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观论(绝了)
然而褪去了青涩,打磨了莽撞,中年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年纪。
除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还总结了以下这“三观”,分享给朋友们。
“12年是一个轮回,到了36岁,家庭、工作、生活都趋于稳定,人也截然分成两种:
绝大部分人死于36岁,不是肉体的死,是倦怠、焦虑、沉默,对于生活没有热望。”
人生的下半程,越走越多的是年纪,越来越少的是勇气。
太多人用年龄“框”住了自己,不敢尝试新鲜事物,逐渐丧失生活热情。
他们觉得人到了某个年纪,就只能俯首称臣,混吃等死,再也没法从生活的大山下翻身。
而有些人,却从未被年龄限制住对生活的想象力,一直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50岁学驾照,70岁出国游学,80岁拍封面,90多岁了,还开着辆霸气的红色法拉利去飙车。
在别人看来早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一路突破,越玩越嗨。
90岁那年,黄老爷子还画了一副自画像,乐呵呵地称自己为“90后”。
很喜欢一句话:“老不是一个年龄问题,也不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76岁学画画,93岁登上《时代周刊》的摩西奶奶也有句名言:
真正高级的年龄观,是无论多少岁,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物保持好奇,永远不乏从头开始勇气。
电影《重返二十岁》里,70岁的奶奶沈丽君,机缘巧合下恢复了20岁的容貌。
想起一生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她决定重新做一回自已。
玩乐队、谈恋爱、追梦,她在“偷”来的20岁里,活出了自己不敢想象的模样。
但这不妨碍我们活好每一个当下,不断为生命注入惊喜。
所谓青年、中年、老年,都不过是种概念,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正解。
心若年轻,每一天都是黄金时代,每一刻都能摇曳生姿。
你会开始羡慕年轻人的精力,有时候也不得不向年龄低头。”
人到中年,身体上的力不从心,身边人的来去无常,无一不在提醒我们:
生命是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票,到了人生后半场,你我拼的都是健康。
入行十多年,他一直是公司里最拼的那拨人,为了项目,加班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回,连续通宵一周后,他突然两眼一黑,晕倒在自家浴室。
醒来以后,看到哭成泪人的母亲和满眼通红的父亲,一阵愧疚涌上他的心头。
从医院出来,他给自己立下了凌晨前必须睡觉的规矩,还翻出落灰的健身卡,报了个私教班。
以前喜欢的浓油赤酱鲜少出现在餐桌上,朋友的酒局也是能推就推。
学会“认怂”,不是懦弱,只是明白了再多的名利成就,都比不过好好活着。
一个好身体,可以让你的家庭不必因为一场疾病而陷入窘境,让你能够长久地陪在家人身侧,让我们任何时候都能拥有和困难抗衡的底气。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必须精力饱满,才能经得住世事刁难。”
人生下半场,保持身体无病,心中无忧,是永恒的课题。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少油少盐,少烟少酒;早睡早起,适度运动。
生命并不总是来来往往,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要学会善待自己。
“想要的东西越多,心就越不容易满足。即便你最后如愿得到了所有,心情也会倍感压抑。
本该为你带来快乐的东西,反而成了压力的源头,在你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
读林清玄的故事,曾为他笔下的那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深深动容。
年轻时的他,在文坛声名斐然,30岁之前获得了文学界几乎所有的奖项。
整日与报纸、记者、灯光和掌声相伴的生活,虽然风光,但不快乐。
在事业走向巅峰之际,他毅然辞去所有工作,到山上闭关清修,中断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舍弃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很喜欢一句话:“生命应该是个删繁就简的过程,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试着丢掉那些囤积如山的物品,舍弃形形色色的欲望,剔除圈子里那些无关紧要的人。
活在这纷纷扰扰人世间,删繁就简,才轻松自在;灵魂丰盈,才舒适安然。
拥有高级的年龄观,敢尝试,敢热爱,任它时日驰去,心中毫无岁月。
养成正确的健康观,学会认怂,养身养心,更好地与生命的无常相抵。
守住极简的生活观,在清净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本真,丰盈自己的内心。
余生不长,把视线收回到自身,倾听内心的声音,养成良好的“三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