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律”?就是将这两件事做到极致
以前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

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情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所以,要做到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
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
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少年时代的徐溥在私塾读书时,一次老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还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
后来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很是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装黑豆和黄豆。
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
相反,若是内心有什么不好的念头,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
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黑豆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修炼自己、完善自我,终成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
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
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内心的本来光明。
所以,多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情,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情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
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一颗检讨自己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
人最终的高度,取决于对自我要求的高度,这是一定的。
明代王廷相任督察院左都御史时,在一次接见下属张瀚时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乘轿的时候下起了雨,有个轿夫脚上穿着一双新鞋,刚开始还小心翼翼地挑干静地方走,生怕踩进水坑里弄脏了鞋。
过了一会他还是不可避免地踩到泥坑里,从这之后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新鞋了,什么污汤泥水也满不在乎地踩下。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做得到?
因为自律意味着你必须有所放弃,放弃自己的偏好,放弃自己的惰性。
你想要保持完美的体型,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和垃圾食品说再见;
你想要成为学霸,拿到奖学金,就不能半夜三更玩游戏,谈恋爱煲电话粥;
你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在业余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拒绝无益的社交聚会。
……
人唯做到以上两件事,才是真正的自律,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明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