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从想明白到说清楚,这中间距离可不小。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作家,他们的贡献,不是提出什么前所未有的想法,而是把原来模糊的思绪变成了清晰的表达方式。
大冀南区小猪佩奇日常分享群
从想明白到说清楚,有多远? |
如何表达积极向上的态度?最好的方式,是给反馈。 第二级反馈,就是当对方提完这个意见过后一小段时间,你要再给一个反馈。 第三级反馈,是定期反馈。 |
为什么要选择做难的事?蹦一蹦才能够得找的事,才可以调整 |
我们是本事大还是运气好?2. 最近我看丁香医生在微博上发了个吐槽说,说这是很没有医学常识的说法。真相是,卵子的外面有一层特殊结构的保护层,那先跑到的精子呢,要释放一种酶来溶解这个保护层。 3. 所以呢,先跑到的那一批精子反而是肯定要牺牲掉的那一批。而当保护层被溶解得差不多的时候,我们跑到了,正好顺利进入卵子。所以你看,我们不是本事大啊,而是运气好。 |
快乐和幸福的区别何在?在我们汉语中,快乐和幸福这两个词,意思差不多,但是语感又有很大的差别,好像幸福比快乐要高级一点,但这个差别它究竟是什么呢? 最近我看到硅谷的王川老师有一个解释,说它们的区别在于事情结束之后,能量和信息的效率有没有提高。你想,快乐,是指吃喝玩乐这些感官享受嘛。享受完了就完了,快乐就结束了,人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需要靠下一次吃喝玩乐才能再次获得快乐。 而幸福就不一样了。幸福来自于一种能力提高的感受。比如说,找到了伴侣很幸福,这其实是一种能力的提高,你融入了一个共同体嘛。再比如,经过艰苦努力,考上了好大学,很幸福,这也是资源获取能力的提高。 所以,快乐是一种成功获取了外部资源的感受,而幸福,是一种成功提升了内部能力的感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幸福当然就比快乐要高级。 |
工作的价值是什么?请问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是为了挣钱啊。对啊,但是你发现没有?有很多人根本不缺钱,他们也工作,而且还挺勤奋。他们又为了啥呢? 德波顿给了这么个解释,他说,工作能够给我们制造一个美好的气泡,把自己放在里面。这气泡能干嘛呢?能让我们把无穷无尽的焦虑不安,集中到相对小一点、有机会实现的目标上来。下面两句话精彩了,说“它会赋予我们大权在握的感觉,它会使我们有尊严地感到疲惫”。 你看,说到底,工作给我们创造的,除了收入之外,就是这么两个东西,对世界的控制感,和生命的意义感。那如果你不缺钱的话,那么只要能让你获得控制感和意义感的事儿,比如说,研究一个问题,或者是想办法帮助一群人,其实你都在工作啊。 |
真难啊加在中间沟通真难啊
|
敌人和对手有什么区别? |
你该坐在会议室的哪一边?有一个场景,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就是你到一家陌生公司去访问,进到一个陌生的会议室,里面是一个长条的会议桌,两边都有椅子,请问你该坐在哪一边? 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标准答案的,就是客人要坐在背靠门的那一边。为什么呢?这有什么讲究呢?你想,一个正在开会的会议室,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哪里?就是门口进来人。 让会议室的主人,面对门,随时能观察到门口进进出出的人,这就有了掌控感。而客人呢,通常都是为一件特定的事而来,不需要对全局有掌控,所以,背朝门坐就行了。 如果更深一步地看这个问题:来访者通常都相对弱势一点,比如生意上的乙方,让自己看不到门口发生的事,处于微妙的信息劣势,把掌控感主动交给甲方,这本身就是让甲方感受到善意的方式啊。 |
销售高手什么样?有一次,我向一位销售主管请教,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销售?在销售这条职业路线上,他有没有发展前途呢?他说,主要是看两点。第一,千万不要以为那些冲动型、攻击型的人是好销售。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有效的销售动作就那些。所以,一个好销售的特质,反而是那种愿意把简单动作重复做的人,而不是动不动就兴奋的人。 第二呢,好销售的最大特点是抗压。不过,抗压这个词,可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那种受气包型,压力来了就忍着不吭声的人。 他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一个销售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单,你就问他:你接下来怎么做呢?如果他回答,我要提升自我,我要有韧性,这都不叫抗压能力。真正有抗压能力的人会回答:那我可能方法出了问题,我要去找个老师傅去请教一下。 对,面对压力,能做出建设性反应的人,才叫能抗压的人啊。 |
为什么买不起会员就要看广告?你知道的啊,现在看视频网站,要么你买会员,要么你看广告。那话说就有人发了这么个帖子说,说我一个会员都买不起,你还要给我放那么长时间的广告,你觉得我会买得起那些广告里的车子和房子吗?你们的广告应该放给那些开了会员的人看啊,他们才买得起啊。 是不是听着很有道理?但这个帖子下面有人评论说,你要是读过营销学你就应该知道,奢侈品的广告就是要打给买不起的人看的,这样买得起的人在用的时候,买不起的人才能认识啊。 哎,这听着也挺有道理。我和我的同事聊起这件事的时候,又有人说,这可能都不是真相,真相可能是什么呢?一方面,大量买得起奢侈品的人他就是舍不得买一个视频网站的会员。 那另一方面呢,大量买不起视频网站会员的人,省吃俭用他真的会买奢侈品啊。人性的复杂是远超表面上的逻辑的啊。 |
我要替别人道歉吗?为什么呢?因为你会委屈、会生气、会愤怒,这些情绪会让你的行为变形。当然我也特别理解啊,错不是你犯的,却要你低声下气地给人道歉,换谁都会觉得不爽。但是我建议你先稳住,不要让情绪上头,你在道歉之前,只需要转换一个视角,那就是我现在不是替“别人”去道歉,而是去替“自己”去团结一个人。 人在江湖飘,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机会。所以,当你把思考方式转换一下,也许你的委屈和愤怒并不能完全消除,但你的建设性会被开启,你就可以带着平和的心境和建设性的方案去跟对方沟通。 不过,我有一点小提醒,就是当你在面对对方的时候,千万不要表露出你是背锅的,一旦你表露出这个意思,对方一定不会接受你的道歉,因为他会觉得你们单位不诚恳,互相甩锅没有人承担责任。所以对方很有可能把这个问题升级。最初的锅不是你的,现在这个责任可就是你的了。所以要记住,当你去道歉、面对对方的时候,你就代表了团队,就代表了身后的组织。 |
工作中怎么拒绝他人?举个最近的例子。我自己经常不得不拒绝别人的请求。比如邀请我去参加个活动什么的,我去不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怎么拒绝呢?口气谦和、礼貌就够了吗?最近我就看到了一个很好的行动模型。 简单说就是两步。第一步,要说对不起,抱歉。这个我们都会。但是别忘了还有第二步,叫“你可以”。也就是指出对方还可以从哪个方向获得帮助。比如你请我,我去不了,但是我建议你去请请谁,或者你换个什么时间再来找我,或者你可以用个什么样的替代方法,等等。 一次拒绝,只有包含了这两步,才能让对方体会到真正的善意和建设性,才会不让一次拒绝成为对交情的伤害。 |
保温杯的质量标准是什么?做一个产品,以产品质量为本和以用户为本,这是同一个概念吗?还真不一定。举个例子,比如保温杯,如果是以质量为本,那就该把杯子造得越来越保温。但是切换到以用户为本呢?请问用户为什么要买保温杯?是为了能方便地喝到热水。但是请注意,重点不在于热水,而在于能方便地喝到。所以,如果保温杯造得非常保温,开水倒进去,几个小时都还是烫的没法喝,那就一点也不方便。 当然你可以说,用户为什么不倒温水进去呢?你要是经常外出就知道,找开水容易,找温水其实很难。那就麻烦了,如果以用户为本,保温杯又要保温,又不能太保温,那标准是什么呢? 对,这才是以用户为本真正难的地方,因为是以活生生的人为尺度,那就休想有一套简单的标准。人的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产品标准的模糊性啊。 |
养育孩子有两种逻辑?最近我遇到一个朋友,她工作特别忙,平时没有空管孩子,内心还是挺内疚的。我就给她看了李希贵校长讲的一句话,他说,“孩子不会长成你希望的样子,他会长成你的样子。”这真是一句金句。 养育孩子,本来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吃穿住行学各种关照,当然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各种限制。那另外一种呢?就是提供资源和榜样。这个榜样当然就是我们父母自己啊。 听起来,这好像是给工作忙碌的人的一个安慰。其实这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养育逻辑,一种是按照现代社会的逻辑,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即将要投入竞争的投资品,其中当然包括要投入时间资源。 还有一种,是按照人类古老的逻辑,把孩子看成是生命的传承,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人,那当然榜样的作用和人格的示范,才是最有效的。请问,你相信哪个逻辑呢? |
“蝴蝶效应”是错误的吗?有一个说法叫“蝴蝶效应”,说“亚马逊丛林里面一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结果几天之后在纽约引发了一场风暴”。这个词现在知名度越来越高,说的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在复杂系统里面,一个很小的初始因素,就可以引发一个很大的后果。 但是,最近我看到一些讨论,这个说法很可能是错的。你想,这世上有多少蝴蝶?得扇动多少次翅膀啊?就是有亿万分之一的机会,扇动一次就能引起一次风暴,这地球也受不了啊。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错误的因果归纳。比如说,我炒股赔了,我可以说,我那天要是出门不右转就好了,这样我就不会遇到我老婆,就不会和她结婚,就不会这么着急挣钱,也就不会炒股票,也就不会赔了。那我赔本就是因为那天出门右转吗,我能这么归因吗? 你看,复杂系统的现象,只能回到复杂系统层面去思考,而不能归因到任何一个单一现象啊。 |
为什么要警惕问我问题的人?在直觉中,问我问题的人,都是在找我要答案,对吧?但是,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问我问题的人,目的常常不是找我要答案,而是在掂量我的分量。比如说,面试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你有什么业余兴趣爱好啊?这问题看起来挺无聊的对吧,我们是要当同事,你问我业余爱好干啥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真正的目的,是要看我在声称有一个爱好的时候,在这个爱好上钻研得有多深?比如说,我说自己的兴趣是看电影,那他下一个问题就来了,那你跟我说说,你在电影上有什么研究啊。 同样道理,如果我被问,你觉得你的上一家公司怎么样啊?这面试官关心的根本不是我上一家公司,而是在看我是怎么评价一家我待过的公司的。 所以你看,为什么不要随心所欲地批评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我们的答案,影响不了别人,它只会暴露我们自己啊。 |
致过往、爱当下、惜时光看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无论重来多少次,都会有遗憾,可以回头看,但不要往回走。” 一路走来,我们都是在跌跌撞撞中学会了坚强,在起起落落中悟得了淡然。渐渐明白,人生一世,有些路,必须要自己走一遍,才能活得通透。对于已经流逝的光阴,我们需要学会的是接受。 在心里腾个空间,允许自己去容纳焦虑、悲伤和挫败,也允许自己去包容失落、担忧、痛苦和不安,然后我们需要反思,去承认,去看见,去理解,才会释然。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人确实是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就悄悄地换了一种性格,告别了从前的那个自己。而现在的自己,会与生命一起成长。 |
什么是“置身事内”的视角?前年的跨年演讲我讲了一个词,躬身入局。这个词,可不仅是指埋头干活,更重要的是,躬身入局之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会不一样。 举个例子,当年项羽威胁汉高祖刘邦,说,你要是不投降,我就把你爹杀了做肉丸子汤。刘邦说,你杀啊,我们不曾经是称兄道弟吗?我爹就是你爹。你杀了,你也给我一碗汤喝。这是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典故。 很多人都说,这刘邦真残忍真流氓,爹要被杀都不救。但是,如果咱们躬身入局,站在刘邦的立场来看呢?第一,投降了,父子俩就能活得下来吗?第二,如果不投降,身边的兄弟不仅不会觉得刘邦残忍不孝,而且会觉得,这老大真不错,不会为了自己的感情抛弃队伍。第三,只有这句话才能让项羽杀他爹的意图破灭。 所以你看,一旦身在局中,我们才会知道哪个选择是对的,这和旁观者的视角完全不一样。 |
我们在乎真正的原因吗?前不久有一次,我和朋友去一家餐馆吃饭。这家餐馆我很熟,按惯例它要送上好几份小菜。这次坐下之后也送了,但是小菜的档次明显不如上一回,我就问啊,上次不是有一盘腌小螃蟹吗?今天没有啊?
服务员回答说,哎,这不是疫情吗?所以就取消了。我们说,哦,好吧。吃饭完之后,我就越琢磨这个场景就越有意思。 你想,这服务员他确实解释了,但问题是,这个解释有解释力吗?上次我来,也是疫情期间,有小螃蟹啊?再说,疫情和螃蟹有什么关系啊?再说,没有小螃蟹可以有虾啊?你看,所有这些我们当时都没想到,没过脑子就接受了这个解释。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就是一个因果动物,只要你给我一个解释,满足我对因果的期待,就行了。就像机场广播说的嘛,“因为流量控制原因,某次航班推迟起飞”,我们也就接受了。其实呢?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航班为什么不起飞啊。 |
一个好的演讲什么样?有一位曾经留学美国的朋友跟我说,他在美国的导师,是个印度人,不仅在学术上很厉害,演讲也很厉害。后来他就发现,只要是印度裔的人好像普遍演讲都很厉害。他就开始琢磨,这是为啥。 观察得多了,他有两点总结。他说,印度人在公开发言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只讲linear story,就是线性的故事。而不像我们中国人,一个主题非要在逻辑上分成1/2/3/4点。那印度人演讲的第二个特点呢,用英文来说叫spoonfeed,就是拿个勺非得给你喂到嘴里去。 说白了就是特别在乎每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听懂了。听不懂,我就非要讲到你听懂为止。这么一对照,我们得到打磨一门课程的核心心法其实也就是这样的。 后来我又请教一位语言学者,为啥中国人和印度人会有这个分别呢。他说,可能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字思维过早成熟,口头表达的技术反倒就没有那么强了。 |
你换过几次手机号?“思维井然有序的主要标志,是一个人能够待在一个地方,与自己的同伴相处。”对啊,一个人的思维状态是不是稳定,从外面是看不出来的。 记得有一位做面试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一个面试小技巧,他经常会问应聘者一个问题:你现在用的这个手机号码是你第几个号码?如果从来没有换过手机号,那这个人就加分。如果手机号换得很频繁,那这个人就减分啊。 |
如何优雅地变老?变老,其实是需要学习的。变老,可不是纵容时间的流逝啊。如果我们想拥有一个体面的、平静的老年,那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开始积累,积累美好的回忆,积累精神上的资源。 你想啊,老年是什么状态?就是我们越来越依赖头脑和精神的状况活着,身体是注定越来越差了嘛,没办法。 所以,倡导学习,不仅是为了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拥有社会竞争力,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更是为了在老的时候,有足够的精神资源去度过漫长的老年时代。就像伏尔泰说的那句话,对于文盲来说,晚年就像寒冬;而对于有学识的人来说,晚年却是收获的季节啊。 |
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努力更重要,还是选择更重要?我看到一个答案是这样的,说:当你有选择的时候,选择更重要;而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努力才重要。这个答案其实还有一个延伸,就是努力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自己更有选择。 |
什么样的环境最友好?弘一法师说过这么一段话,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有一失言,而祸不及(我说了错的话,但是好像也没啥后果);偶一失谋,而事幸成(我没有精细筹划,但是事居然还办成了);偶一恣行,而获小利(我偶尔胡作非为,居然还拿到了一点小利益)。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我要是觉得本该如此的话,那就要倒大霉了)。” 这段话算是中国人的传统智慧了,难得的是说得这么精炼。你看,人犯了错,受到了惩罚,其实不见得是什么大灾大难,也可能是老天爷给咱们的重要提醒。提醒得越不及时,后面的祸害反而就越大。 要是这么说的话,什么样的环境对一个人最友好?过去我们总以为宽容的环境最友好。其实也许还要加上一个条件,那就是反馈及时。 反馈及时,同时也宽容的环境,才是最友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