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谓的“知道这个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你太把“知”这个事看小了。
英国利物浦大学心理学家劳森曾做一个测验,叫做“自行车问题”。
大概是这样的。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自行车?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愚蠢,我想大家一定都笑出声来了,那下面这个问题,你一定也能回答出来,不妨尝试一下:
给你下面这张图,不要看实物,也不要上网查阅,只凭借自己的记忆,把自行车的其他部件补充完整。唯一的要求是:自行车能转动。
怎么样,你能做到吗?
劳森教授的实验结果是:将近一半的学生,无法准确地补充完整图片。
来看看这些学生们都是怎么画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很多事情,我们总以为自己对其非常了解,但事实往往是——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02
平常我们总听到别人说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这些人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知道我要控制脾气,我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知道该这么做,但就是做不到,所以还是算了。
很多人沉溺在这个逻辑中,心安理得地维持现状,不愿做出行动去改变。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合理,但其实漏洞百出,最大的漏洞就是:你真的懂了吗?
正如开头的小测试,大部分人自以为对自行车很了解,但真要问到自行车的运作原理,就发现,原来我一点都不懂。
因此,即便是面对某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如果你没有真正掌握,那自然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不会去做,这和人类的本性没有一毛钱关系。
随便给你一幅王羲之的字,让你使劲儿看,每一个笔画你都记住,准许你拿尺子去量,全知了吧?来,给你一张纸,你来写,你能跟他写一样吗?
03
有一次,朋友阿来对我说:“我知道早起是一件好事,但我就是太懒,怎么也做不到啊!”
我看着她,笑了笑:“不,这和懒不懒没啥关系,关键点在于——你对‘早起’这件事一无所知。”
她反驳我:“大家都说,熬夜对身体不好,所以要早起。”
我问:“熬夜确实对身体不好,但你感受到哪里不好吗?”
她迟疑了一会:“那确实没有,哪怕每晚1点睡觉,我也能睡够8小时,睡得也很香,身体貌似没啥不健康的。”
我笑了笑:“这就是说,所谓的‘早睡早起身体好’,你根本没有直观感受过,那自然对你没啥激励作用。”
哲学家说:熟知非真知。大多数人都只是遵循思维惯性而已,对事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因此执行起来,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比如,有人说:“我知道不能轻易发脾气,但就是控制不住。”
那我问你:你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脾气?什么事情触发了你内心的点?发完脾气,周围的人受到了什么影响?
再比如,你和我说:“你知道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别总是玩手机,但就是做不到。”
那我问你:“下班回家要好好学习,为什么很重要?除了玩手机,你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事情吗?你给自己订过什么目标吗?”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答不出来,那你怎么敢说,自己“知道”了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所以, “知道却不去做”,根本没有这种事情。
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根本不明白。
所有的大道理,对你来说只是一段干巴巴的文字,你不懂它的来龙去脉,也不懂个中的内涵,你只是记住了文字,却没让它进入你的脑子,对你的生活产生影响。
正如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所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没有一个人是真的知道而不去做的,知道了不去做,只是因为没有真正知道。
04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所谓的“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真相其实只是:人在低谷之中,总喜欢简单粗暴地把失败归结于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却不去用心思考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这句话最大的坏处在于,它以一种自以为是的腔调,隔绝了自己变好的所有可能性。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知道”那些大道理,并把它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1. 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去理解和思考这个道理,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理解了这个道理,这样很肤浅
我从来都不推荐大家去读畅销书、读文学书,而是要去认真读各个学科的教科书,以及专业的权威教程。
上MOOC的社交心理学课,你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情商低,为什么不能共情,为什么有些行为会让人讨厌,
读市场营销学,你会知道,为什么广告字体要这么设计,为什么楼下永远在打折,为什么小姨子跑了的商店能开好多年,
这些才是真整的把道理搞懂。
2. 把“道理”融入自己的生活
所谓的“道理”,是别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提炼出来,它没有对错之分,只在于是否适合。别人的经历,就不一定适合你。
如果“道理”只是一段文字,和你的生活那你永远没办法从中获取改变的力量。
因此,无论面对什么知识,你要努力让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读一本书,你可以思考,这个知识点对我有什么用?我能拿来改善自己的哪方面不足?
听别人说自己的创业故事,你可以思考,用他这个办法,我能做成点什么?
只有“道理”对自己真正有用,你才能利用起来。
3. 别关注“问题”,请关注“解决”。
很多人的思维模式,都是“问题导向”,一出了问题,就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持续困扰自己的问题上。
但另一些人的思维模式,却是“解决导向”,也就是出了问题,他们想的是: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我要做点什么?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于是,同样面对“我很痛苦,我该怎么办”的困境,“问题导向”的人就只能看到前半句“我很痛苦”;“解决导向”的人却能看到后半句“我该怎么办”。
千万别一味自怨自艾,沉浸在这种痛苦中无法自拔,应当想办法让自己脱离困境。
请记住,鸡汤听了忘了,就是鸡汤;听了去做,就是真理。
别说大道理没用,更别说什么“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你没读懂、没思考,更没有努力去做。
但愿你看完此文,不只是又懂了一个所谓的道理,而能够真正行动起来改变生活。
作者简介:唐一,富书签约作者,90后职场老司机,专注于个人成长和职场心得,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立志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