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播剧《都挺好》引发热议
表面上是在讲重男轻女的因果
实则是在讲二代人的矛盾
是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矛盾
是啃老和养老的矛盾
是爱与不爱的矛盾
而矛盾背后则暴露出成长创伤问题
即“原生家庭之痛”。
虽然这一家人看上去“都挺好”,
其实“都挺不好”。
每个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家庭给予的伤。
偏心强悍的母亲看似拥有家庭主权,
但却是丈夫的功能太边缘化的无奈选择。
懦弱自私的父亲被妻子、儿子抱怨半生,
也从未活出过真正的自我。
三个儿女,虽然各有各的特点,
但也无一不是家庭关系失衡的“产物”。
在苏家,有这样一个明晰的
金字塔式的家庭等级:
妈妈>二儿子>大儿子>爸爸苏大强>苏明玉
母亲赵美兰
重男轻女癌重症患者,一生致力于踩着丈夫苏大强和女儿明玉,愿望是将两个儿子捧上高位。正是因为赵美兰的长期偏心,造成明玉与苏家决裂。
经典案例:大儿子去美国读斯坦福,需要15万,她的想法是:砸锅卖铁(卖明玉的房间)也要支持;而年级成绩前十的明玉想读清华,她则让女儿做出牺牲,去读免费的师范院校。
父亲苏大强
一生懦弱无能,自私自利。长期被老婆压抑的他没有半点家庭地位,直到老婆去世后,他立刻变身“小作精”——作天作地作儿女,总之,用尽一切方法,在儿女面前找回缺失了大半辈子的存在感。
经典案例:明明疼爱女儿,却又极其恐惧来自老婆的权威,逃避问题。明玉挨骂,她就假装看报纸,明玉挨打的时候,他就躲到厕所,敢怒不敢言。
大儿子苏明哲
苏家大儿子,最高资源配置的圣母大哥,斯坦福高材生、IT工程师、留美华侨。典型的中国式长子的特征,好面、愚孝、爱摆家长权威。
经典案例:在美国明明失业,却还要在来探望的妹妹面前充大头,说自己马上要换大房子。回国工作后,又大包大揽,图一时面子,不顾经济情况扬言要自己出钱给爸买大房子。
二儿子苏明成
一个从小被宠大的妈宝男,从找工作到买车、买房,几乎都是花父母的钱,寻常小职员,开着几十万的车。
经典案例:大学游手好闲毕业找不到工作,父母掏钱找关系;结婚缺钱,父母掏钱买婚房;换车缺钱,父母掏钱补贴;夫妻俩开销太大月月光,父母掏钱……
三女儿苏明玉
明玉从小就生活在家庭的最底层,母亲霸道,重男轻女,父亲懦弱窝囊,哥哥们养尊处优,自己则处处被排挤。最后,她与家庭决裂,通过努力活成了女强人,强势到甚至有点不近人情。
经典案例:典型的工作狂,在她的人生观中,没有人能给她带来安全感,似乎只有在忙碌的工作中获取价值,才能让自己有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家庭,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僵化的性格缺陷,甚至无法调和。虽然《都挺好》最后的大结局,来了个完美急刹车,啃老的二哥去积极工作了,大哥懂得关心爱护家人了,苏明玉开始对亲人倍加关怀了,苏大强也不作了,所有人都变的更好了。
这样的完美结局,似乎只是为了照应标题“都挺好”而已,但是如果在现实中,结局真的还能挺好吗?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自私的苏明成活成了父亲苏大强,强势的苏明玉最后变成了母亲赵美兰,老大苏明哲则活成了一个家庭矛盾纠结体,这样就变成了又一次恶性循环。
这些年,原生家庭造成成长创伤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更是很多人有切身体会的现实,所以之前《欢乐颂》中樊胜美的遭遇能引起那么广泛的讨论。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这是编剧王三毛的观点。
小时候,被父母忽视,会变得没有安全感;
小时候,在语言暴力中长大,会变得不自信;
小时候,在家庭的争吵声中渡过,会变得对感情很难相信。
出身如何,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是继续埋怨父母,还是选择在以后的日子,为自己而活,逆天改命,全都靠自己的选择。
我们应该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成长,学会和自己和解。
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有能力保护他不再被伤害。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时间:2019-03-30 10:12:21来源:光明网
现实中多的是活成了樊胜美而不是苏明玉,后者至少有能力解决生存问题,而且生存得很好。这个世界上,用钱就能解决绝大部分的事情。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你有经济能力才有心去帮助世界那些不如意的人与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很多时候,只能想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