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到次年1月,是秋季腹泻的高发期。
秋季腹泻因为在秋天多发而得名,发作时往往没有什么很明确的诱因,并且爆发还是大规模的。大体上就是,当你最近这段期间,发现自家小朋友和身边邻居、朋友的孩子、幼儿园的小朋友,好多都出现了拉肚子的表现,那很可能就是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其实只是一类腹泻的总称。西医认为秋季腹泻的病因是“轮状病毒”的感染。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病毒感染是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的,并不仅限于秋天。
为什么腹泻会容易在秋天爆发呢?
虽然秋的时令已到,但是此时暑热仍盛,秋凉渐起。暑热犹如灰中尚未熄灭的火,伏于体内,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或者汗出而感受风邪,或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有些平时体弱或者容易生病的小朋友可能适应不过来,就容易生病。
而对小朋友来说,一方面他们脏腑娇弱,抗邪能力弱,所以容易生病;另一方面他们脏腑清灵,所生疾病相对单纯一些,统计来看,一般就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问题。而引起小儿突然发生腹泻最常见的两种原因:吃得不对或者受寒,也逃不开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问题。
好不容易熬过春夏,孩子长了几斤肉。这一拉肚子又掉几斤,补回来很不容易的。
最近周围好几个小朋友已经中招了,我们家孩子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呢?
有的。根据上面我们说的秋季腹泻发生的原因,总结了以下几条。
秋季腹泻的预防
1. 管住嘴。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饮食宜温热,简单,少吃生冷的、高脂的食物,多吃应季的、新鲜的蔬菜。
2. 虽然初秋天气仍然温热,但是早晚睡觉玩耍时候注意保护宝宝的脚和肚子,不要着凉。
3. 孩子因为疲劳、紧张、惊吓等刺激也可能引发疾病。所以避免这类情志刺激。
4. 发现身边孩子腹泻多的时候,少去孩子多的公共场所。
5. 不要滥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的选用。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消化问题太常见了。
6. 平素要增加体格训练,增强体质是防病的唯一法则。
如果已经出现了腹泻的症状,也别慌。
秋季腹泻处理的注意事项
1. 抗生素对秋季腹泻没效果。原因前面也说了,是病毒感染,不是细菌感染,所以不要看到孩子拉肚子就擅自用抗生素,这样反而会加重孩子肠道功能的紊乱。
2. 秋季腹泻可以预防,也有自愈的可能,所以不用过度惊慌。孩子腹泻时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及时送医。
3. 不要盲目止泻。大部分孩子腹泻还是因为胃肠有垃圾存在,盲目止泻让垃圾该排的排不出,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延缓恢复。
4. 腹泻期间,如果孩子还有胃口吃东西,就不要禁食。饮食以稀粥米汤这类流食为主,根据孩子情况,少量多次的给。
中医对于腹泻有自己的分类,就秋季腹泻而言,以寒湿泻最为常见,其次就是有寒有湿又夹了热的腹泻。
寒湿泻
主要表现为:大便清稀,呈水样,伴随肚子痛,能听到咕噜咕噜的肠鸣音,胃部有满胀感,食欲不好,吃得比较少。如果还兼有外感风寒的,还会有怕冷、发烧、头痛,身体酸痛,舌苔整体薄白或白腻、水滑等等。脉浮或濡。
针对寒湿泻的处理小妙招:
1. 藿香加附子理中丸塞肚脐。
将附子理中丸捣碎,用大人用的藿香正气水沾湿后捏成球状,塞肚脐,用胶布固定,塞一晚。
2. 盐包热敷。
用一袋盐,最好是粗盐,在炒锅里炒到粗盐有蹦蹦的响声之后即可起锅,晾一两分钟,用布包成一个包袱的样子,敷肚脐或者八髎。热敷到布包不热就可以拿开了,一天一次即可。里面的盐可以反复加热。
3. 艾灸。
最直接的就是艾灸肚脐,还可以艾灸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每次艾灸5~10分钟即可,艾灸之后观察腹泻的频率有没有降低的趋势。
4. 上捏脊,揉腹。
在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上操作,从尾骨尖附近的长强穴向上捏至大椎穴。一般每天3遍就可以。配合揉腹:将双手搓热,用手掌的大小鱼际均匀发力,顺时针/逆时针揉腹。
5. 姜糖水或焦米汤。
姜糖水:生姜要用老姜,切一片,加红糖一起煮水服用,红糖少量。生姜可以温中止呕,所以对于腹泻兼有呕吐,辨证为寒湿的就可以用。因为有呕吐,所以要从少量开始尝试喂。
焦米汤:大米炒焦黄后煮稀饭,水多些,煮熟后喝汤即可。焦米汤可以健脾止泻同时还能补充水液。
寒湿夹热的腹泻
症状表现为:腹泻很急,有时候孩子一说要拉粑粑,可能没等到脱裤子,便便就下来了;会伴有大便比较热或者肛门热;便便往往偏黄,臭味明显;便前可能会有腹痛。
如果是伴随有积食的,往往大便里面还有不消化的食物;打屁多、臭;孩子食欲不佳,可能会想吃但是吃下去会吐;有口臭等。
舌头也是水水湿湿的,但是舌质偏红,或者舌头上红点多,舌苔腻;积食的会厚腻,舌苔偏黄,往往舌苔会集中在舌头的中后部。
湿热泻的家庭处理:
1. 焦三仙熬水。
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取6g(三岁以下各取3g),放入适量水开锅后转小火煮20分钟即可服用。
2. 同样可以揉腹、捏脊,方法与寒湿泻一样。还可以搭配下推七节骨。
单纯湿热泻的中成药选择有复方黄连素片;湿热夹食积的,可以考虑加保和丸、大山楂丸、越鞠保和丸等这类具有消积功能的药物,积不去,泻就不能止。
PS:对于疾病没有辨识的、对中成药不了解的,涉及到具体药物的使用,都希望家长不要靠猜测以及想象使用,建议家长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