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充电站
Re: 【社会网络】多重网络 | 后来者的机会在哪里?
思而不学则殆
|
【职场精选】当你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当你的力量大过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文/田志刚
/01/
记不清在哪个大学做讲座的时候,有一位女生问了一个问题: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真的那么大吗?她在网上看了许多讲原生家庭的文章,觉得自己出身农村,未来渺茫等等。 去年的互联网上,关于原生家庭影响的讨论很是沸沸扬扬了一阵子。加之社会分层、阶层固化等的各类说法流传,让人感觉那些出身于普通人家的孩子就没有未来,看不到希望了。 不能否认,每个人出身的家庭对自我的重大影响,甚至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自己家庭的影响和影子。 这是因为当你尚不具备判断能力时你最基本的认知来自那里,不仅仅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它的强烈影响,而且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你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的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父母、亲戚的影子。这种状况在之前的社会(20世纪90年代之前)里尤其重要,如果你的家庭没有一定的财力和远见,你甚至根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一辈子生活在某个很小的地方然后你所见到的都是那块很小的世界。 所以中国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人们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强调出身、强调家风。 良好的家风、教育和财力为个人的长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你有幸生在这样的家庭里面,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02/
但从另一方面看,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程度高低来自于你个体独立的力量和家庭影响的力量对比: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大,那他们的影响越小;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响越大。 每个人出生后都有一个生物的自我,还有一个家庭的自我,随着你后来受教育还有一个教育的自我。 在受教育的阶段,你有机会睁开眼睛看世界,了解到世界跟你的家庭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追求。 加之在社会上的历练,通过这些你如果能够形成这种独立的认知,你会批判或者借鉴家庭给你的三观、处事方式,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时候原生家庭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你会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鲁迅的原生家庭对他有影响,但如果是按照原生家庭的期望,他可能会成为一名财主或者资本家,但他通过教育、反思和睁眼看世界却背叛了自己原生家庭的期望。
山西的小镇青年贾樟柯如果按照家庭原生家庭的期望,应该是早早结婚生字找一个安稳工作挣工资过日子,最多是煤老板暴发户。 即便做导演也应该是闷头赚钱,什么火拍什么,但他因为知识、见识、追求,却主动去拍了很多注定不能上映但却真实反映和批判现实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指定不火。
/03/
生物、家庭、教育的自我里面,教育本应承担更大责任。
但因为我们的教育主要成了用来应付考试和做表面文章的训练,对人的正向价值观影响较少,导致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认知,导致我们在许多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他身后家庭的样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毕业甚至读到博士的人,虽然看起来学历很高,但头脑中却没有一个现代的理念和认识,完全是封建时代的思考。这甚至连家庭都怨不上。 尽管人们对大学扩招骂声一片,但我一直认为它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是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走出他们的家庭、村庄和城市,看到外面的世界、跟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它给每个青年人提供了机会,即便是在一个三流的大学,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有机会去接触许多人类的美好传承、看到不一样的同学老师并了解他们的处事方式和三观,让你对自己的家庭和原来深信不疑的认知进行反思与批判,从而有机会去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另一个伟大的机会是互联网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通过互联网让我们不仅仅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还可以看到世界上的优秀的理念、方法、成果,并可以学习他们。 而且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也给每个个体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些机会包括学习、财富积累、做事方式等。
部分青年人得到的受教育机会和互联网为我们个人长进提供的可能性,让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摆脱你原生家庭的桎梏,站在一个更新的平台上。
但悲催的是,大部分人却不会利用这种机会和方式。读很多年书却不会学习,整天淘宝天猫却不会用互联网长进自我,信息爆炸知识过载却无法形成自己的定见和判断。 更悲惨的是,许多人甚至没有动力去改变自己和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机制和规则。光等着天上掉馅饼,只会怨天尤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是官二代和富二代,但当需要它去学习、思考、实践的时候,就退缩了。 讲真:对于这样的人,上帝也帮不上忙!
/04/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原生家庭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在于你自己是否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然后就是你有没有为这种意愿付出超过他人的努力。 家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如果你的家庭给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有良好实践的机会,但你不愿意去实践、不愿意去学习,这谁也没办法。 所以相比较来说,好的家庭只会让你不会太差,但要成为顶尖高手,这不是充分因素,甚至也不是必要因素。 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幸的,因为父母的爱有残缺。但据对美国总统这个群体的数据统计,当美国总统的这些人出自单亲家庭的比率要远远高于社会上单亲家庭的平均比率: 奥巴马就是出自单亲家庭,而克林顿就更是一个遗腹子,在他出生前3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也许就是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倒是那些条件艰苦的人,被条件所逼迫,如果他不被打倒,就可能做出卓越的成就。
/05/
总结一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取决于你是否能形成自己对世界独立的认知和判断,理论上讲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超越自己的家庭。 但如果你不愿意去行动和努力而只学会了抱怨,那就会成为原生家庭“控制”的下一代。 当然,"摆脱"自己家庭的影响从而真正形成独立自我的过程一定是艰难困苦的过程,你不要奢望、也不要相信那些一晚上就让你独立的承诺、让你快速走向人生巅峰的方法,那不是骗子就是传销。
这里仅提几点建议:
议1:接受现实停止抱怨。
无论你的原生家庭什么样,这都是你不能决定和改变的客观现实,既然是现实则抱怨无用。 如果你觉得她有不够好的地方,你就想办法去超越她;如果你觉得她很优秀的地方,就继承发扬。
建议2:将你手边的事情做到极致。
无论你现在是在读书还是在做工人,无论你是小有成就还是一无所有,从小事和你能影响到的事情做起,将你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付出超过一般人的努力,这可以说是最简单有效的让你独立起来的方法。不要说你现在做的工作不适合你的兴趣,因为纠结与自己的兴趣,是你成长的第一个坑。
但我看到的是大部分人只愿意抱怨而不愿意努力,这样谁也帮不上忙。因为真正的努力一定是不舒服、困难的,即便原生家庭很好、资质天赋很高的人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何况你我。
坚持3:坚持学习与思考。
原生家庭对个人最大的影响不在于财富上,而是让许多人后天根本没有形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这样会让人失去了一个去借鉴社会上优秀方式方法的机会,相当于你一个人“赤膊”上阵,与其他站在很多前人肩膀上的人去竞争,不失败才怪! 原生家庭不出色的,才更需要去下功夫学习、思考、实践,说起来这可能是你唯一逆袭的机会。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请回到第2条,思考将你当前做的工作如何做到极致,这时候你就知道该学什么了!
好运!
|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只为方便您的每一次出行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只为方便您的每一次出行
停车场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停车难已成为人们普遍讨论的话题,但至今一直未得到很好地解决。汽车与停车位之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公共停车场日渐无法满足停车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停车场资源来最大程度满足车辆的停泊需求,成为解决当前供需矛盾的办法之一。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高停车场的智能化管理,使车主停车更加方便,车位引导系统的应运而生。不但解决了人们寻找停车位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停车场管理更方便。 坚稳智能车位引导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探测器对停车位的停放情况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处理中心进行处理,最终发布到各个终端中指引车辆停车。
1.坚稳智能车位引导——视频车位引导 视频识别车位引导系统以视频车牌识别技术为支撑,在车辆进入停车场后,车主根据系统所提供的实时车位状态信息,通过引导指示,将车辆快速便捷的停至空闲车位!减少了因缺乏停车信息导致的车位难找情况,提升了道路通过率,提高了停车场的车位使用率。离开停车场时,通过在电梯口放置的反向找车查询机、微信公众号查询车辆,按规划的便捷路线导航取车,并根据室内引导屏出口方向指引,引导车主快速开车离场,解决了找车难和出口拥堵问题。 系统拓扑图 视频引导系统优势
• 系统可升级:可升级为具有寻车功能的智能寻车及引导一体化系统,原有设备无需作废,为系统后期升级提供保障。 • 引导准确:每个车位上方的摄像机实时抓拍可以精准识别当前车位状态。 • 效果美观:每个车位的视频车位检测终端集成指示灯,空车位指示明确,整体施工布线简单,安装效果整齐美观。 • 安防功能拓展:视频车位检测终端拍摄角度更佳,更好的能拍摄到汽车两边视野,可拓展防盗、监控等安防功能。
2.坚稳智能车位引导——超声波引导
通过在停车场的车位上方安装超声波车位检测器,实时检测车位状态。系统将实时的车位状态进行统计处理后发布到车位显示屏和入口信息屏,同时各车位上方的车位状态指示灯根据超声波探测器的探测结果切换指示状态,帮助用户最快时间找到空余车位,从而有效提高车位利用率,为车主提供舒适的停车体验。 系统拓扑图 超声波引导优势 • 节省施工成本:坚稳研发的前置超声波车位探测器,集成车位指示灯,相比传统分体式安装方式,每个车位可以节省线材等施工成本百元以上。 • 效果美观:车位前前置超声波车位探测器集成指示灯,空车位指示明确,整体施工布线简单,安装效果整齐美观。 • 调试方便:节点控制器自带有LCD液晶显示屏,能显示当前系统运行状态,可以脱机检查系统运行和故障情况,便于调试。
3.坚稳智能车位引导——地磁车位引导 通过安装在每个车位地面上的地磁探测器,实时获取停车场的各个车位的车辆信息,该探测器每间隔3秒检测一次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判断车辆的存在,如果车位状态发生变化,则立即发送无线信号到无线节点,否则每间隔5分钟发射一次信号。无线节点控制器按照一定规则将数据压缩编码后反馈给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完成数据处理,并将处理后的车位数据发送到停车场各个车位引导屏进行空车位信息的显示,从而实现引导车辆进入空余车位的功能。 系统拓扑图 地磁引导优势 • 探测准确:无线地磁探测器替代传统探测手段,可以准确探测车位状态。 • 抗干扰:无线地磁探测具有防水、防雪、防腐及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雷雨天可正常使用,寿命长一般不需要维护。 • 施工布线简单:系统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连接,安装及维护简便,设备之间通过无线通讯代替传统的接线方式,施工简单,成本低,同时提高产品长期的稳定性,且安装位置灵活,操作快捷,对地面破坏小。 • 调试方便:节点控制器自带LCD液晶显示屏,能显示当前运行状态,可以脱机检查系统运行故障情况,维护简单。
相关产品
坚稳系列车位引导系统,集合领先的技术设计,再一次化繁为简,综合成本比其他品牌降低25%以上。
(来源于:坚朗五金 公众号)
|
【职场精选】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在工作中成长,可能在一开始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工作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能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少,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有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工作中学习不到的知识。 大家可能都看过一个观点「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闲着」。 我非常认同。但今天我想讲另一个角度,「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而且我认为这个点更重要,因为大部分人都不闲,大家都在努力的过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年轻人,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不仅不闲,还每天忙得要死,甚至周末都不休息。 这样一群人,我根本不怕他们「太闲」,我更怕他们「太忙」,尤其是怕他们「忙到没时间成长」。
01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我的团队成员都是从我的知识星球社群里招的,所以大家价值观一致、做事理念一致、目标一致,我们彼此深度信任,因此即便我不怎么管他们,他们也超级努力,一个表现就是: 下班后他们主动加班,周末他们主动给自己工作加量,更快的推进工作,总之特别忙,工作时间超长。 很多老板喜欢看到员工这样,但我总是担心,担心他们忙到没时间成长。我经常告诉他们要注意休息,周末也不要一直干活。 我有个课程助理,前几天我跟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节奏,不用推进的太猛,每天早点下班,周末也不用这么拼。你空出来的时间,除了休息好,就是用来自我成长。 比如,你的工作需要写东西,那么你必须保证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学习、大量阅读、听课,甚至这要变成一个强制性学习任务,跟你的工作任务同样重要,甚至你上班时间做也没关系。 我写作三年多,为什么越写越好,永不枯竭,永远有新东西可写,永远能提出新观点,因为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3点左右,几乎是我雷打不动学习时间,不管当天多累,这个习惯我都没中断。」
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的工作。 不信你问问自己:过着一个月的忙碌中,过去一年的忙碌中,你有多少时间用来成长?你成长了多少? 如果你每天忙到连认真读几篇好文章的时间都没有,忙到连听一个小时课的时间都没有,忙到想在周末精进一下某项能力、某项技能的时间都没有,你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了。 很多人沉浸在每天的忙碌工作中,早上八点出门,晚上十点多回家,累得洗漱完倒头就睡,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后天又这样重复一天....日复一日。
这是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因为你会觉得明明自己每一天都特别充实,每天都干了很多活。 你每天都干了很多活,是没错,但你过去半年、一年进步了多少?你自己心里没数么。 为什么说这是废掉呢? 因为学习是一种习惯,成长是一种习惯,精进也是一种习惯,你若是一年两年里都忙到没时间成长,你最终也会习惯了每天不成长的状态,毕竟不成长本身也是人最舒服的状态。 因此,时间长了,你就丧失了成长的能力。 而大部分老板不关心这个,为什么? 比如一个新媒体工作的老板招一个小编,如果这个小编成长很快,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这对老板来说是意外惊喜;如果这个小编不成长,那完全没关系,老板招你来就是让你做小编的工作的,你一年没进步也没关系,你就日复一日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行。 因此,你成长,是老板可遇不可求的,是不可控的;而在「你能胜任的工作」上给你不断加任务、加工作量,是老板可控制的、可明显有更大收益的做法。所以,你需要自己正视成长时间。
02 一个人在职场里持续上升 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有人说:工作的过程,不就是很好的成长过程么? 我认同么?非常认同。但同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为什么呢?
1、每份工作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我做新媒体讲师时,前期准备课程时,我每天进步很大,我每天再打磨新的东西,等这个课程做出来,我出去讲一次自己进步很大,再去讲第二次还有很大进步.... 但这毕竟是一个重复的、同质化的工作,我每次出去就是讲那几百页 PPT,当我疲于奔波在一个个公开课和一家家企业、没有时间学新东西时,我的进步就变得很慢了。 事实上,任何一份工作都必然包含大比例的重复性、同质化工作: 比如一个商务每天都要跟一堆人重复说同样的话术,一个客服每天要解答成百个同质化问题,一个小编每天都要用标准模版给一篇稿子排版,一个银行职员每天都是那个流程服务客户,一个滴滴司机每天那样拉客,一个淘宝电商文案每天用同质化的模版写同质化的句子,一个设计师可能做了一年每太有啥区别的课程海报或商品海报..... 这个社会分工越细,这个趋势越重,因为这样大家加起来的效率最高,但个人的成长不是如此。
2、重复单一的学习,对成长的边际贡献越来越低。
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每天特别忙,做了两年了。 我问:你做了两年了,有没有自己一套成熟的销售知识体系了? 她回:啥体系?我就每天那套话术给客户讲呗。 我说:最近有个讲怎么做销售的课挺火的,老师也有多年的实战经验,你没去听一下、研究一下么? 她回:朋友圈里看见过,但我哪有时间学啊。 我问:关于营销、品牌的书和文章,你看得多么? 她回:我光谈客户做销售都累死了,哪有时间再学别的... 如果一个人只是从工作过程中学习,那么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它对成长的边际贡献越来越低。 每天一定要让自己有时间成长,其实是让你拓展除工作外的其它成长方式,你学习的方式多元化,对成长的边际贡献就越高,你的成长就越快。 我跟那个做销售的朋友说:你做了两年销售了,如果继续这样只是天天谈客户天天谈客户,第三年你可能还是这样,你要抽时间多听一些课程,更新完善你的知识体系,并在之后的销售过程中去运用实践,你要多学一点品牌的知识、营销的知识,这样对销售工作帮助很大,你要多一点商业知识商业思维,这样你越来越专业,谈客户更有说服力等等。 一个人在职场里持续上升,必须要有持续的增量成长。 如果你每天、每周、每个月都忙到没时间成长,那么你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在消耗存量。你的存量是有限的,一定是越消耗越少。 一个日复一日消耗存量的员工,必然是一个不能「提供惊喜」的员工,所谓普通人,就是不能提供惊喜的人,有增量才有惊喜,才能持续上升。
03 一份好工作的标准里必须有一条 你有时间成长
人人都说要找份好工作,那什么是好工作? 标准有很多,但可以简单归纳为三点:有钱、有闲、有成长。 1、有钱。工作不主要为了钱,但钱很少,也从一个侧面反应这不是什么能创造大价值的工作。 2、有闲。不能工作量大到每天加班到很晚,周末至少能好好休息一天。 3、有成长。工作本身价值高、锻炼人;公司属于行业里专业性很强的,可以学到东西;老板、领导愿意培养你,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三点,那一定是很好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一点都满足不了,那你还留在那耗什么? 其中第二条「有闲」非常重要。
之前有个同学就跟我吐槽,他说老板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工作是最好的修行」,然后鼓励大家多加班,说那些不怎么加班的员工没有上进心之类的。 同学说了很重要一点:我下班就走了,可能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可能是我下班回家去打游戏了、追剧了、刷抖音了,另一种状态是我可能每天下班后都回家学习去了,读书、听课、提升工作技能等。 我很同意这种说法,并不是每天加班到凌晨才离开办公室的员工才有上进心,你根本不知道一个人下班后去干嘛了,有可能半年后,那个下了班就走的人,表现的比那个天天加班的更好。
1)如果一份工作,钱没有特别多,工作本身也不能给你很大成长,但是你有很多自己的时间,这种工作在很多时候也是好的。 因为你可以在自己能力不够强的时候,先领着这份并非高薪但能满足基本生活的工资,在每天快速完成工作后,疯狂的自我成长,直到有一天,你有实力找到一份工资更高、价值更大的工作。
2)如果一个份工作收入可观,工作价值也可以,但每天忙得要死,没有时间让你持续有增量成长,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你虽然现在月薪1万,但没有成长的话你明年、后年可能还是月薪1万,更没机会升职。一份工作,增长性是最重要的,不要让自己混成一颗钉在一个位置上的零件。
3)如果一份工作本身价值不够,钱又不多,还每天忙得要死,根本没时间成长,你就很危险了,你很可能会长期在最基层工作很难跳脱,甚至久而久之,你习惯了那状态,丧失了成长的能力。一个人不怕现状不好,怕的是习惯了,心死了,这是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
成长这件事,一定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甚至是一辈子的事,任何时候,都不能让自己忙到连成长的时间都没有,你现在再强,如果你的成长是停滞的,你也很快被别人淘汰,因为别人在成长。要有增量思维,持续有增量成长,而不是一直消耗存量。
关于作者:公众号 @粥左罗,作者粥左罗,前插坐学院副总裁,90后首席新媒体讲师,学习社群@粥左罗和他的朋友们发起人。一年写100篇干货,服务50万互联网人,汲取向上的力量,逃逸平庸的重力。
THE END |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裔科学家逝世:我要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科技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裔科学家逝世:我要把一生的精力,奉献给中国科技
作者丨崔永旺
12月6日消息,据多家媒体报道,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于美国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日去世,年仅55岁。他的家人在声明中表示,生前,张首晟曾与抑郁作斗争。 说起张首晟教授,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学生,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15岁自学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 32岁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2007年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评为当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2009年入选 “千人计划”,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 2017年,在整个物理界探索80年之后,张首晟和团队率先发现了“手性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震惊世界; 同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习总书记亲自为其颁奖。
今天我们想为你分享张首晟的成长故事,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1 15岁自学考入复旦大学 因为杨振宁而选择物理
1963年,张首晟出生于上海,他的3岁到13岁是中国的文革十年。 当时,张家在静安区的祖屋有一处阁楼,对于年幼的张首晟来说这是一处奇妙之地,是没被红色浪潮拍打的自由空间。 张首晟的爷爷是复旦大学建校后的第二届学生,阁楼里,类似《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等国外书籍有很多,从康德到黑格尔,从达芬奇到罗丹,从杨振宁到李政道,从艺术到科学,张首晟的童年在书海中度过。 张首晟曾对记者表示,“我的启蒙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和哲学。在阁楼的那段时光,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我的一些研究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快速交叉得出的成果。” 到了1976年,张首晟的父亲给还在上初中的张首晟,买了一套高中自学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等一应俱全。 两年后,全国恢复高考,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但每个区仅限10个名额,而且初中毕业生高考一经落榜,将失去升高中的资格。 这是张首晟人生中的第一次冒险,他决定拼一把。1978年,15岁的张首晟在自学的情况下,最终被复旦大学录取。 “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人生的成就总是跟你的一些选择有关。”他曾感叹。 来到复旦,少年大学生张首晟几乎没有迟疑地选择了物理系。只因为“初中时就知道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气。大学时选择理论物理专业,就是冲着这些榜样们。” 此时的张首晟还不知道,日后他与杨振宁还有一场师生缘分。
2 决定为人类科学付出全部生命 拿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在复旦上了半个学期后,因为优异表现,16岁的张首晟作为交流学生,被送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深造。 在德国,凭借自学能力和超人的勤奋,张首晟花3年时间就完成了5年学业。 尽管学业有成,但当时理论物理就业方向窄、机会少,很多同专业的同学已经转向了工程等实用性专业,年轻的张首晟一度陷入迷茫,甚至动摇了从事科学的信念。 有一次,他路过德国格丁根大学城,科学家高斯、玻恩、海森伯格和黎曼等人都曾在那里工作过,那里的墓地更是埋葬了许多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张首晟说,“当时,我看到每个墓碑上除了他们名字和生平,还有一个他们发明的公式,简洁而美丽。就在那时,我觉得他们虽然去世了,但即使到人类文明终结,他们都依然存在着。” “从那以后,我的人生路就再也没有动摇过。我觉得我要付出自己的全部生命,为人类的科学做出一些贡献。” 对自己前行的道路更加坚定之后,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毕业的张首晟,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录取,如愿以偿师从自己的偶像杨振宁,从此走上了物理学的道路。 2006年,张首晟和团队迎来第一个重大发现。当年,他们通过无数次实验和运算,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一理论语言在第二年被证实存在。2007年,这一研究被评为“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 此后,基于他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包揽了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等。 而在十年之后,张首晟再次迎来新的突破。 2017年7月21日凌晨,张首晟及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大发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历经80年的探索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手性Majorana费米子的存在。 这一发现,验证了80年由意大利物理学家Ettore Majorana提出的预测,张首晟将这一新发现称为“天使粒子”。普通群众可能难以理解这一发现,但是对基础物理界来说,这或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张首晟一度与诺贝尔奖非常接近,虽然落选,但他十分坦然,“生命最美好的不是目标,而是经历。看到完美孕育的思想在大自然中得到证实,对于我这样的科学家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回报。” 世界级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张首晟,“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3 最懂科学的投资人: 好奇心和简单让他走得更远
张首晟曾告诫学生,“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贵的就是一生都保有好奇心。”灵感来自什么?来自你日常的积淀,还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仅仅有积淀而没有好奇心想象力,那么也不会有灵感。 当年,杨振宁也曾告诉张首晟,“诗歌追求的境界,是用两句话将复杂的感情说清楚,科学也是,用一个简单的公式去描述大自然的所有万千现象。” “艺术和科学是相通的,‘F=ma’、‘E=MC²’就是描写大自然的最美丽的诗句。” “书本上只能学到知识,学不到好奇心、想象力,还有艺术和科学相通的想法。所以一定要去创新。” 为了保持这种好奇心,张首晟还养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游泳。在他看来,游泳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就像科研工作中最需要的发散型思维一样。 从十几岁时躲在阁楼里看书,到如今不断突破领域创新,张首晟靠的就是好奇心。 不过,张首晟的人生不止于此,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硅谷知名的风险投资家。 斯坦福大学有着悠久的创业传统,张首晟深受影响,在校期间,他就作为创业导师帮助多位学生创办公司。并作为天使投资人,成功的投资了VMware,如今这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500亿美金。 2013年,张首晟创立了丹华资本,意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连接美国的创新与中国市场。“丹”代表斯坦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华”取自中华。 在做风险投资时,张首晟只有两个原则:简单、普适。 许多踌躇满志的CEO来跟他讲项目时,张首晟往往会提一个怪要求——关掉PPT,走到黑板前,不要背第三方调研的数据,而是凭借自己对项目、行业、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估算出市场等关键数据的数量级,展示自己的逻辑。 张首晟说,“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做物理研究,更习惯在黑板前,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运算出自己的答案。” 他曾在公开演讲中说道,“很多国内的访问团来到斯坦福大学,都说想参观一下我的实验室,我会告诉大家,我的实验室就是一张纸和一根笔,但是我非常自豪,简单更有力量。”
4 立志把一生的精力 贡献给中国的科技发展
作为一名华裔,张首晟从大学选专业时,一直到后来的研究方向,一直心系祖国。 2018年1月8日,张首晟荣获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在人民大会堂,习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奖。 他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说,“我现在54岁,感觉人生才刚刚开始,我要把我一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中国的科技发展。现在是中国最关注科学的时刻,我感觉到责任重大,希望自己能把桥梁作用发挥好。” 在今年1月的采访中张首晟还透露,目前已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了拓扑量子物理中心,未来希望能在国内合作建立实验中心,不断帮助国内创业水平提升。 然而谁曾料到,在12月1日,他却走了。 张首晟身边的朋友,评价他是一个平易近人,乐于言传身教的科学家;同样,他在社交媒体上,也经常展示个人生活,比如夫妻两一起看月全食;展示自己女儿的照片,两个人还会一起骑行锻炼。 张首晟家人的讣告中写道,威廉·布莱克的这首诗是他的最爱,诠释了他一生探索和发现美的使命: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三十年过后,当初的阁楼少年,已然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愿天堂里的张首晟教授,没有抑郁,一切安好。 (来源于: 首发于职场充电第一站——插坐学院 ) |
【职场认知】毁掉你的不是琐碎重复,而是眼高手低出品丨插坐学院 作者丨王书哲
你一定在朋友圈见过很多这样的论调: 别让重复性工作,毁了你的前途。 警惕,重复性工作正在慢慢毁掉你! 如何摆脱重复枯燥的工作? 其实,重复性工作不会毁掉任何人。内容简单可重复的工作,往往才是真正的好工作。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伟大的成就,都是在重复中练成的。只有用心做好简单重复的小事,才有机会成大事。
01 高手在重复中寻找灵感 能力在大量重复中提高
无论你在什么行业,做什么岗位,一定会有大量重复的工作内容,而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在大量重复中逐渐形成的。 重复性的工作也可以很有前途,前提是你要走心走脑。长期来看,重复是一种常态,不论简单工作,还是创意工作,本质上都是一种重复。
科研人员,需要大量重复做实验才能验证某个结果; 教师从这个班到那个班,从这一届到下一届,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 导演拍电影,一个桥段可能N次重拍; 办公室文员,大部分时间就是整理数据、贴发票、复印文件; 快递员,日复一日接收快递、派送快递……
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具有重复性,只是重复的内容稍有不同。 2017年2月,民谣歌手李志宣布,要用12年的时间走遍334个地级城市,进行现场演出,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激励更多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虽然作品很受欢迎,但他特别喜欢说自己不是一个有天分的人。他把巡演比作长跑,越接近40%的时候越辛苦,而且整个过程很枯燥,有大量重复性工作。 “天才总是在重复中寻找灵感。没有天赋,就把自己做到极致,重复也是一种极致。你在重复里面找到灵感了,找到快乐了,你就比别人高一个境界。” 对李志来说,一个人没天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天分还眼高手低。 别以为重复的工作只会毁人前途,能从千篇一律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也是一种本事。 易宝支付前运营部总经理王东烽,曾经讲过一个京东客服妹子的故事。 面对每天千篇一律的工作,大多数客服基本上都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只有这个姑娘会用心地主动写文案,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回复为品牌价值服务。 她用幽默亲切的文字来回复顾客,结果一夜成名,给京东带来了超过百万的品牌价值,还被刘强东嘉奖。
▲ 京东客服妹子回复的截图
所以,千篇一律的环境,往往也包含着更多的机会。在重复中不断思考、精进,坚持下去,你就会成为脱颖而出的高手。 想要摆脱重复性工作,你必须清醒认识到,工作的重复性只是表象,关键在于你能否从大量的重复中,看到别人觉察不到的蛛丝马迹。 如果你不去思考,那么你的能力也会一直停留在基础层次,很难有所成就。
02 按部就班的重复没有意义 持续地迭代优化才会精进
2017年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罗振宇提到了一条人生算法: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什么是人生算法?
罗振宇说,人生算法就是你面对世界,不断重复的最基本的套路,找到它,重复它,强化它。根据人生算法,直接登顶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成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工作也是如此,将那些看似琐碎、无聊、重复性的工作做到出彩,也需要不断优化迭代。 比如送外卖,你可以思考怎么增加订单同时减少出错,可以琢磨常送外卖区域的地图,记录每份送餐时间,列个时间清单表,优化送餐路线。 迭代优化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能,只需要用心总结规律,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当然,前提是你内心认可这件事有价值,而且能坚持。
360创始人周鸿祎在回忆早年创业经历时说:
“我做过很多重复的事,有时候也会厌倦,退缩,想打退堂鼓。比如,年轻的时候我要发展代理商,一天要跑两三个城市,跟每个客户重复讲代理政策、为什么要做代理,最后累得几乎要虚脱了,话都说不出来了,也不想干了。” 后来看《非常营销》,中国首富宗庆后不厌其烦地在全国走访上千家经销商和代理商,一遍一遍重复讲话,一遍一遍打动每个经销商和代理商,这让周鸿祎深受鼓舞,于是从那时决定无怨言地坚持下去。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琐碎的、点点滴滴的事情组成的。要把事做成,就要在一个地方形成足够的压强,我们缺少的不是策划,不是点子,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个事情做得非常深入的能力。” 周鸿祎很信奉简单重复的价值。在做编程工作时,别人顶多编两三个小时就得出去透透风、吸吸烟,但他坐在那儿,除了吃饭喝水,可以10个小时一动不动重复干活,尽管他其实是个坐不住的人。 管理学经典《从优秀到卓越》将企业比喻为一个巨大的飞轮,每个人去推一下两下,飞轮纹丝不动。但大家坚持,咬着牙不放弃。等到能量积攒到一定数量,飞轮慢慢动起来了,后面再推,它会越转越快。 周鸿祎把自己比喻为一个“推轮子的人”,每天开很长的会,跟很多人谈话,每天一遍又一遍重复说过的话……我们每天遇到的无数琐事,就是那个轮子,但是千万不能停止推的动作,这就是积累的力量。 “如果你觉得这种重复毫无必要,是简单的重复,那就应该想办法优化它。” 新的领悟、新的发现,都是在不断重复中得到的。只有通过这样迭代优化,坚持下来才有意义。
03 如果你没有过人的天赋 那就把简单工作重复到极致
日本东京羽田机场,连续4年被英国国际航空评价公司 Skytrax 评选为“世界最干净的机场”。这个荣誉的背后功臣新津春子,也被日本国家封为“国宝级匠人”。 新津春子是一名清洁工,本来是沈阳人,作为二战遗孤,长大后回到日本。因为不懂日语,没有其他技能,只能做清洁工的工作,但她一做就是23年。 对新津春子来说,清洁工也许是她命中注定要做的事,也是她唯一能做好的事。 但为了把一份日复一日、枯燥重复,甚至很多人认为“低下”的工作做到极致,她几乎付出了全部的细心和耐心。
玻璃必须擦得完全透明,即便是手印也不能有; 清洁马桶要用小镜子,检查马桶内测是否有污垢; 熟记80多种清洁剂的使用方法,能快速分析污渍产生的原因及组成成分; 看到有人要扔垃圾,却离垃圾桶很远时,主动上前帮忙; 在所有小孩可能会碰到的地方,都不使用刺激试剂……
她看见污渍就像见到宝贝一样,一看到就会喜笑颜开,经常蹲在地上,借着亮光观察地板上有没有灰尘,一粒灰尘都不能放过。 她担心随着年龄增长,会承受不了这个工作强度。于是坚持每天早晨6点半上班,中途故意爬50多级台阶;早晚各一次哑铃,专门锻炼腕部和腹肌。从来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这就是她心中真正的热爱。 同样是保洁,日复一日的劳累、枯燥,我们见惯了粗糙和敷衍了事。但新津春子不仅一做就是23年,而且将保洁工作做到了人人敬仰的极致。 如今,她早已不再是个简单的清洁工,而成了受人尊敬的保洁专家、科学家和管理700多人的保洁主管,她打扫出了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重复”的真正意义。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先配得上它。”死磕自己,把重复做到极致,可能很慢,但最后总能到达。
04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 你就是赢家
插坐学院之前推送的文章《我的美女助理辞职了:公司需要聪明人,更需要耐得住的人》中,一位老总苏苏写到自己的职场经历。 她当小助理时,每天的工作就是贴票据,贴好发票,拿去报销。这在多数人眼中,就是重复又没有意义的典型了。 但是她明白,只要有心,从重复枯燥的小事中也能学到东西。 她建了一个表格,把所有报销的发票归纳成清单,记录好票据上的时间、数额、业务内容、消费场所、相关人员等。时间一长,她就发现了这些商务活动背后的规律:
她知道了公司的应酬和聚会,举办频率如何,平均费用是多少; 知道了做商务推广、公关时,该选什么档次、什么类型的地点; 她对发票上的活动承办商做了对比,最后总结出,找谁策划活动性价比更高; 通过票据上的经手人员,她了解到公司内部有哪些人才,外部有哪些人脉,知道他们负责什么领域,今后在哪些方面,可以找他们支援。
后来,上司要筹划活动,她马上就能报出预算区间、备选地点;上司要分配任务,她立刻就能找到最佳人选。 于是,上级对她赞赏有加,派给她更多任务,让她得到更多锻炼,她也从中学到更多,表现得更加亮眼。最后,一路升迁,顺利当上高管。 苏苏对于重复的态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法,让她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贴票据,而是通过这个工作拓展了她整个职业生涯。 眼高手低是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许多人胸怀鸿鹄之志,可一旦面对重复和琐碎的工作,立马心态失衡,宁愿高谈阔论,也不愿踏实干好手中的活儿。 很多人成功并不是因为聪明过人,而是每天都把简单重复的事儿做好,懂得日常工作的不断重复,就是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 比如你做数据录入工作,每天要把大量数据录入到 Excel,看似非常枯燥,其实是难得的精进机会。 一方面,不断重复会使工作效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工作效率提高,节约出更多时间,这些时间可以观察和琢磨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
配色还可以更漂亮吗? 数据获取还能更轻松吗? 如何减少出错?
马云也常说:“什么是伟大的事?伟大的事就是无数次平凡、重复、单调、枯燥地做同一件事情,就会成为伟大。” 没有耐心和坚持,你永远等不到成功。成功不是一夜发生的,没有千万次重复积累的基础,不可能成就大事。
05 重复性工作不会毁掉任何人 工作是你磨砺心志的修道场
重复性工作并不会毁掉任何人,你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是你决定了它,不是它决定了你。 重复性工作,不等于低端,更不等于无用。 聪明人不会被任何工作毁掉,他们会做工作中的“有心人”,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熟能生巧,迭代精进,积跬步而至千里。 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工作,即是磨砺心志的修道场。” 能被工作毁掉的人,不是因为工作重复,而是自身的修炼不够。 |
【职场认知】关于工作的十点建议常有人问,怎么找到自己喜欢,收入又不错的工作,这让我想到,对工作,还有太多的误解,所以提几个建议:
1、不要害怕找不到工作,失业是非自然现象,只要你愿意暂时工资低一点,工作勤奋一点,永远都有工作。失业往往是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2、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收入,收入能够让自己活下去。如果喜欢才从事一件工作,我想,世上就不会有牙医、会计和火葬场工人。一项沉闷琐碎的工作,但能够带来较高收入,应该珍惜,这保证工作之外你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会计可以成为出色的诗人。
3、再喜欢的工作,偶尔都会让你厌烦的,如果让喜好左右自己,那么,没有一项工作能够持久。工作要出色,战胜不喜欢才更重要。
4、只有开始工作,你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绝大多数人以为自己有创造力、有文学或艺术天分,他们并没有。
还好,绝大多数工作也并不需要你有创造力,不需要你特别聪明,普通人努努力能做到的事,反而是工作中需要的,比如:守时、守纪律、有秩序、有条理、交代的事情及时处理、细心、出错率低,这些做到了,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员工。相反,会不会写诗,品味如何,并不重要。
5、要在工作中持续提升能力,不进则退,不合格的人被淘汰,这才是常态。你至少需要一个一年规划,写下一年后自己希望提升的能力,一年后再做对比,我坚持了多年,觉得很有效果,完成了很有成就感。
6、要有耐心,你的努力,你的才能培训,可能十年后才出效果。拼几天,感动一下自己,就向世界索要回报,没那么便宜的事。有人写公众号,写了一年,没什么读者,很沮丧,问我怎么办。二十多年前,我第一年写的时候,也不会有读者。二十多年后,侥幸有了读者,我也得每天早上5点起来写,做苦一点的事,再有些耐心,总会有碗饭吃的。
7、需要表达观点时,诚实表达你的想法,并用逻辑支撑。你无法讨好所有人,人们,包括你的老板,最终喜欢有想法的人,这些人才能从事更重要的工作,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只适合低端的工作。
8、当雇员不丢脸、不失败,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当老板。一个好雇员值得尊重。
9、要从脑子里剔除老板剥削雇员的陈腐论调,一直到公司倒闭,雇员都有薪水领,而老板可能输掉自己的身家,公司成功,他多得一些,是该得的。由错误观念导致的委屈与对立,容易毒害精神,影响工作。
10、不要从事与自己价值观不合的工作。
工作让我们辛苦、疲惫,但人都离不开“工作着的状态”,毕竟是工作,让我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爱的人,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之后,一个人会自愿工作很长时间,这让他生命质量更高,更健康、也有更多的可能。
工作累,工作也美。
(作者:连岳,把最好的理念传递给最多的人。) |
【认知】“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错,你根本就没懂,所以不会做
01
所谓的“知道这个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你太把“知”这个事看小了。 英国利物浦大学心理学家劳森曾做一个测验,叫做“自行车问题”。 大概是这样的。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自行车?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愚蠢,我想大家一定都笑出声来了,那下面这个问题,你一定也能回答出来,不妨尝试一下: 给你下面这张图,不要看实物,也不要上网查阅,只凭借自己的记忆,把自行车的其他部件补充完整。唯一的要求是:自行车能转动。 怎么样,你能做到吗? 劳森教授的实验结果是:将近一半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补充完整图片。 来看看这些学生们都是怎么画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很多事情,我们总以为自己对其非常了解,但事实往往是——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02
平常我们总听到别人说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这些人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气,我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知道该这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所以还是算了。 很多人沉溺在这个逻辑中,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不愿做出行动去改变。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你真的懂了吗? 正如开头的小测试,大部分人自以为对自行车很了解,但真要问到自行车的运作原理,就发现,原来我一点都不懂。 因此,即便是面对某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如果你没有真正掌握,那自然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不会去做,这和人类的本性没有一毛钱关系。 随便给你一幅王羲之的字,让你使劲儿看,每一个笔画你都记住,准许你拿尺子去量,全知了吧?来,给你一张纸,你来写,你能跟他写一样吗?
03
有一次,朋友阿来对我说:“我知道早起是一件好事,但我就是太懒,怎么也做不到啊!” 我看着她,笑了笑:“不,这和懒不懒没啥关系,关键点在于——你对‘早起’这件事一无所知。” 她反驳我:“大家都说,熬夜对身体不好,所以要早起。” 我问:“熬夜确实对身体不好,但你感受到哪里不好吗?” 她迟疑了一会:“那确实没有,哪怕每晚1点睡觉,我也能睡够8小时,睡得也很香,身体貌似没啥不健康的。” 我笑了笑:“这就是说,所谓的‘早睡早起身体好’,你根本没有直观感受过,那自然对你没啥激励作用。” 哲学家说:熟知非真知。大多数人都只是遵循思维惯性而已,对事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因此执行起来,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比如,有人说:“我知道不能轻易发脾气,但就是控制不住。” 那我问你:你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什么事情触发了你内心的点?发完脾气,周围的人受到了什么影响? 再比如,你和我说:“你知道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别总是玩手机,但就是做不到。” 那我问你:“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为什么很重要?除了玩手机,你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事情吗?你给自己订过什么目标吗?”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答不出来,那你怎么敢说,自己“知道”了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所以, “知道却不去做”,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根本不明白。 所有的大道理,对你来说只是一段干巴巴的文字,你不懂它的来龙去脉,也不懂个中的内涵,你只是记住了文字,却没让它进入你的脑子,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 正如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一个人是真的知道而不去做的,知道了不去做,只是因为没有真正知道。
04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所谓的“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真相其实只是:人在低谷之中,总喜欢简单粗暴地把失败归结于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却不去用心思考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这句话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以一种自以为是的腔调,隔绝了自己变好的所有可能性。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知道”那些大道理,并把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1. 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去理解和思考这个道理,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了这个道理,这样很肤浅
我从来都不推荐大家去读畅销书、读文学书,而是要去认真读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以及专业的权威教程。 上MOOC的社交心理学课,你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情商低,为什么不能共情,为什么有些行为会让人讨厌, 读市场营销学,你会知道,为什么广告字体要这么设计,为什么楼下永远在打折,为什么小姨子跑了的商店能开好多年, 这些才是真整的把道理搞懂。
2. 把“道理”融入自己的生活
所谓的“道理”,是别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提炼出来,它没有对错之分,只在于是否适合。别人的经历,就不一定适合你。 如果“道理”只是一段文字,和你的生活那你永远没办法从中获取改变的力量。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知识,你要努力让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读一本书,你可以思考,这个知识点对我有什么用?我能拿来改善自己的哪方面不足? 听别人说自己的创业故事,你可以思考,用他这个办法,我能做成点什么? 只有“道理”对自己真正有用,你才能利用起来。
3. 别关注“问题”,请关注“解决”。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都是“问题导向”,一出了问题,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持续困扰自己的问题上。 但另一些人的思维模式,却是“解决导向”,也就是出了问题,他们想的是: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我要做点什么?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于是,同样面对“我很痛苦,我该怎么办”的困境,“问题导向”的人就只能看到前半句“我很痛苦”;“解决导向”的人却能看到后半句“我该怎么办”。 千万别一味自怨自艾,沉浸在这种痛苦中无法自拔,应当想办法让自己脱离困境。 请记住,鸡汤听了忘了,就是鸡汤;听了去做,就是真理。 别说大道理没用,更别说什么“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你没读懂、没思考,更没有努力去做。 但愿你看完此文,不只是又懂了一个所谓的道理,而能够真正行动起来改变生活。 作者简介:唐一,富书签约作者,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 |
【职场方法】为什么“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最应该被开除之前看到网上一个段子: 在一个公司里,老板最应该开除什么样的员工? 第一种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第二种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第三种是聪明但不努力的员工, 第四种是聪明且努力的员工。 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 但答案其实是:不聪明但努力的员工。
仔细一想就会明白,第一种不聪明不努力的员工顶多是不给企业创造价值,但至少做得少犯错也少。 最害怕的就是,不聪明还努力的员工,一天到晚瞎忙,关键是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会经常把事情搞砸。 其实,在工作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人:
他们以为工作中努力就可以升职加薪,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你身边也有人表现出以上的特质,那可能不是他不努力,只是他缺少复盘力。
01 什么是复盘?
复盘其实是个围棋术语。
在围棋比赛结束后,棋手往往会对之前的对局进行一次复盘,在脑海中或者棋盘上将棋子重新摆放好,思考对方的路数还有自己的破法。 一个一年下2000次棋的棋手,和一年只下200次棋但每次下完后会花更多时间进行复盘的棋手,谁的成长更快? 答案肯定是后者。 前者努力的方式更像是业余棋手,盲目练习,用了很多力气但是没有效果,而后者更像是专业棋手,懂得刻意练习,事半功倍。 而复盘就是棋手提高自己棋艺水平的刻意练习方法,比起每天只知道和对手下棋的人,懂得复盘的棋手能够更快速地成长。 工作和下棋一样,也需要刻意练习。
柳传志首次将复盘引入了工作中,他有一套自己复盘的方法,叫做PDF环,
P代表Preview,指沙盘推演:在做事之前,把这件事情在脑海中预演一遍; D代表Do,指做的过程:因为有了预演,所以能够胸有成竹地做事; F代表FuPan,指复盘:把整件事再在事后复盘,对比目标和结果,看看是否有更优化的方案。
我在此基础上加以简练,所谓的复盘其实就是事前预估、事中偷懒、事后反馈。 事实上,复盘就是职场人实现进阶的刻意练习,一个懂得复盘的人就拥有成长复利,在工作、生活中的快速迭代。
02 如何复盘?
复盘具体怎么用?
工作中,有的人会发现自己大部分时间做的应急式工作。 也就说都是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回邮件、回复后台消息、整理运营数据、给某个同事发资料、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 你要是问他,哪件事情可以延迟做、哪件事情可以舍弃不做、哪些事情可以标准化,他可能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一个任务到来,他习惯的是拿到手上就开始做,中途如果有其他事情插起来,他又会停止手头的事情,去忙新来的任务。 当你问他要结果,对方往往两手一摊,说我很忙啊,好多工作,但是都没做完......所以,他们工作的时候看起来很忙,却不出活。 聪明地做事和埋头做事之间,差的就是复盘。
1、事前预估
在下棋的时候,棋手往往会在脑海中提前预演。 如果自己下某步棋,对手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甚至能够提前预想到5、6步之后可能出现的局面,从而将棋子落在对自己最有利的地方。 在《策略思维》中提供了一种行动方法:向前展望,倒后推理。 即在你做出行动之前,在脑海中推导自己如果采取某种行动,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再根据想要达成的结果,调整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懂得复盘的人做事之前总是提前想一步甚至几步。 同样是领导交代的任务,有的人什么都不问就埋头开始做了,而有的人会问清楚,这个东西用来干什么的?大概什么时候要? 确定老板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之后,才采取行动。
如果领导交代的任务是让你做一份ppt,前者因为根本不知道ppt用来做什么的,也没提前预估做ppt可能会用到的时间,结果做到一半才发现根本完成不了,结果第二天马马虎虎发给领导,然后领导发现ppt根本就不能用。 而后者因为知道这个ppt是明天见客户提案用的,那么你就可以知道这个任务不仅重要而且紧急,预估自己一个人可能完成不了,就会请上司给自己多派一个人,大家分工合作,结果当天晚上就交到领导手里,然后再根据上司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
有的时候,无用功和有用功之间差的可能就是几个问题。 在做事之前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领导的期望和想要达成的效果可能会让你少做很多无用功。
2、事中偷懒
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 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而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而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 为什么带领队伍找到新的食物源的是懒蚂蚁而不是平时勤快的蚂蚁呢? 那是因为,平时勤快的蚂蚁大部分时间往往用于埋头搬运食物上,而很少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而“懒蚂蚁”则相反,它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因此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而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会偷懒的人,就是公司里的“懒蚂蚁”,比起撸起袖子就开做,他们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在思考如何优化工作流程上。 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运营,你会发现,自己需要时时刻刻回复用户的信息。 一个很努力的运营,可能从早到晚连吃饭的时间都忙着帮用户解决问题,但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用户的很多问题往往是重复的。
那么会偷懒的运营会怎么做呢?
他们在回复了用户的问题之后,会将高频率出现的问题整理出来,并想一个统一的话术。 这样,只要遇到相似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不仅可以及时回复用户消息,也可以帮自己节省更多的时间。 所以你会发现,在工作中,天天最晚下班的人,不一定能够给企业创造很高的价值,因为他们用行动上的勤奋掩盖了思考上的懒惰。 而懂得偷懒的人,恰恰是勤于思考的人,也正是这种人,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3、事后反馈
想象你在网上买了一个杯子,你认为物流服务中你最看重的是哪个环节? 是已经发货?正在转运中?还是签收? 实际上,很少有人在乎是哪家物流公司运送的,也不在乎运送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你唯一关心的就是几天杯子几天能够到,到了之后杯子是否完整无损? 这和反馈一样,在领导眼中,如果没有“签收”你的工作成果,那你之前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价值。 一个任务领导交代下去,你会默默地去做,做完了就完了,等领导问起来,才想起来回复? 《哈佛学不到的经营策略》的作者马克·麦考梅克曾经说过:“谁经常向我汇报工作,谁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谁不经常汇报工作,谁就没有努力工作。” 不要以为领导知道你的进度,如果你不汇报工作完成得怎么样,在他眼中,就是没完成。 如果遇到问题你没有及时反馈,那么拿不出结果他就会自动视为你能力不够。
这不仅是一个职场人应有的素养,也是提升你在领导心目中靠谱程度的方法。 可能你会经常看到唱衰新媒体的文章,说新媒体红利时期早已经过去,现在做自媒体很难再做起来了...... 而有的人,仅仅半年就把粉丝做到了六位数,差别在哪里? 同样是追热点,为什么你的观点千篇一律,而别人的总是意想不到? 同样写文章,你一天一篇,对方一星期才更一篇,阅读量、转载量都比你好,原因在哪里?
如果你不懂得复盘,那么你的努力除了感动自己,毫无价值。
作者:Juno,来源:孤岛(ID:gu_dao2015) |
【职场热点】腾讯大调整:你看不懂的腾讯改革······(下)(续上)
在当前的国家经济形势下,正好赶上下一个浪潮:产业互联网,2B企业越来越多,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会孕育着更多的投资和机会。 2016年,投资了特斯拉、推特、百度的德丰杰,其中国的德丰杰龙脉基金合伙人王岳华指出,消费互联网时代已是过去,产业互联网时代才是未来。 当时他就已经看到消费者互联网的渗透增长变慢,变为稳定。国内传统制造业很多产业比如陶瓷业、家装业,很多传统产业没有很好地应用互联网化
对于两者之间的区别,王岳华一针见血:“消费互联网跟产业互联网是不同的理念,消费互联网是眼球经济,产业互联网讲究价值经济。 什么叫价值经济?简单讲,消费互联网做的是流量,流量之后变现。产业互联网做的是什么?产品,产品之后变现。” 产业互联网要做以组织为中心的互联网应用,是让传统企业整个公司必须互联网化。 (这在笔记侠之前深度解析过的大搜车、7-11分别作为汽车产业路由器、超市行业路由器,已经深度解析过了。有兴趣可以点击浏览:大搜车:融资5.78亿美金,姚军红说穿越至暗时刻总要有底牌 7-11:人均利润超阿里的它,对手只有一个:用户) 从目前来看,物联网、数据成为加速或者促进产业互联网进展的驱动力。物联网讲了十年了,万物要联网。 万物联网之后怎么用,一直都没有很好的思路,每个领域有每个领域的用法,并不能整合在一起,但是到今天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了。
而以往传统制造业公司,数据没有收集,即便收到数据,数据不知道如何清洗。有些数据是不要的,有些是危害到你的正常数据,数据要清洗,数据清洗完之后要分析、发掘。 国内大数据和云计算正在逐步成熟,计算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关于数据科学,笔记侠之前专访过顶尖数据科学家吴信东,有兴趣的也可以点击参看。) 专访吴信东:27年成为顶级数据科学家,他愿把未来20年献给中国
三、你我的下一个十年:产业互联网
不管是从互联网公司创始人转为投资人的姚欣(原PPTV创始人),还是从传统企业高管转型为互联人的洪铭赐(原宏基高管、腾讯电商首席战略官), 还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董事长彭剑锋(《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著名管理学家), 亦或是盛景网联合伙人颜艳春(新经济+X研究院院长、上市公司富基控股创始人、《第三次零售革命作者》),都相信未来十年是产业互联网的十年。 姚欣指出,因为计算、交互和连接,有机会在未来一个更加质的飞跃。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十年我们会迎来全新的时代。 连接的本质就是数据的收集,云计算进行数据的处理,通过交互的方式将数据运算的结果反馈给我们的现实世界。 因此,姚欣非常认同“数据就是我们开启的未来”,未来商业机会的核心能力将有所改变。 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我们做流量,未来不再是以流量称王称霸的时代,而是对数据的掌控能力、数据的处理能力,对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未来任何一家新的商业公司需要具备的。 洪铭赐说,上一波的创业者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界,下一个风口属于传统产业者,是传统产业+互联网。 如果你在一个产业里有10年、20年的经验,如果你很懂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里所有的细节,如果你懂得技术、客户、风险,当你吸收互联网的思维,会迎来大的机会。 彭剑锋指出,中国在工业文明时代跟西方国家相比大概落后了至少200年,中国真正工业化历程不到100年的历史。但在智能文明时代,中国的企业跟欧美企业基本上是同步的。 未来是一个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通过数字化实现高度融合的时代。未来一定是消费者需求牵引着整个企业的运营,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产业互联网时代。 他说:“在进入新时代后,华为的使命发生了转变,从“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到“如何帮助各行业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腾讯则全面进入到生态环保、生活消费、民生政务,不再是纯数字企业。 总的趋势来讲,都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高度的融合。今天所讲的互联网,叫企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技术改造企业内部运营,去真正打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知道了腾讯改革背后的浪潮,对你我而言有什么用呢? 正如刘强东讲到:“那些转型成功,掌握了互联网工具、方法论和价值观的传统企业,正在爆发出勃勃生命力。” 产业互联网,正是下半场的机会。 绕开BAT、垂直重运营、产业升级、供给侧的共享优化、企业级服务、消费升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应用、区块链、物联网等),这些恰恰构成了下一个十年。 国庆前,笔记侠整理首发了颜艳春的《下一个十年,一切皆重来》,15万+阅读量,对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创始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指出,今天,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很多中国企业家正面临至暗时刻。但是,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最伟大的新周期的起点。 “未来5年,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从信息互联网到价值互联网,从电商经济体到产业共同体,一大批新物种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新媒体、新服务、新餐饮、新零售、新物流、新金融、新制造也在走向融合,就像杂交水稻,更有生命力。” “中国市场已经从过去30年突飞猛进的增量市场进入慢速增长的存量市场,中国上万亿规模的产业比比皆是。但整个市场是非常碎片的,这正是我们最大的机遇: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产业路由器重构一次。 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ABCD(AI人工智能+Blackchain区块链+Cloud云+Data大数据)+X新技术推动的产业新周期,它在加速每一个产业的迭代。” 用王兴在2016年的话来说,靠粗放增长的“用户红利”所剩不多,我们需要真正去创新、真正通过精耕细作来服务好用户,从而发掘用户价值。 希望大家能从“下半场”刚刚开始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 多数评论观察者不知,所有的组织架构调整,其背后除了是业务驱动,更是战略驱动。而战略驱动,必然是基于全盘通局的思考。 欢迎各位,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全盘通局思考。 你好,新十年。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