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写了一首词,借鉴李白诗意,和《还珠格格》的歌词很像
琼瑶《还珠格格》曾红遍大江南北,在第三部中有一首叫《奈何》的歌曲,诗享君印象很深:
我和你两个 伴着灯儿坐
我低头无语 你眉头深锁
好花好月好良宵 它不属于你 也不属于我
心事几万重 只有情默默
想对灯儿说 灯儿不解我
……
这是五阿哥和知画成亲时的歌曲,表现两人结合的无奈。
后来,当隐娘读到南宋词人向滈【hào】的《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时,才发现,琼瑶阿姨也许借鉴了向滈这首词的内容。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谁伴明窗独坐,和我影儿两个。
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好个恓惶的我。
这是南宋诗人向滈非常知名的作品。
谁伴着明亮的窗子坐着呢?我和影子两个罢了。灯油烧完了,人要睡了,连影子也把我抛弃了。无可奈何啊,无可奈何,好一个凄凉彷徨的我。
显然,这首词叙述的是自己夜晚对灯独坐的心情。
孤独、无助、凄凉是向滈的状态。
与影子相伴,来凸显人的寂寞,李白早在《月下独酌》中就有运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孤独如李白,无人对酒之时,也只能与影子作伴,还随影起舞,可见李白孤独却不失旷达的胸怀。
与李白不同,向滈整首词中就只有“灯”、“我”和“影儿”,无月,无酒,自然也无歌,无舞。同样是写孤独,向滈笔下却处处是绝望的影子。
相较于李白来说,向滈确实显得更加凄凉。
词篇用“谁伴”二字开头,一上来就突出了作者在窗前灯下为孤独而久久苦恼的情态,由“谁”字发问,便把读者引向对形象搜索与寻求。
果然在问了千万声“谁伴”之后,作者终于发现了只有“影儿”相伴。虽有“影儿”相伴。
可是,就是这无言的、难以发现的影儿,况且也并不能“伴”得持久:“灯烬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找到影儿作伴,为的是给自己寻求安慰,谁料灯灭后连“影儿”不复存在了,加倍衬出了自己的孤单,于是便喊出:“无那,无那,好个栖惶的我”。
向滈对影儿的恰妙运用,使抽象的愁思更为具体,行文也更生动。
向滈的悲伤不是无病呻吟,他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向滈出生于南宋初期,统治者只顾偏安一隅,不图收复失地,有志之士意难伸,十分愁苦。
向滈在一首《临江仙》中说:治国无谋归去好,衡门犹可栖迟,透露的正是爱国被冷落后的凄凉。
社会背景不好,向滈本人虽然才高,却一直处于贫困的境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谓其“才调极高,贫窘则甚”。
杨万里尝赏其“人情甚似吴江冷,世路真如蜀道难”之句,可见向滈的人生境遇的确困窘。
据说,连向滈的岳父也嫌弃他太穷了,要安排他的妻子另嫁,在这样的情况下,向滈写下一首《卜算子》:
休逞一灵心,争甚闲言语。
十一年间并枕时,没个牵情处?
三岁学言儿,七岁娇痴女。
说著行人也自愁,你自思量取。
向滈的妻子也是一个重情义的女子,她毅然地回到了丈夫身边,两人相伴到老。
人生中,多有如向滈词中孤单凄凉的境遇,所以,李白独自饮酒,伴月起舞,琼瑶阿姨也会创作出与向滈孤独凄凉情绪相似的歌曲。
人生本不易,但如果能有向滈妻子这般重情义的女子,那么人生的苦痛也会觉得好受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