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高管正在被组织边缘化
小余刚入职场时,一直以“勤快听话就能有个好前程”的信条摸爬滚打,直到他的上级“被升职”了,才发现勤快和听话充其量只是职场的“助攻”。
小余的上级在公司遭遇瓶颈期,就要撑不下去的时候,被董事长三请入公司。仅花了2个月的时间,就让公司起死回生,并逐步走上正轨。
3年后,公司迅速对外扩张,业务重心与战略方向也与最初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没多久,小余上级的职位就从大区总经理变成了总经理。所不同的是,他不再参与直接管事了,也失去了拍板决策的权力。
公司对外媒体活动中,小余上级不再是接受采访的常客;一些重要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他不再被安排重要讲话;就连公司管理层内部会议,他的意见也鲜少被采纳。
他被边缘化了。
从意气风发到被边缘化,小余上级的职场轨迹正经历着自由落体运动。而似乎这样的定律在职场上有如紧箍咒般存在着。
职场中,无论职位高低、能力强弱,都存在被边缘化的陷阱。它可能是某个短时间内偶然发生的事件,也可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局背景下导致的必然结果。在职场明枪暗箭跟前,被边缘化似乎已经沦为职场人的现实常态。
百度原副总裁李明远,曾在事业上顺风顺水,当时还在读大三的他便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百度,曾让百度贴吧流量在百度流量中从1%上升到11%,29岁就成为百度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
但此后被赋予重任的他,并没有做出过于骄人的业绩。在一次组织架构调整中,身为副总裁的李明远,本是直接向李彦宏汇报工作,却改为了向同为副总裁的向海龙汇报工作,他遭受了实际上的降级。据此半年后,李明远告别了他的百度生涯。
这些都属于典型的领导型被边缘化,这类人能跻身高管行列,必然有两把刷子,可见并非他们不优秀,而是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和战略方向的转变,当前元老的贡献于现阶段的公司而言,起效并不大,久而久之就被甩负前行的公司“剩”下了。
成为光杆司令,还能回到职场中央吗?
小林在上半年刚换了工作,当了5年专员的他,这一跳终于实现了升职又加薪的愿望。待他入职后才发现,新东家正经历离职潮,他所在部门的原领导走的时候连着把一批骨干手下一起卷走了。小林新官刚上任,瞬间成了光杆司令。
短暂踌躇后,小林主动请缨,要求负责一个并不被其他小组看好的项目,同时在人事KPI可调控范围内,大幅提高了部门的待遇。然后顺利挖到了好几个能干事又信得过的旧同事。
小林还专门请人搭线,去拜访了一趟现东家的前上级,悉心请教,做足功课。这个被所有人看来近乎废柴的部门,在很短的时间内,超额完成了项目,当月业绩一路飙升至全公司第一,一举成名。
成为光杆司令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从零开始的勇气。对光杆司令而言,掌握主动权很重要。要想咸鱼翻身,一定要争取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善于利用人脉与业务资源,创造超额绩效,促使自己被领导认同。
其次,积极的社交很关键,哪怕是主动打个招呼,或是相邀一起聚餐,这些都会促成相互间的认同感,改善被敌对的现象。
职场存在潜规则,也存在陷阱,但请记住,这只是一个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适时创造有利机会,破釜沉舟争取走出去,职业生涯才能走得更远。
同事干戈,升职惨遭滑铁卢,谁之过?
边缘化一般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领导型边缘化,即被架空,成光杆司令,有职无权,多发生于高管身上;
二是社交型边缘化,即因情感上的小摩擦导致孤立无援,多发生在同级同事身上。偶尔因为某个鸡毛蒜皮的冲突,抑或是言语交涉的擦枪走火,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被边缘化现象。
阿俊素来业务能力强,奈何个性太直爽,与同事间相处也不避嫌,总是快人快语,为此常与同事发生口角。同在一个部门,大伙虽有言语不和,工作交接倒也还算顺利。
不久,因公司发展需要,部门经理被调回总部支援,阿俊凭借其突出的业绩被经理力荐当选部门主管。阿俊的升职,顿时激化了潜藏在同事间的矛盾。因平日关系课不过关,关键时候没人买账。自阿俊升职以来,昔日同事在工作中处处留一手,可谓步履维艰,阿俊转眼成了光杆司令。
阿俊是属于典型的社交型被边缘化,在职场人际关系中,因关系维护不当导致职业发展存在明显弱势。
俗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你使用不当行为作用于他人的时候,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被赋予同等大小的反作用力。此时去揣测同事间的边缘化意图就很显而易见,无非就是对昔日不痛快报一箭之仇。
争执是职场人际交往的兵家大忌,抛却工作中的客观因素,陷入同事边缘化境地,更多的是源于自身的冲动,不能有效克制自己的情绪。
就算工作能力再强,也要学会合群,避免不必要的树敌,平时交流少一点杠精体质,多发掘他人的闪光点,会让你的职场之路不那么更艰辛
“被升职”后如何防止被毁掉?
职场跟前,没有绝对的红人。那些暂时被动远离职场核心的光杆司令,一边要承受被边缘化的痛苦,一边照样还要打拼于事业。
这时候,守住自己的初心,并适时找准自我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抛开曾经的荣耀光环,清醒认识自我的价值,客观分析去留与得失。
如果你是领导型边缘化,不妨思考下,当前高层领导的实际意图究竟是什么?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在哪里?老板的痛点在哪里?自己掌握了多少核心资源与业务?又能在哪方面得以突破?如果分析后,发现公司确实已经不需要自己了,不妨跳出沼泽地,另谋他路,在新的平台上证明自己。
如果你是属于社交型边缘化,不妨有目的地主动去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网,并逐步在圈子中获得主动权。在社交活动中,不是无意识的走过场,而是要思考,你来的目的是什么?该通过什么样的互动来实现你的目标?应该和谁建立深度的关系?从而一步步化解被边缘化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