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虽小,舒服就好
其中最高赞的一个答案是:“一是因为走着走着,方向就不一致了;二是因为随着年纪渐长,不愿意再迁就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的提问,说他年收入只有7万,老婆却非要让儿子上一所贵族幼儿园,理由是想让孩子融入更好的圈子。
可贵族幼儿园每年光是学费就要5万块,家中实在是难以负担。
为此,老婆和他吵得不可开交,他既觉疲惫,又深感困惑:“圈子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留言区里,有条评论甚是扎心:“圈子的确很重要,但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却是悲剧的开始。”
网友Tik就出生在一个工薪家庭,可父母却坚持将她送到了“贵族学校”。
倒不是因为同学的有意孤立,而是巨大的家庭差异,让她难以合群。
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她几乎从没和其他同学一起出去玩过。
就算有人邀约,她也会找各种借口推掉,因为他们的消费水平,完全不在一个等级。
并非她有意攀比,只是在别人眼中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她而言,却几乎耗尽了全力。
不属于你的圈子千万别硬挤,就算勉强自己去合群,也终归不是一路人。
你委屈了自己,取悦了别人,最后却活成了自己最厌恶的模样。
罗曼·罗兰说得好:“不要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眼光。”
与其在人群中如履薄冰,不如一个人活得潇洒肆意,宁愿孤独,也不违心。
网上有句很火的话:“朋友虽少,真心就好;圈子虽小,舒服就好。”
朋友不在多,贵在彼此交心;点头之交三千,不如知己两三。
他说,自己刚毕业时,总觉得追求成功就是要快速地积累人脉。
为了能结识到更多的人,他做了大学校友会,拉了几十个微信群,也快速地结交了几千个厉害的校友。
可后来,在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去联系这些所谓的人脉,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地帮到他。
于是,他通宵删掉了那些所谓的人脉,退出了60多个微信群。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刻意追求所谓的人脉,放弃了一切无效的社交,开始把时间专注在自己的事业上。
可随着他事业的上升,有越来越多厉害的人来主动地结交他。
酒桌上聊得再是投机,也未必是真的走心,危难之际伸以援手的,才是真朋友。
减少不必要的社交,你才能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
一个人的成熟,是从学会社交断舍离,精简自己的朋友圈开始。
因为精简社交的背后,是一种无畏孤单和不惧旁人眼光的勇敢。
“我的圈子已经小到,手机一响就知道谁在找我,可能外人会觉得我很孤独,但我却丝毫不介意,因为这远比虚伪的相处更舒服。”
人这一生大概会遇到8000人,但真正懂你,真心待你的,其实寥寥无几。
戒掉无效的社交,精简自己的圈子,和频率相同的人同行,和让你舒服的人相处,才是幸福的诀窍。
在热播剧《亲爱的自己》中,张芝芝为了和“精英太太”们拉近关系,记住每位太太的口味和喜好,经常做小甜品送给她们。
她平时省吃俭用,只舍得背58元包邮的包,可每次陪太太们喝下午茶,都要花费近2000元。
即使她只点一杯免费的柠檬水,也要平摊近400元的费用。
尽管她这样努力地迎合讨好,可精英太太们却从未把她当做真正的朋友。
不仅把她踢出了群聊,在她遭到欺负的时候,谁也没有挺身而出,反而还教育了她一顿。
她在路边无助哭泣时,太太团们也无动于衷,依旧若无其事地让她明天做小蛋糕。
听过一句话:“但凡让你辛苦维系的关系,都是错的。”
一厢情愿地付出,从来换不回真心,那些需要你努力迎合,才能得以维持的关系,终究是难以长久。
凡是辛苦,皆是强求;真正的交情,从来无需费力讨好和刻意经营。
就像刘嘉玲和王菲,是相交20多年的好友,可刘嘉玲曾在采访中说,她们约出来也不一定非要聊些什么。
有时就是各自发呆、静坐一天,但却从来不会觉得尴尬。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此:相处舒服,无言也暖;久处不厌,闲谈不烦。
有人说:“人到中年,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知心的却会越来越少。但留下的人,也越来越重要。”
不必为那些走散的人而伤感,经得起岁月沉淀和考验的,方才是真心和真情。
成年人的世界,已经有太多的不容易,那些让你太累的关系,不如就弃了吧!
不在同一频道的人,没必要巴结;不把你放在心里的人,没必要对他低声下气。
余生很贵,愿你和舒服的人同行,和懂你的人交心,把每一天都过得畅快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