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任易
这次随着航天六院一封公开信,指责副研究员张小平在离职去民营企业,导致至关重要的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发工作被打断,半年后甚至影响了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的方案选择和研发进度,直接引爆舆论:如此重要的技术专家,为什么只是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
更令人惊喜的是,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的回复更精彩:(航天六院)在提供给相关机构的材料中有夸大其作用和贡献的描述。不禁让人猜想航天六院是否存在习惯性夸大?
我查阅了从2000年到2018年,张小平在CNKI上的全部文献,一共17篇,体现了他的全部研究经历。再综合他的际遇,充分体现了一个进入体制内为航天系统奉献23年青春,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再到教授级高工(研究员)的科研人才的际遇——外行领导内行,职业发展无望,何不良禽择木而栖?
为什么这么说?航天六院院长刘志让的回复让我对他产生了兴趣,信手在CNKI上搜索了刘志让院长的文章,一共有9篇:其中第一作者的文章只有两篇,分别是2016年的《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一流文化 攀登动力高峰》和《攀登动力高峰》,剩下的还有4篇第二作者,2篇第三作者,1篇第四作者。
这明显是个管理型而非技术型的领导,刘院长的文章具体附后。
而张小平呢?
他1970年生(他的同行埃隆•马斯克生于1971年),毕业后就职于航天六院十一所,在西北工业获得航天专业博士学位,直到2008年38岁时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8岁(2018年)离职时担任为研究员,年薪估计25万(绝对不会只有12万),离职后加入蓝箭,年薪百万。
更有趣的是,张小平还曾经跟马斯克(1971年)抱有同样的梦想——可回收火箭和载人登月。
他在2000年,30岁时候就发了第二篇编译文章《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初探》,到2017年,47岁时还写了一篇《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在2011年,41岁时还写过一篇《载人登月主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可见张先生(研究员都是教授级高工)。
我从张小平教授的文章中了解到,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经历了:
-
1986 年—1990 年的方案探讨阶段,研究液氧煤油、液氧甲烷和液氧丙烷发动机的概念;
-
1990 年—1995 年的技术引进与吸收;
-
1996 年—2000 年的关键技术攻关(这个阶段张小平还年轻,应该没参与研究);
-
2005年底,液氧煤油发动机开始试样研制,
-
2012年,液氧煤油发动机专项验收
-
2015年,新一代系列运载火箭开始研发,其中就包括了航天六院的公文中提到的48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
-
2017年,1200 kN 和180 kN 液氧煤油发动机(基本研制成功,即将投入使用)将与500 kN 氢氧发动机一起逐步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5、长征-6、长征-7)的主动力。天宫一号就是这样上天的。
这个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指标并不算先进。
在张小平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六十年代,美国研制了 680 吨级的 F-1 液氧煤油发动机,用于“土星 V”运载火箭,1969 年 7 月 20日,成功实现载人登月的伟大壮举。当然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搞的480吨发动机,已经对标马斯克公司的50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了。
人在美帝马斯克,人在国企张小平。
这个技术和理念并不是跨时代的,早就有了。不同在于美帝鼓励个人创新,而我国采用举国体制,所以马斯克有足够的权力和财富支撑下去,而张小平,一直在系统内蹉跎到38岁,才评上高级工程师,47岁才评上研究员。
我们先不考虑马斯克和张小平天资的因素(从文章上看,张小平还到不了钱学森这种元勋的天资),但最后可回收火箭在美帝由马斯克的公司实现了,张小平去了蓝箭还被航天六院黑了一把。
这也说明航天系统不可能是副主任遍地。想到我已经是个35岁的大叔,也在大型国企,刚评高级工程师,心中也颇为戚戚。
张小平都48岁了,也为伟大祖国奉献了23年最好的青春,48岁辞职,有谁有资格怪他呢?
发动机的研发预算占火箭整体的1/3,如此重要的岗位,二十三年的资历,真的只值二十四万年薪么(按西安平均工资估算),这个责任是谁的?
我还真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责任人——外行领导内行的刘院长。毕竟,一个只能在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弘扬航天精神 传承一流文化 攀登动力高峰》和《攀登动力高峰》,习惯于夸大其词(接受采访时自己说在公文中夸大了张小平作用和贡献)的管理型院长,无论舆情应对和专业水平均不出色,会不会是导致「张小平们」离开的责任人呢?
另外,这件事情在我这种职业甩锅选手看来,明显是找借口甩锅。
一边抬高张小平,一边把导致国家重点工程无法按期交工的责任甩给他。张小平就算是回到航天六院,也不可能由他一人之力立刻完成发动机的设计,那时候张小平立刻又会从重要人员变成主要责任人——你说张小平会回来吗?
航天六院在正式行文的公文中,刘院长都自承夸大其辞,那么在给国家部委的报告中,会不会同样有夸大作用和贡献的表达呢?
莫须有吧。
最后还是要向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员致敬!
无论是当年参加三线建设,从大城市义无反顾进入三线大后方的大学生和工人,还是现在毕业后投身航天建设,实现天宫二号空间站的技术人员,还有杨利伟、聂海胜等解放军战士,他们都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更高的名誉和待遇,是他们应得的。
千万不要再发生「人在美帝马斯克,人在国企张小平,穷居六院无人问,一朝离职天下闻」的黑色幽默了。
参考资料:
附件1
航天六院刘院长发表的文章:
附件2
张小平发表的文章:
K-1火箭推进系统研制状况.pdf
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初探.pdf
涡轮泵内部流路和轴向力数值计算.pdf
阿里安5火箭的改进计划.pdf
补燃循环发动机起动过程仿真研究.pdf
论我国重复使用运载器推进系统方案.pdf
中国载人登月火箭动力系统设想.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低成本设计技术.pdf
补燃循环发动机推力调节研究.pdf
我国载人登月重型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探讨.pdf
液氧甲烷发动机动力循环方式研究.pdf
液氧甲烷燃气发生器点火方案研究.pdf
载人登月主动力——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pdf
液氧煤油发动机故障监控特征参数提取研究.pdf
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pdf
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