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中国特色,“走自己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党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理论潮流,也是我们党始终关注的最为重要的理论热点。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革命的成功与挫折无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是非得失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国化”。顾名思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国的理论。化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并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只有这样的理论,才是中国人民所需要的。也只有这样的“中国化”,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这就是它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它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而是敢于面对一切新鲜的事实和经验,正如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的本质时所说,“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的跋”)。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扬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革命精神。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这一精神的典型代表。它的突出的特点——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征,也是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拥护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三、实事求是,反对“本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公开声明,自己是“实事求是派”。他甚至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实事求是的推崇和对本本主义的否定。实事求是始终是贯穿于邓小平全部思想和实践活动中的一条红线,是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实事求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中国,最大的实际有两个,一个是我国有13亿人口,有5000年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个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另一个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其表现之一就是,邓小平理论完全是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的,完全是为着解决中国人民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而创立的。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由于文革十年动乱,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群众的日常生活面临极大困难。日常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几乎全部凭票供应。在广大农村,甚至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脱离中国这个最大的实际,脱离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来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就是空谈,就没有任何意义。而邓小平理论的最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使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因此,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也是最受人民群众拥护和欢迎的。
他在南方谈话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在谈到姓“资”姓“社”的判断标准时,他又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判断标准之一。所有这些都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完全从中国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是实事求是的楷模。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是邓小平理论的胜利,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功,而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和光辉典范。(作者系白山市委常委、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