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确实是最忙的,可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比较费时间。所以预期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有些工作是真的不想做,不得不,这就有点恼火了。还是做吧。
工作就是能温饱,想发财是不可能的。老同学说。
只有我个人觉得,我好像一无所有。凭本事赚的钱,凭运气输掉了,也能算这个时代的悲哀吧。
最后一天写点什么这个月确实是最忙的,可能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比较费时间。所以预期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有些工作是真的不想做,不得不,这就有点恼火了。还是做吧。 工作就是能温饱,想发财是不可能的。老同学说。 只有我个人觉得,我好像一无所有。凭本事赚的钱,凭运气输掉了,也能算这个时代的悲哀吧。 |
刘瑜:请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2)
05. 社会充满了成功学,却没有教人失败的勇气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敢去试错,就是害怕失败。既然是试错,肯定就会犯错,结果可能就会失败。 现在,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实,成功有实力、运气、关系、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 前段时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的事件震惊全国,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遗书,因为做实验失败,他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这当然让人非常痛心,人们想不通:为什么他宁愿自杀,也不选择退学、休学?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社会有太多错误的失败观。这种失败观首先就体现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失败其实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兴趣的限度。 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但是我们的教育鄙视放弃、鄙视失败,还发明了很多褒义词鼓励这种极其痛苦的坚持: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决不放弃、战胜自我……你说你方向都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坚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为什么要决不放弃?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 李雪琴,目前中国最好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其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 在我看来,中国损失一个这么优秀的脱口秀女演员,比纽约某投行里损失一个女白领,前者损失要大多了。所以,认识自我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失败的勇气,就没有发现的惊喜。
06. 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够了 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当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丝……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你就失败了。 可是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那么多郎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所以我一开始就把自己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获得了做母亲的自由。 可能有人会说,刘老师您别假谦虚了,你们全家都是清华北大的,你也上过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优秀啊。我想告诉你们,我孩子在清华附小上学,孩子家长都是学霸,清华满大街藤校毕业的老师,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 整个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国藤校的更是凤毛麟角,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个?这不科学。 所以,这不是谦虚,这是一个理性人对概率学的尊重。当然了,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接受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之后,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所欢喜的事,发掘她的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 日本有个工作叫做“收纳咨询师”,你看,收纳都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甚至事业。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非常懒,我怎么去改造他?一个办法是帮他找到自己的亮点,让他形成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但是,确实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天性懒散,“干什么都不努力”。即使是这种孩子,我觉得也不能去“失败羞辱”,最多是帮助他理解,性格即命运,他将来要为现在的一切人生态度承担后果。 可能因为我从小是个很“要强”的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假定别人也应该如此。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盖茨、马云,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都应该追求卓越。但是,随着成长,我的这个想法也开始动摇了。因为我慢慢意识到,所谓成功,往往和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相对应。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产出,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平稳定来说,都利大于弊。 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 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确实,对孩子好的父母,就算孩子不真气,学习成绩不好,十年后人家就是活得比当时学习好的孩子要幸福。
|
刘瑜:请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1)
01. 不确定性,社会进步的代价 不确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坏事。某种意义上,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自西汉到1949年,中国人均GDP基本保持不变。此时,生活没有不确定性。未来就是对过去的不断复制。你爷爷是铁匠,你爸爸是铁匠,你也是铁匠。 但是,在过去200年间,各个国家经济曲线直线上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恰恰是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可能性。 不确定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业的自由;我们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试可能不及格的风险。 自由,好处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保障机制,比如社会保障、金融、保险、慈善等等。大众教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保障机制之一,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这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家长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 无限的恶性竞争。很多家长号召搞素质教育,于是乎,教育部积极响应,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搞素质教育,搞得我们家长现在一听到“素质教育”这四个字,就闻风丧胆。 02. 恶性竞争里成长,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 教育的这种“军备竞赛”模式,后果是什么?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则转发的新闻,讲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我当时看完这条新闻后就在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这种恶性竞争在我看来,会有几个后果。 第一,它是对女权运动的伤害。无数的职业女性本可以在事业上绽放,结果却因为被卷入这种恶性竞争,不得不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放弃自己的事业。 第二,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伤害。本来非常和谐的家庭关系,因为你要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导致家庭关系鸡飞狗跳。 第三,它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到最后你会发现,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但是,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很普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每5位中学生就有1位曾经考虑过自杀。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啊。 就算不抑郁、不自杀,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也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03. 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 如何缓解军备竞赛的压力?首先,认识你自己。这可能比你认识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获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励孩子去思考——我是谁?我最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喜欢干什么?很少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怀疑这一点。我觉得,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如果因为高密集的补习或者昂贵的咨询服务上了一流大学,大学四年、八年都在凤凰群当中当个凤尾,未必有利于他的成长。 一个自由散漫的人,因为听父母的话考了公务员,无论升到处级或者厅级,他可能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在穿一双不适合自己脚的鞋。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这么多抑郁,这么多焦虑?就是因为这种错配。很多人根本不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出发去选择专业、去找工作,而是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如果你问家长为什么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因为“别人都报了”。如果你问大学生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好找工作”。如果你问职场人为什么干这个工作?是因为“稳定、收入高、让父母放心”。哪怕你换一个工作,也不是因为你喜欢这个新的工作,而是因为你太讨厌上一个工作了。 所以,你的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逃跑。 04. 往人多的地方扎,只会是踩踏式竞争 但是,这种随波逐流带来的安全感在我看来,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因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么可能安全?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竞争。硅谷的投资家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从0到1》,就是说这个投资原理。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从竞争中胜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你前面已经有10000人了。 我先生曾经跟我商量,要不要让孩子学弹钢琴。我就说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咱们楼上楼下就有四五家,在这种情况下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当然其实我就是懒,属于那种不战而降的妈妈。 彼得·蒂尔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人们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托尔斯泰)但是事实恰好相反。 不幸的人都是一样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 为什么?因为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时候,他去做互联网;人人都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他去拍电影;人人都在拍电影的时候,他去搞教育;人人都搞教育的时候,他又回来做金融。这就是独辟蹊径。 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很多人都发现了中美教育的一个悖论: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国很多中小学生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好。 但是,到了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美国的优势开始出现了,最后各种诺贝尔奖,他们拿的最多,而中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少而又少。 这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悖论,我觉得就和是否鼓励“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有关。 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而当大多数孩子都在同一个标准面前踩踏式竞争,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于是就很难出彩。他可能因为强大的外在压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为缺乏内在的热情,他很难做到优秀、做到极致。 可能有些年轻人会说,我不是没有勇气去尝试,但是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也想跟随内心,但是我的内心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不奇怪,你从小都在流水线上长大,你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线应该干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父母、老师给为你指明各种前进的路标,前进,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盘交给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么办、迷茫很正常。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突然就顿悟了,啊,我应该去干这个。 没有一个人的“自我”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就是一个成品,它不是草丛中的一块宝玉。你最初找到的仅仅是一块石头,你得把这个石头雕刻成你自己,这才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
学习今天问网课班主任有关信息采集的问题,班主任问我学的怎么样了,我说才学了两章。回复,那要加油了。我果然进度有点慢了 。这个月真的是恨不得一天48小时。还有一本书要看一个读后感要写。还有数据分析。放到下月吧。有点崩。 |
温度这两天的气温还是20-28℃。广东入冬失败?应该是的。还有一周,下个月看看。 |
催眠的效果看到时间长的动态图,眼睛自然会疲劳,精力会不集中,然后会很安详的睡着。还有就是看很难理解的书籍。一样的效果。容易失眠的人可以考虑。 |
特鲁多称“绝不后悔”逮捕孟晚舟,赵立坚灵魂三问回击
11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提问,据报道,19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时,被问及是否对加拿大边境机构逮捕孟晚舟一事感到后悔,他回应称:“加拿大遵守了与我们最亲密盟友的长期引渡条约,我该对此感到后悔吗?绝不。”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赵立坚表示,请加方也回答我的几个问题—— 加拿大领导人作出上述表态时,需要想一想,为什么加拿大是唯一在这件事上遵守与美国引渡条约的国家呢? 美国同许多国家都有引渡条约,是同美国签有引渡条约的其他国家都不遵守条约义务吗?显然不是。 那他们为什么没有像加拿大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愿卷入美国这个肮脏的阴谋,不愿以本国人民利益为代价,去满足美国的一己私利。 赵立坚指出,中方在孟晚舟事件上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定的。必须强调,在已经披露的事实和众多疑点面前,无论加拿大政府如何掩盖真相、误导公众,都绝不会改变孟晚舟事件的政治性质,也绝不会改变加拿大政府在这一事件中扮演美方帮凶和马前卒的不光彩角色。 赵立坚表示,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加拿大国内有识之士公开要求加拿大政府独立自主作出释放孟晚舟的决定,这其中有政要、律师、法官和前外交官等。我们奉劝加拿大领导人,多听听他们正义和理智的呼声。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刘柳 |
今年的冬天东莞现在11月中旬了还是20-30℃,在往年真的是不敢想的。这温室效应也太明显了吧?整体比往年上升了10℃。.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感觉没有衣服穿了。早知道,双十一跟人家买冬衣的凑什么热闹?买条裙子它不香吗? |
最近几个月海运货柜偏少 前几天在相关微博上看到信息。因为大量的货柜堆积在大洋彼岸。经济复苏强劲的中国没有货柜用 |
近况这个月很忙,感觉家人更忙。我能记住的,其他人不一定能记住。有时候,不靠谱的亲人不如靠谱的同学跟朋友。我很遗憾生活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以为可以依靠的,最后证明我是错的。 |
莫迪号召买印度制造庆祝节日,却遭拆台:印度制造质量差不如中国【南方+11月9日讯】印度总理莫迪在每周一的电视直播中呼吁人们“为印度制造发声”,大力推广“印度排灯节”活动,并在排灯节期间购买印度产品。不过莫迪的讲话却惨遭印度排灯节的商贩打脸:印度灯设计和质量差,不如中国制造。 据报道,莫迪11月9日通过电视节目向民众发出强烈呼吁:“当印度每个人都自豪地购买印度产品,谈论印度产品,为它们欢呼,并向其他人传达印度产品很好这 一信息时,这个信息就将会传播开来。”“使用印度制造的灯不仅能强调其印度身份,那些制造这些印度产品的人,他们的排灯节也将更加光彩夺目。”“我们不仅 需要购买印度制造的灯,还要购买所有在印度制造排灯节的东西,这将鼓励制造商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 不过印度市场的反应却不大一样,印度孟买灯具批发市场商人希姆基帕特尔(KhimjiPatel)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每天很多印度人都会在他的店内指着中 国制造的灯对他发表一通“正义”的高谈阔论,质疑他是否爱国?一些人怒气冲冲地走了出去,一些人对他说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带着中国灯离开了。孟买最大的电 器批发市场洛哈尔·查尔(LoharChawl)的电器行业主席KetanKadakia表示:“说到排灯节的彩灯,印度制造的彩灯缺乏中国制造那样的质 量和品种。这严重挫败了印度人利用印度制造的彩灯庆祝排灯节的想法。” 据报道,KetanKadakia表示:“目前印度市场上大部分外形花俏的灯、灯笼、装饰性的神像、挂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此外,由于大多数商品上都没有 ‘中国制造’的标签,所以人们无法确定它们是印度制造还是中国制造。人们不得不依靠店主提供的有关消息来源的信息。如果你想要印度货,店主会说店里所有的 东西都是印度制造的。但如果你不关心产地,店主就会承认它们全部来自国外。”他还表示,许多商人暗自庆幸中国出口的排灯节的灯没有被印上“中国制造”的标 志,很多要求购买印度产品的客户通常会以这种方式购买外国品种。他在采访中表示:“很多经销商并不关心灯是哪个国家制造的,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赚钱。”不 过显然还是有一些莫迪的铁杆支持者的,他们纷纷表示,宁可在万家灯火的排灯节期间不点灯也不会使用中国制造的灯。 排灯节,又称万灯节、印度灯节,于每年10月或11月中举行,是印度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印度家家户户都要点亮蜡烛或油灯并燃放爆竹,象征“以光明驱走黑 暗,以善良战胜邪恶”,多数印度家庭会在排灯节期间穿新衣、戴珠宝,拜访家庭成员与公司同事,致赠甜食、干果、礼物等。由于很多习俗和春节相似,因此也被 外界认为排灯节是“印度春节”。
|
拜登,没有白等看了拜登的经历,给人的只有佩服。这个人一生不幸,自带悲凉的底色。但是为理想百折不屈,就算是古稀之年也不气馁。为人也算正直,理性,务实。估计也是大多美国民众选他当总统的原因。希望能改善中美关系,贸易战还是不要再延续了。 |
32句人生毒言,看完顿悟作者:诗词君 来源:诗词天地(ID: shicitiandi) 将薪比薪,是找不痛快的快捷方式。 01 人生就像铅笔,刚开始很尖,但慢慢地就被磨得圆滑了。不过,等到太过圆滑时,就差不多又该挨削了。——人生与铅笔 02 听说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天摸150次手机,我笑了:怎么可能?明明就一次,睡醒拿起,睡前放下。——网友如是说 03 穷则忙,忙则胖,过劳肥,好忧伤。——你也有这样的忧伤吗? 04 南方人以为北方夏天不热,北方人以为南方冬天不冷。——世界上最深的隔阂,莫过于你在南方而我在北方…… 05 生活里80%的痛苦来源于上班,但是我知道,如果不上班,就会有100%的痛苦来源于没钱,所以在上班和没钱之间,我选择上班。 ——搬砖使我快乐 06 有钱有颜的叫男神,有钱没颜的叫老公,有颜没钱的叫蓝颜,至于没钱没颜的......对不起,你是个好人。——千万别做“好人” 07 周五的存在意义,就是策划周末怎么过;而周末的存在意义,就是用晚睡晚起来证明周五的策划是没有意义的。——互证 08 吃饭吃一半等菜,洗澡洗一半等水,看视频看一半等广告,聊天聊一半等回复。——人生四大难熬瞬间 09 对面走来一个人,撞上了叫做爱情;对面开来一辆车,撞上了叫车祸。可惜车与车总是撞,人与人总是让。——电影《推拿》台词 10 思考人生,便秘,没带纸,有Wi-Fi。——上厕所长时间没出来有四种可能 11 和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逛完商场后下电梯,你按1楼,别人都按B1。——这就是富和穷的区别,啊多么痛的领悟。 12 减肥十年功,吃胖三分钟;恋爱十年功,分手三分钟;读书十年功,忘掉三分钟;充电十年功,用完三分钟;美白十年功,变黑三分钟;挣钱十年功,花光三分钟!——十年功与三分钟,好准哈哈哈!你都经历过吗? 13 每次去ATM机取100元的时候,点钞的声音都好像要给我几万元一样。——虚张声势 14 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扎心又现实 15 将薪比薪,是找不痛快的快捷方式。——不要随便问别人赚多少钱 16 男人的 “五分钟到家” 和女人的 “五分钟就能出门” 其实是一个意思。——所谓“五分钟” 17 贵的东西,除了贵,什么都好;便宜的东西,除了便宜,什么都不好。——另类价值规律 18 宫里好寂寞;打仗好辛苦;朋友来了,朋友再见;好想家乡(亲友);春(夏、秋、冬)要来(结束)了,好开心(伤心)。 ——网友总结,《唐诗三百首》基本上就讲了这几件事 19 床以外的地方、手够不到的地方都是远方。——进被窝之后,下床关灯是最困难的事情。 20 说好一起到白头,你却偷偷焗了油。——中年人的“友尽” 21 男人如果有私房钱,可以把它藏在股市里,保证没人发现,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钱去哪儿了。——大隐隐于(股)市 22 这就是才华的“重量”。——每天站在秤上,看着上面的数字,我会五味杂陈地这样对自己说 23 催菜时说“不要了”比“快点儿上”管用;砍价时说“再看看”比“便宜点儿”管用;挽留时说“你走啊”比“别这样”管用。 ——说话是一门学问,你是不是也说过同样的话? 24 所有人见了我都抬不起头。——矮的感觉
|
凡事多想一步很多的时候,事情不是没有做完,也不是当时没有做好。就是在与其他人交接的时候没有记录,所以难免有单据缺失的风险。时间一长,谁也不记得几个月前交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所以,实时记录交接内容与过程真的很重要。 |
不同阶段不同的看法多年前,大家都在说,要尽量补短板,因为水桶能装的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现在,大家都在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要活得好,必须的有一技之长。另外。不要用自己的业余去评价别人的专业。我想,如果是同一个利益方,都充分合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就会取得一个很好地结果。 |
有关分期 用了信用卡分期,感觉完全不同于一次性付清。因为每次还款都会想起好久之前自己脑袋怎么就进水了?还有这种冲动性的消费。 |
不确定性这世间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是随时存在的。我也想不明白,早上吃的稀饭,不到10点就饿了是什么鬼。看来早上还是吃面食靠谱。新的一月,与不确定性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