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LONG
  • 主页
  • 个人档案 ▼
  • 社区 ▼
  • 应用程序 ▼
  • 统计
  • 审核
首页
  • ▼
  • 登录
  • 共享
  • ?
  • IBMIBM

博客

  • 我的博客
  • 公共博客
  • 我的更新
  • 管理
  • 登录以进行参与

▼ 标签

 

▼ 归档

  • 2022年1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11月
  • 2021年10月
  • 2021年9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7月
  • 2021年6月
  • 2021年5月
  • 2021年4月
  • 2021年3月
  • 2021年2月
  • 2021年1月
  • 2020年12月
  • 2020年11月
  • 2020年10月
  • 2020年9月
  • 2020年8月
  • 2020年7月
  • 2020年6月
  • 2020年5月
  • 2020年4月
  • 2020年3月
  • 2020年2月
  • 2020年1月
  • 2019年12月
  • 2019年11月
  • 2019年10月
  • 2019年9月
  • 2019年8月
  • 2019年7月
  • 2019年6月
  • 2019年5月
  • 2019年4月
  • 2019年3月
  • 2019年1月
  • 2018年9月
  • 2018年8月

▼ 博客作者

木头人

查看所有条目
单击此按钮可以刷新整个页面。 用户可以转至“条目列表”区域查看新内容。) 条目列表

刘禹锡:终于回到长安,可柳宗元已经不在

姜茹 1ad4ec40-ffe9-1036-9133-91eec91f24f4 jiangru@kinlong.cn | ‎ | 43 次访问

刘禹锡:终于回到长安,可柳宗元已经不在

我们来自古中国,讲述难以忘怀的中式古典之美。诗词,花草,器物,人物,故事,岁时。庸常日子因此欢喜。我们一直在此,期望久别的你,归来与我们重逢。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
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
有感于宦官专权、吏治腐败的现状,顺宗很想做一点事。于是,继位后,唐顺宗便开始了一场疾风骤雨的改革。这便是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

 

三十出头的刘禹锡与柳宗元,为顺宗所延揽,全程参与了这场改革。刘柳是同年,贞元九年同榜进士,情同手足。

 

在官场上混了十多年,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很清楚,改革,意味着触动既得利益,权贵、宦官的报复在所难免。可他们不在乎,他们更关心大唐,在刘柳的心中,始终希望开元盛世的光芒,可以重新照耀华夏。高中进士之时,两人便曾相约,有朝一日要一同为国家做点事。这次,机会来了。

 

可是,随着革新集团内部的分裂与顺宗健康状况的恶化,改革很快就结束了。宦官集团拥立太子李纯为帝,顺宗被迫退位。对大臣们的清算,开始了。

 

诏令下达: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

 

不久,新皇帝觉得还不够,又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了一句,“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从今往后,即使是大赦天下,也绝没有刘柳二人的份!

 

十年谪居

 

在“永贞革新”之前,刘柳二人一直顺风顺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遭遇远离朝廷、去偏远之地担任司马的事。

 

不过,在贬官任所,刘柳二人常有书信往来,相互勉励。毕竟现在还年轻,总有一天朝廷会想起来的。到时候一纸诏书回到长安,便是大展拳脚之时!

 

朗州的秋日,天高云淡,刘禹锡出门赏景,没有丝毫悲凉之感。他在朗州城外,信笔写下了一首《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豪迈的诗情,随着晴空一鹤,飞到了永州。柳宗元也一扫心中的郁闷,在永州城外,写下《冉溪》: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千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长安,总有一天我们会回来,“永贞革新”虽然失败了,但总有一天,在我们的手里,大唐会重现昔日的荣光!

 

回到长安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唐宪宗想起了贬官在外的刘禹锡和柳宗元。

 

十年前,他亲自在诏书上写下“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字句,可现在想来,这两人都是可用之才,不如让他们回来吧。

 

于是,宪宗一纸诏书,刘禹锡和柳宗元,奇迹般地回到了长安。

 

此时的刘禹锡,已经年过四旬,却依然是愤青一个。回到长安之后,刘禹锡去了玄都观,去就去吧,可回来还写了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什么叫“尽是刘郎去后栽”?你刘禹锡过着穷酸的生活,咱们满朝文武就不能锦衣玉食了吗?

 

贬!

 

柳宗元哪里都没去,什么话都没说,可他的命运似乎和刘禹锡牵在了一起,贬!

 

衡阳话别

 

从长安出来,刘禹锡和柳宗元在衡阳相遇了。

 

刘禹锡还是那副“硬骨头”,丝毫不觉得自己在长安做错了什么;而柳宗元,却已经麻木了,他预感到,自己有生之年,可能回不到长安了。

 

有念及此,柳宗元缓缓地写下一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熬了十年,好不容易回到长安,没想到,现在又“翻为岭外行”。行路难,行路难,今朝临河话别,也许是最后一次见君吧!

 

一旁的刘禹锡,比柳宗元的心态好一些,见柳宗元如此消沉,便提起笔,写了一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以为酬和: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兄弟啊,你那儿的桂江,一路东流,流到我连州境内,到时候,你的愁苦,让我来替你分担一些吧!

 

分别就在眼前,柳宗元克制不住离别的愁绪,重新拿起笔,写下《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老刘,想咱们二十年来,休戚与共,当年同榜进士、同朝为官,后来一同参与“永贞革新”,今日衡阳一别,不知道还能否相见。

 

就此别过吧!如果哪一天咱们遇赦放还,我柳宗元官也不做了,就去乡下置些田地,跟你刘禹锡相与为邻,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过些世外桃源的日子吧!

 

再过衡阳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最终同意,召还柳宗元。可还没等诏书到达,柳宗元就在柳州溘然长逝,享年四十七岁。

 

同年,刘禹锡的母亲去世。回乡奔丧的途中,刘禹锡又路过衡阳。

 

面对滔滔奔流的湘江,刘禹锡感慨万千,数年前,一同贬谪岭外的柳宗元,如今已经身故,而自己却仍是戴罪之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回长安。

 

 

 

刘禹锡感激不已,将满腔的情感倾注笔端,写成一首《重至衡阳伤柳仪曹》:

 

忆昨与古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入流电。

千里江篱春,故人今不见。

 

从此以后,还有何人再接续我刘禹锡的诗情,又有谁与我同造大唐的中兴呢!

 

前度刘郎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已经回到朝中担任高官的刘禹锡,重游玄都观。临走时,顺便写下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今日又回到玄都观里玩赏桃花来了。何等扬眉吐气!二十三年弃置身,如今都已是过眼云烟了。

 

可是,当年一起改革、一起贬谪的柳宗元,却已作古多年。

 

想我刘禹锡,今日重登庙堂,如若朝班之上,有你柳宗元相伴,该有多好啊!

 

可惜,我终于回到长安,而长安,已没有你柳宗元。

  • 添加评论 添加评论
  • 编辑
  • 更多操作 v
  • 隔离此条目
通知其他人
notification

发送电子邮件通知

+

隔离此条目

deleteEntry
duplicateEntry

标记为重复项

  • 上一个条目
  • 主页
  • 下一个条目
“博客条目”的订阅源 | “博客评论”的订阅源 | 此条目评论的订阅源
  • 主页
  • 帮助
  • IBM 客户支持
  • 书签工具
  • 服务器统计
  • 移动 UI
  • 关于
  • ibm.com 上的 IBM Connections
  • 提交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