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低配
就是无尽内耗
前两天在外聚餐,朋友聊起他们单位的同事。
明明毕业于985院校,她却只甘心在单位做合同工,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每天负责在对外窗口做调解工作,领着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仅仅够勉强糊口,有时还要家里人支持。
她平时的状态是,安于朝九晚五固定打卡的工作模式,业余时间也不去学习充电,全用来刷刷淘宝,煲煲韩剧。
毕业那儿掌握的会计技能早已忘得精光,奋勇向前的斗志在安逸的时光里也已消磨殆尽。
把1天重复过364天,用所谓的佛系掩盖住内心的不安,在焦虑中持续内耗。
或许她曾经也有过梦想,有过挣扎,不甘于此,但也仅仅停留把“心好累”挂在嘴边的程度,从没下决心去真正改变。
对自己低要求的人,注定得不到想要的生活。
人总是这样,对别人苛刻,对自己无限制放低要求。
无独有偶,在职场类节目《非你莫属》中,有个选手叫李萌,也是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他一出场就引起众人注意,他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今年30岁,是中国矿业大学的MBA,看面试官的表情,大家都对他第一印象不错。
但是他接下来的表现,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他虽然有多年工作经验,履历丰富,做过2年地质勘探,有过大型选秀节目的经验,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但是工资竟然只有2500元,每个月还要交房贷2000多元。
在才艺展示方面,他敷衍地唱了一个小苹果,毫无准备。
主持人问他是否了解台下这十二家企业的情况时,他竟然一无所知,一味强调自己有奋斗精神,不出意料,12盏灯全灭,他黯然离去。
我认为有位嘉宾的点评很中肯:
李萌最大的问题在于对自己不够狠,一直在逃避,他最应该做的是死磕自己,行胜于言。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内卷化效应,指的是做事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这种行为通常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
所谓低配,就是对自己低要求,低目标,心安理得地躺在舒适区里,以游戏人生的态度虚掷光阴。
选择舒适, 就别羡慕大千世界多精彩。
宁要高配的辛苦
也不要低配的舒适
有个关于彭于晏的段子是这么说的:
他每拍一部戏,都用尽全身的力气,get到一个新技能。
这确实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演员。
彭于晏曾说:“我没有才华,所以用命去拼,我不怕苦,就怕学不到东西”,他在每一部戏中践行自己的理念。
《野蛮进化》一书中,将优秀的人分为3种境界:
一类是被动者,有什么任务,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已经超出很多普通人。
一类是掌控者,他们是结果导向的人,能够出色地将任务做好,可以称得上卓越。
一类是统治者,他们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成为一个领域的标杆性人物。
彭于晏就属于第三类的统治者。
拍《海豚爱上猫》,他专门用一个月时间学习如何与海豚相处,结果拍完戏就拿到了海豚训练师证书,还出了本书叫《彭于晏的海豚日记》。
拍《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他刻苦训练了半年,学会了难度极高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一套拳法打得虎虎生威,毫不输给专业选手。
拍《破风》,他每天骑行6、7个小时,几乎把全香港的山都骑遍,还考下了场地专业赛车手证。
拍《湄公河行动》,他为了掌握枪械格斗技巧,特意参加了泰国皇家御用保安的特训,还学会了泰语、缅甸语,所有外语台词都不使用配音。
彭于晏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他的生命中有过极其暗淡的时光,他比谁都清楚奋斗的意义,当你不够强大的时候,敌人会特别多。
2002年他就出道了,9年过去了,当他没有任何要红的迹象,还和经纪公司产生合同纠纷,整整一年没有戏拍,失去收入来源,反而欠别人五千万台币,陷入了人生最低谷时期,一度神经衰弱。
与其在消沉的日子浑浑噩噩,不如竭尽全力向梦想步步逼近,顶级的自律,成就了彭于晏,让其灰暗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来自日本的励志达人吉田穗波,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一边工作,一边带娃,还能在半年内考上哈佛,用牛逼闪闪的经历给世人以鼓舞。
像所有职场妈妈一样,在医院上班的她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一边是无边无际的工作,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哭闹孩子,每天都焦头烂额,超负荷运转,差点就把自己逼成怨妇。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想再这么消沉下去了,自己就是改变的源头,尘封已久的留学梦想再度被唤醒,宁愿辛苦,她也不让梦想搁浅。
吉田制定好详细的备考计划,每天3点起床看书,用3小时的大块时间专心学习,6点准时给孩子做早餐。
把学习单位时间压缩到10分钟、5分钟甚至是1分钟内,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学习,比如走路、等车、晾晒衣服等等。
学习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却是终身的,当吉田步入哈佛大门的那一刻,那些学习的辛酸都成了幸福的泪水。
蓦然想起《闻香识女人》那句流传甚广的台词: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
请谨记,逆水行舟,藏着向前的惯性。
所有的困难,都藏着进阶的道路。
持续高阶努力
保持破局姿态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高手是持续性自律,你是间歇性自虐》刷爆了朋友圈。
作者一针见血地点出普通人努力的瓶颈所在:间歇性地热血沸腾,缺乏可持续性。
他们是有努力,却浅尝辄止,忽视其背后的效果,这是种低阶的无效努力。
而高阶努力,不同于间歇性的浅层努力,它是持续性和深层次的,把昂扬斗志,都转化成硬实力。
作家成甲是一名景区咨询公司老板,他的另一个头衔是知识管理达人。
秉承“深入思考问题,热情分享经验,激发别人潜能”的原则,他精心研究认知思维,对标这个领域最顶级高手的思维模型;
致力于打磨能改变人行动的精品知识,出版了《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爆款书籍,三个月卖了20万册,获得了头部资源,呈指数型地放大个人影响力。
成甲的崛起,在于他10年如一日的耕耘,对临界知识的建模学习,对高质量知识的反刍吸收,对新知识的深度缝合,在知识管理领域的独树一帜。
干得好不如干得巧,牛人都善于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构筑自己的能力护城河,形成可迁移的核心优势。
想做到高阶努力,核心是关注影响圈和塑造复利曲线。
1、关注影响圈,沉心做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积极主动的人,会关注“影响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使自己的影响圈不断扩大,能力越变越强。
消极被动的人会把关注于“关注圈”,紧盯别人弱点,环境问题,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为自己的消极行为找借口;对力所能及的事情忽略,影响圈越来越小,能力也越来越小。
2、塑造复利曲线,着眼长线收益
金融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复利曲线,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F=P*(1+i)ⁿ
其中F代表未来值,P代表现在值,i是收益率,n是重复的次数。
也就是说,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就的关键点在于,重复次数与收益率。
努力做一件事,刚开始是看不到什么收获的,初始增长缓慢,但是一旦到达一个拐点,就会势如破竹,实现大幅度地提升。
无论什么事情,加上“天天”两个字,收益都会很可观,这就是复利曲线的威力
人生路漫漫,最好的奋斗状态,应该是有最狂的想法,最静的努力,最久的坚持,用高阶努力开辟新战场。
就像作家莫言所说:“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就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就沉下心来,历练。”
梦想,不是浮躁与张狂,而是沉淀与积累。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低配的人生,我不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