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则很痛心的新闻。
4月17日晚10时,一位17岁高二男生,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当场死亡。
原因是男生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遭到母亲批评,打开车门,就迅速跳下。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妈妈先是在道路中央中停车,打闪光灯,然后跑去桥边看了看。
又回到车边停了几秒,男孩就突然打开车门,毫不犹豫地往桥下跳去。
妈妈紧追其后,但是抓不住他,只能在地上捶地大哭。
看完视频,我心酸不已,可想而知,这个男孩内心受了多大的委屈:
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委屈一重,被老师同学不理解,委屈二重,自己的母亲还要站在对立面,指责自己,委屈三重。
前两重委屈,孩子可以咬咬牙挺过去,不被家人理解的委屈,才是最致命的苦楚。
跳楼自杀,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他是有多绝望,才会毫不犹豫地往下跳?
然而,留言区里多的是说,孩子的太懦弱了。
只有经历过不被家人理解的委屈,才能明白他内心经历了一种怎样的绝望。
他承受的不仅仅是妈妈的那一两句批评,而是他以为全世界都会与他为敌,至少妈妈不会。
结果伤他最深的,是他最亲的人,站在他的对立面,指责他,责怪他。
让他绝望的,不是委屈本身,而是不被理解,不被认可,孤军奋战,甚至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在他身后。
当然,也有很多网友留言责怪母亲:
孩子纵身一跃,和母亲停车批评,有很大的关系。
我不想去指责这位母亲,她所承受的痛苦,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她亲眼看着儿子往下一跃,余生可能只剩下无尽的愧恨和自责。
我们只能从这个悲剧中借鉴一些道理——
比生命更脆弱的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哪怕孩子犯错,请家长们尽量别随便批评孩子。
尤其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否则,失去孩子的后果,不是我们轻易能承受得住的。
中国式批评教育,正在毁掉下一代
我记得很久以前,曾看到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
公司办宴会,可以带家属一起去吃吃喝喝。
宴会中,有个女孩看见了男孩手上的玩具,想要拿过来。
男孩子不愿意给,女孩子就当场哇哇地哭了起来。
大家看过来,都以为是男孩欺负了女孩,把她弄哭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到了孩子双方父母那里。
很巧合的是,女孩的父亲,是男孩父亲的上司。
男孩父亲见到女生在哭,径直一巴掌扇了男孩,“你这么大,就不会让让小妹妹吗?”
然后就把男孩手里的玩具抢过来,递给了女孩,还不断地跟女孩父亲道歉。
女孩父亲是外国人,对下属的举动一脸懵逼,甚至告他虐童并解雇了他。
这个故事读来很讽刺,但事实上,这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
自古以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却从来没有人教导过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中国式父母,习惯了在孩子面前高高在上,既有距离,又有威严。
他们一旦遇上自家孩子和别人起了争执,抑或是犯了错误,便会先入为主地给孩子判罪。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义无反顾地支持,而不是头头是道地说教。
但是父母往往会以长辈的姿态勒令孩子道歉,还以“为了你好”的名义,一本正经地批评孩子。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