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是个什么人?
荒淫无度?杀兄弑父?凶狠残暴?治国无道?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01
别让出身,限制了你的出路
风光的隋炀帝,一开始并不是父母心中的理想人选。
从小被立为太子,寄予厚望的是他的哥哥杨勇。
老爹隋文帝从来都舍不得让大儿子冒险,出征四方、攻灭天下这种危险的活全部交给了二儿子杨广。
杨勇则留在都城里,接受帝王之道的长期专业培训。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对这个大儿子也是非常满意的:出身好,颜值高,亲和力强,
是未来皇帝的不二人选。
而杨广,就是那个长期被忽略的千年老二。
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广原本是没有希望取得帝位的,但他坚信 nothing is impossible ,他一出手,必定成就不凡。
老爹叫他去西征,他两下就平定了突厥。
老爹叫他去灭陈,陈朝的大小官员系数投降。
老爹叫他管理江南,他做得颇有成效,政绩突出。
杨广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与此同时,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杨勇在做什么呢?
母亲独孤氏最讨厌好色之徒,他却姬妾如云;老爹杨坚最讨厌骄奢淫逸,他偏要搜集天下珍宝。
人家在前方英勇奋战,你却在后方调皮捣蛋。
这就让老爹老妈非常不满了。
在两老的再三斟酌之下做出了决定:废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太子。
杨广的人生之路也就此改写。
《极限挑战》有一期黄磊说:
凡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都是短跑,人生啊,一定不是场百米赛,一定是场马拉松,是长跑。这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场马拉松,是在起跑线上赢的。
这是杨广给我的第一条教训:别让出身,限制了你的出路。
02
羽翼未丰之时,就收敛锋芒
杨广当太子之前,成的都是大事件,立的都是大战功。
但他做太子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
之前是南征北战,现在是躲着不见。
之前是能说会道,现在是我不知道。
所有人都看出了杨广的变化,杨广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而且,他也很郁闷,他写过了一封信给下属史详,大意是:
我现在替我老爹看门,感觉打猎啊、弹琴啊啥都没意思,就想着跟二狗蛋你再好好干上一架,但身边这么多眼睛盯着我,我不敢呀。
史详也回了一封信:
你就听你老爹的话好好呆着吧,千万别乱搞出什么幺蛾子,小弟我一定会好好追随你的。
在他生活的一千多年之后,一位诗人吟出了他的心声: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于是,杨广就乖乖闭门不出,潜心读书。
他不会在尚未决胜之前,亮出所有的牙齿。
这是杨广给我的第二条教训:羽翼未丰之时,就收敛起锋芒。
03
聪明人都是利用资源的高手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溜走,老爹杨坚终于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驾鹤西游了。
而在此之前,他的母亲独孤皇后也早已仙逝。
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擦干残留在脸上的泪珠,从父亲的御榻前站起,面容虽依旧悲怆,嘴角却隐约透出一丝笑意。
“天下,是我的啦!”
在杨广当太子的无数个无聊日子里,他伏在案边,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秦始皇,汉武帝,你们根本没入我的眼。
三皇五帝,我要与你们比肩。
目标是远大滴。
人生是开挂滴。
他的老爹杨坚在位时特别节(kou)俭(men),一件衣服缝缝补能穿几十年,一碗饭然来热去能吃好几顿。
所以,当杨广打开粮仓的大门,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金灿灿的光芒亮瞎了他的眼睛,“金子”他脱口而出。
但当他再次揉揉眼睛,才意识到原来铺天盖地的都是粮食。
俗话说,不用老爹资源的富二代不是好的富二代。
杨广同学很好的发扬了这一美德,他把老爹的这么多年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粮食哗啦啦全部倒出来,连下三道御令:
-
取消苛法
-
废除连坐
-
普免钱粮
这三道御令,天下人拍手称赞,纷纷称赞我主盛名。
这一年,大隋风调雨顺、民生殷实、天下太平。
会不会利用资源,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别的很大原因。
杨广,就是利用老爹积攒下来的资源,为自己的盛世画了漂亮的第一笔。
这就是杨广给我的第三条教训:资源,放在那里是浪费,用起来才有价值。
04
很多事,是急不来的
天下太平了,杨广就要去实现他的伟大帝王蓝图了。
从哪里开始呢?
杨广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什么也没说,只下了一道诏书:
征发十万民夫,在洛阳北边修建堑壕,以备突厥骑兵南下。
众臣都摸不到头脑,当时的都城在西安,万里长城,固若金汤。
为什么要费时费力远赴洛阳修堑壕呢?
十七天后,答案揭晓:皇帝要在洛水之滨建造一座全新的都城——洛阳。
于是,百万民夫聚集在洛阳,为刚刚即位的皇帝修建都城。
又过了几天,杨广又下旨:征发白万民夫,修建大运河。
刚刚平复的民心,正要享受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快乐日子时,这几道诏书仿佛是晴天霹雳般劈在了百姓的头顶:额就是想过两天安稳日子,嫩们咋就是不消停呢?
大臣们也纷纷上书:
建国未稳,最宜休养生息,您同时修建几个大工程,这是劳民伤财啊。
但杨广心中自有计较:“你们这群蠢货,知道些什么。”
其一,隋朝虽然在政治上已经统一,但精神文化方面依旧难以控制,如果偏居西南一隅,难以对全国局势迅速掌握,所以只有将都城东迁,才能更好控制全局。
其二,北方与南方长期是不同的国家,这让南北方人民的精神世界相隔很远,北方人瞧不起南方人,南方人也瞧不起北方人。只有修一条大运河,才能让南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相互交融。
杨广的这盘棋,不可为不妙。
招式虽妙,但下得太急了。
建洛阳,每月役丁两百万人,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
漂亮的都城建起来了,十分之四的民夫却死在了城墙之下。
修运河,征发民夫三百六十万人,严官酷吏不停地鞭笞。
雄伟的运河建起来了,二百五十万的民夫却死在了河床边。
王小波说过: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要学的更多,那就继续一声不吭。
杨广在当太子的时候很好的实践了前半句,他默默无闻,却饱读诗书,确立了自己的宏图大业。
但当他登上帝位之后,却忘掉了后半句。
他太想成功了,却过犹不及,理想很丰满,方法不对,现实就会很骨感。
这是杨广给我的第四条教训:做大事,就要从小处着手,慢慢来。
05
太要面子,就会失去里子
杨广登基后的第五年,做出了他人生走向最重要的决定:发兵辽东。
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建都修河已经让家底儿都快用光了,这个时候最宜与民休息。
但是杨广做着“千古一帝”的美梦,毫不理会朝臣的劝谏:只要攻下高丽,我的功业必将无人能及。
两百万壮丁被召入军队,近千万民夫做粮草后勤,杨广甚至提前对手下说:
把庆祝大典准备好,高丽蕞尔小国,不出时日就能将它拿下。
他将各国使节叫来,放下狠话:“好好看着,这就是不听话的下场。”
但现实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高丽民风过于彪悍,两百万兵力却攻不下一个辽东城。
杨广怒了:“客人还等着上菜呢,给我直插平壤,灭了它。”
于是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他们的不归之路。
高丽诱敌深入,绝地反击,三十万人,回来的只有2700。
杨广彻底傻了,准备宰羊庆祝的刀已经磨好,准备犒劳全军的酒已经备好,准备威胁各国使节的演讲稿已经写好。
刀和酒可以收起来,但话就在嘴边,这一仗,太没面子了。
失去的面子,我一定要夺回来。
于是,杨广不管群臣劝谏,不管民怨沸腾,不管众王虎视眈眈的眼睛,下令:第二次征辽东。
也正是这一次征辽东,将他从千古一帝的神坛拉向了地狱。
这就是杨广给我的第五条教训:太要面子,迟早要失去里子。
06
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你的转弯力
杨广的故事到这里就差不多说完了,故事的结局正如你所知:
各路起义军叛乱,隋朝溃不成军,最后逃到扬州的杨广被叛军诛杀于账下,一代帝王就此草草落幕。
但其实,杨广有很多机会转弯的。
比如第一次征辽东失败,他可以听从建议及时收手。
但他没有,他为了所谓的面子,义无反顾的扑过去,引火自焚。
比如第二次征辽东失败,他还有机会去休养生息。
但他依旧没有,他不信自己会失败,在国家内部岌岌可危的时候,又发兵辽东。
比如第三次征辽东之后,他依旧能够偏安一隅,把都城附近的防控布好。
但他还是没有,看到遍地狼烟,他彻底放弃了。
做不成千古一帝,那么我就此放弃。
很多炀帝粉说,其实炀帝还是很得人心的,大臣士兵都很忠诚。
我不质疑这句话的真伪,我只想说,如果大臣士兵都很忠诚,那么他何以到如此下场?
答案就是他不具备转弯力。
李世民也曾发重兵向辽东,同样大败而归,但他马上收手,转而发展民力。
于是成就了唐太宗这位千古一帝。
而杨广却打定主意一条道走到黑,他不尊重实际情况的坚持,让人生彻底失去了弹性,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就是杨广给我的最后一条教训:决定人生的高度的,是你的转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