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充电站
Re: 【社会网络】多重网络 | 后来者的机会在哪里?
思而不学则殆
|
【人际关系】从今天起,抛弃“忙”这个字
“忙”这个字,你经常用。它看似无害,甚至近乎无意义,但却在逐渐侵蚀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看看你最近发给朋友的短信和邮件,如果包含类似下面的句子,说明你已被这个字所困了。
“我很想去,但是我真的太忙了。” “很抱歉我没有及时回复你,因为我最近太忙了。” “我还能怎么样呀,跟以前一样忙呗。”
你一定猜到了。那个破坏者,就是“忙”。这个字正无形中让你与家人、朋友渐行渐远,是时候将它从你的社交言语中清除了。 确切来讲,忙碌并没有错,人们可以在承担诸多责任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让人们渐行渐远的并非忙碌本身,而是“忙”这个字。
每个人都忙
如今,说自己忙基本等同于说自己还活着。以前,忙碌是“我很重要”的标志,意味着一些人、一些事没你不行。而现在,人们无论在干什么都说自己忙。 说“我忙”的时候,也许你忙一个工作忙了十年,也许你正在找工作,也许你正忙着度假。“忙”这个字不再有任何特殊含义,基本上是无意义的。 然而在与人相处时,无意义的词语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别人无法理解你到底在经历些什么,进而阻碍了彼此间的交流与理解。
容易造成误解
“我真的很忙”,这句话实际上在解释你为什么没空。开始几次,你用“我很忙”作为你不能出去的理由,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但时间久了,他们会将这句话看成是其他理由的托词借口——也许你不再喜欢他们了,只是你不想直说。 换句话说,人们会通过“我很忙”来猜想你的真实意图,而通常这种猜想是负面的。最糟糕的是,家人朋友可能会将“我很忙”这句话当成是你想要摆脱他们的代名词。
人际关系杀手
“我很忙”通常意味着你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这完全可以理解。你也许正在照顾小孩,也许正忙着推出一个新产品。有那么多正当理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不能跟朋友见面,而“忙” 这个字不能传达其中任何一个意思。 我在《扼杀一段关系的五个关键词》中提到,“现在不行”这个词是人际关系杀手,它带有一种拒绝的意味。“忙”就跟“现在不行”一样,缺少对他人感受的考虑,从而致使距离感的产生。 尽管“忙”这个字不能让人产生亲密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用一种亲近的方式传达出忙绿的信息。 下面这些建议可以在顾及家人朋友感受的前提下,向他们传达出“我现在没空”的意思。
实话实说
要消除“忙”这个字带来的模糊感,方法很简单,即告诉你的家人朋友你具体在忙些什么。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当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可是,这么做是值得的,因为同样是向朋友传达忙碌的意思,但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 想象一下,你邀请一位朋友参加你的生日聚会。
方式一,她回复道:“我很想去,但是我真的没时间。” 方式二,她回复道:“我真的很想去,但是今晚Jack有一场空手道比赛,他特意叮嘱我看他的比赛。不过,你还是要给我留香槟呀!”
感觉到两种方式的区别了吗?第二种方式既解释了这位朋友缺席的具体理由,也传达出她依然为你高兴的含义。第一种方式就完全没有这种效果。
二 告知具体期限
如果你正忙于处理工作或家庭事务,且处于关键时期,那就告诉他们具体期限,比如要忙多长时间,这样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你的产品要在一个月内上市,之后你才会有时间,那就把这一情况告诉对方,并表达你愿意与他们到时候再聚的愿望。即使上市时间推迟,一个月变成了两个月,对方也会因你的坦诚而倍感欣慰。
三 想清后果
现在,我们来正视“我很忙”这句话的负面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不想再维系一段关系,我们可以用“忙”来回复对方。小孩子把这种事情称为“撂挑子”,即逐渐与某人疏远,不解释原因。 如果你在说“我很忙”这句话的时候,怀着这种心态,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是否真的要与对方分道扬镳。和他人决裂总是令人难受的,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无论怎样,用“忙”来终结一段感情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痛苦。 请从今天起,试着抛弃“忙”这个字,至于结果,就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源于:哈佛商业论坛 |
【今日荐读】一位平安集团16年老员工:怕你胸有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本文作者是前平安集团渠道总监,他做过很多大事,比如通过一个项目为公司带来近 50 亿收入。每当有年轻人请他分享“做大事”的经验时,他都会强调:工作中不存在什么大事,也没有绝招,你应该先做好每件小事。其实,所有的大事背后,都是无数琐碎的小事,只有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1 我的助理辞职了 他嫌工作太琐碎
6 年前,我就任营业部总监时,急需一个助理。刚在内部网挂了招聘信息,产品部的老总就把他的助理推荐给了我,说此人如何如何优秀。 我面了试,那小伙子确实感觉不错,能说会道,知识面广,而且貌似很上进。 我当时纳闷为啥这么好的人才,人家不留?但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明白了原因。 那助理的知识确实太渊博了,对BAT的战略规划如数家珍,对各种创新模式了然于胸,但要命的是,他却很难按我的要求处理好任何一件小事: 写的邮件总是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领导来调研开会,他总是高谈阔论,而忘记端茶倒水和会议纪要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写年终预算报告,第一页的数据就错了,叫他修改后,发现后面的数据还是错,问他原因,他说我只让他改了第一页的数据...... 老天爷,后面的数据都来源于前面的推导,前面改了,后面当然也要跟着改!我怂了他,他很不开心,第二天就向我请辞,理由是: “现在干的工作都是些针头线脑的小事,觉得没啥发展机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我没有挽留他,无论我说什么都会成为洗脑的嫌疑犯,所以由他觉事吧...... 2 工作中哪有什么大事 你要先做好每件小事
最近写了几篇热文,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来撩我。 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我在500强经历的那些“大事”,都想让我分享一下做“大事”的经验和干货。 于是我说: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大事,也没什么绝招,你要做的就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说这句话时,本想装逼包装下,可觉得还是这样平铺最好。然而,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受年轻人待见。 他们找我要武林秘籍,我却告诉他们:“太极只适合健身,不适合打架。”这当然让他们失望…… 但实际情况即如此:工作就像两个流氓打架,你却当成高手对决。 当你还在纠结是用“双峰贯耳”还是“十针手”时,别人一通王八拳已将你撂倒。 当你真的做成一件所谓的大事时,你就会意识到:这简直是黑屋子里的群殴,当你获胜走出,自己都不知道是哪几拳放倒了对方。
3 每一件大事的背后 都是无数琐碎的小事
我在500强是做成了几件所谓的大事,可回想起来全是些苟且不堪的碎片。做销售总监时,拿下一个几千万的大单。 这背后却是和产品部门上百次的邮件沟通、与客户各个层级的关系梳理、对投标文件每个字的拿捏...... 在总部搞一个创收项目,为公司带来近50亿的业务收入。这背后却是无数个追踪表格、电话沟通、激励文案、机构走访与宣导...... 再后来,和世界著名咨询公司一起为公司做战略规划,项目将决定这个金融帝国的未来走向。 这真的是年轻人都向往的大事吧。 可6个月的项目期并没发生什么大事,有的只是每天23:00定时召开的电话会议、上千个访谈纪要、上百次的方案修改意见、一次又一次内部PK会议...... 也许你会以为这与职位有关,级别很高的人是不是就能摆脱繁琐,闲庭信步?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我算是比较接近核心圈的人,以我的观察,即使这个金融帝国最高的几个领导人,也并非向你想的那样意气风发、运筹帷幄,他们每天面对小事的数量更是我们几何倍数。 而他们要做的,也仅仅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4 能走向金字塔顶端的人 都是往死里磕的偏执狂
先抛开多大的成就不谈,其实你只需要对待工作投入一点、严谨一点,持久一点,足以让你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马未都讲过,他收藏一些木器,损坏时经常会找一个师傅来修理。虽然那个师傅报价比市场行情高出一节,但他认准了,从不更换。 那是为什么呢?原来,马爷曾有一把黄花梨木椅,不小心碰掉了一个缺口,在别人的介绍下找到这位师傅。 按说补救措施如何完美,都不可能恢复原样。但那师傅硬是在一堆废料里寻找颜色、花纹都相近的材料。 虽然补椅子一个时辰即可,但那师傅找料就找了三天,终于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椅子本来的面目。 你看,真正的手艺并不在于出凡入胜的高超技艺,而在于以客为尊的投入态度以及细针密缕的严谨作风。 在职场也是如此,最终能走向金字塔顶端的人,不是那些看起来文韬武略的人,而是那些往死里嗑的偏执狂。 我在平安所见到的顶级高管多数如此。 我曾无意瞥见某位总裁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纪录着每次会议的细节,里面还夹杂着图形和表格,真的可以和90后的手帐媲美; 我也曾和某位总经理去机构调研,两天走了七八家机构,每家机构的发展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报告中的细小错误,也都能马上指出。 当你和这些人接触后,你就会明白,只有屌丝们才动不动指点江山,大人物只说细枝末节。
5 学会设计和运用 自我激励
有人会站出来说:“投入一点、严谨一点、持久一点”我当然知道,可我不感兴趣的事,我就是无法全情投入..... 这并不奇怪,我们多数人都无法忍受枯燥。人类作为从草原上进化而来的物种,对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事情总是排斥的。 所以,你对打游戏感兴趣,因为它会给你即时回报,打完小怪打大怪,层层升级; 所以,你对手头的工作不感兴趣,仿佛你在打一头看不见的怪物,你不知道多少拳才能将它放倒,甚至你的拳头是否打中了它,也是个未知。 但为什么一小部分人能够做到非人类呢?原因就是他们设计和运用了自我激励。 知识大V李笑来讲过他自己的事,当年为了进新东方,必须在TOEF/GRE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想拿高分就必须背会2万个单词。要知道背单词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反人性的。 但李笑来想到进入新东方能拿百万年薪,那么每记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块钱,这生意划算啊,所以他就欣然投入到背单词这枯燥的事中。 也许你觉得这很阿Q,但我告诉你一个真理:很多时候,想把事做成,就要和大脑玩些小猫腻。 就像我写文章,开始时每个词都是一次便秘的经历,但一想到每1000字就离出书近了一步,马上就会逼着自己忍受这种非人性的煎熬。 而且,慢慢随着水平的提高,文章会被一些大号转载,也会收到一些打赏,这种外部激励会进一步催化我的坚持与投入。 我想这种内外激励的循环应用,就是那些精英们不断精进的秘密吧。 意志力本身是个神话,没有人能完全靠意志力来抵抗人性的弱点,你能做的只是利用一个弱点打败另一个弱点。 关于内在激励的一些理念,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或许对你有些启发。
6 最怕你胸有鸿鹄之志 却手无缚鸡之力
拜互联网所赐,信息太发达了。那些成功者总是出现在你面前,撩动着你的神经。 某人的公司上市了,身价30亿美元。谁谁的公司B轮融资了,公司市值20亿。好像这世上很多屌丝一夜间逆袭成富豪。 这种明星效应,让很多年轻人捧着10块钱的盒饭,开始琢磨100亿的生意。 前两周,一位年轻的朋友说想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创业,还专门做了一个创业计划给我看,征求我的意见。 我问他:“现在公司领导对你的工作满意吗?”他犹豫了一下说:好像不是很满意。 我于是含蓄的说:“再干段时间,自己成熟一点,再创业吧。”那边不解的问:怎么才知道自己成熟到可以创业了? 我只能实话告诉他:等你领导对你工作满意时,你就可以考虑了。他懵懵无语,中断了沟通。又一次,人家想喝鸡汤,我却灌了凉水。 但凉水健身,奉劝所有准备创业的朋友一句话: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工作做不好,就想去创业,因为那更是九死一生。 创业成功人士我认识的不多,失败的人我却认识一箩筐,想知道他们的共性吗? 那就是:“胸怀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 ► 关于作者:良大师,插坐学院专栏作者,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 |
【今日荐读】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作者丨布洛迪的后花园 来源丨简书
1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 在地铁上,你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 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 32 个赞。
2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就像大多数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 也可能,你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 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 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已经详细剖析过了: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 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 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 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这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 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或者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 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 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 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 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 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 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 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3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上面这句话时,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 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 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 1 ”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 2 ”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 1 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这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 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是在谈什么? 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 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 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 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 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 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4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 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今日荐读】如何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准人生定位?如何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准人生定位? 文丨老李校长
01 ▼
我不知道你们在混的不如意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自杀,2013年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年。 上半年我带着全部积蓄家当跑到广州。跟一个十月番茄的哥们一起,搞一个不靠谱男装生意的,赔钱赔了时间不说,还打击了我的自信。 2013年下半年赔了钱的我,为了生存,找到了三星的大客户经理岗位,三星的大客户业务管理很有问题,每天干的也是生不如死,知道自己这么干下去也干不久。 2013年的我,回首往事,感觉自己怎么这么失败,混的这么差,无一技之长,再看未来,不知道自己后半生何去何从,每天陷入深度的焦虑:未来到底何去何从,靠什么吃饭。 深度的焦虑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醒来你就非常痛苦,每天最盼望的就是睡觉,因为睡着了你就啥都不用想了。那种脑子里总是回荡一个念头,与其这么痛苦,不如死了算了。 现在是2017年,现在的我,生意上了轨道,斗志昂扬,现在回想起2013年那时候,我都会为当时的我感到一声叹息。 2013年那时候的痛苦,总结为两个字就是:迷茫。 迷茫的背后,就是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位置在哪里? 我今天把自己从迷茫中走过来的心路历程,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共有3点。
1、高成就动机者与身俱来的焦虑; 2、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3、做擅长自己事情的时机。
02 ▼
▌1、高成就动机者与身俱来的焦虑
我来自于西部一个小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的经济是由一个大型的国有工业企业在支撑。 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除了上大学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初中毕业考中专,中专毕业了就可以去这个国有企业上班当工人。我初中班上有些同学选择了考中专,早早的进工厂接班。 他们不知道上大学的好处么?他们知道。但是他们认为他们自己考不上,但是他们也接纳了自己。 按照我的观察归纳,他们属于一种低成就动机的人群,就是对自己的成就动机不高,小富即安,其实这种人在社会上占大多数,比如快手上的人群,基本上也是如此,具体的原因跟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天赋,等等都有关系。 与低成就动机相反的高成就动机的人,对自己期望高,对自己的要求也高。 我的一个发小,就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他初中的时候就给我说,现在多做一道题,将来碗里多块鱼,我也被这个家伙影响的很深,觉得要努力学习,考大学才有出路。 这个家伙一直都是班里第一,全年级前三,高考的目标是奔着清华去的,但是没能如愿,进了西安交大。 这个人后来进了外企,后来又进入了一家投资公司,前两年考进了清华MBA,但是他过的并不好,这么折腾,钱也没赚几个,我知道他这么多年来很焦虑,跟我一样不止一次想过自杀。 物以类聚,你们能被我吸引,来听我的课,说明大家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高成就动机的人。 今天各位的年龄,估计大部分比较小,现在的新闻媒体,公众号,每天都制造一种焦虑。 感觉这个时代成功很容易,动不动白手起家亿万富翁,一个ppt获得A轮融资了,30岁以前成为人生赢家这些发财新闻。对了,我那个发小就爱看这些新闻,朋友圈也爱转这些,我也不知道这些新闻,给他带来了希望还是焦虑。 我们人类有一种心理,叫易得性直觉,易得性直觉是指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些容易想起来的事情,来判断一种类别出现的频次或者事件发生的概率。 它可以简化人们的决策过程。但是大部分时候,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最容易被提取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发生的最多的事情(比如被媒体曝光多了,就产生这个事经常发生的错觉)。 这种易得性直觉会给我们一个错觉,就是总觉成功人士好像做对了什么事,因为这些成功人士,总是喜欢说自己因为发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并且他们喜欢推销这种观念。 受他们影响,我们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害怕浪费时间,我们一定要尽早的找出或者培养出,自己所擅长的事情,结果我们焦虑了。 焦虑也许就是高成就动机者特质,是与身俱来的。 成功人士说的也没错,至少我现在生意做的还可以,就是因为做了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问题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花了10年时间才找到。下面进入第二个话题。
▌2、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
我有一节讲命的课程,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 “就是出身普通的平民的孩子,有点出息可能就是30多岁以后了,因为原生家庭提供不了太多的指导,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不断试错,找出一条路,摸清社会的规律,以及发现你自己,这个需要很长的时间,搞明白后,有点成绩基本上30多岁了。” 我们很容易的犯的错误是,我们在学校里,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比如有些人看了几部电影,网上能写点影评,就觉得自己适合干电影行业。 有些人在校学生会里当过干部,比较外向,就觉得自己适合搞销售。 我以前大二时候听说当海员工资高,还琢磨考个海员证书,大三时候跑去看普华永道的校园招聘,那是第一次看到外企招聘被震撼了,还想考cpa。 现在看来?你看到自己的这点小聪明,这些真的就是你将来安身立命的东西? 急着入行的人,只因为懂的太少。 另外社会发展太快,我小时候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吃香的职业,现在是标准的蓝领职业。以前还有一种职业叫打字员,现在也没有了。 不要指望太年轻时候做的规划能在5年10年后派上用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下岗。 我拿我现在做的旅游生意和新媒体生意为例,这些事并不是我多少年前规划出来的,但是我能把这几个事情做好,听过我分答小讲的人都知道,我用了不少,我这么多年积累的大客户销售人际关系的技能。如果没有以前的基本功积累,这些个生意我肯定做不起来。 我对未来社会局势发展的判断,中国现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且属于互联网信息时代和美国一样的领头国家,工作岗位迭代,知识迭代,模式迭代是未来的家常便饭,也是我们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抓住这些弯道超车的机会,得有深厚的积累。 就是所谓能赚这份钱,是因为你德配位了,抓不住的机会,也是因为你德不配位,这个德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我看终身学习这件事肯定是免不了的了。 我发现所以擅长的领域的构成有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技能,而是一个杂家,可能需要你即懂专业行业,又需要懂人性,懂沟通,懂管理,一个复合型的人更容易生存。 怎么说呢,就拿我们做新媒体来说,虽然内容重要,但是如果你跟平台关系好,叫平台给你多曝光,你的内容可以叫更多的人看到,那么与平台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我就用上了。 另外我还有内容能力,两个能力在一起混搭,我的生存能力就比只会一样的人要强。 这些知识和认知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与总结,需要花大量时间刻苦学习付出,这个过程就是练功的过程,也算一次磨练自己的心性,从幼稚不成熟容易冲动不自信向成熟从容进化的过程。 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过程。
▌3、做擅长自己事情的时机
上面说了,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做自己擅长的事呢,答案是晚点无妨。 不过我还需要说一些参考指标,如果这些指标出现了,你也可以马上去做。 你做起来是否比别人轻松,产出更高。 比如我现在做新媒体出内容,虽然跟很多大号不能比,但是我做起来也不吃力了,可能因为我经过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写和思考,有了足够的功力的积累。这个事对我来说就值得做,这个就是我擅长的。而不是苦哈哈的憋稿子。 当你从事的事情,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比如轻松驾驭,干的比别人好,这个就可能是你擅长的事。 这件事对你个人来说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我还是用我做新媒体举例,我喜马拉雅的人脉课程,表面上讲人脉,其实本质是因为我通过每天的阅读思考和写作,慢慢建立对人性和人际交往的思维的体系和框架,本质是我建立起了自己的思维框架。 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才是我做生意,创业,与人交往的基础。哪怕我不创业了,我现在去打工也能用这套思维体系把工作做好。 能提高你思维格局,提升你的适应能力兼容性的事出现了,别犹豫,这个可能就是值得去做的擅长的事。 |
【今日荐读】时间将记录你的每一份努力
你的每次蜕变,都会被时间看见
思米通过了外企面试的那一刻,她激动得哭了。 没有读过大学的她,坚持五年的英语自学。 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把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终于过关斩将,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样的姑娘值得被善待。
五年前的思米高考落榜,与大学无缘。 顾及到家里还有弟妹要读书,便主动放弃了复读的梦想,带上几件换洗衣服,一个人南下打工。 因为没有相应的技术,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正在她焦虑无助时,看见路边派发传单的阿姨。 接过阿姨手里传单的那一刻,脑子冒出一种念想,既然找不到工作,就先发传单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说干就干,她从阿姨那里要了电话号码,很快就联系上了负责人,赢得了发传单的工作。
她发传单之前,搜索了很多关于发传单的秘诀。 每次有人接过她的传单,她都会说声谢谢,于是她发的传单是最多的,也是路人反馈最好的一位。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摸清了有关传单所有的业务,主动联系到老板,成功揽下了另一片区的传单派发。 她招了几个人,把传单业务交给她们,自己应聘一家小公司的跟单相关的工作,做两份工作她赚的就更多了。
看着卡里的钱一点点多起来,她买了计算机、英语相关的书籍各10本书,开始在业余时间自学起来。 于是,常常能看到她在路灯下看书的背影。 她的背包里每天都会装上一本书,利用上下班时间学起来,一年过去了,那10本书被她翻得快看不出封面了。 她也辞去了发传单的工作,把时间省下来学习,提升自我。 同时,经历了前段时间对办公软件知识的学习,轻松赢得了一家较大公司的文职类工作。 有了稳定的收入,她换了一批新书,自考外语专业。 于是,背包里从之前的一本书,变成单词卡、语法知识本,手机里也全是英语听力材料。 四年后,自考本科毕业,尽管英语掌握得不错,但是口语很差,一张口就成了同事的笑点。 她不气馁,参加业余英语角,经过一年的练习,终于赢得外企的面试。
你每一刻的努力,都会被时间记录下来。
光鲜亮丽蜕变的一面,是背后很多个难以诉说的艰难黑夜。
堂哥一紧张就会说话结巴,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却伴随了很多年,一直到大学。 因为他的论文时常被刊登,辅导主任希望他能以此参加毕业演讲,好让学弟学妹借鉴学习。 当同学们听到堂哥答应演讲时,很为他担心,堂哥却笑着说:不到半年就毕业了,我可不想带着结巴离开校园。 他把自己准备好的演讲稿,交给辅导主任,得到认可后,他每天练习5遍。 为了不让自己演讲时结巴,他常常像傻子一样在公交车上对着一群陌生人,即兴演讲3分钟。 一开始,一分钟都不到,结巴10次,到后来5分钟结巴10次,再到最后结巴消失。 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伴随那么多年的结巴,在半年时光里却治愈了。 那一场演讲很成功,他也从不善于沟通的人,蜕变成一位声音清晰,表达能力很棒的男生。 更想不到,堂哥毕业后的工作,竟然误打误撞成了培训师,每天面对几百上千人演讲,赢得了一场场响亮的掌声。 如果没有一直默默地坚持写论文,就不会有后面的演讲,更不会有今天成长惊人的成绩。
你的努力,都会被时光沉淀下来,等到时机成熟时,时间会把看见的努力都加倍地回报你。
只有懂得经营自己的人,才会有厚积薄发的能量。
参加心理培训班时,班里有位男同学。 每次上课时,他是最认真做笔记的学生,每次到提问时间,他都能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与老师探讨。 结业一年后,他在群里公布自己进了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成了一名正式的咨询师。 老师见到我们都在祝贺他时,也发了一条消息: “阿威能快速成长,完全得益于自己的好学,如果前面积累了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成为咨询师才可惜。” 我们才知道他看完的心理相关书籍不少,每一本都能详细地做笔记,并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这些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 他说: “很多人觉得要工作,每天坚持学习提升,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事情,很累也很枯燥,但其实不坚持才更累,不去尝试,我们就永远无法蜕变成想要的自己。”
跟一个写作者聊天,说起时间的问题。 他说自己就想着他以前刷手机的时间节省下来,每天都能多出3个小时。 如果每天写3小时,坚持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同样我也见过很多人,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也许现在这样的努力,不被人看见,也不被理解。 但请你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 我们谁也没有办法意料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又会得到什么。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断的前进,多花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蜕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因为你每一次的蜕变,都会被时间看见。
作者:胖猫1|来源:胖猫爱生活 ID:pangmaoaishenghuo |
【商业运营】海底捞今日上市,24年一流服务背后的秘密,海底捞为何如此有激情?(上)
“ 编者按: 海底捞在北京时间9月2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从1994年到2018年,这24年中,海底捞一步步长大,不仅仅从川渝小镇走向了一线城市,甚至还走出了海外。 那么,你知道海底捞是怎么做到的吗?难道,海底捞你真的学不会吗? 本文节选自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于2016年在馒头商学院的微课分享,原文8166字,节选4000字。
今天看这篇文章,仍然收获颇丰。也许对于从事其他领域的你,也会有很大帮助!
01 “海底捞”名字,起源于打麻将
我们创业的时候只有一万块,没有钱做广告,只能从名字上着手,起一个让大家记得住的名字。 取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的名字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所以起名字的关键点是: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大家最喜欢打麻将,所以我们就从麻将的角度切入。 在麻将术语中,海底捞的意思是最后一张牌自摸,这个名字既好记,也和火锅有联系,于是我们就决定了取这个名字。 结果,我们把招牌挂出去后,路过的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的火锅店。
02 海底捞的5个秘密产品
不管是做餐饮还是做别的,你首先要考虑清楚,你的产品究竟是什么? 在开业之初,我们就把餐饮的产品特点想得很清楚。 餐饮主要有五大产品,这五大产品,实际上来自客户的五大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根据客户的体验,我们打造了五个产品。
1、产品一:直观的视觉享受,干净、卫生的“环境”
环境包括了装修、卫生、噪音等等。其中,卫生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卫生间的卫生。 卫生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客人最关注的是什么?其实是卫生间。 卫生间环境整洁度直接影响了消费客户的心理,所以我们把卫生间环境卫生作为最重要的环境点。 第二、厨房的卫生。 厨房卫生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和菜品的干净程度,所以我们要求台面、地面无水无油,还会邀请客人进厨房参观,帮我们监督厨房的洁净度。 第三、客人就餐的环境卫生。 桌面卫生、地面卫生、包括菜价,也是影响客户消费心情的重要点。
2、产品二:用精益创业的方法,迭代海底捞专属的“味道”
做餐饮,味道非常重要,如果产品味道难吃,其他做得再好,客户也不会再来。 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对火锅其实是一窍不通的,买了一本四川的烹饪杂志,左手一本书,右手一把铁勺就开始炒料做火锅。 那个时候,我们连一点普通的常识都没有。 比如书上说,“油温八层”的时候放辣椒,我们把油倒进去之后,才发现温度不够。 结果慌慌张张把火一关,跑到隔壁的餐厅问厨师,什么叫“油温八层”。 弄明白了以后,又回去继续炒料。 但对于餐饮人来说,我们对味道的追求永远是极致的。
在那之后,我们不断地找师傅学习,请好的炒料师傅到我们这炒料,寻找更好的更适合客户口味的配方。 后来店开多了,我们才发现,人工炒料,味道是不稳定的,我们又开始引入机械炒料。 结果,用机械化炒料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所有的味道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口味需求又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又加了一个更个性化的服务:客人在点菜点锅底的时候,可以设定自己的味道,而厨房可以根据他设定的味道,去现场进行调节。 整个味道的变迁是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迭代。
3、产品三:精选的“菜品”
现在所有消费群体最注重的是食品安全,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食品安全的建设。随着国家的重视,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要。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最开始我们在四川创业的时候,客人主要是吃三道菜,毛肚,鸭肠,黄喉。 这三道菜在市场基本上都是用碱泡过的。 当时我在买毛肚的时候,手都会被碱水泡烂,可想而知,这种菜到了客人嘴里、胃里到底有多么的不安全。 于是,我们就开始用新鲜毛肚,新鲜鸭肠、新鲜黄喉来代替用碱泡过的其他菜。 但是,在我们选择了食品安全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新鲜的毛肚,鸭肠,黄喉虽然有食材原来的味道了,但是口感却不如碱泡过的脆。 最后为了两全,我们在每个产品上,都寻找它的特性。 比如毛肚,食材用新鲜的毛肚,但是会加上葱汁,姜汁,蒜汁去掉异味。再加上很少的一点食用碱,就能在口感上实现同样的脆度。 再比如滑牛肉,国家不允许用添加剂。我们就在牛肉里加芡粉、鸡蛋清、辣椒油腌制,放上几个小时以后,口感就变得细滑了。 以上的几个案例说明,在菜品的选择,也就是你的产品选择上要用心,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上思考,能够开发出更好的菜品。
4、产品四:一点点“价格”差异,触动顾客的心
价格同样也是餐饮里非常重要的产品。定价不是根据成本来定的,而是根据目标消费群体心理所能接受的价位来定的。 所以在定价之前,先定位你的消费群体,找到他们能接受的价格。 这里面有几个技巧:
1)一点点“小心机” 在定价时使用一些小技巧。 例如同行卖啤酒,定价一般是整数,而我们最开始的定价都是,你定6块,我们就定5.8块,别家定5块我们就4.8块以此类推。 在消费者的视觉角度就觉得我们的价格更便宜,实惠。实际上收益相差不了多少,但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差异,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2)一点点“不一样” 在定价的角度观察顾客需求。 很多顾客在吃火锅的时候喜欢吃不同的品种,但品种如果是一份的话,分量大,吃不完,我们就推出了半份,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除了能让顾客尝试更多的品种,也不会造成浪费。 3)锅底—四宫格的隆重登场
客人可以只点两个锅底格,剩余两个可以免费装清水,四个格子的价格等于一个大锅底的价格,相对起来价格更划算,更加吸引人数少且年轻的消费群体。 (未完待续) |
【商业运营】海底捞今日上市,24年一流服务背后的秘密,海底捞为何如此有激情?(下)(续上)
5、产品五:物超所值的体验源自“服务”
很多的顾客认为我们的服务才是产品,其实服务只是我们五大产品中的一个。 服务是为了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提高自身品牌附加值。
书本上常介绍的面带微笑,只是普通的服务。真正好的服务要给客户提供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
1)给顾客带来惊喜感
我们有个顾客,吃完火锅之后非常喜欢吃米饭,在四川饭店,一般会给白米饭配免费泡菜。 但是这个客人不喜欢吃泡菜,她喜欢吃老干妈拌香菜下饭。但这个菜品,火锅店没有。当顾客提出这样的需求时,我们就会按照顾客的喜好满足她的需求。 从此这个客人来点米饭,我们就会上老干妈拌香菜而不是泡菜。 后来,有一次她出差到上海,她惊喜的发现,在上海她点米饭送的拌菜也是老干妈拌香菜。背后有什么秘密? 原来,她去上海的时候,正好有个店员是从四川调过去的老员工,记得她的口味。所以就和厨房沟通,给顾客上老干妈拌香菜。结果这个顾客,在店里感动的哭了。
顾客在异地能享受这种服务,觉得非常感动,他也会主动帮我们做宣传。 这就是给顾客带来惊喜感最直接的回报。
2)超预期
我们店里会有很多的顾客带着宝宝来吃饭,为了方便这部分顾客,我们几乎每个店里都增设了儿童游乐区,有专门的人带着。 针对一些年纪小的婴儿,我们还准备了婴儿车,婴儿床,大人吃饭的时候,就可以把孩子放到车上或者床上。 当你把床推到客人面前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意外,会觉得怎么火锅店还会有婴儿床。我觉得像这种服务就属于超预期的。
往往这种超预期的惊喜感是给餐饮服务做口碑宣传最好的点。
我们的服务为什么这么出名,实际是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种给客人惊喜感以及超预期的案例。以上就是我们打造客户体验的五大产品。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这种关于“海底捞”的书,这些书都在剖析我们海底捞的管理,实际这些都和海底捞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些作者都不是海底捞的员工,他们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海底捞的。
那么,到底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03 海底捞有哪些高效的运营模式?
海底捞是用一种用户思维来运营顾客和员工的,在这个运营体系中,店长是一个非常核心及关键的人物,是我们整个运营体系中的灵魂。 每个店长都是运营经理,每个员工和顾客都是我们的用户,而每个用户都是我们的品牌。
1、怎么培养运营经理?
在店少的时候,老板就是店长。店多的时候,老板几乎都不会亲自在店里守着,这时候店长就是老板。
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这个角色,怎么把店长打造成老板,海底捞做了一下几个工作:
1)给店长足够的权利。一定要有人事权以及薪酬权。 他负责整个门店的人员管理,一定要有人事权,比如他要招新或者淘汰员工,加薪或者降薪,都是他的权利。
2)店长的收益要和运营挂钩。 店长的收入分为三个方面:
店长的固定工资重要来源于自己所带店(固定工资+本店利润分红),以及一定比例徒弟店的收益。如果徒弟继续扩张自己的后备队伍,继续开新店,那么店长的收益也会与此挂钩,收益更多。 店长要经过评比才能开新店,或者被降级。若总升迁,会造成店长的惰性,反之,会影响店长归属感,所以升迁与降级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体系。
2、运营经理怎样做好用户运营
用户是指顾客及员工两方面。
1)一手抓顾客
要保持对顾客的热情度,一般对于顾客提出的要求,不轻易拒绝,尽量满足。往往顾客的额外需求,是海底捞口碑传播的最好途径。 让员工以及店长给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两个途径:
a.创新 公司会每月对员工的创新进行评比,评选出最好的创新案例,放入总公司创意案例库中。表彰提供创新案例的员工,给员工以及所在门店店长给予正面的鼓励。
b.授权 总公司给员工的权利大,所有员工都有权利赠送菜品,饮料,甚至打折以及免单。这样员工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处理,一来消除顾客的不满,二来与其他商家形成对比,会带来顾客一定的口碑宣传。
授权—创新—不轻易拒绝客户要求—带来惊喜及超预期
授权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授权制度的出现,鼓励了员工创新,员工在创新过程中不段改善工作,不轻易拒绝客户要求,同时创新也支持员工给客户带来更多惊喜及超预期服务。
2)一手抓员工
a.对于新员工和老员工 帮助新员工熟悉新环境,给老员工清晰的晋升渠道。
b.员工福利 由于公司90%的员工来自农村,考虑到员工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出一些特别福利,能够帮助员工有更好的归属感
c.建立员工投诉的机制,充分保证员工的隐私。
最后总结一下,海底捞的品牌的运营,始终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来做的: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馒头商学院的邀请,也谢谢大家的聆听。 (完) |
【管理精选】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7个月就辞职,到底该怎么管这帮“熊孩子”?(下)3 新生代员工如何管理自己?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相对于“苦大仇深”的老生代,新生代员工渴望成功的动机不强,管理自己的自律意识比较弱。但是,未来在职场上顺风顺水、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一定是勤奋、坚韧且自律的少部分人。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新生代须知: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有意识的自我管理比喝各种“心灵鸡汤”管用。
1、时间管理。手机是“长在”新生代身上的新“器官”,也是让他们时间“碎片化”的元凶。新生代们可以离开父母、离开亲朋、离开钱但离不开手机,“低头族们”平均6.5分钟看一次手机,一天至少看150次手机。“低头族们”就像是漂流在信息洪流中的一片树叶,没有方向、没有意识、没有归宿,殊不知,真正的高手就是在信息洪流中的一块礁石(自我定位),能够从身边呼啸而过的海量信息中抓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努力成为时间的主人,从虚无杂乱的信息流中挣脱出来,去完成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特别推荐新生代使用简单有效的番茄工作法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坚持要事为先,让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2、心态管理。浮躁和投机是国民不良心态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在一些新生代身上似乎更明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应该成为心态管理的底层逻辑起点。要树立危机意识,通过自加压力培养强烈的进取心;不计较一时一事,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必须重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并努力实现;虚心借鉴其他同事的长处和优点,实现自我价值增长;摈弃打工心态,培养对所在企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些看似心灵鸡汤的建议其实都来自于已经崭露头角的新生代的经验总结。
3、行为管理。六边形的夸张眼镜、染成红黄绿的头发、破洞牛仔裤(衣)等所谓的时尚朋克风还是少追随为好,最多可以在非正式的休闲场所玩玩,但不能成为自己在职场的扮相,别把怪异当个性。新生代要快速融入团队、接受企业文化,用积极、合群、勇于付出的行为获取周围同事的认可。正如俞敏洪所说:“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4、学习力培养。知识改变命运,其本质是学习力改变命运。在学校的学习力=阅读力+听讲力+记忆力,收获的是知识的“鱼”,步入社会的学习力=工作能力+发展能力+沟通能力,打造的是获取知识的“渔”。因此,学历并不代表能力,能力的核心是学习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业界的大咖并不是当年学校的学霸但后来很成功的原因。注意力是学习力的基础,但很多新生代的注意力已经被碎片化,看起来很忙,其实很“盲”、很“茫”。“静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新生代尤其需要在心上“种田”(思),在心上耕耘,用心去形成自己的学习力。
5、忠诚和踏实的职业素养塑造。职场中的“暴走族”不会受到任何企业的欢迎。朝秦暮楚、弯不下身子沉不下心思工作、一言不合就扬长而去的新生代终将错失这个美好的时代,忠诚和踏实是新生代最宝贵的品质。首先,要谨慎选择第一份工作,这是实现忠诚和踏实的必要条件。不能仅仅用工资高低来选择企业,“大企业选行业,小企业选老板”是择业的基本原则。其次,入职后应该明白没有完美的企业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用忠诚敬业、勤奋踏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来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使自己的人力资本迅速增值。
4 如何管理新生代员工?
1、物质激励是爱的第一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员工的两个基本手段。在物质极度充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格外倚重物质基础。喊口号、打鸡血、讲故事的精神激励离开了物质激励肯定是效果有限、时效很短。所以,不要奢望仅仅通过灌输各种精神理念就能激励新生代员工,而是首先要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结构化薪酬,甚至生日蛋糕、免费的茶点等物质手段来激励,然后再考虑各种形式活波、喜闻乐见的精神激励措施。理想的结果是从“用薪”管理逐步过渡到“用心”管理。
2、塑造亲和的团队。依靠领导权威用指令管理新生代员工已经没有多大效果。实际情况是他们认你是领导就是领导,不认你是领导你就不是领导。新生代要么无条件追随领导,要么“顺而不从”糊弄领导,要么拍屁股走人离开领导。管理者必须放下基于经验、权威和权力的“架子”,努力打造基于法定权的个人魅力,与新生代多平等沟通、多鼓励少批评,形成管理者自身具有号召力的领导力,让新生代从内心喜欢、认可并心甘情愿跟随管理者冲锋陷阵,形成高绩效的团队而非窝里斗的团伙。
3、赋予真正的职责。新生代并不是没有责任心,关键是Ta是否认可企业设定的目标。让他们参与目标设定、目标达成途径的讨论,在多倾听多了解的前提下给他们压担子并大胆授权,你会发现这些新生代投入程度和责任心惊人。如果企业能有意识的将工作目标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就可能激发新生代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进而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就会一路高涨。
4、包容认同并合理引导。新生代的很多不被老生代理解的群体特征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们没长大的原因。例如,他们手机不离手、消费无节制、网络沟通代替人际沟通的特征就源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老生代熟悉的电脑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个劳动工具而已;流动率较高,组织归属感不强的特征就部分源于宽松自由的人才环境;沟通能力弱、团队协调性差、承压水平低等特征其实是新生代没长大的阶段性特征。作为管理者,应该对他们一些“无伤大局”的行为进行最大限度的包容,多柔性的“理”少硬性的“管”,并像他们家人一样引导爱护他们。
5、优化企业的软硬件环境。柔和的灯光、干净便利的洗手间、免费的茶点水果、无处不在的WIFI、美味营养的员工餐等企业“硬”环境是新生代员工心仪的、留下来工作的关键要素。鼓舞人心的企业目标、扁平的组织结构、简洁高效的工作流程、轻级别重沟通的工作氛围等企业“软”环境是新生代用心工作的关键要素。前者类似于赫茨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后者类似于激励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的指代对象永远在变。出生于40-50年代以军人出身为特征的任正非、王石、王健林等企业家,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超强的执行力;出生于50-60年代以教师出身为特征的马云、郭广昌、俞敏洪、宋卫平等企业家,非常重视企业内部进行价值观建设;出生于60-70年代以工程师出身为特征的雷军、丁磊、马化腾等企业家,做事强调问题导向和目标管理方法,用人主张激活内在动力张扬个性。
简单来说,这三代企业家用不同的方法顺应各自不同时代的新生代员工:一代新生代员工深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规中矩、忠诚担当;二代新生代员工适逢政治经济大变革,想法多行动少,质疑多迷茫多;三代新生代员工大概就是现在的新生代员工,见证并感受了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的文明进步,想法多行动多,天不怕地不怕。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说: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大概三代企业家都是在超前的战略眼光下,发挥了不同时代员工的长处吧?当下,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企业家的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技术瓶颈和商业模式,而是组织能力的建设,其中如何将新生代尽快转化形成组织的中坚力量既是热点也是难点。 |
【职场】凌晨3点,一个女人轰动了整座城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并肃然起敬的真实故事。
1953年11月13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消防队的电话总机在清晨三点收到一个电话。22岁的年青消防员埃里希在值班。
“喂喂!这里是消防队。”电话的那端没人回答,可是埃里希听到一沉重的呼吸声。
后来一个十分激动的声音,说:“救命,救命啊!我站不起来!我的血在流!”
“别慌,太太”,埃里希回答,“我们马上就到,您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不在您的家里?”
“是的,我想是在家里。”
“家在哪里,哪条街?”
“我不知道,我的头晕,我在流血。”
“您至少要告诉我您叫什么名字!”
“我记不得了,我想我撞到了头。”
“请不要把电话挂掉。”
埃里希拿起第二具电话,拨到电话公司,回答他的是一个年老的男士。
“请您帮我找一下一个电话客户的号码,这客户现在正和消防总队通电话。”
“不,我不能,我是守夜的警卫,我不懂这些事。而且今天是星期六,没有任何人在。”
埃里希挂上电话。他有了另一个主意,于是问那女人:“你怎样找到消防队的电话号码的?”
“号码写在电话机上,我跌倒时把它给拖下来了。”
“那您看看电话机上是否也有您家的电话号码。”
“没有,没有别的任何号码。请你们快点来啊!”那女人的声音愈来愈弱。
“请您告诉我,您能看到什么东西?”
“我…我看到窗子,窗外,街上,有一盏路灯。”
好啊──埃里希想──她家面向大街,而且必定是在一层不太高的楼上,因为她看得见路灯。“窗户是怎样的?”他继续查问,“是正方形的吗?”
“不,是长方形的。”
那么,一定是在一个旧区内。
“您点了灯吗?”
“是的,灯亮着。”
埃里希还想问,但不再有声音回答了。
需要赶快采取行动!但是做什么?
埃里希打电话给上司,向他陈述案情。
上司说:“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可能找到那个女人。而且,”他几乎生起气来,“那女人占了我们的一条电话线,要是哪里发生火警?”
但是埃里希不愿放弃。救命是消防队员的首要职责!他是这样被教导的。
突然,他兴起一个疯狂的念头。上司听了,吓坏了:“人们会以为原子战争爆发了!”他说。“在深夜,在哥本哈根这样一个大都会里 ……”
“我恳求您!”埃里希坚持,“我们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全都徒劳无益!”
电话线的另一端静默了片刻,而后埃里希听到答复:“好的,我们就这么做。我马上来。”
十五分钟后,二十辆救火车在城中发出响亮的警笛声,每辆车在一个区域内四面八方的跑。
那女人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但埃里希仍听到她那急促的呼吸声。
十分钟后埃里希喊说:“我听到电话里传来警笛声!”
队长透过收发对讲机,下令:“一号车,熄灭警笛!”而后转问埃里希。
“我还听到警笛声!”他答说。
“二号车,熄灭警笛!”
“我还听得见……”
直到第十二辆车,埃里希喊说:“我现在听不见了。”
队长下令:“十二号车,再放警笛。”
埃里希告知:“我现在又听到了,但越走越远!”
“十二号车掉回头!”队长下令。
不久,埃里希喊道:“又逐渐地近了,现在声音非常刺耳,应该刚好到了正确的路上。”
“十二号车,你们找一个有灯光的窗户!”
“有上百盏的灯在亮着,人们出现在窗口为看发生了什么事!”
“利用扩音机!”队长下令。
埃里希经由电话听到扩音机的声音:“各位女士和先生,我们正在寻找一个生命有严重危险的妇女。我们知道她在一间有灯光的房间里,请你们关掉你们的灯。”
所有的窗户都变黑了,除了一个。
过了一会儿,埃里希听到消防队员闯入房间,而后一个男音向对讲机说:“这女人已失去知觉,但脉搏仍在跳动。我们立刻把她送到医院。我相信有救。”
海伦索恩达──这是那女人的名字──真的获救了。她苏醒了,几个星期后,也恢复了记忆。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方法; 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借口。 (本文来源于:有品阅读) |
【职场】未来十年,拥有这种能力的人最抢手前几天逛街,遇到了邻居大姐,正带着儿子小迪买东西。 小迪上初三,刚放暑假,我好奇问道:”孩子放假,没带他出去玩?” 张姐语气略带焦虑:“每天学,成绩还不好呢,出去玩岂不是更差。”孩子一听这话,立刻扯了下妈妈衣角,意思是别说,丢脸。 其实小迪挺努力的,经常熬到深夜看书做题,可成绩在班里一直是中等水平。 他就像学生时代的我,明明很努力,可偏偏成绩不好,最后落一个“死读书”、“不会读书”的印象。 跟很多父母聊孩子的学校表现,发现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扰:孩子努力学习,可成绩始终上不去。 想想也对,一个老师教几个班,一个班那么多孩子,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孩子如果再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举一反三,仅仅凭借苦读,成绩真的很难有起色。 不管是我还是小迪,过去还是现在,我发现家长和孩子恰恰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学习“学习力”。 什么意思呢?学会“怎么学习”的能力。知识固然很重要,如何学习更重要。 学习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吸收知识的速度、理解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广度。
在学生时代,学习力可能只是直接体现在成绩上。等到成年后,它几乎构成了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上个月公司新来个95后实习生,没多少工作经验,承包取快递、领盒饭、打印资料的琐碎事情。 就在上周,一名同事请假,领导又急需PPT文件,其他人帮不上忙干着急,这时妹子自告奋勇说她可以试一下。 最后她做出的方案犹如职场老手,配色、布局、字体、风格,看着哪哪都舒心,连一向苛刻爱挑刺的主管都赞叹不已。 要知道,一个月前刚入职的她,拿出手的PPT简直辣眼睛,同事们私下还连连感叹,如今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 仅仅一个月,实习生妹子已经有了掀翻我们这些资深员工的趋势。 真正让大家危机感四伏的,不是妹子年纪小,而是她强大的学习力:短时间实现跃迁。 她在工作中,非常善于学习新东西,并且还能快速摸清规律,这一点正是老同事不具备的。 也正因为PPT事件,领导破格录用了这名实习生,说是看重妹子身上的那股“机灵劲”,其实就是学习力。 我简直有点肃然起敬了。 同一个学校毕业,为什么不到五年同学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了?同一家单位,为什么不到三年有人升职加薪,有人原地不动? 撬开差距的,正是一个人学习力的强弱。 谷歌公司的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拉斯洛·博克就曾指出:“在不同候选人之间取舍的关键的决定因素是现有能力和学习能力”。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竞争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取决于你学习掌握新知识的速度。 善于学习,学习能力强,更能开启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看过《超级演说家》的朋友,或许记得刘媛媛这个人。 幼时,她出身于连门都没有的农村寒门家庭。 少年时,她叛逆、成绩差,前途一片黑暗。 青年时代,她高考失利,一度以为人生注定平凡。 …… 在低起点的成长环境下,刘媛媛通过学习力实现了三次逆风翻盘,这三个重要时刻,几乎改变了她的一生: 22岁,她用2周时间制定计划,6个月时间复习,一举考取北大法律系研究生。 23岁,毫无演讲经验的她参报名了《超级演说家》比赛,用3天时间总结出演讲套路,登上冠军宝座,一夜成名。 24岁,从没有做过领导的她创立自己的传媒公司,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90后创业者之一。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中,能够很快与别人拉开差距,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在参加《超级演说家》时,她仅有的演讲经验是在班委竞选会上的发言。 形成鲜明对比的,她的对手却是创造跨越撒哈拉世界记录的台湾超级运动员、出生硅谷有丰富主持演戏经验的美籍华人、以及演讲技巧炉火纯青三位导师纷纷争抢的鬼马书生。 曾有人问过她:从演讲小白到全国冠军,你到底靠什么取胜? “说出来可能让人发笑,我靠的是强大的学习能力。”刘媛媛这样回答。 而在很久之前,她并不知道学习能力到底有多重要。 她曾是差等生,还一度陷入瞎努力的怪圈,进步很缓慢。高中之前,全年级二百多人,她却排名到一百八十多。 直到某一天背书,她找到了一种连历史书课本的小字部分都能清晰地记得的方法。 她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做题快准狠、怎么彻底解决拖延症、怎样在几秒内进入学习状态....... 她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三个月后,刘媛媛就从倒数考到了年级第一! 正是变态努力+高效方法让她慢慢摆脱贫困,让她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比同龄普通人更胜一筹,成为人们眼中的寒门贵子。 毕业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业,她能力十足,第一次接手的活儿总是能迅速上手。 这几年,刘媛媛被邀请到全国几十个城市的举办了上百场交流会,让成千上万的人对“人生逆袭”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方法比傻努力要重要多了,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做“会学习的人”,而不是做“最勤奋的笨蛋”。 但是,在不断地交流中她发现如今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学习方法”,而处在一种“伪学习”和“傻学习”的状态。 想要学习,但无从下手—— 不够专注:想要升职加薪,于是拼命买书、报班,学新技能,但时间却总被淘宝、朋友圈等瓜分,再也找不回上学时的专注; 感到迷茫: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又不知自己该增强哪项技能。 想要改变,但没有勇气—— 想改变工作环境:不喜欢自己当下的工作,又害怕尝试新的领域; 想改变职位:希望自己从基层做到中层再到高层,快速升职加薪,但又担心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要求; 刘媛媛认为,这些困扰的根源,其实就是缺乏学习力! 绝大多数人从小就没有学会学习这件事。 学习怎么找到目标、怎么行动、怎么了解陌生领域、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提高专注力……无论是在学生阶段,还是工作阶段,这些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本文来源于: 插坐学院) |
【职场思维】毁掉你的不是打工,是打工者思维
1
努力工作大半年 老板却没给我涨薪
小功是我大学时的好朋友。 但大半年后,小功的画风就变了,开始跟我们抱怨: “我努力工作了大半年,公司却一点工资都没给我加……” 然后,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就成了“祥林嫂”,每次跟我们聊天就不断地重复: “这工资实在太低了!” “活能拖就拖吧。” “哎,又加班。” 三四年后,一起的朋友有人工资翻了两番、有的担任了财务经理、有的自己创业成功,只有小功的工资变化不大,还有各种抱怨几乎也没变。 平心而论,小功是个好同学,人踏实、肯吃苦。作为他同窗四年的同学,我是知道的。
2
抱着打工心态 最后受伤的是我们自己
打工者思维就是抱着为别人做事的心态,而不是为自己做事的心态在工作。 今天我为你工作了9个小时,比法定时间多了1小时,你应该多发我1个小时的加班费了,否则下次我就不加班了; 于是,他觉得吃亏了,就开始拖、开始混,进入到下面的恶性循环:
3
把工作当成事业 为自己的未来奋斗
那要怎样才能摆脱打工者思维呢? 方法很简单: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 有了这个认知,你就不会为一时的吃亏而愤懑、不会遇到困难就退缩,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限制。 那万一我现在的工作连喜欢都谈不上,又怎么当成事业来看待呢? 第一、重新去找一份你愿意当做事业的工作; 第二、把现在这份工作当作给你将来事业打基础的平台,着重提升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可迁移的基础能力。 那就要建立整体意识和结果意识了。
4
建立整体意识 提升高见和远见
整体意识,就是在职场中面对问题时,要尽量从整体利益而非局部利益出发,从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利益考虑。 要做到像小框这样拥有整体意识,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要站在更高位置,把自己当作公司的老板,即“高见”; 2、要将眼光放长远,关注当下更要关注未来,即“远见”。
5
培养结果意识 锁定目标,不找借口
所谓结果意识,就是要锁定目标、并为执行的结果负责,而不是单纯地执行命令、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第一个层次就是打工者思维的典型表现,反正是为你工作的,你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尽力了就行。 只有第三个层次的做事方式,才能在职场中快速成长。 1、你在做每一份工作的时候,都会最大程度地发挥你的能力,调动一切资源,甚至会超常发挥; 2、即使目标没实现,你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且改善,并争取在下次做得更好。 我的前同事悦悦就是结果意识非常强的人。
6
结语
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就这么点钱为什么要好好干? 加班又没补贴那么晚下班干嘛? 公司又不出钱我才不去考这个证呢......
► 关于作者:刘艳艳 YouCore高级讲师、高级咨询顾问 交流微信:youcore_6,微信公众号YouCore:个人核心力赋能平台,一个老板、副总裁、总监们偷偷关注的公众号。 |
【职场思维】马云接班人张勇: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自从做了逍遥子,他便是非凡人,干的就是非凡事。
来阿里11年,张勇一直住在杭州一个五星级酒店里,周末返回上海家中。 有人替他惋惜,杭州房价这些年涨了好多,他却没买房投资。张勇的回答是:“最好的投资不是房子,而是投资自己。”所以,他把全部时间和心血都投在了阿里上。 由此换来的是几套房子远远不能比的回报:2015年5月,马云将阿里CEO的“帅印”交给了他;而现在,他又被“钦定”为马云的接班人,将于明年走马上任。
01接受“阿里之道”入伙
马云的班可能是天底下最难接的班之一,因为也不光是“术”更是“道”的传承。 阿里是拥有强大价值观的公司:始终如一地关注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尊崇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讲求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 这是阿里的“道”,此后各种“术”皆出于这个本心。从卫哲引咎辞职到月饼事件开除四名员工,都可以看到阿里在维护企业价值观上从不姑息。 “风清扬”马云是阿里的精神领袖。但人生不过百年,要发展102年的基业,要想把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下去,就不能不提前考虑接班人。
2009年,马云45岁,正值人生壮年就未雨绸缪,开始准备交接班。 当时,在阿里十周年庆典上,马云突然宣布“十八罗汉”集体辞去创始人职位,改用合伙人制度。 阿里合伙人团队是开放的,无论是创始人还是空降兵都可以加入。前提是,你要成为真正的“阿里人”。 合伙人必须在阿里工作满5年,必须持有公司股份且有限售要求,要对公司发展有积极贡献,还要高度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为公司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竭尽全力。 这就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将阿里与合伙人捆绑在一起。“公司的文化价值观是用来弥补制度的不足,而文化价值观本身也需要制度的保障。”马云说。 张勇既不是阿里的创始人,也不是阿里自己培养起来的管理人才,而是阿里从外部引进的职业经理人。此前他是盛大副总裁和CFO,2007年加入阿里,任淘宝网CFO,花名“逍遥子”。 2010年,合伙人制度在管理团队内部试运行时,张勇还不具备资格。但是到了2013年,经过多年磨炼,他终于被认可为“阿里人”,成为28名合伙人之一。
马云和张勇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一个天马行空,一个脚踏实地;一个激情四射,一个冷静理性……但是,他们拥有一样的阿里价值观,并愿意为之鞠躬尽瘁。
道相同,就好为谋。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张勇说:“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马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上山打野猪,一枪打出去没打中,反而激怒了野猪。把枪一扔,撒腿就跑的,是职业经理人;从腰间拔出柴刀,冲上去拼命的,则是创业者。 马云是与野猪拼命的人,张勇虽然职业经理人出身,但也是敢于担当、冲上去拼命的人。 他连老板都不愿做,而是要做“老大”,因为前者是一个职位,后者才是一种认可。而只有敢做别人不敢做的决定、敢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责任、能搞定别人搞不定的资源的人才是老大。 所以,骨子里,张勇和马云是一种人: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 他早在盛大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内心对开创事业充满了向往。所以马云当初问他为什么来阿里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已经做过一家30亿美元的公司,想做一个300亿美元的。” 友盟被阿里收购后,创始人蒋凡原本想待一段时间就走,但张勇的肺腑之言打动了他:“想不想一起折腾点事情,在阿里这个舞台上来表演一下,留下一点记忆?”
02 从“十月围城”走向不惑
张勇在阿里的工号是12000+,是一路听着“十八罗汉”的传奇创业故事走过来的。2011年卫哲引咎辞职后,他这样空降阿里的职业经理人一度不被外界看好。 那一年,是阿里的风雨之年,也是张勇最艰难的日子。 当时,阿里将淘宝分拆成三家独立的公司:C2C的淘宝网、B2C的淘宝商城(后改名天猫)和电商搜索引擎一淘。张勇出任淘宝商城的总裁。 事后看来,无论对张勇还是对阿里,这都是一个分水岭。于张勇,意味着他真正跳出了CFO的身份;于阿里,则代表着迎来B2C时代——一个张勇的时代。 2009年,张勇曾临时代管过淘宝商城。当时负责人离职,商城业务混乱,加入阿里不足两年的张勇主动提出过来帮忙。他已经看到B2C是未来的大趋势,不能眼看着它死掉,让阿里错过这个风口。 阿里员工评价张勇:拥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往往能一眼看出产品的痛点。他这个“临时工”不仅很快带领淘宝商城走上正轨,还发明了以后深刻改变中国和世界购物习惯的“双11”购物节。
2011年重回淘宝商城,对张勇来说本是一件欣喜之事,可没想到上任之初就遭遇了“十月围城”。起因是他将原来商家的技术服务费和违约保证金提高数倍。 虽然在张勇看来,淘宝商城定位于做名品商城,自然要提高准入门槛,不想交钱的小商家可以去淘宝网做生意,但后者不甘心接受这样的未来,于是组织起来攻击商城大商家,恶意拍卖。 冲突中,张勇展现出性格中执拗的一面,不肯对小商家让步。对方则开始电话恐吓客服“小二”,有人跑到香港闹事,在街头为马云设灵堂。 事发一周后,马云出面提出了一套妥协方案,并请求商务部介入调查和调解,终于把事件平息了下去。 这是张勇人生中“艰难的一周”。事件是由他引发的,局面却是马云稳定的。后者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更让他感到愧疚。 对于这次事件,马云认为张勇的理念是对的,但处理方式欠妥。不过他很欣赏张勇那时候表现出的孤勇——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概。
经一事,长一智。“十月围城”让张勇意识到阿里做的不仅是生意,这个平台是有社会公共属性的。 时至今日,阿里已经身系千万家中小企业和数亿消费者,社会属性变得越来越强。但逍遥子不会再犯过去的错误,他的视野和可调动的资源让他有更多方法、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处理事情。 虽然遭遇“十月围城”,但B2C的消费大爆发是不可阻挡的。 接下来的“双11”,张勇正式把“光棍节”变成“网购狂欢节”,最终淘宝销售额从前一年的9.36亿蹿涨至52亿元,其中淘宝商城贡献了33.6亿。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升至1682亿。 2012年1月11日,张勇40岁,进入不惑之年的他将“淘宝商城”改名为“天猫”,英文名“Tmall”。他希望将天猫打造成网购领域的“第五大道”或“香榭丽舍大道”,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的B2C行业。 淘宝是马云创业的硕果,天猫则是张勇在此基础上二次创业的战果。2013年,历练后成熟的他成为阿里合伙人,职务也从B2C事业群总裁变成了阿里集团的COO。 不过那个时候,创业初期即加入阿里的陆兆禧才是马云的“第一接班人”。
2013年5月,马老师第一次“辞职”,宣布不再担任集团CEO,由陆兆禧接棒。接下来是外界看好的“十八罗汉”之一、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蚂蚁金服前身)CEO彭蕾。刚成为合伙人又低调的张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里。 不过,陆兆禧败走“来往”,退居二线。选择“All in无线”的张勇,则使手机淘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电商平台,帮助阿里完成了从PC时代向移动时代的惊险一跃。 2015年5月7日,马云通过“内部邮件”宣布,由张勇取代陆兆禧出任阿里集团CEO,阿里由此诞生了第三位CEO。
03“重新定义”逆势飞扬
再宽的护城河,也抵不过创新,而创新一直是大型公司的难题。不过对张勇来说,重新定义事物已经是他的习惯。 他经常以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为例,“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通过分析人过去的行为预测未来,而是像iPhone一样杀出一条谁都没见过的路,重新定义未来的新事物。好的东西即便没有过去,也有未来。” 从淘宝到天猫,再到阿里云,2016年10月,阿里又提出“新零售”:让消费者在线上线下,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其实张勇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了,先是入股银泰,后又与苏宁牵手。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更是加速落子,打造盒马、入股高鑫零售、收购饿了么、和星巴克等一系列国际品牌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除了新零售,阿里去年还提出了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五新”加上“2H”(文娱和健康)统筹阿里生态体系内的所有力量。 为了全面落实“五新”战略,阿里成立了“五新执行委员会”,张勇担任执行委员会主席。 大规模作战已经取得战绩,阿里集团已经连续6个季度收入保持超过55%的高速增长,其中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来自新零售,上个财季更是逆天增长超过340%。 这使得阿里在今年全球互联网企业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成为其中的一股清流。
阿里早已超越张勇当初应聘时的300亿美元目标,今年上半年市值甚至数次突破5000亿美元。“这很奇妙,像做梦一样。”张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感慨地说。
他从来没有想过做阿里的CEO,但既然在这个位置上了就要承担起责任,“CEO不是一个manager,一定要因为你而让这个企业有所不同,最终要让它发生本质变化。” 如今的阿里已经从一个大家熟悉的电商公司,彻底蜕变为一个以大数据为驱动,以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文娱为场景的数字经济体,正在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乃至全球的商业格局。 按照阿里内部的说法,张勇是“在高速路上换引擎的人,而且是把拖拉机换成了波音747”。 在9月10日的公开信里,马云称张勇为“杰出商业领袖”,“他具有超级计算机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坚信使命愿景,勇于担当,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来创新设计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 未来,逍遥子给阿里规划的蓝图是: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成交总额达1万亿美元,远景目标是到2036年服务全球20亿消费者、1000万盈利小企业、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 马云曾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CFO做CEO。但在张勇展现的卓越商业才华和坚定沉着的领导力面前,马云说:“阿里的接力火炬交给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我认为这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最正确决定。”
04 You Raise Me Up
马云退休的消息传出后,阿里的股价一度下跌,反映出市场的焦虑,但这显然有点多虑。 首先,马云要到明年9月10日才会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之后仍将继续担任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阿里年度股东大会。 其次,即使不是董事会成员,马云还有一个身份:永久合伙人。 合伙人制度是阿里运作的核心。它拥有对董事会半数以上人选的提名权和任免权,由此控制了董事会,进而控制了整个公司。 马云和蔡崇信是唯二的永久合伙人,其余合伙人的地位则与其任职有关,一旦离职则退出合伙人关系。大股东软银、雅虎还将表决权授予了马云和蔡崇信。 所以即使马云退休了,也是“太上皇”,仍然牢牢控制着阿里。 而且阿里的人才库也不仅只有张勇。 合伙人每年选举,人数不设上限,这既打通了重要员工的上升通道,也使得阿里管理层能够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形成了“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和迭代发展的接班人体系”。 如今阿里36名合伙人中,最初的18名创始人只剩下6名,年龄层覆盖60后、70后、80后,淘宝总裁蒋凡甚至是一名85后。
马云在公开信中说:“我们创建的合伙人机制创造性地解决了规模公司的创新力问题、领导人传承问题、未来担当力问题和文化传承问题。” 随着阿里经济体越来越庞大,张勇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虽然带领阿里成功转型,他仍然担心会错失下一个机会。因为越大越难转身,许多辉煌至极的巨头都曾因为创新迭代而轰然倒下。 如履薄冰的他对《中国企业家》说:“你必须时刻醒着,睡觉也得睁着眼睛,必须不断创新。靠扼杀是杀死不了创新的,这个世界还是多元化的。” 不过,作为与马云和陈天桥都一起工作过的人,他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你投入了,就会有回报,只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的问题。” 张勇绝对是最勤奋最投入的人之一,他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经常超过18个小时。从前台一直干到集团CFO、菜鸟网络董事长董文红说:“我觉得自己够努力了,但我发现老逍比我还努力。” 敬业、努力一直是张勇的标志,从第一天工作开始就是如此。似乎苦惯了,还锻炼出他异于常人的忍耐力和思考力。 彭蕾说,阿里开高管会,从早开到晚,到最后所有人都晕头转向,只有逍遥子头脑清楚且精神饱满。
今年阿里年会Party,张勇上台演唱了一首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坐在前排的人发现,他眼中竟然泛着泪光。 以前过着循规蹈矩生活的张勇,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个不太安分的人,“是阿里让我找到了真我,和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一起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正是这种惺惺相惜,让他动了情。 虽然他还是凡人心,但自从做了逍遥子,他便是非凡人,干的就是非凡事。
(来源:《中国企业家》期刊) |
【职场思考】调查了1972名裸辞的职场人,我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01 职场上你有没有那一刻,觉得自己拿着一点微薄的工资,却被老板呼来喝去,气愤不已,恨不得立马将辞职信丢到ta脸上,或者泼ta一脸茶水,然后在老板瞪大眼睛的错愕中,根本不用道歉,潇洒走人! 想想如此快意恩仇,开开心心的裸辞,简直不要太爽。 裸辞,就是在没考虑后路,没找好下家的情况下,断然辞职的离职方式。 有些职场年轻人,选择这种决然的方式告别老东家,就是不想再被领导骂,不愿再受窝囊气。 最近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恰好印证和反映了裸辞现象的盛行。 调查对象是1972名18~35岁的职场人士,结果显示,22.5%的受访职场青年曾经“裸辞”过,49.4%的受访职场青年考虑过“裸辞”。 也就是说,七成受访者对“裸辞”行为非常认同,甚至付诸行动。 裸辞看上去又潇洒又解气,让自己不将就,不妥协,一言不合就辞职,那么到底有哪些原因逼得大家愤然裸辞呢? 在调查中,受访者列出如下裸辞理由: 不满意薪资、讨厌公司规章制度、不符职业发展三大原因高居裸辞原因的榜首。 乍一看,·好像没什么特别,但是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结论,这几点完全不能成为裸辞的理由,根本就是裸辞人自己出了问题! What???裸辞是因为自己?你是不是感觉特冤枉,这些明明都是公司和老板有问题,我哪里有错啊? 别急,听木沐给你仔细分析一下。 02
Top 1: 薪资不满意?
按道理你在入职时谈下来的薪资,一般都是自己的期望薪资,当时肯定是满意或者是能接受的。 那么后来不满意了,是因为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后来的人比自己工资高?还是感觉工资增长过于缓慢? 如果是第一种情形,那你一点脾气没有,生气的完全没道理,因为新人招聘,工资是按人才市场的定价走。 每个人在市场上因为学历,能力,背景和经验的不同,而形成差异化的市场价值,标签上的价码自然不同。 如果是第二种情形,那或许是因为公司所在行业低迷,又或许是公司整体薪资涨幅过低,这样的话,你想要很高的涨薪,当然不现实,除非你有特别重大的个人贡献,否则别想。 当然如果以上原因都不是,而是别人都涨了不少,就你一个人涨的少,那就很可能是由于自己业绩表现不佳,或者跟领导关系太差。 这样的话,你还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吗? 03
Top 2: 讨厌公司规章制度?
Excuse me?因为讨厌公司的政策,制度和各种规定,就要裸辞? 那你能保证裸辞后,辛辛苦苦找的下家,所有制度你都能接受,都能令你满意? 抱歉,公司真的不是你家开的,怎么可能什么都符合你的完美标准呢? 人在职场,我们得学会适应不同的职场环境,包括领导风格,管理模式,公司文化等等。 如此,才能让自己活的游刃有余,将精力集中在锻炼才能,增长本事这些核心事情上。 当然,这世上难免会有那么一些奇葩公司有一些奇葩规定,让人不那么舒服。 但是如果这些规定并没触碰我们的底线,妨碍了正常生活,或者仅是有一丁点不适应,那我们的裸辞就显得过于幼稚和冲动。 “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道理,不应该只是说说而已。 04 Top 3: 不符合职业发展方向?
这个我又要打个问号了。 职业规划其实从大学毕业时就应该心里有数,找工作或者跳槽,都是在职业规划轨道上,一步步向职业目标迈进。 而你都在职场混了那么多年,突然有一天发现手头干的工作不是自己心里想干的,更不是自己想未来长期发展的,一气之下裸辞,美其名曰“寻找心中的梦想” 那是不是说,你之前的每一次跳槽都毫无规划而言,都是在一次次转场中混点生活费而已?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次的裸辞,结果也和之前没什么不同,只能更糟。 裸辞后的转行,成功率很低,因为没有一家招聘方会愿意招一个新手,除非是价格低廉的大学毕业生。 而你,又怎么可能接受一切从0开始,跟应届毕业生一样的工资水平呢? 如若真的是为了职业发展,不得不转行,就更不能裸辞了,至少要让自己具备新行业的基本资格,技能和人脉,看准机会再转不迟。 05 裸辞后, 那些你不知道的潜在风险
裸辞在情绪冲动时发生,而那些你不知道的风险,却在一步步逼近你。
1. 无法预期的再求职
有这样一种说法叫:跳槽穷三月,裸辞穷半年。 也就是说,裸辞后的三个月,半年甚至更久时间内,你会陷入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的境地,对你的生活质量,或多或少会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找不到工作,必然引起对个人能力的怀疑,自尊自信会消失殆尽,时间久了更会形成情绪压抑,影响心理和生理健康。
2. 工作断档,对求职不利
在投简历或面试中,如果你对这段期间的断档,无法给出合理而令人信服的理由,通常会被HR直接pass。 因为他们会轻易猜测你是否是被原单位开除?是否有什么传染病?或者其他不为认知的原因? 总之,在同等条件下,HR肯定不愿意冒风险招进来一个简历有疑问,为人有风险的人。
3. 社保缴纳中断
社保缴纳,一般由所在公司缴纳,裸辞后,缴纳就会发生中断,这点很容易被裸辞人士忽略。 尤其医保,离职之后,如果没有续保,会立马停止,不能再使用。 而跳槽则不同,只需要把社保关系转到新东家,办理转移手续即可。 另外,在不少大城市,把连续两年甚至更多年限本市缴纳社保作为买房,摇号,落户的必备条件。 裸辞后,社保就会中断,一切清零,要从头开始,真的很亏。 以上这几点主要风险,在你提出裸辞的那一刻,可能根本没有预料,但却一定会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显现,并影响深远。 06 裸辞,不是不行
既然裸辞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又存在这么多风险,那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裸辞呢? 当然不是。 当你在现任岗位上,感到自信心和内在价值感不断受到损害,坚持反而就会变成一种迫害。 而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害将不断扩大,最终让你产生崩溃的一刻。比如加班太多,压力过大的工作,或者“混吃等死”,干熬日子的工作。 所以,当你觉得再待下去,自己面临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黑暗,能量越来越低,对未来失去希望,而且既没有能力改变,也没有改变的可能时,那就下定决心,挣脱枷锁,开心出逃吧。
写在最后:
针对裸辞,有网友一针见血:“裸辞自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裸辞了状态就会好吗?” 的确,将裸辞作为逃避现实的退路,有时越逃避,越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裸辞,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或者因为协调沟通能力欠佳,无法适应公司现状导致。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策略,肯定不是裸辞。 首先要向内看,审视自己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善?然后再向外寻求机会,未雨绸缪,“骑驴找马”,不慌不忙。 裸辞,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然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没有对未来的合理规划,那么裸辞,不过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虐心之旅。
来源:职场木沐说 作者:我是木沐 |
【职场成长】京东90后运营总监:如何与别人拉开差距?送你10点成长建议(上)本文作者是一个工作与生活质量都很高的 90 后,除了担任京东活动运营总监外,他还是一个蹦迪手、rapper、摄影师、酒吧老板。他分享了自己关于突破职业瓶颈的 10 点建议,每一点都很真诚、非常实用,值得每个对工作质量有要求的人认真阅读。
作者丨器好活大 来源丨 skyhahalife(ID:sky_hahalife)
1永远要和别人拉开差距
如果要问有没有一句真言可以让你持续保持进步,那么就是“永远要和别人拉开差距”。 任何职业人在任何阶段都会身处一个竞争平台之上,平台上有很多很多竞争者。有人不断在往更高的平台走,有人逐步归于平凡,有人在进步的欲望和懒惰的诱惑下痛苦纠结。 如果想要不断变好,先请你成为现在平台上最优秀的人。所以,永远不断地问自己是否和同平台的人拉开了差距。 从小处着手,形成习惯,不断激励自己付诸正确的努力。如果你是一个新人,面对的竞争者就是同样初入职场/入行的其他人。新人要写工作日报,要执行工作,要拍老板马屁。 你的工作日报能不能不要和其他人一样的流水账,只是记录日常工作。邮件标题是不是可以简单地加一个“请XX指导”; 邮件的排版是不是可以比其他人更好看一些;邮件内容是不是可以在工作之外加入更多个人思考或者是问题;邮件是不是可以有系列感,每周一个学习主题持续迭代; 执行工作能不能不要和其他人一样只是完成老板的授命,是不是可以每次都多做一点点,一点点就好,超出老板的预期一点点; 老板让我做一个商品录入的工作,是不是可以录入过程中思考一下如何提升商品录入的效率,完事整理一段简单的话发给老板。 这里不是说格式和形式有多重要,更多强调的是从小处着手考虑,不断和别人拉开差距。在所有的方面做到和别人拉开差距,对任何阶段的人都成立。 永远不断地问自己是否和同平台的人拉开了差距。从小处着手,形成习惯,不断激励自己付诸正确的努力。
2 尽快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
新人成长到骨干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取得团队/项目内部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你能够承担更多,决策更多,把控更多的最基本条件。 而能够最快速帮助你取得话语权的办法就是尽快找到自己在团队/项目内部的不可替代价值。 而要寻找自己的不可替代价值,我认为不应该给自己太多时间。没有必要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等自然沉淀出经验才是不可替代或者话语权。 最好,一周内完成这个事情。 这个行业很快,大家很忙。有太多值得精细化研究的事情没有人有意照顾,更别说范围缩小到一个具体的团队之中。 找一个具体的领域,小处着手都可以,花一周时间详细地研究,花额外的时间学习,成为团队内唯一的专家。你就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不可替代价值。 如果你身处一个业务团队,数据对于业务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但是一定没有多少人有时间真的细心完整研究过平台的各种数据口径和统计逻辑。 花一周时间,找数据团队的同学聊天,自己研究,看书,把数据口径研究透彻,你就成为了团队内部的数据专家。很快团队内所有的人无论新老,遇到数据问题第一个咨询的人就是你。 这就是话语权,朋友。希望你们每个人真的抽一周时间出来,取得自己的第一个团队不可替代价值。
3 关注自己的影响圈
这是职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太多文章书籍提到这个概念,有很多变种叫法。 简单来说这个理念区分了职场里面的两种人:winner和loser。对应着两个圈:影响圈,关注圈。 影响圈是自己可控的事物形成的集合:你应对一件事情的态度,你可控的资源,你可以影响的人。 关注圈是自己不可控事物形成的集合:你的领导好坏,你的业务好坏,你无法影响的人和事情。 Winner聚焦影响圈,loser聚焦关注圈。 Winner说虽然我老板对我很严厉,不给我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他要求我做事情更加规矩,能够帮助我培养很多好的方法论和习惯。 Loser说妈个鸡我老板一点支持都不给,就每天要求我做这做那,其他组的领导对下属就很放任,好羡慕他们。 Winner说我负责的项目不受重视,没有资源支持,所以我只有自己想办法去影响合作伙伴,或者不断曝光自己的价值,去自我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我能够啃下这个项目以后还有什么是我克服不了的。 Loser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初入职场就进入一个边缘项目,没有资源支持,没有人关注,什么都推不动,算了随便搞搞就好,期待下一个项目能运气好点。 不是说你们一定要阳光积极小太阳,你可以是一个丧B,但是自己心里要清楚,什么是对的态度。 任何人都身处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客观是有运气好坏之分,条件也有差异。但是你在自己无法影响的因素之下并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永远保持积极的视角,关注自己手上可控可影响的条件,在既定因素下让自己更好即可,这是最好的方式。 聚焦影响圈的人会不断提升,扩大自己的影响能力,最终对自己的环境更可控。 聚焦关注圈的人,会永远停滞在现有状态,因为他们的脑子在“我运气不好”这一步就停止了思考,影响圈会越来越小。 仔细观察,你的身边一定有很多这两种人。
4在快餐化的互联网行业做一个动脑子的人
代表行业所有前辈对你们说声抱歉,互联网这个行业实在发展太快。所以我们也只有不断地快跑快跑,把这个行业搞成了一个太过于快餐的行业。 真的没有太多时间沉下来,去把你们该知道的东西写成知识和教材;真的没有太多时间来一点一点教给你们一件事情的背景,思考和方法论。 是的,我们大多时候只能给你安排工作,告诉你这个卖场要怎么搭建,先摆一个品牌模块,再摆一个热销单品模块,按钮上写一个大大的立即抢购。 然后你们就开始日复一日地搭卖场。有些人就这么搭了三年五年。可怕的事情在于,教你们搭卖场的人也是从他“导师”那里学来的怎么搭建一个卖场。 不信的话你问问你的导师,为什么按钮一定是叫做立即抢购。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回答。 也许是上古世纪某个互联网元老在做出第一个卖场的时候,面对着空旷的按钮,一拍屁股说要不放个立即抢购吧,总之看着挺刺激的。 当然有很多动脑子的后辈做了大量专业的验证和测试,到底怎么样的按钮文案点击率才是最有效的。 然后几年又过去了,当年的测试报告早已被遗忘。首先你的导师肯定已经不知道了,大家还是在按钮上不断地写立即抢购。 有没有想过,立即抢购在某些场景下看着真的挺有压力的,让我感觉一旦点击没有退路,查看详情会不会更让我愿意进去决策一下。 就整体来看,在快速发展的行业,按照基本正确的方法论快速培养员工来执行工作,在目前来看是没有错也是唯一的办法。 但是作为行业其中的个体,不希望你们只是成为默默随大流的普通员工之一。 所以,从今天开始,大胆地动脑子和质疑,然后在你可控的范围内做一些真正的验证吧。 不需要抱怨你的老板只让你年复一年做卖场,你愿意动脑子有太多可以颠覆的非凡的工作可以去做。
5学会自我进化
还是快餐行业的锅,说好听点这个行业里都是强调 on job training(边工作边改进),说难听点真没人有空管你。 永远别把职场当作学校,在这里你就是领份工资,然后干匹配这份工资的工作,天经地义。 如果想要成长,让自己更值钱,请一定学会自我进化。 太多人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在干一份工作,当然追求生活工作平衡只想糊口的想法无可厚非。 但是想一想你能够通过聪明,不需要特别拼命的方式就可以让自己不断地上台阶,让自己的收入呈现爆发式增长,至少对于我这样日常娱乐、玩耍装逼、开销压力过大的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创业也许爆炸更快,但是今天这个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半吊子先和你聊我自己的方式。 自我进化意味着,要开始把被动的由时间堆积带来的缓慢的身价增长,变为主动的、快速的、更有效、投入产出更高的、爆发式的身价增长。 不要单点地学习,零散地学习,被动地学习。要搭建自我进化循环上升系统。
1、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管理,产品经理,营销策划,项目管理?) 2、罗列职业方向必备的能力(数据分析?项目管理?沟通表达?) 3、有目标地学习(工作里的思考沉淀,和人聊天,阅读) 4、形成知识体系。 5、练习机制保证自己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6、形成能力模型。 7、修正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能力模型框架。
抽一个周末坐下来,下载一个one note,把以上内容好好地整理下来,每个月做一次修正,进化吧! (未完待续) |
【职场成长】京东90后运营总监:如何与别人拉开差距?送你10点成长建议(下)
6 练习比学习更重要
顺着上一条继续,看过太多人在努力地工作的同时,也在学习阅读,但是进度真的很慢很慢,慢到觉得他们真的很可怜。 有意识开始学习的人不少,努力的人也不少。但是说实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偷懒式地努力。投入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很轻松,难的是过程中不断动脑子想真正有效的办法。 这里帮你们动一个脑子:你看了这么多的书,听了这么多的大道理全都记不住怎么办? 练习。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型之间的一座桥就是练习。知识真的不求多,更重要也更值钱的是能力模型。 一个最有效的练习方法:写日记/周记/月记(根据个人懒惰程度决定)。 你可以懒,可以坚持不了任何事情,三分钟热度。但是唯一的唯一,请你一定一定坚持定期的反思。把学到的知识点,想培养的习惯,记录下来。 每一次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运用这个知识或者形成这个习惯。如果有,给自己点赞;没有,提醒自己下一个周期有意识地在工作生活中去运用。 这个就是最有效促使自己去练习的过程。 我是一个绝对的懒B和三分钟热度,看看我家里落灰三年的吉他,录音麦,滑板就知道。但是实测坚持反思真的不难,而且极其有效。
7别骗自己
常年驻扎在我自己的反思清单第一位的点:人太容易自我欺骗。 不只你一个人是这样,各种心理学、成功学也从不同角度对此有过解读。 人天生就是愿意保持前后的一致性,你之前提过什么猜想,得出过什么结论,再之后你总是会倾向于去延续这个结论,甚至欺骗自己。 最明显的现象,你做一个项目,设定了目标,做出了一定的效果,得出了一些表面的结论。极大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会停留在“这个项目成功了”以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的结论处。
这导致你不会去思考这次的策略真的有效吗? 哪些是真正有效的? 哪些错误被正确的结论掩盖? 这一次是不是有特殊的客观情况导致了表面的现象? 下一次是不是还能成功? 换到另外一个环境下是不是还会成功?
更糟糕的是,太多的人在组织项目分析报告的时候,为了能得出前后一致的结论在凑数据,掩盖错误,自我催眠。 当然,商业环境下有些时候是需要对项目结论有一定的美化和包装,目的是为了对行业或者细分领域进行更多的撬动。 但是,你可以欺骗领导,欺骗合作伙伴,欺骗行业。真的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变成一个习惯。 首先记得刚才说过的,保持动脑子,客观理性的动脑子,你才能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你才真正地值钱。 然后正因为绝大部分的人在自我催眠,这个时候客观地做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反倒是和其他人拉开差距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8永远有一个准时下班的目标
只有对自己能力和业务没有信心的人,才希望通过夸张的加班来博得关注和认可。在你们还没有大量的会议、合作、填坑事项来临的时候,作为一个执行岗位的同学,相信再多事情你都可以六点钟下班。 首先这里不是鼓励大家为了不要加班而早下班,请用这个梦想不断驱动自己去学习和练习效率相关的能力。 用更多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加更多班,把自己搞得更惨,我觉得一点都不酷。 高效、极致、简单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超出预期、拉开差距才是真的酷。 首先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希望你们认可,每做一件事之前一定思考做这件事情最高效的办法是什么。 能够到合作伙伴座位上用5分钟聊清楚并达成共识的事情一定不要在聊天工具里来回纠结或者拉一个正式但无效的会议; 能够用一个邮件提前和合作方约定好的项目关键信息,就一定不要事前模糊,事后反复修改调整; 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工作效率相关的知识并练习,能够帮助你很多很多。 在此推荐一个事项处理方法: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的概念太初级。推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旦有空闲时间就处理第二类事项(重要但不紧急事项)。 比如很久以后才需要提交的一个报告,下一期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才需要输出的复盘报告(你总是可以先开始做一些格式的)。 提前处理第二类事项,形成习惯,会让你的第一类事项(重要又不紧急)极大减少,你对时间的分配和把控也就会有更多游刃有余的空间。这个理论是自己亲测下来最有效果和帮助最大的,其他的自己去学习吧。
9保持自己的个性
说两条虚的,希望这些碎言碎语不仅在短期和中期起到作用,更多在未来也能够帮助你们比别人更优秀一些。 互联网行业走入了中下半场,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中下半场是一个创造力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 BAT几个巨头成长的故事和最近的新巨头们(抖音,拼多多,甚至是新世相)是完全不一样的。抄袭,烧钱,拼背景并不是后续能够做成事情最重要的条件,但是创造力永远都是。 互联网是一个给人提供便利,带来美好体验的行业。美好的体验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任何让你产生美好体验的经历都有可能转移到互联网上成为新的业务形态。 所以,一定永远保持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的爱好,保持你们的年轻,激情,活力四射。 喜欢蹦迪,就用力地蹦迪。因为蹦迪是美好的体验,蹦迪的潮男潮女是互联网舆论主要人群的重要力量,你的美好经历,和他们愉快的社交经历,是你在这个行业创造出更美好更愉快事物的重要来源。 喜欢旅游,就放肆地四处晃荡。因为旅游是美好的体验,旅游让你见识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个性变成泯然众生,千万不要以为年纪到了就该变成普通人,千万不要删掉公众号里面的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千万不要每天加班却忘了抬头看看那个有趣的自己。 这样你才能够去创造,去思考。未来行业才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10把自己放在行业里而不仅是这个团队里
你是这个公司,这个部门,这个团队的一员。但更重要的是,你是这个行业的一员,你是一个互联网人。 你们是幸运的,能身处这个精彩纷呈的行业,当个优秀的齿轮或者螺丝钉没有错,但是一定不要只埋头苦干。 多抬头看看行业,看看精彩的行业在发生什么,大家在讨论什么,试想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每天至少看三篇行业新闻,和一个行业前辈聊天。 日积月累,你会发现你看事情的高度已经远远甩开其他只埋头苦干的人。至少喝多以后,你能吹的牛逼会更多一些。希望以后行业新闻里面都有你们的名字。 总之,希望你们都可以比别人更优秀一点。
► 作者简介:互联网天才蹦迪手skyhi,京东90后活动运营总监,腾讯京东7年专注运营;业余rapper/摄影师/酒吧老板,最懂年轻人的互联网职业经理人。 |
【职场方法】为什么“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最应该被开除之前看到网上一个段子: 在一个公司里,老板最应该开除什么样的员工? 第一种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第二种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第三种是聪明但不努力的员工, 第四种是聪明且努力的员工。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但答案其实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仔细一想就会明白,第一种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顶多是不给企业创造价值,但至少做得少犯错也少。 最害怕的就是,不聪明还努力的员工,一天到晚瞎忙,关键是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会经常把事情搞砸。 其实,在工作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人:
他们以为工作中努力就可以升职加薪,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你身边也有人表现出以上的特质,那可能不是他不努力,只是他缺少复盘力。
01 什么是复盘?
复盘其实是个围棋术语。
在围棋比赛结束后,棋手往往会对之前的对局进行一次复盘,在脑海中或者棋盘上将棋子重新摆放好,思考对方的路数还有自己的破法。 一个一年下2000次棋的棋手,和一年只下200次棋但每次下完后会花更多时间进行复盘的棋手,谁的成长更快? 答案肯定是后者。 前者努力的方式更像是业余棋手,盲目练习,用了很多力气但是没有效果,而后者更像是专业棋手,懂得刻意练习,事半功倍。 而复盘就是棋手提高自己棋艺水平的刻意练习方法,比起每天只知道和对手下棋的人,懂得复盘的棋手能够更快速地成长。 工作和下棋一样,也需要刻意练习。
柳传志首次将复盘引入了工作中,他有一套自己复盘的方法,叫做PDF环,
P代表Preview,指沙盘推演:在做事之前,把这件事情在脑海中预演一遍; D代表Do,指做的过程:因为有了预演,所以能够胸有成竹地做事; F代表FuPan,指复盘:把整件事再在事后复盘,对比目标和结果,看看是否有更优化的方案。
我在此基础上加以简练,所谓的复盘其实就是事前预估、事中偷懒、事后反馈。 事实上,复盘就是职场人实现进阶的刻意练习,一个懂得复盘的人就拥有成长复利,在工作、生活中的快速迭代。
02 如何复盘?
复盘具体怎么用?
工作中,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做的应急式工作。 也就说都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回邮件、回复后台消息、整理运营数据、给某个同事发资料、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你要是问他,哪件事情可以延迟做、哪件事情可以舍弃不做、哪些事情可以标准化,他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一个任务到来,他习惯的是拿到手上就开始做,中途如果有其他事情插起来,他又会停止手头的事情,去忙新来的任务。 当你问他要结果,对方往往两手一摊,说我很忙啊,好多工作,但是都没做完......所以,他们工作的时候看起来很忙,却不出活。 聪明地做事和埋头做事之间,差的就是复盘。
1、事前预估
在下棋的时候,棋手往往会在脑海中提前预演。 如果自己下某步棋,对手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甚至能够提前预想到5、6步之后可能出现的局面,从而将棋子落在对自己最有利的地方。 在《策略思维》中提供了一种行动方法: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即在你做出行动之前,在脑海中推导自己如果采取某种行动,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再根据想要达成的结果,调整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懂得复盘的人做事之前总是提前想一步甚至几步。 同样是领导交代的任务,有的人什么都不问就埋头开始做了,而有的人会问清楚,这个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大概什么时候要? 确定老板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之后,才采取行动。
如果领导交代的任务是让你做一份ppt,前者因为根本不知道ppt用来做什么的,也没提前预估做ppt可能会用到的时间,结果做到一半才发现根本完成不了,结果第二天马马虎虎发给领导,然后领导发现ppt根本就不能用。 而后者因为知道这个ppt是明天见客户提案用的,那么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任务不仅重要而且紧急,预估自己一个人可能完成不了,就会请上司给自己多派一个人,大家分工合作,结果当天晚上就交到领导手里,然后再根据上司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有的时候,无用功和有用功之间差的可能就是几个问题。 在做事之前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领导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可能会让你少做很多无用功。
2、事中偷懒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而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 为什么带领队伍找到新的食物源的是懒蚂蚁而不是平时勤快的蚂蚁呢? 那是因为,平时勤快的蚂蚁大部分时间往往用于埋头搬运食物上,而很少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而“懒蚂蚁”则相反,它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因此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而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会偷懒的人,就是公司里的“懒蚂蚁”,比起撸起袖子就开做,他们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流程上。 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运营,你会发现,自己需要时时刻刻回复用户的信息。 一个很努力的运营,可能从早到晚连吃饭的时间都忙着帮用户解决问题,但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户的很多问题往往是重复的。
那么会偷懒的运营会怎么做呢?
他们在回复了用户的问题之后,会将高频率出现的问题整理出来,并想一个统一的话术。 这样,只要遇到相似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不仅可以及时回复用户消息,也可以帮自己节省更多的时间。 所以你会发现,在工作中,天天最晚下班的人,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创造很高的价值,因为他们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考上的懒惰。 而懂得偷懒的人,恰恰是勤于思考的人,也正是这种人,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事后反馈
想象你在网上买了一个杯子,你认为物流服务中你最看重的是哪个环节? 是已经发货?正在转运中?还是签收? 实际上,很少有人在乎是哪家物流公司运送的,也不在乎运送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你唯一关心的就是几天杯子几天能够到,到了之后杯子是否完整无损? 这和反馈一样,在领导眼中,如果没有“签收”你的工作成果,那你之前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价值。 一个任务领导交代下去,你会默默地去做,做完了就完了,等领导问起来,才想起来回复? 《哈佛学不到的经营策略》的作者马克·麦考梅克曾经说过:“谁经常向我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经常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不要以为领导知道你的进度,如果你不汇报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在他眼中,就是没完成。 如果遇到问题你没有及时反馈,那么拿不出结果他就会自动视为你能力不够。
这不仅是一个职场人应有的素养,也是提升你在领导心目中靠谱程度的方法。 可能你会经常看到唱衰新媒体的文章,说新媒体红利时期早已经过去,现在做自媒体很难再做起来了...... 而有的人,仅仅半年就把粉丝做到了六位数,差别在哪里? 同样是追热点,为什么你的观点千篇一律,而别人的总是意想不到? 同样写文章,你一天一篇,对方一星期才更一篇,阅读量、转载量都比你好,原因在哪里?
如果你不懂得复盘,那么你的努力除了感动自己,毫无价值。
作者:Juno,来源:孤岛(ID:gu_dao2015) |
【职场早读】工作三年,月薪一万变三千: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穷
01 ▼ 工作三年 从月薪1万到月薪三千
作家艾小羊曾经在报社做记者时,认识一个男生,也是做记者。当时传统媒体意气风发,行业发展迅猛。 那个时候,当记者很挣钱,基本上找个选题,一个月写两篇报道,随随便便,一个月一两万就到手了。 后来,智能手机普及,移动互联网打破所有逻辑,新媒体行业突然崛起。所有人都直接从手机上获取资讯,等红灯、上厕所、地铁公交,只要空闲,随时随地就能看新闻。 没有人再看报纸了,没有人再读期刊了。 传统媒体仿佛从高楼坠落,一夜之间失去了大量市场,从路边的报刊亭一个接一个地倒闭,就能看得出。 那个男生,度过了传统媒体最滋润的几年后,收入从月薪一两万直接掉到基本工资,月薪三千。 “以前,我们上班不用打卡,有采访活动就出去,没有活动就在家睡觉,反正工资足够养活自己。现在,这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 他现在要靠下班后做微商,才能勉强保证温饱。 这是我见过关于职场最残酷的现实:工作三年,工资从月薪一两万掉到月薪三千。
02 ▼ 没有一个行业能永远增长
财经作家薇薇讲过一个例子。 她有一个读者,05年的时候毕业,进入沃尔玛,全球500强排名第一的企业,她在公司做管培生。当时来看,前途一片光明。 几年后,电子商务兴起,易趣淘宝风生水起,线下零售吃紧,无论是巨头沃尔玛,还是其它零售门店,遭遇关闭大潮。 沃尔玛开启裁员大潮。 5年后,就在她算是在公司立住脚跟站稳时,被无情裁掉。领导对他说:“你很有能力,但公司业绩下滑,总部做出裁员决定,我也没办法。” 此时,电子商务已经小有规模。她随即转行去做电子商务,一开始时没有赶上风口,红利期已过,她做得很艰难,但勤勤恳恳,非常用心,还是把销售额做上去了。 但是,如今风口突转,电子商务也已经遇到增长瓶颈,电商大佬马云和刘强东纷纷提出新零售、无界零售。 资本掉头直转,从线下,到线上,再到线上线下融合。 你看,行业总是不稳定的,没有一个行业,能持续性增长和拓展边界,能永远大把大把捞钱。 国企改革,互联网转型,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事业单位,即使是公务员,也一样被这个时代大潮裹挟。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有风口期,也有成熟期。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就会开始精细化运营,出现大规模裁员。
03 ▼ ABZ计划
Linkedln创始人ReidHoffman提出ABZ理论,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三个计划围绕你的职业规划。 A计划: 即你的主跑道。你现在所做的工作,以及基于此对未来的规划。例如你毕业进入一家公司,勤勤恳恳,从基础业务员开始做,慢慢升职加薪。 这份计划能保证你基本生存,甚至体面生活。如果按照此计划下去,没有发生太大变动,自己没有太大野心,生活也会过得不错。 B计划: 即增长跑道。处于转型过程中,某个行业崛起,你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基于此设计的职业计划。 例如雷军从金山出来,抓住智能手机增长的劲头,创办小米;林少在工作之余,抓住微信公众号增长的劲头,创办十点;程维从阿里出来,抓住共享经济增长的劲头,创办滴滴。 这份计划能让你实现弯道超车,尽可能大地完成阶级跨越。 Z计划: 即资产性计划,强调非劳动性收入。如果你被开除,暂时找不到新工作,你是否有替代职业规划,挣钱养家,保证一家子以及自己的基本生活。 Z计划不需要你花很多心思,投入时间精力,但需要你做好投资理财规划,资产配置。 Z计划产生的收益,是非劳动性收益,它能让你在AB计划都失效时,遮风挡雨,兜底你的生活。 一个人良好的职业规划,应当由ABZ计划共同组成,A计划为主航道,用来维持当下的体面生活,B计划为超车道,实现阶级跨越,Z计划为风险控制,当遭遇人生低谷,得实现软着陆。 ABZ计划,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规划理念。理念背后,是三种思维方式,三种意识。 这三种意识,不仅用于职业规划,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应该具备。一个理性,而能有规划的人,才能看得比较长远,风浪来时,才稳得住,避得开。 那些什么意思都没有的人,生活很混乱,前一秒可能还在浪尖仰望天空,下一秒随时可能被拍入海底。 所以,ABZ计划,以及体现出三种意识,尤为重要。
04 ▼ A计划:主航道意识
林夕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移民局办理申请移民,看到一个中年妇女,是个户外工作者,干苦力活儿,也在排队,也想拿美国绿卡。 朋友好奇,这样的人,怎么会来申请绿卡?哪来的勇气? 朋友上千搭话,聊天中才知道,这位妇女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只读完小学,英语都表达不清晰。因为女儿在美国,所以,她也想申请美国绿卡。 她申报的理由是:“技术专长。” 移民官看了申请表,问:“你会什么?” 她回答说:“我会剪纸画。” 说着,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非常轻巧而流畅地在一张彩色纸上飞舞,不到三分钟,剪出一幅非常逼真的动物图案。 移民官看呆了,一边看,一边鼓掌,连连点头:“OK,OK。” 然后,这位小学毕业的中年妇女,就这么OK了。 朋友把这件事儿讲给林夕听,林夕喟然而叹:“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样拿得出手。”
你未必会去美国,更未必会申请绿卡,但这个故事,以及林夕的那句话,值得所有人深思。 拿得出手,不是会,能做,熟练;而是精通,极其精通,是一万小时定律刻意训练出来的贴身技术。 拿得出手,不是你人生的休闲方式,而是你人生的主角,能承载生命绝大部分重量的一项技术,能持续性地挣钱;能养活家人,并且让他们过上还算体面的生活;能为你赢得尊重,赢得社会地位。 拿得出手,就是A计划,就是主航道意识。——有人用剪纸走出一生,从中国农村走向了财富中心;有人用写作,从籍籍无名走向了名震天下。 如果把人生拆分成不同的领域,职业、情感、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社交。如果你想在这几方面,都做得不错,你必须要具备主航道意识。
05 ▼ B计划:发动机意识
十点林少原本是厦门一位普通的设计师,每天上班下班,朝九晚五。毕业之后,他在工业设计这个岗位上默默干了八年。 那时候,也许他的职业想法便是,把设计做到极致,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 微信刚发展起来是,公众号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林少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哎,有点搞头。”于是决定试试。 下了决心,就执行,林少每天下班不做别的,找高质量的文章,放在公众号上面发。此后,与他而言,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风雨无阻,每晚十点,必然推送一篇文章。 靠着异于常人的毅力,林少坚持了下来,公众号的粉丝,从0开始涨到几万、几十万。 此后,公众号战场开始涌现大批量玩家,红利期被挤压,林少开始每天发8条,日日不断。 3年后,他把公众号做到很大规模,后来他找吴晓波作为投资人,吴晓波问他公司员工情况,他尴尬地笑:只有三个人,其中两个是他和他老婆。尽管如此,他还是拿到了投资。 现在,林少的公众号有近两千万粉丝,流水上亿,中国顶级的新媒体矩阵创业者。 而这一切,都是从他决定兼职做公号的那个晚上开始的。 这就是B计划,它对应一种意识:发动机意识。 人生,求稳求快,都是目标,稳是第一,快是第二。 如果你已经找到可以安身立命,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体面生活的领域。那么应该具备发动机意识,制定B计划。像林少一样,一边干着稳定的工业设计工作,一边默默做公众号的创业。 你并不需要为此付出多大成本,但却搭上了一个行业迅速崛起的红利。风口上,猪都会飞。 十年前,是电子商务;十年后,是新零售,消费升级;五年前是公众号,如今是小程序;哪个时代都不缺机遇,缺敢多尝试的人。 没有一个行业能够永久快速成长下去,一旦市场被瓜分,发展成熟,另一个行业,就会在缝隙中,悄然产生。如果你能发现,就能四两拨千斤。付出20%的努力,收获200%的回报。 即使失败了,你的生活也不会受影响,主航道还在,人生继续前行;如果成功了,你就能给自己换个发动机,跑得更快,更稳。 发动机意识,在于尝试,在于给人生,给你当下的每个领域,更多可能性,更大想象。
06 ▼ Z计划:护城河意识
护城河的作用,在于当风浪来临时,能保障主航道畅通,不至于被堵死。 去年有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作者因为岳父流感变严重,住进ICU,上人工呼吸机,一天的花费,是7万元。 东北一套房,北京一套房,夫妻俩每个月收入在6位数以上。 典型的中产阶级,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依然差点让他们卖房卖车,人生差点停滞。 事情过后,作者做了一件事情,给家里所有人都买了很高保额的商业保险。 中国大部分家庭,经不起一场大病打击,这是现实,是某种程度上会出现的概率性事件。而一旦出现类似打击,如果没有措施,没有预防,人生的主航道随时会被风浪淹没。 所以,要有风险控制理念,要有护城河意识。
每个人都可能得病,每个人都可能失业,每个人都可能遭受这样,或者那样的打击。 所以,人生除了A计划,B计划,还应该有Z计划;除了有主航道,还应该有护城河。 多存款,别总是有钱就买买买,消费掉;多花点心思做理财投资,改善财务结构,给自己配置一些资产性收入;可以适当买一些商业医疗保险,把风险转嫁出去。 这样,当你失业了,当你没有劳动性收入了,你依然能维持基本生活,人生不会停滞,只会重新出发。 护城河意识,就是一张网,兜住你,当你坠落,不会掉下生硬的水泥板,而是拖着你,再出发。
07 ▼
很认可巴特菲的理念,好的人生,是由一些简单的信条引导的,例如坚持,例如保持健康,很简单,去做,就很难,做下去,回报就很大。 ABZ计划,以及它们代表的三种意识,也应该成为每个人用以驾驭人生的,简单却坚定的信条。 你的人生,应当有一条宽阔的,倾斜度并不大的马路,能让你稳步上升,慢慢爬上去; 你的人生,也应当有一些挡风板,风浪来临时,尽管被淋湿,但不会被毁灭性打击,依然能向上走; 你的人生,一样应当有一些弯道,这是时代潮流设置的风口,如果敢于尝试,你会迅速攀升,实现阶级跨越。 能有向上突破的机会,能有维持体面生活的稳定能力,能有抵抗风险的厚度,好的人生,都应该要有ABZ计划,以及它们代表的三种意识。
作者来源: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
【职场热点】国企张小平离职背后:人才晋升与薪酬保障的黑色幽默
作者 | 任易
这次随着航天六院一封公开信,指责副研究员张小平在离职去民营企业,导致至关重要的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发工作被打断,半年后甚至影响了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发进度,直接引爆舆论:如此重要的技术专家,为什么只是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
更令人惊喜的是,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的回复更精彩:(航天六院)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描述。不禁让人猜想航天六院是否存在习惯性夸大?
这明显是个管理型而非技术型的领导,刘院长的文章具体附后。
而张小平呢?
他1970年生(他的同行埃隆•马斯克生于1971年),毕业后就职于航天六院十一所,在西北工业获得航天专业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38岁时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8岁(2018年)离职时担任为研究员,年薪估计25万(绝对不会只有12万),离职后加入蓝箭,年薪百万。
他在2000年,30岁时候就发了第二篇编译文章《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初探》,到2017年,47岁时还写了一篇《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在2011年,41岁时还写过一篇《载人登月主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可见张先生(研究员都是教授级高工)。
我从张小平教授的文章中了解到,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经历了:
这个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指标并不算先进。
在张小平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六十年代,美国研制了 680 吨级的 F-1 液氧煤油发动机,用于“土星 V”运载火箭,1969 年 7 月 20日,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的伟大壮举。当然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搞的480吨发动机,已经对标马斯克公司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了。
人在美帝马斯克,人在国企张小平。
这个技术和理念并不是跨时代的,早就有了。不同在于美帝鼓励个人创新,而我国采用举国体制,所以马斯克有足够的权力和财富支撑下去,而张小平,一直在系统内蹉跎到38岁,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7岁才评上研究员。
我们先不考虑马斯克和张小平天资的因素(从文章上看,张小平还到不了钱学森这种元勋的天资),但最后可回收火箭在美帝由马斯克的公司实现了,张小平去了蓝箭还被航天六院黑了一把。
发动机的研发预算占火箭整体的1/3,如此重要的岗位,二十三年的资历,真的只值二十四万年薪么(按西安平均工资估算),这个责任是谁的?
一边抬高张小平,一边把导致国家重点工程无法按期交工的责任甩给他。张小平就算是回到航天六院,也不可能由他一人之力立刻完成发动机的设计,那时候张小平立刻又会从重要人员变成主要责任人——你说张小平会回来吗?
莫须有吧。
最后还是要向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员致敬!
无论是当年参加三线建设,从大城市义无反顾进入三线大后方的大学生和工人,还是现在毕业后投身航天建设,实现天宫二号空间站的技术人员,还有杨利伟、聂海胜等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更高的名誉和待遇,是他们应得的。
参考资料: 附件1航天六院刘院长发表的文章:
附件2张小平发表的文章:
|
【职场热点】腾讯大调整:你看不懂的腾讯改革······(下)(续上)
在当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正好赶上下一个浪潮:产业互联网,2B企业越来越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会孕育着更多的投资和机会。 2016年,投资了特斯拉、推特、百度的德丰杰,其中国的德丰杰龙脉基金合伙人王岳华指出,消费互联网时代已是过去,产业互联网时代才是未来。 当时他就已经看到消费者互联网的渗透增长变慢,变为稳定。国内传统制造业很多产业比如陶瓷业、家装业,很多传统产业没有很好地应用互联网化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王岳华一针见血:“消费互联网跟产业互联网是不同的理念,消费互联网是眼球经济,产业互联网讲究价值经济。 什么叫价值经济?简单讲,消费互联网做的是流量,流量之后变现。产业互联网做的是什么?产品,产品之后变现。” 产业互联网要做以组织为中心的互联网应用,是让传统企业整个公司必须互联网化。 (这在笔记侠之前深度解析过的大搜车、7-11分别作为汽车产业路由器、超市行业路由器,已经深度解析过了。有兴趣可以点击浏览:大搜车:融资5.78亿美金,姚军红说穿越至暗时刻总要有底牌 7-11:人均利润超阿里的它,对手只有一个:用户) 从目前来看,物联网、数据成为加速或者促进产业互联网进展的驱动力。物联网讲了十年了,万物要联网。 万物联网之后怎么用,一直都没有很好的思路,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用法,并不能整合在一起,但是到今天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了。
而以往传统制造业公司,数据没有收集,即便收到数据,数据不知道如何清洗。有些数据是不要的,有些是危害到你的正常数据,数据要清洗,数据清洗完之后要分析、发掘。 国内大数据和云计算正在逐步成熟,计算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关于数据科学,笔记侠之前专访过顶尖数据科学家吴信东,有兴趣的也可以点击参看。) 专访吴信东:27年成为顶级数据科学家,他愿把未来20年献给中国
三、你我的下一个十年:产业互联网
不管是从互联网公司创始人转为投资人的姚欣(原PPTV创始人),还是从传统企业高管转型为互联人的洪铭赐(原宏基高管、腾讯电商首席战略官), 还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董事长彭剑锋(《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著名管理学家), 亦或是盛景网联合伙人颜艳春(新经济+X研究院院长、上市公司富基控股创始人、《第三次零售革命作者》),都相信未来十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十年。 姚欣指出,因为计算、交互和连接,有机会在未来一个更加质的飞跃。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十年我们会迎来全新的时代。 连接的本质就是数据的收集,云计算进行数据的处理,通过交互的方式将数据运算的结果反馈给我们的现实世界。 因此,姚欣非常认同“数据就是我们开启的未来”,未来商业机会的核心能力将有所改变。 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我们做流量,未来不再是以流量称王称霸的时代,而是对数据的掌控能力、数据的处理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未来任何一家新的商业公司需要具备的。 洪铭赐说,上一波的创业者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界,下一个风口属于传统产业者,是传统产业+互联网。 如果你在一个产业里有10年、20年的经验,如果你很懂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里所有的细节,如果你懂得技术、客户、风险,当你吸收互联网的思维,会迎来大的机会。 彭剑锋指出,中国在工业文明时代跟西方国家相比大概落后了至少200年,中国真正工业化历程不到100年的历史。但在智能文明时代,中国的企业跟欧美企业基本上是同步的。 未来是一个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通过数字化实现高度融合的时代。未来一定是消费者需求牵引着整个企业的运营,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 他说:“在进入新时代后,华为的使命发生了转变,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到“如何帮助各行业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腾讯则全面进入到生态环保、生活消费、民生政务,不再是纯数字企业。 总的趋势来讲,都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高度的融合。今天所讲的互联网,叫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改造企业内部运营,去真正打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知道了腾讯改革背后的浪潮,对你我而言有什么用呢? 正如刘强东讲到:“那些转型成功,掌握了互联网工具、方法论和价值观的传统企业,正在爆发出勃勃生命力。” 产业互联网,正是下半场的机会。 绕开BAT、垂直重运营、产业升级、供给侧的共享优化、企业级服务、消费升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区块链、物联网等),这些恰恰构成了下一个十年。 国庆前,笔记侠整理首发了颜艳春的《下一个十年,一切皆重来》,15万+阅读量,对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创始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指出,今天,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很多中国企业家正面临至暗时刻。但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最伟大的新周期的起点。 “未来5年,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从电商经济体到产业共同体,一大批新物种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新媒体、新服务、新餐饮、新零售、新物流、新金融、新制造也在走向融合,就像杂交水稻,更有生命力。” “中国市场已经从过去30年突飞猛进的增量市场进入慢速增长的存量市场,中国上万亿规模的产业比比皆是。但整个市场是非常碎片的,这正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产业路由器重构一次。 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ABCD(AI人工智能+Blackchain区块链+Cloud云+Data大数据)+X新技术推动的产业新周期,它在加速每一个产业的迭代。” 用王兴在2016年的话来说,靠粗放增长的“用户红利”所剩不多,我们需要真正去创新、真正通过精耕细作来服务好用户,从而发掘用户价值。 希望大家能从“下半场”刚刚开始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多数评论观察者不知,所有的组织架构调整,其背后除了是业务驱动,更是战略驱动。而战略驱动,必然是基于全盘通局的思考。 欢迎各位,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全盘通局思考。 你好,新十年。 --------------END-------------- |
【职场物语】腾讯工作五年后离职,为什么越来越迷茫?2014年,我第一次读到《向前一步》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
然而在信息纷杂,行业分工多样化的今天,不仅是女性,男性也是如此,大多数的人执念于选择,困惑于选择,真正能够在年轻的时候一旦选择不再选择的人越来越少。
01 腾讯离职,创业的苦恼
不久前,一位在腾讯视频工作的朋友,找我聊了他职业上的烦恼。 费劲千辛万苦,从小公司面试了半年的时间才进入到腾讯,这一呆就是五年。 五年中,情绪几度变化。从进入大公司的骄傲感,慢慢衍生出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被别人说是平台的本事和你个人无关,想要摆脱平台自证能力。 在五年的节点,他选择了离职,读了商学院。 自己尝试做了一家视频广告公司,不满足于一单一单接生意的模传统式,转型期间,不少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他自己也有很多想干的事情,想做投资人,想要入股做公司,想要出书,想要做俱乐部。 机会多到无从选择。 现阶段,他同时帮几家公司做事,短时间看不到金钱的回报。长时间被几家公司的业务分裂,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终日焦虑不安。 谁都知道要聚焦,但是站在选择的节点上,站在所有项目推进的节点上,根本不知道如何聚焦,哪个都很重要。同时又受到现金流的胁迫,想做的事情无法安心做下去,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寻求即刻可见的利益。 现代人的苦恼从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过多,到底该何去何从,到底该如何选择?
02 机会过多=没有机会 要紧的是抓紧时间识别出伪需求
走出这段困境的核心在于大胆尝试,去辨别伪需求。越是选择过多的时候,越是要去辨别那些根本不存在的选项。 机会很多的人不会成功,只有机会很少的人才会。因为前者不懂得珍惜,后者知道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如何辨别伪需求?给自己一段时间专门打破幻想,去做具体的调研,得到实际的反馈。 在我新书签售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适应不了创业的模式和思维,自己很希望能够在签售结束回到企业继续工作。 所以那时候一边留意猎头给的工作机会,一边观察自己中意的公司。有很多你以为的机会,面试后发现并不合适。 这期间我也收到过深圳广州的一些工作机会的邀约,也花了时间亲自去那个城市调研,接触,最后发现,很多选项还是伪需求。 一些东西是不是你想要的,你能不能做好,做透,实际接触后就心中就有数了。 这样,你的精力就越来越集中。眼下在做的这家公司就来源于排除了那些伪需求所带来的最终决定。 因此,我建议朋友,无论他现在想做什么,想做投资人,想做俱乐部,想入股公司,都不要局限于选项本身,每一个选项花一周的时间,亲自去调研一下,去接触一些行业内部的人,去看看实际操作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时候,想进入一家公司做VP,但是未必公司会要你,你的资质也未必合格,很多不存在的选项在干扰你。 看上去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很长,但是这份眼界和坚定确实贯穿一生的职业路线,是非常值得的。
做个有眼界的人,这份眼界,会帮你日后做更多果断的选择。 至少我现在亲测这部分的决策时间是三年前的三分之一。
03 先解决经济问题, 再解决职业问题
我在文章里写过很多次,经济问题和职业问题是两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因为经济紧张就苟且做选择的话,那么十有八九这个选择都是错的。一个人做事情急于看到眼前的利益的话,十有八九是十分短视的。 但是没有钱又不行。怎么办呢?分开解决。先解决经济问题,再解决职业问题。 我在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赚钱的状态,先赚一笔能够让自己有安全感的财富,然后再精进职业的目标和方向。 赚钱其实是个相对容易的问题,比起找方向要容易很多。赚钱你只需要找到你能提供的价值,信任你技能的买家,你也可以copy别人的金脉,别人怎么赚钱你也怎么赚钱,研究这样的方法和技巧,就可以赚到钱。 所以朋友在说自己现在的事业,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又没有钱的时候怎么办? 应该给自己几周的时间,先去赚钱。赚到了再回来继续做想做的事情。 物质保障是一个人的胆子,现金流越稳定,做事情越自信。如果现金流不稳,就会陷入到朝不保夕的胆怯之中。 分开解决两个问题。不仅给自己的选择增加更多的保障,也可以让自己更自信从容。 现在任何时候,一旦受到了经济的胁迫,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一些冗长的工作,去做赚钱的事情。保证现金流给自己自信,再继续做长远有价值的事。
04 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我每年过生日都会给自己写一篇寄语。今年生日我准备写这句:一旦选择,不再选择。 我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工作前三年,就做一件事:见世面,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工作五年的规划就是尝试把在公司所学的方法论应用在自己的公司里,也希望寻求到一位合适的导师和伙伴能够把一件事做起来,做下去。 原来的规划就是要用三年的时间确定好精进的方向,在第四年的时候坚持未来五年都做同一件事情,坚持做到顶峰。 时至今日,我的好奇心已经没有刚毕业和转型跳槽的时候那么强烈了。我才真的有了底气可以去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 才能够明白什么是一旦选择,不再选择。年轻的时候不该稳定。应该消磨掉那些虚无的好奇心,想要做什么就赶紧去做,辨别出那些假需求,真正的方向真正的财富都在这条路上更加清晰。
作者简介:七芊,知名职场作家,曾任一线互联网公司市场公关经理,著有职场畅销书《你怎样过一天,就怎样过一生》,打造高效选择方法论,教你做出职场1最优解,助你拥有最强选择力。 |
【职场精选】“我什么都没做错,你凭什么辞退我?”1
这两天“社保”改革上了热搜,关乎每个人钱袋子的事,政策上的一点变动都会牵动不少人的神经。这次的改革,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公司不给你好好上社保的,现在必须足额缴纳了。根据2018年《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社保缴费基数完全合规的企业仅占27%,也就是说,将有73%的企业面临一个问题:“费”变“税”之后,公司成本骤增。
再往细想,这事儿就很可怕了。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工就是公司成本的一部分,目测又一批失业大军即将出现。身边难免各种恐慌。
偏巧,今天朋友圈又传来一个噩耗,一个前同事被辞退了。这个同事兢兢业业,做事认真,完全符合当代靠谱的标准: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然并卵,还是被辞退了。
我还没来得及问他怎么回事,他一个电话打过来,开始诉苦,原来公司莫名其妙裁员,靠谱不靠谱的都连根拔。他在电话里,义愤填膺地问我,我什么都没做错,他们凭什么辞退我。
这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既让人觉得有理,又让人哭笑不得。这个时代就是这么不靠谱,你什么都没做错,可能也保不住工作。
过去,我也和他一样觉得挺不公平的。兢兢业业,加班加点,恨不得把公司当成自己开的。可最后的结果未必特别理想。有时,甚至悲剧收场。每到这时,总忍不住吐槽一句,世界不靠谱,人间不值得。
可这几年,经历了不少动荡,我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儿,这个时代,把没做错作为靠谱的标准,太低了。
2
这个世界的残酷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优胜劣汰。所以,你把自己做好了,远远不够,要想活下去,你就得比别人做得好。
说一个傅盛的故事。
2014年,猎豹在美国上市,生意兴隆。却在2017年突然遭遇做空,股价一度下跌。傅盛也开始焦虑:明明工作还是一样努力,为什么就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人这辈子,最大的进化就来自于思考。他分析了自己的商业逻辑,把自己的商业的视角从物理学思维转向了生物进化思维。
傅盛是学物理出身的,他曾经认为只要想清楚,全力以赴,商业运作就像物理学定律一样确定,公式用对,就能得出想要的运算结果。也就是我努力做产品,诚实做服务,就该得到市场的拥护,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一种幻觉。
于是,傅盛改变了思维方式,转向生物进化视角,这么一看,就明白了。外部环境的不可测直接影响一个公司能否生存下来。说得再直白一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能要了你的命。
所以,你总得给自己留几张牌,能够在世界不靠谱的时候挽救自己,这才是优胜者的策略。
就像我一个好朋友,35岁从一家特别牛的外企辞职,所有人都理解不了。可若干年后,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都被连根拔起了。大家才明白,其实他当初发现了端倪,选择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重头开始。而当初劝他留下来的同事,现在很后悔,以为当初我朋友干了件不靠谱的事,现在才发现,最大的不靠谱是不能感知变化和顺势而为。
所以别怪时代,有时候是我们太依赖外界,没有练好内功,才会没有应对变化的招架之力。很久之前就有人结合数据和通货膨胀率算过,靠养老保险无法过上舒适老年生活,于是开始早早投资,不断阅读学习,为未来做准备。
富兰克林有句话,我特别喜欢:“命运的变化犹如月之圆缺,对智者毫无妨害。”
你优秀的时候,世界才会靠谱。
3
我一直觉得,做人要高标准严要求。你不为难自己,世界就会来为难你。所以,我总觉得,今天,靠谱这两个字需要重新界定。
首先,是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
前几天,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刷爆朋友圈,一句“50%的工作将在15年内被人工智能取代”让无数人开始殚精竭虑。
可惜,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每天,都是几百万重复性劳动者正在丧失竞争力。
未来驶向我们的速度,要比我们想象的快,前几年我们认为在商场里能刷卡支付的都是新潮,如今早已实现无现金支付,我们总以为变革是需要漫长时间的,但如今每个行业都分分钟有人被机器淘汰。
以前我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最好的解释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在还要把AI也算在内,思考什么是机器不能代替人类的。如果现在你依旧从事着与创造力不沾边的简单重复劳动,不淘汰你,淘汰谁?
预计好未来,也要过好眼前的生活,在当下劳资关系中注重个人的性价比,如果企业在用人上会越发谨慎,你如何能成为老板的不二选择?我想要么是工作效率出众,要么是在“新手上路”的阶段足够拼,不过光做好这两点远远不够。你得看看周围人是什么程度。什么叫不可取代,就是你得横向比较。千万别被做自己就好给骗了。
好不好,你自己说了不算。
其二,是对局势的判断。
看清局势,很多人都懂,但对局势的判断其实可以分为很多个阶段。
最近在得到上看了万维钢老师解读《超级概览球棍的战略》这本书,其中提到认清局势的几个阶段。他举了个例子,过去的人都喜欢看报纸,谁也没把广播电视当回事儿,做报纸的人认真写内容,没人担心过,一旦有其他媒介出现,能更快更好地传递报纸上的信息时,就没人看报纸了。
后来,人们都看见了纸媒的衰落,纷纷开始调转方向,可对于很多巨头来说,为时已晚。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兴起,你都一定能发现,先下手那批人最赚钱。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能看懂这个世界,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新趋势总是有迹可循,一个行业落败也并不是没有原因,但早看懂和晚醒悟差别真的很大。
所以,说了半天,你应该能懂。什么都没做错,是一个极低的标准。想要保住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一席之地,你还需要修炼出一种能轻松应对变局,先发制人或高人一等的优势。
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可以定义优秀,因为它是相对的。这句话放进人生里,就很残酷,你什么都没做错,也极有可能被淘汰。
来源: |
【职场精选】《延禧攻略》火爆的背后,我看到了职场“潜规则”(上)
最近,于妈的新剧《延禧攻略》实在是太火了。
本来小编和许多人一样,曾发誓不想再看于妈的剧,可当《延禧攻略》刷爆我的微博、朋友圈、知乎等社交渠道后,我也忍不住打开看起来。 这一看不得了,这部堪称逼死脸盲患者的剧,让我一看就停不下来。 帝后 CP 、傅璎 CP 甜到炸,认真宫斗的高贵妃见谁怼谁,在整个皇宫无法无天····总之这部剧分分钟让观众上瘾中毒。 当然啦,小编身在职场,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女主角魏璎珞从“初入职场”的小绣工,经过层层宫斗(职场)考验,晋升为皇后娘娘宠婢的过程。
职场一阶:做好本职工作
为了查明姐姐(魏璎宁)的死因,女主角魏璎珞进入紫禁城当差。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魏璎珞就是进入了当时最大的公司——紫禁城,皇帝是公司的大 Boss 。 刚进入紫禁城时,魏璎珞同我们初入职场的小白一样,只是一线小员工,直属上司是方姑姑。 同样地,她有一群同事:笨拙胆小的同事 A (吉祥);业务能力不错,但是嫉妒心极强,喜欢向领导告状的同事 B(玲珑)和 C(锦绣)。
同我们今天入职后会有试用期考核一样,魏璎珞“入职”后迎来了第一次业务技能考核,只有通过了绣工考试,她才有机会留在绣房,否则只能去打杂。
然而,在考试的过程中,同事吉祥因为手上的伤迟迟绣不好花样,甚至撒了血在上面,魏璎珞将自己快完工的花样与吉祥交换。
吉祥因手指流血弄脏了作品
要知道,那时候离考试结束只剩不到一半的时间了,但是魏璎珞接手的花样只绣了一点点。 考试结束时,同事们都等着看魏璎珞的笑话,却没想到魏璎珞出色地完成了绣作。
可想而知,倘若没有超出常人的绣工技能,魏璎珞根本不可能用别人绣一份花样的时间,完成两份花样,而且还能获得主考官(吴总管)的赞赏。
职场中得到认可,难免会受到善妒者的不满,一位落选的宫女不满立马向主考官揭露了魏璎珞的作弊行为。 面对丢饭碗的困境,魏璎珞义正言辞地说,她和同事吉祥本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合作完成了绣作。
看到魏璎珞绝佳的绣工和巧妙化解危机的能力,吴总管很是满意,并将璎珞与吉祥双双留在了绣房。 而那个没有专业技能,又喜欢告状找事的宫女被拉出去除名了。 自此,魏璎珞得以顺利留在绣房,正式开启了作为一个绣工的职业生涯。 初入职场的魏璎珞非常懂得职场新人的本份,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像其他同事那样,看到别人优秀就嫉妒,还费尽心机抓别人的把柄向领导告状。 我这么说可是有事实依据的噢,我们先看一个细节: 因为犯了错,魏璎珞被上司方姑姑罚跪了一夜,但是她并没有荒废这段时间,更没有抱怨上司给她的惩罚,而是细心观察期间飘过的云彩,悟出了以前绣不好彩云的原因。
当然,做好本职工作最得力的一次证明是,因为魏璎珞的绣工出色,得以被张嬷嬷选中成为缝制皇后凤袍的主绣。
这样的机会在现在看来几乎相当于获得了部门里最大的项目,只要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就能够获得公司二老板(皇后)的赏识,快速走向职业巅峰。
然而,魏璎珞在获得这样大好机会的同时,更受到了其他同事的嫉妒,同事玲珑设计拿走了魏璎珞缝制凤袍的孔雀羽线。 其实,我们现实职场中也会遇到魏璎珞类似于的状况,在项目中遇到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做出新方案,老板不会听你的对不起,而是要看你如何解决。
没有了项目经费(孔雀羽线),而且项目截止日期迫在眉睫,魏璎珞决定铤而走险,使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并夜以继日的赶工。 当然啦,皇后如此尊贵的身份,用鹿尾绒线给她缝制凤袍是非常不敬的行为,处理不好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但是我们的女主角非常机智,在献礼给皇后的时候,她先把皇后娘娘的节俭美德夸了一遍。 当然,她在夸人上也非常有讲究,懂得摆出事实依据为自己佐证:
听到璎珞这番巧言善辩,皇后娘娘不但不恼,反而大加赞赏,还给了绣房赏赐。出色完成项目的魏璎珞,为自己的团队争取到了项目奖励。 当然,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完成项目的做法,始终是违背一开始的项目要求。放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未向上级领导请示,就自作主张替领导决策。 对于这样的“越位”行为,有主角光环的魏璎珞也选择跪在长春宫外,等寿宴结束后,向皇后娘娘澄清了事情真相。 魏璎珞的表现得到皇后的赏识,并以惩罚为由,让璎珞用鹿尾短绒给自己做一套常服,打算等魏璎珞缝制常服后,便将她调来自己跟前。
至此,魏璎珞相当于升职为公司二老板的秘书了。
|
【职场精选】《延禧攻略》火爆的背后,我看到了职场“潜规则”(下)
职场二阶:帮老板解决问题
在职场第二阶段,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想问题,甚至化解老板的职场危机。 我们来看魏璎珞是如何帮老板解决问题的: 高贵妃一直想除掉愉贵人,因为抓到了愉贵人的把柄(这里不展开说),想直接捅出去收拾掉愉贵人,然后就设了一计:派人(小太监)弄死愉贵人,然后嫁祸给皇后。 皇后心地善良,让魏璎珞去看望愉贵人,她刚进宫门便觉异常,发现有人要杀愉贵人。 璎珞与小太监殊死搏斗,救下了愉贵人。原本是高贵妃想除掉愉贵人,但那个杀人的小太监却指证皇后是幕后主使。 璎珞据理力争,与高贵妃辩驳。
太监身上的伤是和自己扭打过程的证明,由此可以说明她和小太监并不是同伙,皇后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凶手,最后终于还了皇后清白。
职场和宫廷一样,你能给老板解决多大问题,对公司来说价值就有多大。 老板想听到的是,你遇到问题时怎么解决怎么收尾,有什么替代方案,而不是遇事慌乱没有担当,甚至甩锅。 就像璎珞刚到皇后的时候,夜观天象发现天要下雨,告诉皇后身边的宫女明玉要保护好皇后的花,可是明玉对璎珞一直有偏见,对缨络说的话置若罔闻,还在皇后面前说璎珞偷懒。 结果当皇后知道外面下雨了,就冲出屋子查看她的那些花,明玉当时很慌乱,没有和皇后说明是自己的责任。
索性璎珞早有准备,才让这些花幸免于难,皇后这才知道是明玉撒谎。 老板只看你干得好不好,有没有努力,是否在进步,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制造问题。 再比如皇后过生日的时候,皇上特地将三株进贡的荔枝树送去了长春宫,皇后让魏璎珞全权负责荔枝树,准备设生日宴请大家吃现摘的荔枝。
璎珞接过任务,便将荔枝的个数全部清算清楚(对它的初始数据做了统计),以免在后来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
然而,任务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高贵妃派人毁了荔枝树),她的“同事”翡翠瞬间不知所措,而璎珞则是沉着冷静,想解决方案。 璎珞又心生一计,挑些入眼的荔枝吩咐后厨做成甜品,之后禀报皇后,剩一株现摘。
为了不让众人发现这荔枝树凋零的真相,璎珞又心生一计:将高贵妃的爱狗藏在荔枝树中,让大家误以为是这条狗惹的祸,最后化险为夷。 事后跟皇后说明真相,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再一次俘获了皇后的心。 璎珞虽然是被人陷害 ,但她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竭尽全力想解决办法而不是坐以待毙,然后将事情解决后,再向皇后(老板)汇报。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老板不想听到员工把事情搞砸了之后,第一时间不是想解决方案而是去找老板诉苦。 老板是希望你能把事情解决清楚之后,给到他一个好的结果,就这么简单。
结语
魏璎珞一路从小绣工到皇后宠婢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职场上的华丽演变。 初入职场,魏璎珞坚守绣工的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技能(学绣彩云的技能)。 因为技能足够强,她才有机会被上司选中,去负责更加核心的项目(绣凤袍)。 在项目遇到问题的情况下,及时给出替代方案(用鹿尾绒线代替孔雀羽线),并投入更多精力,确保项目截止前完成工作。 当她成为皇后宠婢后,工作的重心变成为皇后解决问题。也就是,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想问题,甚至化解老板的职场危机。 当然啦,随着剧情发展,魏璎珞一路开挂,成为 Leader 的她就要独当一面,领导下属们开辟新天地了。
来源: |
【职场精选】一位平安集团16年老员工:凡事多走一步,你就干掉了90%竞争者
作者丨良大师 来源丨良大师(ID:lang-da-shi)
1 事儿多想一层 活儿多做一步
前段时间,我去某城市培训,距离不远,高铁前往。 客户派了一位年轻助教接待。 列车刚刚停稳,便接到电话,助教告诉我,高铁站有A、B两个出口,她在A出口等我,因为A出口离我更近一些。 出了站,见了人,寒暄几句,我便问她: “我看这趟高铁下来的人,有从A出的,也有从B出的,你怎么知道我离A更近?” 她说:“您不是把票拍照发我了吗?我看您是2号车厢,列车的头部,所以离您最近的电梯上来就是A出口啊。” 我一回想,确实如此,列车中部正好对准车站中央,头部和尾部分别对应A、B两个出口。 整个培训行程,女孩也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还给我准备了一个便携式熨斗,因为她知道我入住的酒店没有烫衣服务,而作为一个讲师,登台亮相时,服装一定要舒展整洁...... 这些都是小事吧,可是我接触过那么多助教,这个最满意。 她既没热情似火,也没阿谀奉承,仅仅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整个过程毫无卡顿,让对方事事顺意。
这就是一种能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百里挑一。
就说那女孩,如果拥有不错的专业功底,再具有这种能力,假以时日,大概率会混得不错。 因为她拥有很多优秀者的共性:事儿多想一层,活儿多做一步。
2 凡事多想一层,多走一步 是成就目标的关键
你身边有不少优秀之人吧?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他们到底比你强在哪儿? 是光鲜亮丽的学历?是睿智机敏的谈吐?还是说干就干的作风? 可能有这些要素,但应该不是全部,据我观察,这些人最重要的一个共性就是: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
教授兼作家曲家瑞,写过她一个学生。 数学专业,成绩优秀,准备去国外读博士,最终被苏格兰某大学录取,并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曲家瑞知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问那学生是如何做到的? 于是得到这样的回答:“我知道很多人申请那学校,而且很多人比我厉害,所以我要做到和他们不一样才行。” “于是我做了功课,查了资料,得知那学校是下届伦敦奥运会组委会成员。所以,我做了一个提案,把英国国家游泳队员的成绩做了一次数学运算,匹配他们历来的成绩、泳衣材质、天气情况、时间因素......推算出谁在奥运会上可能有更好的成绩......” 曲家瑞很惊讶问:“这样有用吗?” 那男生说:“只能说有参考作用吧,但是整个推理过程没有瑕疵,而且我很快通过了奖学金申请,应该和这个有关,也许他们拿我这个提案,修改一下都能当成一个项目,向主委会汇报了......” 曲家瑞说: “后来那男生毕业后,进了某国际大投行,一路攀升,春风得意。也许这事能证明一点: 你想在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比别人深想一层,多走一步,这往往是一个人,最终胜出、成就目标的关键。”
3 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 谁多做一点就胜出了
你可能说:别扯了,那学生本来就很优秀好不好?如果没有好底子,再多想,再多做也没用。 可是,你也要知道,优秀的人,同样面对优秀的对手,甚至就数学功底而言,他不见得比其他人强多少,而他的胜出,仅在于多想一层,多做一步,这才是关键决定因素。 所以,你可知道什么叫竞争么? 同一水平线上的较量才叫竞争。
我楼下的沙县小吃,如果把麦当劳当成竞争对手,老板就是有妄想症。 和他对决的,是旁边“杭州小笼包”和“兰州拉面”,在做好份内事之余,他只需要比这些竞争对手多想一层,多做一步,便能笼络客源,长盛不衰。 因此,无论你身在什么行业,处于什么阶段,今天我们所讲主题,都可以成为你的至尊法则。
得到专栏大V刘润,曾讲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他早年在微软,一次出差打车,和司机攀谈,才发现这个司机很不一般。 他不像其他司机在机场、火车站死等,而是通过计价器算出自己的时间成本 ,再来选择时间、地点、人物,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比如,根据经验,他推断出哪几个大厦多为商旅人士,于是就经常“潜伏”附近。对乘客也会进行筛选,拿着公文包、行李箱的就是目标客户了,他们多半是去机场。 再比如,在医院门口,有两个人,一个手拿药瓶,一个人手拿脸盆,选择哪个呢? 司机的答案是选择后者,因为前者可能只是附近的人,溜出来买药。后者可能是出院的人,距离一般会比较远。 而且,在住院期间见证了各种生离死别,心境也会豁达很多,不会让你开到附近的地铁站,再坐地铁回去,而是“直奔家门”。所以,这样长距离的客户收益才最高。 你看,这司机就是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因此收入也比其他人多三倍。 所以,当你抱怨自己行业泥沙俱下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领域就真没人做得好?如果有,是不是因为人家只比你多想了一点,多做了一步呢?
我们总是抱怨机遇,可是机遇不就像天平吗?谁多做一点就偏向谁。 很多人总说,这主意我怎么没想到?那是因为你总不去想; 又有人说,这个主意我早就想到了。可你为什么不去做? 说到底,就是懒,懒得想,懒得做,懒得去改变......
4 比其他人多做一步 才能处处抢占先机
凡事深想一层,干活多做一步,老掉渣的一句话,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并非大家不懂得这个道理,而是这样做太消耗能量,无论生理和心理都会排斥。 这是千万年传承而来的基因法则,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惰性使然。 但是,你转过来想想,正因为大家都是懒蛋,你为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步,才有了价值。
我读MBA时,一位苛刻的教授进行论文答辩,把全班唯一的A+给了一名同学。 我看了那篇论文,没觉得精彩,便请教那同学。 他说:自己把教授发表过的论文都看了一边,研究了他的学术成果与观点倾向,并将这些元素揉入到自己的论文中,让教授对自己的论文毫无违和感。 他还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人都是怕麻烦的,思想上也是如此。你写一篇和他思想体系很不一致的文章,他还要左右思辨,天人交战,费劲啊,能给你高分吗?” 这想法,确实比众同学都深一度,难怪现在是某大型咨询公司董事长。
我做业务时,主要做贷款车保险,最关键的步骤是贷款人资质审批。 每回我的业务审批下来都要两三周,而另一位业务员却只要两三天,这差距在哪儿?难道是人家有关系? 厚着脸皮请教对方,那哥们说:“你得帮别人省心才行啊。你知道审批专员的系统是什么样的吗?” 我摇摇头。 他接着说:“我会把贷款人信息收集齐,然后按审批专员的系统格式抄一份清单,他只需要按我清单上的内容照着录就行,不像你们的单子,要在那么多材料中找信息,甚至还要打电话核实,麻烦啊。他肯定先录我的单喽。” 你看这哥们,比其他人多做一步,就能节约时间精力,处处抢占先机。怪不得现在已是某信托公司的副总裁。 你可能觉得我吹牛逼,一篇论文,对应董事长?一个单子,关联副总裁? 两个真人真事,我不想辩解,但你不可否认,深想一层,多做一步就是他们强于他人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这种能力可以层层迭代,步步为营,每次深想一层,每次多做一步,都能让他们跃迁于更高的基点,日积月累,自然达到其他人仰望的高度。 反之许多人,无不徘徊于励精图治与敷衍了事之间,在他们心目中,理想光芒万丈,应该一蹴而就,当现实的曲折来袭,就立马败下阵来。 于是大脑自动驾驶,做事蜻蜓点水,平庸照单全收。
可是,正如尼采所说: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真理都是弯曲的,你只有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所以,凡事深想一层吧,让思维在曲折中拐个弯; 干活多做一步吧,让行动在远处落个脚。
► 关于作者:徐大维,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