扔,撒腿就跑的,是职业经理人;从腰间拔出柴刀,冲上去拼命的,则是创业者。 马云是与野猪拼命的人,张勇虽然职业经理人出身,但也是敢于担当、冲上去拼命的人。 他连老板都不愿做,而是要做“老大”,因为前者是一个职位,后者才是一种认可。而只有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决定、敢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能搞定别人搞不定的资源的人才是老大。 所以,骨子里,张勇和马云是一种人: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他早在盛大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内心对开创事业充满了向往。所以马云当初问他为什么来阿里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已经做过一家30亿美元的公司,想做一个300亿美元的。” 友盟被阿里收购后,创始人蒋凡原本想待一段时间就走,但张勇的肺腑之言打动了他:“想不想一起折腾点事情,在阿里这个舞台上来表演一下,留下一点记忆?”
02 从“十月围城”走向不惑
张勇在阿里的工号是12000+,是一路听着“十八罗汉”的传奇创业故事走过来的。2011年卫哲引咎辞职后,他这样空降阿里的职业经理人一度不被外界看好。 那一年,是阿里的风雨之年,也是张勇最艰难的日子。 当时,阿里将淘宝分拆成三家独立的公司:C2C的淘宝网、B2C的淘宝商城(后改名天猫)和电商搜索引擎一淘。张勇出任淘宝商城的总裁。 事后看来,无论对张勇还是对阿里,这都是一个分水岭。于张勇,意味着他真正跳出了CFO的身份;于阿里,则代表着迎来B2C时代——一个张勇的时代。 2009年,张勇曾临时代管过淘宝商城。当时负责人离职,商城业务混乱,加入阿里不足两年的张勇主动提出过来帮忙。他已经看到B2C是未来的大趋势,不能眼看着它死掉,让阿里错过这个风口。 阿里员工评价张勇: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往往能一眼看出产品的痛点。他这个“临时工”不仅很快带领淘宝商城走上正轨,还发明了以后深刻改变中国和世界购物习惯的“双11”购物节。
2011年重回淘宝商城,对张勇来说本是一件欣喜之事,可没想到上任之初就遭遇了“十月围城”。起因是他将原来商家的技术服务费和违约保证金提高数倍。 虽然在张勇看来,淘宝商城定位于做名品商城,自然要提高准入门槛,不想交钱的小商家可以去淘宝网做生意,但后者不甘心接受这样的未来,于是组织起来攻击商城大商家,恶意拍卖。 冲突中,张勇展现出性格中执拗的一面,不肯对小商家让步。对方则开始电话恐吓客服“小二”,有人跑到香港闹事,在街头为马云设灵堂。 事发一周后,马云出面提出了一套妥协方案,并请求商务部介入调查和调解,终于把事件平息了下去。 这是张勇人生中“艰难的一周”。事件是由他引发的,局面却是马云稳定的。后者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更让他感到愧疚。 对于这次事件,马云认为张勇的理念是对的,但处理方式欠妥。不过他很欣赏张勇那时候表现出的孤勇——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
经一事,长一智。“十月围城”让张勇意识到阿里做的不仅是生意,这个平台是有社会公共属性的。 时至今日,阿里已经身系千万家中小企业和数亿消费者,社会属性变得越来越强。但逍遥子不会再犯过去的错误,他的视野和可调动的资源让他有更多方法、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虽然遭遇“十月围城”,但B2C的消费大爆发是不可阻挡的。 接下来的“双11”,张勇正式把“光棍节”变成“网购狂欢节”,最终淘宝销售额从前一年的9.36亿蹿涨至52亿元,其中淘宝商城贡献了33.6亿。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升至1682亿。 2012年1月11日,张勇40岁,进入不惑之年的他将“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英文名“Tmall”。他希望将天猫打造成网购领域的“第五大道”或“香榭丽舍大道”,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的B2C行业。 淘宝是马云创业的硕果,天猫则是张勇在此基础上二次创业的战果。2013年,历练后成熟的他成为阿里合伙人,职务也从B2C事业群总裁变成了阿里集团的COO。 不过那个时候,创业初期即加入阿里的陆兆禧才是马云的“第一接班人”。
2013年5月,马老师第一次“辞职”,宣布不再担任集团CEO,由陆兆禧接棒。接下来是外界看好的“十八罗汉”之一、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蚂蚁金服前身)CEO彭蕾。刚成为合伙人又低调的张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里。 不过,陆兆禧败走“来往”,退居二线。选择“All in无线”的张勇,则使手机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帮助阿里完成了从PC时代向移动时代的惊险一跃。 2015年5月7日,马云通过“内部邮件”宣布,由张勇取代陆兆禧出任阿里集团CEO,阿里由此诞生了第三位CEO。
03“重新定义”逆势飞扬
再宽的护城河,也抵不过创新,而创新一直是大型公司的难题。不过对张勇来说,重新定义事物已经是他的习惯。 他经常以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为例,“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通过分析人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而是像iPhone一样杀出一条谁都没见过的路,重新定义未来的新事物。好的东西即便没有过去,也有未来。” 从淘宝到天猫,再到阿里云,2016年10月,阿里又提出“新零售”:让消费者在线上线下,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其实张勇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了,先是入股银泰,后又与苏宁牵手。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更是加速落子,打造盒马、入股高鑫零售、收购饿了么、和星巴克等一系列国际品牌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除了新零售,阿里去年还提出了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五新”加上“2H”(文娱和健康)统筹阿里生态体系内的所有力量。 为了全面落实“五新”战略,阿里成立了“五新执行委员会”,张勇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 大规模作战已经取得战绩,阿里集团已经连续6个季度收入保持超过55%的高速增长,其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来自新零售,上个财季更是逆天增长超过340%。 这使得阿里在今年全球互联网企业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成为其中的一股清流。
阿里早已超越张勇当初应聘时的300亿美元目标,今年上半年市值甚至数次突破5000亿美元。“这很奇妙,像做梦一样。”张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感慨地说。
他从来没有想过做阿里的CEO,但既然在这个位置上了就要承担起责任,“CEO不是一个manager,一定要因为你而让这个企业有所不同,最终要让它发生本质变化。” 如今的阿里已经从一个大家熟悉的电商公司,彻底蜕变为一个以大数据为驱动,以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文娱为场景的数字经济体,正在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格局。 按照阿里内部的说法,张勇是“在高速路上换引擎的人,而且是把拖拉机换成了波音747”。 在9月10日的公开信里,马云称张勇为“杰出商业领袖”,“他具有超级计算机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坚信使命愿景,勇于担当,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来创新设计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 未来,逍遥子给阿里规划的蓝图是: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成交总额达1万亿美元,远景目标是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1000万盈利小企业、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 马云曾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但在张勇展现的卓越商业才华和坚定沉着的领导力面前,马云说:“阿里的接力火炬交给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我认为这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最正确决定。”
04 You Raise Me Up
马云退休的消息传出后,阿里的股价一度下跌,反映出市场的焦虑,但这显然有点多虑。 首先,马云要到明年9月10日才会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后仍将继续担任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阿里年度股东大会。 其次,即使不是董事会成员,马云还有一个身份:永久合伙人。 合伙人制度是阿里运作的核心。它拥有对董事会半数以上人选的提名权和任免权,由此控制了董事会,进而控制了整个公司。 马云和蔡崇信是唯二的永久合伙人,其余合伙人的地位则与其任职有关,一旦离职则退出合伙人关系。大股东软银、雅虎还将表决权授予了马云和蔡崇信。 所以即使马云退休了,也是“太上皇”,仍然牢牢控制着阿里。 而且阿里的人才库也不仅只有张勇。 合伙人每年选举,人数不设上限,这既打通了重要员工的上升通道,也使得阿里管理层能够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形成了“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和迭代发展的接班人体系”。 如今阿里36名合伙人中,最初的18名创始人只剩下6名,年龄层覆盖60后、70后、80后,淘宝总裁蒋凡甚至是一名85后。
马云在公开信中说:“我们创建的合伙人机制创造性地解决了规模公司的创新力问题、领导人传承问题、未来担当力问题和文化传承问题。” 随着阿里经济体越来越庞大,张勇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虽然带领阿里成功转型,他仍然担心会错失下一个机会。因为越大越难转身,许多辉煌至极的巨头都曾因为创新迭代而轰然倒下。 如履薄冰的他对《中国企业家》说:“你必须时刻醒着,睡觉也得睁着眼睛,必须不断创新。靠扼杀是杀死不了创新的,这个世界还是多元化的。” 不过,作为与马云和陈天桥都一起工作过的人,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你投入了,就会有回报,只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的问题。” 张勇绝对是最勤奋最投入的人之一,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经常超过18个小时。从前台一直干到集团CFO、菜鸟网络董事长董文红说:“我觉得自己够努力了,但我发现老逍比我还努力。” 敬业、努力一直是张勇的标志,从第一天工作开始就是如此。似乎苦惯了,还锻炼出他异于常人的忍耐力和思考力。 彭蕾说,阿里开高管会,从早开到晚,到最后所有人都晕头转向,只有逍遥子头脑清楚且精神饱满。
今年阿里年会Party,张勇上台演唱了一首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坐在前排的人发现,他眼中竟然泛着泪光。 以前过着循规蹈矩生活的张勇,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个不太安分的人,“是阿里让我找到了真我,和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一起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正是这种惺惺相惜,让他动了情。 虽然他还是凡人心,但自从做了逍遥子,他便是非凡人,干的就是非凡事。
(来源:《中国企业家》期刊) |
【职场精选】当你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当你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文/田志刚
/01/
记不清在哪个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位女生问了一个问题: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真的那么大吗?她在网上看了许多讲原生家庭的文章,觉得自己出身农村,未来渺茫等等。 去年的互联网上,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讨论很是沸沸扬扬了一阵子。加之社会分层、阶层固化等的各类说法流传,让人感觉那些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有未来,看不到希望了。 不能否认,每个人出身的家庭对自我的重大影响,甚至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自己家庭的影响和影子。 这是因为当你尚不具备判断能力时你最基本的认知来自那里,不仅仅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它的强烈影响,而且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你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的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父母、亲戚的影子。这种状况在之前的社会(20世纪90年代之前)里尤其重要,如果你的家庭没有一定的财力和远见,你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一辈子生活在某个很小的地方然后你所见到的都是那块很小的世界。 所以中国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人们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强调出身、强调家风。 良好的家风、教育和财力为个人的长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你有幸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02/
但从另一方面看,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程度高低来自于你个体独立的力量和家庭影响的力量对比: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大,那他们的影响越小;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响越大。 每个人出生后都有一个生物的自我,还有一个家庭的自我,随着你后来受教育还有一个教育的自我。 在受教育的阶段,你有机会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到世界跟你的家庭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追求。 加之在社会上的历练,通过这些你如果能够形成这种独立的认知,你会批判或者借鉴家庭给你的三观、处事方式,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时候原生家庭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你会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鲁迅的原生家庭对他有影响,但如果是按照原生家庭的期望,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财主或者资本家,但他通过教育、反思和睁眼看世界却背叛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期望。
山西的小镇青年贾樟柯如果按照家庭原生家庭的期望,应该是早早结婚生字找一个安稳工作挣工资过日子,最多是煤老板暴发户。 即便做导演也应该是闷头赚钱,什么火拍什么,但他因为知识、见识、追求,却主动去拍了很多注定不能上映但却真实反映和批判现实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指定不火。
/03/
生物、家庭、教育的自我里面,教育本应承担更大责任。
但因为我们的教育主要成了用来应付考试和做表面文章的训练,对人的正向价值观影响较少,导致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认知,导致我们在许多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他身后家庭的样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的人,虽然看起来学历很高,但头脑中却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和认识,完全是封建时代的思考。这甚至连家庭都怨不上。 尽管人们对大学扩招骂声一片,但我一直认为它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是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走出他们的家庭、村庄和城市,看到外面的世界、跟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它给每个青年人提供了机会,即便是在一个三流的大学,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有机会去接触许多人类的美好传承、看到不一样的同学老师并了解他们的处事方式和三观,让你对自己的家庭和原来深信不疑的认知进行反思与批判,从而有机会去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另一个伟大的机会是互联网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通过互联网让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还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优秀的理念、方法、成果,并可以学习他们。 而且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也给每个个体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学习、财富积累、做事方式等。
部分青年人得到的受教育机会和互联网为我们个人长进提供的可能性,让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摆脱你原生家庭的桎梏,站在一个更新的平台上。
但悲催的是,大部分人却不会利用这种机会和方式。读很多年书却不会学习,整天淘宝天猫却不会用互联网长进自我,信息爆炸知识过载却无法形成自己的定见和判断。 更悲惨的是,许多人甚至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和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机制和规则。光等着天上掉馅饼,只会怨天尤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但当需要它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候,就退缩了。 讲真:对于这样的人,上帝也帮不上忙!
/04/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原生家庭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自己是否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然后就是你有没有为这种意愿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 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有良好实践的机会,但你不愿意去实践、不愿意去学习,这谁也没办法。 所以相比较来说,好的家庭只会让你不会太差,但要成为顶尖高手,这不是充分因素,甚至也不是必要因素。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因为父母的爱有残缺。但据对美国总统这个群体的数据统计,当美国总统的这些人出自单亲家庭的比率要远远高于社会上单亲家庭的平均比率: 奥巴马就是出自单亲家庭,而克林顿就更是一个遗腹子,在他出生前3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也许就是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倒是那些条件艰苦的人,被条件所逼迫,如果他不被打倒,就可能做出卓越的成就。
/05/
总结一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否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独立的认知和判断,理论上讲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家庭。 但如果你不愿意去行动和努力而只学会了抱怨,那就会成为原生家庭“控制”的下一代。 当然,"摆脱"自己家庭的影响从而真正形成独立自我的过程一定是艰难困苦的过程,你不要奢望、也不要相信那些一晚上就让你独立的承诺、让你快速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那不是骗子就是传销。
这里仅提几点建议:
议1:接受现实停止抱怨。
无论你的原生家庭什么样,这都是你不能决定和改变的客观现实,既然是现实则抱怨无用。 如果你觉得她有不够好的地方,你就想办法去超越她;如果你觉得她很优秀的地方,就继承发扬。
建议2:将你手边的事情做到极致。
无论你现在是在读书还是在做工人,无论你是小有成就还是一无所有,从小事和你能影响到的事情做起,将你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付出超过一般人的努力,这可以说是最简单有效的让你独立起来的方法。不要说你现在做的工作不适合你的兴趣,因为纠结与自己的兴趣,是你成长的第一个坑。
但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只愿意抱怨而不愿意努力,这样谁也帮不上忙。因为真正的努力一定是不舒服、困难的,即便原生家庭很好、资质天赋很高的人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何况你我。
坚持3:坚持学习与思考。
原生家庭对个人最大的影响不在于财富上,而是让许多人后天根本没有形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样会让人失去了一个去借鉴社会上优秀方式方法的机会,相当于你一个人“赤膊”上阵,与其他站在很多前人肩膀上的人去竞争,不失败才怪! 原生家庭不出色的,才更需要去下功夫学习、思考、实践,说起来这可能是你唯一逆袭的机会。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请回到第2条,思考将你当前做的工作如何做到极致,这时候你就知道该学什么了!
好运!
|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裔科学家逝世:我要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科技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裔科学家逝世:我要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科技
作者丨崔永旺
12月6日消息,据多家媒体报道,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于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日去世,年仅55岁。他的家人在声明中表示,生前,张首晟曾与抑郁作斗争。 说起张首晟教授,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学生,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15岁自学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32岁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2007年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评为当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2009年入选 “千人计划”,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 2017年,在整个物理界探索80年之后,张首晟和团队率先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震惊世界; 同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习总书记亲自为其颁奖。
今天我们想为你分享张首晟的成长故事,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1 15岁自学考入复旦大学 因为杨振宁而选择物理
1963年,张首晟出生于上海,他的3岁到13岁是中国的文革十年。 当时,张家在静安区的祖屋有一处阁楼,对于年幼的张首晟来说这是一处奇妙之地,是没被红色浪潮拍打的自由空间。 张首晟的爷爷是复旦大学建校后的第二届学生,阁楼里,类似《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等国外书籍有很多,从康德到黑格尔,从达芬奇到罗丹,从杨振宁到李政道,从艺术到科学,张首晟的童年在书海中度过。 张首晟曾对记者表示,“我的启蒙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和哲学。在阁楼的那段时光,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我的一些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快速交叉得出的成果。” 到了1976年,张首晟的父亲给还在上初中的张首晟,买了一套高中自学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等一应俱全。 两年后,全国恢复高考,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但每个区仅限10个名额,而且初中毕业生高考一经落榜,将失去升高中的资格。 这是张首晟人生中的第一次冒险,他决定拼一把。1978年,15岁的张首晟在自学的情况下,最终被复旦大学录取。 “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的一些选择有关。”他曾感叹。 来到复旦,少年大学生张首晟几乎没有迟疑地选择了物理系。只因为“初中时就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理论物理专业,就是冲着这些榜样们。” 此时的张首晟还不知道,日后他与杨振宁还有一场师生缘分。
2 决定为人类科学付出全部生命 拿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在复旦上了半个学期后,因为优异表现,16岁的张首晟作为交流学生,被送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深造。 在德国,凭借自学能力和超人的勤奋,张首晟花3年时间就完成了5年学业。 尽管学业有成,但当时理论物理就业方向窄、机会少,很多同专业的同学已经转向了工程等实用性专业,年轻的张首晟一度陷入迷茫,甚至动摇了从事科学的信念。 有一次,他路过德国格丁根大学城,科学家高斯、玻恩、海森伯格和黎曼等人都曾在那里工作过,那里的墓地更是埋葬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张首晟说,“当时,我看到每个墓碑上除了他们名字和生平,还有一个他们发明的公式,简洁而美丽。就在那时,我觉得他们虽然去世了,但即使到人类文明终结,他们都依然存在着。” “从那以后,我的人生路就再也没有动摇过。我觉得我要付出自己的全部生命,为人类的科学做出一些贡献。” 对自己前行的道路更加坚定之后,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毕业的张首晟,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录取,如愿以偿师从自己的偶像杨振宁,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的道路。 2006年,张首晟和团队迎来第一个重大发现。当年,他们通过无数次实验和运算,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一理论语言在第二年被证实存在。2007年,这一研究被评为“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此后,基于他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包揽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等。 而在十年之后,张首晟再次迎来新的突破。 2017年7月21日凌晨,张首晟及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历经80年的探索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手性Majorana费米子的存在。 这一发现,验证了80年由意大利物理学家Ettore Majorana提出的预测,张首晟将这一新发现称为“天使粒子”。普通群众可能难以理解这一发现,但是对基础物理界来说,这或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张首晟一度与诺贝尔奖非常接近,虽然落选,但他十分坦然,“生命最美好的不是目标,而是经历。看到完美孕育的思想在大自然中得到证实,对于我这样的科学家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回报。” 世界级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张首晟,“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3 最懂科学的投资人: 好奇心和简单让他走得更远
张首晟曾告诫学生,“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贵的就是一生都保有好奇心。”灵感来自什么?来自你日常的积淀,还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仅仅有积淀而没有好奇心想象力,那么也不会有灵感。 当年,杨振宁也曾告诉张首晟,“诗歌追求的境界,是用两句话将复杂的感情说清楚,科学也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描述大自然的所有万千现象。”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F=ma’、‘E=MC²’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最美丽的诗句。” “书本上只能学到知识,学不到好奇心、想象力,还有艺术和科学相通的想法。所以一定要去创新。” 为了保持这种好奇心,张首晟还养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游泳。在他看来,游泳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就像科研工作中最需要的发散型思维一样。 从十几岁时躲在阁楼里看书,到如今不断突破领域创新,张首晟靠的就是好奇心。 不过,张首晟的人生不止于此,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硅谷知名的风险投资家。 斯坦福大学有着悠久的创业传统,张首晟深受影响,在校期间,他就作为创业导师帮助多位学生创办公司。并作为天使投资人,成功的投资了VMware,如今这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亿美金。 2013年,张首晟创立了丹华资本,意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连接美国的创新与中国市场。“丹”代表斯坦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华”取自中华。 在做风险投资时,张首晟只有两个原则:简单、普适。 许多踌躇满志的CEO来跟他讲项目时,张首晟往往会提一个怪要求——关掉PPT,走到黑板前,不要背第三方调研的数据,而是凭借自己对项目、行业、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估算出市场等关键数据的数量级,展示自己的逻辑。 张首晟说,“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做物理研究,更习惯在黑板前,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运算出自己的答案。” 他曾在公开演讲中说道,“很多国内的访问团来到斯坦福大学,都说想参观一下我的实验室,我会告诉大家,我的实验室就是一张纸和一根笔,但是我非常自豪,简单更有力量。”
4 立志把一生的精力 贡献给中国的科技发展
作为一名华裔,张首晟从大学选专业时,一直到后来的研究方向,一直心系祖国。 2018年1月8日,张首晟荣获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人民大会堂,习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 他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说,“我现在54岁,感觉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把我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中国的科技发展。现在是中国最关注科学的时刻,我感觉到责任重大,希望自己能把桥梁作用发挥好。” 在今年1月的采访中张首晟还透露,目前已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了拓扑量子物理中心,未来希望能在国内合作建立实验中心,不断帮助国内创业水平提升。 然而谁曾料到,在12月1日,他却走了。 张首晟身边的朋友,评价他是一个平易近人,乐于言传身教的科学家;同样,他在社交媒体上,也经常展示个人生活,比如夫妻两一起看月全食;展示自己女儿的照片,两个人还会一起骑行锻炼。 张首晟家人的讣告中写道,威廉·布莱克的这首诗是他的最爱,诠释了他一生探索和发现美的使命: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三十年过后,当初的阁楼少年,已然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愿天堂里的张首晟教授,没有抑郁,一切安好。 (来源于: 首发于职场充电第一站——插坐学院 ) |
【职场热点】国企张小平离职背后:人才晋升与薪酬保障的黑色幽默
作者 | 任易
这次随着航天六院一封公开信,指责副研究员张小平在离职去民营企业,导致至关重要的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发工作被打断,半年后甚至影响了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发进度,直接引爆舆论:如此重要的技术专家,为什么只是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
更令人惊喜的是,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的回复更精彩:(航天六院)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描述。不禁让人猜想航天六院是否存在习惯性夸大?
这明显是个管理型而非技术型的领导,刘院长的文章具体附后。
而张小平呢?
他1970年生(他的同行埃隆•马斯克生于1971年),毕业后就职于航天六院十一所,在西北工业获得航天专业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38岁时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8岁(2018年)离职时担任为研究员,年薪估计25万(绝对不会只有12万),离职后加入蓝箭,年薪百万。
他在2000年,30岁时候就发了第二篇编译文章《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初探》,到2017年,47岁时还写了一篇《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在2011年,41岁时还写过一篇《载人登月主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可见张先生(研究员都是教授级高工)。
我从张小平教授的文章中了解到,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经历了:
这个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指标并不算先进。
在张小平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六十年代,美国研制了 680 吨级的 F-1 液氧煤油发动机,用于“土星 V”运载火箭,1969 年 7 月 20日,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的伟大壮举。当然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搞的480吨发动机,已经对标马斯克公司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了。
人在美帝马斯克,人在国企张小平。
这个技术和理念并不是跨时代的,早就有了。不同在于美帝鼓励个人创新,而我国采用举国体制,所以马斯克有足够的权力和财富支撑下去,而张小平,一直在系统内蹉跎到38岁,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7岁才评上研究员。
我们先不考虑马斯克和张小平天资的因素(从文章上看,张小平还到不了钱学森这种元勋的天资),但最后可回收火箭在美帝由马斯克的公司实现了,张小平去了蓝箭还被航天六院黑了一把。
发动机的研发预算占火箭整体的1/3,如此重要的岗位,二十三年的资历,真的只值二十四万年薪么(按西安平均工资估算),这个责任是谁的?
一边抬高张小平,一边把导致国家重点工程无法按期交工的责任甩给他。张小平就算是回到航天六院,也不可能由他一人之力立刻完成发动机的设计,那时候张小平立刻又会从重要人员变成主要责任人——你说张小平会回来吗?
莫须有吧。
最后还是要向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员致敬!
无论是当年参加三线建设,从大城市义无反顾进入三线大后方的大学生和工人,还是现在毕业后投身航天建设,实现天宫二号空间站的技术人员,还有杨利伟、聂海胜等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更高的名誉和待遇,是他们应得的。
参考资料: 附件1航天六院刘院长发表的文章:
附件2张小平发表的文章:
|
【职场精选】那些在大公司薪水高、混得好的年轻人,到底比你强在哪儿?(来源于:袋鼠深度精选)▲ 如果你想进大公司拿高薪 只有能力和冲劲儿是远远不够的
我同学 Celia ,大学毕业后一直很顺。 先是通过校招,进入某全球500强中国区总部,第一年就因为表现出色拿到了最佳新人奖,收入加奖金差不多18薪。 3年之后,外企在华逐渐式微,但她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2.5倍涨薪被深圳某大公司挖走。这家公司你肯定知道,技术实力一流,擅长打硬仗,老板下手狠,核心业务横扫全球。 如今,Celia 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5年,不仅适应了高强度工作压力,还被提拔为总监级管理者,负责一个40人的独立部门,年收入全部加起来120万以上,差不多是同龄人的4~5倍。 周末,我约她在华侨城一家咖啡喝东西,主要是和她请教在大公司工作的一些心得。我问她,“你在大公司混得这么好,有什么心得吗?”
1 大公司的4条铁律
Celia 先是用了差不多5分钟,回复了一条消息。然后和我说: 大公司工作环境好,同事职业化,薪酬稳定,福利优越。虽然每个人都是螺丝钉,但只要能够生存两年以上,公司都会帮你镀上一层金。 出来也是一颗金螺丝钉,生存无忧。 但如果你想在大公司混得好,就必须明白大公司背后的一些铁律: 首先,大公司因为业务体量大,部门多,员工多,任何一条信息,都几乎很难有效传达到每一个部门,内部的沟通挑战非常大,甚至经常要依靠外部的第三方公司帮忙 Push 。 其次,大公司的很多职能部门,比如法务、财务等,在外部合作时大都非常强势,如果你想快速促成外部合作,就要善于搞定这些职能部门,因为他们掌握着审批权。 第三,大公司的办公流程非常复杂琐碎,因为每个部门都需要KPI,每个部门都有标准。如果你没有被漫长的审批流程折磨过几次,你根本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公司出来的。
▲ 每次我想约 Celia 喝茶 她都会说:稍等我写完这个方案
第四,在经过多年的业务扩张之后,大公司的每一个业务线,其本质上都是一个独立公司,原则上是互相合作,但更多的时候是竞争。所以,跟不同部门打交道要格外谨慎。 总结一点就是:如果你想在大公司混得好,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甚至要超过你的业务能力本身。你看刚刚我用了5分钟回复一条微信,其实只是在群里讨论一个工作,我只是表个态,也要拿捏半天。 这些年,看上去风光无限,其实踩过很多情商低的坑。像你这样,经常说话不过脑子的人,应该不适合大公司的。
2 办公室赢家的真相 因为我的工作是职场独立咨询师,所以会收到很多「职场失意者」的咨询,他们大都工作三五年,换了多家公司,但无论薪水还是职级,都没什么进展,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 如何能够找到一份薪水稳定、福利优越的大公司工作? 我发现这类「职场失意者」有一个共性:背景不差,学历不低,但心态浮躁,情商低,不重视基本功,总想找捷径。 我并不会直接否定他们,而是换个角度让他们明白:想进大公司,想取得职业突破,只要能力和冲劲是不够的。 所以,我经常抛出类似问题: 假如你现在某全球500强品牌总监,你们想跟腾讯进行一项合作,恰好,腾讯分管副总裁是你微信好友,你有信心让他回复你的「合作邀约」吗? 假如你现在公司 CMO,你们准备举办一场大型科技峰会,你有信心通过一封电子邮件「演讲邀请」,让雷军参加你们的峰会吗? 假如你现在是公司 CTO,你们 APP 产品今年数据很好,部门年终奖有机会大幅提升,你有信心通过一份「年度工作报告」,给兄弟们加薪吗? 很有趣,提出这些问题后,很多人开始说自己并不一定要做高管。OK,那现在你是董事长秘书。 你们董事长被临时通知参加高规格政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在场,省长陪同,需要你马上起草一份「会议发言稿」,你有信心快速搞定吗? 或者你负责公司某次年会的筹备,这再普通不过了,你想请一个知名歌手驻唱,你有信心写好一份财务预算审批方案吗? 其实以上这些场景,在大公司上班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 小到微信好友申请话术、会议通知、工作日志、周报月报,大到高规格主题演讲、重要新闻稿、年度工作报告等。 而这些日常工作场景的背后,其实是一项被严重低估的职场能力:
沟通与表达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 你在大公司的薪水和地位,取决于你能说服多少人,能够调动多少人。这也是职场赢家的真相。
3 凤凰网最年轻主编
文字表达能力,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有多重要? 我有一个朋友叫师北宸,《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前凤凰科技主编、正阳公关联合创始人。 2007 年,师北宸正在读大三,出于兴趣爱好,他开始在译言网上翻译《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金融时报》、《彭博商业周刊》等国际知名媒体的科技文章,每周翻译 3 篇文章,前后一共翻译了 100 多篇文章。
▲ 输出才是最好的输入 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写读书笔记 累计至今已超过 100 万字
很快,他被网易科技邀请开设专栏。半年后,《纽约时报》、《彭博商业周刊》也开始邀请他开设专栏。再然后,几乎所有的科技媒体都向他发起专栏邀约。 从一名在校大学生,到国际知名媒体专栏作家,因为痴迷于写作,师北宸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实现了很多人需要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而且一切才刚刚开始。2013 年 2 月 7 日,师北宸收到一封邮件,来自凤凰财经中心,邮件里这么说: 我们正在寻找科技频道负责人,我经常看你的专栏,你有兴趣聊聊吗? 一个月以后,这个从未有过媒体工作经验的「业余写作者」,成了当时凤凰网最年轻的频道主编。 而主流媒体主编的成长路径通常是:实习记者 —> 记者 —> 编辑 —> 资深编辑 —> 副主编 —> 主编。 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帮他打破了职场晋升潜规则。
4 被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关注
2016 年底,《张小龙的 2359 条饭否日记》,突然在朋友圈刷屏了。 张小龙是微信创始人,也是过去 20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最伟大的产品经理,没有之一。 因他向来低调、神秘的行事风格,使得他的任何一点新闻,都能带来巨大的关注量,更何况这一次,是他发表在隐秘角落里的 2359 条日志。 一时间,张小龙的饭否账号成了所有人谈论的焦点,各种关联信息也被翻个底儿朝天。突然有天,师北宸收到一条私信: 张小龙关注的 179 个人里,有你! 师北宸这才想起,大概在 2008 年前后,他也开通了饭否账号,但是能被张小龙这等大神级人物关注,让师北宸感到兴奋,他笃定,99.99% 还是因为他所写过的文字。 文字在互联网时代所迸发出来的巨大的「社交货币价值」,彻底触动了师北宸。
▲ 文字表达是互联网时代 最有效的「社交货币」
2015 年,师北宸从凤凰网离开后,加入正阳公关,任合伙人。从主编到合伙人,最大的变化,就是要经常外出参加客户会议 —— 说白了,就是销售。 但因为过去的文字工作经历,师北宸具备了绝大部分销售都不具备的优势,很多客户一见到他就说: 我知道你,我看过你的文章,我们直接进入主题吧。 师北宸不需要再去多费口舌证明他的背景,过往的文字,已经提前与客户建立了最宝贵的信任,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 师北宸发现,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是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日常工作中,每时每刻都需要合作、说服、调动、拒绝、通知、解释等情况。 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互联网时代最赚钱的能力之一。因为好的文字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边界,好的文字能同时征服成百上千万人。
5 用一生来精进提升
最近两年,师北宸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将文字表达能力的好处、价值和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分享给更多人。 来找他咨询的,有上市公司董事长、国企高管、公关公司客户总监、上市公司市场总监、创业公司创始人、专业编剧、百万粉丝大号负责人、商务总监、医生等各行业各领域的精英从业者。 很快,数十家知名机构开始邀请他分享经验,包括清华经管学院、腾讯大学、奥美公关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文字沟通与表达能力是互联网时代,员工最值得培训的工作能力,尤其是大公司。因为文字沟通与表达能力在互联网上具备天然的「连接」价值,更没有「传播」边界。 |
【职场认知】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赚快钱
1 别去碰那些看起来 烫手的快钱和热钱
玩过抖音的人都知道,之前有一个名叫“温婉”的女孩一夜之间火遍网络。 仅仅一段在停车场尬跳的视频就让她的抖音号点赞破千万,涨粉千万,评论数十万条,甚至超过了林允等明星的流量。
这个网红脸美女,只有17岁,算得上少年得志。可是,爆红过后,却是一地鸡毛,被人扒出了一系列黑历史。
据说她高一就辍学,泡夜店,轮换富二代男朋友,让别人给她买奢侈品,频繁整容变脸。本是一个17岁高中生的生日会,反而堆满了各种和年龄极度不符的奢侈品。 看似别人的17岁,什么都有了。美貌,青春,奢侈品,流量,关注,以及招手就来的“快钱”。 一个读到高一就辍学的姑娘,生活里街头的小太妹,在平时是被别人家的父母指着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可是因为抖音,一个视频就一跃成了新晋女神,成了许多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羡慕得不行的对象。 你去问现在的很多小朋友,他们的理想不是当科学家、医生、老师,而是从青春期就开始崇拜网红,混迹夜店,想要赚钱整容坐豪车,渴求各种奢侈品的包裹。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红了,就有钱了,只要有钱,就一切都有了”。 再没有人崇拜学霸、认可知识,羡慕那些靠自己努力考进清华北大哈佛耶鲁的人。这简直比卖茶叶蛋的,看不起造原子弹的还要可怕。 多少人的三观,败给了快速走红和一夜暴富? 前段时间,由沈腾主演的电影《西虹市首富》引爆了暑期档电影市场。 片中的“十亿大挑战”,让不少人在天降巨款面前一下子崩塌掉了整个三观:
王多鱼的好友,在看到他一夜暴富之后甘愿做他身边的一条“狗”; 视金钱为粪土的杰出好青年,可以为了钱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 就连最开始看不起王多鱼的夏竹,也在金钱堆积的猛烈攻势之下被王多鱼拿下。
金钱本没有罪恶,它只是用来检验人间百态的工具。 有人一夜暴富仍然没有丢下良知和真善,有人最初视金钱如粪土最后迷失在金钱的漩涡里。 林语堂先生曾说:“金钱能使卑下的人身败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胆壮心雄。” 一个人爱钱,爱美,爱权势和奢侈品都无可厚非,但总要通过正常的途径去获取,而不是总想着一夜暴富、天降横财,最后被所谓的快钱淹没和吞噬。
2 比赚钱更重要的 是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在畅销书《稀缺》中写道: 那些长期陷入贫穷的人,即使给他们一笔钱,他们的运用方式也会导致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破产,从而长期陷入贫困。 因为,财富并没有让那些暴富的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反而可能滋生了骄纵和不良生活习惯。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新闻:有的人受到上天垂青,意外中得大奖,可是随即陷入纸醉金迷的生活,最后反而活得生不如死。 在美国,超级大乐透又被称作“死亡诅咒”,获得巨额财富后能善始善终的人,其实并不多。 曾经一度看到很多人非常信奉“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的说法。 不可否认,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的暴发户,一旦有了钱,就作威作福。可是,那些真正懂得财富意义的人,往往能够在金钱面前保持自律。 比如,通过持续有效的运动来保持身材,通过正确及时的学习来保持精进,通过和更优秀的人建立圈层效益互相赋能。 不会理财的人,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无法摆脱负债累累的人生困局。 有钱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步入真正的“精英阶层”,因为有些人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已经谬之千里、满盘皆输了。 富人越有钱越富,越富越有钱,本质上而言是因为他们懂得造富而非被财富所牵绊。 就像《西虹市首富》中钱生钱的故事看似大快人心,而现实世界却更加复杂。 金钱是中性的,不主动作恶,也不主动行善。但金钱自带的流量和影响力,却加剧着马太效应,让富者益富,贫者益贫。 那些梦想能赚大把快钱的人,即便拥有了也终将走入消费误区而出现守不住财富的结局。
3 触雷的事情一律不碰 没底线的钱一律不要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曾经在文章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在1999年,我自己的五十万没有去买岛,而是去创业了; 如果,那年在杭州的马路上骑自行车,碰巧撞翻了马云,成为了阿里巴巴的股东; 如果,那年拿五十万全数去买了王石、李嘉诚或巴菲特的股票......
每次和别人聊到这些“如果”,听众们都嗨得如痴如醉。 可惜人生从来都没有如果,唯一真实的只有彼时彼刻一步一步跋涉而来的坚持和辛苦。 人生苦短,人们贪求的欲念有很多,但真正能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事情却很少。正如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的那句话: 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物都太难,太复杂。 真正的成功来源于长久的积累和量变,那些看似随随便便的成功大多藏匿着投机和速朽的命运。 吴晓波在《十年二十人》的节目里采访过网易创始人丁磊。 吴晓波问道:“你作为曾经的中国首富有什么感觉?” 丁磊的回答显得非常从容和淡定: 对于财富的排名,我并没有这么在意。我在意的是网易能不能真实地变成一个更加长远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把这条路长期走下去,并且要活得很好。 从创办网易到纳斯达克上市,丁磊仅用了三年;从白手起家到成为首富,他用了六年。 可是最近的十年,当BAT争先恐后抢占风口时,网易却选择深耕核心业务。 就像丁磊自己说的:“网易的核心能力,就是在熟悉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没有底线的事情,一律不碰。” 或许有人说:网易不行了;或许有人说:网易错过了一个时代。 但是在丁磊眼里,他所坚持的只是一个朴素的信念,别去碰那些看起来烫手的快钱和热钱。 或许网易不可能再成为互联网的老大,可是基业长青,不也是一种成功?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欢喜。 如果你是资本大鳄,那么玩转热钱可能就是你的核心业务,你选择玩还是不玩,只是关系到你事业的大小。 可是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们对于财富的控制能力太弱,你一贪心,一分神,可能一辈子就被套进去。 一夜暴富,看似光鲜,实际上汹涌的暗流,你可看得见?站得住? 在诱惑面前,我希望你能够在内心深处,保留一份淡定和对底线的坚守。
4 踏实做事 相信时间和积累的力量
这几年在互联网创业风口和趋势的烘托下,很多陌生的名字忽然与百万千万的资产联系在一起。 很多人只看到胡玮炜、黄铮、王兴的成功,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这些所谓暴富的人,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阶梯。 对自己和世界了解越少,越容易相信一夜暴富、一夜暴红的神话。 著名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到: 富人与穷人思维最大的区别是当大家同时得到一笔钱,穷人会去买好吃的东西,注重当下的快乐。 而富人则去买有营养的食物,去增加对自我提升的投资,更注重对未来长远的投资。 人生本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作家艾小羊曾经在文章中写道:“除了少数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
1)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好平台 不要过分在意薪资高低。好平台的标准,一是平台大,在行业内领先,二是平台不大,有行业前景,两者兼备更好。 2)不计回报地多做事,多尝试 只有很少的幸运儿,在25岁之前明白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试错中找到事业入口。 3)与有富人思维的人一起共事 远离满嘴暴富神话的人,跟他们在一起,你赚不到大钱,还会沾上穷人思维。
总之,穷人的唯利是图和富人的唯利是图是两个概念。穷人看眼前的小钱,富人图长远利益。 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终将一事无成。然而,又恰恰是这种自我麻醉,注定了一生穷。” 既然如此,还不如脚踏实地从零到一、好好经营,为人生做好规划,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 可能道理大家都懂。但如果你连一份工作都没能好好坚持做下去,就成天想着天降横财赚一大笔快钱。 你觉得可能吗? ► 作者丨Ray先森 来源丨富书 |
【商业运营】海底捞今日上市,24年一流服务背后的秘密,海底捞为何如此有激情?(上)
“ 编者按: 海底捞在北京时间9月2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从1994年到2018年,这24年中,海底捞一步步长大,不仅仅从川渝小镇走向了一线城市,甚至还走出了海外。 那么,你知道海底捞是怎么做到的吗?难道,海底捞你真的学不会吗? 本文节选自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于2016年在馒头商学院的微课分享,原文8166字,节选4000字。
今天看这篇文章,仍然收获颇丰。也许对于从事其他领域的你,也会有很大帮助!
01 “海底捞”名字,起源于打麻将
我们创业的时候只有一万块,没有钱做广告,只能从名字上着手,起一个让大家记得住的名字。 取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的名字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所以起名字的关键点是: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大家最喜欢打麻将,所以我们就从麻将的角度切入。 在麻将术语中,海底捞的意思是最后一张牌自摸,这个名字既好记,也和火锅有联系,于是我们就决定了取这个名字。 结果,我们把招牌挂出去后,路过的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的火锅店。
02 海底捞的5个秘密产品
不管是做餐饮还是做别的,你首先要考虑清楚,你的产品究竟是什么? 在开业之初,我们就把餐饮的产品特点想得很清楚。 餐饮主要有五大产品,这五大产品,实际上来自客户的五大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根据客户的体验,我们打造了五个产品。
1、产品一:直观的视觉享受,干净、卫生的“环境”
环境包括了装修、卫生、噪音等等。其中,卫生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卫生间的卫生。 卫生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客人最关注的是什么?其实是卫生间。 卫生间环境整洁度直接影响了消费客户的心理,所以我们把卫生间环境卫生作为最重要的环境点。 第二、厨房的卫生。 厨房卫生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和菜品的干净程度,所以我们要求台面、地面无水无油,还会邀请客人进厨房参观,帮我们监督厨房的洁净度。 第三、客人就餐的环境卫生。 桌面卫生、地面卫生、包括菜价,也是影响客户消费心情的重要点。
2、产品二:用精益创业的方法,迭代海底捞专属的“味道”
做餐饮,味道非常重要,如果产品味道难吃,其他做得再好,客户也不会再来。 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对火锅其实是一窍不通的,买了一本四川的烹饪杂志,左手一本书,右手一把铁勺就开始炒料做火锅。 那个时候,我们连一点普通的常识都没有。 比如书上说,“油温八层”的时候放辣椒,我们把油倒进去之后,才发现温度不够。 结果慌慌张张把火一关,跑到隔壁的餐厅问厨师,什么叫“油温八层”。 弄明白了以后,又回去继续炒料。 但对于餐饮人来说,我们对味道的追求永远是极致的。
在那之后,我们不断地找师傅学习,请好的炒料师傅到我们这炒料,寻找更好的更适合客户口味的配方。 后来店开多了,我们才发现,人工炒料,味道是不稳定的,我们又开始引入机械炒料。 结果,用机械化炒料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所有的味道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口味需求又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又加了一个更个性化的服务:客人在点菜点锅底的时候,可以设定自己的味道,而厨房可以根据他设定的味道,去现场进行调节。 整个味道的变迁是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迭代。
3、产品三:精选的“菜品”
现在所有消费群体最注重的是食品安全,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食品安全的建设。随着国家的重视,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要。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最开始我们在四川创业的时候,客人主要是吃三道菜,毛肚,鸭肠,黄喉。 这三道菜在市场基本上都是用碱泡过的。 当时我在买毛肚的时候,手都会被碱水泡烂,可想而知,这种菜到了客人嘴里、胃里到底有多么的不安全。 于是,我们就开始用新鲜毛肚,新鲜鸭肠、新鲜黄喉来代替用碱泡过的其他菜。 但是,在我们选择了食品安全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新鲜的毛肚,鸭肠,黄喉虽然有食材原来的味道了,但是口感却不如碱泡过的脆。 最后为了两全,我们在每个产品上,都寻找它的特性。 比如毛肚,食材用新鲜的毛肚,但是会加上葱汁,姜汁,蒜汁去掉异味。再加上很少的一点食用碱,就能在口感上实现同样的脆度。 再比如滑牛肉,国家不允许用添加剂。我们就在牛肉里加芡粉、鸡蛋清、辣椒油腌制,放上几个小时以后,口感就变得细滑了。 以上的几个案例说明,在菜品的选择,也就是你的产品选择上要用心,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上思考,能够开发出更好的菜品。
4、产品四:一点点“价格”差异,触动顾客的心
价格同样也是餐饮里非常重要的产品。定价不是根据成本来定的,而是根据目标消费群体心理所能接受的价位来定的。 所以在定价之前,先定位你的消费群体,找到他们能接受的价格。 这里面有几个技巧:
1)一点点“小心机” 在定价时使用一些小技巧。 例如同行卖啤酒,定价一般是整数,而我们最开始的定价都是,你定6块,我们就定5.8块,别家定5块我们就4.8块以此类推。 在消费者的视觉角度就觉得我们的价格更便宜,实惠。实际上收益相差不了多少,但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差异,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2)一点点“不一样” 在定价的角度观察顾客需求。 很多顾客在吃火锅的时候喜欢吃不同的品种,但品种如果是一份的话,分量大,吃不完,我们就推出了半份,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除了能让顾客尝试更多的品种,也不会造成浪费。 3)锅底—四宫格的隆重登场
客人可以只点两个锅底格,剩余两个可以免费装清水,四个格子的价格等于一个大锅底的价格,相对起来价格更划算,更加吸引人数少且年轻的消费群体。 (未完待续) |
【职场早读】工作三年,月薪一万变三千: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穷
01 ▼ 工作三年 从月薪1万到月薪三千
作家艾小羊曾经在报社做记者时,认识一个男生,也是做记者。当时传统媒体意气风发,行业发展迅猛。 那个时候,当记者很挣钱,基本上找个选题,一个月写两篇报道,随随便便,一个月一两万就到手了。 后来,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打破所有逻辑,新媒体行业突然崛起。所有人都直接从手机上获取资讯,等红灯、上厕所、地铁公交,只要空闲,随时随地就能看新闻。 没有人再看报纸了,没有人再读期刊了。 传统媒体仿佛从高楼坠落,一夜之间失去了大量市场,从路边的报刊亭一个接一个地倒闭,就能看得出。 那个男生,度过了传统媒体最滋润的几年后,收入从月薪一两万直接掉到基本工资,月薪三千。 “以前,我们上班不用打卡,有采访活动就出去,没有活动就在家睡觉,反正工资足够养活自己。现在,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他现在要靠下班后做微商,才能勉强保证温饱。 这是我见过关于职场最残酷的现实:工作三年,工资从月薪一两万掉到月薪三千。
02 ▼ 没有一个行业能永远增长
财经作家薇薇讲过一个例子。 她有一个读者,05年的时候毕业,进入沃尔玛,全球500强排名第一的企业,她在公司做管培生。当时来看,前途一片光明。 几年后,电子商务兴起,易趣淘宝风生水起,线下零售吃紧,无论是巨头沃尔玛,还是其它零售门店,遭遇关闭大潮。 沃尔玛开启裁员大潮。 5年后,就在她算是在公司立住脚跟站稳时,被无情裁掉。领导对他说:“你很有能力,但公司业绩下滑,总部做出裁员决定,我也没办法。” 此时,电子商务已经小有规模。她随即转行去做电子商务,一开始时没有赶上风口,红利期已过,她做得很艰难,但勤勤恳恳,非常用心,还是把销售额做上去了。 但是,如今风口突转,电子商务也已经遇到增长瓶颈,电商大佬马云和刘强东纷纷提出新零售、无界零售。 资本掉头直转,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融合。 你看,行业总是不稳定的,没有一个行业,能持续性增长和拓展边界,能永远大把大把捞钱。 国企改革,互联网转型,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事业单位,即使是公务员,也一样被这个时代大潮裹挟。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有风口期,也有成熟期。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就会开始精细化运营,出现大规模裁员。
03 ▼ ABZ计划
Linkedln创始人ReidHoffman提出ABZ理论,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三个计划围绕你的职业规划。 A计划: 即你的主跑道。你现在所做的工作,以及基于此对未来的规划。例如你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勤勤恳恳,从基础业务员开始做,慢慢升职加薪。 这份计划能保证你基本生存,甚至体面生活。如果按照此计划下去,没有发生太大变动,自己没有太大野心,生活也会过得不错。 B计划: 即增长跑道。处于转型过程中,某个行业崛起,你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基于此设计的职业计划。 例如雷军从金山出来,抓住智能手机增长的劲头,创办小米;林少在工作之余,抓住微信公众号增长的劲头,创办十点;程维从阿里出来,抓住共享经济增长的劲头,创办滴滴。 这份计划能让你实现弯道超车,尽可能大地完成阶级跨越。 Z计划: 即资产性计划,强调非劳动性收入。如果你被开除,暂时找不到新工作,你是否有替代职业规划,挣钱养家,保证一家子以及自己的基本生活。 Z计划不需要你花很多心思,投入时间精力,但需要你做好投资理财规划,资产配置。 Z计划产生的收益,是非劳动性收益,它能让你在AB计划都失效时,遮风挡雨,兜底你的生活。 一个人良好的职业规划,应当由ABZ计划共同组成,A计划为主航道,用来维持当下的体面生活,B计划为超车道,实现阶级跨越,Z计划为风险控制,当遭遇人生低谷,得实现软着陆。 ABZ计划,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规划理念。理念背后,是三种思维方式,三种意识。 这三种意识,不仅用于职业规划,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应该具备。一个理性,而能有规划的人,才能看得比较长远,风浪来时,才稳得住,避得开。 那些什么意思都没有的人,生活很混乱,前一秒可能还在浪尖仰望天空,下一秒随时可能被拍入海底。 所以,ABZ计划,以及体现出三种意识,尤为重要。
04 ▼ A计划:主航道意识
林夕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移民局办理申请移民,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是个户外工作者,干苦力活儿,也在排队,也想拿美国绿卡。 朋友好奇,这样的人,怎么会来申请绿卡?哪来的勇气? 朋友上千搭话,聊天中才知道,这位妇女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只读完小学,英语都表达不清晰。因为女儿在美国,所以,她也想申请美国绿卡。 她申报的理由是:“技术专长。” 移民官看了申请表,问:“你会什么?” 她回答说:“我会剪纸画。” 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非常轻巧而流畅地在一张彩色纸上飞舞,不到三分钟,剪出一幅非常逼真的动物图案。 移民官看呆了,一边看,一边鼓掌,连连点头:“OK,OK。” 然后,这位小学毕业的中年妇女,就这么OK了。 朋友把这件事儿讲给林夕听,林夕喟然而叹:“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样拿得出手。”
你未必会去美国,更未必会申请绿卡,但这个故事,以及林夕的那句话,值得所有人深思。 拿得出手,不是会,能做,熟练;而是精通,极其精通,是一万小时定律刻意训练出来的贴身技术。 拿得出手,不是你人生的休闲方式,而是你人生的主角,能承载生命绝大部分重量的一项技术,能持续性地挣钱;能养活家人,并且让他们过上还算体面的生活;能为你赢得尊重,赢得社会地位。 拿得出手,就是A计划,就是主航道意识。——有人用剪纸走出一生,从中国农村走向了财富中心;有人用写作,从籍籍无名走向了名震天下。 如果把人生拆分成不同的领域,职业、情感、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社交。如果你想在这几方面,都做得不错,你必须要具备主航道意识。
05 ▼ B计划:发动机意识
十点林少原本是厦门一位普通的设计师,每天上班下班,朝九晚五。毕业之后,他在工业设计这个岗位上默默干了八年。 那时候,也许他的职业想法便是,把设计做到极致,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 微信刚发展起来是,公众号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林少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哎,有点搞头。”于是决定试试。 下了决心,就执行,林少每天下班不做别的,找高质量的文章,放在公众号上面发。此后,与他而言,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风雨无阻,每晚十点,必然推送一篇文章。 靠着异于常人的毅力,林少坚持了下来,公众号的粉丝,从0开始涨到几万、几十万。 此后,公众号战场开始涌现大批量玩家,红利期被挤压,林少开始每天发8条,日日不断。 3年后,他把公众号做到很大规模,后来他找吴晓波作为投资人,吴晓波问他公司员工情况,他尴尬地笑:只有三个人,其中两个是他和他老婆。尽管如此,他还是拿到了投资。 现在,林少的公众号有近两千万粉丝,流水上亿,中国顶级的新媒体矩阵创业者。 而这一切,都是从他决定兼职做公号的那个晚上开始的。 这就是B计划,它对应一种意识:发动机意识。 人生,求稳求快,都是目标,稳是第一,快是第二。 如果你已经找到可以安身立命,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体面生活的领域。那么应该具备发动机意识,制定B计划。像林少一样,一边干着稳定的工业设计工作,一边默默做公众号的创业。 你并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成本,但却搭上了一个行业迅速崛起的红利。风口上,猪都会飞。 十年前,是电子商务;十年后,是新零售,消费升级;五年前是公众号,如今是小程序;哪个时代都不缺机遇,缺敢多尝试的人。 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永久快速成长下去,一旦市场被瓜分,发展成熟,另一个行业,就会在缝隙中,悄然产生。如果你能发现,就能四两拨千斤。付出20%的努力,收获200%的回报。 即使失败了,你的生活也不会受影响,主航道还在,人生继续前行;如果成功了,你就能给自己换个发动机,跑得更快,更稳。 发动机意识,在于尝试,在于给人生,给你当下的每个领域,更多可能性,更大想象。
06 ▼ Z计划:护城河意识
护城河的作用,在于当风浪来临时,能保障主航道畅通,不至于被堵死。 去年有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作者因为岳父流感变严重,住进ICU,上人工呼吸机,一天的花费,是7万元。 东北一套房,北京一套房,夫妻俩每个月收入在6位数以上。 典型的中产阶级,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依然差点让他们卖房卖车,人生差点停滞。 事情过后,作者做了一件事情,给家里所有人都买了很高保额的商业保险。 中国大部分家庭,经不起一场大病打击,这是现实,是某种程度上会出现的概率性事件。而一旦出现类似打击,如果没有措施,没有预防,人生的主航道随时会被风浪淹没。 所以,要有风险控制理念,要有护城河意识。
每个人都可能得病,每个人都可能失业,每个人都可能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打击。 所以,人生除了A计划,B计划,还应该有Z计划;除了有主航道,还应该有护城河。 多存款,别总是有钱就买买买,消费掉;多花点心思做理财投资,改善财务结构,给自己配置一些资产性收入;可以适当买一些商业医疗保险,把风险转嫁出去。 这样,当你失业了,当你没有劳动性收入了,你依然能维持基本生活,人生不会停滞,只会重新出发。 护城河意识,就是一张网,兜住你,当你坠落,不会掉下生硬的水泥板,而是拖着你,再出发。
07 ▼
很认可巴特菲的理念,好的人生,是由一些简单的信条引导的,例如坚持,例如保持健康,很简单,去做,就很难,做下去,回报就很大。 ABZ计划,以及它们代表的三种意识,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用以驾驭人生的,简单却坚定的信条。 你的人生,应当有一条宽阔的,倾斜度并不大的马路,能让你稳步上升,慢慢爬上去; 你的人生,也应当有一些挡风板,风浪来临时,尽管被淋湿,但不会被毁灭性打击,依然能向上走; 你的人生,一样应当有一些弯道,这是时代潮流设置的风口,如果敢于尝试,你会迅速攀升,实现阶级跨越。 能有向上突破的机会,能有维持体面生活的稳定能力,能有抵抗风险的厚度,好的人生,都应该要有ABZ计划,以及它们代表的三种意识。
作者来源: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
【职场热点】腾讯大调整:你看不懂的腾讯改革······(下)(续上)
在当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正好赶上下一个浪潮:产业互联网,2B企业越来越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会孕育着更多的投资和机会。 2016年,投资了特斯拉、推特、百度的德丰杰,其中国的德丰杰龙脉基金合伙人王岳华指出,消费互联网时代已是过去,产业互联网时代才是未来。 当时他就已经看到消费者互联网的渗透增长变慢,变为稳定。国内传统制造业很多产业比如陶瓷业、家装业,很多传统产业没有很好地应用互联网化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王岳华一针见血:“消费互联网跟产业互联网是不同的理念,消费互联网是眼球经济,产业互联网讲究价值经济。 什么叫价值经济?简单讲,消费互联网做的是流量,流量之后变现。产业互联网做的是什么?产品,产品之后变现。” 产业互联网要做以组织为中心的互联网应用,是让传统企业整个公司必须互联网化。 (这在笔记侠之前深度解析过的大搜车、7-11分别作为汽车产业路由器、超市行业路由器,已经深度解析过了。有兴趣可以点击浏览:大搜车:融资5.78亿美金,姚军红说穿越至暗时刻总要有底牌 7-11:人均利润超阿里的它,对手只有一个:用户) 从目前来看,物联网、数据成为加速或者促进产业互联网进展的驱动力。物联网讲了十年了,万物要联网。 万物联网之后怎么用,一直都没有很好的思路,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用法,并不能整合在一起,但是到今天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了。
而以往传统制造业公司,数据没有收集,即便收到数据,数据不知道如何清洗。有些数据是不要的,有些是危害到你的正常数据,数据要清洗,数据清洗完之后要分析、发掘。 国内大数据和云计算正在逐步成熟,计算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关于数据科学,笔记侠之前专访过顶尖数据科学家吴信东,有兴趣的也可以点击参看。) 专访吴信东:27年成为顶级数据科学家,他愿把未来20年献给中国
三、你我的下一个十年:产业互联网
不管是从互联网公司创始人转为投资人的姚欣(原PPTV创始人),还是从传统企业高管转型为互联人的洪铭赐(原宏基高管、腾讯电商首席战略官), 还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董事长彭剑锋(《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著名管理学家), 亦或是盛景网联合伙人颜艳春(新经济+X研究院院长、上市公司富基控股创始人、《第三次零售革命作者》),都相信未来十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十年。 姚欣指出,因为计算、交互和连接,有机会在未来一个更加质的飞跃。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十年我们会迎来全新的时代。 连接的本质就是数据的收集,云计算进行数据的处理,通过交互的方式将数据运算的结果反馈给我们的现实世界。 因此,姚欣非常认同“数据就是我们开启的未来”,未来商业机会的核心能力将有所改变。 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我们做流量,未来不再是以流量称王称霸的时代,而是对数据的掌控能力、数据的处理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未来任何一家新的商业公司需要具备的。 洪铭赐说,上一波的创业者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界,下一个风口属于传统产业者,是传统产业+互联网。 如果你在一个产业里有10年、20年的经验,如果你很懂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里所有的细节,如果你懂得技术、客户、风险,当你吸收互联网的思维,会迎来大的机会。 彭剑锋指出,中国在工业文明时代跟西方国家相比大概落后了至少200年,中国真正工业化历程不到100年的历史。但在智能文明时代,中国的企业跟欧美企业基本上是同步的。 未来是一个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通过数字化实现高度融合的时代。未来一定是消费者需求牵引着整个企业的运营,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 他说:“在进入新时代后,华为的使命发生了转变,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到“如何帮助各行业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腾讯则全面进入到生态环保、生活消费、民生政务,不再是纯数字企业。 总的趋势来讲,都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高度的融合。今天所讲的互联网,叫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改造企业内部运营,去真正打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知道了腾讯改革背后的浪潮,对你我而言有什么用呢? 正如刘强东讲到:“那些转型成功,掌握了互联网工具、方法论和价值观的传统企业,正在爆发出勃勃生命力。” 产业互联网,正是下半场的机会。 绕开BAT、垂直重运营、产业升级、供给侧的共享优化、企业级服务、消费升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区块链、物联网等),这些恰恰构成了下一个十年。 国庆前,笔记侠整理首发了颜艳春的《下一个十年,一切皆重来》,15万+阅读量,对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创始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指出,今天,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很多中国企业家正面临至暗时刻。但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最伟大的新周期的起点。 “未来5年,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从电商经济体到产业共同体,一大批新物种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新媒体、新服务、新餐饮、新零售、新物流、新金融、新制造也在走向融合,就像杂交水稻,更有生命力。” “中国市场已经从过去30年突飞猛进的增量市场进入慢速增长的存量市场,中国上万亿规模的产业比比皆是。但整个市场是非常碎片的,这正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产业路由器重构一次。 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ABCD(AI人工智能+Blackchain区块链+Cloud云+Data大数据)+X新技术推动的产业新周期,它在加速每一个产业的迭代。” 用王兴在2016年的话来说,靠粗放增长的“用户红利”所剩不多,我们需要真正去创新、真正通过精耕细作来服务好用户,从而发掘用户价值。 希望大家能从“下半场”刚刚开始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多数评论观察者不知,所有的组织架构调整,其背后除了是业务驱动,更是战略驱动。而战略驱动,必然是基于全盘通局的思考。 欢迎各位,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全盘通局思考。 你好,新十年。 --------------END-------------- |
【职场认知】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持续努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想坚持的事情越来越多,能坚持的时间越来越短。唯一坚持下来的,可能就只剩体重了。本文讲到两个可以让你持续努力的好方法,希望能对有所帮助。
1 从胜任工作到成为高手 路还很长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大部分职场人在外界的要求、逼迫下,都能成为岗位上的胜任者。 因为如果你不能胜任,你的老板、同事、家庭都会给你压力,逼你成长。 但当你可以轻松完成大部分任务和项目时,人就开始分化了。对于这种性格的人来说,一旦满足了,兴趣就转到其他方面。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是获得报酬的一种方式而已,他们有更喜欢的东西。
比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比如,想多体验生活的云淡风轻; 再比如,想当一个贤妻良母或者好爸爸。
基于价值观,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这当然也没错。 另一种性格的人仍然会想着提升自己,但无法忍受成长过程的困难,不愿意去付出相应的努力和成本。坚持不下去,干着干着就烦了,然后放弃努力。 但事实是:从胜任到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还有漫长的路。 这其实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很多人都说过,“做人如果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语言总是美好的,但大部分人的现状是:理想仅仅是想想而已。 因为很多人不愿意承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痛苦。 谁都喜欢早上多睡一会、晚上的游戏多打一会儿,跟人扯淡比看书思考要轻松许多,去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可能费力还不讨好。
2 没有及时反馈 是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的原因
为什么大部分人只是有一个梦想,但最后还是无法实现呢? 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跟外界环境、目标可行性有关,也跟自我认知和方法有关。比如,你定的目标对于个人不现实、不大可能实现,这样当你努力后发现基本上没戏时,就放弃了。 另一个原因是:伟大目标的困难程度更高,而且缺乏反馈。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行业专家,在开始阶段,你会发现需要学习的东西很清晰,但从胜任到专家这个阶段,你就会发现学习的资源越来越难找,也越来越深越来越难,而且学了也没有人知道,短期内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换个说法是,缺乏反馈,别说即时反馈,甚至长期的反馈都很少。 这时候,要求你的是不仅仅能解决问题,还要去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 要求你主动去找那些更复杂、更困难的任务和项目,许多时候你会一筹莫展,根本没有思路和方法,但要硬着头皮上。 干好了也没有奖励和鼓励,干不好了可能会有许多批评与讽刺。 这个时候,还要求你思考更抽象、更本质和深刻的内容,要挑战你原来的认知和习惯,甚至会对你的心智模式和价值观产生挑战。 对于这种境遇,大部分人自然的反应是逃避和拒绝。 表现出来就是放弃了,大多数人会说:人生苦短,不跟自己较劲;岁月静好,开心最重要。
3 学会把大梦想 转化成小目标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保持坚持下去的动力呢。 也就是说,在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失败,面对没人要求也没人喝彩的状况,如何保持不断努力的力量? 首先要承认困难,相信困难经过努力总能克服,而且珍惜困难,认为是个人成长的机会。 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把大梦想转化成小目标。 人都是短视的,有大梦想很好,但仍然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就是激励的方式。 美国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休斯在研究中发现,外来的刺激(如奖励、工作反馈、监督的压力)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 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 这种使需求转化为动机,再由动机支配行动达成目标的过程,就是目标激励。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有专一的目标,才有专注行动。
4 持续的自我激励
如果一个人整天想成为总统或者首富,我们一定认为他不正常,通常的结果是,这样的人最后既成不了总统也成不了首富,很可能加入传销组织。 洛克的“目标设定理论”也被认为是“篮球架理论”: 如果篮球架有十层楼高,估计没人喜欢打篮球,因为你怎么努力也投不进去; 但如果篮球架只有1.5米,正常的成人都很容易的把球放进去,那也没人喜欢打篮球,因为太容易了,没有挑战性。 所以,目标设定的时候一定要合适: 既不能高到让人如何努力都搞不定,也不能没有挑战性,激发不起热情来。 只有跳一跳够的着才是好目标。 王健林给想成为首富的人的建议是,“先定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说我先挣他一个亿”,其实都利用了这种方法。 人们研究学习的动机时也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完全是站在知识的立场上,让人们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 但这些上学的人们其实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所以学习的动力不足。 专家学者们又从实践中研究总结出了基于目标的学习-项目制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比如你的目标是渡河,这时候需要一艘船,那如何建造这个船(这可以看做一个项目),里面涉及到物理学、材料学、机械和木工的知识等,这个时候学起来动力十足。 儿童时期更需要激励,自己喜欢的老师一次表扬,可能会让他爱上一门课程。 但对于成年人,这个世界是如此残酷: 你的老板和同事、甚至你的配偶都很少或者不会去推动、鼓励。 当外界没有反馈和要求时,如果你仍然想上进和提升,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将你的伟大梦想和理想给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分别去实现他们。 当你的大脑中有明确目标的时候:你的眼光会坚定、你的身体不会懈怠、你会一直有需要学习的内容、思考的方向和实践的需求。 这时候艰难困苦可能对于你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时间过得飞快。 厉害的人不依赖于别人的鼓励,而是自带目标,自我激励,自得其乐。 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时刻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不屈不挠地去做,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 当你持续地这样做,在某一天你环顾四周时,可能会发现,你真的成了理想的样子。
► 作者:田志刚,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来源: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
【职场精选】她10年前是我秘书,现在做高管了
1 那个女孩 10年前是我秘书
我去参加一个供应商颁奖典礼。领奖的人都是获奖公司的高层代表。其中一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连着上台领奖几次。 主持人问她,你可是我们行业的知名人物,今年又是大丰收啊。可以分享下你的感受吗?她面带微笑自信地说,“我们一如既往地追求卓越。” 坐在我身旁的是一位认识多年的副总裁,他侧过身满脸傲娇地对我说: “你知道吗?台上那个女孩10年前曾是我秘书。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只雄鹰了。” 我看着那个衣着优雅,自信大气的女高管,不由得心想,又有多少杰出的人才不是从秘书做起的呢?
2 想追随我的人很多 但我只带走了她
几年前,我去一家公司任销售总监。有个样子特别小的女孩坐在我前面,她看起来不起眼,也不多说话。我当时还嘀咕,公司怎么请了个童工。 同事告诉我,她不是我们公司的人。她是经销商的员工,在我们这里办公,专门为我们处理数据工作。她刚毕业,只有大专学历。工资在当时非常低。 连着很多天,我发现她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有几次我加班到9点,仍然看见她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埋头工作。我还得赶她走,快回家吧,太晚了。她总是笑嘻嘻地说,还没做完,做完了就回去。 她年龄最小,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晴妹。在办公室,晴妹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因为只要遇到问题,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找她来解决。
晴妹,这个月我们还差多少完成指标? 晴妹,我们的库存周数是不是超出标准了?是哪几个客户库存偏高? 晴妹,帮我看看仓库里还有多少赠品没有发出去? 晴妹,我的这个月资源不够了,你能不能帮我协调下资源分配? 晴妹,我的 PPT 做了吗?我明天要用。 …… 她就像部门的大管家一样,对内部数据和资源了如指掌。 只要有人找到她,上到总监,下到销售代表,她从不推脱, 而且总是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有一次我和几位经理讨论业务流程的优化。我们讨论了半天,始终找不到更好的办法。经理说,不如让晴妹参与讨论,她也许能给些建议。 晴妹来了后,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就发现了流程漏洞,她把电脑里的数据调出来,一张张表指给我们看。经理听完大腿一拍,就是这个问题了。 从那次后,我们所有的业务会议都会邀请晴妹参加。因为她了解业务,她有最全的数据资料,她还会主动给出有效的建议。 她对业务了解度越深,就越多人找她帮忙,以至于没完没了加班,连经理都看不下去了。经理对琴妹说,你是来支持经理业务的,对于别人的要求,你要学会拒绝。 她听完后还是笑笑不说话,依旧如故。对别人的请求有求必应,而且无论多么忙,从没有听过她一句抱怨。 她曾经动了辞职的念头想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当时部门上下都慌了,连销售代表都跑来找我,希望我能想办法留下她。大家觉得没了她真的不行。 后来部门有个位置是行政秘书的空缺,这个位置是公司正式员工。我问她,你愿不愿意转正?这对你可能是个机会。 她考虑了下,断然拒绝了。她说,我还是想贴近第一线。行政秘书虽是公司正式员工,但只负责行政这块,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现在做的工作,可以让我更了解业务,也让我对业务有更多的想法。 我当然尊重了她的意见。两年后,我调岗去负责更大的业务。想跟随我的很多,但是我只带走了一个人,那就是她。 现在她已经成长为业务主管,工资是当年的几倍,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3 拉开人与人差距的 就是这 4 件事
很多人刚毕业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职业发展该何去何从。做着底层的职位,拿着低工资,备感迷茫。 有谁的工作是一开始能看到前途的? 前途是靠人一步步做出来的。你看见的所有白手起家的杰出人才,都是从0起步的。平安集团的董事长马明哲,职业生涯也是从司机开始的。 不要害怕自己一无所有,而要去想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拥有。 最怕是自己什么都没有,还好高骛远。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为什么同样10年,有人可以从秘书做到总监,有人却只能原地踏步?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很多人在同一个岗位做了3年,对该工作的洞察还不一定比得过一个做了6个月的人。这就是区别。 一个擅长学习的人,不会只局限在眼前的工作。而是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别人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数据和现象揭示了什么?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怎么做? 擅长学习的人,一定是勤于思考的人。他不仅只看到表面,他还会看到背后。他不仅看到眼前,还会研究未来。他不仅自我学习,还会向他人学习。
2)努力再努力
努力是成长的基石。不努力谈成长就是废话。 经常有人说我做不好,是因为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但事实上,这些人不是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这种总是做不好事的人,就算转去做感兴趣的事,也可能因为挫折而最终放弃。 要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努力去做,直到做好为止。做好了就有成就感,兴趣自然而然地来了。 不怕脏活累活,不怕揽活的人,看似好像很吃亏,实际上才是受益者。这些人被复杂和大量的工作磨练,得以快速成长。 你只有够努力,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卓越。够努力,才可以成为专业人士。够努力,才有机会比别人更优秀。
3)积极主动
我招了个助理。面试时她告诉我她过去经验有多么多么丰富。当我们一起工作后,才发现事实和理想中的差距。 我交给她的任务,她闷头去做。做完了没有效果,她也不汇报。面对问题,她视而不见。她从不主动和我联系,也不去思考如何才能优化结果。 每次我发现了问题去找她,她一点不在乎,也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决定停止合作。 积极主动是一种优良的特质。一个只会被动接受任务的人,绝不可能出类拔萃。积极主动不仅表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更表现在与人沟通上。 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进行优化提高,在和他人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地交流和回应。这些都将让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4)目标明确
每个人都要学会的一样能力,那就是以终为始。只有方向明确了,才知道路该怎么走。 我刚毕业时也是从秘书做起。虽然我当时对职业规划一无所知,但是我很清楚秘书一定不是我的职业目标。 我那时很羡慕公司的一个业务主管,她在对内外沟通上的能力一流。于是我暗自下决心向她学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来公司有销售助理的空缺时,我抓住了机会。 晴妹也是一样,她放弃行政秘书的正式员工的机会,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有目标并敢于坚定地往前走,机会来临时,就不会错过。
4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 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刚开始起跑快一点慢一点不重要,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事实上,你会发现,马拉松的后半程,拥挤程度远比你想象得低。 你唯一不用担心的是起点低,因为起步时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工作态度和学习能力会渐渐拉开差距。这个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年累月带来的结果。 想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优秀的人,你得学会动脑筋,得比别人更努力,得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坚定不移。 人生从来没有不劳而获。
► 本文作者:薇安,世界500强美女高管,每年掌管数10亿生意。只写最接地气的成长干货。和几十万有志青年探索一条人生奋进之路!千万阅读代表作《“未来10年,50%的人将失业”》《别再刷屏了!请停止这种无效的努力》,个人公众号:薇安说(ID:Viannhe6) |
Re: 【社会网络】多重网络 | 后来者的机会在哪里?
思而不学则殆
|
【职场】凌晨3点,一个女人轰动了整座城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并肃然起敬的真实故事。
1953年11月13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消防队的电话总机在清晨三点收到一个电话。22岁的年青消防员埃里希在值班。
“喂喂!这里是消防队。”电话的那端没人回答,可是埃里希听到一沉重的呼吸声。
后来一个十分激动的声音,说:“救命,救命啊!我站不起来!我的血在流!”
“别慌,太太”,埃里希回答,“我们马上就到,您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不在您的家里?”
“是的,我想是在家里。”
“家在哪里,哪条街?”
“我不知道,我的头晕,我在流血。”
“您至少要告诉我您叫什么名字!”
“我记不得了,我想我撞到了头。”
“请不要把电话挂掉。”
埃里希拿起第二具电话,拨到电话公司,回答他的是一个年老的男士。
“请您帮我找一下一个电话客户的号码,这客户现在正和消防总队通电话。”
“不,我不能,我是守夜的警卫,我不懂这些事。而且今天是星期六,没有任何人在。”
埃里希挂上电话。他有了另一个主意,于是问那女人:“你怎样找到消防队的电话号码的?”
“号码写在电话机上,我跌倒时把它给拖下来了。”
“那您看看电话机上是否也有您家的电话号码。”
“没有,没有别的任何号码。请你们快点来啊!”那女人的声音愈来愈弱。
“请您告诉我,您能看到什么东西?”
“我…我看到窗子,窗外,街上,有一盏路灯。”
好啊──埃里希想──她家面向大街,而且必定是在一层不太高的楼上,因为她看得见路灯。“窗户是怎样的?”他继续查问,“是正方形的吗?”
“不,是长方形的。”
那么,一定是在一个旧区内。
“您点了灯吗?”
“是的,灯亮着。”
埃里希还想问,但不再有声音回答了。
需要赶快采取行动!但是做什么?
埃里希打电话给上司,向他陈述案情。
上司说:“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可能找到那个女人。而且,”他几乎生起气来,“那女人占了我们的一条电话线,要是哪里发生火警?”
但是埃里希不愿放弃。救命是消防队员的首要职责!他是这样被教导的。
突然,他兴起一个疯狂的念头。上司听了,吓坏了:“人们会以为原子战争爆发了!”他说。“在深夜,在哥本哈根这样一个大都会里 ……”
“我恳求您!”埃里希坚持,“我们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全都徒劳无益!”
电话线的另一端静默了片刻,而后埃里希听到答复:“好的,我们就这么做。我马上来。”
十五分钟后,二十辆救火车在城中发出响亮的警笛声,每辆车在一个区域内四面八方的跑。
那女人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但埃里希仍听到她那急促的呼吸声。
十分钟后埃里希喊说:“我听到电话里传来警笛声!”
队长透过收发对讲机,下令:“一号车,熄灭警笛!”而后转问埃里希。
“我还听到警笛声!”他答说。
“二号车,熄灭警笛!”
“我还听得见……”
直到第十二辆车,埃里希喊说:“我现在听不见了。”
队长下令:“十二号车,再放警笛。”
埃里希告知:“我现在又听到了,但越走越远!”
“十二号车掉回头!”队长下令。
不久,埃里希喊道:“又逐渐地近了,现在声音非常刺耳,应该刚好到了正确的路上。”
“十二号车,你们找一个有灯光的窗户!”
“有上百盏的灯在亮着,人们出现在窗口为看发生了什么事!”
“利用扩音机!”队长下令。
埃里希经由电话听到扩音机的声音:“各位女士和先生,我们正在寻找一个生命有严重危险的妇女。我们知道她在一间有灯光的房间里,请你们关掉你们的灯。”
所有的窗户都变黑了,除了一个。
过了一会儿,埃里希听到消防队员闯入房间,而后一个男音向对讲机说:“这女人已失去知觉,但脉搏仍在跳动。我们立刻把她送到医院。我相信有救。”
海伦索恩达──这是那女人的名字──真的获救了。她苏醒了,几个星期后,也恢复了记忆。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方法; 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借口。 (本文来源于:有品阅读) |
【职场认知】你随便发的朋友圈,就是你的个人品牌(上)2018年7月22日,「在行」线下沙龙活动中,原GE中国官方发言人、个人价值专家温迪做了一场关于个人品牌的主题演讲,她分享了自己对于个人品牌的理解以及建立个人品牌的策略,内容非常全面,推荐你花15分钟认真阅读。
作者丨温迪 来源丨笔记侠
1 社交效应
大家好,非常荣幸这个下午和大家一起探讨个人品牌和个人呈现力这个话题。 西方的教堂里,做礼拜经常要做的一个社交的动作是跟前后左右的人握手。 为什么几百年来教堂一直在做?因为教堂是要营建一个社区的效果,大家相互认识得越深,效果越好,其实我们这个场合是一样的。 说完你好,介绍完自己,再坐下,是不是觉得环境变得更友好?有,这就是社交的积极效应。 去任何一个公众场合参加会议、参加分享会时,要想着除了学习,离开会场的时候,还能多一个朋友,多一个导师。
2 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进入主题前,先分享我职场初期的一个经历。
这个照片是我。90年代初一个冬天,我去建国门外国际俱乐部的「美国通用电气」的中国总部,去应聘公共关系官员的工作(这个俱乐部现在已经被拆了)。 当时还没有品牌店,应聘之前,我去家附近的一个出口转内销的店里,买了一件白色的呢子大衣,提着之前买的巨大猪皮男士公文包,去面试。 当走入国际俱乐部的时候,我看着来来往往西装革履的人,没有一丝的忐忑。并不是因为我是公共关系的专家,我没有公共关系的经验,但是我有的是自信,是激情,是想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于是,经过三轮面试,见了很多经理,我最终顺利通关被录取了。 我上班的第一天就问经理:面试的人这么多,为什么选中我? 她说:你是来应聘的人中最自信、最有激情、最有好奇心的人,而且小小年纪就知道想经营自己的形象。 然后她指着我巨大的猪皮公文包,说: 你这是哪买来的?我挺喜欢的,很特别。但是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女孩都敢把它拎到街上。
她的回答瞬间点亮了我脑中的小灯泡,也是那时,我第一次在职场中认识到,个人品牌的重要性。 因为她的这个回答让我很惊奇,我以为他会说你英文水平好,或者你写作水平好。但实际上,这样关于硬技能的原因他只字未提。 后来我去问了集团的CEO,香港的HR,为什么挑选我?他们的回答跟我的经理回答是一样的,全部都聚焦在软实力、个人品牌上。 这些瞬间让我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意识到个人品牌对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 硬技能是让你迈入门槛的技能,但是很多人都能迈入这个门槛。是什么让你后来脱颖而出、有竞争力?软实力和个人品牌。 这就是我的经历。所以我20多年来都对个人品牌非常感兴趣,一直在观察、学习、演习。 去年底我出了有关个人品牌的书,叫《你的品牌,价值千万》,这是我多年来对品牌的认知和经验的分享。
3 什么是个人品牌?
到底什么是个人品牌?请用一个词形容,提到个人品牌,哪一个词会一下就跳入你的脑海里? 标签?人设?个性?影响力?价值?专业?形象?知名度?气质?人格魅力?象征物?潜力?承诺?专利? 如何简单形象的解释什么是个人品牌? 如果一个小孩问你:什么是个人品牌?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拿出这个玩具——土豆先生。
土豆先生是北美一个经久不衰的玩具,迄今为止,几乎北美的所有小孩都玩过。你最初看到它时,就是个土豆,其貌不扬。 但当你摇一摇它,你会发现它肚子里有东西的,它身上还有一些小孔。 你把东西拿出来,插到这些小孔上,小土豆变超人。除此外,你还可以随意变换组件位置,得出各种不一样的人物。土豆和超人的区别就是有没有个人品牌。 你愿意做土豆还是想做超人?当然是超人。
那实际生活中,个人品牌是什么?
它是当你离开这个房间时别人对你的定义,对你的评价。 今天你跟别人握手问好了,交了一个朋友,你离开这个房间以后,他会跟身边人说新认识了个人,这个人如何,你也会跟身边人说今天认识的人怎么样。 这个如何、怎么样就是对相应人的个人品牌定义。所以个人品牌是由他人来定义。 虽说个人品牌是他人来定义的,但个人品牌一定要由你来掌控和影响。 给别人的印象是不是你自己呈现出去的?你呈现的时候是不是有目的性?你是不是在不同人面前呈现的形象特点和魅力也有所不同? 最近出了很多有关人设的新闻。北大校长在一个特别的学校活动上,念错了字。然后全球华人都因此对他做了一些不太好的评价。这些评价是他所希望的吗? 也许这个错误并不反映他这个人如何,也许他的文化功底很深。但是这个事件的关键问题出在哪?出在他对个人品牌和个人呈现力的认知不足,于是准备不足。 社交媒体是无情的,把他的形象一下传播到全球华人眼里,这就是没有掌控个人品牌的一个悲剧。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如果不掌握你自己的个人品牌,不知道如何呈现自己,别人肯定会给你贴一些乱七八糟的标签。
4 社交媒体时代 所有人都能建立个人品牌
几十年前,只有权贵、有钱人、有势人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声望,因为当时只有电视和报纸,普通人没有钱也没有权通过这些媒体帮助自己建立个人品牌。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把这个门槛降到了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短期内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五年后、十年后,如果你还没有个人品牌意识,没有去打造个人品牌,你会被有品牌意识的人远远抛在后面,到时候你就会当真体验到“被同龄人”抛弃的痛苦了。 我们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在微信和脸书上晒照片,发表自己的评论、意见。 你在晒的是什么?三餐吃了什么?参加了哪些派对?生活品质?还有呢?个人形象? 你晒的就是个人品牌。 很多时候你不知道,互联网的强大,你晒的内容会被你圈子里更多的人看到。 这些人会根据你晒的内容,来判断要不要跟这个人交往,要不要跟这个人拍拖,这个人可不可交,或者 要不要雇佣这个人?这些都来自于你晒的信息。 数据表明,每个人平均每天晒6张照片。知道晒得有目的,知道怎么晒,这就是个人品牌策略。 我的书的名字叫《你的品牌,价值千万》,很多人说真是这样吗?我说肯定是。价值有各方面的范畴,最低就是物质价值,个人品牌能帮你赚更多的钱。
李雷和韩雪,同一所大学毕业,同一个专业毕业,同样选择了财富理财人的工作。 韩雪第一年开始就有个人品牌意识,于是在企业内外的各个媒体上经常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逐渐打造自己的声望和信誉。 而且她清晰地了解自己,热情、自信、非常有同理心,于是她给客户呈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客户因此跟她的黏度越来越高,她的声誉也随之逐渐扩大,从地区性专家到行业性专家,最后到全国性专家。 她和李雷的距离就这样拉开了。 因为李雷不会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不想动脑筋思考,觉得这个过程太累了,觉得没有价值。但韩雪的收入渐渐是李雷的两倍、四倍、六倍。以往是她苦苦地追寻客户,后来是客户主动找她 最终,他们两个人因个人品牌差异收入相差一个亿。
5 个人品牌塑造的原则
1、为什么要有个人品牌战略系统?
当然,生活中比金钱更值得追求的,是全方面的价值提升。例如,一年以后你希望在职场中是什么样?你希望父母未来的生活怎样?或者你希望自己的情感生活怎样? 塑造个人品牌需要一套系统,不能仅仅从各种渠道看来的零碎知识习得。就好比给你一堆散乱的汽车零件和一辆完好的车,两者哪个价值更高? 给你一堆散乱的零件,即便把每个零件名称作用告诉你,真正组装起来你依然会毫无头绪。但如果是一辆完整的车,你不仅可以看出它的全貌,还能将各个零件逐一拆解下来研究。 当车性能有问题的时候,你就能很清楚地知道问题出在了哪儿,哪个零件很完好,哪个零件需要维修,这个零件真正归属于哪儿。 这就是系统的功能。 个人品牌系统,能帮助你学到的碎片知识有机地利用起来。
2、好的个人品牌的通性: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
1)真实性 / 独特性
图片上的这个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也是民主党希望两年后能够出来代表他们抗衡特朗普的总统候选人——奥普拉。 我将通过她的成长经历,来告诉你们好的个人品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奥普拉50年代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非常偏远的 城市,一个非常苦的黑人家庭。那个时期,所有这样黑人家庭的女孩,最终的命运就是长大了为富人去做厨娘,做佣人。 但是她从小就立了一个志向,那不是我要的,我长大以后要成为激励人、帮助人成长的老师。经过努力,她不但成为老师,还有了自己的专访节目,通过电台激励别人、帮助别人成长。 她刚开始这个职务的时候,总是觉得没有自信,于是她就模仿当时最有名的一个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模仿他的微笑、问问题的方式、装饰、手势等。但是她模仿的很累,自己的节目一直没有突破。 有一次她在节目中突然因为念加拿大这个英文词,总是读错。读了二十多遍,她一下就笑了,她笑的那一刻,说: 我突然意识到我不用做得很完美,我可以自嘲,我只要做我自己就行了,我不用去拷贝别人。 于是她真的找到了自我。 努力去做自己和努力去学巴巴拉,哪个会更容易?当然是做自己最好、更容易。于是她有了突破,她的节目后来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采访节目。她的成功招来了好多人的效仿。 90年代出了很多的采访节目,大部分为了争夺更多的观众,导向都是消极的、耸人听闻的选题——请关系有矛盾的人上台,例如喜欢同一个男孩的三个女孩,请到台上后,通过各种问题把她们激怒,最大化制造矛盾。这个节目永远是一个主持人加两个彪形大汉的保镖。 奥普拉也坐不住了,开始学习他们改变节目导向,新出了一些耸人听闻的专题的节目。结果非但没有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反而失去了很多以前热爱她的忠实的观众。 她赶紧调整,又回到了正能量的风格,接着创造了奥普拉读书会。于是她的节目越办越好,几十年来一直是访谈节目中的第一,直到她停止做《奥普拉脱口秀》。
所以一个好的品牌的中心是真实的,你要挖掘你自己,不是要去拷贝别的人。另外要有独特性,独特的你是最美的,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与生具备。
2)相关性
品牌是由别人定义的,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没有关系就没有个人品牌。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妈妈,可以是恋人,可以是打工的,可以是创业的领导人。 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目标关系,你给目标受众提供的价值是不是他所需要的?这就是相关性。
3)一贯性
最后一个是一贯性,没有上面的真实性就无法一致。 如果你去学习网红套路,那未必适合你,今天你能成功,明天你能成功,后天呢? 你这么做,做的不是自我。就好像模仿秀的明星,顶多火两年就消失了,因为他每天在拷贝别的人,那不是他自己。 一贯性是检验品牌真不真实的最好的工具。例如,你谈恋爱,相亲对象第一次来的时候特别浪漫,带着鲜花,温柔体贴。你觉得这人太好了,就是他了。 结果和他交往久了,发现他人很粗俗,修养不够。所以你立马会想他第一次的呈现——装的,是在表演?所以一个品牌能否一贯地走下去,是检验你品牌到底真不真实的最好的方法。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