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你们没来,我先干为敬。
木头人

昨晚跟马云马斯克马化腾几个哥们喝酒我说 |
余生很贵,不要太较真,不要去浪费。和亲近的人言语争锋,怎么争都是错;和旁人争,多是没必要和徒劳。
不去计较谁输谁赢,不去争个谁高谁低,不去辩个泾渭分明,是一种高情商,也是一种活得通透的大智慧。 |
微信“拍一拍”被网友玩坏,为什么英文翻译是“nudge”?微信“拍一拍”被网友玩坏,为什么英文翻译是“nudge”?最近微信上线新功能“拍一拍”,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这里的“拍”不是“拍照”、也不是“拍打”,而是当用户双击对方头像后,能看到对方头像出现震动,手机有震动反馈,群聊中则文字显示“你拍了拍xxx”。
还可以实现“自拍”,唉,孤独又升级了。
对了,将微信升级至最新版本后,用户在群聊和个人对话中均可体验这一功能。
还记得以前QQ的“抖一抖”功能吗?
当对方着急找你的时候,会抖一下你的对话窗口。 ![]()
虽然这个功能挺实用,但有点aggressive,好像在说:“赶快回复,我很着急!”
微信的“拍一拍”更温和,只有当你在群里的时候才能收到震动(而且这个震动不太明显),退出群聊时,即便对方拍你了,你也不会有任何提示。
所以,微信的“拍一拍”好像在说:在吗,可以回复一下我吗?
看来以后可以不用发“在吗”了,拍一拍对方就可以了。
![]()
有网友发现,拍完自己后,群聊里显示的文字是英文:You nudged yourself.
为什么“拍一拍”英语叫nudge?
![]()
牛津词典里,nudge的定义为:
![]()
比如你在课堂睡觉,老师突然叫你起来回答问题,你同桌用胳膊肘碰你一下,这就叫nudge,经历过吗?
看例句:
其实elbow(手肘)这个词也可以活用成动词,表示“用胳膊肘推开”,力度要比nudge大很多,一定要注意区分,试比较:
再回到微信的意图,拍一拍的目的就是“提醒”对方,并不是真的“拍打”(pat 或 beat),所以用nudge这个词是非常合适的。
脑洞大的网友已经把这个功能玩坏了,比如有人把昵称改成了“马屁”、“后脑勺”、“胸肌”、“大脸盘子”、“天灵盖”或“小肚子”……画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
另外,工作群里最好还是不要用此功能,否则会出现以下惨剧: ![]()
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波玩微信时的必备英语吧:
►把某人拉到微信群: invite someone into a WeChat group
►把某人的微信名片转给我: please forward me someone’s contact card
►互加微信: add each other on WeChat
►二维码: QR code
►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You scan me or I scan you?
►关注我的公众号: follow my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share an article on Moments
►请给我点个“在看” Please give me a WOW.
►抢红包: grab red packets/envelops
►拉黑某人: block somebody
►发个表情: send an emoji
►有人@我: somebody gave me a mention
►私聊我: side-text me |
聪明人大多选择起早床早上有很多好处是其他时段所没有的。虽然你可能需要一些适应时间才能改变你的时间表,但是这是值得的。 你的精力会更充沛。 想要发挥你的最好水平,就意味着你要管理你的精力,而你早晨刚醒来的时候自然就有更多的经理。 即使你前一晚上没有睡得太好,但只要睡得足够了,你也会有更多地精力来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能放下那些并不重要的事情。 你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并且能更好地运用你的前额叶皮质(大脑中管理决策的区域)。 这对于高效利用时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能选择你想做什么,并且可以有条不紊地按照步骤来做。 你需要做的决定会更少。 你不用去做那些消耗你精力的事情,比如做各种小决策。 小决策会消耗你的自控力。 虽然自控力并不是那种能用光的有限资源,但是它的确会随着你的使用而越来越难调取。 你的思维速度会越来越慢。你还会变得更饿。 早晨会让你有时间和自由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 |
心态,可以解决人生80%的问题李嘉诚有一句名言说:
“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你的世界怎么样,往往取决于你的心是怎么样的。
古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连续两年都落榜了。
在第三次进京赶考的途中,有一个晚上他突然连着做了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自己在墙上种高粱;
第二个梦,是在下雨天,他穿着蓑衣,还打着雨伞;
第三个梦,是棺材挂到了树上。
读书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去找算命的帮自己解梦。
算命的听完读书人的梦境,摆摆手说道:
读书人心如死灰地回到居住的客栈,一度打算要收拾包袱回家。
店老板见他如此心不在焉,便询问他为何如此。
读书人将此事告知了店老板,店老板却乐观地说道:
读书人听完心情瞬间大好,信心满满地前往赴考,结果,果然金榜题名。
拿破仑曾说过:
“人与人之间,其实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
小的差异就是人所具备的心态,而巨大的差异却是成功和失败。”
是的,一个好的心态,往往能解决人生80%的烦恼。
很多时候,你只要转换个心境,一切问题便都会迎刃而解。
有道是: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想要有好运,必须要先有好心态。
心态好,一切都好,心态差,万事皆难。 |
朋友虽少,知心就好;圈子虽小,舒服就好。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曾经那么好的朋友,现在却如此的疏远?
有一个高赞回答:渐老的岁月和渐远的三观。
诚然,当年龄渐长,人生的路线也随之分岔。你喜欢社交,我喜欢独处;你喜欢旅游,我喜欢读书;你喜欢热闹,我喜欢清静。
久而久之,找不到共同话题,只剩下尴尬的寒暄和硬聊;也有试图挽回,但也是艰难维持,心力憔悴,慢慢就疏远了。
走过半生,终于明白:凡是费劲的关系,都是错的关系。如果一种关系让你觉得很累,那就随它自然而然地结束吧。
无论交友还是生活,能和舒服的人在一起,经营出舒心的朋友圈,打造一个健康的交友环境,才是最好的养生。 |
人最大的教养,就是和颜悦色胡适说:“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深以为然。
和蔼可亲的脸色,让人如沐春风;凶神恶煞的脸色,让人望而却步。
人一生,会遇见许多形形色色的人。
你以什么姿态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同等的姿态对待你。
好的脸色,会让更多人走向你,让你在人生道路上不再孤单。 |
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人的一生,急也这么长,慢也这么长,所以关键不在速度而在质量。
急,会让人忽略美好,丢掉快乐。
不是所有事情,都越快越好,有时慢慢来,也是一种智慧。
人生的美妙,不是在于终点,而是在于一路走来的风景。
人生不急,又何须赶路。
慢慢看风景,细细品人生,美哉。 |
宋代词人赠给红颜知己一首相思词,太经典,成网上金句宋代词人赠给红颜知己一首相思词,太经典,成网上金句
|
再累,也不要纵容脾气 |
令人拍案叫绝的马屁诗令人拍案叫绝的马屁诗!解缙与朱元璋(一)
解缙与朱元璋(二)唐伯虎:这个婆娘不是人
某僧人与朱元璋 |
“一将功成万骨枯”:16位不出名的诗人,写出了16句千古名句“一将功成万骨枯”:16位不出名的诗人,写出了16句千古名句 |
15、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
王阳明: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王阳明: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
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新旧交替,思想纷争,他本人亦饱受其苦,平生历经“百死千难”。然而,他愈挫愈勇,高扬良知,挺立主体,以期收拾人心,重整道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心灵净化运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时至今日,他的“知行合一”论和强调人的主体性等思想主张仍不过时,其所昭示的人格力量和文化定力具有唤醒人文精神和点燃理想之光的积极意义。
知行合一,心物一体
王阳明被称为有明一代气节、文章、功业第一人,被认为是真“三不朽”。但是,和许多成功人物一样,王阳明也一直毁誉参半。时人斥其“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以立异为高”,但不能不承认其事功的卓著;后人言其承朱学之式微鼓吹心学,为统治者另谋思想出路,却不能不承认王学的积极因素。万历十二年王阳明获准入祀孔庙,在同时入祀的三人中(另外二人为胡居仁、陈献章),王阳明虽然影响最大、功绩卓著,却争议最大。而在整个清朝,王阳明及其学说更是受到全面的压制。从上个世纪开始,我们也曾经给王阳明及其学说贴上一个标签:“主观唯心”。
有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用以说明王阳明“主观唯心”的例证。王阳明在浙江绍兴期间,与学生游南镇,有学生指着破岩而出的满树鲜花问道:“(先生)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如果只是以此为例,又不明其“机锋”所指,自然可以视为不顾客观事实的“唯心”。
但还有一个人们并不熟悉的说花故事,事情发生在江西赣州或南昌。王阳明和弟子薛侃等在花圃除草,薛侃感慨:“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王阳明不假思索地回答:“未培未去耳。”他随即借物说事:“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见薛侃不理解,王阳明继续解释:“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王阳明的意思十分清楚:天生万物,本无善恶之分。若以自己心中的“好恶”作为判断事物“善恶”的标准,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以此为例,我们或许就不会把“主观”的帽子戴在王阳明头上了。
王阳明的上述言论,都发生在“龙场悟道”并提出“知行合一”之后,可以看出他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知”与“行”、“心”与“物”,越来越融为一体,这才是“知行合一”的境界。
学生徐爱等人曾经就“知行合一”向王阳明提问:既然是“知行合一”,先生为何有时只说“知”、有时又只说“行”?为何有时只说“心”、有时又只说“物”?王阳明回答:“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
这种方法,恰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所有的言论和文字,都是针对具体的事情展开。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直截了当、简洁易懂,问题是容易被断章取义、被各取所需。虽然王阳明有时因“物”说“心”、因“行”说“知”,有时又因“心”说“物”、因“知”说“行”,但在他那里,心和物、知和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所以,我们学习研究他们的思想,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而需要对他们的思想脉络、表述特征特别是“语境”有真正的认识。
入道,揭道,传道
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体悟和阐释,有一个认识上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与他自己所说的“学为圣贤”或“求圣”的过程是同步的。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序》中说自己的学术经过“三变”:“早岁业举,溺志词章”,后来感觉是在浪费青春;于是“稍知从事正学”,研读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著作,却感到众说纷纭、“茫无可入”;不得已转而“求诸老释”,顿觉惊喜,“以为圣人之学在此”,但将其与孔孟之说、日用之道相印证,又产生抵牾。迷茫之中,贬官龙场,反复思考,体悟日深:“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所谓的“龙场悟道”,就此发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这段回顾,使人们认为经过“三变”之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已经悟出了“圣人之道”。但是,令王阳明惊喜的并不是悟出了“圣人之道”的结果,而是悟出了通向“圣人之道”的“大路”、找到了打开通向“圣人之道”大门的钥匙。所以黄宗羲认为,“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的“求圣”来说,是“始得其门”。
黄宗羲可谓真知阳明者,他认为王阳明的学术经历,并非王阳明自己所说的一个“三变”,而是有两个“三变”,“龙场悟道”则是两个“三变”之间的关节点。只有把这两个“三变”一并考察,才能理清其“求圣”的全过程。
黄宗羲说的第一个“三变”,如王阳明之所述,这是一个“悟得其门”的过程。王阳明从朦朦胧胧地向往着“学为圣贤”,到“得其门”“入其道”,其间经历了整整二十年。
黄宗羲认为,在“龙场悟道”而“得其门”后,王阳明的学术开始了第二个“三变”:一是“尽去枝叶、一意本原”,开始专注从“吾性”“吾心”中追求“圣人之道”,而不是向“心外”去追求,于是有了“知行合一”的感悟,认为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二是到“江右以后”,悟出“圣人之道”原本就是早为先贤揭示却被后人泯灭的“良知”二字,这样,就为“知行合一”注入了灵魂。三是提出“良知”之后,宣称人人心中有良知,人们只要把各自的良知发掘出来并且落实在行为上,即“致良知”,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从“龙场悟道”,到病逝于江西大庾,这第二个“三变”,也经历了二十年。
前后两个“三变”,构成了王阳明“求圣”之道的三部曲:第一,从立志“学为圣贤”,到体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寻求到“入圣”的门径。但何为圣人之“道”,却只是有所悟,而无法用文字、语言概括出来。第二,从“龙场悟道”,到在江西揭“良知”,揭示出“圣人之道”的精义,这也是王阳明学术即“心学”的核心和真谛。第三,从揭“良知”开始,到在江西南昌、赣州、吉安等地,在绍兴等处,倡导“致良知”,倡导“与民不亲而亲”,倡导与“愚夫愚妇”同好恶,心中有良知、满街皆圣人。这个“三部曲”,既是王阳明通向“道”、揭示“道”、传播“道”,即入道、揭道、传道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从提出到注入“良知”、到“致良知”的过程。
伟大的思想只有灌输到大众之中,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才是它真正价值所在。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从孔子到孟子,从二程到朱熹、从陆九渊到王阳明,首先都是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学术,他们的言论和主张,都是为着解决问题,为医治弊病而开具的药方。
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
尽管王阳明被认为是气节、文章、功业即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但黄宗羲和后来的“王学”研究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王阳明学术过程中功业和气节的作用。或许在他们看来,王阳明的功业谁也否认不了,王阳明的气节有目共睹,但王阳明的学术却曾经被视为“异端”“邪说”。更重要的是,研究者多为“文人”。所以,尽管中国古代“圣贤”的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位一体,但在王阳明的“文人”研究者那里,主要关注的只是学术、是“立言”,看重的是他从祀孔庙的荣耀。在研究中并未将其气节、功业与学术融为一体,对于王阳明的定位,也就仅仅成了“思想家”。
这种导向的结果,是后人更多地关注王阳明的“心”而忽略“物”、关注王阳明的“知”而忽略“行”,并进而视其为“唯心”且“主观”。但是,王阳明的学术从来就是和功业相互激发的,而学术和功业的终极动力,是气节,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三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在王阳明的身上,他的学术即“心学”,是为立言;他的功业即实践,是为立功;他的气节即担当,恰恰是立德。这才是王阳明的真“三不朽”。
当王阳明“懵懵懂懂”向往“学为圣贤”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圣贤”为何物,但少年时代埋下的种子、少年时代萌发的志向,其实是一种为国家、为社会效力的担当,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气节”。所以,他在15岁时便有出居庸关考察“虏情”的行为,有向皇帝上书陈述对于边关防务意见的动机;在刑部主事任上,敢于革除监狱积弊、敢于处死背景深厚的罪犯;在兵部主事的任上,敢于直斥时弊,虽然因此得罪权贵,受廷杖、下诏狱,贬谪龙场,但初心不改。虽然此时王阳明尚未提出“知行合一”,但事事都在“知行合一”。
为南赣巡抚,一年之内平息数十年之“积寇”,王阳明的功业开始走向鼎盛;接着,在四十天内平定蓄谋已久的“叛藩”,成为明朝第三位以军功封伯爵的文臣,王阳明一生功业达到鼎盛。正是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学术影响也开始走向巅峰。试想,如果王阳明和之前历任巡抚一样,对流民束手无策,如果无法平定宁王之乱,还能理直气壮地说“良知”,心安理得地讲“知行合一”吗?没有功业,不影响薛瑄、胡居仁、陈献章入孔庙,但没有功业,却不可能“倒逼”庙堂承认王阳明的学术。在王阳明那里,没有不落在功业上的学术,也没有离开学术的功业,他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
在南赣平息流民之乱的过程中,王阳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良知”二字呼之欲出。平定宁王叛乱之后,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流言蜚语,应对当权者的各种刁难和猜疑,是王阳明一生所遭遇的最大难题。直到此时,“良知”二字才终于被揭示出来,所以他特别强调:“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二字乃是自己一生学术的精义和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它既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更是在“百死千难”的磨砺中才得以悟出。
王阳明在“百死千难”中悟出内心深藏的“良知”,是学术和功业的相互激发,而终极动力,则来自“气节”,来自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当宁王起兵时,许多官员在观望,唯独王阳明公开宣称“宁王谋反”,并起兵平叛。
古人“三不朽”,首列“立德”,是有道理的。何谓“立德”?孟子说“舍生而取义”,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阳明用自己的行为给世人做出了示范:心中有良知、行为有担当。这才是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
在王阳明那里,“知行合一”的“知”,既是对事物的认识,更是“良知”,是非之心加担当精神,是为“良知”。以“良知”为灵魂的“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在王阳明身上,立德、立功、立言融为一体,不可或缺。 |
在我悉心的栽培之下我的体重再次突破新高!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青山不老,看尽炎凉世态;佐酒笑语,释去心头重负。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总会在奔腾中沉淀下些许的永恒。 |
古训: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古训: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古人云: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管住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人生就才能避祸得福。 不说是非
在网络时代,人们传播流言的成本极低,所以键盘侠大行其道。
他们热衷于把流言、闲话当作谈资。
肆无忌惮的谈论别人的隐私,对别人评头论足,一旦不合心意,就开始出口成脏。
佛家常讲:口业。
一个人每次说出伤人的话,都是在给自己造业。
中国第一代女星阮玲玉,就是因为某小报对她本人的私生活妄加揣测,指指点点,导致舆论哗然,阮玲玉不堪重负,吞安眠药自杀。
鲁迅还因此撰写了一篇文章——《论人言可畏》。
很多人谈是说非,藏否人物,还洋洋自得,一副指点江山的架势。
但却不知道,作的业多了,迟早要报应到自己头上。
《格言联璧》中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留些口德,就是在给自己积攒福分。
不抱怨生活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在别人咬紧牙关的时候,有的人却总在说:社会是黑暗的,努力是没用的。
他们唠唠叨叨,充满着腐臭的气息。
一通发泄之后,一切如常,完全没有改变的意愿。
然后任由自己的日子腐败下去。
爱抱怨的人总是没有朋友的。
他们自己生活不顺,就要向朋友吐槽,把别人也拖入负能量的深渊。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失去儿子后,见人就说“我真傻,真的……”,开始时,大家还会听听还会安慰她,后来没有一个人喜欢听她讲话。
生活多苦,人都是向阳动物,没有人喜欢听负能量满满的东西。
抱怨多了,被负能量包围久了,整个人就会失去信心与活力,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比尔盖茨说: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他,永远不要抱怨。
每个人都有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时候,这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不标榜自己
苏东坡小时候读书很出色,小小年纪就读完了四书五经,于是他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他的母亲知道了,就拿了一本小书,翻开一页,向他请教。
小苏轼很尴尬,因为他没见过这本书。
回去之后,他把对联改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
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真正有学识有涵养的人是不用开口标榜自己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放下自己的骄傲,虚心求教,才能不断完善,成为更好的自己。 注:现在新建了粉丝群喔,想入群的朋友 |
岁月之美 |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
|
别人尊重你,不是因为你优秀,而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人!
01 别人尊重你,是因为别人很优秀
02
|
最喜欢看篮球比赛的现场有好多瓶子捡 |
我拥有一种特殊的超能力超级喜欢你 |
十二月出生的你,和“诗仙”李白最像。| 十二月·李白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行》
十二月出生的你,和“诗仙”李白最像。
为人心直口快,喜好自由,总是满世界跑,看似沉默少言,其实一旦熟悉起来,就能展现不一样的一面。抱负远大,有志气,但要懂得把握度。
李白,简单的一个“白”字,因他与众不同。他是贺知章眼里的“谪仙人”,是杜甫仰慕的“酒中仙”,他仗剑云游四海,豪气干云。
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是他,月下独酌是他,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魅力穿越千年时光,依旧令人倾倒。 |
十一月出生的你,和柔情豪情兼得的陆游最像。| 十一月·陆游 |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十一月出生的你,和柔情豪情兼得的陆游最像。
自信,目标明确,喜欢挑战,有时比较固执,自己认为对的,不太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以后可尝试多听取别人意见。
陆游,是个多面体,有时是匹马戍梁州的抗金志士,有时是客少闲谈尘的田家翁,有时是春如旧,人空瘦的深情男儿。他是有骨气的爱国诗人,一生目标明确,收复失地,家国情怀浓厚。 |
《蝶恋花·连岭去天知几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