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键在第十七条:
17.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
这是一条力度相当大的改革措施,会造成一系列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结果,我认为是:
1,区域间重新均衡。
2,减少内卷,降低所有人的学习时间。
在第17条中,禁止面试考试、随机录取之类的举措之前都有,大家想必到注意到了两条和之前不一样的关键举措:
1,小学招生公民同招
公民同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翻译过来,就是本来民办学校通过各种手段可以掐尖,提前锁定好生源,家长也乐意去报名,因为民办失败了,还能去选择公办学校。
但公民统招之后,民办学校难以掐尖,公办学校不能作为民办学校失败后的保底,大家是平行志愿,公办学校还需要考虑本地区人户一致的学生,那么如果民办学校入学失败,很可能本地公办学校也会失败,只能电脑派位到一个其他学校去。
这种风险对于家长来说是致命的。比如上海去年实行了公民同招,民办小学的报录比就从2017年的3:1下降到2018年的1.4:1,2019也保持1.4:1。这意味着许多本来会选择民办小学的家长,因为风险规避,直接选择了本区学区房。
从零志愿掐尖到平行志愿,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
分层的打乱,从校际的差异,变成校内差异。
无风险的零志愿下,优秀的民办小学始终能够招收面试考试最优秀的学生。
有风险的平行志愿,一批优秀但想要规避风险的学生离开去了公办学校,来了一批不算最优秀但愿意「博一记」的学生。
这个再分配,使得民办小学和公办小学间的分层减小了,但同时加大了两者的校内差异。
2,高中招生名额到校
如果说公民同招是让义务教育的入口分层被打乱,那么高中招生名额到校则打乱了义务教育的出口分层。
现在的初中升高中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以上海为例,以上海中学为例,可以看一张表:
上海中学是上海最好的高中之一,每年招生385人左右,有235人是推优和自荐,另外150人通过中考入学。
在这235个推优和自荐里面,包括了34所初中,前4所学校占了235个名额的75%,其他的学校的名额都在10人以下,大部分仅有1人。
这意味着大部分初中连一个进入上海中学的名额都没有,全校第一也不行。
而名额到校,会造成一个什么结果呢?我们现在不知道名额到校的具体情况,但按照方向,他必定是会减少强势初中的名额,增加弱势初中的名额,比如前4所的名额占比从75%下降到50%甚至40%以下,然后给很多本来没有机会进入上海中学的初中一个名额,走平均化的路线。
这个分配的改变非常重要,他会切断马太效应的集中化趋势。
比如我本来在A中学,100人可以录取上海中学,现在变成了50人;而B中学,本来1个名额都没有,现在变成了1个人或者2个人,那么很可能会出现A中学的学生高分落榜,B中学的第一名低分录取的现象。
这个现象并不少见,很多地区的高中对市内初中和县内初中就有名额分配,我找到了一个河南省滑县的例子:
滑县中招分配生即将录取!各初中分配生有多少?
滑县偏远初中桑村乡第一初中分配生比例已达到67%,具有分配资格的全校102人中,滑县一高中分配生就有10人,中招考试成绩达到365分(含365分)以上,就能被滑县一高中录取;而城区初中的滑县一高中分配生录取分数线高达500多分,出现部分高分学生落榜现象。
高分落榜和低分上榜的现象,会随着优秀学生的流动而逐渐被弥合。如果说市区高中和县高中的跨片就读和流动成本比较高的话,上海市的区内流动就没有那么难了——他会使得弱势初中更具有吸引力,而弱势初中能够吸引的,主要是之前到了强势初中对口小学学区房的那批学生。从之前的「好」学区到「差」学区,在学区房的购买上,起码是没有那么大的鸿沟了。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本来在一所超级初中对口小学的学区房,有望竞争上海中学,但政策实行后,我感觉到了超级初中,可能会因为校内名额分配出现高分落榜,那就到「差」一些的学区,「差」一些的初中就读,争取在这个初中获得第一名。
所以,名额分配到校,也一样会减少学校间的差异,增加每个学校内部的差异,还是一个打乱分层的举措。
综上所述,一个小学公民同招,随机派位,一个高中招生名额到校,是分别从义务教育的源头和义务教育的出口做同一件事情——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风险规避行为,进行生源洗牌,消除分层,减少校际差异,增加校内差异。
他首先会使得区域之间出现再均衡,一批优秀但需要规避风险的学生去相对差一些的学区,避免高分落榜,让政策前的好学区价值降低,政策前的差学区价值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流动可能也会带动区域的资源分配变得比之前更为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