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有人问,读了《平凡的世界》,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一个回答简短有力:
困境,好好活,顺境,按意愿过。
年少时,总被少安与少平这对倔强兄弟感动到落泪。
他们平凡无奇,为了理想的生活一路披荆斩棘,却又一次次被打回命运的起点,跌得满身是伤。
但他们从未向苦难臣服,永远心怀期望,活得热气腾腾。
长大后才发现,看别人的故事,就是读自己的人生。
就像《平凡的世界》中不平凡的六句话,早已写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包括人的关系。
初看小说很不解,《平凡的世界》仅仅描述了七八十年代,十年间的故事,却为何让读者有一种跟随人物过完一生的沧桑感?
细细品来才明白,岁月无声,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早已在时代的变幻里风云骤起,一年抵十年。
穷了几辈子的烂包孙家,抓住发展先机一跃成为全村人羡慕的“个体户”。
双水村说一不二的村支书田福堂,却在改革中因守旧惨遭淘汰,成了无足轻重的“观众”。
少安和润叶两小无猜,只因日渐悬殊的贫富差异,无奈走向陌路。
少平却靠着读书不断丰盈内心,同干部家庭出身的田晓霞结成了精神伴侣。
在风云变幻的命运面前,我们当保持内心宁静,不因世事的变化而慌了神。
阴晴圆缺,是生活本色,早该看淡;万物有变,是人生常态,理应接纳。
简·奥斯汀说,婚姻,只考虑家境是荒谬的;不考虑家境,是愚蠢的。
田润叶一心想嫁给青梅竹马的孙少安,可她却没有想过,嫁给一个男人,就意味着要接纳他的家庭,成为他人生的参与者。
孙家穷得揭不开锅,做村干部的田父绝对不允许自家娇娇女下嫁,于是故意构陷孙少安,好叫他知难而退。
是因为他知道,恋爱是两个人的风花雪月,有情就能饮水饱,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
相似的家庭背景,一拍即合的思想观念,就像粘合剂,会不断加固婚姻的外壳,让它抵住岁月的冲刷。
而门第差异巨大的婚姻,则是在无形中埋下一个暗雷,日后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琐碎分歧,极易摧毁它。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事情,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存在或者实现。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一个人认清自我,听命于生活的裁决,这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成熟。
就像孙少安,在被家人催婚的一刻,他满心委屈,凭什么自己和润叶真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不管理想多么高远,现实面前,人终究要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并非知难而退,而是收起了不切实际的假想,和自己的平凡和解。
一个经历了创伤的青年,如果没有因这创伤而倒下,那就可以更坚强地在生活中站立起来。
因识人不清,孙少安的砖瓦厂被冒牌烧砖师傅坑倒闭了,欠下巨债。
即便情绪崩溃,但少安也没想过放弃,他不信自己永远是个穷人,他有信心重建事业。
打零工的孙少平,终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没想到却连遭厄运,田晓霞离世,自己在矿难毁容……
他痛哭一场后,仍选择回到矿上工作,因为他决定要做好晓霞心中完美的“掏炭男人”,做个有用的人。
但生活仍在继续,那些打不倒他们的,终将使他们变得强大。
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意,但它的馈赠往往藏在无数的苦难里,熬过重重艰难,人就变得成熟坚强起来。
就像泰戈尔说的那样:“你今天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在苦日子里刨食的孙少安,好不容易干起砖瓦厂,却因为遇上不懂技术的师傅,满盘皆输。
卖苦力一天赚2块5毛钱的孙少平,虽然能接济父母,养活妹妹,却不知漂泊岁月何时结束,理想生活去哪里寻找?
踏实勤劳的孙兰花望眼欲穿等着丈夫,却发现他领着外路女人回家,绝望到一心寻死。
光是一个小小的双水村,已经盛载了满满的苦楚,生活的暴击没有轻易放过谁。
就像路遥说的那样:“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每一次挫折,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绊脚石;每一次痛苦,都会让受伤的地方长出飞翔的翅膀。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小说里,少安被迫回家务农,但他坚持要参加一次考试,只为证明自己不上初中,不是因为考不上。
这一幕,在作者路遥身上同样真实发生过,但他比少安更倔强。
即使伯父逼他辍学,他也要找到大队书记帮忙说情,争取继续读书。
在后来的人生中,无论是读大学,进报社,发表文章,路遥遭受到的挫折和打击都不少。
但每一次,他都没有坐以待毙,总会奋不顾身地抓住一切机会,爬出命运的沼泽地。
没有谁的人生顺风顺水,尤其是那些没有伞的孩子,更要奋力奔跑。
命运这艘摇摆不定的小船,最终驶向何方,我们才是真正的掌舵人。
人世艰辛,我们总被生活里的惊涛骇浪磋磨地遍体鳞伤。
这世间,值得热爱的东西实在很多,我们理应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
荆棘丛生的苦日子已然随风而逝,成为昨天;有雨亦有晴的微甜时光正在路上,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