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专访一线工人李鸿:获国家科技大奖背后的故事……
11月3日
一线技术工人李鸿登上了
国家科技领奖台
他以“工匠精神”
扎根隧道事业38年”
为国产盾构推向全国、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极大贡献
今天,工人君(ID:grrbwx)
带大家认识一线技术工人——李鸿
戳视频▼▼
获奖感受
首先感谢全国总工会为工人群体提供平台,使我把隧道技术、经验做了一个总结,向全国隧道行业的从业者做了一个汇报。
第二是自己觉得很遗憾。我现阶段新加坡工作,回国之后又进行隔离,在隔离期间,没能赶上这次颁奖。
对于地下作业的感受?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作业环境要求的提高,地下作业已“今非昔比”。
我在1983年进入隧道公司,当时的工作环境、施工环境比较差,整天衣服上、头发上都是泥巴,那时候隧道人自嘲“干这行不好娶媳妇”。
现如今,地下施工环境可以说是“冬暖夏凉”,四季温度都在25度左右,包括祛湿技术的实现,对噪音的严格控制等,地下作业环境是比较舒适的,现已达到欧美国家对施工环境的要求。
现如今,收入和工作环境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突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目标实现了吗?
工作心得
困难愈艰巨,克服后的成就感愈大。
年轻的时候,干一个工程,就是做一件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觉得是一种追求。怎样把它真正做成一个作品,精益求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会不惜一切代价。比如说隧道大家能看到的都是一个圆圆的,但是内行一看,隧道里面有没有这种管片碎裂,有没有湿渍等。
对年轻从业者的话
有一个词是“生不逢时”,而我们是“恰逢其时”。所以我经常觉得很幸运。
作为一名工人,要时刻记住“动手去做”。我父母对我常说的两句话:“干活卖力点”和“听老师傅的话”。
其次,要深耕一个领域。我38年从来没有离开过盾构施工的行业,我觉得做了这一行,就要做精做专。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贺少成 肖婕妤 付子晴
本期编辑:付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