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我们两人
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
酒兴颇浓,一杯又一杯,
真是乐开怀。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我们两人 在盛开的山花丛中对饮, 酒兴颇浓,一杯又一杯, 真是乐开怀。 |
30道诗词知识趣味题,试试你能对多少?21-30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A.班婕妤 B.陈阿娇 C.梅妃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30道诗词知识趣味题,试试你能对多少?11-20A.桂圆 B.葡萄 C.荔枝 |
30道诗词知识趣味题,试试你能对多少?1-1030道诗词知识趣味题,答对20题是高手,试试你能对多少?
B.马槽 C.马车
(B)马槽。这句诗的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A.王维 B.孟浩然 C.刘禹锡 (A)苏轼《东坡志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字摩诘。 A.李贺《李凭箜篌引》 B.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C.李贺《雁门太守行》 A.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A.杜甫、李商隐 B.白居易、李商隐 C.杜牧、李商隐 (A)古代长度单位。《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也。 |
班婕妤:假如人生只有初见……班婕妤:假如人生只有初见……以下文章来源于凯紫的诗词之美 ,作者凯紫 曾经疑惑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扇”总是那样的凄凉孤独。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意象脱胎于班婕妤的《怨歌行》,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诗人以团扇自喻,抒发了女子失宠的痛苦悲伤。
全诗如下: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子,更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才女, 她天姿国色,秀外慧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进宫便得到汉成帝的宠爱,封为婕妤。
当时她就是汉成帝的解语花,无论是朝堂还是生活中的烦心事,汉成帝都会找她倾诉,而她也总能以自己的聪慧让汉成帝眉头舒展。
一般而言,皇帝的宠妃通常都会被太后为难。 可班婕妤不同,当时的太后王政君对她赞不绝口。
那时汉成帝恨不得天天和她腻在一起,甚至想要将皇帝出行的玉撵加大加宽,以便和她同行。
但是班婕妤拒绝了,她认为古代和明君同行的应该是贤臣,只有像桀、纣那样的亡国之君才会整日和美人携行,她不愿做那样的“红颜祸水”。
汉成帝听了觉得甚是有理,也不再为难她,而太后听说了之后,更是夸她是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霸主的“樊姬。”
然而“等闲变却故人心”,就是这样一个集美貌、智慧、贤德于一体的女子,最终也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
汉宫秋时燕飞来,三十六宫秋夜长。
自从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入宫后,汉成帝被迷得七荤八素,别说后宫女子,就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任那两姐妹处置。
班婕妤也曾遭她们陷害,但她以自己的才智化解了危机,心灰意冷的她自请前往长信宫侍奉太后。 青灯壁冷韶华逝,霜重衾寒怨艾生,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诗歌开头便极力赞扬团扇之美。 首先说是它材质绝伦。那是织布机上新裁下来的精美丝绢,像雪一样洁白无瑕。
“纨”和“素”本就是精致无比的绢,又产于齐国,加上“新”织更加突出了这材质的与众不同。
这里诗人以团扇之绝伦材质,比喻自己出生高贵,内质纯美,志趣高洁。
正如清代诗人学者吴淇《选诗定论》:“‘裁作’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
而接着她又盛誉它的绝美做工,双面合欢图案惟妙惟肖,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彩,仿若天宫之皎月。
“合欢”是一种对称图案,象征男女情爱,“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而明月则有团圆之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她平生所愿。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古人的衣服十分宽大,所以可将扇子置于袖中,天气炎热时,便取出来,轻轻摇动,微风顿生,令人清新舒爽。
这正是她受宠之时的真实写照,当年她常伴君侧,为君王排忧解烦。只是再受宠,也都成为过去,于是她便发出了如下的感慨。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当秋季来临,凉风吹散炎热,那么团扇也就失去了用处,它将会被扔进竹箱,无论往日多么依赖喜爱终究也逃不过被抛弃的下场。
而她的结局不也正如这团扇吗?“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昔日的种种恩爱就如过眼烟云,陪伴她的只有那无穷无尽的孤独。
班婕妤在后宫中耗尽了此生的柔情,若她嫁与普通人家,也许能和丈夫琴瑟和鸣,白头偕老吧。
但也正因为她的这番遭遇,才有了这惊艳千年的诗歌,不知是她的幸还是不幸? |
惜春:三春之末景不长,青灯古佛伴愁肠惜春:三春之末景不长,青灯古佛伴愁肠作者:霜见十九 木门的旧漆剥落,铜环的金锁斑驳。繁华庭院终于走到了三春之末。隐没在山间的庙宇之中,有一位刚来的尼姑正跟着师父学着佛法。可同她一起生活的小尼姑间都在盛传,曾经她也是高门显赫的贵族中,活得恣意洒脱的闺阁小姐。当年画得一手好丹青,如今却再不执笔了。
旧时的名字已经被舍弃,若不是有一日忽然听人提起,她都忘记了,曾经,那个唤做惜春的姑娘,曾过着怎样的生活。
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她怜惜不得春天,也怜惜不得自己。
漠然无声,悲欢过眼
惜春总是沉默的,沉默到众人都快忘记了,她也是宁府大老爷贾敬之女,贾珍的胞妹。“因史老太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可上天似乎不怎么眷顾她,没有给她风流雅致的容貌,也没有给她蕙质兰心的气质。
她落于平庸,无法抗衡黛玉、宝钗的才情,无法承接探春的机敏,甚至无法比过匆匆来去的薛宝琴招得贾母喜欢。她只能默默站在人群最不起眼的一处,绘着自己的丹青,叹息着自己的一生。
她太过冷了,面冷心也冷,对别人的流泪真正可以做到无动于衷。在入画私传东西遭到谴责时,她不仅不为她求情,反倒顿促或打,只求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
从今日的思想来看,惜春的极端个人主义已然发展到了巅峰时刻。她的至理名言便是如此,“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但那般口冷心冷的做派,却让人看出了无尽的悲凉与无奈之感。
她知晓自己只是他人的陪衬,不求名传于世,但求明哲保身。她无力去保护世界,她只能去防患于未然的保护自己。这点她做的很好,世事与我无关,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维护自己的片刻安隅。
执笔丹青,看遍浮生
惜春靠一笔丹青而出现在众人面前。贾母命她绘一幅大观园图,她接下这个任务,表明她成竹在胸。可她拖着不愿绘完,明面躲懒,实则是早已看透了大厦将倾的必然。
绘画者,洞察力自要高于旁人。她冷眼看着大家族的一切,实则内心已是一片清明。她的孤僻冷漠是保护色,而内心的理智超然暗示了她的结局。 这样一个末世之中,谁也无法保证安稳一生。何况她自小丧母,父亲沉默仙事,不闻不问的童年,给予了她一生的阴影。她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情绪,要知道在这样一个家族中,任何天真烂漫都是多余。
她居于暖香坞,同她冷漠的性格是最深刻的对比与讽刺。执笔者孤独,而她也是如此孤介在一隅庭院之中,不同他人交好,也不用自己的身份去为丫头求情,就这样孑然一身,也孑然一生。
青灯古佛,漫漫灯火
同她交好的人倒也不是没有,那智能儿便是其中一员。可从她的身份便能暗喻出,惜春将来的结局并不会同她有所出入。
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奉薛姨妈之命把宫花送给贾府的众位小姐,到了惜春那里,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这段话的确暗示出了她的结局,可也反应出了她对于红尘的留恋。舍不得那花儿,却也看不惯那红尘。
是什么促使她最终落了三千青丝?恐怕还要是那场抄家。眼看那昔日盛景如今没落,她终于直面了她的家族衰亡。她没有留恋,没有牵绊,只身赴了青灯古佛旁边,从此跪成了佛前的一株青莲。
她同青莲也着实相似,出于淤泥中,却不肯沾染半分红尘的枷锁。只孤零零来去,最终归入檀香的佛门深院里。
清人王雪香在《石头记论赞》中曰:“人不奇则不清,不僻则不净,以知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负此情,与妙玉交最厚,出尘之想,端自隗始矣。”她同妙玉到底有些不同,妙玉处于佛门清净地,却同红尘中人有着千般的联系;而她久居红尘里,心里向往的,却是那妙玉从小生长之地。二人佛理处相通,性格处却又差了千里。
她到底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场家族的变故让她再没了停留尘世的理由。她遁入空门,从此成了那清净客,再不管浮世的他人。
三春之末,必然蹉跎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画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判词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她是三春之末,看遍了前面春天的衰落,自己又何尝能改变这命运带来的因果?不如自己做一回自己的主人,过一回自己想要的人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胜,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蹉跎是必然,她的选择也是必然。她从一开始就将那结局看破,所以在到来时,显得异常洒脱。昔年妆顿改,青灯古佛给了她最后的收留。
众人都批判她冷漠无情,可我却觉她无限凄凉。她未获得过这个世间给予她的片刻温暖,又能用什么来回馈温柔的人间?她只能将自己的温情掩藏,去用锋利的针芒,回怼那无情的红尘道场。
她不是不想做一回温柔贤良,只是这故事一开始就透着悲凉,无论她如何温柔去惊艳时光,都换不回一个结局的更迭,人世的有常。
她是那大观园中千万可怜人的一员。没有轰轰烈烈的起点,也没有荡气回肠的结局。她就这样淡淡的,漠然过着自己的半生滔天富贵,半生素雅清肠。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风树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道说,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那些昔年盛景都在一朝亡去了,她守着曼陀罗,或许也曾为他们祈祷,来世不入高门,来世不做贵族。
小尼姑们看去,那个刚刚遁入空门的姑娘,又在念佛法了。她似乎就是天然的清净客,而这里,仿佛是她沉浮数年才寻到的归处。可她从未笑过,众人也不知,她究竟会不会笑?
无人再问她从何而来了,大家只是一同,过着安宁且虔诚的晨钟暮鼓。
“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她念着那一句时,庭前的曼陀罗悄悄的开放了。
图片来源: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
燕子、黄鹂、杜鹃:古诗词中的那些鸟儿,究竟有什么寓意?燕子、黄鹂、杜鹃:古诗词中的那些鸟儿,究竟有什么寓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在古诗词中 经常能读到与鸟儿有关的诗句 然而,不同的鸟儿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有的鸟儿代表喜悦,有的鸟儿透着悲伤。
今天,诗享君要来说一说诗词里的那些鸟儿, 它们有什么寓意,寄托了什么情感呢?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诗友们,诗词中还有哪些鸟儿,让你记忆深刻呢? 留言区告诉诗词君吧! |
世人皆道我的主打是奇险艰涩,却不知我的温婉细腻世人皆道我的主打是奇险艰涩,却不知我的温婉细腻作者:杜朝辉 唐天宝年间,浙江武康县,朝廷派出的钦差大臣正接受县令的宴请。此时武康县的百姓生活艰难,而宴席上却是山珍海味。正当众人觥筹交错之际,突然从外面闯进来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小叫花子。
县太爷很不高兴,唯恐钦差大人怪罪:“去去去!滚出去!哪里来的小叫花子!”
不料小叫花子一点儿也不惧怕,挺着腰板回了县太爷一句:“家贫人不平,离地三尺有神明!”
县太爷刚要暴怒,钦差大人拉住他:“别急,看我怎么收拾这个家伙”。
钦差阴阳怪气地对小叫花子说:你想在此吃饭,也可!但我要考考你,若答得上,就留你吃饭,若答不上,可别怪我不客气呀!”
看着小叫花子穿着破烂,“小小青蛙穿绿衣”,钦差嘲讽地说出上联。
小叫花脱口而出:“大大螃蟹着红袍”。
当时钦差大人正穿着红袍在吃螃蟹呢,气得不行,又不便发作,只好留下小叫花子吃饭。但心里一直在琢磨怎么对付这个小孩,挽回面子。
三杯酒下肚,见小叫花吃得正香,他便又出上联:“小小猫儿寻食吃”。
小叫花看着正得意的两位官爷,不卑不亢回道:“大大老鼠偷皇粮”。
钦差与县令听罢,吓得浑身冒汗,再也不敢出声了。因为他们吃的饭正是用的救灾皇银呢。
这位机智聪明的小叫花,就是唐代诗人孟郊。
这只是后来流传在德清(武康)民间的一个传说,故事多半为杜撰。但孟郊本人却是真实的存在。他因为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歌颂母爱的《游子吟》而被人们记住了名字,人们也看到了他情深婉致的一面。然而在当时,这首诗却少有人知,人们推崇孟郊,是因为他创作风格的奇险艰涩。《新唐书》有评曰:“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下。
曾经“春风得意”
751年,孟郊出生于湖州武康一个小官吏家庭,其父为昆山县尉,收入不高,家境清贫。小孟郊的童年过得不甚快乐,既不能像大户人家的孩子那样锦衣玉食、逍遥自在,又不能像穷人的小孩那样嬉戏于田间巷陌、无忧无虑。
小小的他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整日苦读经书,学问虽日渐长进,但性格孤僻,脑袋里满是奇特的想法,不合群。
青年时的孟郊就突发奇想,欲成高人。于是隐居于嵩山,每日洗心修禅,闲来读书吟诗,高兴时游走于山水间,自得其乐。也许是修道难成,也许是尘心未净,中年时便结束隐居,开始游历生活,从中原大地到江南水乡,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791年,孟郊在家乡落脚,决定考取功名。同年,在湖州举乡贡进士,获得入京应试进士的资格。
次年,孟郊信心满满,大步踏上进京赶考之路。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孟郊的第一次进京考试失利了。
好在这次京城之旅也有收获,那就是结交了后来的文坛大咖——韩愈。韩愈当时也在寻求仕途之路,同在应试的过程中,结识了孟郊,两人一见如故。《旧唐书》本传这样说“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
韩愈推崇古文,发起古文运动,反对魏晋以来的讲究对仗格律的骈体文,提倡“文以载道”,以古文来振兴儒学。他的诗奇特雄伟、光怪陆离、力求新奇、重气势。
而孟郊的创作态度是“耻与新学游,愿将古农齐”宣扬仁义道德,歌颂尧舜古风。因此,当两人相遇时,共同的文学创作主张便成为两人间交心的纽带。
韩愈在《荐士》中对孟郊诗风进行了高度评价:“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
792年的应试不第,让孟郊十分懊恼,他认为科举都是有钱人的游戏,是愚弄人的玩意儿。此后三年回家休养,拒绝参加考试。
796年,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46岁的孟郊再次入京参加了进士科考试。这次,他高中皇榜。对一直郁郁寡欢的孟郊来说,这次中举,大大提高了他的士气,“得意洋洋”,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有诗为证: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就是他的这一得意,成就了两个成语:春风得意、走马观花。
伤过、痛过、失望过
800年,中进士后一直候任的孟郊终于接到了朝廷的任命:溧阳县尉,这是一个跟他父亲当时一样级别的小官。韩愈得知,在《送孟东野序》中说:“东野之役于江南,有若不释然者”,他看出孟郊对这一任命是不满意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孟郊在溧阳,对公务消极对待,一有空就跑到城外一处叫“投金濑”的地方自娱自乐,很像学生逃学的样子。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那里,看水看景,独自吟咏,思考人生。
这幅懒散的样子,县令怎能容忍,县令向上级打报告,罚扣孟郊的薪水。本来县尉就没多少工资,再被罚扣,日子也没法过了,于是干脆辞职,拍拍屁股走人吧。
此后两年落魄的日子甭说了。好在806年,同样提倡崇尚古风、恪守古道的河南尹郑馀庆看中了他,聘其为水陆转运使,从此孟郊定居于洛阳。生活有了起色,不用再为粮米发愁了。
不幸的是次年,其子突然暴病身亡。这对57岁的孟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致其忧郁的性格雪上加霜,他只能寄情于诗歌,在诗歌中寻求精神的安慰。“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这是他用情专注于诗歌的真实自白。
他还把自己的压抑情绪融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往往用“死、剪、烧、骨、录、折、断、攒”等狠字和一组组险怪、生硬、艰涩的句子,来表达他心中难言的愤懑愁苦。
他在《秋怀十五首》之十二写道:“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
在之十五中写道:“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
在之二中写道:“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他的这些诗,让人读后也感觉凄凄焉。因此后人文人对此创作理念多有不屑。
金代才子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嘲讽道:“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
然而在唐代,孟郊的创作风格得到了推崇,因为在那个时代,复古之风盛行,得到赞誉是必然的。
温柔细腻亦是我
在唐代,人们推崇孟郊奇险艰涩的诗风,却忽视了他创作风格的另一面:情深婉致、温柔细腻同样也体现在他大量的作品中。
比如写夫妻之情的《结爱》,婉约细腻,有如出自女家之手,想必宋代才女李清照读之也甘拜下风吧。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801年,就在孟郊任溧阳县尉后生活稍有安定之时,他便把母亲接到了溧阳。经历了较多的人情冷漠,感于亲情的温暖,回想母亲对自己的抚养与深爱,他写下这首千年后家喻户晓的小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通过描写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用语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清新流畅,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可谓影响深远。
这不,到了清代,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类似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
作者:杜朝辉,山东潍坊人,中学思政课教师,古诗词爱好者。 |
王阳明:倒掉心里的垃圾王阳明:倒掉心里的垃圾
人心就像是一个容器,时间久了总会有垃圾。只有定期清理,放下不该有的念头,倒掉混乱糟糕的情绪,人才能活得更洒脱,更自在。
1、倒掉不良情绪
王阳明一生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
可是他却从未郁郁寡欢,反而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
在他看来,随时清理糟糕的情绪,才能保持清醒,专注当下。
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王阳明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战功赫赫。
单鄱阳湖大战,火攻之下,就有数万人死于火海。
老子曾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儒家的仁爱之心早已浸入骨髓,看到战场上遍地死伤,王阳明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是他知道,一味悔恨没有意义,只有迅速平定叛乱,才能让更多人免受伤害。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负面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一定要懂得及时放下。
一直纠缠在负面情绪中,整个人就只能被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2、倒掉偏见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年轻的时候和佛印一起参禅。
苏轼觉得自己进步很大,对佛印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
苏轼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
佛印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回家后,苏轼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完说:“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你的境界比佛印禅师差远了”。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
对别人有偏见,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
后来苏轼历经贬谪,飘零半生,他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阳明也曾说过:见满街都是圣人。
一个人内心恬静,摒弃内心的偏见,相信世间的美好,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3、倒掉贪欲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
人生而善良,但是随着长大,内心被世俗沾染,被物欲遮蔽,慢慢变得贪婪狡诈。
所以修行,就是减去内心的贪欲,让本来的良知呈现出来。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要太在意得失。
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祸福难料,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一个人想要的越多,算计的越多,身心越不得安宁,只能终日焦虑。
山西有很多豪门大宅,当年辉煌一时,可如今拿钥匙的,全都是不相干的人。
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
陪伴妻子孩子,孝顺父母,亲近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
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
青梅时节,用诗词煮酒1 花间诉衷情 2 长相思
3 念奴娇·雨窗怀松之南水
4 玉蝴蝶 5 花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