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中,如果缺乏这样一个给大家鼓励、希望的人,也许整个集体会像一团散沙,大家各行其是,没有共同的目标,没有凝聚力。
鼓励和鼓动是有所区别的。在一个群体中,为了某项活动或集体事业的成功,常常需要做好宣传鼓动工作。
1择时鼓动法。合理掌握时机,适时鼓动,做好宣传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人精神振奋,并可以使这种兴奋状态持久不衰。
2奇语鼓动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做鼓动工作同样如此。一般的口号,人们司空见惯,因而不会产生太大的鼓动作用,只有妙趣横生,出人意料的奇言妙语,才能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1938年秋,冯玉祥将军在湖南益阳县给几万名老百姓作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说。他让一名士兵扛了棵小树,左手握着小树,右手托着一个草编的鸟窝。把它放在树叉上,再以鸟窝里掏出几只蛋来。他把树比作"国",把窝比作"家",把蛋比作"生命",把握住小树的手比作捍卫国家的人,庄重严肃地说:"我们的祖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保卫她,那就是要起来抗日。如果不抗日;……"边说边把手一松,树倒了,窝摔了,蛋也砸了。
这种演出实际效果就很好,巧妙地用比喻形象说明国家与小家,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使老百姓懂得不抗日,就会导致亡国、亡家、亡命的结果。
3真情鼓动法。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用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行动去感动他人,激励他人,常常话语虽少,却胜过千言万语。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因为康生大搞极左路线,一大批同志蒙冤受整,党中央很快发现了极左倾向,及时纠正,在澄清是非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延安大礼堂向这些同志公开致歉。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同志首先代表党中央承担了责任,脱帽肃立,会场浠嘘声一时回起。『毛』泽东同志本来要讲一番勉励大家的话,要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解脱精神枷锁,重新以火热的情怀投入革命斗争。但面对这样的局面,他如何开口讲话呢?他捧起帽子,低沉地说:"看来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我这个帽子戴不起来了。"一句话重情长的话,似春风一样立即传遍全场。最先是前排的同志鼓起掌来,刹时会场掌声雷动,长久的掌声似春雷一样扫除了积压在每个同志心头的阴霾,会场立即振作起来,『毛』泽东同志在活跃的气氛中成功地完成了讲话。
如果『毛』泽东同志不先以情动人,改变会场气氛,达到领袖与群众心与心的交流,以后的讲话就不会如此深入人心了。
4目标鼓动法。进行鼓动时,为其树立一个目标,使他为了这一目标与坚持不懈。
比如某班参加样技长跑比赛。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勇夺第一"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个压力,也是个动力。为了它,全班上下一条心,互帮互助,发扬奋勇拼搏的精神,终于赢得第一名。
5气势鼓动法。这种鼓动法据说在夏禹、商汤、周武王时就已有之。后来这一方法常用于军事上及春他具有一定规模的活动上。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同志受党中央委托,亲赴西安,促成和平解决。当时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非常冲动,主张杀掉蒋介石。面对那些异常愤怒,言词激烈的军官,周恩来同志劈头就提出几个问题:"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可是,杀了他以后怎么办?局势会怎么样?日本人会怎么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么样?各位想过吗?"
周恩来同志一连五个发问,立即使愤怒的军人平静下来。接着周恩来同志又开导他们:"这次抓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伦斯基,不同于骨铁卢打垮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的失败。现在呢,虽然抓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毛』病点拨:周恩来同志的这番话,有理有据,有气势。连用几个疑问就震住了那些激动的军官。再发表一段气势不凡的演说阐明自己的观点,给人以震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