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微语简报,星期五,农历三月初四,工作愉快,生活喜乐!
一份微语报,众览天下事!
1、26日18时起,入境上海全部人员一律隔离14天。
2、因一架入境航班15名乘客有症状,江西暂停14天内所有出入境国际客运航班。
3、甘肃当地官方回应医护被要求退防疫补助:责成卫健局认真调查核实,要求做到既不少发,也不多发。
4、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将成录取重要参考。
5、北京全市3.8万社区医务人员至今零感染。
6、国防部敦促美方停止网络窃密活动: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美方是全球最大窃密者。
7、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破总量日均双纪录。
8、加拿大政府发钱抗疫:因新冠疫情失去收入的加拿大人,每人每月2000加元,可领4个月。
9、东京奥组委:东京奥运延期已售门票仍可以使用。
10、韩政府加快为N号房受害者变更身份证,防止她们因案件泄漏身份而受到二次伤害。
11、俄罗斯从27日起停飞所有国际航班,从国外撤离俄罗斯公民的航班不受停飞禁令约束。
12、美国失业救济人数或飙升至164万,首次申领失业金单周涨幅创大萧条以来新高。
【微语】知道什么是天才的诀窍吗?那就是永远只做一件事。——王小波《白银时代》
业财推文专区
3-27微语简报 |
《弱点》、《永不妥协》 |
Once a thief, always a thief.偷盗一次,做贼一世Once a thief, always a thief.偷盗一次,做贼一世 |
请你为冷漠付费1935年的冬天,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一段日子。这天,在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内的法庭上,正在开庭审理着一个案子。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旧,满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盗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 法官审问道:“被告,你确实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吗?” 老太太低着头,嗫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确实偷了。” 法官又问:“你偷面包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饥饿吗?” “是的。”老太太抬起头,两眼看着法官,说道:“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一些小孩子呀。” 听了老太太的话,旁听席上响起叽叽喳喳的低声议论。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说着,法官把脸转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处以10美元的罚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面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处罚。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的判决。”说着,他转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法庭上,全部的人都惊讶了,都瞪大了眼睛望着市长拉瓜地亚。法庭上顿时静得地上掉根针都听得到。片刻,全部的旁听者都默默起立,每个人都认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长的帽子里,连法官也不例外。 老太太看到这个场面,双手捂面,呜咽出声来。 无人能够想像得出那一刻人们的惊讶与肃穆,有人悄无声息地、认认真真地捐出了身上全部的钱。 |
选准自己的角色前不久的聚会上,朋友送了我一张名片。正面很简单,他的名字和职业--编辑。这样的名片,干净利索,给人的感觉是爽朗。其实,这位朋友的头衔很多,除了编辑,还有记者、市作协理事、杂志签约作家……虚虚实实至少有十个。问他为什么不多写几个,他说:“玩虚的,没意思!做编辑,才是正经!” 仔细想想,朋友的可取在于选准了自己的角色,才会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曾谢绝担任总统候选人,他的理由是:“方程对我更重要些。”爱因斯坦知道自己并非无所不能,物理学家才是自己最好的角色。 与爱因斯坦一样,奥黛丽·赫本也站对了位置,选准了角色。年轻时的奥黛丽·赫本想当芭蕾舞演员,可惜,她不适合站在芭蕾舞台上。奥黛丽·赫本及时调整了目标,开始涉足电影圈,表演天赋很快显露出来。当她主演的《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一部部电影问世后,奥黛丽·赫本成为了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爱因斯坦、奥黛丽·赫本所在的领域不同,他们的成功却类似,那就是在人生的坐标系里,他们都没有横冲直撞,没有乱爬乱滚,而是谨慎、理性地探索,一旦选准了适合的位置,就尽心尽力地去演好那个属于自己的角色,最终发出了灿烂的光芒。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最适合什么.。 |
救人(小故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上尉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上尉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哪儿。他顾不上多想 |
共勉,早安!真正有价值的生活,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不是依附于别人对你的评价。盲目追赶,只会徒增焦虑、扰乱自己的步调。努力,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尽己所能,扬长补短,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你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
东京第32届奥运会将改期至2020年后,但不迟于2021年夏天的日期举行 |
保持身体健康唯一办法:就是吃点你不想吃的,喝点你不想喝的。做点你不想做的事情。 |
放宽心很多事情是命中注定的,所以放宽心将生活里的疑难杂症都扔给时间解决吧,它总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
热忱 |
.或许天暖就可以穿裙子啦 |
做真实的自己生命是自己的,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标准。如果想讨好所有人,满足所有人的标准,最终只会迷失自己。不要迷失在别人的评价里,用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好真实的自己。 |
I can't Cook It 我没法煮它It's sunny day in spring. Miss Cat is fishing. Suddenly the fishing rod moves. "Great! Oh, it's so heavy!" Miss Cat says happily. The fish is plucked out of the river. "Oh, a big fish! How big the fish is!" She cheers. But she puts the fish into the river and goes on fishing.
At the time Mr. Horse goes by and sees it. "What do you set it free?" He asks. "Because my pot is too small. I can't cook it," Miss Cat says.
这是春天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猫小姐在河边钓鱼。突然鱼竿动了动。“太棒了!哇,好重啊!”猫小姐高兴地喊着。
鱼被拉出来了。“啊!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可真大呀!”她欢呼道。但是她却把鱼放回河里,又继续钓鱼。
这时候马先生路过,看见这一切,就问她:“为什么你把鱼放了?” “因为我的锅太小。我没办法烧这么大的鱼。”猫小姐回答说。
|
我无法预见未来的自己,但我会继续珍惜每一份小小的惊喜与感动,珍惜身边对自己好的每一个人,努力活出真我。 |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Whatever is worth doing is worth doing well...任何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 |
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
Good thoughts bear good fruit, bad thoughts bear bad fruit – and man is his own gardener. 好的想法产生好的果实,坏的想法产生坏的果实——人们都是自己命运的栽种者。 |
信任是什么一个人守口如瓶, 另一个人才吐露心声; 一个人一诺千金, 另一个人才放心托付。 |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火不起烟。(无风不起浪)。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火不起烟。(无风不起浪)。 |
你如何对待当下,当下就如何回应你
《笔记书屋》·文化生活
年轻时多做几份工作,丰富自己的经历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种丰富如果缺少一种主旋律,那你走的每一步都是孤立存在,无法与下一步连接。如此这般,将无法建造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
而一个人的成功,必须是在原有的路径上进行步步强化,并非频频切换路径。
很多人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却总是嫌弃自己的羊肠小道,羡慕惦记别人的阳光大道。
懂得“纳什均衡”的人肯定知道这样一个道理:
不要总想冲进最有吸引力的市场,而是找到自己的根据地,精耕细作。
关键是,如何找到自己的根据地呢?我的答案是:培养你的专注力。因为这个世界最难得的就是专注力,它是让你摆脱平庸的终极法宝。
一、成功者的共同特质: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股神巴菲特曾说:“每个人终其一生,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而他,的确也是这么做的。
巴菲特官方传记《滚雪球》的作者爱丽丝·施罗德说:“巴菲特无论做事情还是与人交谈,都相当专注。他从早上来上班的路上到晚上睡觉之前都在思考投资。”
她在书中写道:“他除了关注商业活动外,几乎对其他一切如艺术、文学、科学、旅行、建筑等全都充耳不闻—因此他能够专心致志追寻自己的激情。”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现在华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设备提供商,华为的成功的之道是什么?”
任正非回答说:“如果一个人对事情很专注,那他一定会成功,而我选择的是电信行业。虽然这个行业很难,但是如果我们中途放弃,那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二、我们为何不能专注?
《深度工作》一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指出:
但是,回想一下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似乎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总是不能专注于某件事直至完成,或者完成某个关键部分。
我们知道深深知道应该把时间精力花费在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上,可是,我们的注意力就是不受控制,就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抛锚,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尼苏达大学商业学教授勒鲁瓦在2009年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提到一种注意力残留效应。
当你从任务a转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会存在很多任务a的残留,并没有及时转移。残留量越大,下一项任务完成的就越糟。
任务之间的来回切换会严重影响你本就不强的专注力。而我们日常的工作状态几乎就是这样,注意力被迫切分。
身处注意力高度分散的当下,难道我们只能坐以待毙,继续低效无为下去吗?当然不。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坚持下去,我们的专注力是完全可以培养的。
三、如何培养的自己的专注力?
培养专注力,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从深度工作着手,强化自己的认知能力,找到工作关键点,最后对无效工作进行断舍离。
1.深度工作
依然是《深度工作》一书的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出,只有通过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才能不断强化你的认知能力。
用公式表示,就是:高质量输出=时间×专注度
① 两招,搞定深度工作
想要提高专注度,想要进行深度工作,就要做到以下2点:
第一,远离干扰。
前面提到“注意力残留效应”,简直是你注意力和时间的“杀手”。这些杀手的制造者包括手机、社交媒体、邮件和突如而来的电话。你一定要避免在多个任务间来回切换,否则会浪费大量的注意力资源。
如何避免干扰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浮浅工作进行批量处理,留出整块时间给深度工作。例如:
第二,清空干扰。
远离干扰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很多时候干扰是无法避免的,如老板突然布置的工作、临时召开的会议等流程外的突发事件都会让你猝不及防。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清空注意力残留,切换状态?
我有一个办法,叫做“30秒圣地”。这是我在一个灵修课上学到的,本来是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可尝试几次后,感觉对收回注意力极其有效。
具体做法就是:进入一项深度工作前,在脑中想象一个画面,可以是风景、动画或者你心目中的偶像,一定要美妙绝伦,神圣无比。
具体选择什么画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完全因人而异,关键是要调动你想象中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感受,30秒即可。
30秒过后,从想象中回到现实,就能发现自己气神焕发,精力充沛。
② 深度工作小贴士
第一,准备一本笔记本,线性计划你一天的工作,记录你一天深度工作的时间。
第二,当出现新的工作任务时,花几分钟修改一天余下的时间安排。
第三,即使大脑休息时,用有意义的事来代替漫无目的地刷手机,因为大脑其实并不需要“休息”,只需要“变换”。
第四,去理解干扰来自什么地方,观察它、认识它,不要逃避,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干扰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你的内心。
第五,睡不着的时候不要赖在床上,起来做点什么,一直到你累了。
第六,过度整理也是一种干扰和浪费。
2.找到工作关键点
能够持续进行深度工作后,你就要抓紧时间找到自己工作的关键点。
① 事情越复杂,处理越简单
不过,当关注的对象太过分散和琐碎时,人的大脑确实会自然而然进入“江湖”状态,梳理不清最关键的是什么。
要知道,注意力如同一台内存有限的微式电脑,每添加一个事项,就如同添加了一个变量,消耗的计算能力也会呈指数级增长;当变量太多且相互干扰时,“宕机”就不期而遇了。
所以,越是处理复杂的事情,越是要采取一种简洁的思维。很简单,你只需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当你能够想清楚这些问题后,就能死磕那些关键点,而不会沦陷于旁枝末节之中。
② 胜败,往往在于关键点的较量
然而,死磕关键点的真相不止于此。它的背后,是化繁为简,是少即是多的人生智慧。
在林林总总的投资概念中,巴菲特遵循一种简单的方法:“价值投资”;在与希拉里的宣传大战中,处于劣势的特朗普,没有像对手那样“大众宣传”,而是聚焦真空地带,如海地移民居住地、黑人聚集地、以及希拉里反对者居多的区域,进行点对点的精准宣传。
中国台湾作家何飞鹏在《自慢》一书中告诉我们:职场上,你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像日本大厨那样具有“自慢”料理,也就是让对手退避三舍的拿手绝活,即可独步江湖。
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讲到:“未来没有边域的世界中,从始至终沉浸于一个领域的专才会是最终的赢家。”
在当下的互联网市场中,你也能够观察到一种现象:那些核心地带的创新都会被头部公司迅速“吃掉”,而聚焦在边缘地带的垂直领域才能有生存空间。
这些似乎都在诠释一套简单的实像:
在这点上,要避免过分追求细节,更要避免“什么都想抓”的黑洞。因为过分追求细节,很可能会让你本末倒置;而“什么都想抓”,往往什么都抓不到。
3.对无效知识断舍离
在现今时代,信息过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些过载的信息却每每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不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之中诸多无效知识蹭蹭蹭地钻进我们本就感觉疲惫的大脑。
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处理这些无效知识,它终将侵蚀、霸占我们的大脑,耽误我们的正事,甚至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尽的麻烦。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学会辨别哪些属于无效知识,然后,立即对其进行清理。
我的朋友圈总是被几个学霸占领,小A就是其中一个,她总是不间断地参加各种线上培训课、领读营、写作班……每每还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成果,如:“今天又跟着老师读完了一本巨著《少有人走的路》,感觉内心满满的。”
她在线上的形象简直就是职场励志女神,可我了解到她正处在被公司淘汰的边缘。
小A的老板是我的朋友兼客户,从事软件行业。我们当时一起开发一个项目,整个过程老板对小A十分不满,她对业务不熟,细节考虑不足,跟踪时效太慢,最后老板不得已把小A换成其他人,才保证了项目的继续。
我有点不明白:小A花那么多时间在业余学习上,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学学本行业的知识,不想想如何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却一门心思为自己树立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搭边的形象,又是何必呢?
要知道,那些不专注的努力,到头来只能感动自己。如果你正处在被淘汰的边缘,它也不可能把你拽回来。
言归正传,识别完无效工作之后,如何断舍离呢?
① 利用“三个一”打造实用性能力
李笑来曾说:“那些在职场上混日子的人最傻,因为你把时间廉价卖给别人,自己又一无所获。”
你当下工作所涉及的都是最实用的知识,在网络上也无处寻觅,你又何必舍近求远,本末倒置?可惜的是,很少有书籍和课程教你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大家只能格物致知。
在十几年的职场生涯中,我总结出一个方法,包括3个方面:一搜、一问、一学。
如果按此方法坚持2年,不说成为行业的翘首,但起码能算半个专家。
一搜:把你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每天搜索一遍,将有用的信息留存、整理。
也许你会说开什么玩笑?每天都去搜索?也太麻了……我给你一个工具“百度订阅”,你在“关键词”栏中输入你的行业的关键字,关键词位置最好选“新闻标题”,输入你的邮箱地址,确定每天的发送时间,验证码一敲。
以后每天这个时间,你都会收到百度的一封邮件,邮件内容就是关于你行业的全部新闻信息。当然,你一定要整理归纳,否则没有意义。
一问:每天找一个与你们公司、行业相关的问题去了解。
这种问题要与你的工作有关联,且必须是一个你不了解的具体问题,问题越聚焦越好。平时,你一定会收到其他部门抄送给你的邮件,这些邮件可能只是一个告知或者会议纪要,往往我们一看邮件内容和自己没关系,就会置之不理。
现在,你可以每天在这些邮件中找一个具体的问题,向同事了解清楚,并记录下来。一年下来,你至少可以掌握200多个核心问题的答案。
一学:每天30分钟找一本与你工作或行业相关的书籍、文章,进行重点学习,并记录下来。
我们在看一些专业书籍时,往往刚合上书,内容就全部忘光。这是因为知识与现有体系没有建立连接,你当然记不住了。
所以,你不能只是看,还要记录,日后还要经常回顾与整理,再与实际工作关联起来后,渐渐就能形成体系。
最后你要用“印象笔记”或“有道云笔记”来把“一搜、一问、一学”的内容全部整合起来,这样才能方便你日后的管理。
② 做好当下事,是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
自从写了一些网文,认识了不少“90后”职场一族,发现他无一例外地被焦虑所笼罩。
他们的焦虑要么是对过去选择的后悔:“哎呀,如果我选择和某某一起创业就好了,人家已经拿到B轮风投了……”
要么就是对未来的迷茫:“我该选择运营,还是产品呢?我是继续在传统行业还是转行到互联网呢?”
但几乎没有人问:“如何才能把当下的工作做好?”
其实,针对当下的态度才是平庸与卓越的分水岭。过去的,已成定局,即使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未来的,变幻莫测,哪怕特意迎合也云雨无常。
既然如此,何不立足当下,以坚实的脚步在自己的路上前行?毕竟,这才是你真正拥有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知识管理平台立场。
|
职场哲学反脆弱:在不确定世界的高阶生存之道
作者:艾菲
这世上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害怕波动和不确定性,他们喜欢平静稳定的环境,认为波动和不确定性会带来伤害。
第二种人,既不害怕也不欢迎不确定性,他们觉得波动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任何影响。
第三种人,欢迎波动和不确定性,他们认为波动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这三种人中,究竟哪一种人最脆弱?
显然是第一种人,因为他们害怕的东西正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常态 - 经常出现的波动和不确定性;而他们喜欢的东西却永远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 因为平静稳定的外部环境不是由他们说了算的。
所以,能不受伤吗?
— —
与第一种人相比:
第二种人是坚韧的,因为波动和不确定性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
第三种人是“反脆弱”的,因为最终他们能从波动和不确定性中获益。
现在就以创伤为例,看看这三种人的不同之处。
因为创伤代表的正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波动的极端情形。
心 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创伤过后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患上创伤后精神紧张,俗称 PTSD ,是指人们在遭遇重大创伤之后产生的一种精神疾病,具体表现有焦虑、易怒、过度警觉、抑郁等等,严重者还可能自杀。另一种是,恢复到创伤出现前的状态,也 就是不再受创伤的困扰和影响,彻底恢复到创伤发生前的正常状态。
但事实上,除了以上两种结果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可能,即“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成长”这个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的,经过研究,他们认为创伤会给人带来的具体成长有五个方面:
找到个人的力量 对生命更加感激 形成更稳固的关系 找到更多生命的意义 发现更多可能性
而那些在创伤之后,获得“创伤后成长”的人就是这里所说的第三种人 - 从波动和不确定性中获得成长的人,因此具有“反脆弱”性。
— 1 —
具有 “脆弱”体质的人
在说怎样才能拥有“反脆弱性”前,让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样的人是“脆弱”的?
类型一:特别害怕犯错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多说多错”。
我遇到过不少害怕犯错、害怕失败的人。他们常常是这样说的:
“我还是不说了吧,省得别人反对。”
“能不多做就不多做,省得出错。”
这么一来,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看起来确都很平稳。
但与此同时,他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也就到头了,之后,他就会长久地停留在那个级别的心智水平上。
可外面的世界却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挑战也与日俱增。
按照真实世界的发展,未来某一天,他肯定还会遇到不得不亲自出面处理的事。这时,他那十分局限、一直没有得到发展的能力和心智水平就会给他带来比以前严重许多的错误、失败、甚至灾难。
因为逃避并不等于不存在;不犯错也不等于你就完美;你不会的东西依然还是不会。
类型二:不愿接受变化的人
在我以前的工作生涯里,遇到过很多次非常大的变化,包括:公司被兼并、产品被卖掉、原本单独运作的产品忽然决定要跨公司合作推广……而五年之内换了五个老板的事,也只算是家常便饭。
如果不能接受这些变化,受不了变化后的工作环境和新老板的风格,内心自然十分痛苦,剩下的选择也就只剩辞职了。
我的确也这样干过,而且不只一次。
但同时,我也发现,有那么一些人,不论公司世事如何变迁,老板如何更迭,他都依然不动,甚至升职加薪。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此中道理:既然变化是必然会发生的,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思考“如何从变化中获得持续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每一次都选择回避。
假如,你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成长机会而离职,或是清楚的知道了自己的天赋愿景与当下工作不匹配而离职,那都算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假如你仅仅是因为忍受不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而离职,那你就缺少了“反脆弱”的能力。
类型三:企图消灭波动的人
有一类人,比不愿接受变化的更不靠谱,他们就是企图消灭波动的人。
回顾2007年的经济危机,你会发现它的主要来源之一正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旨在消除“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周期”的各项举措,比如长期刺激性的货币政策。
按理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它的自然本性,但格林斯潘却做了很多人为控制,企图将经济周期彻底消灭。
于是,那些原本应随经济周期暴露出的风险“消失”了,整个经济形势看起来非常得好。可惜,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所有那些看似消失了的风险,已经从“显性”变成了“隐形”,藏在地下且不断积聚,直到最终引发2007年的经济危机。
人为压制波动性,不仅会让系统变得极其脆弱,同时,也关闭了系统向我们传递信息的通道。因为波动性就是信息,波动性一直都在向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忽视波动性、人为制造稳定表象,都是十分危险的。
真实人生中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但是,很多父母因为过度保护子女,便主动替孩子把烦恼和痛苦消除掉了,希望孩子能从此过上平稳如意的人生。
可谁知,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正在企图消灭孩子人生中的正常波动。
如果在一个人已经适应了很多年的稳定而刚好放松警惕的时候,毁灭性的灾难往往就会不期而至,而它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正常波动所带来的损失。事实上,灾难爆发前的潜伏期越长,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就越大。
所以,让孩子们经历些本就要有的“摔打”,经历真实人生中的波动,不但能让他们从伤痛中吸取教训、持续成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避免在未来遇到更大更可怕风险的几率。(当然,这里必须要注意“度”,作为家长你要忽略那些小的危险和波动,专注于保护你的孩子免受那些严重伤害。)
— 2 —
成为具有“反脆弱”体质的人
那么,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具有“反脆弱性”呢?
1、不做“非活物”,而是像真正的生命那样不断进化。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物体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而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在压力下往往会衰竭,或者折损,鲜有例外。就像玻璃杯,一摔就碎。
可见,非活物都是脆弱的,而生命体则是反脆弱的。所以,人体是反脆弱的,大自然也是反脆弱的。
同样,那些不能接受变化、不愿成长的人,也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因为从本质来说,他们并未将自己当做是真正的生命体。他们期望和热爱的还是那种机器人似的人生,没有波动,一切安稳。
所以,要想具有“反脆弱性”,你就要像真正的生命那样去进化,不仅仅是你的身体,还有你的心智。
进化心智的方法是:用“成长型思维” 替代“固定型思维”。
关于这两种心智模式的不同,我曾在文章中说过:
拥有成长型心智的人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每个人都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而固定型心智的人则相信在出生时,每个人都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所以,采取固定型心智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于是也就剥夺了自己过上富于体验与学习的生活的机会。他们喜欢说“我不善于运动”、“我没有学数学的天分”。
可见,如果你能真正拥有“成长型心智”,那每一次你遇到的挫折和混乱,都能成为你从中学习的源泉,成为促使你不断进化的动力,让你越来越强,这就是“反脆弱”性。
2、要有足够的急性压力源。
大学毕业时,同学们通常会分化为两类:一类选择进入父母单位,或政府体系、或高等院校。另一类则选择进入企业,甚至是创业企业。
在这里,我们不谈两种选择孰是孰非,因为选择是与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生愿景相联系的,因此也就因人而异。
在这里,我们只谈这两类人的“反脆弱性”,谁会更多一些?
显然是后者。
为什么?
因为,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有条件的。
反脆弱性的产生需要压力源的刺激,而压力源的刺激频率非常重要: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加出色,尤其是在急性刺激后给予较长时间的恢复期,这就使得这些压力源成为信息的传导渠道。
显然,第二类人面对的急性压力源要比第一类人多很多,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一切都得完全遵从优胜劣汰的机制。要知道,真实世界的优胜劣汰可是非常残酷的。
这个道理,喜欢运动的人都知道。
在刚开始打羽毛球的时候,胳膊会酸痛,在刚开始跑步的时候,腿会酸痛。原因是你的腿和手臂都受到了微创伤。于是,你的身体就会调动你的所有能量和机能去补偿那个受到微创伤的部分。最终你发现,你的右手手臂会比左手更粗一点。这就是过度补偿的结果。
基于这个认识,你该如何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性”呢?
方法一:允许自己犯错,甚至主动积极的犯错。
如果你总是偏好“肯定正确”的事,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但其实,就算是迈克尔乔丹,在他成为篮球之神前,也曾有过非常多的错误和失败。但他接受自己的失败。
在他最喜欢的一则耐克广告中,他说:“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没有命中。曾经输掉约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
错误代表的正是一种波动,而波动会给我们传递非常重要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学到与之前不一样的东西,对自己产生与之前不一样的认知,从而变得更加强大,这样一来,“反脆弱性”就再一次被提高了。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你需要在自己的企业中创建一个可以包容失败并不以失败为耻的组织架构。
比如:
在Facebook,他们鼓励所有的员工都尊奉三个信条:
• 动作要快而且还要打破条条框框。
• 如果你没什么可担心的,那么你又会如何去做?
• 把人放在事情的核心位置。
前面两条的设计目的是允许员工失败,并给予员工承担风险的自由。而第三条则是整个社交网络的核心。这三条合并在一起构成了Facebook的企业哲学,这一哲学也是Facebook从一个学生宿舍里的项目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具创造力的企业的背后推动力。
方法二:从“舒适区”走到“学习区”和“恐慌区”,积极主动的制造波动。
武志红老师曾说:“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舒适区在不断扩大的过程。”
最初,当我们是胎儿时,子宫是舒适区;当我们是婴儿时,妈妈的怀抱是舒适区;当我们是幼儿时,家就是舒适区。随着我们年龄增长,舒适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所以,一直躲在自己固有“舒适区”中不出来的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就意味着终其一生,他可能都只想做个婴儿。
在舒适区里,一切得心应手,因为每天都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做着自己在行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际,甚至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这种环境却严重缺乏可变性和随机性,与“反脆弱性”的产生前提背道而驰。
所以,如果想获得“反脆弱性”,你就需要走到“学习区”和“恐慌区”,主动给自己创造波动和震荡。
研究发现,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越多,它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发生的极端波动。同理,你在平时生活中经历的波动越多,你也就越不容易遭遇突然发生的极端波动。波动可能来自于你犯下的错误,也可能来自于你一次次从“舒适区”走向“学习区”和“恐慌区”时所带来的震荡。
3、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前,强化自己的反脆弱性。
对于那些不可预测的极端波动事件,也就是黑天鹅事件,又该如何强化自己的反脆弱性呢?
主要是两种方法:
第一,创造有利的不对称性。
有利的不对称性说的是: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它带给你的获益比损失多,带给你的好处比坏处多。
这也是著名学者塔勒布提出的“杠铃策略”背后的底层逻辑。
你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设置自己的理财计划:把一小部分资金(比如10%),放到那些当黑天鹅事件发生时从中获益比损失大很多的金融产品上,比如期权。假如黑天鹅事件最终没有发生,你的损失就是早已锁定的10%;但如果黑天鹅事件发生了,你的获益就远远超过了10%。
塔勒布就是这样做的:
1987年10月美国爆发股灾,道琼斯指数下跌22%,数百亿美元凭空消失,但塔勒布却因为使用这一策略,通过做空股市狠狠赚了一笔,在27岁时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深,黑天鹅事件发生的几率也会越来越高,通过这样一种设置,你就等于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有利的不对称性”,从而可以从经济发展或金融市场的极端波动中获益匪浅。
第二,确保发生不可接受情况(即毁灭或灾难)的概率为零。
对于正常波动,你应该无比热烈的欢迎它,甚至积极主动的创造它,从而锻炼自己的“反脆弱性”。
但对于极端风险,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规避。比如,你不能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投入在股市里,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极端波动就会到来,假如它来了,那个结果就是你不可接受的。
最后的话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悖论:当你不断去寻求秩序的时候,你得到的不过是表面的秩序。而当你开始拥抱生命的波动与不确定性的时候,你反而能够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而人生的智慧之一就是:没有波动,就没有稳定。
毕竟,从未经受过考验的人,是很难强大的。 |
一袋宝石一个清晨,天还未亮,渔夫就来到河边准备撒网,在岸边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他的脚下,一摸是一小袋的石头。他捡起袋子,将渔网放在一旁,坐在岸边等待日出。 他在等待黎明,以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懒洋洋地从袋子里拿出一块石头丢进水里,然后又把一块石头丢进水里。因为没有其他事可做,他继续把石头一块一块地丢进水里。 慢慢地,太阳升起,大地重现光明。这时除了手里最后一块石头之外其他的石头都已经丢光了。当他藉着白天的光,终于看清自己手中所拿的东西时,他的心跳几乎停止,那是一颗宝石!在黑暗中,他竟然把整袋的宝石都丢光了! 在不知不觉当中,他的损失有多少?他充满懊悔,咒骂自己,伤心地哭了起来。 他在无意间获得的,财富足以改变他的生活,然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在黑暗中,他又把它们丢掉了。 大道理:上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会给每个人机会,但是就看你把这个机会当作是“宝石”还是“石子。” |
画外人生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他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作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看画上的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败笔,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大道理: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既然不完美,那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反对,也会有人支持;同样,喜欢你的人会有很多;不喜欢你的人也不少。 |
偶尔找一些自己没做过的工作去练练手,每隔一段时间逼自己“痛苦”一次。不然舒服久了,你就忘记怎么前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