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根本分不清,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选择真的很重要。不要畏首畏尾,要勇往直前。
风

无谓的压力 |
Re: 听歌识意回复:听歌识意 做一个平凡的人。很多有识之士,都是这么认为的。我深以为然! |
为了押韵,人类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讲述:徐英瑾 你可能没听说过,人类其实有一种思维,可以称作「韵律(谚语)偏好」。 什么叫韵律?这里韵律指的就是押韵。谚语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流传着无数谚语。 这里我们暂且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谈,因为韵律和谚语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容易被记住,容易被说出来,也就是说,它们符合“易取性”的特点。 这也从客观上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通过说“俏皮话”或者引用谚语来进行论证,并且认为这能取代论证本身。 中国人对押韵总有一种独特的执着,回头想想,我们从小到大都沉浸在各式对仗的诗句和谚语之中,比如:不好好读书,就被老师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和一位老人顶嘴争辩,老人就爱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想要教育一个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就可能引用“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如此云云。 仔细研究,你就能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背后并没有逻辑之理、语义之理和经验之理的支撑,但是,它们的确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影响日久绵长。 这到底是为什么? 1.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押韵? 一个解释就是,押韵、对仗,是具有某种审美特征的语言结构,某种程度上,符合了我们对“美感”的认知和偏好。这种审美特征使得我们在朗读、记忆这些话语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不是因为这些话有道理而传播它,而是因为这些话读起来感觉不错、很顺畅,所以我们去传播它,而且这些话往往容易被记住。 这就引发一个问题:押韵和一个道理是否成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本质关系吗?我们又为什么这么喜欢押韵的谚语?这还要回到“思维土法”或者“捷思法”的本质上去。 我经常使用“思维土法”这个词汇,也就是指我们思维中有时候采用的一些捷径和土办法。 当然,真实的心理学教材里是不会采用“思维土法”这样的名字的,这个词在英文里叫 Heuristic,它在中文里面的翻译很多,我采用的一种翻译叫捷思法,一种快捷地帮助我们思维的方法。 捷思法的其中一种,叫作“易取性捷思法”。“易取性”就是容易取得的意思。 易取性捷思法,顾名思义,就是当你被突然问到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都在你的脑子里翻腾,你会偏好哪个答案呢?通常人的思考方式不是完全能以理性衡量的,而是根据一个非常粗糙的原则:你容易想到的那个就是答案。 比如,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了一些美国人作为被试者,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在美国,统计学上最显著的死亡原因依次是什么? 被试者看了诸多答案后,就根据易取性捷思法,哪些容易被想到,哪些就排第一名。所以,第一个被想到就是怀孕、堕胎以及分娩;第二类想到是各种交通事故;第三个想到的是他杀,美国因为有枪支,很多人被他杀;第四个火灾,每次加州大火,哪大火了,新闻里都会报道;第五个是自杀;第六个是乳房肿瘤。 结果呢,答案错得离谱。实际上,在美国造成死亡的第一个原因是:阑尾炎。而第二名也不是飞机坠落,而是心脏病。 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倾向于认为怀孕、堕胎、分娩的时候导致死亡人数很高,或者是各类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很高?就是因为这些画面通常非常具有耸动性,而且和媒体上的大肆播报也有所相关。 新闻媒体通常不会报道某个人因糖尿病致死,或者突然将某个普通人得阑尾炎死了作为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的,因此,这些原因都没有进入大家的“思维小黑板”。 一旦思维小黑板上涌入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彼此争斗,反而把一些关键的信息给淹没了,那我们未必能做出非常好的判断。 2. 具有对称性特征的话语, 更容易被我们记住 易取性捷思法,一个特殊的变种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韵律偏好”,或者“谚语偏好”。 捷思法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方便我们获取信息,方便我们处理信息。 而这些押韵的句子,因为音韵上的特点,变成一个非常容易被记忆的内容,所以它也就容易在思维的小黑板上呈现。 这也是我们人类记忆的一个特点——你要记得一个东西,原则上这个东西要有一种对称性,有一种对称性你才更容易记住。 或者说,每一个句子它背后的韵母都是比较类似的,或者是一致的,这样你就可以通过一个韵母的音,联想到另外一个,这样一串东西都能够被记住了。 这也就符合了工作记忆的工作特点,这个工作记忆的特点是什么?它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长期记忆里的东西放到我们的思维小黑板上。 这里,我还要提到另外一个工作记忆的特点,工作记忆有一个语音回听和语音回放的部分,在你的心灵活动中被反复吟诵的语句,马上就会在工作记忆中占据注意力的核心,并且有更大的机会,与长期记忆构成互动。 那么,哪些语句容易被反复吟诵?就是押韵。所以,押韵真是个好东西。 谚语同样也是利用这样一个特点,能够既方便它进入人类的思维小黑板,也容易方便它进入人类的长期记忆库。 这样一来,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喜欢押韵的语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押韵语句就很容易通过口耳相传,而成为整个社会的集体财富,下一代的孩子也会记得这些韵律,然后一代一代地就记下去了。 3. 押韵的语言, 总被认为更具有说服力 这个韵律偏好本身又和另外一个捷思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所谓的“流畅性捷思法”。 什么叫流畅性捷思法?也就是,如果你能够更好地、更流畅地、更痛快地处理一个对象的话,这样一种思维对象就会被认为是具有更高价值的内容,或者说,更具有说服力的内容。 换句话说,一个想法如果能够被更熟练、更顺畅、更优雅地表达出来,或者直接在心中默念出来,你就会认为这个想法更有价值。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运用就是,如果要让别人觉得你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你一定要练好普通话(当然,如果是在外国就要练好外语)。 当你表达得越流利,别人就越容易认为你说的是真理。 你对自己也是这样,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在心里不断默念的时候,你会越倾向认为这件事情我可以反反复复把它想得很透彻,于是你就越觉得这件事靠谱 在面试的时候,一些不太称职的面试官,往往也容易根据被面试者说话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其说话的质量,这显然是不尽合理的,有时候一个人即使说得很有道理,但因为“嗯”“啊”这样的表达太多,就被认为“不合格”。这就是犯了流畅性捷思法的一种错误。 4. 押韵用于论证,当然不靠谱 押韵的话语容易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人非常喜欢把这样一些押韵或者对仗的名言,嵌套在各种各样的论证形式里面。 比如, 第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二句话:你是少年,你不努力; 结论:你的未来肯定很悲催。 从逻辑论证上来讲,如果大前提的第一句话是对的,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是对的,第二句“你是少年,你不努力”也是对的,的确会得出“你未来会伤悲”这个结论。这实际上也符合所谓的肯定前件式,如果前件被肯定了,后件也会自动地被导出,这在逻辑上没问题。 但问题是,我凭什么相信第一句话就是对的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凭什么是对的呢? 很多人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你看大家都这么说啊,而且这么流传了很多年了。 这里的问题就是,大家为什么都喜欢传这样的话?一种解释是,这些被传的话的确包含了很多经验上的概括,是我们老祖宗的经验结晶。但是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这句话朗朗上口,大家一听就懂,或者它非常押韵,容易得到传播。 由此我们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件事情听上去好听,它就是真的呢?这好像并没有什么道理。 比如,少年的努力和老年的收获之间,首先就没有非常清楚的逻辑联系,因为只从“少年的努力”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当中,其实推理不出老年。这两者是两个概念,也不是语义的联系,甚至也不是经验的联系。 我们在经验生活中其实很容易找到大量的案例证明,少年努力和老年生活之间并没有经验的联系,而只是某些人偏见的普遍化。 这种普遍化正是因为这句谚语的对仗性导致了它的广为流传。 捷思法其实某种程度上是我们人类思维懒惰的一种表现,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人类心理和思维方式。 一些时候,易取性捷思法的一种运用,就是容易让我们产生古怪的心理联想,尽管这种联想往往是不符合逻辑的,但却很难说它是一种纯粹的欺骗,对于这些易取性捷思法的负面案例,我们也应当小心应对。 |
祸不单行上班路上不小心扑在水泥地上。结果可想而知。不知道半个月能不能好。有点没脸见人。因为脸部也磨在地上。再次怀疑人生。 |
权利权利是文明的产物和特征。经济学是社会学科中的皇冠,它对权利的理解值得我们重视,学习它有关权利的只是能够让我们比一般人更有锐利的视角。 人类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社会逐渐建立了精致的权利体系。权利是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是别人授予的,别人愿意出来保护我们行使的自由才能叫权利。能力取决于自己能够占有多少,权利取决于社会上的其他人愿意给你多少。 权利来自于人类长期的冲突和博弈产生的经验与教训,权利需要社会上其他人的共同认可和执行。 |
你为什么越忙越穷?无非三个原因再厉害的人,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抱怨。 大文豪巴尔扎克就曾抱怨说: 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能让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须得有钱,为了赚到钱,我必须要工作...我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里,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如今很多人就被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憧憬着诗意和远方,却又不得不面对眼前的苟且。 这就是现实,而更现实地是,已经很努力了,累得和狗一样,却依然挣不到钱。 越穷越要忙,可越忙却越穷,成了今天很多人最尴尬的痛。 老话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这也就是说,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忙活就会有收获,那为什么会出现越忙活越穷这种情况呢? 有三个原因。 01 收入一般,但消费欲望太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不假,但一份收获只能解决温饱,真正想要过得好一点,财务自由一点,需要十份收获,甚至是上百份收获。 在一二线城市,月薪过万的人不少,但月薪不过万的人更多,很多人的收入有一半给了房东,有房子的也会给了银行。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个很震惊的数据,说目前的90后平均负债高达12万,是月收入的18.5倍。 起初我很怀疑这个数据的真实性,但后来看到不少读者留言说,工作几年,没有存款,负债累累,有人欠10万,有人欠50万... 很多人入不敷出的原因是:收入跟不上消费。 很多人太容易受「精致生活」这种思想的影响了,一味追求高品质生活,什么都要好的,再加上消费太便利,借款的方式又太多... 所有的因素加在一起,让很多人成了精致生活的奴隶。 为什么很多人工作不开心也不敢辞职? 因为他没有存款,每个月还要还不少钱,拆东墙补西墙,去填补各种窟窿,所以他的资金不能有断层。 一个很现实且普遍的现象:很多人虽然工作多年,但却没有能力应对任何变故。 其实,愉悦自己当然没有问题,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然也没问题,但前提是你得有这个实力,而不是透支未来。 你月入5万,消费2万,这无可厚非;但你月入5000,也消费2万,这就有问题了。 李银河谈到「精致生活」时说,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我一直认为,投资自己的大脑和才华,是最应该去花钱的地方,而不是买各种包、化妆品、手机... 收入跟不上消费,你即使工作再努力,再忙活,结果还是没钱,很多人缺的不是挣钱的能力,而是对消费的控制力。 02 收入性价比太低,陷入贫穷死循环 有一部分对消费的控制力很好,甚至还是相当节省的,而且工作也很努力,每天忙里忙外的,但为什么仍然比较穷呢? 因为收入性价比不高,陷入了一种贫穷的死循环。 很多人穷真得不是不努力,反而是太努力了,比如说快递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路边的小摊贩、服务员 ... 他们眼一睁开就是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天三顿饭就是急急忙忙的,然后累了一天了,要么回家倒头就睡,要么就是看看电视之类的,放松放松。 可能他们的收入也不少,比如很多快递员的工资比办公室白领要高,但是他们的高收入是建立在高付出的基础之上。 以最廉价的劳动力换取报酬,他们每天24小时有一大半都在工作,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额外地进行自我提升,而且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对自身的能力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这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人的自身价值和能力没有突破性的提升,就意味着他的薪资很难有大的突破,只能一直挣辛苦钱。 挣钱不能只看收入多少,而应该看收入的性价比,看赚钱的形式。 月薪3万的煎饼大妈在收入上很难再有突破了,因为已经到极限了,早上五六点出摊,晚上九十点结束,不管是时间和精力都到达了极限。 而每天工作8个小时,月薪5000的白领则不同,他有时间提升自己,这就是希望。 这也是我一直劝大家要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原因,人不能靠纯劳动力挣钱,那样很辛苦,也往往挣不到钱。 03 低质量的勤奋,效率太低 我经常说,不是所有加班的人都值得赞赏,不是所有的忙碌都值得肯定。 因为很多人都是低质量的勤奋者,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效率太低下了,能力不行。 在电视剧《上海女子图鉴》里有这么一幕: 罗海燕做excel表格,不会用快捷键,一个数据埋头算上半天,而旁边的同事,用表格里的算法公式,两秒钟就搞定。 这就是工作能力,做事高效是职场人最应该具备的素养。 什么叫高效? 别人三小时完成,你只需要一小时,且质量还高,投入的越少,产出的却越多,这就是高效。 你做事高效,就会得到领导的赏识,也才会有时间做更多的事,比如提升自己,比如准时下班去兼职、社交... 而很多效率低下的人,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上蹿下跳的,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成长。 这就是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正如有钱的越有钱,穷人越穷一样。 这是一个很值得大家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要总是被自己努力的样子所感动,有时候应该反思反思是否是能力不行,而不是工作太多。 好的人生,都很讲究效率的。 既然都已经努力了,我们就应该想办法让回报最大化,去争取一个更好的人生,避免出现「穷忙」的尴尬。 上面这三个原因,就是改变的方向!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
美威胁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继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后,美方又进一步威胁,启动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征税25%的相关程序,并将于13日宣布清单。在1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此提问询问中方立场和采取了什么措施。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我们已经说过多次,加征关税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中方从来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我们有决心有能力维护自身的合法和正当权益。还是那句话,我们希望美方能同中方一道努力,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解决彼此的合理关切,争取达成一个互利双赢的协议,这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 美国已在与大国风范渐行渐远! |
美媒把“勿谓言之不预”放头条了(观察者网讯) 当地时间5月29日,美国媒体CNBC的网站头条,出现了中方的一句“警告”:“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 这句话的中文原版是“勿谓言之不预”,在29日《人民日报》03版刊的评论文章《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中(署名“五月荷”),罕见使用了这句古语。 文章称,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多次发表严正声明,中美两国产业链高度融合,互补性极强,正所谓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贸易战没有赢家。奉劝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能力,勿谓言之不预! CNBC在29日的头条文章中表示,“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此前被《人民日报》使用时,分别是1962年中印战争之前,1979年中越战争之前。(观察者网注:《人民日报》1962年9月22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1978年12月25日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都使用了这句话) 报道称,《人民日报》的文章是在谈论“稀土是否会成为中国反制美方无端打压的反制武器”,而由于此前28日,中国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有谁想利用我们出口稀土所制造的产品,反用于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那么我想赣南原中央苏区人民、中国人民,都会不高兴的”。这让外界对中国使用稀土作为反制武器的猜测更甚,CNBC报道认为,这是中方的“警告”。而“Don’t say we didn’t warn you”直译过来也就是“别怪我没警告过你”。 除了CNBC,其他外国媒体也注意到了这句话。 路透社29日的报道称,“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通常只被中国官方媒体用于就重大分歧向竞争对手发出警告时。 彭博社29日表示,这是一个很少使用的、意味深长的短语,意思是“别说我没有警告过你” |
面对美政府针对华为“禁令” 美企想出这些变通方法
参考消息网5月23日报道最近几天,美国科技巨头纷纷表示要对华为“断供”,但如今,事情似乎正发生微妙变化。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科技公司交互数字公司5月20日表示,尽管美国禁止向华为出售芯片和软件,但它可以向华为授权其5G网络技术。还有,美国一些专利律师称,高通公司可能也可以这样做。 据了解,交互数字公司和高通是美国两大无线网络技术专利持有者,华为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供应商,同时是交互数字公司和高通的大客户。有分析认为,交互数字公司的做法是针对美国对华为“禁令”的权宜性措施。 长期以来,美国交互数字公司通过开发无线技术然后授权专利产生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所授权的技术内容并不敏感,且是向外界公开的,如果哪一公司想要使用,只需要其支付相应费用即可。美国此次的“禁令”,主要限制美国公司对华为进行技术服务或向华为供货,交互数字公司通过对相关措施的研究后认为,当前其对华为的技术授权行为并不受到管制影响,因此会继续与华为合作。 美国交互数字公司发言人表示,华为加入实体列表并不妨碍该公司与华为签订专利许可协议,“因为我们的专利涉及公开的技术,因此超出了美国出口管制法的范围”。 就高通而言,其部分芯片设计、通讯技术采取授权方式;高通还生产一些手机零部件,并与部分手机厂商有着深度合作,即按照手机厂商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因此,在授权领域,高通的情况与美国交互数字公司类似,并未受到美国此次出口管制的影响。 有舆论注意到,此前,谷歌表示已经暂停与华为的部分业务合作,不再进行需要开源(开放原始码)许可范围以外的软硬件转让和技术服务的业务。不过,路透社称,华为一位高管5月21日表示,华为正与谷歌一道寻找解决办法,以应对美国的“禁令”。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李峥对参考消息网表示,长期以来,美国科技巨头与华为合作的方式都不尽相同。谷歌安卓系统的开源部分,即可以公开、并非通过专门为华为“定制”而是通过授权方式进行的服务,并未受到出口管制影响。 李峥进一步称,可以说,美国科技巨头还是乐见与华为的合作的。美国科技巨头难以忽视自身利益。在此情况下,它们势必会想出变通的办法,甚至不排除在美国之外成立公司的可能性,从而将部分业务拆分出去,以应对美国此次“禁令”。 |
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当我们为了一切事物——不管是选择、需求、价格还是权力——引入了时间的维度,需求就有了急躁、耐心之分,商品就有了现货、期货之分,价格就有了现值、期值之分,而这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 根据时间的维度,世界上所有的资源都简单分为易耗品与耐用品,任何一种能带来收入的资源、本领,禀赋都是一种耐用品,人力资本也是。所以,现在一些公司找员工的要求会加上:是否同意加班。因为这样会节省很多固定成本的损失。 不耐,顾名思义,就是不耐烦,不愿意等待。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因为早一点是确定的,晚一点就是不确定。每个人的不耐程度有强弱之分。年龄是影响其强弱的首要因素,一般年老的不耐会强一些,因为不知道能活多久。第二是想象力。想象力好的不耐会弱一些。第三就是跟时局有关。伊拉克等时局不稳的不耐会强一些。第四就是跟“传统”与“文化”有关。 不耐会产生交易,现货与期货的比价就是利息率。不耐程度决定利率的高低。未来越不确定,利率越高。为了控制利率,所以产生了利率价格管制。 利率价格管制产生的后果有三个。第一,没利息,有闲钱人不愿意借钱给别人。第二,黑社会应运而生,第三,人们会选用迂回的办法支付利息。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第四,贷款利率越低,穷人贷款越难。而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付出的管理费更高。 利率变化会支配资本现值。贴现率就是未来价值(期值)转化为当前价值(现值)的打折程度。它的变化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决定着项目的盈利前景,影响个人的自律程度,譬如贪腐问题。 投资就是时间维度的平衡消费。我们要追求的,是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 做学问的基本信念,就是相信凡事皆有规律。否则,没有必要做研究。 资产的现值等于预期的未来收入流的折现和。消息披露的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因为信息的披露是随机的,所以价格波动也是随机的。 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表明,知识、规律一旦被人们掌握,就会融入他们对新的消息的消化过程当中去。因为市场泡沫的产生,也是因为投资者相信后面一定会有“赌傻”式的接盘者。而这,一旦形成了规律,也会被用用来预测股票和其他资产价格的变化。 经济学里有个基本的规律:所有的资产回报率都会趋向于相等。因此生产力增加不会改变社会真实利率。 未雨绸缪,选储蓄还是买保险?储蓄的特点是未来的结局可变,要么没有意外保留了资金,要么一场意外,花光了资金。保险的特点是未来不论生病还是健康,未来的收入都是稳定的。保险服务的三个前提条件是,保险的事项有概率性,保险事项互不相关,保险独立于投保人的意愿。 除了保险,还有一种用来对付未来不确定性的产品,那就是期货合约和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满足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因为它具有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履行单边合约的信誉。交易者通过期货市场表达对未来的不同看法,并从他们的不同看法中获益。期货合同本身不能减少风险,它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重新分配风险。它跟赌博的本质区别是赌博制造了本来并不存在的风险。期货市场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它是人们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重新分配风险后,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 在期货市场上,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越准确,就越有机会赚钱。因此,期货市场鼓励人们对未来做更精确的预测。期货市场实际上是一个发现价格的良好机制。 因此,普通没有专业的知识,分析能力差的人不要轻易涉足股市、期货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