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变人生,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努力,一种是调参,就是“调整参数”。
什么叫“人生调参”?想改变人生,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努力,一种是调参,就是“调整参数”。
|
为什么别关心自己的缺点?昨天和人聊到一句话,是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罗素说自己“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说自己“渐渐地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状况、各式各样的知识、我喜欢的人。” |
被赞誉有什么坏处?他说,赞誉,就像是膨化食品,好吃,但是没营养,又容易上瘾。为什么这么说呢?几个原因。 别人赞誉我们,更多的是来源于误解,这和批评我们是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对批评保持沉默,对赞誉最好也不要在意。 成人世界里面有一个真相 ,就是别人的赞誉往往是想施加对我的控制。懂的人都懂。还有,但凡是真正考验人的事情,都是我们孤独穿越的,没人看到的,所以既不会有批评也不会有赞誉。而这些事才是真正重要的。 所以,和菜头老师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他说,我们的“心就是一块黑板,无论是赞誉还是毁谤,都是别人用粉笔在上面乱涂乱画。但凡你想要在上面认真地写点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拿起黑板擦,把它们同样擦干净,一点也都别留。 |
师傅的责任是什么?师徒之间,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链条,更是一个认同链条。拜名家为师,更重要的意义是被整个共同体认可。因为人类的某些才能,往往来自于天分而不是学习。 |
什么样的环境最友好?弘一法师说过这么一段话,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有一失言,而祸不及(我说了错的话,但是好像也没啥后果);偶一失谋,而事幸成(我没有精细筹划,但是事居然还办成了);偶一恣行,而获小利(我偶尔胡作非为,居然还拿到了一点小利益)。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我要是觉得本该如此的话,那就要倒大霉了)。” 这段话算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了,难得的是说得这么精炼。你看,人犯了错,受到了惩罚,其实不见得是什么大灾大难,也可能是老天爷给咱们的重要提醒。提醒得越不及时,后面的祸害反而就越大。 要是这么说的话,什么样的环境对一个人最友好?过去我们总以为宽容的环境最友好。其实也许还要加上一个条件,那就是反馈及时。 反馈及时,同时也宽容的环境,才是最友好的。 |
为什么不能轻言对错?昨天说到“进化论”。理解进化论其实还有一个用处,就是让我们不会轻易地说别人,对和错。 某个方向上的尝试,可能现在看起来是错的。但是首先,环境会变啊,环境一变,原来的优势和劣势就会翻转啊。还有,合作者也会变啊。比如,被人类圈养的家禽家畜,本来是一个物种的悲剧,但是因为合作者人类发展得太好了,所以,圈养的家禽家畜在基因传播这个意义上,反而搭便车成了一个胜利的物种。 还有,努力的时间和数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明明原来看起来是错的方向,努力的时间和数量够了,也许也行。比如当年,共享充电宝出来的时候,我觉得这玩意儿怎么会有前途?我不会随身带根充电线啊?但这才几年啊,到处都是充电宝。我自己也养成了用共享充电宝的习惯,太方便了嘛。 你看,这是用数量和时间堆出来的成功。不轻言他人对错,这是进化论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啊。 |
你该坐在会议室的哪一边?有一个场景,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就是你到一家陌生公司去访问,进到一个陌生的会议室,里面是一个长条的会议桌,两边都有椅子,请问你该坐在哪一边?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标准答案的,就是客人要坐在背靠门的那一边。为什么呢?这有什么讲究呢?你想,一个正在开会的会议室,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哪里?就是门口进来人。 让会议室的主人,面对门,随时能观察到门口进进出出的人,这就有了掌控感。而客人呢,通常都是为一件特定的事而来,不需要对全局有掌控,所以,背朝门坐就行了。 如果更深一步地看这个问题:来访者通常都相对弱势一点,比如生意上的乙方,让自己看不到门口发生的事,处于微妙的信息劣势,把掌控感主动交给甲方,这本身就是让甲方感受到善意的方式啊。 |
保温杯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做一个产品,以产品质量为本和以用户为本,这是同一个概念吗?还真不一定。举个例子,比如保温杯,如果是以质量为本,那就该把杯子造得越来越保温。但是切换到以用户为本呢?请问用户为什么要买保温杯?是为了能方便地喝到热水。但是请注意,重点不在于热水,而在于能方便地喝到。所以,如果保温杯造得非常保温,开水倒进去,几个小时都还是烫的没法喝,那就一点也不方便。 当然你可以说,用户为什么不倒温水进去呢?你要是经常外出就知道,找开水容易,找温水其实很难。那就麻烦了,如果以用户为本,保温杯又要保温,又不能太保温,那标准是什么呢? 对,这才是以用户为本真正难的地方,因为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尺度,那就休想有一套简单的标准。人的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产品标准的模糊性啊。 |
销售高手什么样?有一次,我向一位销售主管请教,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销售?在销售这条职业路线上,他有没有发展前途呢?他说,主要是看两点。第一,千万不要以为那些冲动型、攻击型的人是好销售。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有效的销售动作就那些。所以,一个好销售的特质,反而是那种愿意把简单动作重复做的人,而不是动不动就兴奋的人。 第二呢,好销售的最大特点是抗压。不过,抗压这个词,可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那种受气包型,压力来了就忍着不吭声的人。 他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一个销售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单,你就问他:你接下来怎么做呢?如果他回答,我要提升自我,我要有韧性,这都不叫抗压能力。真正有抗压能力的人会回答:那我可能方法出了问题,我要去找个老师傅去请教一下。 对,面对压力,能做出建设性反应的人,才叫能抗压的人啊。 |
资源越多就越好吗?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有一个很古怪的现象,就是经济越繁荣,普通人、穷人的感受越差。你想,即使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工人阶级最惨的时候,你要是对比工人和中世纪的贫农,工人摄入蛋白质的量也是增加的,但是很明显,工人的幸福感非常糟糕。这是为什么? 最近,我看到一个解释,叫“丰富性悖论”。就是说,资源越丰富,对普通人越不利,但对少数人越有利。比如说,食品越丰富,少数人因为有各种选择,所以吃得更健康,体型更好,但是普通人呢?食品越丰富,肥胖的可能性越大。 信息也是一样,信息越丰富,普通人在信息垃圾中就越是难以自拔,但是也总有少数人能够在丰富的信息中找到更多的机会。 这个视角很有意思,当世界上资源的总趋势是越来越丰富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在里面的祸和福其实是不确定的。 |
共识多了一定是好事吗?飞书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对数据的洞察。他们在做公司内部的审批系统的时候,有一个数据,叫“秒批率”,就是说,公文流转到某个人这里的时候,他只用了3秒不到的时间就批准了,那证明,他压根就没有仔细看,一个人的秒批率越高,他忠于职守的态度就越差。 但是,观察这个数据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一个审批程序,大量的人都是“秒批”,这就不能证明这些人都不忠于职守了,而是证明这个审批程序可能没有必要,那就要考虑改革审批流程了。 据说,古老的犹太法律就规定,一个案子,如果每个法官都认定嫌疑人有罪,那嫌疑人就会被视为无罪。背后的道理是:过多的一致,意味着司法程序中存在系统性的错误。一致同意往往会导致错误的决定。 所以有一个词叫“共识悖论”:共识越多的地方,越要小心啊 |
养育孩子有两种逻辑?最近我遇到一个朋友,她工作特别忙,平时没有空管孩子,内心还是挺内疚的。我就给她看了李希贵校长讲的一句话,他说,“孩子不会长成你希望的样子,他会长成你的样子。”这真是一句金句。 养育孩子,本来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吃穿住行学各种关照,当然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各种限制。那另外一种呢?就是提供资源和榜样。这个榜样当然就是我们父母自己啊。 听起来,这好像是给工作忙碌的人的一个安慰。其实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养育逻辑,一种是按照现代社会的逻辑,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即将要投入竞争的投资品,其中当然包括要投入时间资源。 还有一种,是按照人类古老的逻辑,把孩子看成是生命的传承,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那当然榜样的作用和人格的示范,才是最有效的。请问,你相信哪个逻辑呢? |
“蝴蝶效应”是错误的吗?有一个说法叫“蝴蝶效应”,说“亚马逊丛林里面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结果几天之后在纽约引发了一场风暴”。这个词现在知名度越来越高,说的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在复杂系统里面,一个很小的初始因素,就可以引发一个很大的后果。 但是,最近我看到一些讨论,这个说法很可能是错的。你想,这世上有多少蝴蝶?得扇动多少次翅膀啊?就是有亿万分之一的机会,扇动一次就能引起一次风暴,这地球也受不了啊。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错误的因果归纳。比如说,我炒股赔了,我可以说,我那天要是出门不右转就好了,这样我就不会遇到我老婆,就不会和她结婚,就不会这么着急挣钱,也就不会炒股票,也就不会赔了。那我赔本就是因为那天出门右转吗,我能这么归因吗? 你看,复杂系统的现象,只能回到复杂系统层面去思考,而不能归因到任何一个单一现象啊。 |
为什么“文人相轻”?还是来自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面的一个提醒。他说,说起文人相轻,可不仅是中国人这样,西方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也很糟糕。那什么原因呢? 基辛格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说:“学术界的政治斗争之所以这么恶劣,恰恰是因为涉及到的利益太小了。”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洞察。 当我们真的是在为现实利益斗争的时候,往往是非常理性的。利益越大,越能做到客观理性,不意气用事。越是离自己远,和自己利害关系小的事,我们反而会有大量的情感介入。 后来,有人把这个规律总结成了“塞尔定律”,也就是说:“任何争论中,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所涉及到的利益的价值成反比。”所以,我们经常讲躬身入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真正让自己和一件事情利害相关,我们别说不能分享利益,我们连客观评价也做不到。 |
为什么尽量不要参加争论?话说人啊,为什么尽量不要参加争论?最近我听到两个有趣的观点。 第一个是来自于一位经济学家。他说,人这种动物,对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往往能保持理性,一旦这事和自己远一点,人是很难理性的。所以,经济学里讲的“理性人假设”,不是说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事都理性,而是说,人在付出代价决定和自己相关的事的时候,他才是理性的。 所以,不要参加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话题的争论。因为,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还有一个观点就更有意思了。他说,你发现没有?越是争论得厉害的时候,实际上双方之间的共同点越大。比如,当两个人就相对论的某个证明方法发生剧烈争吵的时候,你说他们是共同点多还是分歧点多呢? 所以,在争吵即将爆发的时候,咱们得明白,我们和对方其实都是很像的人。 |
好规则什么样?还是看王建硕的一篇文章,他说,定规则的时候,与其注意表述的严谨,不如注意它是不是好理解好执行。 举个例子,飞机起飞的时候,乘务员总是要求大家把电子设备关掉。这就有歧义,电子表算不算啊?助听器算不算啊?心脏起搏器算不算电子设备啊? 举个例子,飞机起飞的时候,乘务员总是要求大家把电子设备关掉。这就有歧义,电子表算不算啊?助听器算不算啊?心脏起搏器算不算电子设备啊? 还有一个例子,旅行到其他国家,过海关的时候往往都要求旅客把食品和药品拿出来检查。那问题来了,茶叶算不算食品呢?口香糖算不算呢?所以,有一个笨办法,就是要求旅客,把所有可以放到嘴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检查。 虽然这个划分宽泛了一点,比如说把假牙也划进去了,但是,这是一个更好理解好执行的标准,这才是好规则的样子。 |
为什么要警惕问我问题的人?在直觉中,问我问题的人,都是在找我要答案,对吧?但是,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问我问题的人,目的常常不是找我要答案,而是在掂量我的分量。比如说,面试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有什么业余兴趣爱好啊?这问题看起来挺无聊的对吧,我们是要当同事,你问我业余爱好干啥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真正的目的,是要看我在声称有一个爱好的时候,在这个爱好上钻研得有多深?比如说,我说自己的兴趣是看电影,那他下一个问题就来了,那你跟我说说,你在电影上有什么研究啊。 同样道理,如果我被问,你觉得你的上一家公司怎么样啊?这面试官关心的根本不是我上一家公司,而是在看我是怎么评价一家我待过的公司的。 所以你看,为什么不要随心所欲地批评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的答案,影响不了别人,它只会暴露我们自己啊。 |
怎么推动他人行动?话说有人做过一项实验,如果你想让自己多喝水,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自己座位上放上半杯水。而且做实验的同学说,放在左手边大概每天能多喝8—10 杯,放在右手边大概每天能多喝4杯。 这个实验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想让一个成年人做一件事,最重要的不是让他懂这个道理,或者让他拥有某种能力。人要多喝水这个道理谁还不懂呢?喝水这个能力谁还不会呢?关键是提醒,而且是那种贴身的,把大目标切成小行动的提醒。 举个例子,好多人都想抽空把英文捡一捡,不缺动机也不缺能力。为什么不做呢?没有人提醒啊。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个秘书,每天把10个不一样的单词贴在你的电脑屏幕或者座位上,你是不是也就学下去了呢? 对,想要推动一个成年人做一件事,别跟他说道理,也别怪能力,就不断提醒他就好。 |
好的关系,都是你来我往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小聚,趁着去洗手间的空隙,我先去结了账,朋友知道后,很是不好意思地问我花了多少钱。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不要管啦,下次再换你请我吃饭不就好了。”
朋友听完,大笑了起来,说:“没问题,等出差回来,我们再聚。”
就这样,你来我往,轮流帮对方付的那一部分,也变成了下次再约的情分。
这次先“欠”你一点,下次好“还”你一些,这既是默契,也是今日留一线,他日好相见的智慧。
虽然不是每一份情都值得用心经营,可我们总要先学会搭桥设路,给自己机会,也给别人机会。 |
致过往、爱当下、惜时光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无论重来多少次,都会有遗憾,可以回头看,但不要往回走。” 一路走来,我们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坚强,在起起落落中悟得了淡然。渐渐明白,人生一世,有些路,必须要自己走一遍,才能活得通透。对于已经流逝的光阴,我们需要学会的是接受。 在心里腾个空间,允许自己去容纳焦虑、悲伤和挫败,也允许自己去包容失落、担忧、痛苦和不安,然后我们需要反思,去承认,去看见,去理解,才会释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人确实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就悄悄地换了一种性格,告别了从前的那个自己。而现在的自己,会与生命一起成长。 |
快乐和幸福的区别何在?在我们汉语中,快乐和幸福这两个词,意思差不多,但是语感又有很大的差别,好像幸福比快乐要高级一点,但这个差别它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我看到硅谷的王川老师有一个解释,说它们的区别在于事情结束之后,能量和信息的效率有没有提高。你想,快乐,是指吃喝玩乐这些感官享受嘛。享受完了就完了,快乐就结束了,人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需要靠下一次吃喝玩乐才能再次获得快乐。 而幸福就不一样了。幸福来自于一种能力提高的感受。比如说,找到了伴侣很幸福,这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提高,你融入了一个共同体嘛。再比如,经过艰苦努力,考上了好大学,很幸福,这也是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 所以,快乐是一种成功获取了外部资源的感受,而幸福,是一种成功提升了内部能力的感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幸福当然就比快乐要高级。 |
什么是“置身事内”的视角?前年的跨年演讲我讲了一个词,躬身入局。这个词,可不仅是指埋头干活,更重要的是,躬身入局之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会不一样。 举个例子,当年项羽威胁汉高祖刘邦,说,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爹杀了做肉丸子汤。刘邦说,你杀啊,我们不曾经是称兄道弟吗?我爹就是你爹。你杀了,你也给我一碗汤喝。这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典故。 很多人都说,这刘邦真残忍真流氓,爹要被杀都不救。但是,如果咱们躬身入局,站在刘邦的立场来看呢?第一,投降了,父子俩就能活得下来吗?第二,如果不投降,身边的兄弟不仅不会觉得刘邦残忍不孝,而且会觉得,这老大真不错,不会为了自己的感情抛弃队伍。第三,只有这句话才能让项羽杀他爹的意图破灭。 所以你看,一旦身在局中,我们才会知道哪个选择是对的,这和旁观者的视角完全不一样。 |
两难的时候该怎么选?最近我看到一段对话,是两个女孩在聊天。一个说,我好像同时爱上两个人了,怎么办?另一个女孩说,选遇到的第二个人。因为如果你真的爱第一个人的话,第二个就不会出现啊。 我瞬间被这种智慧给震到了。这不是一种选择的智慧,这是一种能定义自己当前面临的真实问题的智慧。说白了,就是不能只问自己该怎么选,而是要问,我为什么让自己落到了这种两面为难的处境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现在面对两个投资机会,左右为难。其实这时候应该更进一步地追问自己,我真的理解这两个机会的实质吗?我真的理解自己作为一个投资者的需求吗? 两难,不过暴露了我对机会本身一知半解,对自己当下的处境和投资的需求也一知半解而已。对,两难的时候,其实不是选择的时候,而是深入思考,完成自我突破的时刻。 |
我们在乎真正的原因吗?前不久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一家餐馆吃饭。这家餐馆我很熟,按惯例它要送上好几份小菜。这次坐下之后也送了,但是小菜的档次明显不如上一回,我就问啊,上次不是有一盘腌小螃蟹吗?今天没有啊?
服务员回答说,哎,这不是疫情吗?所以就取消了。我们说,哦,好吧。吃饭完之后,我就越琢磨这个场景就越有意思。 你想,这服务员他确实解释了,但问题是,这个解释有解释力吗?上次我来,也是疫情期间,有小螃蟹啊?再说,疫情和螃蟹有什么关系啊?再说,没有小螃蟹可以有虾啊?你看,所有这些我们当时都没想到,没过脑子就接受了这个解释。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就是一个因果动物,只要你给我一个解释,满足我对因果的期待,就行了。就像机场广播说的嘛,“因为流量控制原因,某次航班推迟起飞”,我们也就接受了。其实呢?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航班为什么不起飞啊。 |
为什么偏好比全面重要?前几天,杨振宁先生100岁生日。据说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幸运的话就把偏好变成饭碗。” 你想,过去我们谈教育,好像全面发展才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杨振宁强调偏好的价值。对,未来社会的竞争,是在社会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 那人的发展,更多就不是向外、向上去攀登社会阶梯了,而是向内,去发掘自身的个性优势。像好的颜值、好的歌喉、好的舞姿,好的口才,好的理解力,好的动作准确度,等等,都能变成优势。 你就想嘛,一个农民,要是能在自家田间地头卖好自家的水果、直播,就已经是赢家,不需要考大学、进城这些攀登社会阶层的动作了。所以,把自己的偏好发掘出来,然后把它转换成高出天际的个人优势,这是未来社会最美好的一个侧面啊。 |
留住客户的,到底是什么?最近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卖猪肉的菜摊子,一位女顾客来,翻了翻摊在案子上的几块肉之后,转头就要走。 老板就问,美女,没有合适的吗?女顾客说,对,没有合适的。这时候,老板递过去一张纸巾,说,不合适没关系,你擦擦手吧。顾客转身拿过纸巾,一边擦手一边说,老板,要不你把这块肉卖给我吧。 这个视频是想说一个很有趣的商业上的道理,就是:不要以为你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在做生意,生意的本质说到底经营的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有那么句话:“客户的离去,大多是因为你的产品;而客户的回头,大多是因为你的服务。” 过去这些年,互联网平台更多的是面对陌生用户提供产品。所以,产品经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未来,企业需要更多地为真实的用户提供服务,所以,服务经理会成为一个更重要的角色。 |
一个好的演讲什么样?有一位曾经留学美国的朋友跟我说,他在美国的导师,是个印度人,不仅在学术上很厉害,演讲也很厉害。后来他就发现,只要是印度裔的人好像普遍演讲都很厉害。他就开始琢磨,这是为啥。 观察得多了,他有两点总结。他说,印度人在公开发言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只讲linear story,就是线性的故事。而不像我们中国人,一个主题非要在逻辑上分成1/2/3/4点。那印度人演讲的第二个特点呢,用英文来说叫spoonfeed,就是拿个勺非得给你喂到嘴里去。 说白了就是特别在乎每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听懂了。听不懂,我就非要讲到你听懂为止。这么一对照,我们得到打磨一门课程的核心心法其实也就是这样的。 后来我又请教一位语言学者,为啥中国人和印度人会有这个分别呢。他说,可能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字思维过早成熟,口头表达的技术反倒就没有那么强了。 |
斤斤计较有什么价值?昨天我看到一则美术史上的趣闻。话说1957年,画家齐白石,他性格本来就非常抠门。这时候有一位比他还抠门的朋友去求他画画。 花多少钱来求呢?两块钱。齐白石一看,这钱也太少了,画活的动物不够,就给他画了三片咸鸭蛋,其中一片还是空蛋壳。这求画的人一看,也觉得太寒酸了,说这么着吧,我再掏五个铜板,你给我加一只蝈蝈怎么样? 齐白石说,画蝈蝈那可贵,一只怎么也得十个铜板起步,说这么的吧,我给你加只苍蝇吧。就在前几年,这幅画因为有了这只苍蝇多卖了两百万。 看到这则趣闻,我就感慨啊:如果当时这位朋友掏了足够的钱,让齐白石画了一只大大的活鸭子,也许还没有现在这幅这么值钱呢。你看,斤斤计较,会逼出来小小创新,再加上时间杠杆,没准就会变成一个巨大价值。 |
你会先救谁?听一位老师讲课,他问了在场一位女生一个问题:如果你老公和你闺蜜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那女生犹疑了一会说,救我闺蜜。我估计她在内心挣扎了一下的,公开说救老公显得太自私,所以选择了救闺蜜。 而老师说,你怎么不想另外一个问题呢?你老公和你闺蜜为什么会同时掉水里呢?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要是追溯清楚了,没准你一个不想救了呢? 这当然是个玩笑了。老师借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绝大部分人做事的时候,本能反应都是,一出来问题,马上就想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都是应激反应。只有很少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去定位问题,去追问问题背后的问题。 |
反思能带来进步吗?话说,二战期间,在太平洋西南部有一个叫塔纳岛的地方,曾经是美军在太平洋的物资中转站。那你想,肯定修建了大量的机场、港口、仓库,每天有各种货船、飞机运来大量的物资。 但是别忘了,当地还有处在原始社会的原住民。这美国军队有时候也会给他们一些物资,就是罐头之类的东西。那二战结束之后,美军就撤了。那这些原住民就纳闷啊,哎,怎么罐头不来了呢?我们做错了什么呢? 大家一反思,罐头是和飞机、雷达站这些东西一起来的。那好,我们就造。于是用茅草搭出了飞机的样子,然后还发明了各种祭祀的仪式,盼着罐头和物资再次降临。我们当然没有资格嘲笑这些原住民。但这个故事它说明了一件事,就是:不要以为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就一定能找到正确解决方案,反思也可能导致偏执的迷信啊。 |
怎样安排好老年生活?最近我刷了一本日本人日野原重明写的书,名字叫《活好》。这位老先生活得是挺好的,他100岁的时候开始写诗,102岁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和童话绘本,103岁的时候第一次挑战骑马,105岁写了这本书。 这书当中最让我动容的,是这么一句话:“如果寿命足够长,我们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自己。虽然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明白自己,可是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带来的喜悦,远远胜过年老体衰的痛苦。” 这句话真好,因为它回答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变老的时候,是不是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糟糕?对啊,至少有一件事,是变得越来越好的,那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对啊,岁数越来越大,了解世界的能力肯定是下降了,但是,对自己的探索是可以渐入佳境的。你看,要想老年生活得快乐,就得形成探索自己的习惯和乐趣啊。 |
什么决定服务体验?最近我看到一位老同事的话,他说,“一个房间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布置,大概率是由电源插孔的位置决定的。”真是,我的书房就是这样,最适合放阅读沙发的地方,因为没有电源插台灯,而我又觉得装插线板挺难看,所以暂时就凑合着。 这句话,其实说出了服务业的一个秘密,就是你要想有好的服务体验,取决于一些细节,而不取决于资源投入,资源既不是必要原因,也不是衡量标尺。 |
领导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靠谱?最近我听到一个方法,就是职场里的领导怎么判断新来的下属是不是靠谱呢,很简单,就是让他去干一件在时间上敞口的小事。 小事,就是不太难,人人都会做到;时间上敞口,就是没有硬性的时间要求。比如说,让他去研究一家公司,一个项目。然后绝不主动去问他这件事情的进度,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在你预料的时间内,给出结果,而且结果还不错,那这个人大体上就是靠谱的。 你想,结果不错,证明他有基本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能在预期的时间内给反馈,就证明他在任务和结果之间能完成闭环。这在职场上是很重要的品质,仅此一点,就胜过了很多人。 那如果更进一步,他在反馈结果的时候,还能呈现出系统的方法,那这就是他的加分项了。你看,这就是职场里面判断一个人的大秘密,获得机会,全看小事,而不是大事。 |
怎么当好一名“请教者”?昨天我们说到一个话题,所有超越型、榜样型的人格,都是帮助我们思考的,而不是直接给答案的。正好最近我看到一个小故事。 话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前校长多尔蒂,曾经在通用电气公司当工程师。那个时候,他们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经常会问另外一个著名工程师。往往几分钟,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请注意,这位著名工程师从来不直接给答案的,而只是不断地问他们问题,一直问到请教者茅塞顿开。 有一次,这位多尔蒂就走在去请教他的路上,路上他就想,我进门了,他也就是问我问题,那我干嘛不自己先问自己一遍呢?所以,就没敲门,而是一拐弯去了旁边的男厕所,坐在里面想,如果我是那个著名工程师,我会问自己什么问题 ?果然,十分钟之后,自己就有了答案。 你看,这个故事还是在告诉我们那个古老的道理:好问题比好答案要重要得多啊。 |
你换过几次手机号?“思维井然有序的主要标志,是一个人能够待在一个地方,与自己的同伴相处。”对啊,一个人的思维状态是不是稳定,从外面是看不出来的。 记得有一位做面试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一个面试小技巧,他经常会问应聘者一个问题:你现在用的这个手机号码是你第几个号码?如果从来没有换过手机号,那这个人就加分。如果手机号换得很频繁,那这个人就减分啊。 |
从想明白到说清楚,有多远?一件事,从想明白到说清楚,这中间距离可不小。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他们的贡献,不是提出什么前所未有的想法,而是把原来模糊的思绪变成了清晰的表达方式。 |
如何优雅地变老?变老,其实是需要学习的。变老,可不是纵容时间的流逝啊。如果我们想拥有一个体面的、平静的老年,那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开始积累,积累美好的回忆,积累精神上的资源。 你想啊,老年是什么状态?就是我们越来越依赖头脑和精神的状况活着,身体是注定越来越差了嘛,没办法。 所以,倡导学习,不仅是为了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拥有社会竞争力,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更是为了在老的时候,有足够的精神资源去度过漫长的老年时代。就像伏尔泰说的那句话,对于文盲来说,晚年就像寒冬;而对于有学识的人来说,晚年却是收获的季节啊。 |
工作的价值是什么?请问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是为了挣钱啊。对啊,但是你发现没有?有很多人根本不缺钱,他们也工作,而且还挺勤奋。他们又为了啥呢? 德波顿给了这么个解释,他说,工作能够给我们制造一个美好的气泡,把自己放在里面。这气泡能干嘛呢?能让我们把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集中到相对小一点、有机会实现的目标上来。下面两句话精彩了,说“它会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觉,它会使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 你看,说到底,工作给我们创造的,除了收入之外,就是这么两个东西,对世界的控制感,和生命的意义感。那如果你不缺钱的话,那么只要能让你获得控制感和意义感的事儿,比如说,研究一个问题,或者是想办法帮助一群人,其实你都在工作啊。 |
怎样才算谨言慎行?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关起门来说的话,公众也没有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你话的义务。越是大人物,越要谨言慎行,而且是不分场合地得谨言慎行啊。 |
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努力更重要,还是选择更重要?我看到一个答案是这样的,说:当你有选择的时候,选择更重要;而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努力才重要。这个答案其实还有一个延伸,就是努力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选择。 |
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是什么?受过教育的人往往会高估道理的价值。但实际上最有说服力的东西,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从心里发出来的诚恳的劝告。 |
到底什么是“营销”?营销,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卖掉。营销,是感知用户的需求,把来自客户和市场的信号和压力,传递给公司的每一个人。华为这30多年来就一直在做这事儿。 |
中国人为什么在意谐音?有个笑话,说为什么死神,是神,不是鬼呢?答案是:因为叫“死鬼”不太严肃。还有,为什么天上的神灵叫仙,到了海里,就只能变成海神呢?答案是:因为叫“海鲜”也不太严肃。这当然是个玩笑了。 |
为什么我们总想做总结?我们为什么经常追求对事情的简单总结呢?说到底是犯懒嘛。想用一个概念,一个模型来把握一个复杂的事实,对我们来说成本低嘛。但是,一个简洁的表象背后总会有无穷丰富的层次,这才是事实啊。 |
如何提升公开表达的能力?什么基本功呢?公开表达的基本功。很多人一听公开表达,就理解为登台演讲,其实,每一次当面的工作汇报、每一次会议室里的即兴发言,哪怕是单位聚餐的时候给领导敬酒,这都是公开表达。所以你看,公开表达说不定什么时候您就能用得上。脱不花给出的建议很简单:首先,您得有强准备,预判可能发生的场景,第二呢,就是要准备好一个万能开头。
|
辣椒为什么辣?辣椒为什么辣?因为里面含有辣椒素。那为什么会演化出辣椒素呢?肯定是为了防止被动物吃啊,这是辣椒的防身武器。自己有什么本事虽然重要,但跟什么人协同进化更重要。自己能抵挡伤害很重要,但跟一个厉害的家伙结成伙伴更重要。 |
什么是“正经工作”?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毕业了要去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是这帮年轻人贪图什么安全感吗?我觉得不完全是。那是我们这个社会关于“什么是正经工作”的共识啊,那是很难改变的啊。 |
一位好教练是什么样子的?好教练就是能站在我们的角度,知道我们能通过什么样的拐杖精确地走到下一步。这就要说到教练这个词了,英语教练“coach”的意思,其实是马车。找教练,不是在找站在我们对面的老师,而是在找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这个人可以和我们一起去陌生的地方啊。 |
什么是“素养”?这个“素”,不是元素的素,而是平素的素,“日常”的意思。那“素养”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日积月累出来的修养。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素养,意思就不是这个人水平高不高,而是指在他的身上能不能看到那种水滴石穿的痕迹。所以,自己在别人眼里有没有素养,只要反思一下,我有没有那种每天都在重复的积累就行了。 |
为什么买不起会员就要看广告?你知道的啊,现在看视频网站,要么你买会员,要么你看广告。那话说就有人发了这么个帖子说,说我一个会员都买不起,你还要给我放那么长时间的广告,你觉得我会买得起那些广告里的车子和房子吗?你们的广告应该放给那些开了会员的人看啊,他们才买得起啊。 是不是听着很有道理?但这个帖子下面有人评论说,你要是读过营销学你就应该知道,奢侈品的广告就是要打给买不起的人看的,这样买得起的人在用的时候,买不起的人才能认识啊。 哎,这听着也挺有道理。我和我的同事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又有人说,这可能都不是真相,真相可能是什么呢?一方面,大量买得起奢侈品的人他就是舍不得买一个视频网站的会员。 那另一方面呢,大量买不起视频网站会员的人,省吃俭用他真的会买奢侈品啊。人性的复杂是远超表面上的逻辑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