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省心录》中有句名言: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对众人和气相处,对下属宽厚相接,对有过失的人宽恕相待,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苏轼的为人处世,极好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对朋友,他是真正做到了诚心诚意,并且在认真经营友情的同时,从不求回报。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他的真诚在经历过漫长的时日后,总会被看见、被回馈。
在苏轼的众多好友中,“苏黄”之交当值得一提。
“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沦为阶下囚,黄庭坚挺身而出,上书高喊“苏子瞻无罪”,还不时给苏轼写信,抚慰寂寥之情。
苏轼缘何值得黄庭坚如此相待?
早在苏东坡名满天下时,黄庭坚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书生,苏轼却不吝于对其才华的赏识,赋诗赞曰:“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
此后又多次在宴席上诵读其诗作,鼓励黄庭坚继续创作。
他回复黄庭坚的信,大意是:
“收到你的信很开心,你太过谦恭,似对我很畏惧,这又何必呢?我很想跟你交朋友。
最近家人生病,回信晚了,你别介意啊。”
正是这份真诚,彻底打动了黄庭坚。
苏轼交朋友的大智慧之处在于,不仅有诚意,更懂得“君子相交,当和而不同”之理。
能够尊重他人的所思所想,即使发生了误解和矛盾,也能坦然视之。
正如他和章惇之间的故事。
苏轼与章惇本是年少好友,可惜随着政见的不同,关系变得日渐疏远。
而且,由于章惇心气太高,在相处过程中,也越来越容不下苏轼的才华。
后来将苏轼贬到岭南的,正是昔日好友章惇。
直到章惇失势,其子章援怕苏轼会借机报复,写信探苏轼口风,结果得到的回复却很平淡:
“但以往者,更说何益。”
过去的事情,还有什么可说的必要呢?
可见苏轼的心胸与气度。
正如有句话所言:你怎么对我,是你的因果;我怎么对你,是我的修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样,想别人如何对你,自己就先如何去做。
人生因缘相遇,以诚致远。
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永远是赢得真心、积累福报的最佳方式。