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戒掉拖延成性。
共好社区

戒掉这五个坏习惯,你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
今天高考了 |
高考加油 高考后就解放了——才怪......等着下一波摧残吧 “自由”不存在的 |
10个爆笑高考趣事分享,愿所有考生都能轻松应战,保持好心情!
|
数字化转型 | 商业的本质 |
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
|
管住嘴是教养,会说话是修养说话这件事,说得多,不如说得对。
说得对,让人洗耳恭听;反之,让人充耳不闻。
其实,会说话,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
不揭人短,是说话的基本素养。
俗话说:“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言语一旦伤了人心,比身体受伤更难修复。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开不起玩笑的人,不受欢迎吗?”
其中一个回答印象深刻:“无论关系有多熟,揭人短和开玩笑都是两回事。对于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不能乱说,比如身体缺陷、容貌和一些不好的经历。说你开不起玩笑的人,其实是缺乏同理心,非蠢即坏。”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没人不爱面子,但伤了面子,便伤了人心。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瘸子面前不说短,胖子面前不提肥,“东施”面前不言丑。
心理学有一个“冰山理论”。
我们眼睛只看到水面上冰山的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的冰山在水下,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而大多数人透过世相,看到的都是冰上一角。
不知他人苦,就不要说“何不食肉糜 ”,没经历他人的伤,莫劝人大度。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他人的经历你没经历过,他人的感受你也无法体会。
看过这样一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拥有你的优越条件。”
当你不了解别人的经历时,就不要贸然做出评价。
其实,真正成熟的人,从不随意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荀子·非十二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说话恰当,是明理的表现;而沉默得当,是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智慧。
一位作家,分享过自己高中同学的故事。
高中同学晶晶的爸爸是银行保安,但出于青春期特有的敏感和自卑,每次大家问她爸爸的职业,她都说在银行上班。
有时,晶晶还会刻意强调:“我爸是柜台的职员,大家需要换零钞,都可以找我帮忙。”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她隐瞒了真相。
因为班上的另一个同学,就住在银行附近,见过她爸爸很多次。
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都没拆穿她。
印象最深的一回,是大家去吃麻辣烫,晶晶的爸爸穿着保安服,迎面走来。
在场的同学感受到了晶晶脸上的窘迫,那种羞愧难当是掩藏不住的,恨不得找条地缝塞进去似的。
就在那瞬间,其中一个女孩突然笑着说:“我想去一趟超市,一起吧?”
不由分说地,就拉着晶晶的胳膊,往超市的方向走去。
就这样,大家心照不宣地,用一种默契的方式,保护了一个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整整三年。
多年后再次相聚,同学晶晶早已走出了青春期时的自卑,她大方提出那段往事,谢谢他们之前的善待,没有拆穿她。
看破不说破的背后,不只是管住了嘴,更是设身处地,体谅他人尴尬的善良。
那些身边会说话的人,让关系相处融洽。因为他们,会在难堪时机智地帮你解围,会在尴尬时帮你化解危机。
古人云:“智者思而后言,愚者先言而后思。”
说话出自天性,不说出自智慧。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洞察力,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有人曾说,“我不在乎说话之术,而在意说话之道。我的说话之道,就是把你放在心上。”
其实,会说话的核心,就看你心中是否有他人。
说话不揭短,是懂得对他人的弱点保持沉默,给人留面子;
知人不评人,是懂得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背后是理解和宽容;
看破不说破,是懂得给人留台阶,保护他人自尊。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是能说会道,而是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我们的五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解释:我们为什么都长着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呢?
因为要我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切合时机地缄口沉默,是懂得,是选择,是善良,更是一个人的高素养。
少说话是教养,而会说话,则需要一生修炼。 |
最好的人生:适度善良,懂得拒绝
在我们的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段时光:
你小心翼翼地维系和周围所有人的关系,生怕得罪任何人;
你对所有人的请求都有求必应,不敢拒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你总是顾全别人的感受,想要让别人感到舒服,却常常亏待了自己。
这可能是你刚毕业那一两年,因为害怕得罪领导和同事,于是对所有分内分外的事全盘接受。
也可能是你生活受挫的那几年,因为害怕孤独,所以拼命想要讨好他人,仿佛这样才能寻找到一丝安慰。
又或许,是父母教育的影响,让你强迫自己要做一个“好说话”的人。
可是,当我们经过越来越多身不由己的事、看过越来越多贪得无厌的人,终于知道:
那些委屈自己得来的感情并不会长久、那些依附别人寻求的安慰也并不能满足。
有一种累,叫不懂拒绝。
高估了别人,却贬低了自己;取悦了他人,却怠慢了自己。
时光流逝、日子流淌。我们不仅看透了别人,也认清了生活。
与其费劲讨好别人,不如用心取悦自己。善待自己,才能收获对等的感情、澄明的生活。
你越是不懂拒绝,越是委屈了自己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句话:
这也说出了很多人不懂拒绝的原因:怕得罪别人、怕被人嫌弃。
这些人大多数性格懦弱,就像巴金在小说《家》里塑造的人物高觉新。
高觉新在心里十分不愿意陪长辈打牌聊天,但每次都无法拒绝;
作为长子,长辈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总是会拿他出气。
可是,即便遭受各种各样本不该由他承受的委屈,高觉新也从来不会反抗。
因为害怕反抗,所以总是唯唯诺诺,收敛自己的脾气、湮灭自己的光环。
不懂拒绝的人,也总是怕辜负别人的期待,把精力和体力用在满足他人身上,又抱怨连连、后悔不已。
有个同事,因为年初报了自学考试,最近眼看着就要考试了,同事就想着利用空闲时间多看看书,却总是无奈地被别人打断。
要下班了,有同学来找她逛街,本来说好晚上要回家好好看书,心里也知道不该答应。
然而,她还是应了下来,跟同学出去逛街了。
过后,同事一边无奈地抱怨应该直接拒绝同学就好了,又一边安慰自己:
不懂拒绝的人,面对别人的请求,总是不好意思说出一个“不”字,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也不断地消耗着自己。
生活中,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
面对亲戚的求助,哪怕付出再多时间,甚至繁琐地求助别人,也要帮忙;
面对不喜欢的聚会,时时刻刻想要逃脱,却也强忍着参加,又后悔为什么要来;
面对朋友的请求,想要体谅对方的难处、理解对方的不容易,却总是让自己处于吃亏的境地。
你越是不懂拒绝,生活就越是辛苦,总是成全他人,最终亏待的只能是自己。
学会拒绝,别人才会觉得你的珍贵
三毛说过:
所以,你给出任何一个答案,都是在对方预料之中的。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拒绝别人的权利。
作家刘同讲过一件朋友向他借钱的事。
一位朋友想要买车,因为差点钱,就打电话向刘同借钱。
没想到刘同直言虽然自己有钱,却不能借,这让朋友颇为诧异。
刘同向朋友解释说,自己读大学时,有上千张CD借给了同学,却很少有要回来的;
甚至当他打电话索要时,竟然有同学说从来就没有从他借过,这让刘同吃了做事没有原则的苦果。
几年前,又有朋友从刘同借钱,期间发生很多不愉快的事。
于是,刘同从此立下规矩,绝不再和朋友发生金钱关系。
听完刘同的解释,那位向刘同借钱的朋友表示理解,至今两人依然是好朋友关系。
一段舒服的关系,不是刻意的讨好,而是我拒绝了你,你也不会因此而责怪我。
懂得拒绝,自己才不会承受委屈的纠结,别人也才会觉得你的珍贵。
好的关系,必须让双方都体面
我们都听到过这样的话,“你这么好,一定要帮我哦”“你这么好,一定不会拒绝我吧”……
这样的人,就是用道德绑架你。
当你一次次付出,却发现对方是个无底洞时,你才明白,你的不好意思,满足了别人的要求,别人未必对你心怀感激,最终苦的还是自己。
电视剧《安家》里,孙俪扮演的房似锦被妈妈当成提款机,为了得到女儿的钱,母亲不断利用房似锦对弟弟的爱心、对爷爷的孝心。
一开始,房似锦不懂拒绝,因为她也想让弟弟和爷爷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是,当母亲一次次变本加厉地逼迫她给钱,甚至到单位去闹之后,房似锦终于看明白,一味好心,只是在压榨自己,而自己一直帮弟弟,也只能让弟弟越来越不成器。
于是,在爷爷的葬礼过后,房似锦彻底与家里决裂,即便面对弟弟的哀求,她也丝毫没有心软。
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本就艰难,被亲情压榨、被好心裹挟的房似锦,让人看着心疼。
实际上,当她学会拒绝,自己过得更加轻松,弟弟也懂得不能再依靠姐姐,而是要自力更生。
生活中,你身边也一定有很多自私自利的人,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从来不会去考虑你的感受。
不论是亲情还是友情,真正在乎你的人,一定会站在你的角度替你考虑,不会因为你的拒绝而成为陌路。
好的关系,也不是单方的付出或索取,而是两个人都要感到舒服才行。
一个人总是迁就别人,是一件很累的事。
你要对自己有同情心,更要学会取悦自己。这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再也不要委屈自己,而是学会取悦自己。
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吧。
我们很多人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要和同学搞好关系,要懂得收敛自己的脾气”“要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不能太孤傲”。
于是,我们常常宁愿委屈自己,也要和别人友好相处。
可是这些年来,为了和周围人友好相处,为了维系所谓的好人缘,我们一直唯唯诺诺、刻意迎合,其实,也并没有交到几个真心的朋友。
张爱玲说过:
可现实是,没有人会喜欢卑微到尘埃里的人。
我们不是超人,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你可以不用那么坚强,也不用那么逞强。处不来的人就大胆放手吧、不喜欢的事就果断拒绝吧。
愿你结交真正在乎你的人,善待珍惜你;也愿你取悦自我,学会成全自己。
学会拒绝,日子才能淋漓酣畅;珍惜自己,生活才能处处开花。 |
国风·秦风·蒹葭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哥哥的心愿人在心中应该设身处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