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书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人体时,有着自己鲜明的个体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本书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会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等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书里总共分为3个部分:1.群体的心理;2.群体的意见与信念;3.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群体的概念:
首先不是随便聚集在一起的一帮人就是 书中定义的群体,比如某路口等红绿灯的人,或者在马路上闲逛的人。这些人只是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物理空间而已,各自有各自的关注点,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诉求。实际上书中群体的概念所指向的人群不一定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点。当一个群体形成一致性的心理后,这些人往往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他们会展现出群体的独有 的特征。比如股民,比如娱乐圈的明星以及网红,实际上玩知乎 的用户也属于群体(有着相似的心理诉求)。以股民为例,他们有着一样心理——希望通过交易股票赚钱,发财。尽管他们可能素不相识,从未谋面,但他们的心理诉求具有一致性。
对的,当一群人具有一致性的心理诉求就是作者定义的“群体”,也就是——“乌合之众”。
群体具有四个特征:
一、群体的智力低于群体平均智力,也就是智力会下降——低智。
事实上群体所展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取决于群体中智力最低的人,人一旦聚集起来的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的特征——就是个傻子。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看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像脑残——“脑残粉”,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群很精明的人干着很蠢的事,比如“抢购食盐”、“抢购日本马桶”、“抢购板蓝根”、“抢购绿豆”等等,我国人干过这类事就太多了,尤其是福岛核泄漏时,国人抢购食盐,造成市场紊乱,逼得政府都得出面辟谣。
群体很蠢的原因在于:群体只接受简单的口号和主张,比如“盐快卖完啦!快抢啊!”,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比如:国家的盐产量,“快卖完了”——哪里快卖完了?为什么要抢?核污染能污染多少海水?中国的盐多少出产自海盐?
事实上越是迎合人们基本需求的简单主张,越是得到群体的拥护与支持,比如:“打土豪分田地”、“闯王来了不纳粮”再比如“购买知识”——知识付费。
因为群体是低智的,所以群体特别容易被暗示所误导。他们更容易相信并传播着谣言,有着古怪的理念,比如邪教成员。至今还有很多人坚信地球是平的,所谓的地球影像不过是政府的谣言。
二、极其自信
群体极为自信,胆大妄为,很多事一些人想都不敢想,但这些人聚集成一个群体后就无法无天了。比如:打群架,斗殴,这包括村民间械斗,有很多新闻报道出一些村为争夺水源、修路权等发生大规模械斗,一些很平时懦弱的人犯下命案,当然还有学生间斗殴的,一些普普通通的学生干起群架来能玩命。
这种自信也能上升到国家层面,比如纳粹就鼓吹雅利安人高贵,整得德国 都发疯了。
群体具有这样的心理特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有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了或消除了对被惩罚被报复的恐惧。
另一个是“人多力量大”,群体的确有力量,能完成个体不能完成的事。
三、情绪化、敏感化
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是激烈的情绪越可能主导群体。在激烈的情绪下群体倾向于采取实际行动。这使得群体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着。
其实“五四运动”就是被情绪化地煽动起来的,不过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有学识、有眼光。至于一战,不就是因为一场“刺杀”导致的吗?
四、群体具有道德感
群体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比如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发生了"九月惨案",罪犯把他们从牺牲者身上找到的钱包和钻石放在会议桌上,而这些本来他们是很容易把这些东西据为已有的。1848年革命期间,在占领杜伊勒利宫时呼啸而过的群众,并没有染指那些让他们兴奋不已的物品,而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意味着很多的面包。
实际上十字军东征打着的旗号也是“为了上帝”。
补充一下:
作者认为推理、逻辑、知识,这些 “有意识”的理性因素,在人类的行为中起着的作用较小, 而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是跟着感觉走的,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的因素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是因为 人们的智力、教育、经历等不同,而这些都属于“有意识”的部分,这些也就形成了人的个性,当人形成群体时,无意识因素会被叠加与放大,这些会湮没有意识部分。因此群体展现出大脑麻木,情绪化只能进行条件发射式的行动。群体处于无意识状态下,群体的想象力会被放大,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能激发群体无限的联想,在这种状态下群体不关心事实,只能看见幻想。对于群体而言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想象的事实,所以群体极为情绪化(也许黑帮大佬们谈判时,你去拉灯再放个鞭炮也许真能团灭了那帮人)。
——很扯,不严谨没有数据支撑。不过作者对群体的描述是很精准的。
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 原因:
作者认为群体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影响。
间接因素指的是长期渗透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改变的人们的思想。作者举例的是法国大革命,那时候法国已经传播了上百年的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政治理念。这为法国大革命的突然爆发创造了条件。
直接因素,指的就是导火索,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事件。导火索一旦被点燃,就会导致社会各个方面的群体成员有了相同的情绪,产生心理上的统一性。这时候如果群体被领袖带领,就会被迅速动员起来,继而群体可能采取大规模行动。
比如,一战中的导火索就是费迪南大公遇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就是七七事变。
群体本身是无意识的,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易于被引导与操控,所以关键在于群体领袖要将群体带领至哪个方向。他究竟是邪教领袖还是普通宗教领袖?
群体的 领袖
作者认为,群体的领袖分为长期型的和短期型的。
短期的群体领袖会带领群体采取明确的行动,他们在群体面对困境时更坚定、更狂热、更富有献身精神,能带动整体成员的追随与效仿。不过当群体面对的场景消失后,短期领袖就会迅速失去光环,和平常人一样,会暴露出平常人的弱点。
比如二战结束后,丘吉尔败选,丢掉首相的职位,因为对于英国人而言邱胖子就是英国人为应对战争选出来的短期领袖。当然还有包括带头闹罢工的工头、突击队队长等。
长期领袖极为难得,比如马克思、切格瓦拉、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去世后影响力依然发挥作用。他们具有极大的感召力,事实上如果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存在的话也属于长期领袖,他们会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宗教效果。
长期领袖必须长期内对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面对困境绝不改变信念。顽强的意志使得他们可以持续引领群体。
领袖对群体的动员方式,作者总结为三项:口号与断言、重复、传染情绪。
领袖一定要为群体提供一个主张,而这个主张必须以口号或断言的方式提出,比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新中国”......
口号和断言,需要简单明了,不需要论证,迎合人群——不需要动脑子就能明白并接受。
这类断言与口号包括:宗教教义( 死后上天堂 或轮回至好人家)、政治动员口号以及营销类广告词(跟我学xxxx、月入百万不是梦,只要xxxx).
断言\口号,需要不断重复才能深入人心。在不断重复着口号与断言,作者认为这些口号会进入人的潜意识,条件适合或相应场景出现时,人们潜意识里就会按口号行动。人们会淡化思考与分析。
群体是需要情绪驱动的,所以领袖必须具有传染情绪的能力,领袖往往以强烈的情绪感染身边的追随者,再让追随者将情绪传播出去感染更多人,唤醒更多具有相同情绪的 人们,人们会在情绪的作用下接受领袖的主张。
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些邪教的传播过程,以及一些成功的创业公司创业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