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把简单的事情千万遍做好就是不简单
鲁迅名言 |
鲁迅名言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有这样,也只能这样。求解? |
多喝水 |
123 |
加油打工人! |
下午好,打工人! |
元宵节快乐! |
品读|有时候予别人方便,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清明时返乡扫墓。下了高速入省道,十几公里后转入县道,一路畅通。 |
从张謇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30多家企业、上百所学校,他把救国济民放在首位,坚持以德兴商,奉行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民族企业家的代表和典范。 “张謇精神”是什么,与现代西方商业精神有何异同?在当今社会,“张謇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温铁军:张謇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第一个“社会企业家”,也是清末最后一个状元,这二者相辅相成就是“儒商”——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传统文化底蕴,作为企业家的行为与他的学识和思想有着必然联系。 1882年朝鲜壬午事变之前,张謇曾以“理画前敌军事”随北洋水师前往援护,这一年他29岁。因此,张謇比一般人更深刻地了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所形成的半殖民地的状况。1894年甲午战败,这一国耻对张謇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后张謇愤而辞官,回乡办厂。 回乡后,张謇兴办大生集团,意在发展社会事业,而不以资本来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了当时南通“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与现代西方商业精神有哪些异同? 温铁军:从洋务运动起,中国地方当局开始以富国强兵为动机创办企业,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始转为官商合办,张謇是官商合办这一批企业家中的代表。官商合办从财产关系上决定了这批企业家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人企业家,张謇创办企业的机器设备是洋务运动时期留下来的,并成为大生集团的官股。因此,大生集团是官商合办的典型,若用后来的概念则是“公私合营”的典型。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观看南通大生纱厂使用的亨利织机。 近代企业家属于新生资产阶级,在那个年代是革命阶级,具有阶级革命的政治性。 因此,从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背景来看,中国的民营经济或私营企业从根源上就不可能是西方教科书中所说的“企业家就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群体”,以张謇为代表的企业家在其行为上也不同于一般教科书所定义的私人企业家行为。某些自说自话的西方学者或许并不了解中国有这样一批如张謇一样的企业家,这部分企业家从中国近代工业形成伊始,就不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有阶级革命的政治性。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有哪些精神内核,当今企业家可以从张謇身上学到什么? 温铁军:张謇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强调“村落主义”,主张地方自治。他将所有的企业收益都用于“在地化”的社会事业建设。张謇“村落主义”思想指导的地方建设成绩斐然,南通成为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模范县,社会事业得到非常全面的发展,无论是教育医疗、民政救助,还是男女平等、妇女教育,以及科学技术、体育、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等所有社会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超前的发展。 为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张謇并不像今天有些企业那样,到农村直接占有农民的资源、把农民排除在外,而是一方面搞“公司+农会”发动农民、组织农会与垦牧公司互动,另一方面搞“公司+农户”通过“厂纱户织”将工业与农民家庭手工业有机整合,由工厂出纱、农民织布,将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男耕女织的传统结构结合起来。这种工农互动、以工补农的做法对当今的“产业兴旺”也有现实意义。 2021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原创话剧《张謇传》中的生产场景。中新社发 徐培钦 摄 张謇的制度创新,体现了2500年前孔夫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清末民初的南通,张謇将孔子的理想和当代的“三共(共生共享共治)”基本都实现了,当今中国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包容性发展等,在张謇时期的南通都有所体现。 张謇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大公无私”,从1895年创建大生集团到1926年去世,前后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张謇不仅没有追求私人资本收益,还因为发展当地社会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而欠了很多债。因此,我们把张謇称作“没有一分钱私人资本收益的资本家”。当今企业家应该学习张謇努力做一个社会企业家。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张謇创办企业的“在地化”原则在创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有何意义? 温铁军:张謇的产业“在地化”和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经验,在当下的新阶段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0年10月拍摄的江苏大生集团“数字化纺纱车间”。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大生纱厂,由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于1895年创办。集团现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公司12个,职工总数约5000人。 张謇建立起多业态融合、全面系统的发展模式,提出“设厂之所,必度厂之四面生货所产”。从他的经验看,土产土销是“在地化”内循环的构建机制,不仅创办了加工业,而且发展了原材料生产,建起了码头仓库的物流业;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产业链的形成,又推进了金融业和保险业的建设。这种综合性的产业集团可以推进社会企业成本控制,形成比较优势,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并不逊色。 当下,中国正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贯彻中央倡导的“产业留在县域”就得学习张謇“在地化”发展理念,提升县域产业链的韧性。同时,在今天金融业、保险业日渐异化于实体的趋势之下,企业家们也应该借鉴张謇推进县域产业综合发展的有益经验。 此外,张謇的经验也提示了发展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重要性,大生集团的劳工素质高于其他地方和其他产业,乃至于残疾人劳工都是受过教育的,社会综合发展和产业综合发展构成了良性互补关系,同时,社会综合发展也带来了一方的安定与团结。 |
即要、又要、还要......基层要有几双手?目标考核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随着国家治理更加系统化,各地治理从过去强调中心目标“切换”到现在统筹多重目标,高度统筹性成为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特点之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此治理转型过程中,基层承担的各项任务越发繁重,治理模式转型进度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出现目标打架、多头重复下达、层层加码等乱象。 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要做好目标统筹工作,不断提升目标管理能力,为基层赋权并提供能力保障。 图片 “既要、又要、还要”,基层任务繁重复杂 同一家能源企业,因全力完成保供任务受到当地能源部门多次表扬,但又因为违规增产被安全监察部门通报批评,被处以巨额罚款……不久前,北方某省一位能源领域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困惑:无论是保供应还是保安全,都不允许出一丝差错;但现实问题是,面对去年四季度新增的保供任务,不违规超能力生产,就完不成增产任务。 “从各个部门看,每项政策都有道理,但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多项政策齐头并进,各项指标全部刚性考核,有的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基层很难执行,有时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位工作人员说。 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到现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我国正进入目标多元、政策多元的新发展阶段。在“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目标下,基层面临“一难、两难、多难”等复杂局面,又因实际能力与目标要求不匹配,出现诸多不适应表现。 据了解,来源多重、头绪繁多、压力多元的工作任务,导致基层精力分散,难以聚焦于主要业务。 西部一位街道平安办工作人员说,防疫期间,既要填报涉疫地区来返人员数据等各类表格,又要紧盯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还要分心于日常各类名目繁多的督查、检查、考核。基层干部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应接不暇。 “上级部门下发大量任务,全压在街道和居委会身上,我们除了无法提供医疗服务外,居民买菜、看病、吃药……几乎所有大小事情都要处理解决,上面却没有派下来多少人力援助。”这位工作人员说,人员短缺问题普遍存在,部分街道、社区依靠仅有的几名全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勉强维持秩序,身心面临巨大考验。 层层加码、动辄调度,加重基层负担 半记者发现,从强调中心目标到统筹多重目标的治理转型背景下,一些不合理的治理方式进一步加重了基层负担。 ——硬性目标,层层加码。中部某县一名担任了16年党总支书记的村干部说,他现在最发愁的是推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文件精神要求群众自愿接种,但有的部门又要求百分百完成。有村干部背着百岁老人去接种疫苗,老人的孩子站在身后喊:“俺娘打针出一点意外,你可负责?” 又比如,受疫情影响,部分村民出门打工受阻,光靠种地和打零工收入不足,手头紧,不愿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但上级政府对相关数据提出95%的底线指标。 ——频频使用调度评比。为了应对不断增多的考核目标,定期开展调度评比成为重要的治理手段。然而,有基层干部反映,调度评比有过多过滥的倾向,除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重要任务外,大量琐碎小事也被纳入其中。 南方一位村干部说,前不久镇长开会布置工作,大大小小总共13项,而且全都要调度评比。“连殡葬火化工作也要调度,县里调度镇里,镇里调度村里,村里一个月没人去世竟然还要表态发言。” ——任务下放多,权限下放少。要实现多重目标,需要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力。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到,依法授予乡镇(街道)综合管理权、统筹协调权和应急处置权,强化其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 然而,不少基层干部表示,面对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目前基层只能被动执行,面对不同部门下发的重复任务,很难快速有效地向上级部门反映,即使反映了,上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壁垒也不是基层可以推动解决的。 ——遇难题就让“做做工作吧”。干部工资发不了?做做工作吧!项目缺钱申请经费?做做工作吧!遇到群众上访?做做工作吧!不少问题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时候,“做做工作”就成为重要说辞。 “领导没说不支持,总是先让你做做工作,如果事情还是没解决,那就是工作没做到位。”北方一名乡镇干部说,这两年基层防疫任务陡增,上级下放的任务增加,但发放的资金补助减少。他跟上级部门申请增加公益性岗位,以缓解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却只得到“做做同志们的工作吧”这句话。 强化目标统筹,加大基层保障 大别山区一位副县级干部表示,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乡村振兴由乡村振兴局统筹,产业发展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这两个部门是平级单位,如果上面协调不一致,下面就很难推进工作。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邹东升认为,面对新旧治理模式转变,各地应提升目标管理能力,纠正目标考核中的形式主义问题,整治多头重复下达目标等乱象。 一方面,上级要先统筹好多重考核目标,科学下达,精准实施。其中,既要统筹上下级之间的命令执行关系,也要统筹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关系。各部门间建立目标统筹和研讨机制,克服“部门主义”“本位主义”,避免目标打架、多头重复、层层加码等情况。 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的赋权和能力保障,结合实际,强化基层组织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