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2021年最后一周。加油! |
第一视角看出舱!第一视角看出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新华网 本期编辑:付子晴 |
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律的顶端是享受。 |
2022年倒计时距离2022年还剩最后4天! |
工会法完成修改 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会法完成修改 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来源:工人日报
本期编辑:赵晨晨 |
2021-12-25 10:56:32 |
2022年倒计时距离2022年还剩最后6天! |
人与人最好相处的模式:尊重是标配,靠谱是高配,厚道是顶配 |
2021-12-24 10:53:22 |
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在人生走向的决定因素中,很多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在非智力因素中,管理情绪的能力非常重要。
工作中最怕遇到的,就是带着情绪工作的人。不仅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还会影响团队的协作。
有个词叫“事在人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既然来工作,在工作的时候不要把生活里面过多的情绪带到工作上面来。
在工作中放纵情绪,是不靠谱的表现。在走向工作岗位的那一刻,就要收起个人情绪。
一本书中写道:“职场中,同事们会对一个无法良好地处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快速失去信心。”
真正优秀的人,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情绪。
上班不带情绪,是对工作、对同事的尊重。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和开朗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心情充满阳光,和悲观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悲观。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是会传染的。
一位护士在网上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早晨出门时,因为家里发生了一点事,她心情很不好。那天中午,刚好轮到她值班,科室只有她和另外一个同事在。当时住院的病人很多,有点忙不过来,依然还有很多新病人前来办理住院手续,家属们也来咨询各种事情,整个人忙得晕头转向。
她在忙碌中,愈发变得烦躁。彻底绷不住的那一刻,她拿着液体瓶子摔在桌上喊道:“烦死了!”
一旁的同事被她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到了,对她说道:“虽然很烦躁,但是这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如果因为不耐烦出了差错我们都承担不起。”
那一刻,她愣住了,也瞬间清醒了。如果因为她的坏情绪,导致给病人输错了药,可能就是一起医疗事故。
于是,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休息了一会,调整好状态再去处理工作。
然后她发现,原本烦心的事情,不过是她工作的日常,是坏情绪让她感到难以忍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情绪再正常不过,重要的是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看过一句话:“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最该具备的能力,就是及时给坏情绪急刹车的能力。 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也是格局。优秀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管理情绪。
即使抱怨再多,受到的委屈再多,当下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把工作做好之后你再去发泄情绪、调整心情,这才是一个成熟人该有的心态。
看过一句话,“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点,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
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工作,能够掌控自己的情绪,一切自然就顺了。 |
今年最后一轮寒潮,来袭!今年最后一轮寒潮,来袭!
中央气象台预计,23日至26日 ![]() ![]() ![]() ![]() ![]()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中国天气网、中央气象台 本期编辑:付子晴 |
苏炳添:你依然可以“飞”起来年纪大了,在职场上还有竞争力吗?前路漫漫,我们如何坚持突破自己?田径运动员苏炳添真诚地分享了他的故事。
苏炳添曾偷偷打退役报告,却因一次失败而重燃斗志!他说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打破的年龄“魔咒”。“人的生命不可能一直处在‘高峰’,经历低谷时要做的就是一步一步爬上来。”
朋友们:
收到你们的留言与提问,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和我同龄的朋友,在担心自己人生“赛道”上的竞争与淘汰。
想一想上一次写信还是念书那会儿,为了追求我太太。此刻我正在珠海隔离的第十三天,给素未谋面的你们,写下第一封的长信。这种年龄带来的焦虑和紧迫感,也是最近几年我不得不面对的事。
几个月前我刚过了32岁生日。这两年每次参加比赛拿到长长的运动员名单,看到上面只有我一个80后,其它都是97、98年甚至00后,我心里就在想,“哇,真的是老了”。因为身体机能、伤病等方面的原因,通常短跑运动员到27、28岁就会考虑退役了,很少有过了30岁还在继续跑,并且还能出成绩的。我也受到这种说法影响,一度相信,28岁就是该退场的年纪。
2015年,我26岁,第一次跑进了10秒,创造了9秒99的亚洲纪录。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一直处于状态不好和伤病的挣扎中,再没有接近过这个成绩,我也不再相信自己还能跑得更快。 2017年全运会到来之前,我偷偷为自己打了一份退役报告,我想等拿到这块全运会百米金牌后,以国内最高的领奖台为终点,像我的前辈们那样,在28岁这个年纪,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没有想到的是,在全运会的决赛前,我意外拉伤了右大腿后肌,本计划用金牌完美谢幕,我却与金牌失之交臂。
今天回头再看看,也许我反而应该感谢那次失败,因为正是那份巨大的遗憾,重新点燃了我的斗志。
输掉比赛后,我不甘心地问自己:苏炳添,你甘心就这样离开吗?你是真的跑不动了吗?
当时我跟太太刚刚举行完婚礼,她正热切地盼望着我回归到家庭生活中来,我跟她说了我的想法以后,她没有多讲一个字,取消了我们包括蜜月在内的所有私人计划,全力支持我回到训练场上。同时,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幸运地遇到了我后来的主管教练——兰迪·亨廷顿。
兰迪和他的团队不仅在技术上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包括通过针对性训练改善了我肌群力量和脚踝刚性不足的问题;调整我的起跑姿势不合理、起步步长偏小、扒地技术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佳等情况;更从心态上帮助我建立了强大的信念:我有进入奥运会百米“飞人”决赛的潜能。
“奥运百米飞人大战”是全世界最激动人心的比赛,也是每一个短跑运动员的梦想。随着训练和比赛的推进,我开始相信兰迪并不是在忽悠我,而是我——一个接近30岁的黄种人,真的有可能站到奥运百米决赛的起跑线上。 突破比想象中来得更大。
2018年6月23日,我就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马德里站中,跑出了9秒91的新历史纪录,并在几天后的巴黎站上,再次稳住了9秒91。
28岁时看似走到了尽头的职业生涯,在29岁时又迎来了新的突破。更开心的是,和新纪录一同来到我生命中的,还有我刚刚降生的儿子天天。
作为一名父亲,我想就算是为了做给他看,也要继续跑下去。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他,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可打破的年龄“魔咒”。 |
认真生活就能找到生活藏起来的糖果。 |
2022年倒计时距离2022年还剩最后7天 |
历史上的今天1987年中国首次舰载直升机着舰试验成功。 |
过去无法更改,不必惋惜;未来值得期待,不如向前。 |
健康平安喜乐,其他次之! |
西安深夜通报:127例阳性西安深夜通报:127例阳性
来源:西安发布、陕视新闻 |
2021-12-23 08:52:35 |
2022年倒计时距离2022年还剩最后8天! |
2021年最后10天,这三句话送给你
好事坏事,终成往事。
别等谁来施舍阳光,学着做自己的太阳。
生活每天都是限量版,努力过好当下,就是对人生最大的敬意。 生活怎么度过,决定权在你自己。无论天空是晴是阴,请照顾好自己的心情;不管生活是难是易,请经营好自己的日子。 |
张桂梅:不惧怕,人生的“寒冬”里带着必然的希望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没有人愿意经历严寒,但它经常不请自来,不经选择;也很少人敢确信未来一帆风顺,但如果你经历过和见过,你就会相信,并且愿意把它强烈地送给别人,让身边的人都感受到。
我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候,都过得不那么“舒服”,可以说是很“痛”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在青年时期,父亲又离我而去。本以为到大理后,有一份稳定的教书工作,遇到一位爱我的丈夫,就能过上平淡安稳的生活了,能从一个天真少女变成一个幸福女人。
但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我的人生计划,我的丈夫被查出癌症,尽管全力筹钱治疗,但坚持了一年后,他还是离开了我。和他一同离去的,还有我人生中短暂拥有的快乐和美好。
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那时我的眼里,大理的山也不美了,水也不绿了……幸福感觉离你很远很远。后来,我要求调岗到了偏远的丽江华坪。说是“调岗”,其实就是想找一个没有人认识我,不会让我记起生命中任何美好的地方,把自己“流放”了。那时候你跟我说希望、说未来,我也不想听。
你们的人生也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感觉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对,所有的厄运都降临到了你的头上。 走出痛苦的过程,有时候比痛苦本身还要难受。那时的我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挫折面前也没那么坚强。我只是努力地让自己再多挣扎了一下,心里还是抱着一线希望。
在走出痛苦的过程中,身边的人向我伸出了手,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也就是那一点挣扎,那一点温暖,让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彼此的爱。如果你觉得痛苦、迷茫,去看看其他人,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命运既有独特性,也有共同性。
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在必要时伸出给彼此的手;而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 |
技能人才重新定义“产业工人”技能人才重新定义“产业工人”活跃在企业及院校的讲台、技能攻关的一线、国内外竞技的赛场,他们出版专著、撰写论文,记述、传授生产一线所思所得——【智能制造中职工如何转型⑥】技能人才重新定义“产业工人”“最终,人类会成为所有智能中的一小部分。” 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一方面在极度接近人工智能,一方面不断警告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 类似“矛盾”的心态随着智能化浪潮而席卷企业。有的企业家在战略上深谋远虑,“要么翻身,要么翻船”,而产业工人也在正视结构性分化,做出面向未来的职业规划…… 刚开始进行这组系列报道的采访时,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若有深意地告诉记者,“工厂将出现许多现场工程师”;报道行将结束,该公司首席电焊专家谭勇向记者揭开谜底,“一项针对技能工人升级的‘现场工程师计划’已经制定,明年付诸实施”…… 全球“灯塔工厂”已然在领航数字化、智能化和工业互联,传统企业也在坚定地搭乘新科技的快车……成千上万的“机器人”进入了工厂,《第二次机器革命》所称的“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已来。 两个多月中,记者走访了十多家公司,深切感到,人与机器“相向而行”,其“遇见”充满各种可能性,“深度学习”或成为人与机器共同的教育场景。
技能大师“回炉” “竞赛也是历练和增长见识”。谭勇率领的中联重科7人团队,在“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摘取了团体银牌,揽得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和三个三等奖。在这个被誉为“焊接世界杯”的竞技场上,谭勇还获得了金牌教练的奖项。 参赛前10天,公司从上千名“焊将”中选出7名选手,最年轻的只有18岁。在“谭勇技能大师工作室”,他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全位置焊接操作技巧集训,每天训练10小时以上,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和焊接弧光带来的刺痛,并没有磨灭他们求胜的愿望。 记者注意到,企业用更开放的态度将工人放出去比拼,并不担心人才会被挖角。企业越来越相信,“团队上进心”是对人才的强大黏性,技能工人更愿意选择成长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 在谭勇看来,“现场工程师”就是面向智能化现场的技术工人的代名词,必须“精操作、识工艺、会检验、懂管理、可提升”。这个概念,在三一重工,叫新工人;在楚天科技,叫骨干技术人才;在山河智能,叫新工匠;在长沙中信戴卡,叫高素质员工…… “解构”现场工程师,谭勇特地强调“可提升”,“技能工人必须补上文化、理论和基本的计算机语言课”。2019年11月,他考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回炉”再造。 “目前机械制造业的焊接绝大部分是凭个人经验技术的纯手工活儿,工作环境并不舒适 ,对于经验累积和技能要求较高。”谭勇认为,操纵机械臂会是这个工种乃至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公司焊接类现场工程师未来缺口为700多人,“学无止境,对企业与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如此”。这个中联重科“焊接免检”第一人的“回炉深造”,十分意味深长。 长沙高新区的中联智慧产业城面积超过1万亩,将布局建设超过7个全球领先的“灯塔工厂”。“产业转型升级后,产业工人应有大变化。”詹纯新说。
“产改”重新定义“产业工人” 12月8日是“全国技术能手”、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焊工许贤杰32岁的生日,他收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徒弟文军获得 “嘉克杯”焊接机器人编程、操作与维护项目第二名,和他一样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智能化助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落地。在中车株机,改革推动了工人技能提升场景的发散式创新。 在车体事业部金蓝领和劳模创新工作室里,首席技能专家冷作钣金工梁涛正和“全国技术能手”、焊工赵卫讨论铝合金车体侧墙门角焊缝的轮廓度、平面度,与此同时,远在太原的动车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铁路机车电工谢光明正在为职工讲解《鼓型车的应急操作与故障处理》…… “活跃在企业及院校的讲台、技能攻关一线、国内外竞技赛场,出版著作、撰写论文……技能人才重新定义了‘产业工人’。”公司工会主席曾春来说。 赋能成长,更多的企业以更开阔的视野打造终身职业教育的主课堂。 “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公司毫不吝啬。”去国外交流培训成为中车株机产业工人的“标配”,培训也从单纯的智能制造拓展到语言培训、跨文化交流、海外安全知识、国际化专业技能培训……不惜一切代价让技能工人成长,更多的政策和机制红利在释放。 “从去年起,我出差去各地讲课、解决故障,乘高铁都可以坐一等座”。2020年获评高级工程师的谢光明是公司6名“双师型”人才之一,近5年来在全国各地交流、授课,今年还将工作室开到了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谢光明认为,自己处在向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转型的新起点上。
为干而学,在干中学 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回炉”的谭勇,还兼任学校的教师。 “晚上和休息日网课学习理论”,很快将完成三年学业的谭勇经常带领学生和技能工人进行现场沉浸式操作训练。在有着双重身份的谭勇身上,记者看到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场景:教学相长,为干而学,在学中干。 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也意识到,职业院校不仅要教给学生技能,还需要在学生心中植入“工业精神”。2020年,湖南推出了“楚怡行动计划”:弘扬兴工传统。 1909年,著名教育家陈润霖秉承着“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办学信念,筹办了湖南私立楚怡初等工业学堂。湖南的职业教育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时期,“全国职业学校共256所,湖南便占到五分之一;在校学生31897人,湖南占六分之一”。 8个字的楚怡精神,带着历史的沉淀薪火相传,在新工业革命扑面而来之际释放出新的力量——湖南各类职业院校将“工”字号特色贯穿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办学治校全过程,以专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链。 构建了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控制技术、汽车技术、工业设计、信息技术、工业经济与贸易6个“工”字号特色专业群,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累计为湖南装备制造业输送了16余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是关键。”该校副校长李强认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正成为立校之本。 “教师对接一个企业、研究一个技术方向、建设一门课程、指导一个社团”的“四个一”提升工程,使该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7.98%,聘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250人。各科专门教室和实习工场提倡“为干而学,从干中学”,构建面向产业“高精特新”技术领域,开展校企“共招学徒、共拟标准、共建基地、共培师资、共同评价”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该校党委书记刘建湘期待,先进装备制造带来全新的现代学徒培养模式。
来源:工人日报 工人日报记者方大丰 王鑫 |
超27亿! |
学会了感恩他人,就能拥有幸福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