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的疾病一样,痱子的出现也透露着身体变化和生活变化的信息。那么长痱子究竟要提示我们的是什么呢?
痱子告诉我们的是:
1.夏天来了。
2.夏天带来的湿也来了。
3.我们身体有湿。
夏天的高温,让身体做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调节体温,调节身体内外的温度,身体自带的降温系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出汗。出汗可以把身体的温度降下来。
但如果说汗液不能顺利的流出到体表,那就会长痱子了。
《内经》言:“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出汗的时候,毛孔被内外的湿堵塞,汗出不来,就会滞留在皮肤的不同部位。这个时候身体就需要调动白细胞来处理这些堵在皮下的汗液,处理的结果就是让皮肤长痱子。
第一种情况:
如果是汗液滞留在表皮层,出的就是晶痱。
这个阶段的痱子只需要通风降低温度就可以处理好,而且这个状况的痱子做好处理,它不会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如果是汗液滞留在真皮层,出的就是红痱。
如果是汗液滞留在真皮和表皮层之间,出的就是深痱。这个不常见,大概的样貌就是感觉到皮下有疙疙瘩瘩的东西,也不太红。
如果是红痱因为痒而抓破了,感染,那就会出现脓痱。这个就需要去就诊了。
为什么有的孩子出痱子,
有的孩子不出痱子?
长痱子内部的原因,就是体内有湿:我们也观察到不长痱子的孩子,出汗很通畅,汗液是一颗一颗流出来的。能感觉到这个汗出的很爽利。
相比起来容易出痱子的孩子出的汗是黏腻的。
黏腻的汗和体内的情况有关。如果身体里的垃圾比较多,出汗相对会比较黏腻,身体的排湿的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去观察大便和舌苔的情况,也会发现一些端倪。如果大便偏干臭,或者湿黏,加上舌苔比较厚,基本可以佐证身体里的积滞情况。
有的是孩子正处在积食状况下的,内部的积滞促进痱子产生:有妈妈就反馈说,家里也不热,盖得也不多,可是宝宝就是容易汗出。常见小儿睡着后汗多情况,很有可能就是积食引起的,如果结合舌苔,大便等其他情况判断为积食引起,那思路就是解决积食就可以。
这种情况是要在平时就要注意的,尤其是夏天高温下,人的气血都停留在体表,脾胃功能相对更差,饮食上甜的、凉的、油腻的、重口味的都需要小心,需要反馈式喂养法来帮助。
还有的是有长期的便秘,身体排湿能力不如意:大便经常不通,羊屎蛋,但也不臭,不黑,就是大便费力,可能舌苔白厚,生长发育不好,食欲不好,头发干枯等等。辨证为寒多的情况可以尝试南怀瑾肚脐贴,每天艾灸一会肚脐。或者也可以带孩子去辨证做推拿改善身体情况。
还有就是比如孩子自身就已经湿重:可以看看孩子舌头情况,舌头是不是很水润,伸出来口水都要往下滴?看看舌苔厚不厚?湿邪的调理总是与脾的调理相关。孩子的脾胃只要不去伤害,它会越来越强大的,所以,除非必要情况,都可以通过饮食、生活习惯来干预。
那么现在我们明白,我们要解决痱子,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环境,二是内部的湿和脾胃。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预防
1.防暑降温
家里可以选择空调风扇将室内温度降一点,按时开窗透气,对于南方湿热严重的地区,还要开上除湿。当然要避免忽冷忽热。比如有的家长带孩子外面逛街出一身汗,突然就进入冰窖似得超市,遇寒,毛孔收缩,该出的汗没有出,闭在里面就是湿邪,刚好与里面的热相遇。
2.汗要第一时间擦干。
衣物尽量选择棉质宽松的,这样的衣物吸汗,可以减少汗液积聚在皮肤变成湿邪;有人说孩子能不能光着在家里更凉快。其实不然,因为出汗后没有第一时间被衣服吸干,也还是会增加痱子的几率。
3.洗澡:保持皮肤干净、清爽。
需要注意的是:汗出后,不要马上给孩子洗澡,尽量擦干身上,洗澡水不要太凉。对于肉肉比较容易堆积的颈部、手肘窝这些地方,擦洗后及时擦干,出汗了也要及时擦汗。
4.可以涂爽身粉,也可以用炉甘石洗液擦局部。
药浴也可以缓解
1.痱子不是很多的时候,可以在洗澡时倒一瓶藿香正气液、或者直接用艾叶水洗澡。藿香正气水具有去湿和中的功效,中就是中焦,也就是脾胃,药水通过皮肤吸收,也会达到去湿的效果。
2.痱子多,痒,可以选中药泡澡,主要用于局部的清热祛湿。常用的中药有:藿香、佩兰、金银花、薄荷、黄柏、苍术、苦参、地肤子、白藓皮,每样各10-15g,熬10分钟,加入热水泡澡。
重中之重:还是脾胃的保养
生活习惯:吃进去的,喝进去的,睡的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有没有运动,会不会太累,都影响着身体的湿的积累。
反馈式喂养是第一原则。容易出痱子的小孩冰淇淋就别想了。水果嘛,少吃点,吃常温的。肉鱼蛋,这类难消化的,也尽量少吃。巧克力薯片也算了吧。
游泳可以少游,脾胃不好的孩子长时间泡在水里也是会生湿,如果有水上乐园活动,就改成爬大山吧。
要早睡,晚上9点之前上床,少玩点IPAD,也别跟着追动画片,还是多听听摇篮曲。没有太阳直射的时候带出去遛弯遛公园,从东边慢跑到西边,回来的路上观察观察花草树木……
其实还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没事多去山里避暑。山里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气温也低,解决了通风和高温的问题。同时山里的土木之气可以滋养脾胃,能帮助身体排湿。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