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充电站
Re: 【社会网络】多重网络 | 后来者的机会在哪里?
思而不学则殆
|
【人际关系】从今天起,抛弃“忙”这个字
“忙”这个字,你经常用。它看似无害,甚至近乎无意义,但却在逐渐侵蚀破坏你的人际关系。 看看你最近发给朋友的短信和邮件,如果包含类似下面的句子,说明你已被这个字所困了。
“我很想去,但是我真的太忙了。” “很抱歉我没有及时回复你,因为我最近太忙了。” “我还能怎么样呀,跟以前一样忙呗。”
你一定猜到了。那个破坏者,就是“忙”。这个字正无形中让你与家人、朋友渐行渐远,是时候将它从你的社交言语中清除了。 确切来讲,忙碌并没有错,人们可以在承担诸多责任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让人们渐行渐远的并非忙碌本身,而是“忙”这个字。
每个人都忙
如今,说自己忙基本等同于说自己还活着。以前,忙碌是“我很重要”的标志,意味着一些人、一些事没你不行。而现在,人们无论在干什么都说自己忙。 说“我忙”的时候,也许你忙一个工作忙了十年,也许你正在找工作,也许你正忙着度假。“忙”这个字不再有任何特殊含义,基本上是无意义的。 然而在与人相处时,无意义的词语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别人无法理解你到底在经历些什么,进而阻碍了彼此间的交流与理解。
容易造成误解
“我真的很忙”,这句话实际上在解释你为什么没空。开始几次,你用“我很忙”作为你不能出去的理由,大多数人是可以接受的。但时间久了,他们会将这句话看成是其他理由的托词借口——也许你不再喜欢他们了,只是你不想直说。 换句话说,人们会通过“我很忙”来猜想你的真实意图,而通常这种猜想是负面的。最糟糕的是,家人朋友可能会将“我很忙”这句话当成是你想要摆脱他们的代名词。
人际关系杀手
“我很忙”通常意味着你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这完全可以理解。你也许正在照顾小孩,也许正忙着推出一个新产品。有那么多正当理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不能跟朋友见面,而“忙” 这个字不能传达其中任何一个意思。 我在《扼杀一段关系的五个关键词》中提到,“现在不行”这个词是人际关系杀手,它带有一种拒绝的意味。“忙”就跟“现在不行”一样,缺少对他人感受的考虑,从而致使距离感的产生。 尽管“忙”这个字不能让人产生亲密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用一种亲近的方式传达出忙绿的信息。 下面这些建议可以在顾及家人朋友感受的前提下,向他们传达出“我现在没空”的意思。
实话实说
要消除“忙”这个字带来的模糊感,方法很简单,即告诉你的家人朋友你具体在忙些什么。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当你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可是,这么做是值得的,因为同样是向朋友传达忙碌的意思,但两种方式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 想象一下,你邀请一位朋友参加你的生日聚会。
方式一,她回复道:“我很想去,但是我真的没时间。” 方式二,她回复道:“我真的很想去,但是今晚Jack有一场空手道比赛,他特意叮嘱我看他的比赛。不过,你还是要给我留香槟呀!”
感觉到两种方式的区别了吗?第二种方式既解释了这位朋友缺席的具体理由,也传达出她依然为你高兴的含义。第一种方式就完全没有这种效果。
二 告知具体期限
如果你正忙于处理工作或家庭事务,且处于关键时期,那就告诉他们具体期限,比如要忙多长时间,这样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例如,你的产品要在一个月内上市,之后你才会有时间,那就把这一情况告诉对方,并表达你愿意与他们到时候再聚的愿望。即使上市时间推迟,一个月变成了两个月,对方也会因你的坦诚而倍感欣慰。
三 想清后果
现在,我们来正视“我很忙”这句话的负面影响。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不想再维系一段关系,我们可以用“忙”来回复对方。小孩子把这种事情称为“撂挑子”,即逐渐与某人疏远,不解释原因。 如果你在说“我很忙”这句话的时候,怀着这种心态,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是否真的要与对方分道扬镳。和他人决裂总是令人难受的,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无论怎样,用“忙”来终结一段感情会给双方带来巨大的痛苦。 请从今天起,试着抛弃“忙”这个字,至于结果,就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源于:哈佛商业论坛 |
【今日荐读】一位平安集团16年老员工:怕你胸有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本文作者是前平安集团渠道总监,他做过很多大事,比如通过一个项目为公司带来近 50 亿收入。每当有年轻人请他分享“做大事”的经验时,他都会强调:工作中不存在什么大事,也没有绝招,你应该先做好每件小事。其实,所有的大事背后,都是无数琐碎的小事,只有做好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1 我的助理辞职了 他嫌工作太琐碎
6 年前,我就任营业部总监时,急需一个助理。刚在内部网挂了招聘信息,产品部的老总就把他的助理推荐给了我,说此人如何如何优秀。 我面了试,那小伙子确实感觉不错,能说会道,知识面广,而且貌似很上进。 我当时纳闷为啥这么好的人才,人家不留?但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明白了原因。 那助理的知识确实太渊博了,对BAT的战略规划如数家珍,对各种创新模式了然于胸,但要命的是,他却很难按我的要求处理好任何一件小事: 写的邮件总是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领导来调研开会,他总是高谈阔论,而忘记端茶倒水和会议纪要才是他的本职工作; 写年终预算报告,第一页的数据就错了,叫他修改后,发现后面的数据还是错,问他原因,他说我只让他改了第一页的数据...... 老天爷,后面的数据都来源于前面的推导,前面改了,后面当然也要跟着改!我怂了他,他很不开心,第二天就向我请辞,理由是: “现在干的工作都是些针头线脑的小事,觉得没啥发展机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我没有挽留他,无论我说什么都会成为洗脑的嫌疑犯,所以由他觉事吧...... 2 工作中哪有什么大事 你要先做好每件小事
最近写了几篇热文,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来撩我。 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我在500强经历的那些“大事”,都想让我分享一下做“大事”的经验和干货。 于是我说: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大事,也没什么绝招,你要做的就是把一件件小事做好。 说这句话时,本想装逼包装下,可觉得还是这样平铺最好。然而,这样的回答显然不受年轻人待见。 他们找我要武林秘籍,我却告诉他们:“太极只适合健身,不适合打架。”这当然让他们失望…… 但实际情况即如此:工作就像两个流氓打架,你却当成高手对决。 当你还在纠结是用“双峰贯耳”还是“十针手”时,别人一通王八拳已将你撂倒。 当你真的做成一件所谓的大事时,你就会意识到:这简直是黑屋子里的群殴,当你获胜走出,自己都不知道是哪几拳放倒了对方。
3 每一件大事的背后 都是无数琐碎的小事
我在500强是做成了几件所谓的大事,可回想起来全是些苟且不堪的碎片。做销售总监时,拿下一个几千万的大单。 这背后却是和产品部门上百次的邮件沟通、与客户各个层级的关系梳理、对投标文件每个字的拿捏...... 在总部搞一个创收项目,为公司带来近50亿的业务收入。这背后却是无数个追踪表格、电话沟通、激励文案、机构走访与宣导...... 再后来,和世界著名咨询公司一起为公司做战略规划,项目将决定这个金融帝国的未来走向。 这真的是年轻人都向往的大事吧。 可6个月的项目期并没发生什么大事,有的只是每天23:00定时召开的电话会议、上千个访谈纪要、上百次的方案修改意见、一次又一次内部PK会议...... 也许你会以为这与职位有关,级别很高的人是不是就能摆脱繁琐,闲庭信步?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 我算是比较接近核心圈的人,以我的观察,即使这个金融帝国最高的几个领导人,也并非向你想的那样意气风发、运筹帷幄,他们每天面对小事的数量更是我们几何倍数。 而他们要做的,也仅仅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4 能走向金字塔顶端的人 都是往死里磕的偏执狂
先抛开多大的成就不谈,其实你只需要对待工作投入一点、严谨一点,持久一点,足以让你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马未都讲过,他收藏一些木器,损坏时经常会找一个师傅来修理。虽然那个师傅报价比市场行情高出一节,但他认准了,从不更换。 那是为什么呢?原来,马爷曾有一把黄花梨木椅,不小心碰掉了一个缺口,在别人的介绍下找到这位师傅。 按说补救措施如何完美,都不可能恢复原样。但那师傅硬是在一堆废料里寻找颜色、花纹都相近的材料。 虽然补椅子一个时辰即可,但那师傅找料就找了三天,终于最大程度的还原了椅子本来的面目。 你看,真正的手艺并不在于出凡入胜的高超技艺,而在于以客为尊的投入态度以及细针密缕的严谨作风。 在职场也是如此,最终能走向金字塔顶端的人,不是那些看起来文韬武略的人,而是那些往死里嗑的偏执狂。 我在平安所见到的顶级高管多数如此。 我曾无意瞥见某位总裁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纪录着每次会议的细节,里面还夹杂着图形和表格,真的可以和90后的手帐媲美; 我也曾和某位总经理去机构调研,两天走了七八家机构,每家机构的发展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报告中的细小错误,也都能马上指出。 当你和这些人接触后,你就会明白,只有屌丝们才动不动指点江山,大人物只说细枝末节。
5 学会设计和运用 自我激励
有人会站出来说:“投入一点、严谨一点、持久一点”我当然知道,可我不感兴趣的事,我就是无法全情投入..... 这并不奇怪,我们多数人都无法忍受枯燥。人类作为从草原上进化而来的物种,对不能直接带来收益的事情总是排斥的。 所以,你对打游戏感兴趣,因为它会给你即时回报,打完小怪打大怪,层层升级; 所以,你对手头的工作不感兴趣,仿佛你在打一头看不见的怪物,你不知道多少拳才能将它放倒,甚至你的拳头是否打中了它,也是个未知。 但为什么一小部分人能够做到非人类呢?原因就是他们设计和运用了自我激励。 知识大V李笑来讲过他自己的事,当年为了进新东方,必须在TOEF/GRE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想拿高分就必须背会2万个单词。要知道背单词对所有人来讲都是反人性的。 但李笑来想到进入新东方能拿百万年薪,那么每记一个单词就相当于50块钱,这生意划算啊,所以他就欣然投入到背单词这枯燥的事中。 也许你觉得这很阿Q,但我告诉你一个真理:很多时候,想把事做成,就要和大脑玩些小猫腻。 就像我写文章,开始时每个词都是一次便秘的经历,但一想到每1000字就离出书近了一步,马上就会逼着自己忍受这种非人性的煎熬。 而且,慢慢随着水平的提高,文章会被一些大号转载,也会收到一些打赏,这种外部激励会进一步催化我的坚持与投入。 我想这种内外激励的循环应用,就是那些精英们不断精进的秘密吧。 意志力本身是个神话,没有人能完全靠意志力来抵抗人性的弱点,你能做的只是利用一个弱点打败另一个弱点。 关于内在激励的一些理念,大家可以去阅读一下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或许对你有些启发。
6 最怕你胸有鸿鹄之志 却手无缚鸡之力
拜互联网所赐,信息太发达了。那些成功者总是出现在你面前,撩动着你的神经。 某人的公司上市了,身价30亿美元。谁谁的公司B轮融资了,公司市值20亿。好像这世上很多屌丝一夜间逆袭成富豪。 这种明星效应,让很多年轻人捧着10块钱的盒饭,开始琢磨100亿的生意。 前两周,一位年轻的朋友说想辞掉现在的工作去创业,还专门做了一个创业计划给我看,征求我的意见。 我问他:“现在公司领导对你的工作满意吗?”他犹豫了一下说:好像不是很满意。 我于是含蓄的说:“再干段时间,自己成熟一点,再创业吧。”那边不解的问:怎么才知道自己成熟到可以创业了? 我只能实话告诉他:等你领导对你工作满意时,你就可以考虑了。他懵懵无语,中断了沟通。又一次,人家想喝鸡汤,我却灌了凉水。 但凉水健身,奉劝所有准备创业的朋友一句话:千万不要因为现在的工作做不好,就想去创业,因为那更是九死一生。 创业成功人士我认识的不多,失败的人我却认识一箩筐,想知道他们的共性吗? 那就是:“胸怀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 ► 关于作者:良大师,插坐学院专栏作者,知名培训顾问,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简书签约作者。 |
【今日荐读】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作者丨布洛迪的后花园 来源丨简书
1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 在地铁上,你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 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 32 个赞。
2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就像大多数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 也可能,你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 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 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 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已经详细剖析过了: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 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 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 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这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 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自己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或者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 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 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 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 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 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 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 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3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上面这句话时,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 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 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 1 ”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 2 ”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 1 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这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 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是在谈什么? 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 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 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 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 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 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4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 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今日荐读】如何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准人生定位?如何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准人生定位? 文丨老李校长
01 ▼
我不知道你们在混的不如意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自杀,2013年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年。 上半年我带着全部积蓄家当跑到广州。跟一个十月番茄的哥们一起,搞一个不靠谱男装生意的,赔钱赔了时间不说,还打击了我的自信。 2013年下半年赔了钱的我,为了生存,找到了三星的大客户经理岗位,三星的大客户业务管理很有问题,每天干的也是生不如死,知道自己这么干下去也干不久。 2013年的我,回首往事,感觉自己怎么这么失败,混的这么差,无一技之长,再看未来,不知道自己后半生何去何从,每天陷入深度的焦虑:未来到底何去何从,靠什么吃饭。 深度的焦虑是一种什么状态?就是醒来你就非常痛苦,每天最盼望的就是睡觉,因为睡着了你就啥都不用想了。那种脑子里总是回荡一个念头,与其这么痛苦,不如死了算了。 现在是2017年,现在的我,生意上了轨道,斗志昂扬,现在回想起2013年那时候,我都会为当时的我感到一声叹息。 2013年那时候的痛苦,总结为两个字就是:迷茫。 迷茫的背后,就是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位置在哪里? 我今天把自己从迷茫中走过来的心路历程,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共有3点。
1、高成就动机者与身俱来的焦虑; 2、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3、做擅长自己事情的时机。
02 ▼
▌1、高成就动机者与身俱来的焦虑
我来自于西部一个小的工业城市,这个城市的经济是由一个大型的国有工业企业在支撑。 在我们那个年代我们除了上大学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初中毕业考中专,中专毕业了就可以去这个国有企业上班当工人。我初中班上有些同学选择了考中专,早早的进工厂接班。 他们不知道上大学的好处么?他们知道。但是他们认为他们自己考不上,但是他们也接纳了自己。 按照我的观察归纳,他们属于一种低成就动机的人群,就是对自己的成就动机不高,小富即安,其实这种人在社会上占大多数,比如快手上的人群,基本上也是如此,具体的原因跟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天赋,等等都有关系。 与低成就动机相反的高成就动机的人,对自己期望高,对自己的要求也高。 我的一个发小,就是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他初中的时候就给我说,现在多做一道题,将来碗里多块鱼,我也被这个家伙影响的很深,觉得要努力学习,考大学才有出路。 这个家伙一直都是班里第一,全年级前三,高考的目标是奔着清华去的,但是没能如愿,进了西安交大。 这个人后来进了外企,后来又进入了一家投资公司,前两年考进了清华MBA,但是他过的并不好,这么折腾,钱也没赚几个,我知道他这么多年来很焦虑,跟我一样不止一次想过自杀。 物以类聚,你们能被我吸引,来听我的课,说明大家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高成就动机的人。 今天各位的年龄,估计大部分比较小,现在的新闻媒体,公众号,每天都制造一种焦虑。 感觉这个时代成功很容易,动不动白手起家亿万富翁,一个ppt获得A轮融资了,30岁以前成为人生赢家这些发财新闻。对了,我那个发小就爱看这些新闻,朋友圈也爱转这些,我也不知道这些新闻,给他带来了希望还是焦虑。 我们人类有一种心理,叫易得性直觉,易得性直觉是指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些容易想起来的事情,来判断一种类别出现的频次或者事件发生的概率。 它可以简化人们的决策过程。但是大部分时候,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最容易被提取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发生的最多的事情(比如被媒体曝光多了,就产生这个事经常发生的错觉)。 这种易得性直觉会给我们一个错觉,就是总觉成功人士好像做对了什么事,因为这些成功人士,总是喜欢说自己因为发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并且他们喜欢推销这种观念。 受他们影响,我们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害怕浪费时间,我们一定要尽早的找出或者培养出,自己所擅长的事情,结果我们焦虑了。 焦虑也许就是高成就动机者特质,是与身俱来的。 成功人士说的也没错,至少我现在生意做的还可以,就是因为做了自己相对擅长的事情,问题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花了10年时间才找到。下面进入第二个话题。
▌2、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
我有一节讲命的课程,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 “就是出身普通的平民的孩子,有点出息可能就是30多岁以后了,因为原生家庭提供不了太多的指导,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不断试错,找出一条路,摸清社会的规律,以及发现你自己,这个需要很长的时间,搞明白后,有点成绩基本上30多岁了。” 我们很容易的犯的错误是,我们在学校里,或者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对自己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比如有些人看了几部电影,网上能写点影评,就觉得自己适合干电影行业。 有些人在校学生会里当过干部,比较外向,就觉得自己适合搞销售。 我以前大二时候听说当海员工资高,还琢磨考个海员证书,大三时候跑去看普华永道的校园招聘,那是第一次看到外企招聘被震撼了,还想考cpa。 现在看来?你看到自己的这点小聪明,这些真的就是你将来安身立命的东西? 急着入行的人,只因为懂的太少。 另外社会发展太快,我小时候出租车司机是一个吃香的职业,现在是标准的蓝领职业。以前还有一种职业叫打字员,现在也没有了。 不要指望太年轻时候做的规划能在5年10年后派上用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下岗。 我拿我现在做的旅游生意和新媒体生意为例,这些事并不是我多少年前规划出来的,但是我能把这几个事情做好,听过我分答小讲的人都知道,我用了不少,我这么多年积累的大客户销售人际关系的技能。如果没有以前的基本功积累,这些个生意我肯定做不起来。 我对未来社会局势发展的判断,中国现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并且属于互联网信息时代和美国一样的领头国家,工作岗位迭代,知识迭代,模式迭代是未来的家常便饭,也是我们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抓住这些弯道超车的机会,得有深厚的积累。 就是所谓能赚这份钱,是因为你德配位了,抓不住的机会,也是因为你德不配位,这个德就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我看终身学习这件事肯定是免不了的了。 我发现所以擅长的领域的构成有可能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技能,而是一个杂家,可能需要你即懂专业行业,又需要懂人性,懂沟通,懂管理,一个复合型的人更容易生存。 怎么说呢,就拿我们做新媒体来说,虽然内容重要,但是如果你跟平台关系好,叫平台给你多曝光,你的内容可以叫更多的人看到,那么与平台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我就用上了。 另外我还有内容能力,两个能力在一起混搭,我的生存能力就比只会一样的人要强。 这些知识和认知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与总结,需要花大量时间刻苦学习付出,这个过程就是练功的过程,也算一次磨练自己的心性,从幼稚不成熟容易冲动不自信向成熟从容进化的过程。 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个漫长学习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过程。
▌3、做擅长自己事情的时机
上面说了,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么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做自己擅长的事呢,答案是晚点无妨。 不过我还需要说一些参考指标,如果这些指标出现了,你也可以马上去做。 你做起来是否比别人轻松,产出更高。 比如我现在做新媒体出内容,虽然跟很多大号不能比,但是我做起来也不吃力了,可能因为我经过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写和思考,有了足够的功力的积累。这个事对我来说就值得做,这个就是我擅长的。而不是苦哈哈的憋稿子。 当你从事的事情,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比如轻松驾驭,干的比别人好,这个就可能是你擅长的事。 这件事对你个人来说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 我还是用我做新媒体举例,我喜马拉雅的人脉课程,表面上讲人脉,其实本质是因为我通过每天的阅读思考和写作,慢慢建立对人性和人际交往的思维的体系和框架,本质是我建立起了自己的思维框架。 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才是我做生意,创业,与人交往的基础。哪怕我不创业了,我现在去打工也能用这套思维体系把工作做好。 能提高你思维格局,提升你的适应能力兼容性的事出现了,别犹豫,这个可能就是值得去做的擅长的事。 |
【今日荐读】时间将记录你的每一份努力
你的每次蜕变,都会被时间看见
思米通过了外企面试的那一刻,她激动得哭了。 没有读过大学的她,坚持五年的英语自学。 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把时间都花在英语学习上,终于过关斩将,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样的姑娘值得被善待。
五年前的思米高考落榜,与大学无缘。 顾及到家里还有弟妹要读书,便主动放弃了复读的梦想,带上几件换洗衣服,一个人南下打工。 因为没有相应的技术,很难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正在她焦虑无助时,看见路边派发传单的阿姨。 接过阿姨手里传单的那一刻,脑子冒出一种念想,既然找不到工作,就先发传单也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说干就干,她从阿姨那里要了电话号码,很快就联系上了负责人,赢得了发传单的工作。
她发传单之前,搜索了很多关于发传单的秘诀。 每次有人接过她的传单,她都会说声谢谢,于是她发的传单是最多的,也是路人反馈最好的一位。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摸清了有关传单所有的业务,主动联系到老板,成功揽下了另一片区的传单派发。 她招了几个人,把传单业务交给她们,自己应聘一家小公司的跟单相关的工作,做两份工作她赚的就更多了。
看着卡里的钱一点点多起来,她买了计算机、英语相关的书籍各10本书,开始在业余时间自学起来。 于是,常常能看到她在路灯下看书的背影。 她的背包里每天都会装上一本书,利用上下班时间学起来,一年过去了,那10本书被她翻得快看不出封面了。 她也辞去了发传单的工作,把时间省下来学习,提升自我。 同时,经历了前段时间对办公软件知识的学习,轻松赢得了一家较大公司的文职类工作。 有了稳定的收入,她换了一批新书,自考外语专业。 于是,背包里从之前的一本书,变成单词卡、语法知识本,手机里也全是英语听力材料。 四年后,自考本科毕业,尽管英语掌握得不错,但是口语很差,一张口就成了同事的笑点。 她不气馁,参加业余英语角,经过一年的练习,终于赢得外企的面试。
你每一刻的努力,都会被时间记录下来。
光鲜亮丽蜕变的一面,是背后很多个难以诉说的艰难黑夜。
堂哥一紧张就会说话结巴,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却伴随了很多年,一直到大学。 因为他的论文时常被刊登,辅导主任希望他能以此参加毕业演讲,好让学弟学妹借鉴学习。 当同学们听到堂哥答应演讲时,很为他担心,堂哥却笑着说:不到半年就毕业了,我可不想带着结巴离开校园。 他把自己准备好的演讲稿,交给辅导主任,得到认可后,他每天练习5遍。 为了不让自己演讲时结巴,他常常像傻子一样在公交车上对着一群陌生人,即兴演讲3分钟。 一开始,一分钟都不到,结巴10次,到后来5分钟结巴10次,再到最后结巴消失。 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伴随那么多年的结巴,在半年时光里却治愈了。 那一场演讲很成功,他也从不善于沟通的人,蜕变成一位声音清晰,表达能力很棒的男生。 更想不到,堂哥毕业后的工作,竟然误打误撞成了培训师,每天面对几百上千人演讲,赢得了一场场响亮的掌声。 如果没有一直默默地坚持写论文,就不会有后面的演讲,更不会有今天成长惊人的成绩。
你的努力,都会被时光沉淀下来,等到时机成熟时,时间会把看见的努力都加倍地回报你。
只有懂得经营自己的人,才会有厚积薄发的能量。
参加心理培训班时,班里有位男同学。 每次上课时,他是最认真做笔记的学生,每次到提问时间,他都能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与老师探讨。 结业一年后,他在群里公布自己进了一家心理咨询工作室,成了一名正式的咨询师。 老师见到我们都在祝贺他时,也发了一条消息: “阿威能快速成长,完全得益于自己的好学,如果前面积累了那么多专业知识,没有成为咨询师才可惜。” 我们才知道他看完的心理相关书籍不少,每一本都能详细地做笔记,并提出很多新颖的观点,这些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 他说: “很多人觉得要工作,每天坚持学习提升,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事情,很累也很枯燥,但其实不坚持才更累,不去尝试,我们就永远无法蜕变成想要的自己。”
跟一个写作者聊天,说起时间的问题。 他说自己就想着他以前刷手机的时间节省下来,每天都能多出3个小时。 如果每天写3小时,坚持下来,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同样我也见过很多人,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也许现在这样的努力,不被人看见,也不被理解。 但请你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 我们谁也没有办法意料将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又会得到什么。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断的前进,多花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蜕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因为你每一次的蜕变,都会被时间看见。
作者:胖猫1|来源:胖猫爱生活 ID:pangmaoaishenghuo |
【商业运营】海底捞今日上市,24年一流服务背后的秘密,海底捞为何如此有激情?(上)
“ 编者按: 海底捞在北京时间9月2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从1994年到2018年,这24年中,海底捞一步步长大,不仅仅从川渝小镇走向了一线城市,甚至还走出了海外。 那么,你知道海底捞是怎么做到的吗?难道,海底捞你真的学不会吗? 本文节选自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于2016年在馒头商学院的微课分享,原文8166字,节选4000字。
今天看这篇文章,仍然收获颇丰。也许对于从事其他领域的你,也会有很大帮助!
01 “海底捞”名字,起源于打麻将
我们创业的时候只有一万块,没有钱做广告,只能从名字上着手,起一个让大家记得住的名字。 取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牌的名字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所以起名字的关键点是:
在四川人的生活中,大家最喜欢打麻将,所以我们就从麻将的角度切入。 在麻将术语中,海底捞的意思是最后一张牌自摸,这个名字既好记,也和火锅有联系,于是我们就决定了取这个名字。 结果,我们把招牌挂出去后,路过的人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的火锅店。
02 海底捞的5个秘密产品
不管是做餐饮还是做别的,你首先要考虑清楚,你的产品究竟是什么? 在开业之初,我们就把餐饮的产品特点想得很清楚。 餐饮主要有五大产品,这五大产品,实际上来自客户的五大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根据客户的体验,我们打造了五个产品。
1、产品一:直观的视觉享受,干净、卫生的“环境”
环境包括了装修、卫生、噪音等等。其中,卫生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卫生间的卫生。 卫生最重要的点是什么?客人最关注的是什么?其实是卫生间。 卫生间环境整洁度直接影响了消费客户的心理,所以我们把卫生间环境卫生作为最重要的环境点。 第二、厨房的卫生。 厨房卫生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和菜品的干净程度,所以我们要求台面、地面无水无油,还会邀请客人进厨房参观,帮我们监督厨房的洁净度。 第三、客人就餐的环境卫生。 桌面卫生、地面卫生、包括菜价,也是影响客户消费心情的重要点。
2、产品二:用精益创业的方法,迭代海底捞专属的“味道”
做餐饮,味道非常重要,如果产品味道难吃,其他做得再好,客户也不会再来。 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对火锅其实是一窍不通的,买了一本四川的烹饪杂志,左手一本书,右手一把铁勺就开始炒料做火锅。 那个时候,我们连一点普通的常识都没有。 比如书上说,“油温八层”的时候放辣椒,我们把油倒进去之后,才发现温度不够。 结果慌慌张张把火一关,跑到隔壁的餐厅问厨师,什么叫“油温八层”。 弄明白了以后,又回去继续炒料。 但对于餐饮人来说,我们对味道的追求永远是极致的。
在那之后,我们不断地找师傅学习,请好的炒料师傅到我们这炒料,寻找更好的更适合客户口味的配方。 后来店开多了,我们才发现,人工炒料,味道是不稳定的,我们又开始引入机械炒料。 结果,用机械化炒料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所有的味道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口味需求又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又加了一个更个性化的服务:客人在点菜点锅底的时候,可以设定自己的味道,而厨房可以根据他设定的味道,去现场进行调节。 整个味道的变迁是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迭代。
3、产品三:精选的“菜品”
现在所有消费群体最注重的是食品安全,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食品安全的建设。随着国家的重视,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要。 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最开始我们在四川创业的时候,客人主要是吃三道菜,毛肚,鸭肠,黄喉。 这三道菜在市场基本上都是用碱泡过的。 当时我在买毛肚的时候,手都会被碱水泡烂,可想而知,这种菜到了客人嘴里、胃里到底有多么的不安全。 于是,我们就开始用新鲜毛肚,新鲜鸭肠、新鲜黄喉来代替用碱泡过的其他菜。 但是,在我们选择了食品安全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新鲜的毛肚,鸭肠,黄喉虽然有食材原来的味道了,但是口感却不如碱泡过的脆。 最后为了两全,我们在每个产品上,都寻找它的特性。 比如毛肚,食材用新鲜的毛肚,但是会加上葱汁,姜汁,蒜汁去掉异味。再加上很少的一点食用碱,就能在口感上实现同样的脆度。 再比如滑牛肉,国家不允许用添加剂。我们就在牛肉里加芡粉、鸡蛋清、辣椒油腌制,放上几个小时以后,口感就变得细滑了。 以上的几个案例说明,在菜品的选择,也就是你的产品选择上要用心,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上思考,能够开发出更好的菜品。
4、产品四:一点点“价格”差异,触动顾客的心
价格同样也是餐饮里非常重要的产品。定价不是根据成本来定的,而是根据目标消费群体心理所能接受的价位来定的。 所以在定价之前,先定位你的消费群体,找到他们能接受的价格。 这里面有几个技巧:
1)一点点“小心机” 在定价时使用一些小技巧。 例如同行卖啤酒,定价一般是整数,而我们最开始的定价都是,你定6块,我们就定5.8块,别家定5块我们就4.8块以此类推。 在消费者的视觉角度就觉得我们的价格更便宜,实惠。实际上收益相差不了多少,但就因为这一点点的差异,抓住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2)一点点“不一样” 在定价的角度观察顾客需求。 很多顾客在吃火锅的时候喜欢吃不同的品种,但品种如果是一份的话,分量大,吃不完,我们就推出了半份,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 除了能让顾客尝试更多的品种,也不会造成浪费。 3)锅底—四宫格的隆重登场
客人可以只点两个锅底格,剩余两个可以免费装清水,四个格子的价格等于一个大锅底的价格,相对起来价格更划算,更加吸引人数少且年轻的消费群体。 (未完待续) |
【商业运营】海底捞今日上市,24年一流服务背后的秘密,海底捞为何如此有激情?(下)(续上)
5、产品五:物超所值的体验源自“服务”
很多的顾客认为我们的服务才是产品,其实服务只是我们五大产品中的一个。 服务是为了让客户有更好的体验,提高自身品牌附加值。
书本上常介绍的面带微笑,只是普通的服务。真正好的服务要给客户提供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
1)给顾客带来惊喜感
我们有个顾客,吃完火锅之后非常喜欢吃米饭,在四川饭店,一般会给白米饭配免费泡菜。 但是这个客人不喜欢吃泡菜,她喜欢吃老干妈拌香菜下饭。但这个菜品,火锅店没有。当顾客提出这样的需求时,我们就会按照顾客的喜好满足她的需求。 从此这个客人来点米饭,我们就会上老干妈拌香菜而不是泡菜。 后来,有一次她出差到上海,她惊喜的发现,在上海她点米饭送的拌菜也是老干妈拌香菜。背后有什么秘密? 原来,她去上海的时候,正好有个店员是从四川调过去的老员工,记得她的口味。所以就和厨房沟通,给顾客上老干妈拌香菜。结果这个顾客,在店里感动的哭了。
顾客在异地能享受这种服务,觉得非常感动,他也会主动帮我们做宣传。 这就是给顾客带来惊喜感最直接的回报。
2)超预期
我们店里会有很多的顾客带着宝宝来吃饭,为了方便这部分顾客,我们几乎每个店里都增设了儿童游乐区,有专门的人带着。 针对一些年纪小的婴儿,我们还准备了婴儿车,婴儿床,大人吃饭的时候,就可以把孩子放到车上或者床上。 当你把床推到客人面前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意外,会觉得怎么火锅店还会有婴儿床。我觉得像这种服务就属于超预期的。
往往这种超预期的惊喜感是给餐饮服务做口碑宣传最好的点。
我们的服务为什么这么出名,实际是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种给客人惊喜感以及超预期的案例。以上就是我们打造客户体验的五大产品。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这种关于“海底捞”的书,这些书都在剖析我们海底捞的管理,实际这些都和海底捞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些作者都不是海底捞的员工,他们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海底捞的。
那么,到底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03 海底捞有哪些高效的运营模式?
海底捞是用一种用户思维来运营顾客和员工的,在这个运营体系中,店长是一个非常核心及关键的人物,是我们整个运营体系中的灵魂。 每个店长都是运营经理,每个员工和顾客都是我们的用户,而每个用户都是我们的品牌。
1、怎么培养运营经理?
在店少的时候,老板就是店长。店多的时候,老板几乎都不会亲自在店里守着,这时候店长就是老板。
我们一定要认清楚这个角色,怎么把店长打造成老板,海底捞做了一下几个工作:
1)给店长足够的权利。一定要有人事权以及薪酬权。 他负责整个门店的人员管理,一定要有人事权,比如他要招新或者淘汰员工,加薪或者降薪,都是他的权利。
2)店长的收益要和运营挂钩。 店长的收入分为三个方面:
店长的固定工资重要来源于自己所带店(固定工资+本店利润分红),以及一定比例徒弟店的收益。如果徒弟继续扩张自己的后备队伍,继续开新店,那么店长的收益也会与此挂钩,收益更多。 店长要经过评比才能开新店,或者被降级。若总升迁,会造成店长的惰性,反之,会影响店长归属感,所以升迁与降级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体系。
2、运营经理怎样做好用户运营
用户是指顾客及员工两方面。
1)一手抓顾客
要保持对顾客的热情度,一般对于顾客提出的要求,不轻易拒绝,尽量满足。往往顾客的额外需求,是海底捞口碑传播的最好途径。 让员工以及店长给顾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通过两个途径:
a.创新 公司会每月对员工的创新进行评比,评选出最好的创新案例,放入总公司创意案例库中。表彰提供创新案例的员工,给员工以及所在门店店长给予正面的鼓励。
b.授权 总公司给员工的权利大,所有员工都有权利赠送菜品,饮料,甚至打折以及免单。这样员工在第一时间能够及时处理,一来消除顾客的不满,二来与其他商家形成对比,会带来顾客一定的口碑宣传。
授权—创新—不轻易拒绝客户要求—带来惊喜及超预期
授权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授权制度的出现,鼓励了员工创新,员工在创新过程中不段改善工作,不轻易拒绝客户要求,同时创新也支持员工给客户带来更多惊喜及超预期服务。
2)一手抓员工
a.对于新员工和老员工 帮助新员工熟悉新环境,给老员工清晰的晋升渠道。
b.员工福利 由于公司90%的员工来自农村,考虑到员工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出一些特别福利,能够帮助员工有更好的归属感
c.建立员工投诉的机制,充分保证员工的隐私。
最后总结一下,海底捞的品牌的运营,始终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来做的: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感谢馒头商学院的邀请,也谢谢大家的聆听。 (完) |
【管理精选】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7个月就辞职,到底该怎么管这帮“熊孩子”?(下)3 新生代员工如何管理自己?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伟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也就是说,我们得知道自己应该何时换工作,以及该怎么换。
相对于“苦大仇深”的老生代,新生代员工渴望成功的动机不强,管理自己的自律意识比较弱。但是,未来在职场上顺风顺水、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一定是勤奋、坚韧且自律的少部分人。处于职业成长期的新生代须知:重复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个性,个性成命运。有意识的自我管理比喝各种“心灵鸡汤”管用。
1、时间管理。手机是“长在”新生代身上的新“器官”,也是让他们时间“碎片化”的元凶。新生代们可以离开父母、离开亲朋、离开钱但离不开手机,“低头族们”平均6.5分钟看一次手机,一天至少看150次手机。“低头族们”就像是漂流在信息洪流中的一片树叶,没有方向、没有意识、没有归宿,殊不知,真正的高手就是在信息洪流中的一块礁石(自我定位),能够从身边呼啸而过的海量信息中抓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努力成为时间的主人,从虚无杂乱的信息流中挣脱出来,去完成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特别推荐新生代使用简单有效的番茄工作法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坚持要事为先,让每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2、心态管理。浮躁和投机是国民不良心态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在一些新生代身上似乎更明显。“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应该成为心态管理的底层逻辑起点。要树立危机意识,通过自加压力培养强烈的进取心;不计较一时一事,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必须重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并努力实现;虚心借鉴其他同事的长处和优点,实现自我价值增长;摈弃打工心态,培养对所在企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些看似心灵鸡汤的建议其实都来自于已经崭露头角的新生代的经验总结。
3、行为管理。六边形的夸张眼镜、染成红黄绿的头发、破洞牛仔裤(衣)等所谓的时尚朋克风还是少追随为好,最多可以在非正式的休闲场所玩玩,但不能成为自己在职场的扮相,别把怪异当个性。新生代要快速融入团队、接受企业文化,用积极、合群、勇于付出的行为获取周围同事的认可。正如俞敏洪所说:“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得快,但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4、学习力培养。知识改变命运,其本质是学习力改变命运。在学校的学习力=阅读力+听讲力+记忆力,收获的是知识的“鱼”,步入社会的学习力=工作能力+发展能力+沟通能力,打造的是获取知识的“渔”。因此,学历并不代表能力,能力的核心是学习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业界的大咖并不是当年学校的学霸但后来很成功的原因。注意力是学习力的基础,但很多新生代的注意力已经被碎片化,看起来很忙,其实很“盲”、很“茫”。“静思出高人,忙碌做奴才”。新生代尤其需要在心上“种田”(思),在心上耕耘,用心去形成自己的学习力。
5、忠诚和踏实的职业素养塑造。职场中的“暴走族”不会受到任何企业的欢迎。朝秦暮楚、弯不下身子沉不下心思工作、一言不合就扬长而去的新生代终将错失这个美好的时代,忠诚和踏实是新生代最宝贵的品质。首先,要谨慎选择第一份工作,这是实现忠诚和踏实的必要条件。不能仅仅用工资高低来选择企业,“大企业选行业,小企业选老板”是择业的基本原则。其次,入职后应该明白没有完美的企业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用忠诚敬业、勤奋踏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来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使自己的人力资本迅速增值。
4 如何管理新生代员工?
1、物质激励是爱的第一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激励员工的两个基本手段。在物质极度充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员工,格外倚重物质基础。喊口号、打鸡血、讲故事的精神激励离开了物质激励肯定是效果有限、时效很短。所以,不要奢望仅仅通过灌输各种精神理念就能激励新生代员工,而是首先要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结构化薪酬,甚至生日蛋糕、免费的茶点等物质手段来激励,然后再考虑各种形式活波、喜闻乐见的精神激励措施。理想的结果是从“用薪”管理逐步过渡到“用心”管理。
2、塑造亲和的团队。依靠领导权威用指令管理新生代员工已经没有多大效果。实际情况是他们认你是领导就是领导,不认你是领导你就不是领导。新生代要么无条件追随领导,要么“顺而不从”糊弄领导,要么拍屁股走人离开领导。管理者必须放下基于经验、权威和权力的“架子”,努力打造基于法定权的个人魅力,与新生代多平等沟通、多鼓励少批评,形成管理者自身具有号召力的领导力,让新生代从内心喜欢、认可并心甘情愿跟随管理者冲锋陷阵,形成高绩效的团队而非窝里斗的团伙。
3、赋予真正的职责。新生代并不是没有责任心,关键是Ta是否认可企业设定的目标。让他们参与目标设定、目标达成途径的讨论,在多倾听多了解的前提下给他们压担子并大胆授权,你会发现这些新生代投入程度和责任心惊人。如果企业能有意识的将工作目标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就可能激发新生代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进而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就会一路高涨。
4、包容认同并合理引导。新生代的很多不被老生代理解的群体特征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他们没长大的原因。例如,他们手机不离手、消费无节制、网络沟通代替人际沟通的特征就源于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特征,老生代熟悉的电脑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个劳动工具而已;流动率较高,组织归属感不强的特征就部分源于宽松自由的人才环境;沟通能力弱、团队协调性差、承压水平低等特征其实是新生代没长大的阶段性特征。作为管理者,应该对他们一些“无伤大局”的行为进行最大限度的包容,多柔性的“理”少硬性的“管”,并像他们家人一样引导爱护他们。
5、优化企业的软硬件环境。柔和的灯光、干净便利的洗手间、免费的茶点水果、无处不在的WIFI、美味营养的员工餐等企业“硬”环境是新生代员工心仪的、留下来工作的关键要素。鼓舞人心的企业目标、扁平的组织结构、简洁高效的工作流程、轻级别重沟通的工作氛围等企业“软”环境是新生代用心工作的关键要素。前者类似于赫茨伯格提出的保健因素,后者类似于激励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的指代对象永远在变。出生于40-50年代以军人出身为特征的任正非、王石、王健林等企业家,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和超强的执行力;出生于50-60年代以教师出身为特征的马云、郭广昌、俞敏洪、宋卫平等企业家,非常重视企业内部进行价值观建设;出生于60-70年代以工程师出身为特征的雷军、丁磊、马化腾等企业家,做事强调问题导向和目标管理方法,用人主张激活内在动力张扬个性。
简单来说,这三代企业家用不同的方法顺应各自不同时代的新生代员工:一代新生代员工深受计划经济时代影响,中规中矩、忠诚担当;二代新生代员工适逢政治经济大变革,想法多行动少,质疑多迷茫多;三代新生代员工大概就是现在的新生代员工,见证并感受了中国经济的崛起、社会的文明进步,想法多行动多,天不怕地不怕。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说:用人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大概三代企业家都是在超前的战略眼光下,发挥了不同时代员工的长处吧?当下,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企业家的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技术瓶颈和商业模式,而是组织能力的建设,其中如何将新生代尽快转化形成组织的中坚力量既是热点也是难点。 |
【职场】凌晨3点,一个女人轰动了整座城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并肃然起敬的真实故事。
1953年11月13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消防队的电话总机在清晨三点收到一个电话。22岁的年青消防员埃里希在值班。
“喂喂!这里是消防队。”电话的那端没人回答,可是埃里希听到一沉重的呼吸声。
后来一个十分激动的声音,说:“救命,救命啊!我站不起来!我的血在流!”
“别慌,太太”,埃里希回答,“我们马上就到,您在哪里?”
“我不知道。”
“不在您的家里?”
“是的,我想是在家里。”
“家在哪里,哪条街?”
“我不知道,我的头晕,我在流血。”
“您至少要告诉我您叫什么名字!”
“我记不得了,我想我撞到了头。”
“请不要把电话挂掉。”
埃里希拿起第二具电话,拨到电话公司,回答他的是一个年老的男士。
“请您帮我找一下一个电话客户的号码,这客户现在正和消防总队通电话。”
“不,我不能,我是守夜的警卫,我不懂这些事。而且今天是星期六,没有任何人在。”
埃里希挂上电话。他有了另一个主意,于是问那女人:“你怎样找到消防队的电话号码的?”
“号码写在电话机上,我跌倒时把它给拖下来了。”
“那您看看电话机上是否也有您家的电话号码。”
“没有,没有别的任何号码。请你们快点来啊!”那女人的声音愈来愈弱。
“请您告诉我,您能看到什么东西?”
“我…我看到窗子,窗外,街上,有一盏路灯。”
好啊──埃里希想──她家面向大街,而且必定是在一层不太高的楼上,因为她看得见路灯。“窗户是怎样的?”他继续查问,“是正方形的吗?”
“不,是长方形的。”
那么,一定是在一个旧区内。
“您点了灯吗?”
“是的,灯亮着。”
埃里希还想问,但不再有声音回答了。
需要赶快采取行动!但是做什么?
埃里希打电话给上司,向他陈述案情。
上司说:“一点办法也没有。不可能找到那个女人。而且,”他几乎生起气来,“那女人占了我们的一条电话线,要是哪里发生火警?”
但是埃里希不愿放弃。救命是消防队员的首要职责!他是这样被教导的。
突然,他兴起一个疯狂的念头。上司听了,吓坏了:“人们会以为原子战争爆发了!”他说。“在深夜,在哥本哈根这样一个大都会里 ……”
“我恳求您!”埃里希坚持,“我们必须赶快行动,否则全都徒劳无益!”
电话线的另一端静默了片刻,而后埃里希听到答复:“好的,我们就这么做。我马上来。”
十五分钟后,二十辆救火车在城中发出响亮的警笛声,每辆车在一个区域内四面八方的跑。
那女人已经不能再说话了,但埃里希仍听到她那急促的呼吸声。
十分钟后埃里希喊说:“我听到电话里传来警笛声!”
队长透过收发对讲机,下令:“一号车,熄灭警笛!”而后转问埃里希。
“我还听到警笛声!”他答说。
“二号车,熄灭警笛!”
“我还听得见……”
直到第十二辆车,埃里希喊说:“我现在听不见了。”
队长下令:“十二号车,再放警笛。”
埃里希告知:“我现在又听到了,但越走越远!”
“十二号车掉回头!”队长下令。
不久,埃里希喊道:“又逐渐地近了,现在声音非常刺耳,应该刚好到了正确的路上。”
“十二号车,你们找一个有灯光的窗户!”
“有上百盏的灯在亮着,人们出现在窗口为看发生了什么事!”
“利用扩音机!”队长下令。
埃里希经由电话听到扩音机的声音:“各位女士和先生,我们正在寻找一个生命有严重危险的妇女。我们知道她在一间有灯光的房间里,请你们关掉你们的灯。”
所有的窗户都变黑了,除了一个。
过了一会儿,埃里希听到消防队员闯入房间,而后一个男音向对讲机说:“这女人已失去知觉,但脉搏仍在跳动。我们立刻把她送到医院。我相信有救。”
海伦索恩达──这是那女人的名字──真的获救了。她苏醒了,几个星期后,也恢复了记忆。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方法; 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一定会找到一个借口。 (本文来源于:有品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