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被IG牛逼的字样刷屏了,我的一个从来不玩电脑游戏,也不知道英雄联盟是什么的朋友也发了一句:IG牛逼。
一群人,完全不知道IG是什么,也从来不玩电竞,但是为了让自己显得牛X,显得有优越感,所以不断地说IG牛逼。
可能有人不禁要问,IG到底是什么?
被问的人做了一个嘘声的动作:嘘!你只要跟着祝贺就行了!
其实,他也不知道IG是什么,他只是看着大家都这样说,也就这样喊了而已。
大家还记得《皇帝的新衣》吗?
皇帝明明是裸体,可是所有人都觉得皇帝的新衣很好看,只有小孩子说出了真相。
可是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出现。
百岁老人杨绛离世的时候,人们为了表达对她的喜爱和哀悼,更是显得自己牛逼,于是,杨绛所谓的《百岁感言》在朋友圈疯狂刷屏。
可是马上就被啪啪打脸了,人民日报出来辟谣:这个《百岁感言》并不是杨绛的,如果你尊重杨绛先生,请务必在朋友圈消灭这段话!
转发这个《百岁感言》的人,他们喜欢杨绛吗?他们了解杨绛吗?我看未必吧。
同样刷屏的,还有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时候。
我的朋友圈即刻变成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可是他们许多人连余光中的散文和诗歌都贴错了!
所以,他们不是真的在纪念什么,缅怀什么,也不是在呼吁什么,而是在提醒别人看看自己有多酷,粗俗一点说就是装逼。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就叫刻奇,情绪不是自然表露,而是刻意表露。
当一个人哭不是因为悲痛,是因为看到别人哭所以才哭;
笑不是因为幸福,而是看到别人笑所以才笑;
怕也不是因为恐惧,而是看到别人怕所以才怕;
他们在伪装,在表演,在装逼,这就是刻奇。
莫言在诺贝尔获奖感言里讲过一个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放声大哭。
我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竟然没有一滴泪。
他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是困惑的神情(他实在哭不出来)。
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
后来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向老师忏悔时,可是老师却说,那天来找他打那个同学小报告的人,竟然有十几个人。
后来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
当众人都哭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别人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哭?
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钓鱼岛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跑到街头砸日本车,“我们都这么爱国,你怎么能不爱国?你怎么能买日本车?”于是,他们砸掉日本车,甚至打死买日本车的人。
金庸逝世的时候,几乎所有演过金庸笔下角色的明星都发微博哀悼,可是有的演员还没有及时发表,立马就遭到围攻和咒骂:“你是靠金庸红了,现在他死了,你不发微博就去死吧!”
IG夺冠,没有在朋友圈发IG牛逼的人,就是脱离时代,就是一个傻逼。
可是,大部分人都在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吗?
大部分人都在表达一种情绪的时候,其他人就一定要表达这种情绪吗?
我想说的是,当哀悼成为朋友圈的一种表演,当哭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程序,当“卖惨示弱”成为纵容一切错误借口的时候,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要允许别人表达真实的感受。
潮水都涌向一个方向,可还是有的人,在朝着潮水相反的方向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