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君:这不是一个缺乏“努力”的时代,而是缺乏“有效方法”的时代。只有当一个人拥有好的心理状态、处事方法、人脉积累,才能大大提高努力的效率,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认识一个大神级别的人,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这些在普通人看来很枯燥的学科,他总能找到一些很有趣的切入点,根据这些切入点去系统地学习,当他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学习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
偶尔遇到一个销售人员,她没有直接对你进行产品销售,反而是拉着你聊天,聊时事聊综艺聊八卦,虽然你知道她可能在推销,但因为跟她聊天很有趣,你也愿意被推销。
跟同事聊天的时候,他总能随口聊起最近发生的热点,并且能用一些很有趣的心理学原理,对事件进行分析,有逻辑有条理,让人很信服。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身边的人,你会发现,那些有趣的人,大多数是这样的。
是的,内涵,是需要积累的,但学习有趣,却是有诀窍的。
可能你会想,这些人,肯定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所以才有这么丰富的内涵。
但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人,还是这么少?
学跳舞、学瑜伽、学钢琴、学唱歌、学聊天技巧。
大家都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
只有当你觉得对方有趣时,对方才能激发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正是维持一段良好关系的关键。
你学识丰富,跟你聊天会很有趣;你爱好广泛,跟你相处会很有趣。
而有趣这个词,又最能表达,对一个人内涵丰富的赞美。
一味地在乎外貌,会让人觉得肤浅。内涵,才是这个时代最高级的追求。
虽然这句话已经烂大街了,但不得不说,事实的确如此。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时总是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
“飞轮效应”理论向你解释了这一点。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
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
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相信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两位学者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赌约争论起来。
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卡尔森不信:“不可能,我压根没想过要养鸟。”
于是,詹姆斯为卡尔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
从那天开始,到卡尔森家里的访客总会在看到空的鸟笼之后,关切地问他,“你养的鸟去哪里了?”卡尔森一次次的解释只能换来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尔森不胜其烦,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
他被詹姆斯的“鸟笼”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识消失,陷入了被别人操控的结果。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人们常常说自己要“剁手”,却仍不停地买着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了凑单买的衣服,却常常要再花费金钱和精力,为了搭配而大费周折。
鸟笼效应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这样一来,人们看到打开的书页便想拿起来翻翻,就更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
不要让“鸟笼”束缚你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这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的开始。学会管理情绪的人,已经领先了那些容易情绪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能吸饱血之后黯然离开,而不少野马却因为它被生生折磨死。
动物学家说,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而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们的剧烈情绪反应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
因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大事,也难有大成就。
他们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造成了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
如果你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无法掌控。当发现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的困境。
冷静一下,总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