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后勇”语出《中庸》,源于“知耻近乎勇”。儒家所说的“知耻后勇”里的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赞扬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先来看个《史记·刺客列传》里知耻后勇的典故:三败之辱
【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译文】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曹沫的人,这个人很勇猛,正好当时的鲁庄公麾下也缺少勇猛的战将,于是就让曹沫做了领兵打仗将军。谁知道这个曹沫只是一介武夫,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能耐,跟齐国打了几仗,被打得一败涂地,接连丢了很多城池。这时鲁庄公才感到心里没底,赶忙割地与齐国求和,至于那个败军之将曹沫,仍然还让他当他的将军。
齐桓公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请求,在齐国的柯地(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筑成高高的土台子,邀请鲁庄公前来结盟。仪式正在进行中,谁知那个败军之将曹沫突然跳上土台,用匕首顶着齐桓公。这时桓公左右的人都惊呆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齐桓公问曹沫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你们齐国可把我们鲁国欺负苦了,郊县都被你们占有,只剩下一座很小的小城了,现在城墙掉块儿砖都会落在你们齐国境内。你说怎么办吧。齐桓公尽管是春秋时的五霸之首,他也怕死,于是立刻答应把占领鲁国的地方如数归还。
话音未落,曹沫把匕首一扔,就回到台下他该呆的地方去了,表情自然,就像没事人似的。危险解除了,该轮到齐桓公发怒了,他马上翻脸,要废掉刚才签好的盟约。这时,他身边的管仲过来,悄悄对他说,这口气您就忍了吧,如果只顾您的一时痛快,给天下人留下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印象,以后没有人愿意再跟您合作了。不如答应了吧。于是齐桓公强忍下这口气,把曹沫战败所失掉的城池都还给了鲁国。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遭遇到冷眼、非议与侮辱。面对屈辱,有的人麻木不仁、浑然不放在心上,犹如风过水波无痕;有的人仿佛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不堪承受重压,就此沉沦;有的人,比如周星驰和贝克汉姆,却将屈辱挂在墙上,当做向上的动力,激励自己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没有人知道,在成功者功成名就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委屈。但我相信,总有一些人,能够正视他人所给予的屈辱,知耻而后勇,把屈辱挂在墙上,当做引爆自己小宇宙的那根火柴。而这样的人,必定能把成功果实牢牢攥在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