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等于糊思『乱』想,要有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青年一代就要具有创新意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曾在北大工作10年的李大钊先生在一次北大教职员全体大会上的演讲中说:"北大两字,本旁视者对北京大学之缩称,吾校人员亦省而用之,外人即不免认吾校自我北大,带有骄气,其实此正北大之精神。盖吾校要研究各种学术,自然算大。希望同仁以后都从大字上做去,发扬伟大的精神。"北大,已不单单是北京大学的缩称,而且被人们赋予了特殊而丰富的含义,它代表着一定的实际水平,某种程度的尊重,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北大精神。
北大精神的具体解释又是什么呢?1989年,北大校长丁石孙在接受《大学生》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过:
"北大有其独特的校风,但是要让我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来刻画北大校风或者叫'北大精神',这也是非常难的。北大90周年校庆时,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刻画的:
"北大的学生是不断要求改革,常常不满意现实的。当然不满意现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是北大学生总想把历史不断地推向前进。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精神,因为我们的社会总是要前进的。
"北大的学生有历史的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我可以说北大学生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关心国家大事的,当然我不是说每一个都如此。有些从外面来的人同北大学生接触以后告诉我,北大学生谈自己的事情比较少,谈国家大事、谈事业的比较多。我认为这是好的,这种精神要发扬……
"与此相联系,北大学生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也就是说,为了科学的进步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推动社会前进提出主张,他们可以不顾个人安危,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多得很。
"我觉得恐怕还有一点,我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北大的学生非常严谨和踏实。民主和科学都包括在内,严谨就是科学的态度,我们不随便『乱』说话,一切都服从真理;民主就是说我们不惧怕权威。"
实际上,丁石孙校长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字:北大的大,就在于北大人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北大人的心中装得天下,当可谓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与古圣先贤们一脉相承之优良传统。即使面对今天走向新世纪的一派繁荣景象,北大学子中仍不乏忧心忡忡者。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学生给她中学时代的老师写信说:"大学生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英语了,过级、出国、考研,样样离不了它,自习室里刻苦钻研者有一大半在学英语,怪不得有人戏称北大是美国大学的预科班。在北大,为出国而奔忙已经像一日三告那样平常了。'"另一位北大学子说:"北大人才大量流失,或远走于他乡,或隐匿于民间,很少为国家所用。虽然以北大之素质,行走世间也算从容,但毕竟缺乏一种为国家民族奋斗的向心力,莫非真要到国难临头,方能显世间英雄本『色』。"
从使命感向责任感发展,北大人正走向成熟。作为北大的学子,首先应该秉承北大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北大治学精神的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这种"创新",决不是胡思『乱』想、哗众取宠的胡闹;而是发于勤奋、严谨、探索、求实、继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之基础上的功到自然成的智慧的迸发与闪『射』!
远如俞平伯,他在北大讲诗词,深人、新奇,见前人来见之处;早在解放前就敢写《红楼梦辨》,远出时俗。胡适,则为"语言革命"之鼻祖,大力倡导白话文,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现在的北大,学术桔难、争鸣之风依然彼伏此起,相互竞争和敢为学派的创新之事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重复导师所设计的现成的道路,宁愿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
北大出现了如此"混『乱』"的局面和如此多的"逆徒",可是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们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的欣喜,因为在他们眼里看到的是北大的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希望。
在北京大学,无论是祖师爷辈的老师,还是师爷、师父辈的老师,也无论是刚刚转为老师的师只师姐辈的老师,他(她)们都特别喜欢和鼓动学生"反对"自己的观点。他(她)们经常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对同学们说:"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动脑筋,要善于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去分析问题,要学会发现新的材料、新的问题,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提出新的观点或看法;就是在考试的时候,你们也可以不必按老师的观点去答卷,完全可以写上自己的观点,老师的也只是一家之言。只要你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是与老师的观点完全相反,也照样可以得高分!"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谈到他的评分标准时,说得更详实:"完全照笔记回答的给八十分以上,答自己想的给九十分以上。而完全照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回答问题的很少有九十分以上的。"历史学系的一位老师也曾说过:"你们按照我讲的内容和观点答卷,等于把我给你们的知识又还给了我,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北大的老师说这番话,决不是谦虚之词,更不是客套话;而是肺腑真言。北大的学生在这方面也是从来就"不谦虚"、"不客气"的。"逆徒"是一代接一代。
『毛』病点拨:有无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有无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创见,是考核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之一,锐气在关键所在!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在过去是如此,在将来的社会里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