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足够的渴望、足够的耐力,老天爷就会在那种全是墙的地方给你开一扇门
共好社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
为什么你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我的同事COCO郑重其事地上门取经,我热情分享运动安排以及饮食菜单。
一周后,我好意问她餐食如何?她说晚上涮完重庆火锅,现在捧着薯片追剧。至于计划中的运动,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后来,COCO几次试图减肥,都很快以失败告终。
COCO说:
说到底,COCO是患上“间歇性努力症”。
她无法持久地专注于一件有价值却很艰辛的事,而习惯于在突破的零界点前退却。
古语有云: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如果你也和COCO一样面临同样的难题,你应该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陷入“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矛盾循环?
在我看来,患上“间歇性努力症”主要有下面三种原因。
1. 认知力不足
最近非常流行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听起来很沮丧,那请问,你真是懂这个“道理”吗?
在我看来,真正的懂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按照特定的“道理”去执行。
如果你真的懂了,肯定能看到这件事背后的“好处”和可观的“收益”,且这个“好处”和“收益”正是你想要的。当你口口声声称自己懂了,却没有去坚持践行,只能说你根本没弄懂这件事的价值。
老是间歇性努力的人,根子还是在认知层面上出现偏差。
你没弄清楚你的行为和你想要结果之间的关联性,也不清楚持续付出的真正作用,更不明白在既定情况下该如何坚持。
所以你只有不断重复既有地目标,而无法将目标转化为切实的实施步骤。
哲学家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里说:熟知非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认知力不足,导致我们陷入常立志的怪圈。
2. 高估自己的执行力
后台曾经有粉丝向我请教写作技巧。我便把这几年整理的心得一条条告诉她。
她听完直摇头:“这么复杂,我没时间学。”
我说:“想学写作,就不能懒,笔头勤快才能出好文章。”
她立马点头说:“对啊,我就是太懒了。如果我努力一点点,肯定也能成名。”
其实,真正阻碍她成长的,并不是懒惰,而恰恰事那种“努力一点点,就能成功”的意识。
有的人总以为不用多费时间和精力就能改变现状,其实根本不然。
每一个小小成功的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付出,每一口蜜糖都需要用苦涩的汗水去换取。
而高估自己能力的人,不论做什么,定会陷入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困局,最后不了了之。
因为他们对困难认识不足,对自己又过于自信,一旦遇到挫折,不会反省自己,而只会抱怨不公。
这不是懒,而是能力配不上梦想。
如同龟兔赛跑中的兔子,自以为是,跑到半路就躺下来庆功。
3. 执迷于宏大的目标
一个过于依赖目标导向的人往往无法持续地付出。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梦想再美好,最重要的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和阶段成果。
比如减肥,我们身体堆集的脂肪块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间塑造完美身材。
变苗条只是一个大目标,为达这个目标,一定会有几个关键性结果。比如一周瘦2斤,每天有氧运动40分钟无氧运动10分钟,每日肉类控制在100克,三餐谷物不超过400克等。
文友柳一一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作家斯蒂芬·盖斯想要减肥。他最开始按计划做30分钟俯卧撑,发现根本做不到。
直到有一次,盖斯心想,管它呢,随便做一个也好啊。当做完第一个,他觉得很轻松呀,于是就继续做第二个,第三个。
2013年一整年,他都只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个。
结果是,每次做起来自然不只一个。因为目标被清晰地分解,他能够持续获得满足感。
所以,只有将目标具体到可见的阶段结果,才有执行的可能。
如果一味盯着大梦想,不知将阶段性结果作为执行驱动力,那肯定会陷入间歇性努力的怪圈。
|
人生的根本,是如何与自己相处我们学习了太多如何与人相处的教条,却忘记了最为根本的一点,即如何与自己相处。
一个不会与自己相处的人,也一定不会与他人相处。
我们经常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最重要是的人自身的和谐。
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欲望,又有无穷的矛盾。
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彼伏,又有多少情绪在纠缠不休?
在这些没完没了的念头中,我们就像波涛上摇曳的孤舟,时而被冲向这里,时而被甩向那边,片刻不得安宁。
只有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相处,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谐。
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根本。
庄子说:“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这里的“独有”指的是独立自在,自我和谐,自我完善,也就是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
人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服务于社会,使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要“独有”,使个体的生命处于积极、和谐的状态,成为“至贵”之人。
前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后者是道家思想的体现。
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孤独和解,如何与时间为伴,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而且它如同养分,对人的滋养,是缓慢渗透的。
那么,又如何与自己相处呢?
首先,认识到孤独是不可避免的。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但是我们又是孤独的。
在没有人的夜晚,在内心的深处,我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人接纳,但是,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惠子是经常和庄子斗嘴的一个朋友,每次都被庄子批得灰头土脸。
惠子死后,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来形容失去精神上的对手之后的孤独。故事说的是:
有一个人,鼻尖上溅到一滴像苍蝇那么小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随手劈下去,把那小小的污点削掉,鼻子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那人也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把那匠石找来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回答说,以前我是能做到的,但是可以搭配的伙伴早已死去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无时无刻地终身陪伴我们,在很长时间里,在人群中前拥后抱,热热闹闹,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其实,孤独才是人生永恒的状态。
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正视孤独,然后找到一条可以跟自己更好相处下去的路。
其次,坦然接纳自己、完善自己。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我们都会有不足,有失望,有难题,它们是人生的一部分。
光是接受这些事实,对我们而言,就意义深远。
所谓成功学喜欢灌输这样的观点: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谁能战胜自己,那么这个人就能够战胜一切。
人们之所以这么说,是由于长期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作祟,人是有征服欲的。
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说到底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其实在自我斗争中不存在战胜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的潜能不同,成功只意味着能够达到自己的上限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战胜自己是对自己能力的恰当评价,是能力的尽情发泄。
生命不是比较,不是战胜,而是接纳和完善。
常常走向内心,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方向和梦想,接纳自己并不断地精进,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礼物。
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就是他的生活态度。
在有限的珍贵时光里,与其关注、讨好他人,不如修养和完善自己。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白白地浪费着时间,除了长胖和一脸的怨气,一事无成。
最后,学会承受孤独、享受独处。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孤独,可以成为一种美。所以,我们在孤独中,完全没有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们可以享受独处。独处,总不免有一些寂寞,但也正因为寂寞,我们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独处,关系到一个人底气的问题,它来源于自身的能量,会带给你一种不依傍的自信。
孤独和独处总是难的,更多的空闲时间扑面而来,无聊也随即铺天盖地。
人都会无聊,并且会变得越来越无聊,但是只要内心充实起来,把那些无聊分解到一天天里,就没有了。
女人往往渴望来自男人的安全感,如果她们有过独处的经历,就会知道自己给予自己的安全感,更实在。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会使你更强大。”
无论孤独和独处的生活有多么难以忍受,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自己能够享受这种生活,并真正获得它的滋养,与它握手言和,才会有能力去过另一种热闹纷扰的生活。
倘若此刻,你虽然在人群里狂欢,但是仍然觉得孤独,那么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机会吧,你还不知道它会有多么美好! |
你不逼自己一下,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孙正义说,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 你的日子还过得去,你还有退路,你还没有被逼到一定的份上。 |
你真的懂中国的筷子吗?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 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此外,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理解。 最后,筷子都是成双出现的,也与国人遵守的太极、阴阳理念相符: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
双十一,你剁手了吗? |
天意有个郎中,姓郝,医术高明,又不端架子,人们都乐意找他看病。
这天,他在三十里外一户人家里救了一个垂危病人,回来的路上,走着走着天就黑了下来。郝郎中心里不免有些发怵,捡了根木棍捏在手里,给自己壮胆。
才走出没几步,突然半空中传来一声断喝:“什么人?”
郝郎中定神一看,见眼前横着四条汉子,一个个脸上全用锅底灰抹得一塌糊涂,手里的铁棍在夜光下闪着寒光。
郝郎中知道遇上匪徒了,连忙说:“我是替人看病的郎中,借道给个方便吧?”
四条汉子哪里理睬,上上下下把郝郎中搜了个空,随后猛地把他推了个趔趄:“快滚吧,不要让老子看着你扎眼!”
郝郎中捡得性命,于是便慌不择路拔脚就逃。
也不知走到哪里,他耳边突然又传来一阵小孩的哭声。“唉,该我怎么啦,今天尽碰上事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一走拉倒。”郝郎中一边嘴里自言自语着,一边脚下就加快了步子。
可越走得远,他就越觉得孩子的哭声响,一声声尽往耳朵里扎。郝郎中两条腿挪不动了:自己是济世救人的郎中,怎么能眼睁睁见危不救呢?于是便循声去找孩子。
找到跟前一看,不得了,两只狼正围着一个孩子转。郝郎中连忙四下里扒拉了一堆干草枯叶,用火石点着,然后一个箭步蹿了上去。
狼被吓跑了,郝郎中按着孩子的指点,把他送回了家。
小孩娘正在灯下流泪呢,见孩子被好好的送回来了,高兴得又是哭又是笑。孩子娘说:“俺家那死鬼出去耍钱,十天半月也不见个影。这一阵咱们这地儿正传‘山里热’呢,孩子也被染上了,他大伯说不扔不行,否则剩下的娃一个也活不了。唉,就这么生生地硬是把这孩子给扔了。”
郝郎中一听,这病能治呀,便好生安慰了孩子娘一番,又连忙吩咐她去讨几味药来。
郝郎中点出药名,孩子娘说:“巧了,家里就有。”于是,孩子娘灶前煎药,锅里就把鸡蛋给煎上了,她说什么也要请郝郎中喝盅酒。
正在这时,屋门被“咚”地一声踢开了,扑进来一个两眼血红的汉子,揪住郝郎中的衣领就骂:“哪儿来的野汉子,深更半夜勾引我老婆来啦?”
郝郎中的脖子被他勒得喘不过气来,孩子娘想解释,被汉子一脚踢倒在地上。
但几乎是与此同时,“扑咚”一声就见从房梁上跳下一个人来,指着汉子就骂:“你算什么男人?我可实在看不下去了。”
“你是什么人?”汉子吓了一跳。
“我是贼,要打要罚要见官随你,不过我得替他们说句公道话。”
原来,这个贼天擦黑时路过这里,见这户人家屋里只有一个女人,就悄悄溜进屋,蹿上房梁,想等女人睡熟后好下来偷点东西。
可谁知就听到了女人和郎中的这段对话,直听得鼻子发酸,和这么好的人相比,那贼觉得自己简直就不是个东西。他无论如何也呆不下去了,干脆豁出来亮了相。
汉子听完贼的叙述,端过油灯朝郝郎中照了照,叫了声:“我的亲哥哥哎!”翻身就跪倒在地上,“你这一动善心,救了几条命。你快看看我是谁?”
郝郎中如何认得眼前这个汉子?
汉子说:“不敢撒谎,我实说了吧。傍黑天山里劫你钱财的人里头,就有我的份。你看,抢你的银子都在这儿。还给你,亲哥哥,你今天若是不留下来叙叙,我就一头撞死在这儿。要不,你送我见官去!”
汉子把话说到这份上,郝郎中只好留了下来。
于是,三个男人一边尽兴喝着酒,一边推心置腹地说着话,郝郎中还把自己起初听到孩子哭不愿相救的事也照实讲了。
一直喝到天亮,汉子和那个曾经的贼一定要送郝郎中回家。两个男人都说:“先生不光救了孩子,还给我们俩治了良心,我们送先生—程总可以的吧?”
郝郎中拗不过他们的盛情,于是三个人便有说有笑地一路前行。
不想快走到郝郎中家村子的时候,老远就闻得一股焦糊味儿,再走近了瞧,村里墙倒屋塌,尸横遍地。郝郎中大叫一声“不好”,顿时就昏倒在地上。
汉子急得拼命掐郝郎中的人中,郝郎中好不容易才缓过气来。他强打起精神,满村子地找媳妇和孩子,可就是不见一个人影。
一定是昨晚土匪来过了,把村里人杀得一个不留。
就在这时候,只听远处传来一声喊:“爹——”
郝郎中转头一看,是大舅哥牵着两头驴,驮着自己的媳妇和孩子过来了。原来昨天夜里,郝郎中的媳妇不见男人回来,心里老大的不高兴,猜想他—定是在外头吃喝了,就干脆领着孩子回了娘家。
娘家爹妈懂事理,苦口婆心地好—阵劝,今天天一亮,就打发大儿子送妹子回家,免得女婿找不着人上火。这不,也才转回来,才知村里遭了劫。
事情一挑明,大伙儿都惊呆了:若是郝郎中昨夜不去救那个孩子,赶回家正好堵住媳妇,一家人也就做了土匪的刀下鬼;若是郝郎中送孩子回家没遇上汉子误会,说不定立马回家也就让土匪撞上了……
想来想去,郝郎中直叹:“天意,真是天意呀!”
但是那两个陪他来的男人却抢过话头说:“啥叫天意?郝先生善有善报,理当如此!这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啊!” |
把一件事坚持30天在一个荷花池中,第一天开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 假设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 第15天? 错。 是第29天。 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地开,玩命地开......但渐渐的,你开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厌烦,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放弃了坚持。 这时,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荷花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越到最后,越关键。拼到最后,拼的不是运气和聪明,而是毅力。
有人提到“改变”就头大,其实是他们把“改变”想得太繁杂了。 如果你想养成早起的习惯 ,你只需要在前一天早睡。早睡的前提无非是少看一集肥皂剧或者少玩一个小时的游戏,仅此而已。 要记住,所谓改变,指的并不是“脱胎换骨”。 改变就像蒸桑拿,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皮肤到肌理。 改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必急功近利、不必追求立竿见影,只要每天能比前一天有一点突破、一点改善,而且朝着正确的目标持续地做下去,就可能成功。 一辈子太长,一秒钟太短,30天不长不短刚刚好。 你可以改掉一个坏习惯,也可以培养一个好习惯。
这10个习惯小得不能再小,但若能长期坚持,必能改变你的人生。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性格。 接下来的30天喜不喜欢都要过,既然如此,何不尝试一下呢? |
真正吃过穷的苦,你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很多时候,只有当你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事,吃过痛彻心扉的苦,才会真正明白一些道理。
而这些痛,这些苦,往往都是因为没钱,因为「穷」。
01 没有钱,往往命如草芥 曾看过一则报道:
一名37岁的中年男子因误喝了洗涤剂,肠胃多处溃烂严重,在医院里已经有80天不吃不喝,全靠输液撑着,暴瘦了几十斤。
医生说,再不手术,性命就难保了。
迟迟不手术的原因,是因为筹不到7万元的手术费,年迈的父母只能看着儿子在病床上一天天消瘦下去,活活等死。
结婚六七年的妻子,因承受不住这样的巨大变故,在他病后的第六天提出离婚,之后便一走了之,杳无音讯。
有一次,和友人路过上海某医院,一名年轻的女子坐在马路牙边嚎啕大哭,怀里抱着一个头肿得比西瓜还大的小男孩,不少人驻足围观。
孩子患脑积水三年,为了给孩子治病,工作辞了,房子卖了,如今病情再度恶化,生命垂危。
年轻妈妈的眼泪滴在孩子的脸上,在他们的不远处,孩子的爸爸蹲在地上,目光呆滞地看着地面。
他的内心也一定很痛苦吧,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病危,却无能为力。
没有钱,生命往往如草芥般卑微。
02 没有面包的爱情,真得很脆弱 热恋中的人,往往坚信有情能饮水饱,但现实却并不美好。
梁子和女友乐乐是大学同学,感情一直不错,毕业后,俩人选择在同一座城市打拼,对未来满是期许。
老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当梁子又去参加一个同学婚礼,随了几百大洋后,乐乐怒了,这可是我们这个月最后的生活费。
当乐乐为买一件大衣花去了大半个月工资的时候,梁子骂她败家。
乐乐觉得委屈,自己也工作挣钱,买件喜欢的衣服怎么了,每次公司聚餐,同学见面,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
俩人同居一年多,吵架的次数比大学几年加起来都多,而且每次都那么痛彻心扉。
尽管吵吵闹闹,但还是谈到了结婚,乐乐的母亲提出要10万的彩礼,外加一套房。
梁子对乐乐说,你们家这是嫁人啊还是卖人啊...
乐乐静静地听完梁子的一番冷嘲热讽后,扇了他一巴掌,夺门而出。
这段感情终究没能修成正果,一个星期后,乐乐搬出了俩人一起合租的房子,为这段六年多的感情画上了一个哀伤的句号。
当一个真正吃过穷的苦,就会明白:也许面包换不来真正的爱情,但真正的爱情也需要面包。
03 你的收入,藏着别人对你的态度 读者老陈来自山东农村,家里条件不好,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年纪便出来打拼,去过不少地方,也换过好几份工作,后来在深圳扎根了下来,距今约摸有十年了。
现在经营着一家物流公司,跑起了运输,事业上小有成就,年收入近百万。
老陈说,一个人在外的日子很苦,以前穷得时候睡过马路,也问人家讨过盒饭,常年搬货的原因,手上的皮退了一层又一层。
我问他,现在有钱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他说,以前我过年回家走亲访友,在桌上形同空气,记忆里从小到大都是如此;但现在再回老家,村里人不仅对我,就是对我的父母也都很客气,人真得挺现实的。
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很多时候,社会就是如此赤裸裸地现实。
小时候,你周围的人会根据你父母的收入对待你;长大后,周围的人会根据你的收入来对待你的家人。
想起了曾看过的一个段子:
以前没钱的时候,总以为等有钱了,我就能找到自己的爱情,就能让父母开心,得到朋友的尊重,后来真有钱了,发现确实是这样。
张爱玲说,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而一个人如果真正没钱过,吃过穷的苦,就会明白很多道理,看清一些人吧。 |
累了,就换条路走,没关系的一条路走到黑不一定就是光明坦途,还有可能是撞了南墙才头破血流的回头,
什么时候改变自己的选择,都是你的权利,只要你认真权衡过,不负当下的自己,就足够了。
很多人都希望让这一生过得顺利一点,再顺利一点,但实际上,谁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该是你吃的苦,旁人半点都无法替你分担。
所以啊,没必要总是想着要对得起别人,一辈子不过三万多天,活在当下,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累了,就换条路走,没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