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画一幅画来侮辱三个国家!
什么画?
“敦刻尔克大撤退”
怎么侮辱?
“英国狼狈逃跑,德国傻乎乎的放弃了全歼的好机会”
那法国呢?
“法国投降了!”
|
|
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召开“同盟会”筹备会,17省代表参加。
|
有位大学教授写了一份书稿,投给某出版社,见数月没有回音,便写信去催。
但正文里同样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梁衡感慨说,想来这位编辑回信时,内心一定很厌恶、蔑视。
编辑看的是来稿的质量,而不是名气,可他偏偏把头衔、身份列了一大串。
王阳明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一位画师四处求学,最后无功而返,便去寺庙找禅师解惑:
“我四处求学,向很多画画很出色的人学习,却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画好后,禅师说:“你画得不错,只是茶壶和茶杯放错了位置。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
画师听了,笑着说:“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在茶壶之上的道理?”
禅师听了,也笑了:“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啊!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壶还要高,茶怎么能注入杯子里呢?”
《七古·手莫伸》有言:“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一个人只有放低自己的位置,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精进。
正如铃木俊隆所说:“技艺的真正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
放低自己的位置,不是自卑,不是怯懦,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放下身段,绝不会使高贵者变得卑微,相反,它倒更能增强人们的崇敬之情。
这样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大众这块沃土之中。 哪能不根深叶茂,令人敬重呢?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蔡元培为了请陈独秀,三顾茅庐,希望他能来北大任教。
“你不要急于推辞,事出突然,可和亲友再议,我求贤心切,想一心一意请你,想和你一起为中国教育做点事。”
第二次拜访时,陈独秀因前一天与钱玄同、刘半农喝了不少酒,很晚才回到旅馆,第二天迟迟没起床。
蔡元培见门窗紧闭,就默默坐在陈独秀房门外等待,尽管当时天上正飘着大雪,天气极寒,他也没有任何情绪。
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丝毫没有架子,他的这份坚持,最终打动了陈独秀。
第三次,他打着伞再次冒雪前来时,发现陈独秀一早就把门帘打开,暖炉烧好,煮着茶,坐在椅子上等他。
俩人一个在门外,一个在屋内,默契地相视一笑 ,这一笑胜过千言万语。
除了陈独秀,蔡元培请齐白石入北大讲学一事,也曾一度传为佳话。
在当时,齐白石尚不是名满天下的国画大师,很多画界人士都知道齐白石曾经干过木匠,对他不屑一顾。
但蔡元培看中了他的才华,坚持破格邀请他来北大讲学。
正是蔡元培这种三顾茅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一个人多么优秀,若是端着架子,便会引得别人反感。
唯有放下身段,把自己看轻些,把别人看重些,才会赢得别人的认同和尊重。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有一尊“跪射俑”,被称为镇馆之宝。
它是唯一一个保存完整、无需修复的兵马俑,衣纹发丝清晰可见。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结构,遇到棚顶坍塌时,最先受到冲击的是较高的陶俑。
其次,跪射俑作蹲跪状,重心在身体下方,稳定性比立姿俑好很多。
东汉初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冯异,协助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
虽然身居要职,名声显赫,但他在路上遇到其他将领时,不管对方职位高低,战功如何,都会吩咐手下将自己的马车驶开避让,待他人走远时再上路。
刘秀带众将领打仗,每结束一场战斗,将士们都喜欢聚在一起,炫耀杀敌如何威猛。
每当这时候,冯异就会独自躲到大树下,静静思考着这场战斗中的得失。
甚至还安慰他:“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古往今来,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免不了在如日中天之时惨遭厄运。
冯异能够稳步上升,长保富贵,是因为他懂得收敛锋芒,放低自己。
汪国真曾说:“格局越大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姿态放得越低。”
有人曾问苏格拉底:“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身高三尺以上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学会低头啊!”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
7月29日,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我国选手张雨霏夺得金牌!此前,张雨霏在女子100米蝶泳项目上取得银牌。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特派记者赵晓展 杨登峰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