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展示的个体生活,似乎正在发生变化:滴酒不沾的人因为憋闷喝上了“50度白开水”;封控的日子里,一些曾经悠然的主妇变身“母狮”在各种团购群为娃“狩猎”……这些变化来得突然,猝不及防,犹如旋涡风暴中心那一颗颗摩擦的砂砾。
战争、疫病,种族歧视、文明冲突……人类虽不至于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却前所未有地需要一个“未来会更好”的信念。
令人“失控”的无形之力
书店里的人,最近多了起来。听说都是来寻找答案的,在《失控》《崩溃》《剧变》等一众畅销书中徘徊。这个世界变得张牙舞爪起来,似乎总有股无形的力量令人惊慌失措。很多人想知道这股力量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和怎么办。
“明明按照合理的规划路径,勤勤恳恳、按部就班地走,突然就发现,之前的所有准备和获得的结果是不匹配的,中间充满着被不确定性剥夺的东西,而这一切不是你的错,甚至根本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一位书店里的读者说。
很多人担心俄乌冲突会成为世界秩序崩溃的导火索。除了俄乌两国人民水深火热,这场冲突与别国个体的关联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被摧毁,大量投资与合作面临不确定性,触角伸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疫情的此起彼伏、反反复复,助长了原本就存在于变局中的不安。“即使做了所能做的一切,还是没能改变结局”“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到那个时候”。抗疫3年,疲惫混合未知,隐匿的伤痕在人们心中持续蔓延。
种种无力感、失控感,来自于你相信的那些东西,可能不够用了。
无常为常,何以为安?
岁月变动不居,万物各守本位,这是古人心中的大道。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改变的事实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改变。唯有以这个为预设前提来看待很多突发问题,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由此延伸,任何论述体系,都需要因时因地推陈出新,才能适用于当下人的情境和心理需求,解答当时当地人的困惑。
无常为常,何以为安?在与众多采访对象的交谈中,我筛选出了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舒适区”。有必要梳理一下,突发应激状态下的混乱中,有多少是因为被迫走出“舒适区”而产生的茫然无措。这里的“舒适区”指代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诸多快捷便利。海陆空自由切换的交通、24小时便利店、刷脸支付与送货上门、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所谓的真相、有问必答的人工智能……
这些要素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反思是必要的。在“舒适区”内逐渐丧失“狩猎”本能的城市人群,并不会比遭受食物匮乏、野兽攻击的原始部落安逸到哪里去。何况后者在危机之下依然保持着对环境资源索取的克制,还能从紧密的族群和社会关系中得到更多支撑。
第二个关键词是“忍耐力”。许倬云在《疫情恐慌下的人类社会》一文中说,在人类历史上,疫病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它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社会性是因为疫病的蔓延,人类原来的聚落可能完全被掀翻;政治性是国家本来稳定的秩序往往会因瘟疫而严重失序。
所以,越是冲突无序的状态,越要克制和忍耐。面对支离破碎的狼藉,站得直、稳得住。忍耐是和心性作斗争,所以才会辛苦。但正因如此,所有的经历才会变成修行。
第三个关键词是“平常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意见。你当然可以鲁莽而嚣张,只不过得到的很可能是更加鲁莽而嚣张的回应。“毁灭吧,赶紧的”,有这样的想法不是不能理解,但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也不过是发个表情包宣泄。
恐怕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还是守住日常,在一切环境和行为中保持不偏执,不给自己“加戏”,少给别人“添乱”,切忌幸灾乐祸。
相信人性
宇宙中看人类,不过沙粒对抗洪流。让支离破碎依然成为一个强大整体的,是人性。这个春天,我收到了一位家长的自述——晚上9点多,我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喂,您好!请问您是XX小朋友的家长吗?您的孩子班里有一位密接者,所以您的孩子为次密接,请配合隔离。”当接到电话,我的手都在颤抖。打开班级群,作为密接者的家长十分诚恳地和大家道歉。然而家长们没有一句指责,没有一声埋怨。老师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直到凌晨两点,最后一位完成核酸采样的小朋友发出“核酸已完成”。疫情无情,但是人心温暖。
关键时刻的抉择,总是关乎人性。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挑战,都可以归结到“电车难题”:保全一边还是保全另一边?诚然,在正常人类社会中似乎存在一种看上去合理的观点,即人们为了实现更大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是可以接受的。但实际上,如果投票选择权真的落到了每个人手里,绝大部分人并不会主动强迫他人牺牲。这是道德的刹车,更是光辉的人性。
在一本有关社会心理的小说中,曾看到这样一段话:太多惨痛的故事仿佛在说,这世界毫无道理、从未公平,任何奋斗在命运摆弄下都显得杯水车薪,所以放弃努力、拒绝希望、认清残酷现实,只有冰冷无情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们又见过很多聪明而美丽的人,坚韧而顽强的人,让人心生敬畏的人。这些都说明,人类一定有什么东西能胜于仇恨、高于生死。
想做得更好、想变得更好、想影响这个世界并使之能越来越好。这些对一切可以“更好”的追求和相信,也许会因生活苦难被磨平棱角,但,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