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学习
不肯下一点功夫,永远不会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又将立足于何处。

10.12 |
10.9新的一天开始了
|
“老漂族”生活现状调查:到他乡融入新生活不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0月14日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9个法定“老年节”。 根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他们中,有的为支持儿女事 业、照料孙辈,“候鸟式”离家漂泊至陌生城市;有的因子女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空巢化”,加之乡土情结重,留守村庄;也有的因各种原因没有子女成为孤寡老 人……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面临哪些困难,如何实现“让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就上述问题深入一线采访,从今天起在法治经纬版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老人在家庭中往往承担“带孩子,做家务”的重任。其中,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走进陌生的环境 ● 老人们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资源,共同应对养老和育幼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当一个随迁老人面临被“连根拔起”的新生活时,家庭成员间的摩擦和冲突很可能加剧 ● 除了整天忙着带孩子、做家务之外,语言不通、智能鸿沟、孤独、异地就医报销难、担心自己体力精力不够成家庭负担等,也是“老漂族”无时无刻面临的问题 两口子专心挣钱奔前程,姥姥在家照顾好孩子。这样的分工,在王燕(化名)心里原本是完美的,但最近“梦碎了”——姥姥和孩子琪琪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当听到心理咨询师的诊断时,我崩溃了”。 琪 琪出生4个月时,王燕返回工作岗位,姥姥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北京,开始扛起了贴身照顾琪琪、料理家务的重任。而看似平衡的背后,是姥姥心理的失衡——感觉 被“困”在这个家里的焦虑,加上不能尽孝床前来自自己母亲的电话责备,让姥姥对琪琪“又爱又恨”,用心理咨询师的话来讲,“琪琪成了姥姥实现价值的工 具”,6岁的孩子不再允许犯任何错误,失去了哭泣的权利。 虽然王燕家的情况有些特殊,但为了照顾孩子从老家赶到城里,全职带孙辈的“老漂族”,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64 岁的吴爱芳(化名)是湖南人,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工作。两年前,为了照顾年幼的孙女,吴爱芳在儿子的邀请下来到河北廊坊燕郊(紧邻北京)与儿子儿 媳同住,照顾一家人的起居生活。“年纪大了,干不了别的,也只能看看孙子,做点家务,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幸福。”吴爱芳说,但幸福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她 自己最清楚。 据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6亿,占比18.7%。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这些老人在家庭中往往承担“带孩子,做 家务”的重任。其中,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加速,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照顾孩子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走进陌生的环境。 这些老人在异乡生活得习惯吗?和邻里关系融洽吗?生病就医方便吗……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
不适应 语言不通社会隔阂各种困境从农村来到城里,千里迢迢从老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老人在帮助子女照看孙辈之余,往往对新的生活一时难以适应。 语言不通,是“老漂族”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我不太会说普通话,有时候出去跟人家聊天的时候,别人总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吴爱芳稍显尴尬。也因为这一点,已经在燕郊生活两年的她依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 吴爱芳偶尔会听说社区里举办文化活动,但她从来没有参加过,“不知道怎么沟通。而且太忙了,照顾孩子、做完家务也没啥时间了”。 这一问题在刘氏夫妇身上同样存在,两人今年70岁,半年前,为了照顾独自在北京租房考研的外孙女,从河南老家来到北京,“孩子父母都在忙工作,我们老两口在老家也没什么事儿,就来北京照顾她”。 由于语言不通,刘氏夫妇刚到北京便遇到不少难题,“我想买个猪肉三鲜包,但卖包子的人听不懂,最后我用手指着价目表,人家才弄明白”。 在 老家,刘氏夫妇每天晚饭后都要去家附近的广场散步,跟大家聊天;来到北京后,两人很少出门,也不喜欢跟人来往。“人家都听不懂我讲话,自然不愿意跟我说 话,与其在人堆里像个傻子,还不如待在家里不出去。”刘老爷子说,他们现在每天都围着孩子转,一直忙家务事,“小区里都是高楼,每家都独门独户,邻里见面 只是打个招呼,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交流,所以也谈不上熟悉”。 吴爱芳对此也深有感触。她说:“我们都住高楼里,进了屋就关上门,邻里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人际关系比较淡。” 在王燕的母亲看来,这个社区10多栋住宅楼里住满了几千人,但都是陌生人——由于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在这里,她的朋友圈只有儿子、儿媳;能称得上点头之交的邻居只有一个;平均每月在社区遛弯的次数只有一次。 近两年,王燕母亲的心情越来越差,屡次想回家乡,却说不出口。用老人的话来说,自己的老母亲尚在,却不能尽孝床前,特别愧疚,但也知道女儿这边需要人手。只有面对孙女时,她才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可孩子们回家后,王燕母亲又常常感到很失落:“他们回来后,要么看电视、玩手机、逗孩子,要么还要忙工作。我理解,他们白天累了一天,不想说话很正常,但这样的生活确实令人感到煎熬,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被判了‘有期徒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刑满’回家。” 智能鸿沟,是“老漂族”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乘坐电梯、刷码支付,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吴爱芳却学习了很久。吴爱芳家住在28楼,刚来燕郊时,她一直不会也不敢独自乘坐电梯,“不想给孩子添麻烦,硬着头皮也得学,慢慢地也就学会了”。 年 纪更大的刘氏夫妇至今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不懂什么叫刷码支付,出门购物仍选择现金支付。“外孙女教过我很多次,但是我总是记不住,教来教去还不如直接使 用现金。”说着,刘老爷子拿出来一个盒子打开,里面放着各种零钱硬币,“你看,这些都是我平时攒下来的,为了买东西方便”。 孤独,是这些老人遇到的第三个难题。 与吴爱芳一样,陈璐在县城也同样没有什么朋友。虽然陈璐不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但平时也很少与人来往。除了认识房东外,谁都不认识,偶尔跟同样租房的邻居打声招呼便关上了房门。唯一与外部联系的渠道便是自己的手机。 “孤独是肯定的,孙子回来还能跟我说句话,平时屋里就我一个人,连个声响都没有。”为了节约话费,陈璐甚至连电话也不会轻易打。 在北京生活的刘氏夫妇同样深感孤独,“只希望外孙女今年能顺利考上研究生,我们老两口也能赶快回家,这里一个熟人都没有,谁也不认识”。 |
中美高层将在瑞士举行会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日宣布:根据中美元首9月10日通电话达成的共识,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将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晤。双方将就中美关系及有关问题交换意见。 |
今年为什么会出现南旱北涝?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进入10月,异常的强降雨造成山西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175.71万人受灾,12.0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地处黄土高原东端, 过去“十年九旱”的山西为何出现这样的极端天气?未来,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新闻1+1》今晚连线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刘 宏;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殷杰,共同关注:山西,十月里的强降雨。 1. 雨虽然已经停了,但截至今日,媒体与公众对于山西的关注仍在持续,暴雨所带来的影响,尚未结束。山西本轮强降雨引发的灾情究竟如何?防汛救灾工作又在怎样进行? 2.同处北方地区,同样是因为强降雨而引发关注,上一次,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河南。时隔两个多月,为何往年都在抗旱的山西,这次却遇上了罕见的秋汛?又为何,在暴雨结束几天之后,才引发媒体的广泛关注?山西本轮强降雨,带来哪些启示? 3.难道是地图拿“反”了?为什么“南旱北涝”的情形会出现? 华 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殷杰:前段时间IPCC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刚出一个报告,其中一个结论就是: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极端天气、极端自然灾害会变得越来越频发, 这也是老百姓觉得平时日常生活中,灾害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正常的根源。我们需要做好未来的准备和防备,从政府官员,到老百姓,都要做好适应未来可能出 现的各种极端灾害情况的准备。 4.从河南到山西,未来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常见吗?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殷杰: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未来我们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越来越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不管是极端强降雨、极端台风灾害、极端干 旱,甚至有可能到冬天有极端寒潮,都会呈现频发趋势。所以不光是山西、河南,全国,甚至全球各个地方,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突发的、极端的,以前甚至没有发 生过的灾害。也许今年冬季可能南方又会出现寒潮,都是有可能的。而且我们现有的预测手段还不能很好抓取这些事件,所以在科学研究上,还需要有更多的工作去 深入开展,做更多深入分析,来支撑防灾减灾工作。但是在现有的预报预警水平和灾害研究条件基础上,从政府层面,我们需要去做好应急预案,做好群众灾害教 育,这是我们现在可以马上做到的。无论是河南、还是山西的强降雨灾害,我们都发现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我们的应急响应,我们的风险教育可能还是略有不足。 5.强降雨频发,防灾减灾,北方城市如何更好应对? 华 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殷杰:一些科研单位给国家有关部门提了相关的建议,建议开展北方的暴雨洪涝灾害相关的预警预报,灾害风险防范的研究,我们需要从政府层面做好科学机理的研 究;在政府管理层面要做好预报预警跟应急预案,尤其是要制定一些可实施、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一旦预警发布之后,怎么来疏散群众,防灾减灾,这几次北方洪 涝灾害,政府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层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个问题是需要去补足的短板。
|
北京冬奥会推广歌曲MV发布 北京冬奥会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在线听入口《一起向未来》
作词丨王平久
作曲丨常石磊
演唱丨陈伟霆 袁娅维
编曲丨邓伊伦
世界 越爱越精彩
雪花纷飞 迫不及待入怀
Fly to the sky
天地洁白 一片片存在
未来 越爱越期待
我舞晴空 心花怒放表白
Fly to the sky
万丈彩虹 一重重盛开
我们都需要爱
大家把手都牵起来
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一起来 一起向未来
我们都拥有爱
来把所有门全都敞开
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一起来 Together
一起向未来 |
国家发改委: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中新网10月12日电 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 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 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 |
外交部: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根本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今天(12日)下午,外交部举行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 近段时间台湾个别政治人物多次投书外国媒体刻意歪曲联大2758号决议,声称“这一决议没有决定台湾代表权,甚至里面连台湾都没有提到”,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台湾个别政治人物的言论毫无道理,对联合国大会涉台问题,中方已经多次表明立场,我愿再强调以下几点。
第 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事实。我们坚持一个中 国的立场不会改变,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反对“台独”的态度不容挑战,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不移。
第 二,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1971年通过的联大第2758号决议已经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联合国系统各专门机构和联合国秘书处任何涉及台湾的事务,均应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和联大第2758号决议。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根本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多 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联合国和广大会员国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尊重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
第 三,联大第2758号决议体现了国际公认的法律事实,白纸黑字不容台湾当局和任何人肆意抵赖和歪曲。任何形式的“台独”之路都不可能得逞。台湾个别人在国 际上炒作这一议题,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战和严重挑衅,是对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公然违反,也是典型的“台独”言论,我们对此坚决反对。这一言论在 国际上也注定不会有任何市场。我们完全相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正义事业,一定将继续得到联合国及广大会 员国的理解和支持。 |
大妈公园组团大笑锻炼身体 称能祛病强身健体引热议:医生质疑近日,辽宁盘锦大妈组团在公园哈哈大笑锻炼的视频引发网友争议。组织者曹女士表示,大家每天在公园笑 15 到 20 分钟,笑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共分为叫性、全身拍打、大笑、整体运动和唱歌。大笑祛病特别神奇,能治疗便秘、颈椎病等,还能治疗抑郁症,因为有些人不了解, 骂的人特别多。 这样的行为也是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认为这样的做法其实没有什么作用,如果不是在公园等场所,还有扰民的可能。
针 对此事,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张奎军医生分析后给出的评论表示,《黄帝内经》记载“喜则气缓”“过喜伤心”。笑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可以缓解情 绪,对于抑郁症病情的控制及心态调整有一定推动作用;而过度大笑,可能会伤到心气。本事例中,当事人表示,哈哈大笑15分钟可以治疗便秘、颈椎病及抑郁 症,对此持怀疑态度,而从医学和中医角度,并无明确依据和出处。
张奎军医生建议大笑需要适度,而治疗便秘、颈椎病及抑郁症等相关疾病还需到医院进行会诊,结合临床由医生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科学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