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享受当下”的含义 |
《半字诗》半水半山半竹林,半俗半雅半红尘。 半师半友半知己,半慕半尊半倾心。 半醒半迷半率直,半痴半醉半天真。 半虹半露半晴雨,半皎半弯半月轮。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本就是一道未解的选择题,从不圆满,也不全是遗憾。 有苦,自我释放;有乐,欣然品尝,人生的路,悲喜都要走,不骄不躁,不气不馁只有经历了,才是完整的人生。 |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生命史203 “阅读是一种克服。” 开头提到的曼古埃尔的《阅读史》,说到因为印刷术的出现产生了一些错觉。比如说,一部书稿可以成批,可以成千上万即出来,它们的装帧设计都一模一样,所以会在读者那里引起错觉,以为他们读的是同一本书。但事实上,曼古埃尔说,他们读的不是同一本书。假如我们同时拿起同一个版本的《杜甫诗选》,能说你读的《杜甫诗选》,跟我读的是同一本书吗?道理其实很浅显,因为“一千个人眼中有千个哈姆雷特”。 萨特说过,书要是不被人阅读,它就只是涂在白纸上的黑色污迹,而一旦被阅读就一定和特定读者建立与他人不同的关系。所以,诗人西川在他的《深浅》这本书里有这样两句话: 一个熟读《论语》的人把另一个熟读《论语》的人驳得体无完肤;杜甫得到太多的赞誉,所以另一个杜甫肯定一无所获。 就是在《论语》里看到的东西,或者引申出来的道理,不同的时候不同的人可能差别很大,甚至南辕北辙。 我们经常讲,写作是一种“克服”,其实阅读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克服趣味跟阅读习惯的局限。有一些不好的或有缺陷的习惯,是当事人不太能够意识到的。 前几年我跟北大中文系的一些老师去埃及旅行,在尼罗河坐游船看风景的时候,我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就拿出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来读。一个过去的学生、现在是中文系的老师看到我在看这样的书。她大声喊起来:“老师,你也太夸张了吧?!”因为别尔嘉耶夫是俄国学者、思想家,他这本书是很严肃的学术著作。我猜,这个学生认为旅游就是放松身心,我却读这样的书,而且还是在公众活动的轮船甲板上,真是故作高深、装模作样,装作无时无刻都在思考高深问题、很有学问的样子。 这件事提醒我来检讨自己的一个问题,就是读书、兴趣的偏狭。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不好的习惯,自以为时时刻刻都要读“有用”的书、“有价值”的书。对比起谢冕老师来,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兴趣、读书范围比我广阔得多。 当然,他也读学术书、史料、诗集、评论,但也读历史掌故、各地风物志。他会拿着圆明园的平面图去遗址实地勘察,也收集各大菜系的菜谱,既品尝精美食物,也对路边摊的羊杂碎汤津津有味。这就是健康的、“正常人”的生活和兴致,而这是我所欠缺的境界一一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阅读。 所以,在大部分机场的书,你们不会有看到深奥学术书,也不会有小说。大部分是帝王系列、康熙王朝什么的,或者是如何炒股、做生意发大财、怎样经营管理等,而不会出现《俄罗斯思想》或马克思的《资本论》。 04 “对不同的观点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专业和非专业的书籍,有时不用分得那么清楚。” 然后,我要谈的是有关专业阅读的问题。 我这一辈子都是在学校教书、做“学问”,从1961年大学毕业后这几十年都做着这件事,经历非常单调、贫乏。高中、大学阶段,读书的选择还比较随意,后来大部分都是从“功利”出发,从教学、研究课题出发来选择书籍,目的性非常强。要研究哪个作家,就读他的作品,有关他的资料;研究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也尽可能收集相关资料,灰尘扑鼻地翻阅旧书刊杂志。当代的有些作品,读起来真是没有味道,五六十年代许多文章、资料,相当枯燥,绕来绕去的文风。可是不管你是否喜欢,为了教学,不读不行,硬着头皮也要读。其实写那些文章的学者、批评家,不是才情不够,他们是没有办法。即如,现在我们读它们也是没有办法,做学问就意味着有许多时候要硬着头皮。 这是一种“职业式”的读书,你从事这个职业,吃这碗饭,就必须这样做。北大中文系的李零老师在他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前言中说,“学者的命就是替人读书,因而常常无法享受阅读的愉快。如果他受毕生之苦,甘之若饴,非要别人和他一起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不是替人分劳省力,那是不仁之至也”。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这种“不仁之至”系列,这个问题想起来太苦,不想了。不过,退休之后确实有一种“解放”的感觉,能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书和文章来读。 专业,或者职业阅读的问题,我有两点建议。 一个是会在不同的书里看到不同的观点,会有很大不同,甚至相反对的主张。如果他的观点不是那么令人气愤,比如说反人类,为法西斯什么的张目,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对不同的观点可以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态度。 我们不一定总要在书里寻找成功者和失败者;更值得寻找的可能是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不要把事情想得太极端。 即使有些观点看起来不是很能站得住脚,也可以想想这样的观点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出现的,可能给我们什么参照,在观察问题的方式上是否能提供某种启示。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最近中国文学界的大喜事,几十年来,这个奖对中国文学界是个“心病”。好了,现在终于有中国作家得奖了,按理这个“心病”应该治愈了。可实际不是样,还是有许多人不高兴,或者说他不够格,或者说至少有十位中国作家可以得这个奖。对于中国社会政治、世态人心,莫言有许多表达,多是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我们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他的作品上。 莫言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时讲了许多故事。最后一个故事是许多年前他爷爷讲给他的。说是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他就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抛草帽,其中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意,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莫言说,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这让我想起日本学者近藤直子、加藤三由纪她们的一些活。她们谈到韩少功《爸爸爸》的丙崽,说“人类是组织群体而生存,这种生存方式里潜在着残酷性”;像丙崽、阿Q这些人物,都是“集体”中的异类,当“一个集体面临危机,就把异类奉献给外面世界或排除到集体之外”。那个被扔出庙外的泥瓦匠,不就是因为面临危机所“造出”并加以“歧视”,被排除到集体之外的“异类”吗?这个解读,相信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听到的很不相同。这个当然不能取代传统上对《阿Q正传》的诠释,但至少可以成为一种参照。面临危机而不断制造“异类”,抛出“异类”,是我们这一辈子经常面对的事实。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如赵园老师所说的“戾气”。赵园老师80年代研究现当代文学,后来转到明清思想史,考察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人心态。她说,明清易代之际,社会氛围和士人心态普遍弥漫着一种“戾气”一极端、苛刻、暴力、怨恨,一种病态的激情。有兴趣可以读读她的《明清之际土大夫研究》这本书。 另一个建议是,专业跟非专业书籍,有时候不要分得那么清楚。现在经常说的跨界视野和跨界研究,就是要打破在“专业”上的狭隘设限。 去年我在台北的时候,很偶然的机会,有人送我一本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刚出版的书,蔡振家教授的《另类阅听:表演艺术中的大脑疾病与音声异常》。从他的学木肯景,就大略可以知道他的“跨界”。他本科毕业于台大物理系,接着在台北艺术大学研究所读硕士获得硕土学位,之后在柏林海德堡大学音乐博土班毕业,回到台湾以后,又成为了台大工学院应用力学研究所和台大医学院耳鼻喉科的博士后,研究领域涉及戏曲、音乐、生物音乐学、心理声学、音乐声学,一个人可以涉足看来完全不同的领域,着实让人惊奇。给他这本书写序言的,主要也是台湾医学界的名流。 在论述艺木创作,特别是表演跟大脑疾病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他分析了这样两个“案例”。一个是舞台上孙悟空的表演,他说孙悟空的那些动作,是种疾病的表现。孙悟空的表演,表现了医学里的“妥瑞症”病征。“妥瑞”是法国19世纪的一个医学家发现这个病而用他的名字命名。患上这种症状的人就会有不由自主的动作,包括脸部的抽搐,不断地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而且耸肩膀、摇头晃脑还有怪叫。他说孙悟空的表演完全就是“妥瑞症”的症状。 然后他又分析了《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跟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我上大学的时候,通常会说《牡丹亭》表现了“个性解放”,感情上对理学禁锢的挑战。蔡振家从医学、疾病的角度,认为杜丽娘是患上一种叫“躁郁症”的病。“躁郁症”应该是心理、精神病症,由心理的障碍跟情感的障碍引起,忧郁和躁狂两种特征反复地出现,狂躁的时候就幸福到极点,看见开花,就有非常快乐的感觉,而且容易有一种性的幻想,活力十足、口若悬河、思路敏捷。对现代人来说,狂躁症发作的另一个征象是盲目购物,但是杜丽娘的时代购物消费还不达、忧郁的时候,觉得自己就要死掉,觉得生命没有什么意义。蔡振家说,“《牡丹亭》里杜丽娘的表现就很符合这个症状。作品里不是写她‘游园赏花,触动心情,继而寻梦不得,因而死亡’吗?这就是躁郁症的典型的病史。躁,起来促水朝妆,由她自言自语……”蔡振家还引用台湾一个躁郁症患者在她痊愈以后的自述来加以证明。 我读了这部书,感觉有点丧气,原来我们书里的那些美好人物,是精神不正常、大脑疾病患者。不过回过头想想,他的研究对我们也有许多启发。我们常把“艺术源于生活”挂在嘴边,这些例子不就是“源于生活”吗?有什么好抱怨呢?但是“艺术”又的确不是“生活”。我们需要文学艺术的理由就是因为它具有一种超越性,苦难也好,实际的生活状况也好。 读了《另类阅听》,虽然感觉文学艺术的创造性被贬低了,但是认识到文艺创造的重要性。人们需要的,是它们的那种超越具体生活情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人研究性病跟音乐家创作的关系。这个说起来有点不好,因为这些音乐家,包括贝多芬,海顿,舒伯特、帕格尼尼等等,都是我,也可能是你们喜爱的。音乐,特别是器乐作品,与我们具体生活情境的关联很间接,更具有种精神上的“纯粹性”。 可是听到这些作曲家是性病患者,他们头上的“光环”就黯淡下来。不过,蔡振家还有其他研究者认为,从医学研究的角度,性病在它发作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幻觉,对艺术创作会有某种作用、意义。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必要回避,当然也没有必要夸大。杰出艺术家当然是才情过人,但是艺术创造也是很复杂的事情,不需要过分浪漫化。我们从这里也能认识到,不是像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任何艺术都比不上生活的美;相反,生活有所不足,才需要艺术。 |
上万亿元重大项目秋季集中上马,地方投资高潮来了!
时间:2019-09-11 20:18:05来源:金十数据快讯 【上万亿元重大项目秋季集中上马,地方投资高潮来了!】最近半个月,多地纷纷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据上证报记者粗略统计,贵州、四川、河北、山东、河南、福建等多地重大项目集中上马,涉及总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多位分析人士纷纷表示,随着稳投资政策实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四季度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上海证券报) |
不发脾气的小窍门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火爆脾气,突然想发火。这个时候,你可以做一个小动作,那就是开始点头,轻轻地点头,这个动作,会帮你控制住自己的生气,让你停止发脾气。 |
人生如棋局局新,入局之人需用心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人生如棋局局新,入局之人需用心。 人有得失,局有输赢。下棋,下的就是一个心态。 因为你永远不是在针对一个人的下棋,你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 棋盘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本本分分尽自己应尽的职责,坚实地走好每一步,哪怕卑微,决不能卑贱,做精神的贵族,做一个高尚的人。 在命运步入结局的那一天,告诉自己:我度过了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 01 宠辱之局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年轻时看这段话,觉得拾得大师的话太过于软弱,可是年纪越大越能感受到这段话的大智慧。 你和别人争执某个话题,你争输了,很丢面子,生气又伤身;你争赢了,看似高兴,实则是失去了一个朋友,甚至埋下了祸根,最终还是输了。 不与俗人争利,不与闲人争气。 让自己的内心清静无为,有水的包容,有山的镇定。 02 得失之局 你有没有听过一个故事? 沙漠里,有人提着一个袋子,边走边捡东西。 一路上捡到很多金子、宝石,可袋子越来越重,最终他累倒了。 绿洲就在不远的地方,可他已经没有力气再走过去了。 很多时候,生活就像一个袋子,装得越多,你背负的就越重。 学会放下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生本来就是不断得到和不断失去的过程,我们应该淡然处之,得失随缘,随遇而安。
03 利害之局 最近,华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每天都占据热搜榜。 华为的实力一直处在时代尖端,而这样强悍的实力让对手感到不安。 美国对其无理压制,不少国际巨头企业迫于压力停止了与华为的商业往来,让华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央视新闻《面对面》播出的采访中,任正非说,华为目前是最佳状态。今年华为将至少保证20%的增长。 恰恰是在巨大的全球围攻的压力下,让全中国的华为支持者掀起了浓浓的爱国情结。华为成为了中国在世界上铿锵有力的企业代表。 古人云:“利害相生”,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能预先从利益中看到祸害,从祸患中看到利好,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04 贫富之局 听过这么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上帝有一架天平秤,专称人品的重量。 一个穷汉过来,光着身子跳上天平,重量大大超过砝码。上帝称赞说:“好!是上品。” 一个富翁走了过来,他害怕自己不够重量会被列为下品,便在腰上绕了一条很厚的黄金腰带,信心满满地走上天平去称。 但是上帝却摇摇头,说:“是下品”。 富翁很愤怒,对着上帝说:“这天平不准!” 上帝说:“我这天平不称贫富,专称人品。不说别的,单说那穷汉的骨头就比你重得多。除去黄金,你的骨头轻得几乎没有分量了!” 人这辈子,什么最值钱? 财富会散,相貌会变,权力会失,唯有良好的人品,才永远不会衰败。 守住人品,你就守住了自己最大的财富,守住了自己人生的最大高度。 05 苦乐之局 仓央嘉措说:“你要成为怎样的人,你期待怎样的世界,这一切都由你的心决定;人生是场修行,苦乐全在心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生活中我们是苦是乐,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心境。 在欢乐的氛围中得到的快乐,并非是真正的快乐;在艰苦的困境中仍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才算是人的本性中快乐的真正境界。 能够苦中作乐者,才算懂得了快乐的真谛。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时还能找到快乐的人,才是真正洒脱智慧的人。 06 生死之局 张小娴说:死亡和爱情一样,都是很霸道的。 失眠、疾病、衰老,这些死亡的先驱们常常列队前进,来势汹汹。面对如此阵势,最高明的做法,就是痛痛快快地活着。 书画大师启功有一段时间经常失眠,他灵机一动,拿出一支铅笔,举起纸稿,干脆躺在床上写起诗来。 诗思随春草,宵来涨绿波。 为他眠不着,问我意如何。 枕上匆匆写,灯前字字哦。 剑南盈万首,想亦睡无多。 一失眠就能写这么多诗,老天爷啊,你就是想让我多睡,我还舍不得呢! 到了晚年,难免有些病痛。不过,启功不仅不怕病,也不怕死,66岁时就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 冷酷的死神,看到这么幽默的人,哈哈一笑,然后不忍心下手了。 这一松手,就是近30年的阳寿。 与其担心死亡什么时候会来,不如豁达幽默,活得痛痛快快。如此一来,疾病逃之夭夭,死神望而却步。 人生如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旅程,只要心中达观,从不轻易放弃,属于你的芳华终会绽开。 春去了夏会来,秋走了冬也精彩。 最后奉上启功先生的一首诗送给大家: 何必牢骚满腹? 自遣有方唯笑乐,人生难得是糊涂。 多目金刚怒,双眉弥勒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
又放了?乱港分子黄之锋获准继续保释
海外网9月9日电 乱港组织“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8日在香港国际机场再度被捕,9日上午在东区裁判法院提堂。据香港“无线新闻”报道,裁判官指保释文件出错,8日涉嫌违反保释条件被捕的黄之锋获准继续保释。 据海外网此前报道,黄之锋8日早上在香港国际机场被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探员拘捕,涉嫌违反保释条件,将于9月9日9:30在东区裁判法院提堂。 此前8月30日,黄之锋在前往海怡半岛港铁站途中被警员拘捕,警方共以3项罪名拘捕黄之锋,分别是涉嫌“煽惑他人参与未经批准的集结”、“组织未经批准的集结”及“明知而参与未经批准的集结”。 案件早前于东区裁判法院提堂,他获准以现金1万港元保释外出,除了特定时间能出境参加活动外,不能离港,亦须遵守宵禁令,每星期两次到所属警署报到,并且不得踏入警察总部一带,案件押后至11月8日再讯。 然而,黄之锋在被保释期间出境,于9月3日抵达台湾,与民进党及“台独”政党“时代力量”人士见面,要求蔡英文当局提供更多支持。此前,德媒曾在6日的一篇报道中称,黄之锋“即将在下星期访问德国”。香港《大公报》称,黄之锋在反华势力的“精心培养”下,今日已经蜕变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乱港分子,其言行之恶劣、嚣张和无耻,令人感到不齿和愤慨。(海外网 朱惠悦) |
在《神曲》里,最严重的罪是地狱第九层的“背叛”。我们熟悉的欺骗、出卖、打小报告、告密等等都是背叛,这在政治运动中很常见,在没有政治运作的日常生活里也很常见。 但丁把“背叛”放在地狱的底端,把它看作是最邪恶的罪过,有没有道理呢? 我想是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如果往深想一层,“背叛”会败坏社会存在和人类共处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信任”。 我们知道,最邪恶的是在空气里放毒的罪犯,因为空气如果有毒,而人又要要呼吸,那就必死无疑。信任对于社会,就如同空气对于每时每刻必须呼吸的人类。 即使知道空气有毒,我们能不呼吸吗?即使知道社会的信任已被破坏,我们不是还得靠某种信任才能在社会里生活下去吗? 道德哲学家安尼特·拜尔(Annette Baier)在《信任与反信任》(Trust and Antitrust)一文中指出,即使在信任被破坏了的可悲的状况下,我们仍然不得不生活在某种假设的信任关系之中。 比如就算我们知道幼儿园里虐童事件频频发生,就算我们知道市场上销售各种各样的有害和有毒的食品,我们还是得购买食品,还是得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并没有别的选择。 我们生活在信任的环境里,就像我们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我们关注信任的方式与关注空气的方式是一样的,只有在信任和空气变得稀少或被污染的时候,我们才会予以关注。 信任是人的一种必须的生存条件,也正因为如此,信任让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变得容易被人利用、操控和伤害。 拜尔还指出,“对各种信任钻研最勤的专家不是道德哲学家,而是罪犯”。 罪犯们钻研信任是为了利用人们的信任——更准确地说是利用他们的轻信——从他们身上得到好处,将他们变成自己的猎物。各种各样花样翻新的经济、政治和其他骗术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今天的社会中,信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内容。为了加强对信任的关注,我们需要对孩子从小提供关于信任的教育,因为人生最大难事就是学会信任值得信任的人。 反过来说就是,如果别人信任你,你也就应该对他担负起不背叛的道德责任。 现在,人们普遍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丧失、道德下滑的诚信危机充满了忧虑。很多人认为,社会乱象的根源是因为政府体制严重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贪污腐败等。 这样看问题,道德问题就是由外力原因所造成的了。好像外在条件越不好,这些罪和恶就越有发生的理由。这种只强调外在因素,而无视人自身罪孽的道德观是非常片面的。 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里,人们不会完全把个人的罪和恶都归咎于政治或是制度原因。 这样的社会,它政治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从人性有弱点开始的,先承认人性中包含恶的因素,然后设计出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 人性的恶和对制度的思考应该同时成为我们人文阅读的思考内容。如果人性不变,某些罪恶、罪孽过去和现在发生了,将来也会发生。
|
在变老的路上,好好善待自己!
人生不过百年,转眼一切成空。我们来这人间匆匆走一遭,一切悲喜,皆由心定。 与其让欲望缠身,不如坦坦荡荡,随缘起止,随遇而安,开心生活。 爱过恨过,皆成经过,好事坏事,终成往事。人生一场,不过活一回心境,心顺了,一切都美了。 余生不长,在变老的路上,请好好善待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余生不长 别太累,爱惜身体 加不完的班,挣不完的钱,操不完的心……为了生活,腰杆累得挺不直;为了责任,腰酸背痛仍忍耐,这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努力奋斗是好事,可健康的身体才是本钱。身体一旦垮了,再多的钱财又有何意义? 别一味地为了钱财累垮身体,别为了名利整日唉声叹气,钱财不过是空,名利最后不过是浮云。人这一辈子,唯有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最为重要,多少钱都买不来。 余生不长,看淡财富,别让人生输给了一个累字;合理地安排时间,轻松一点,放下一些,对自己好一点。 别再委屈自己了,累了、倦了就好好休息,不要想太多。好好爱自己、善待自己,珍惜健康,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余生不长 别太在乎,放过自己 活在这世间,总会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只要你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更无需看别人的眼神过日子。 不必一味讨好别人,更不必一味地迎合、强融不喜欢的圈子,那样你会活得很累。有些事,想不开就别想,得不到就不要,不要委屈自己。少在乎他人的眼光,学会放下包袱,忘却烦恼,开心度过每一天。 余生不长,你要讨好的只有你自己,你最该在乎的人是你自己。 别再为了谁让自己受委屈,别人的议论,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必太在乎。看淡他人的评价,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余生不长 别想太多,简单是福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可能万事顺利。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别想太多,简单才是福。 短短一生,别总跟自己过不去。想不通的事就不想;看不懂的人就不理;走不通的路就学会拐弯;得不到的情就放手,不要总沉溺在回忆中……要学会释怀,要不断向前看,往前走。 想开点,生活中理应多一份淡定,少一份烦恼;多一份宽容,少一份狭隘;多一份坦然,少一份遗憾。 糊涂一点,不事事较真,不锱铢必较,大度一点,试着去放空自己,适当让自己放松,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人呐,心变简单了,日子才会幸福快乐。 风雨一路,我们常常善待了别人,却忘了心疼自己。 对亲爱的自己说声,一路走来,不容易,辛苦了! 从今天起,做一个简单而幸福的人,不沉溺于幻想,不庸人自扰,不浪费时间,不沉迷过去,不畏惧将来,不委屈自己。 余生不长 在往后的日子里 记得好好爱自己 来源:CCTV4 编辑:殷明 来源:仙桃发布 |
有见识
有见识,找准方向。 培根有句名言:做人有计划,人生有方向。 孔子曾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事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会一味使用蛮力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人生,有很多比努力更重要的事,方向就是其中之一。方向大于努力,只有找准方向,努力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有人曾说:决定人生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人生旅途上,在努力之前,要先明白,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能做的事,努力之后自然有好结果,不能做的事,却越努力越糟。 做人要找准方向,偷鸡摸狗的事不能做,努力要用在正道上。 做事要找准方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越努力越快乐。 梁启超既是个努力的人,同时也是个有见识的人,在认识康有为之前,梁启超也同大多数学子一样,人生方向就是随大流光宗耀祖。 认识康有为之后,梁启超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真正通过努力发挥出了自己的潜能。 在找准方向的前提下,越努力越幸运;越努力越有干劲。
有见识,眼光长远。 老话说:富人思来年,穷人思眼前。 人的努力就好比建房子,房子结不结实,努力有没有成效,都建立在格局、眼光的基础上。 有见识的努力,就是格局要大,眼光要远。人的努力不能只停在一时,努力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 格局要大,就是不要为一时的得失心灰意冷,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眼光要远,就是不要沉迷于当前的收获,要为了更长远的未来打算,看到更长远的人生。 梁启超写过一本书,叫《拈花笑佛》。 在书中,梁启超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努力就是在尽责任,只有努力过了,尽心尽力了才能得到满足与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