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LONG
  • Home
  • Profiles ▼
  • Communities ▼
  • Apps ▼
  • Metrics
  • Moderation
首页
  • ▼
  • Log In
  • Share
  • ?
  • IBMIBM

Communities

This community can have members from outside your organization. 环保管理部

  • Log in to participate
7d8cf5c4-57be-450b-8478-3d1a67a3d22f Blog

▼ Tags

 

▼ Archive

  • August 2023
  • July 2023
  • June 2023
  • May 2023
  • April 2023
  • March 2023
  • February 2023
  • January 2023
  • December 2022
  • November 2022
  • October 2022
  • September 2022
  • August 2022
  • July 2022
  • June 2022
  • May 2022
  • April 2022
  • March 2022
  • February 2022
  • January 2022
  • December 2021
  • November 2021
  • October 2021
  • September 2021
  • August 2021
  • July 2021
  • June 2021
  • May 2021
  • April 2021
  • March 2021
  • February 2021
  • January 2021
  • December 2020
  • November 2020
  • October 2020
  • September 2020
  • August 2020
  • July 2020
  • June 2020
  • May 2020
  • April 2020
  • March 2020
  • February 2020
  • January 2020
  • December 2019
  • November 2019
  • October 2019
  • September 2019
  • August 2019
  • July 2019
  • June 2019
  • May 2019
  • March 2019
  • February 2019
  • January 2019
  • December 2018
  • November 2018
  • October 2018
  • August 2018
  • July 2018

▼ Blog Authors

环保管理部

View All Entries
Clicking the button causes a full page refresh. The user could go to the "Entry list" region to view the new content.) Entry list

TED演讲的故事化,你不能生搬硬套

吴彩云 d62d6ac0-eec7-1038-884a-ab4bc38c0954 | ‎ | 13 Comments ‎ | 148 Views

很多人都喜欢看TED演讲的视频,喜欢TED演讲的风格,

很多关于演讲的书、文章、课程也都会反复叮嘱你要把演讲故事化,并拿TED演讲的某些名人举例。

告诉你要把演讲蕴含在故事中才能有力量,

告诉你要通过故事来引发听众的共鸣,

告诉你演讲只有在故事的结构中才能激发听众的情感,

告诉你如果讲不好一个故事,那你就做不好演讲等等等等。

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很可能你听过的精彩的、印象深刻的TED演讲貌似也都是这样去做的。

但假如你将演讲要故事化奉为金规玉律,只要有演讲就诚惶诚恐的想起这些“教导”,把它套用在自己日常工作中需要演讲的种种场合的话,那就无异于将自己的演讲推向火坑,亲手葬送自己的演讲。

为什么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你得知道什么是故事?故事化是什么?所谓的将演讲故事化是为了什么?

讲好一个故事,剧作界有经典的悉德·菲尔德“三幕范式”,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模式。

一部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电影开头(第一幕)用20-30分钟左右交待故事背景,建立剧情发展的情境。

然后就进入电影故事的主要部分(第二幕),这部分将是电影的主干,占到60-70分钟。剧情进入对抗和冲突的阶段,主角遭遇各种内在或者外在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反抗和奋争,在这个过程中主角也会有迷茫、困惑和低谷等折磨观众神经的各种剧情反转。

最终(第三幕),主角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通过了重重考验,战胜了故事中为他设定的无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大BOSS。

这就是故事,这就是故事的经典结构。

一个好故事要求的是戏剧性,也就是故事要关注和突出的是第二幕,矛盾和冲突展开的过程,用这个能够充分表现戏剧性的过程来吸引故事的听众。

对于故事的设计,所有吸引听众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情节都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这个过程,故事就失去了灵魂。

如果到了化解问题的第三幕,就意味着故事要结束了。

听众听故事也是在听故事里的情节,当进入第三幕主角终于要战胜大BOSS的时候,很多时候听众反而会觉得索然无味了。

所以一个故事,它的核心是情节,每个故事的核心都是第二幕中表现各种对抗和冲突的情节。

故事化的本质就是情节化,将演讲故事化就是将演讲情节化,也就是将演讲的重点放在第二幕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书、文章、课程都要求你将演讲故事化的原因。

因为宣教励志类、心灵鸡汤类 (并非贬义,表中性)、思悟分享类(很多TED演讲属于这一类)等等这类听众本来就是过来听你说,而不是听你说什么的演讲,适合故事化,在很多时候也必须故事化。

这些演讲,听众关心的是演讲的过程,关心的是讲得是否鲜活有趣、是否足够生活,是否能够共情等等,而并不关心在演讲背后是否有真知灼见,观点和结论是否成立,演讲中涉及到的事例是否真实,数据是否准确。

故事化的情节性、生活化和自我例证(讲自己的经历)、情感上的参与性等等才是这类演讲中听众愿意听的点。

在这个意义上,这类演讲类似于脱口秀和单口相声。

为什么我们说如果把演讲故事化套用在工作实际中,那就无异于亲手葬送自己的演讲呢?

因为我们的工作实际中的演讲和故事的情节性恰恰相反。

我们工作实际中的演讲,听众关心的并非第二幕,而是第三幕:解决问题。

我们工作实际中无论是和客户或者合作伙伴进行商务交流、面向投资人陈述商业计划书(BP)/做融资路演、发布自己公司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在论坛/峰会上做主题发言、投标某个项目做竞标陈述。

还是参加公司的职位竞聘、在会议上发言讲解重要提案、做项目课题或论文的答辩、做业务规划/工作进展的讲演汇报,都是一样的道理。

在这些你工作实际的场合下,和那些犹如听相声般的演讲不同,听众不是来听你说的,而是来听你说什么的。

在这些演讲中,你演讲主题下听众所面临的绝大部分矛盾和冲突、挑战和问题,听众已经知道了。

即便有极少部分的问题尚未意识到,只要你轻轻点明,听众也能一下子明白过来,毕竟这是发生在听众自己身上或者周边的事情,只不过平时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往这方面想罢了。

听众希望知道的是能不能应对这些挑战,能不能解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具体应该怎么做等等。关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足够稳妥,足够有效,提供的证明是否足够充分准确。

所以,在这些演讲中,如果你强行将故事的框架套在你的演讲上,将时间精力耗费在对演讲的故事情节性设计上,将演讲的时间耗费在反复讲述有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了怎样的障碍和危害,讲述这些大家早已经知道的事情,却在最后听众关心的答案部分草草收场,当然就是无异于亲手葬送自己的演讲。

在你工作实际场合中的这些演讲,将演讲故事化不但毫无帮助,演讲故事化反而恰恰是你要摒弃和警惕的。

不要再盲信演讲都需要故事化,你要认识到故事和工作实际的根本不同,才能真正做好帮助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进步,使我们个人得到提升和发展的每一场工作实际中的演讲。

有人会问,有时候工作中的演讲,为了加深听众的理解或者佐证自己展示的内容,我们会讲相关的案例和实例,这不是故事的一种吗?不就应该用故事化的方式讲给听众吗?

不,完全不应该。

要说清为什么,我们需要看向这两者隐藏在更深层次的特点,篇幅有限,后续文章我们再继续和大家探讨为什么。

  • Add a Comment Add a Comment
  • Edit
  • More Actions v
  • Quarantine this Entry
Notify Other People
notification_ex

Send Email Notification

Quarantine this entry

deleteEntry
duplicateEntry

Mark as Duplicate

  • Previous Entry
  • Main
  • Next Entry
Feed for Blog Entries | Feed for Blog Comments | Feed for Comments for this Entry
  • Home
  • Help
  • IBM Support Forums
  • Bookmarking Tools
  • Server Metrics
  • Mobile UI
  • About
  • IBM Connections on ibm.com
  • Submit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