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儿时,每逢旱季,父亲都要架起水车,从塘里翻水灌田。我家在村里是孤姓,势单力薄,父亲也不肯与人争,因此,白天轮不到我家翻,只有等到夜里,一翻就是一夜。
次日,天一亮,母亲便让我去塘边给父亲送早饭。这顿早饭,不再是平日里的稀饭加咸菜,而是一顿营养丰富、难得一见的“糖蛋大餐”:煮开一碗水,朝沸水中打入3个鸡蛋,再放入几勺红糖。其色泽红艳诱人,味道甜美无比,馋得我直流口水。
一夜的劳作,让父亲疲惫不堪,急需补充能量。但他接过去后,仅吃下1个糖蛋、喝几口糖水,便将剩下来的递给我:“我饱了,剩下的你吃掉,回去别跟你妈讲。”贪嘴的我,便真以为父亲吃饱了,毫不推辞地将剩下的2个蛋吃掉,糖水喝精光。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多不懂事啊。父亲累了一夜,饥肠辘辘,1个糖蛋、几小口糖水,怎么可能吃饱呢?他是故意让给我吃的呀。
那时的冬日,在乡下洗澡是一件难事。没有澡堂,只能烧一锅热水倒进澡盆,然后挂个帐子,人钻到里面去洗。
我们那里是平原地区,冬天里的柴禾很少,所以精贵得很,得省着烧。为此,一澡盆热水至少要洗上两个人。每次洗澡时,父亲都让我先洗,我出来后他再去洗。
一般要10天左右才能洗一次澡。我太贪图澡帐内那氤氤氲氲暖乎乎的热气,就在滚烫的热水里磨蹭着,不肯快速洗好出来。每次轮到父亲洗时,水基本上已经不热了。但他不在乎,从没催促过我。
后来,我去外地求学,工作后一年难得回几次家。每次回去,父亲都会泡上一杯茶,推到我面前,让我先喝。他一贯节省,多年保持同一习惯:每天只泡一杯茶,然后一家人一起喝,反复续水。
前几杯茶叶鲜,汁浓味好,也最好喝。自从我爱上喝茶,父亲每次泡茶,都会毫不迟疑地将前几杯给我,我喝过了他再喝。
那是邻县山中的云雾茶,父亲走很远的路,上山采摘到的。山路陡峭,荆棘丛生,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
近些年,他年纪越来越大,但每年清明,还是要坚持去采摘一些,并挑出品相俱佳的芽尖,炒制好快递给我,让我总能喝到家乡春天里最好的味道。挑剩下的粗叶,他才留给自己喝。
父亲每年都会来城里看我。来时从不空手,总是大包小包带上些土特产,比如,乡下散养的珍贵的老母鸡。父亲并不养鸡,那些鸡是他特意从其他村民手中买来的,一只要上百元。炖出的汤,味道确实很鲜美。父亲就催我和妻儿多喝,自己则只品尝一小碗,并称“在家里常喝”。其实,哪里有呢!
作为一名乡下的农民,父亲一生勤俭节约,总想着把最好的都让给我。这种旷日长久的让,甚至已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他的骨髓、血液之中,成为他改不了的一种习惯性动作。
以至于有一次,我带他坐高铁去旅游,上车后他硬把自己靠窗户的座位调换给我,说,这样便于看到外面的景色,而他老了,坐哪儿都一样。
我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我的父亲——他眼界有限,能力有限,刚强有限,但对我的谦让之爱,却无限。
我写这些文字,并不是想刻意拔高我的父亲,他也并非个案特例。事实上,像他这样的父亲,有很多。这些传统式父母,面对子女,总是甘心倾其所有。或许,正是这种毫无原则的让,才定义出全天下最朴实的亲情大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