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抽中“锦鲤”大奖的人,后来怎么样了?(一)
“我下半辈子是不是不用工作了?”
这是2018年“十一黄金周”的最后一天,微博用户“信小呆”成为 “中国锦鲤”后发布的第一条微博。当时,她获得了支付宝“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礼单需要3分钟才能看完,包括全球200多个合作商家的奖品,以及 27个国家与地区旅行的机票、酒店和门票。礼包她是通过转发微博抽奖得到的,获奖概率为300万分之一。
后来对媒体回忆时,信小呆说,开奖时,自己的手机狂震,微博和微信里不停地跳出提示。她知道自己中了大奖,但对奖品是什么、如何兑换,毫无头绪。“奖品价值有人说高达1个亿”,“据说中奖概率相当于考上1000次清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这样形容。
很难确定,当时信小呆对奖品的描述根据来自何处,又对兑奖规则有多少理解,确定的是,信小呆在2019年10月底,辞去了做了三年的国企IT工作,开始环球旅行。
支付宝的抽奖,显然不只是单纯为了发放好运,相反,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营销活动。2016年开始,蚂蚁金服正式宣布进军海外市场,到2018年10月,即“全球锦鲤”活动推出前夕,支付宝已将服务拓展到40多个海外旅游目的地。礼单上的200多个商家,正是支付宝当时在海外移动支付发展的成果。
“锦鲤”活动开启前的一个月,“支付宝”官微开始对海外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密集宣传,这一宣传在“全球锦鲤”开奖时达到高峰。信小呆中奖那天,拥有1000多万粉丝的“支付宝”官微,带头在信小呆的微博下评论,合作商家也紧随其后留言,在祝贺“信小呆”的同时,获得了自己的曝光量。
信小呆则从一个无名网友,成为粉丝超过百万的微博认证大V。按照信小呆的公开说法,踏上环球之旅时,曾有广告商和运营机构一个接一个找上门来,而她在深思熟虑后,选择了独自运营旅行自媒体。看起来,这是一个双赢的故事,商业机构获得品牌宣传的机会,获奖者得到好运和改变人生的机会。
但等到真正踏上旅程,信小呆才发现,事情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她的确免费兑换到了一些实物奖品,但大多数奖品是一次性消费的优惠券,有效期在一年内。很多旅行需要她额外支付路费、酒店费等。还有一些奖品看起高大上,比如“罗马机场VIP通道一家三口快速通行100次”,对她来说根本没什么用。2019年年末,奖品陆续到期,信小呆兑换完的仅有一半左右。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在微博里,信小呆去了港澳台、日本、泰国、加拿大、阿拉斯加、马尔代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精力充沛地介绍景点,写攻略,发照片,拍视频。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自己并不享受出镜,在旅行的最后一天,因为不拍视频了,她没有化妆,“感觉轻松很多。”
“信小呆” 再次引起舆论的关注,是在今年6月。她突然更新视频,称环球之旅花光了自己20多万的积蓄,刷爆了信用卡,最近还查出了抑郁倾向。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她陆续更新了零食测评、美食探店和抽奖挑战等视频,还在抖音做了19场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